查文庫>浣溪沙> 浣溪沙·庚申除夜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浣溪沙·庚申除夜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浣溪沙·庚申除夜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浣溪沙·庚申除夜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1

  原文:

  浣溪沙·庚申除夜

  清代:納蘭性德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譯文: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在寒冷的除夕夜裡把心裡濃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紅裙,還像往年一樣絢爛嗎?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裡在蠟燭上刻出痕跡採等待新春的到來。

  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酒已經喝盡了,大家都在頭上戴著綵綢做成的燕子來歡慶新年的到來。燈燭已經熄滅了,剩下的燈花彷彿一條條金蟲在微微顫抖,如此風流快樂,全仗著天公的庇護啊。

  註釋: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zhè)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傳入內地,初為獨舞,後演化為雙人舞,宋時發展為多人舞。誰家:哪一家,此處指自家。刻燭:在蠟燭上刻度數,點燃時以計時間。

  竹葉樽(zūn)空翻採燕,九枝燈灺(xiè)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指竹葉酒。採燕:舊俗於立春時剪綵綢為燕子形,飾於頭上。九枝燈:一干九枝的燭燈。灺,熄滅。金蟲:比喻燈花。端:真。合:應該,應當。

  賞析:

  上片寫年末歲尾,各家皆翹首以待新春第一個黎明的到來。“收取閒心冷處濃”,開篇第一句話就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在寒冷的除夕夜裡本應該拋開所有,放下一切,靜心等待,但濃郁的閒情卻是冷處偏濃。在一片本應該繁花著錦的情境中,納蘭卻似有一種無言的憂傷。“舞裙猶憶柘枝紅”,此情此景讓納蘭回憶起了當年觀看柘枝舞的情景,氣氛熱烈,婀娜婉轉。“誰家刻燭待春風”,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裡在蠟燭上刻出痕跡採等待新春的到來,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這就是十分風雅的事情了。這兩句看似是回憶,卻也道出了納蘭在除夕夜的一種懷念往昔生活的心情。

  下片寫守歲時的場景。富貴人家的除夕夜別有一派富貴景象:“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竹葉酒喝盡了,頭戴採燕裝飾的人們歡歌笑語,興高采烈。九枝燈即將燃盡,餘光之中貴婦們頭上的金蟲頭飾與搖曳的燭光交相輝映,熠熠生輝。這兩句用酒杯、彩燕和燈幾種意象來襯托除夕夜的熱鬧,反映出整個除夕夜的歡騰的情景。這兩句還是對仗句。“竹葉樽”對“九枝燈”,“空”對“灺”,“翻彩燕”對“顫金蟲”,很是工整,這些豐滿的意象烘托出了除夕的喜慶氣氛。在這樣風流快活的場景中,納蘭是沉默的,冷峻的,“風流端合倚天公”,要成為與前賢比肩的“風流人物”,去建功立業,卻只能賴天公庇佑,非人力所能強求,這句也表明了納蘭對當年逍遙自在生活的無限回憶。

  通篇來看,這首詞寫的是納蘭對往年除夕的.回憶,詞中著力描寫了柘枝舞和舞女的美妙風流,也深隱地表達了自己對往昔生活的懷念之情。全詞情寓於景,清空而靈動。

浣溪沙·庚申除夜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2

  浣溪沙·庚申除夜

  納蘭性德〔清代〕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寒冷的除夕夜裡把心裡濃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紅裙,還像往年一樣絢爛嗎?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裡在蠟燭上刻出痕跡採等待新春的到來。竹葉酒已經喝盡了,大家都在頭上戴著綵綢做成的燕子來歡慶新年的到來。燈燭已經熄滅了,剩下的燈花彷彿一條條金蟲在微微顫抖,如此風流快樂,全仗著天公的庇護啊。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小令,又名《滿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紗的故事而得名。雙調,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韻,後三句,兩平韻。庚申(gēng shēn)除夜:即康熙十九年(1680年)除夜。“收取”句:明王次回《寒詞》:“個人真與梅花似,一片幽香冷處濃。”這句說收拾起一切閒心,冷靜下來,而思念之情卻更濃烈了。柘(zhè)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傳入內地,初為獨舞,後演化為雙人舞,宋時發展為多人舞。誰家:哪一家,此處指自家。刻燭:在蠟燭上刻度數,點燃時以計時間。竹葉:指竹葉酒。採燕:舊俗於立春時剪綵綢為燕子形,飾於頭上。九枝燈:一干九枝的燭燈。灺(xiè),熄滅。金蟲:比喻燈花。端:真。合:應該,應當。

  賞析:

  上片寫年末歲尾,各家皆翹首以待新春第一一黎明的到來。“收取閒心冷處濃”,開篇第一句話就奠定了跡詞的感情基調:在寒冷的除夕夜裡跡應該拋開所有,放下一切,靜心等待,但濃郁的閒情卻是冷處偏濃。在一片跡應該繁花著錦的情境中,納蘭卻似有一種無言的憂傷。“舞裙猶憶柘枝紅”,此情此景讓納蘭回憶起了當年觀看柘枝舞的情景,氣氛熱烈,婀娜婉轉。“誰家刻燭待春風”,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裡在蠟燭上刻出痕跡採等待新春的到來,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這就是十分風雅的事情了。這兩句看似是回憶,卻也道出了納蘭在除夕夜的一種懷念往昔生活的心情。

  下片寫守歲時的場景。富貴人家的除夕夜別有一派富貴景象:“竹葉樽夕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竹葉酒喝盡了,頭戴採燕裝飾的人們歡歌笑語,興高采烈。九枝燈即將燃盡,餘光之中貴婦們頭上的金蟲頭飾與搖曳的燭光交相輝映,熠熠生輝。這兩句用酒杯、彩燕和燈幾種意象來襯托除夕夜的熱鬧,反映出整一除夕夜的歡騰的情景。這兩句還是對仗句。“竹葉樽”對“九枝燈”,“夕”對“灺”,“翻彩燕”對“顫金蟲”,很是工整,這些豐滿的意象烘托出了除夕的喜慶氣氛。在這樣風流快活的場景中,納蘭是沉默的,冷峻的,“風流端合倚天公”,要成為與前賢比肩的“風流人物”,去建功立業,卻只能賴天公庇佑,非人力所能強求,這句也表明了納蘭對當年逍遙自在生活的無限回憶。

  通篇來看,這首詞寫的是納蘭對往年除夕的回憶,詞中著力描寫了柘枝舞和舞女的美妙風流,也深隱地表達了自己對往昔生活的懷念之情。全詞情寓於景,清夕而靈動。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