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通用11篇)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通用11篇)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通用1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

  前一段時間,經朋友介紹有幸參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講座,連續5天的學習,我像一名剛剛上學的小學生一樣,聚精會神的聽好、理解好老師的每一句話。

  聽著老師的講座、聽著老師唱著的德音雅樂,感受到了自己心靈從未有過的震撼,記得第一節課前,老師示意所有學生和老師全體起立,共同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候!我真的是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了!我是伴著眼淚唱完國歌的!工作三十年了,一般情況下,都是在大型的黨、政機關特殊會議開模式上有唱片放出、參會人員隨著唱的,我只是覺得很莊嚴、嚴肅,但是從未感動過,那麼今天為何感動流淚呢?

  是因為參加這次講座的有小學生、大學生、中年人、老人、工人、農民、有職業、無職業、企業家、國家幹部還有來自各個層面的自願者等方方面面的人組成的群體,唱的是那樣真摯,那樣充滿激情。

  我感到我們的人民都是愛國的,對國家都是充滿無限期望和愛戴的!我感到我們的國家是會越來越繁榮昌盛的!我為我是中國人而驕傲、而自豪!幾天來,老師給我們講了《弟子規》《孝經》《女戒》,並結合實際講了“涵養女德幸福人生”、“夫婦相處之道”、“家庭教育之根本——母教”、“如何做一名好女人”等課題。我深深的被感動著、被震撼著。多次流下眼淚。

  我是60年代出生,從小學、中學、大學的課本上從未接觸過《弟子規》等傳統文化,父母沒有讀過書,只是從父母的身體力行、言行舉止當中去體會、去學習做人要善良、待人要誠懇、做事要認真和公正。如今已是天命之年,已做了女兒、妻子、母親、兒媳。

  回顧自己走過人生路程,過去自我感覺做的很好,但是透過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對自己是一次心靈的洗滌,覺得自己很渺小,與孔聖先賢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特別學唱《跪羊圖》歌曲時,覺得自己對父母親的盡孝流下了終生遺憾。父母親已經去世,只能與二老夢中相見了!

  透過學習傳統文化,我覺得我們當前處在人與自然發生衝突,引起生態危機;人與社會發生衝突,引起道德危機;人與自我發生衝突,引起精神危機的時代,學習傳統文化非常及時必要。要加大力度弘揚我們的孝心、感恩心、善良心。讓國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百惡淫為首”;“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的道理。

  大力弘揚敦品立德,文明向上的家風,家是國之本,國是天下之本。家和諧了,國就和諧了;國和諧則天下就太平了。感恩詞:感謝國家培養護佑;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辛勤教導;感謝同學關心幫助;感恩農夫辛勤勞作;感謝大眾信任支援;感謝一切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付出的人!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

  透過這幾天在學校崇德樓聽老師們講課,我深深地體會到做人的道理。老師們講了一個又一個富有意義的故事,給我的啟發很大。

  在我4歲那年,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得了重感冒,不停地咳嗽,爸爸媽媽擔心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匆匆忙忙地帶我去醫院。一路上,街道靜悄悄的,人們都沉浸在睡夢中,爸爸媽媽不管自己有多困,只是在擔心我。到了醫院,爸爸媽媽已經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

  醫生檢查之後說:“發高燒了,40度,必須打一針,然後吃藥,多注意喝水和休息,過幾天就好了。”聽了醫生的話,爸爸媽媽才鬆了一口氣,心中那塊沉甸甸的大石頭終於落下了。我們按醫生開的方子去藥店抓藥。回到家裡,媽媽照顧我,爸爸去熬藥。他們已經忙得汗流浹背卻不辭辛苦,看著爸爸媽媽一副憔悴的樣子,我非常心痛,也非常感動,因為我有這麼關心我、愛我的爸爸媽媽。

  要學會感恩父母,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美麗的世界,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長大,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是他們告訴我們要勇敢地去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難題時,是他們耐心地交道我們,給我們分析。他們不求一絲回報,從無怨言,默默奉獻。難道我們不應該孝敬父母嗎?難道我們不該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嗎?

  我們不但要感恩父母,還要感恩老師,老師為了我們,無私奉獻,每當進入深夜時,我們已經走進了甜美的夢鄉,可是老師卻在窗前為我們批改作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千古絕唱的詩句用來讚美老師是最適合不過了。

  我們要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好好落實,做一個有崇高道德、禮貌仁愛的人,將來為社會共享我們的一份小力量,把中華傳統文化與美德傳承下去。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3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少說諷刺的話,多說真誠的話;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家裡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

  百善孝為先,什麼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養,又親爹、親孃可以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後悔事。

  我們中國人的孝並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訴我們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難受,傷心,“大杖則走,小杖則受”的心靈才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揚名於後世。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4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永珍、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鍊,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鳳凰涅盤、浴火重生。洋文化氾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器一樣機械地掃看著,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

  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一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瞭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聖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著,好好的活著,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著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慾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侷限於自己的世界裡。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人內心的貪嗔痴,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侷限於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慾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願意接受,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於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衝動,豈不痛哉?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現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

  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藉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

  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慾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後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文化匡時濟世。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5

  現在的網路經常報道有關於學生因心理問題出現的跳樓,自殺等一系列問題,引起中國的教育先師及有志之士的深刻反思,在他們的探討、追尋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從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中國缺失了對經典文化的傳承,導致現在的學生缺少德行的薰陶,偏離了人的本心,沒有敬畏心。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有這個責任並且需要擔負起這個責任,向學生傳承這個經典文化。

  一、透過學習,我認識到了教師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我認為,教師是學校傳統文化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者什麼都懂;

  是能者什麼都會;是聖者不會犯錯;是權威者具有比父母還高的權威力量。教師的衣著舉止,言談風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

  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所以,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透過學習,我知道了學習傳統文化能讓教師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價值觀;我也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

  學習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樂於為工作奉獻,併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二、透過教師的傳統文化的學習,我也知道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古老文化的中國有這樣一句格言3歲看小,7歲看老。這充分說明了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響。結合我的實踐經歷和周邊情況,我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做了認真地分析。我認為,我們目前正處於一個社會的轉變期,紛紜複雜的社會現象,多元化的價值觀,來自升學、就業、競爭等方面的壓力,各種不可測的變數,引發了學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過去與現在雖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但審視我們目前學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層出不窮的新現象、新問題面前,存在種種不足也是明顯的。為何不足?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對症下藥。

  這個藥就是我們的傳統經典文化,我們的《弟子規》、《三字經》、《道德經》等。從小在孩子們的心裡埋下一顆分辨好壞的種子,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德行的標準,從而自我規範自己的行為。

  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只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路,齊抓共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6

  現代人如果不上網,好象顯得有點落伍了。但現代的網路時代好象也顯得有點落伍了,這種想法好象很矛盾。其實,這就是《易經》的道理,任何事物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害的一面,關鍵是如何面對?最近的二年,我將業餘時間都放在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上,從中醫養生,易經的研究,佛法的學習和體驗等。

  這二年的變化不但影響了我的工作,還影響了我的健康和家人。當然,這些影響是積極的。而且,二年的學習可以說徹底改變了我的心態,使自己的人生有了主見,智慧的源泉從此打開了。

  我現在對自己的兒子說,“我的命運不如你好,但反過來說我有幸運有這麼豐富的人生,你可能沒有機會經受這種磨礪了”,兒子還太小,雖經常聽我談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哲理,似懂非懂。

  說到天資,我的二位姐姐是極力誇張我的,說我小時候就很聰明,我自己卻感覺不到。雖說從小學到大學,我是那種不太想讀書但又很順利的人,但面對出生在農村的命運,我又不得不要透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是,大學畢業後,我卻分配在縣城的一個小單位,對於那時我認為“懂事”的我來說,感覺根本沒有人生的機會。無意中我看到一本《深圳青年》,我和同學借了400元錢闖蕩深圳,也許我出生農村的淳樸和責任感,加上我自己天生的領悟力,我在深圳雖沒有發財,但總算有了自己的家,也算是真正的深圳人了。

  深圳的'創新精神激勵著我不滿足於現狀,加上在日本公司的那種壓抑感覺,雖說日本老總很重視我,但還是無法使我對公司產生歸屬感,放棄了很好的條件去和同學一起創業,結果命運給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將我從天上打到了地下,那種感覺正如南懷瑾老師所說的“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一人”,我確實感覺到“死過一回了”,當然那只是精神上的感覺,生活上並沒有那麼可怕。

  也許正如一位法師所說,我這個人和佛有緣,佛為了使我接受佛法,在我命運最痛苦的時候讓我接觸到了佛法。人生的道理正是如此,沒有經歷磨難,哪能懂得人生真正的道理呢?正如中國一樣,沒有近代百年的災難,可能還不知道中國龍要沉睡到什麼年代?

  中國有句話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你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養,你就能吸引有道德修養的人,也可以透過有道德修養的行為,改變周圍的有良知潛力的人。一個社會的改變,是透過一少部分人群的改變再到一個大人群的改變,最後到整個社會的改變。我們佛法修行的人在一起談論道德時,感覺到很快樂,那些有錢的人在談論物質享受時可能會很快樂,但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到底誰最快樂呢?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7

  《弟子規》讓我學會感恩

  山西省翼城縣武池完小譚君君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說,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因為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開啟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北宋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清思想家顧炎宗也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所以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充溢著對國家沉甸甸的責任感。

  要感恩所有的人。時常懷著感恩之心,念念想著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我們生存需要工作,生存需要付出,工作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工作還為我們提供了展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工作意味著責任,感恩讓我們擔負起責任。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8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裡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裡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矇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複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麼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裡,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於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於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後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並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聖。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9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為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執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為先”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麼更應該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育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更要懷著一顆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今天,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需要做到不讓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擔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髮,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麼敢毀傷呢?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0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閒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裡,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群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學問裡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資訊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裡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1

  從今年春節後開始,我們人大機關逐步開展了傳統文化的學習教育活動,透過觀看這一系列的報告和電視專題片,感到自己受到了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憾,思想上接受了一次洗禮,糾正了以前的很多錯誤認識,也開始學會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古代傳統和現代生活。

  《弟子規》我以前接觸到的不多,只是想當然的把它當成是和《三字經》、《百家姓》一樣是以前古代兒童剛開始學習的啟蒙讀物,但裡面提到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太熟悉了,我小的時候,奶奶雖然不識字,但天天都給我講,什麼王小冰魚,丁郎刻木、蘆花絮衣等,長大上了中學以後,就開始感覺這些都是封建落後的東西。到今天都這麼大的人了,還用再學這個嗎?但透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特別是聽了錢文忠教授所講述的《弟子規》後,才感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太少了。《弟子規》通篇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聽起來全部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好象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但它是古人根據《論語》等儒家經典編寫而成,它集孔孟、老子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是古時候對孩子從小在學習、生活、待人處事等各方面樹立道德規範的典範之作,也可以說是一部教給我們該怎麼學習做人道理的綱領著作。現代社會是物慾橫流、道德和價值觀扭區,人情冷漠,我們把以前的很多很美好的傳統道德都給拋棄了,因此傳統文化的學習很有必要。前段時間網路上流傳很廣的這種事情我們實在聽得太多了,廣東小悅悅事件、老太太倒地該不該扶等問題,這種問題都能拿出來討論,說明現在社會的道德滑坡已經很嚴重了,象傳統文化論壇中陳大惠老師做得是一件春風化雨般很有意義的工作,逐步喚醒人們心中的良知,糾正人們扭區的價值觀,大力弘揚和繼承傳統道德和文化,這在現在確實是很有必要的。看了這一系列片子後,確實也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有哪些做的不夠的。

  孝敬父母在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以前沒看這些片子前確實對這些沒做過深入地思考。為什麼,因為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因為從小在縣城長大,從上學、工作、結婚、有孩子,基本沒大受過什麼罪,因為有很多事都是父母給包辦代替了,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快樂的大樹》,非常感動,感到父母就象是那棵大樹,把自己的所有全都給了孩子,還恐怕孩子不快樂。現在才感覺到,孩子對父母的感情與父母對孩子的感情相比真是少得太多太多了。前段時間我們買房子,沒有兩邊父母的資助也實在是不敢想,這兩天裝修,父親一直說“你們還貸款不容易,過段時間我們再想辦法給你們籌集一點。”老人是隻要有一點能力,也都會想著孩子,什麼時候我們能做到老人的百分之一也就他們也就使他們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