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采薇> 《采薇》學案與教案設計

《采薇》學案與教案設計

《采薇》學案與教案設計

  《采薇》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傷悲”呢?以下是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采薇》學案與教案設計,更多相關資訊請訪問(www.ruiwen.com/wenxue)。

  《采薇》學案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習文字,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 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過程與方法

  1 自行誦讀、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 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字進行比較鑑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教學重點

  1 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 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字、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課時安排 1課時

  六、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佈置學生獨立預習,完成學習過程評價表。

  歸納·整理1

  學習本板塊時,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2你瞭解哪些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3你能背出《采薇》最後一節嗎?4標畫出詩中體現“古典的鄉愁“的句子,寫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發現·創新1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2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評價:

  課前檢查與反饋:

  1字音2字形3解釋加點字5翻譯下列句子

  (二)新課匯入

  (從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匯入 。生背誦)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裡,大陸在那頭。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於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迴腸。為什麼?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體感悟

  1自主學習《采薇》。

  自行誦讀、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全班交流,師生評點。

  ① 誦讀(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並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

  ② 翻譯③ 瞭解作品主旨

  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答: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裡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問: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答:“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④ 當堂成誦

  (四)合作探究

  1分組討論:前後座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

  2全班交流: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彙總補充修正。

  ① 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

  《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

  ② 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③鄉思情結的內涵:

  (師評: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鑑賞

  1再讀《采薇》,圍繞問題討論:

  (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後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彙總。)

  ① 這首詩共六章,你看分哪幾個層次?

  分三個層次:1-3章為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4-5章為二層,直接寫戰爭。

  6章為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據你看,在章法上有什麼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麼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採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

  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覆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③從4-5章來看,你又發現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飢渴難當,透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飢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迴往復,氣氛悲愴。)

  (六)交流延伸

  1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2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後,再在全班交流。

  3課後蒐集更多的表現鄉情的詩歌散文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於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閒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裡憂悶多牽掛。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飢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託誰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閒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什麼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麼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采薇》教案

  【學習目標】

  1、 疏通課文,鑑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2、 瞭解《詩經》的藝術特點,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 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反覆誦讀課文,背誦並默寫課文。

  【重點難點】

  1.《詩經》六義及重章疊唱的手法是學習要點,賦、比、興手法的理解鑑別又是學習的難點。

  2.詩歌所反映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學習的要點。

  3.有些詞句理解起來也可能有困難。

  《詩經》因距今時代久遠(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詞句的理解歷來有分歧,今天閱讀理解起來在語言方面困難較大。我們在學習中首先要結合課文下面的註解預習課文,把握大意;然後再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反覆熟讀課文直至背誦,透徹理解。學習的重點不必放在字詞句的逐一解釋上(但某些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詞語、成語一定要掌握);重點應是學習掌握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所刻劃的人物形象,所運用的賦、比、興手法以及章法結構和停頓節奏等的藝術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學習方法】頌讀法;討論法;文字研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裡,大陸在那頭。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於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迴腸。為什麼?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二、瞭解《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關於《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②孔子刪詩說。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