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其三》教學設計4篇

《歸園田居其三》教學設計

《歸園田居其三》教學設計4篇

  引導語: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歸園田居其三》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歸園田居其三》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會朗讀(做到能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會理解(會藉助註釋與工具書梳理字詞意思以及全詩的內容。)

  3、會欣賞(能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會背誦(掌握背誦方法,完成背誦)

  5、會默寫(能在背誦詩歌的基礎上,完成默寫)

  教學重點:會朗讀 會理解

  教學的難點:會欣賞,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塊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生互動交流:你們說古董值錢嗎?他們值得我們去收藏和欣賞嗎?其實我們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無價之寶,他們就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精髓——古詩。這一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30課《詩四首》中的《歸田園居》其三讓我們用腦子來收藏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們的智慧來欣賞這件瑰寶吧!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先明確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假如你們認為有信心完成這些學習目標的話,就跟老師自信滿滿地跟著老師的板書把學習目標讀一遍。(板書: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

  二、瞭解詩人

  接下來,我首先來考考大家的記憶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備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生在動盪的年代,性格既剛正不阿,嚮往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進入官場,他認識到了官場的黑暗,因此,他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他最終選擇了歸隱田園。他是誰?——陶淵明。我們這個學期學習了他的哪篇文章?對呀,我們已經從《桃花源記》中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其三,進一步深入體會這位大詩人美好的心靈。(小黑板出示全詩內容。)

  三、運用目標探究法學習新知識

  1、考學生的聽力和朗讀能力(完成會朗讀的學習目標)

  (1)提出聽讀要求:

  ①聽清老師朗讀詩時,有哪些字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他們的讀音?(多音字:興、荷、長等)。

  ②聽清老師朗讀詩時的節奏和感情。

  (2)學生明確要求後,認真傾聽老師範讀全詩。

  ①問:“聽讀以後,你知道了那些字詞要注意它們的讀音?”(學生回答)此詩的節奏怎樣劃分?(引導學生說明此詩是五言律詩,節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詩多種讀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讀法,以及相關考試的應對方法)。

  ②學生集體按正確的讀法朗讀全詩,然後個別進行競賽朗,看誰讀得更好。(老師適時指導,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並能讀出喜歡、閒適的意境。)

  2、考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會理解的學習目標)

  要求學生藉助註釋與工具書自學全詩,看誰在自學後,對詩歌的字詞句等的理解最透徹。

  (1)要求學生合起課本,說說對詩中部分字詞的理解。

  (2)學生談自己對全詩內容的理解(學生說說各句的大意,教師根據學生的談話內容板書)。

  3、考學生的欣賞的能力(完成會欣賞的學習目標)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共同欣賞全詩。

  (1)你認為那個字詞或那句話寫得最好?說說為什麼?並用你喜歡的語氣把它們讀出來。

  (2)詩人擅長耕作嗎?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淵明歸隱田園後,他快樂嗎?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與學生共同體會“帶月荷鋤歸”與“夕露沾我衣”的如詩如畫的意境。)

  《歸園田居其三》教學設計篇2

  一、走近陶淵明

  1、根據提示,說出下面這些課分別指的是哪些人?

  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

  一個人,登臺長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個人,登高作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一個人,獨往湖心亭: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一個人,寒江釣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一個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複習桃花源記:

  根據圖片說出桃花源記中的相應句子。

  3、陶淵明簡介:

  “田園詩人”

  “隱逸詩人”

  “靖節先生”

  “五柳先生”

  二、詩文誦讀

  1、學生自由朗誦。

  2、單個學生誦讀。(糾正字音)

  3、聽詩文範讀。

  4、配樂朗誦。

  三、詩文品析

  1、疏通詩意;

  2、問題思考;

  歸園田居:這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詞,迎新我的頌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變化。

  請找出詩中寫景和寫情的詩句,並說說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麼思想感情?

  明確:這首詩表現了田園勞作之樂,從中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探究:詩的末句“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什麼?

  明確:這裡的“願”具體指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想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體現出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想在現實中失去自我。

  語言特點:《歸園田居》用語平淡自然,樸素隨口而出,“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語不見絲毫修飾,平淡的口語和醇美的詩意和諧地統一起來。

  小結:作者透過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辛勤勞作而心情閒適的農村生活畫面,抒發了他辭官歸隱,遠離汙濁的願望。《歸園田居》:抒發了詩人不願再混跡汙濁的官場,而歸園田居以求返璞歸真的情感。

  四、課外拓展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遊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願,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下面我們從這組詩中另擇幾個“鏡頭”供大家欣賞: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鄰居)。”

  《歸園田居其三》教學設計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30課。

  課文解讀

  陶淵明於公元405年辭官還鄉,從此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為詩史上的名作,對後世的山水田園詩影響深遠。課文中所選的是第三首。

  《歸園田居(其三)》記晨起至晚於南山為田豆鋤草,在辛勤勞作中抒發自己脫離塵俗迴歸自然的恬靜愉悅的心情。但與其它詩作對比來看,這裡的“願”有它特殊的的內涵。陶淵明寧願歸鄉務農,也不肯出賣靈魂換取榮華富貴,反映了他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知識分子的清高與正直的思想品格。

  這首詩語言樸素無華,不事雕飾。然而卻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一顆純淨逸世的詩心。如青山、豆苗、綠草、狹道、月光、露珠,這些看似平常的東西,一經詩人的筆觸,就充滿美感,流淌著一種古樸醇厚的涓涓詩意,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淳美的意境當中,使“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而這正是此詩的重要特色。

  點評:課文解讀,是老師備課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解讀要富於個性,為課堂教學服務,有所取捨,並不是照搬教參,或堆砌網路資料。好的課文解讀,全面、準確、深刻,富於創見,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論文。這裡的解讀,簡明扼要,抓住了特點,既介紹了時代背景、創作過程,又分析了詩歌內容、寫作特點,為課堂教學內容“教什麼”奠定了基礎。

  教學設想: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本課教學擬據課標來進行設計:以朗讀把握詩歌重點詞語切入,感知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拓展閱讀背景,結合自身生活積累,與詩人對話,感悟體味詩人寄寓詩中的情感。最後,以畫面想象讀懂意境和誦讀演繹情感的形式結束。根據學生特點,本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激趣、朗讀、思考、討論、想象、背誦。總之,不僅要讓學生的品味欣賞始終在老師的引導和指導中,更要讓課堂成為學生活動、思考、展示的天地。

  點評:教學設想,呈現的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展示教師的理論素養,描述教學設計的思路,謀劃教學各個環節,策劃教學重難點如何突破等等問題,不僅要說出“教什麼”、“怎麼教”,更要揭示“為什麼這麼教”。這裡的教學設想,依據新課標的有關理念,因文而異,因材施教,做到了理論指導實踐,思路清晰。尤其是“激趣”等6種教學方法,切合文體特徵,富於實效。

  教學目標:

  1、熟讀詩歌,並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2、學會抓住重點詞語感知理解詩歌內容。

  3、想象畫面讀懂意境,瞭解感受陶詩的語言風格。

  4、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感悟詩人的歸隱情懷。

  點評:教學目標明確,雖然沒有明確出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詞語,但以上四點,涵蓋到了這三維目標的理念。作為大賽教學設計,明確出現“三維目標”的詞語,注意對應安放,將會更醒目、明晰。

  教學重點:

  感悟詩人情感,讀懂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透過語言的表象,感悟詩人的隱逸情感。

  點評:教學重難點的設計合理,根據古詩的文體特徵,以“情感”“意境”的學習理解為重難點,實現突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課前預習:

  學生:透過圖書、網路等多種渠道蒐集有關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教師:①製作多媒體輔助教學,營造良好的學詩氛圍。②準備有關陶淵明的生平作品資料,以便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課文。

  點評:課前的預習和準備,師生兩方面安排得當,培養學生動手蒐集相關作家、作品以及時代背景等資料,是提高檢索、查閱資料能力,也是自主學習的一種基本功。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則是賽課者的必備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 屏顯田園風光圖片,配樂。)

  播放完畢,師生交流觀看感受。

  師:在古代,第一位選擇棄官迴歸鄉村田園,過著隱居生活的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是否像我們感受到的這般美好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他的著名詩篇《歸園田居(其三)》。

  (板書:課題、作者)

  點評:設定情境,匯入課文。展示田園美景,提示陶淵明的生活,匯入很簡潔。

  二、整體感知

  1、釋題

  ①提問:“歸”、“居”、“歸園田居”的意思是什麼?

  ②其關鍵詞是什麼?(歸)

  交流:詩人從何而歸?(官場)歸向何處?(田園)

  完成板書:

  歸

  官場                     田園

  點評:釋題,抓住了關鍵詞,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板書十分形象、簡潔。

  2、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暢。讀出節奏,注意停頓。提示易錯讀音:穢(huì) 荷(hè)

  點評:古詩,要多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是第一步。尤其是多音字,要提示清楚。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才深入感悟、賞析。

  3、理解詩歌大意。

  詩人迴歸的生活如何?請同學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說說詩歌大意。

  點評:理解詩歌大意,不等以逐字逐句翻譯,而是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語言述說。這樣就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高理解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4、把握詩中需重讀的詞語,理解詩歌主要內容。

  ①交流:這首詩中哪些詞語應讀成重音?

  ②師範讀,生聽讀圈畫。

  ③交流:老師把哪些詞語讀成了重音?(種豆、草盛、晨、興、月、荷、狹、長、夕、沾、不足惜、願無違)

  ④你贊成老師的處理方式嗎?為什麼老師把這些詞語讀作重音?

  ⑤學生自由讀,感知。

  ⑥交流明確:這些詞語主要強調了詩人迴歸田園後,躬耕生活的艱辛。

  點評:對古詩重點詞語的朗讀感悟,是教學的重要一環,既培養了語感,也能夠欣賞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這裡,老師的指導十分細緻,有利於學生揣摩、把握。

  三、理解主旨

  1、過渡:

  ①屏顯:“夏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②與《歸園田居(其三)》相比,同樣抒寫勞作的艱辛,蘊含其中的情感是否一致?

  明確:不一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點評:這裡用古詩做對比閱讀,啟發學生思考,理解本詩的主旨。

  2、“願”指什麼?聯絡詩人的個人經歷探討。

  導學案: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裡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

  明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點評:探究本詩重點內容“願”,聯絡陶淵明的身世,做到了“知人論世”,突出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境界。

  3、討論:為什麼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屏顯)

  19歲,遭遇淝水之戰;21歲,司馬父子擅權;35歲,司馬暴政引起孫恩十幾萬農民大起義;38歲,桓玄殺司馬篡位自立;40歲,劉裕殺桓玄,弒殺晉安帝,立恭帝;56歲,劉裕逼恭帝禪位,篡而代之。

  明確:一是本性使然,一是現實使然。

  點評:繼續提出問題,深入討論。結合時代背景,讓學生探究陶淵明棄官歸隱的主、客觀原因。

  4、思考討論:陶淵明選擇了迴歸,因為在他看來,

  (屏顯)

  這裡沒有哈腰諂笑,阿諛奉承,有的是                                    ,

  這裡沒有鉤心鬥角,爾虞我詐,有的是                                     。

  點評:這裡對陶淵明歸田園後的認知做出分析概括,啟發學生結合詩句思考。思考採取填空回答的方式,進行對比。

  5、小結:所以,這位選擇在田園棲息的詩人,他在乎的不是勞動的結果,勞動的艱辛,而是這種方式能讓他保持清白,不迷失自己的本性,能帶給他無拘無束、恬適安寧的心靈體驗與享受,讓他沉浸於一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遠中。這就是他的意願。這也是為什麼他面對艱辛的勞作生活不存抱怨,為什麼選擇迴歸田園的原因。

  完成板書: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

  追求心靈的寧靜自在

  點評:教師對“願”的小結,側重於對學生前階段討論的歸納,起到了強化、點睛的作用。板書的語句,對稱、精煉。

  四、想象品味

  1、過渡:就是帶著這種獨具的詩心慧眼去審視田園生活,所以,他不同於純粹的農夫,在這裡,他發現了一個充滿詩意的世界。你看,詩人以豆開篇,將人置身於一個優雅自然的環境中。秀麗的山、皎潔的月、狹窄的羊腸小道、茂密叢生的雜草、還有清涼的露水,信手拈來地組合在一起,卻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園風景畫。現在,讓我們運用想象去感受這動人的畫面。

  (屏顯)

  例如:我透過“帶月荷鋤歸”這句詩,我彷彿看到了:暮色四合,山野四周的景物漸漸模糊了。詩人一身粗布麻衣,獨自一人站立在田地中。在靜謐的月光下,在混著青草芳香的晚風中,詩人結束了一天的勞動,該是回家的時候了。月下的詩人心滿意足地肩扛著一副滿沾泥土的鋤頭。輕輕哼著小曲,邁著輕鬆的步伐,踏上了歸家的小路。路上灑滿了銀色的月光,索性就把月光帶回家吧。讓這份明淨永駐心頭。

  點評:這個環節,運用聯想與想象,對本詩進行品味,提供了範例,有助於學生拓展思維,提升語言表達力。

  2、指導:老師在描述畫面時添加了那些描寫?

  交流明確:景物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

  (屏顯)

  選擇一句或一句以上的詩,發揮想象,描述畫面,可新增詩人的神態、動作以及相關環境的一些細節。

  試著用這樣的句式表達:

  我透過_____________這句詩,彷彿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評:這個環節對詩句寫作手法的'品析,有利於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運用各種描寫,想象詩人耕作的情景,提高發散思維能力。

  3、生想象、感受、寫作。

  4、師生交流評析作品。

  5、在同學描述想象的畫面中,概括畫面特點,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

  6、小結:詩歌的語言風格。

  點評:以上幾個環節,側重於想象力的培養和運用,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聯想能力,培養思維表達力。古詩語言具有跳躍性,概括性很強,啟發學生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種轉化,能看出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力的差異,因此,不能一帶而過,師生評析、交流、引導,也是不可少的。

  五、朗讀傳情

  1、感受古老的吟讀方式,注重體會其中的情感流露。

  2、豐富讀詩方式,可以個人讀、合作讀;可以誦讀、演讀、唱讀。還可創設自己喜歡的其他方式來讀。

  3、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準備展示。

  4、生展示各種形式的“讀”。

  點評:這個環節,側重於“讀”,不是一般的朗讀,而是豐富多彩的、形式多樣的讀,既有學生組合形式上的,更有吟讀、演讀、唱讀等風格上的。詩歌,本身就是可以把“詩”的語言,化成“歌”的。進入境界的讀,有利於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利於背誦。

  六、課堂小結

  在讀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那顆純淨逸世的詩心。

  種豆也罷,早出晚歸也罷,夕露沾衣也罷。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但使願無違”。我們未來的路不會一帆風順,當我們在夢想之路艱難跋涉時,我們可以用陶淵明的詩來勉勵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當我們的付出得不到豐厚的收穫時,我們也可用陶淵明的詩來慰藉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最後送同學一句話:“選擇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選擇的”!

  點評:小結環節,既緊扣了本詩主旨,也聯絡當今社會生活,啟發學生用“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來鼓勵自己,傳遞了正能量。

  七、作業佈置

  (屏顯)

  1。用散文的手法改寫本詩,注重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

  2。朗讀《歸園田居》組詩。

  點評:作業設定恰當,要求明確,做到了讀寫結合,適當拓展。

  八、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其三》教學設計篇4

  課前小探究:

  這是我在郴州市第五中學教授的一堂古詩詞課:《歸園田居》,為拉近這個班級學生與教者的距離,故在課前設計了一個給學生講故事的互動環節:金庸先生《鹿鼎記》中的小故事,少林寺澄觀法師42年學得“一指禪”的最高境界與普通人15天左右學得西洋手qiang的技能,作“功夫正規化”與“子彈正規化”的對比,引導學生改變僵化的思維習慣、鼓勵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

  老師提出學習本堂課的三點建議:

  1、帶著“初心”學習。將參考書收進抽屜,相信自己的頭腦比任何一本參考書都更具智慧與靈氣。

  2、帶上快樂主動學習。自己不是簡單的課堂承載體,不是待裝的瓶,而是用自己的智慧點燃的火。

  3、帶上疑問學習。學貴有疑,對老師的觀點質疑、向同學的觀點質疑。

  學生紛紛點頭贊同,老師詢問學生是否開始上課,學生在期待中開始了今天的課堂:

  一、匯入

  老師(板書課題)後,面帶微笑發問:有同學能向大家解讀一下標題嗎?

  隨機點到一女生,靦腆地說:是關於陶淵明回到田園耕作的生活。(該生把“生活”讀成了“senghuo”)。

  老師重複“senghuo”,女生和其他同學開心地一笑。老師繼續:那好,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陶淵明的生活故事。學生點頭開懷。

  二、初讀詩歌,疏理大意

  出示幻燈:

  老師:老師先朗讀詩歌,請同學們跟著一起展開想象,如果你就是陶淵明,向同學介紹你的生活,請用自己的語言,疏通詩歌的大意。

  生:很準確、流暢地進行了疏理。

  老師:同學們,詩歌的朗讀中,可以根據語意劃分節奏。請大家根據剛才老師的朗讀,讀準字音;請根據同學的疏通,讀準節奏。

  生:全班同學一起初讀詩歌。

  三、再讀詩歌,會意入境。

  老師:剛才這位可愛的女生用自己的語言對詩中生活作了準確介紹,這樣的生活帶給你怎樣的感受?請你用一個詞語同老師說說。老師隨堂把話筒遞給學生。

  生1:悠閒

  生2:自由

  生3:閒適

  老師作表揚,其他同學不甘失弱:

  生4:怡然自樂

  老師再作表揚,連四字詞語都用上了,生笑,繼續。

  生5:悠然愜意

  ……

  老師:同學們紛紛談了自己的感受,老師有一點不明白,詩歌最初給我的印象是艱辛,但與本人持相同看法的很少。

  學生若有所思。

  老師繼續追問:你們看,辛辛苦苦種一丘豆,結果草比豆苗還茂盛,難道不可惜嗎?早上出門,晚上歸家,披星戴月,難道不艱辛嗎?尤其是後面,道路狹窄,衣服被露水沾溼了一身,真的不覺得可惜啊?

  學生面帶微笑。

  老師:老師知道你們從詩中讀出了不一樣的感受。接下來進入本堂課展露你們慧眼的環節: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畫面,充分的展開你的想象和聯想,向你的同桌描繪、與你的同桌表達感受。

  學生相互交流,老師與之交流。

  幾分鐘後,學生當堂交流。

  生1:我最喜歡“草盛豆苗稀”這一句,詩人在廬山下種豆,你們看,豆苗長出來了,當然,草也長出來了。但生性隨意的他,又怎會在意這豆苗是稀是盛呢。這恰好能表現詩人生性的隨意。

  師:我明白你的意思,詩人是種豆之意不在豆,在乎種豆之——

  該生接話:悠然也!(師表揚,學生紛紛鼓掌)

  生2:我更喜歡“道狹草木長”裡面的畫面,豆苗地裡的草茂盛,回家路上的草也茂盛,看著這旺盛的生命,即使勞累了一天,在這自然中走過,同樣是愜意的。

  師:是的,詩人畢竟不是普通的農人,他的眼裡充滿了詩情畫意。老師更驚訝於你們的靈氣與悟性,真正的入境,與詩中的人、詩中的景對話了!

  生3:我喜歡“夕露沾我衣”的畫面,你看,我回來了,揹著鋤頭,露水卻打溼在我的衣上,伴著這份清涼,是多麼寧靜的畫面。

  師:這位同學真難得,她是直接用的“我”去感悟的。老師也來了興致,我想講講我心中這幅畫。我覺得今夜這露水啊,長了腳,爭著跑到詩人的面前,很想和他作一次親密的——(師作出擁抱狀,陶醉地)

  生:接觸

  生:親吻

  生:擁抱

  (老師有話要說:這就是學生富有靈性的想象與解讀啊——)

  生4:我更喜歡“帶月荷鋤歸”的畫面。(其他學生紛紛點頭。)我覺得他是艱辛的,早起晚歸,披星戴月。

  其他同學紛紛表示不贊同了。

  老師:呵呵,同學們有不同意見了,多好!今天老師來我們五中的時候,進校門看到對聯中,也用了一個披星戴月。意為:頭頂星辰,早出晚歸,艱辛勞動。其實不同版本的教材中也用到過“戴月荷鋤歸”。你們覺得“帶月”和“戴月”,哪個更好?

  生思考,紛紛舉手。

  生:我更喜歡“帶月”,月亮在詩人回家的路上,靜靜地照著他,跟著他一起回家。

  生:我更喜歡“帶月”,月亮就像是跟著詩人的腳步一樣,更像是他的朋友。

  大家點頭,老師也來了興致:聽到過這首歌沒?

  當堂唱了兩句: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橋頭。

  學生鼓掌,師笑:物理學中說這是參照物的不同。而在我們的詩歌中,這歌中的月亮如同詩人筆下的月亮一般,是他的朋友了。現代文學家梁啟超先生是這樣讚賞陶淵明筆下的生靈萬物的:“大自然是陶淵明最鍾愛的——

  學生:夥伴

  老師:對,伴侶!常常對著他笑!”

  學生微笑,欣然接受。

  老師繼續帶著學生找:看看詩中還有哪些是伴隨著詩人的“伴侶”

  學生道出了“鋤”,“晨”景,“南山”等等,真正地將詩中的意象有情化、生命化了。

  老師:孩子們的眼光當真不一樣,確實,天地萬物、自然眾生,詩人在眼裡是艱辛以外的閒適與愜意。你看,陶淵明的另一首飲酒詩,也是同一份的灑脫。

  出示幻燈:《飲酒》其五

  學生齊讀(配樂),(老師板書:境:田園風情)

  老師:同學們在中國的詩歌史上,自陶淵明之後,以田園和山水、以大自然入詩歌的就紛紛呈現在我們面前了。請從你聰明的小腦袋裡趕緊找出來。

  生1: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生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生3: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老師出示幻燈,將節選的王維、孟浩然等學生已學的經典山水田園詩句呈現,學生配樂吟誦。

  四、品讀詩歌,領悟情懷

  老師:同學們,淵明先生的人生是詩意的,生活是詩意的,他在塵世中找到了最高的美。透過剛才的交流,你們讀到了陶淵明對田園風光的熱愛,那麼在熱愛的背後,你還能讀到他其他的情感嗎(陶淵明的願到底是什麼?)?

  請你結合背景資料,暢談你心中所想。老師將事先準備好的背景資料準備發放。有意思的是,有學生表示,不需要提供。

  老師:老師很欣慰於同學們的這份自主與自信。如果你不借助背景資料能體味到其中的情感,老師為你點贊;如果你透過知人論世之後,能談出背景之外的感受,老師同樣為你點贊!

  學生默讀資料後,進行小組探究。老師同樣作其間作交流,發現每個組的觀點都有不一樣。

  之後,小組代表發言:

  第一小組:我們從他的生平中讀到了一個高潔傲岸的陶淵明,他對官場的厭棄,才會選擇田園,過得清貧,也要保持一份自由、乾淨。

  (老師板書:高潔傲岸,並補充:在東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制度影響下,辭官歸田的確少見,且為當時士族階層所不恥的,但他堅持了。)

  第二小組:我們從詩人的選擇中,讀到了他嚮往自由、嚮往自然,如同菊花一般的灑脫堅強。

  (老師板書:自由灑脫)

  第三小組:我們讀到了他艱辛背後的無奈,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官場黑暗,不與之同流合汙。

  (板書:不同流合汙)

  (板書:情:隱逸情懷)

  老師:同樣,在中國的詩歌史上,有了一個陶淵明,之後就有無數個陶淵明誕生了,選擇田園,選擇歸隱,來,孩子們,讓我們又來找一找,哪一些詩句寫出了隱居山林的超脫與忘我:

  4。學生找詩、讀詩

  老師出示幻燈,配樂,學生讀詩。

  原本到這裡,教者認為可以直接歸結到詩人的“隱逸情懷”並且課堂要接近尾聲了。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個學生卻站起來:

  生:我不贊同他們的說法。陶淵明三進三隱,最終選擇了歸隱,但他是消極的。社會如此黑暗,他沒有在官場中堅持他的正直,他卻歸隱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中又有不一樣的意見了。

  五、個性化解詩,追尋詩韻。

  這位學生的話語一出,課堂再次掀起大波。

  有學生表示,他是不得已為之的;有學生表示,社會無法改變,只能改變自己。

  老師這個時候,將話筒遞到了一個小組代表的手裡,事先老師聽取過他們的交流。

  小組代表:其實陶淵明雖說選擇了歸隱,但他畢竟心裡想著的,還是社會能美好,不然他從這麼多次官幹嘛?儘管每次都不如意。

  老師:同學們還記得之前所學過的《桃花源記》嗎?裡面有一段關於他理想社會的描繪:

  學生背誦: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老師:孩子們,最後一句,大家留意一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學生有所思考、沉默。

  老師:其實在陶淵明的心裡,這個理想的社會,是下至三歲小孩,上至八十老人,人人都能“怡然自樂”!詩人是選擇了歸隱,如果不是“兼濟天下”,為何又有他的《桃花源記》呢?我相信詩人的情感一定是豐富的,大家有時間去讀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組詩、《飲酒》組詩,讀一讀蕭統的《文選》中《陶淵明傳》。

  當然,詩無盡解,同學們保持著你自己的看法與情感,就是最好的詩歌解讀境界!

  (板書:韻:怡然自樂)

  學生表示贊同。

  老師:詩人往往是孤獨的,他的情在當時沒有人懂。一百年之後,南朝太子蕭統的《文選》,方讀到了淵明先生的兼濟天下又超脫忘我的情懷,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才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汙隆,孰能如此乎?在蕭統的心中,不再是隱士,而是一位聖賢。這也是古往今來的中國文人鍾情與他的原因啊。

  學生讀詩(配樂)

  六、誦讀,結束課堂。

  詩人已經過世,慶幸的是1500年之後,他的願已經實現。當下的中國田園,是真正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最後讓我們帶著對詩的熱愛,對詩人的熱愛,一起盡請的朗誦他的詩歌,用以結束今天的課堂(三遍)。

  板書:

  歸園田居(其三)

  境 種豆南山 帶月荷鋤 夕露沾衣 田園風情

  情 高潔傲岸 自由灑脫 不與合汙 隱逸情懷

  韻 怡然自樂 天下為公 …… 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