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其一》的教案設計

《歸園田居其一》的教案設計

《歸園田居其一》的教案設計

  《歸園田居其一》所反映的深刻思想變化,它所表現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不僅為歷來研究陶淵明的學者所重視,也使廣大陶詩愛好者為之傾倒。

  【教學目標】

  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汙,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

  ⑴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

  ⑵過著悠閒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

  ⑴做官,有名有利;

  ⑵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後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裡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資訊。

  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資訊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資訊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資訊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去如何?

  四、朗讀課文,尋找相關資訊,回答上述問題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 “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為何歸來?

  明確:

  ⑴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

  (注意煉字“誤”)(養家餬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汙,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韻”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追問:據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①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②徹底悔悟。③也許是一種託詞。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資訊.(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