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小學課文《唯一的聽眾》教學設計

小學課文《唯一的聽眾》教學設計

小學課文《唯一的聽眾》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學會6個生字。正確讀寫“神聖、悠悠、莊重、儀式、抱歉、溜走、介意、追問、荒唐、聲望、割捨、大吃一驚”等詞語。

  【方法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與同學討論。抄寫印象深刻的句子;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價值的問題與同學討論;體會課文寫作上的一些特點。

  【情感與思想】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拓展與延伸】結合課文內容與自己的學習實踐,討論自己以後該怎樣學習,並寫一篇讀後感。

  【重、難點突破】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以一段小提琴《梁祝》引入。

  同學們,你們說這段音樂好聽嗎?它是用什麼樂器演奏出來的嗎?

  提示:可能同學們會說好聽,有的甚至能夠回答出是小提琴演奏的。

  然後繼續說:其實,只要我們肯用功,也一定會拉得這麼好的!為什麼?因為一個在音樂方面被稱為“白痴”的人都能夠把小提琴拉得非常好,何況我們這些不是白痴的人呢?(以開玩笑的口氣說,但也帶著幾分很認真的語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課文——《唯一的聽眾》板書課題:唯一的聽眾

  解題:聽眾,應該是很多人,要不然就不能稱之為“眾”了。然而,由於文中的作者音樂素質太差,連他的父親與妹妹都不願聽他練琴,所以,他只有這麼一位“聽眾”了。大家覺得都很奇怪吧?這位聽眾有問題嗎?下面,我們就自讀課文,看看文章都底寫了一件什麼事?這是一位什麼樣的聽眾。

  二、自讀課文,概括文章內容,弄清“唯一聽眾”的身份,我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透過這件事你又體會到了什麼呢?

  教學提示:這幾個問題可以合成一個問題來回來,其實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學參考:

  本文記敘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的事,讚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三、有感情地自讀課文,思考:這位“唯一的聽眾”是如何幫助我練琴的,在她的幫助下,我練琴時的行動與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

  教學提示:這是全文的重點,在學生回答時,一定要引導他們明白,其實老教授只是給了他點點鼓勵與肯定,並沒有具體指導他如何拉小提琴。作者之所以能夠練好,最主要的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當然,這是與老教授的幫助密切相關的.。

  先寫父親和妹妹說“我”在音樂方面是個白痴,使“我”十分沮喪,不敢在家中練琴。接著寫“我”到林中練琴,遇到一位自稱耳聾的老婦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並願意天天做“我”的聽眾。每次“我”停下練琴,她總是誇獎“真不錯”。在她的鼓勵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練琴。最後寫“我”從妹妹那兒知道了老婦人的真實身份,心靈受到震撼。後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捨的愛好,每次演出時總會想起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四、自學交流。把自己自學的收穫與不明白的問題與大家一起交流,或者自己圍繞課文內容提一些比較有意義的問題進行交流。

  教學提示:這是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綜合運用,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收穫,讓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讓學生合作學習,充分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受益應該是多方面的。教師只需組織好,就算是成功了。如在適當的時候予以巧妙的點撥,教學效果會更上一層樓的。

  教學參考:

  附對課文重點句子理解:

  ①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這對已經能拉小夜曲的“我”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更要命的是父親和妹妹只是經受了數次“折磨”之後就下了這樣定義。為此,“我”失去了在家裡練琴的自信。文章開頭直接點明父親和妹妹的做法,為下文“我”走出家門,到林中練琴作了鋪墊,同時也與下文老教授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側面讚美了老人對“我”的愛護與幫助。

  ②林子裡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這句話寫出了早晨樹林的安靜,以及“我”為能找到這樣安靜的練琴環境的興奮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聽來,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說明“我”對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為如此,“我”才會莊重地架好小提琴,像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拉響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臉頓時燒起來,心想,這麼難聽的聲音一定破壞了這林中的和諧,一定破壞了這位老人正獨享的幽靜。

  這句話真實地寫出了“我”發現老人後沮喪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這優美的環境中拉出好聽的琴聲,可偏偏琴技不爭氣,那聲音“覺得自己似乎又把鋸子帶到了樹林裡”;不希望有人聽見自己在拉琴,卻偏偏被老人發現了。文中的兩個“一定”,強調了難聽的琴聲帶來的後果,突出了“我”的沮喪。說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

  這是老人對“我”說的一句話。作為一位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老人聽出“我”拉得並不好,更從“我”被人發現後“準備溜走”的舉動中,發現“我”缺乏自信。出於對年輕人的愛護,老人謊稱自己耳聾,為聽不到好聽的琴聲向“我”表示歉意。聽慣了親人對“我”白痴的評價,第一次聽到陌生老人的稱讚,儘管是個聾子,但“我”還是充滿了快樂。老人的話讓“我”有了面對老人拉琴的勇氣。

  ⑤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我心裡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這“從未有過的感覺”就是被人肯定的快樂。而這恰恰來自於老人的陪伴,來自於老人的誇獎。老人並不指點“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語言幫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勵“我”刻苦練習。在她的激勵下,“我”終於敢在家裡練琴了,而且練得十分認真,十分刻苦。這句話反映了老人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

  ⑥有一次,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記她是聾子,只看見老人微笑著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著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熱情的鼓勵下,“我”的琴技在不斷地提高,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發自內心地為“我”的進步而高興。在“我”的眼裡,老人也不再是一個聾子,她在用心感受琴聲,“我”和她是用音樂在相互交流。“我”對老人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平靜地望著我”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現。從相識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靜地望著“我”拉琴。從她的眼神裡“我”讀出了老人對“我”的關切、鼓勵,讀出了老人為“我”琴技的點滴進步的高興,讀出了老人對“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覺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聾子?”妹妹驚叫起來,“聾子!多麼荒唐!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說她是聾子!”

  妹妹的話道出了老婦人的真實身份,表現出她對老人的敬仰。妹妹的話,也引起“我”心靈的震動,激起“我”對老人的無限敬意與感激。

  ⑧那時,我總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那清晨裡我唯一的聽眾……

  句子用“唯一”來修飾限制“聽眾”,有“獨一無二”的意思。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獨想起的是這位自稱“耳聾”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句子寫出了“我”對老人的感激,同時點明瞭課題。

  五、分析一下本文在寫作上的一些特點。

  提示: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已學過的知識和本文的特點加以分析,符合課文即可,不做較高的要求。

  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全文圍繞這兩條線索展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

  本文語言質樸、清新、很有美感。如,對林中景色的描寫,“林子裡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優美動人;對老人語言的描寫,如詩一般,打動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動著每一位讀者。

  六、作業

  1、文中的老教授“撒謊”騙了作者,他這樣做對嗎?說說你的理解。

  2、寫一篇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