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我和玉米有個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我和玉米有個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我和玉米有個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秉承陳鶴琴先生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思想”,我園利用園內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努力創設真實的學習和生活情景,讓幼兒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感受生活,獲得體驗。這則“我和玉米有個約”的故事就是一個生動的註解。

  種什麼好呢

  春天到了,我在帶孩子們到園內散步途經“小農場”時,告訴孩子們:“這塊地可是屬於我們大四班的哦。”不想,就這句話激發了孩子們對播種的無限熱情,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種上點什麼了。可是種什麼呢?第二天,孩子們自發帶來了許多種子,有黃豆、蠶豆、土豆、油菜籽、青菜籽、蘿蔔籽、南瓜籽、四季豆籽,等等。這些種子形態各異、色彩豐富。孩子們的話匣子也打開了。有的說:“原來種子的品種有這麼多啊!”“這些種子的顏色好漂亮啊!”有的問:“這些都是什麼種子啊?”“這些種子可以怎麼種呢?”孩子們在七嘴八舌中還發現,原來種子的形態是那麼的多種多樣,有的種子是果實,有的卻是果實裡面的核;有的種子個兒很大,有的卻很小很小……孩子們在討論中有經驗分享,有質疑,有驚歎。

  “那麼多種子堆在一起怎麼辦呢?”聰明的浩浩馬上說:“這還不簡單,我們來分一分不就行了嗎?”於是,分類成了孩子們自發開展的第一個活動。

  可是,怎麼分呢?有的說要按顏色分,有的說可按大小分,也有的說可按播種方式分……孩子們邊討論邊佈置起“我和種子有個約”的專欄,這個和種子有關的活動幾乎持續了一個學期。

  當然,孩子們最關心的還是我們的“小農場”裡到底可以種些什麼。有孩子說:“種西瓜,西瓜營養好,味道好。”但馬上有孩子提出異議:“西瓜長得太慢了,等到可以採摘,我們都已經畢業了。”又有孩子說:“那種青菜吧!青菜馬上就可以採摘的。”“不行,青菜不會開花,也不會結果。”還是有人反對。“那就種蘿蔔吧!”“我爺爺說,春天是不能種蘿蔔的。”意見還是不統一。這時,有人提議去請教管理“小農場”的爺爺。

  聽了大家的想法,管理“小農場”的爺爺笑了。他告訴大家,每種作物播種都有特定的時間和氣候(溫度),不是每種作物都適合在春天播種的。土豆適合在驚蟄前後、西瓜適合在穀雨前後、番薯適合在立夏前後,玉米則要在立夏之前20天左右播種,一般兩個月就能收成。水稻播種要先育苗,並且要種在水田裡……聽了爺爺的話,孩子們茅塞頓開,原來不是每一種種子都能在春天播種的。可是,驚蟄、立夏、穀雨這些都是什麼呀?他們陷入了迷茫。

  為此,孩子們查詢起資料來,他們透過請教管理“小農場”的爺爺和爸爸媽媽,終於明白原來這些都是節氣,是我們的祖先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一年共有二十四個節氣,在每一個節氣可以做特定的農事。4月底,正是穀雨前後,預估了一下自己畢業的時間,大家決定種玉米。可是怎麼種呢?一個坑裡種幾粒呢?

  “當然是一個坑裡種一粒了。”涵涵說。“要是一粒死掉了,這個坑不是空了嗎?”小小說。“那多種點。”煜煜說。“不行,種太多要擠死的。”貝貝有自己的想法。“那就種兩粒,不會很擠。”小敏說。大多數人同意小敏的說法,但香香說:“我挑的玉米種子不是特別大,我想三粒也能種得下。”辰辰說:“我覺得我的玉米種子個兒特別大,肯定能活,我就種一粒。”……最後大家決定:一粒、兩粒、三粒都可以,但是不能超過四粒。

  於是,孩子們種下了玉米,也種下了心中的希望。

  玉米苗苗失蹤了

  玉米種子種下去以後,孩子們特別關心它的生長情況,每天都會去“小農場”看看。大約過了一週,小苗苗從泥土裡鑽出小腦袋了,孩子們歡呼起來。

  然而,第二天便有孩子發現,許多剛鑽出土床的小苗不見了,另有一些則被摧殘得成了斷肢殘臂。這是怎麼回事?是誰侵害了我們的玉米寶寶?有的孩子心痛得流下了眼淚。我決定抓住孩子們的疑問,引導他們一探究竟。

  孩子們有各種猜測:有的說,是蚯蚓在鬆土的時候不小心把玉米寶寶給頂斷了;有的說,是小老鼠太餓了,把玉米種子刨出來吃掉了;有的說,是小偷來過了,因為玉米地裡有一個大大的腳印;有的說,是弟弟妹妹不知道我們種的是玉米,踩壞了……孩子們越說越來勁,可所有這些畢竟都是猜測。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動下,孩子們打探、巡查,並上報幼兒園安全部長朱老師,要求調取監控錄影。很快,孩子們在監控中發現了一隻類似於雞的不明動物。經過與安全部長朱老師的一番討論,孩子們終於知道了那是一隻雉雞。孩子們興奮地告訴老師:“我們找到真兇了,原來是雉雞。”

  接下來的日子,雉雞成了孩子們討論的熱門話題。孩子們迫切想看看雉雞的廬山真面目,可它見人就跑,不可能近距離觀察到。怎麼辦?從監控裡看,雉雞是從隔壁的市政府大院過來的,於是孩子們準備到市政府大院裡去找找。他們走近市政府大院門口,看見一個年齡較大的工作人員走過來,便“市府爺爺、市府爺爺”地大叫起來。

  “市府爺爺”知道了孩子們想捉住雉雞的迫切願望後對孩子們說,捉住雉雞是完全不可能的,我們平曰裡是見不到它的。聽了這番話,孩子們小受打擊,但並不氣餒,仍堅持要想辦法捉住雉雞。他們還把種種辦法畫出來。這些畫天真而富有創意,真實又有些稚氣!孩子們還選擇其中的一些辦法進行試驗。如,設埋伏等雉雞,場面非常有趣、好玩。雖然孩子們並沒有捉住雉雞,但收穫了許多真實的體驗。教師雖然也知道不會有結果,但因為孩子們想嘗試,便全力支援孩子們。

  既然捕捉雉雞行不通,那就驅趕它吧。有孩子說:“我們每天輪流守在玉米地裡,把雉雞趕走。”“那晚上怎麼辦?”“晚上請門衛爺爺來幫忙。”“門衛爺爺也要睡覺的呀?”“我看到我爺爺家的櫻桃樹上掛著一些衣服。我們也掛一些衣服吧,說不定能嚇走雉雞呢。”“哦,那是假人,我們可以做幾個假人。”說做就做。也真是奇怪,自從放上了假入後,雉雞還真沒有再出現過。

  玉米苗苗害怕了

  孩子們精心照顧著玉米苗苗,每天都會去澆水。

  豪豪裝了滿滿一壺水,使勁地按出水按鈕,剛發芽的玉米苗被噴射出來的水噴得搖搖晃晃。悠悠看見了,心疼不已:“你輕一點呀!這樣要把苗苗弄斷的。”豪豪不在意地說:“那你來!”於是,悠悠輕手輕腳地走到苗苗身邊,開啟蓋子,把水壺裡的水小心翼翼地倒在苗苗身邊。但倒下去的水在苗苗周圍形成了一個漩渦,也衝擊了小苗。這下豪豪生氣了:“你這樣把苗苗周圍的泥土都沖走了,苗苗沒有泥土怎麼長大呀?”見他倆爭執起來,我走過去問他們倆:“怎樣澆水才能既不會把玉米苗弄倒,又不會把泥土沖走?”一旁的晨晨拎來一小桶水,用手把水一點一點舀出來,繞著苗灑了一圈。這方法看起來不錯,豪豪和悠悠照樣做了起來。可是,沒過多久,悠悠就喊道:“這樣太累了。”“那怎麼辦?”孩子們紛紛出起主意來,良良說:“可用一個出水比較少、比較慢的水壺來給苗苗澆水。”“真是個好主意!那就讓我們看看誰做的水壺最適合給玉米苗苗澆水吧。”

  第二天,孩子們帶來了各自制作的灑水壺。詩詩帶來的是在蓋上紮了洞洞的薯片罐水壺,她一灑水,蓋子馬上掉下來了,她只好重新蓋上蓋子,並用一隻手捂住蓋子繼續澆水,很不方便。城城乾脆把薯片罐蓋子放在一旁,直接用敞口薯片罐澆水。濤濤帶的是礦泉水瓶子,蓋上也紮了很多洞洞,水從瓶子中灑出來,很像灑水壺。舟舟的水壺是用很大的可樂瓶做的,上面只有一個洞。他站立起來,很費勁地抓住瓶身,使勁地捏,不斷地踮著腳,才讓水流出來……

  我提醒孩子們觀察同伴的灑水壺,看看誰的比較適合給小苗苗澆水。洋洋說:“還是礦泉水瓶子做的灑水壺好。”“為什麼呢?”鈺鈺說:“礦泉水瓶的蓋子能夠擰緊。”貝貝說:“我的糖罐瓶蓋子也能擰緊的。”香香說:“還有我的雪碧瓶。”這時,舟舟說:“我的大可樂瓶一點都不好,累死我了。而且,我澆水時,很多泥土也被沖走了。”航航說:“你的瓶子的確太大了,裝滿水後太重了。”……

  順著孩子們的思路,我提議大家仔細看看濤濤和辰辰用礦泉水瓶子做的那兩個灑水壺。“這兩個灑水壺到底哪個更好呢?”我請兩個孩子再次為小苗澆水。孩子們看後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洞多一點的灑水更均勻,洞多一點的好。”

  日復一日,玉米苗在孩子們的精心照料下茁壯成長。在這過程中,孩子們發現了許多秘密,比如:原來玉米苞不是長在玉米稈的頂上,而是長在玉米稈的中間;玉米稈的葉子上有鋒利的刺;玉米也會開花,等等。他們還記錄了許多有關玉米的故事。

  玉米豐收了

  終於,採摘玉米的日子到來了。孩子們掩飾不住自己內心的快樂。六六早早地和媽媽說:“週四我們要去摘玉米了。媽媽,你給我穿好防曬衣,塗好防曬霜哦。”可愛的六六將自己的喜悅分享給了家裡的每一個人。

  這一天,孩子們的裝備五花八門,有的戴帽子,有的穿防曬衣,浩浩更是有趣,將自己的外套披在了頭上。雖然烈日高照,氣溫有37℃,但是孩子們一個也沒有退縮。

  摘玉米,搬玉米,剝玉米,稱玉米……孩子們還開展了評選玉米王的活動。

  剝去玉米衣的玉米讓孩子們驚奇無比。

  “快看,所有的玉米粒都排列得特別整齊,一列一列的。”“你們看,我的玉米粒是一粒白一粒黃的。”“我的玉米粒越到上面就擠得越緊了。”“為什麼我的玉米棒上的玉米是東一粒、西一粒的?”“肯定是營養不良了。”

  不等教師提醒,孩子們自主開始了“玉米大發現”的探索。很多孩子還情不自禁地把玉米畫了下來,也有的玩起了玉米、玉米衣大創意遊戲。

  好東西怎麼能獨享呢?於是孩子們製作的“我們的玉米豐收了,請你來品嚐”的.邀請海報出爐了,並且分發到了家長及教師的手中。

  孩子們還提出,爸爸媽媽也為玉米的生長付出了很多努力,應該讓他們也嚐嚐豐收的果實。於是,我們讓每個孩子掰下兩個玉米,帶回家供爸爸媽媽分享。

  畢業離園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我們的玉米地怎麼辦?”每當說到這個話題時,孩子們都流露出種種的不捨。婭婭提議:“要不我們把玉米地移交給中班的弟弟妹妹吧。”這真是一個好主意!於是,孩子們帶著中班的弟弟妹妹們來到了玉米地,將還沒有采摘的玉米移交給了弟弟妹妹們,希望弟弟妹妹們好好照顧,將這片玉米地裡的故事延續下去。畢業離園那天,孩子們紛紛在幼兒園裡攝影留念,玉米地成為了孩子們的首選背景。

  反思這個“我和玉米有個約”的活動,我深深體會到,在這片玉米地裡,孩子們收穫的不僅僅是玉米,還有更多更有價值的東西。

  首先,情感與興趣得到不斷激發。幼兒園的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和探究慾望。幼兒的勞動及其收穫在成人眼裡可能微不足道,但對他們來說卻是彌足珍貴的。案例中,孩子們分辨種子,查詢“真兇”,呵護小苗,製作灑水壺……在一次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當然,這其中也有失敗,但他們毫不氣餒。正是這一次次成功與失敗的體驗,持續激發了孩子們的探究興趣。與此同時,孩子們還將收穫的喜悅和教師、同伴及父母分享,畢業離園前夕還依依不捨地將玉米地移交給中班的弟弟妹妹,這既是責任感的體現,更是對勞動成果的珍惜。相信這些濃厚的探究興趣和積極的情感,會促進幼兒今後更加自主地學習和生活。

  其次,科學經驗得到不斷充實。案例中,孩子們遇到了種種問題和困難,教師沒有急於將答案直接告訴幼兒或包辦代替,而是耐心等待,鼓勵並引導幼兒透過多種途徑進行探索,讓他們在不斷的認知衝突中獲得經驗。如,透過引導幼兒討論、詢問管理“小農場”的爺爺、查詢資料等,幫助幼兒瞭解相關作物的種植時間和氣候條件等。又如,在照料玉米生長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瞭解玉米棒生長的部位、澆水的學問、除草的作用等,讓孩子們從中學到了很多。因為經歷了親身實踐和體驗,孩子們實實在在地掌握了有關的科學經驗。

  再次,學習品質得到整體發展。在這個案例中,孩子始終是活動的主人,他們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無法確定種什麼作物時,他們主動求教有種植經驗的管理“小農場”的爺爺;當發現小苗苗遭到傷害時,他們透過種種辦法尋找“真兇”,並多方蒐集資料瞭解雉雞,“各顯神通”想辦法捕捉雉雞;當遭遇如何為小苗苗澆水的問題時,他們嘗試製作合適的灑水壺,等等。在這一次次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孩子們動手動腦,積極討論,交流分享,主動性、好奇心、堅持陛、創造性、合作性等學習品質得到了整體發展。

  “我和玉米有個約”的故事暫告一段落了。其實,在這個看似普通卻又獨特的“小農場”中,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孩子們總會在不經意間給予我們成長的感動。相信,兒時的這塊“小農場”會成為孩子們一生中難以磨滅的記憶,或許,這就是教育的真諦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