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大美清涼山散文

大美清涼山散文

大美清涼山散文

  常常會感覺很累,心神俱疲的樣子。然後跑到鏡子前瞅瞅,容顏尚好,雖不及當年青春年少,卻依稀辨得年輕的影子。於是,我就想起了母親說過的那句話,她說你們呀,可怎麼能好好活成個老人啊,像你這麼大時,我還多少的苦也不夠受嘞。

  是的,我還沒有四十,可總有太多與年紀並不同步的疲累如影隨行。最後,被冠以一個很好聽的名稱:亞健康人群。

  母親又說,你們現在的人就是活得太舒服了。

  細想,母親的話十分有道理,溫室裡的花兒遠沒有刺藜叢中的花朵更有生命力,一樣是在陽光下生長起來,可沒有經過大風大雨的錘打,就不會有強大的韌性。把一種生命放逐在廣裘無邊的天地間,才更有狂草的野性,所謂疾風勁草,也所謂愈挫愈勇。

  沒有戰鬥力的生命,最終也會自將萎謝。

  更重要的是,人一舒服,就開始滋生各種各樣的閒愁。

  母親活得很簡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把孩子養大,把日子過好。一把炊煙,就能映出她最幸福的笑。窮困的歲月中,她也根本顧不得去拽住更多。小時候,我也以為一座土屋,一把柴禾就能煮出最香甜的生活的味道。然而,把腳邁出村莊的時候,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開始告訴我並不是那麼回事,在五彩繽紛的世間行走,多是經不得誘惑,也耐不住寂寞,或者還會有一些憤憤不平。直至後來,龐大的慾望與不甘讓人幾欲力不從心,心開始變得浮躁、不安,甚至動盪。

  原來,一切疲累,只是源於了心。相由心生,病,也從心入啊!

  《黃帝內經》說:“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宮危。”這裡的“主”指的就是心臟。所謂的心臟之明便是情緒的穩定,心態的平和。我們都知道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可見保持良好的心緒是多麼重要。

  推開一扇窗,讓風吹進來,或者走出去,把靈魂放到風裡。

  很早前別人說起清涼寺,我都不屑一顧,因為懶得爬山。但去年夏天,他硬是帶我去了一次,當時,山草鬱郁,偶有幾朵小花搖曳在亂石之中,還有一些小小的可愛的果子立在枝頭。人們成群結隊順著山間的陡峭小階或上,或下。盛夏之時,自然驕陽似水,但爬至半山腰時,竟一掃燥熱,涼爽的風撲面而來,似有清香闖入鼻間,我不知道那是大自然的味道還是山頂香火的清煙,但整個人變得神清氣爽。抬起頭,湛藍的天空飄過幾朵雲彩,它們像一團團的棉花浮在上面,好像一伸手,就能將它們攏在懷裡,綿綿的,柔柔的。

  清涼寺,素有小五臺之稱,是文殊菩薩路過五臺山修行的第一道場。清涼寺分為南北兩坡,我們那時登的是南坡,南坡坡頂有一座磚塔,系遼代所建。說起遼代,因當年兒皇帝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大遼,而我們所生之地就是十六州之一雲州地界。

  順著石階再往上爬,似乎已經看到了嫋嫋的香菸扶搖而上,濃郁的檀香味更甚。山頂的磚塔供奉著文殊菩薩,也是清涼寺香火最旺的地方。此時,心好像也慢慢平靜了下來,回頭望去,峰戀疊嶂,雲霧繚繞,蒼茫天地間我們不過如此微小,而那些平時放大的憂愁即便此時重重一擲,瞬間就化為了無形,根本留一下哪怕一個細小的響動。

  快到山頂的時候,碰到一位年老的阿姨,看起來六七十歲的樣子,可她腰板挺得直直的,手裡還牽著一位很小的姑娘,應該是她的孫女。只見她滿臉笑容,脖子上還掛著一串長長的念珠。但最吸引我的'應該是她走路的樣子,雖然那麼大年紀了,但精神矍鑠,步子邁得非常有力。眾人都忍不住回頭多看幾眼,有一位女士經不住好奇就問她多大了。阿姨告訴她七十二了,而且她說經常來爬山。

  終於到達山頂,塔前的香爐濃煙滾滾,很多人頭舉著高香在僧人的幫助下完成著朝拜的過程。磚塔平面呈八角形,雕有各種動、植物圖案以及飛天、歌舞樂使形象。塔的立面呈圓錐體,造型優美,與其它遼塔一樣,塔身二層以上驟變低矮,寬度由低到高遞減,塔簷距離較近,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線輪廓。

  我在塔前久久站立,也將雙手合十,虔誠地在心中默唸“阿彌陀佛”。我與那群善男信女們一般,都是願在這清涼山頂尋得一份平和,在這憚意深深的山間,願真能悟出世間的事非一二,讓心迴歸平靜,擁得清涼意境。

  離磚塔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巍巍挺拔的漢白玉雕像,據說那是三面觀音。分別是送子觀音、淨水觀音、如意觀音。雕像頂部有幾個由大到小的圓珠串結起來,最上面露出尖尖的樣子,整個看上去頗有點自由女神鵰塑的樣子。

  耳邊,繚繞著佛樂,立身此間,恍惚與天地融為了一體,要享受如此之美,如此之奇妙,只需有一顆最純淨的心就夠了,其它不過附身的塵埃。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總是喜歡把世事假想成一樁樁的明鏡臺,隨之也惹來一縷縷塵。想來,越是活得簡單,快樂也就越多。也許這是一種時代的詬病,我所發出的疼痛亦是一個時代的呻吟。現在人們腦子中充斥的東西實在太多,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也接踵而至,遠不如一壺清茶、一間茅屋過得平知、自在。

  藍天、白雲、高山、大地,一切都是如此寬廣,任風穿堂而過,任泥土的清香撲鼻而來,仿若這是世間最好的良藥,

  心簡單了,世界也就簡單了。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情,此心,美哉!

  真的應該多抽些時間投身自然,放逐心底的潮溼,陽光加身,何愁不健康?

  至那次登完山,我一直有些意猶未盡,沒有登上北坡有些遺憾。因為站在山底就能看到北坡之上有一尊巨大的彌勒佛,他挺起的大肚子總讓人有想摸的衝動,無盡乾坤不過裝於一懷,還有什麼事算是大事呢?於是三月份,我們又一次沿著陡峭的山路上了清涼山。

  這次真接上北坡,北坡不比南坡,這裡沒有修好的石階,但沿途的石雕殿宇比較多。我無心多駐足別處,很快到彌勒佛像前,這好像是就地取材,將一塊巨大的石頭就雕刻成了能容天下的笑佛。我摸著他的大肚子,有些粗糙,但臉上的笑容依然慈祥,他就坐在那裡,日日看盡人來人往,卻不嗔不怒,從容安然。

  再往上點,又有一尊雕像,呈半臥式,氣質高雅,雙目微閉,手持蓮花,也是倚在山坡上。她便是世人眼中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不知菩薩低眉是不願看這世間斑駁,還是微思如何渡眾生疾苦?

  北坡正是文殊菩薩修行的地方,順著菩薩石雕再往上走,靠東有一處清雲宮,清雲宮窯頂就是文殊菩薩的前院,拾級而上,就看到上面的“文殊殿”,洞內中央就是貼金的文殊像,而雕像與山體相連,兩側是菩賢菩薩與觀音菩薩浮雕。看起來,這些在山壁中雕鑿的像多了些鄉野氣息,然而依然難擋眉目的清澈,一臉的慈祥,一臉的從容。

  當年,文殊菩薩選擇在這山野之上修行,納天地之靈氣,吮日月之精華,蒼蒼茫茫間才更能悟得通透。抬頭看,最高處的混元老祖俯瞰人間,看塵世悲歡,聽世人訴說蒼涼與歡喜,然幾千年幾萬年過去了,他依然是不變的尊容。

  我久久沉思,久久不去。

  我想這些年走過的路,以及遇到的人和事,那些糾結,以及難以解開的亂如麻的種種,還有人們各色的嘴臉。也曾勞心費力,也曾氣急敗壞,所以常感力不從心,心浮氣躁,以至鬱結難消。是不是一直以來,都是將心囚禁在那些悲歡離合的牢籠中了?

  去年見到的那位老阿姨又浮上了腦海,她的笑容,以及有力的步伐恰如山間林立的那些蒼綠。回頭望向蒼茫的清涼山,以及山間殿宇,我微微一笑。看這世間多美,只有健康的身體才有資本擁有這一切。那就不要做溫室的花兒了,瞧,山頂的桃花也比市井的開得更有風骨。

  心大了,天地自然廣了。心靜,自然涼,如這大美清涼山。

  所謂修身,養心,養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