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岑參的邊塞詩昂壯雄渾,奇峭峻拔,富於浪漫主義色彩,以其別具一格而顯示出巨大的藝術魅力,從而在唐詩苑中獨樹一幟,為盛唐邊塞詩派的傑出代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岑參邊塞詩的藝術特色,歡迎大家閱讀。
岑參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與高適不同的是,岑參邊塞詩的思想內容所表現出的愛國精神主題更為突出,更為強烈,突破了他人以寫邊塞苦寒和士卒勞苦為主題的傳統格局。相比之下,岑參的詩中融進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岑參嚮往到邊塞去建功立業,他常以“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男兒何必戀妻子,莫向江村老部人”來勉勵自己,報效國家。因而,他一生中五次入邊幕,兩次出塞,深入西北邊陲,被徵調到唐朝最遠的邊塞安西(今新疆庫車)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真正是投筆從戎,“往來鞍馬烽塵間十餘載”,“城障塞堡,無不經行”。邊塞的軍旅生活成為詩人創作的源泉,邊塞風物、西域俗情,在他的筆下頓生奇異瑰麗,詩情噴湧,流動著神韻,熱情加以歌頌。他的詩突破了以往邊塞詩寫邊塞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範圍。
在藝術風格上,岑詩善於觀察,精於描繪,想象豐富、比喻新奇、誇張合理,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之中帶著悲壯峭拔。杜甫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說“岑參語奇體峻,意亦奇造”(《河嶽英靈集》)。“秦山數點似青黛,渭水一條如白練”,語言明麗清秀;“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和“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異景瑰奇,引人神往。岑參的邊塞詩最著名的是兩“歌”一“行”:
岑參邊塞詩的特色及價值之一,在於詩人善於以廣漠邊塞的山水風物作為歌詠的意象,構設奇異壯麗的意境,來挖掘莊嚴和美麗,並加以熱烈歌頌,這是岑參詩歌的獨到之處。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例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黲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全詩句句詠雪,開篇奇突:“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由風而見雪,因鋪墊而富有氣勢。八月秋高,而胡地已是滿天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南國的春風和梨花來喻雪,把朔風嚴寒轉化為絢麗爛漫、花團錦簇的景象來感測大雪紛飛的意境,清新誘人,可謂妙筆生花,讀之無不叫絕,不愧為千古佳句。“忽如”顯出雪來得急猛緊。由於詩人對祖國山河有著深沉的愛,才能精巧構思、浪漫想象。這明麗清秀的語言所描繪的美好意境,體現了詩人豪邁樂觀與積極向上的精神,也給荒涼絕域中人們平添了多少溫馨的希望!接著四句以奇寒中將士的感受寫雪的威力。“散入珠簾溼羅幕,虎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詩人對奇寒津津樂道,也是詩人“好奇”的表現。緊接著鋪敘送別的場景,帳外“翰海闌干百丈冰,愁雲黲淡萬里凝。”這兩句以誇張筆墨勾畫塞外雪景,氣勢逼人。“黲淡”二字又為送別定下基調。帳內建酒送別,“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送客出軍門,只見“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這裡的描寫也是一處奇景:鮮豔的紅旗在寒風中凍結,於是冷白的色調和暖紅的色彩形成了鮮明的反襯,相映成趣;凍結的旗和漫天的飛雪一靜一動形成反襯,在色彩鮮麗的畫面中,凸出了奇寒的感覺。“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以景結情,含蓄委婉。大雪封山,山迴路轉,不見友人,只有雪上的馬蹄印跡,伴隨著詩人深情的目光,漸行漸遠,彷彿在述說著一段魂牽夢繞的離情。至此,詩歌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綿綿無期、悠悠不盡的千古藝術品味空間。在這首詩中,詩人由“雪”而開篇,由“雪”而歸結,“雪”的意象細膩而有氣勢,鮮明而有色彩,表現出詩人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切的感受力。全詩筆力矯健,既有大意揮灑,又有細節勾勒,既有真實摹寫,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鮮明,意境獨特,再現了邊塞瑰麗的自然風光,實為邊塞詩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