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采薇> 《采薇(節選)》教案

《采薇節選》教案

《采薇(節選)》教案

  透過《采薇》我們可以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激發我們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下面是《采薇(節選)》教案,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的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象,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湧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

  1出示古詩,指明讀、齊讀。教師指導學習“矣”、“微”、“依”、“霏”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師:同學們,你們透過剛才的自學,瞭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大家互幫。

  四、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透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那些收穫?誰願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對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查學生說一說詩的大意。

  五、創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老師作簡單講解: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他撫今昔,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心情。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4、指明讀,師生互讀,讀後評後議,齊讀。

  六、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七、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唐詩《春夜喜雨》

  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喜”字。

  八、背誦這首五言律詩。

  九、佈置作業

  1、蒐集幾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教學反思

  教學《詩經 采薇》一課時,我首先激情匯入課文後,接著藉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提出質疑,然後引導學習生字“矣”、“依”、“思”、“霏,再點撥四個字的巧妙壓韻,使學生感到詩歌韻味獨特,讀起來有趣味。在感悟這個環節上,我還透過“讀”來使每個學生進行自我感悟。對古詩的學習更要透過朗讀這一主要形式來讓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認識。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大力提倡“以讀代講”,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讀書中思考、在小組中交流、在班級中展示自我,從而培養他們對古詩的語感。這節課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體現了生生互動,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的理念,教學效果良好。

  拓展閱讀:課文賞析

  這是詩經裡一個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出門時是春天,楊樹柳樹依依飄揚,而回來時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當兒,他經歷了什麼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我們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著他。我們可以想象他的戀人在故鄉等著他。即便是一年中受盡苦難,也要等到相見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個人在獨行,遠處有一盞燈在為他亮著。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著的動力。為了楊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滿著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們思維的發達,把人的想象力發揮到極致。

  不敢想象,現在的男女會創造出如此動人心魄的圖畫。婚姻如同時尚,幾天過後就覺得不新鮮了。流行歌曲唱幾天,換新的是很正常的。新的式樣不新的,那麼換上更新的吧。如果是這樣還倒罷了,以心換心,沒什麼不對。夫妻忠誠,戀人坦蕩。合則留,不合則去,本來是一種理想狀態。

  可怕的是人的感情沾染上銅臭。所愛的不是人而是背後的社會關係,以及所帶來的社會利益,金錢、地位等等。為了金錢和享受,人幾乎會獻出一切,包括肉體,它本身就是賺錢的資源。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的時代已經終結。有時候我想,為什麼我們時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遠影響後來者的作品,原因是這個時代的經濟基礎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更,文化這個精神層次的東西也成了賺錢機器,其他的能逃脫嗎。

  “以哀景寫樂”是指詩歌創作中的情景反襯手法,這種手法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樂”。《采薇》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句運用了這種手法,但並不具有對應關係。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4 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