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輔導員思政教育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焦慮心理論文

輔導員思政教育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焦慮心理論文

輔導員思政教育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焦慮心理論文

  焦慮作為一種心理疾病,是個體目標不能實現或障礙難以克服,致使自信心受挫和失敗感劇增而形成的情緒狀態,是以發作性或持續性焦躁情緒和緊張為主要特徵的一類神經症狀。焦慮心理是高校大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往往影響大學生的一系列行為,干擾他們的學習生活秩序,並抑制正常成長和發展。

  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教育和管理的實際工作中,要引導大學生正確克服焦慮心理問題,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完成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學教育健康輔導和班級管理的工作要求。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和生活壓力的加大,當代高校大學生生活在這個節奏加快、學習負擔加重,以及人際交往復雜化的環境之中,各種煩躁心情便容易在大學這個特定的階段顯現出來,陷入焦慮情緒之中。被焦慮情緒所困擾的大學生,由於對其心理問題認識不足,未能得到及時疏導,便會給身體健康和學習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大學生的焦慮心理問題,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的課題。

  一、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1.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教育是先導,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點,心理教育是基礎。心理教育作為最初級的起點教育內容,它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接班人,如何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避免或消除心理危機與障礙,增進身心健康,以積極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社會環境,就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關注的問題。

  《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關於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如下:“要結合大學生實際,廣泛深入開展談心活動,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的專門機構,配備足夠數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輔導,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

  2.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現出來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

  (1)受教育程度高、接觸社會較少,缺乏生活經驗和辯證思考能力。大學生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接受群體,他們思維活躍、智力發達。但是由於在校大學生和社會接觸較少,所以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對事物的辨識能力不強,思想認識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侷限性,容易走極端,出現認知失真。另外,也由於缺乏生活經驗,思想易脫離實際,出現心理困惑,產生不滿情緒。

  (2)競爭意識強烈,但意志力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當代大學生在理想的實現途徑上,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競爭意識較強,成才願望強烈,目標明確,勇於挑戰。但是,由於缺乏自控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艱苦奮鬥的優良品質,缺少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擔當的勇氣,在現實中談到理想,他們往往把關注投向自身,強調自我設計和自我發展,帶有濃重的功利色彩。

  (3)情感豐富強烈,但情緒波動比較大,依賴心理較強。大學生是一群正在成長的青年,其內心體驗極其細膩微妙。有些大學生在交往中往往具有雙重心理特性,他們既珍惜友誼,渴望交際,但又感到孤獨,不願與人交往,渴望獨立又難以擺脫依賴,富有理想又容易脫離現實,渴望理解又自我封閉。由於這種不良的心理也導致人際關係障礙,造成人際關係緊張。同時,由於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範圍迅速擴大,各種心理還會交織在一起表現出來,因此,這時段的心理還具有波動較大、跌宕起伏的特點:勝利時得意忘形,挫折時垂頭喪氣,喜歡時花草皆笑,悲傷時草木流淚,情緒的反應搖擺不定,易產生各種相應的心理問題。

  二、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的焦慮心理

  1. 高校大學生焦慮心理問題的分類

  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推動者,他們受市場經濟大潮和外來新文化思想的衝擊,伴隨著學業競爭的日趨激烈、人際關係的日益複雜、就業壓力的加劇和戀愛心理的影響等,心理上往往有巨大的壓力。他們的心理壓力不斷加大、加重,嚴重的甚至會處於不知所以然的提心吊膽與緊張不安的情緒狀態,產生各式各樣的焦慮心理。

  (1)學業焦慮心理。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學習任務、內容、方法等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而有些大學生往往不能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平時學習不努力,考試前臨陣磨槍,匆忙上陣,導致成績下滑,出現自卑自責、厭倦恐懼考試等學業焦慮心理。另外,考試成績與大學生學業榮譽如獎學金、政治前途如入黨、學業前途如研究生保送等密切相關。所以,有些大學生對考試外在價值過分重視,產生考試心理壓力,容易出現焦慮心理問題。

  (2)社交焦慮心理。生活在大學校園裡的每一個學生是獨立的個體,無論是情感還是交際都考驗著學生們的隨機應變和接受能力。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的成熟,渴望愛和被愛的情感以及與異性交往的願望也越來越迫切。但大學生的心理並未達到完全成熟的狀態,對突然降臨的愛情或者瞬間即逝的情感缺乏成熟的應對策略,造成在人際交往場合被動孤立的境地。心理一旦無法承受,便會引發各種精神困擾,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問題。

  (3)就業焦慮心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我國高等教育的'擴充套件,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面臨就業時心理準備不充分,創業空間的狹窄以及高期望值與低就業率的巨大反差,使得很多求職大學生擔心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引發一種複雜的負性情緒,不可避免地產生心理危機感,陷入迷茫的就業焦慮心理情緒之中。2. 高校大學生焦慮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

  (1)社會因素。當代社會改革與對外開放激發了人們的競爭觀念,推進了政治民主和經濟發展。但是,改革開放過程有時也可能帶來一些社會問題,如分配不公、拜金主義及裙帶關係等。這些社會問題的出現,使學生心理受到衝擊,出現疑慮和價值取向的迷茫,從而引起心理上的矛盾與衝突,造成煩惱和焦慮。另外,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以及對未來就業前景的擔憂,不少學生焦躁不安,這也是焦慮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

  (2)學校因素。高校是對大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專門機構,也是大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基地。然而,一些高校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心理健康關心不夠,使學生的焦慮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加上有時思想政治教育脫離學生思想實際,忽視人文學科的教育作用等,也阻礙著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學生在大學這樣一個大家庭中,人際交往不可避免地發生一些摩擦、衝突和情感損傷,一旦處理不當,便會產生焦慮心理。

  (3)家庭因素。家庭作為學生生活實踐的主要場所,其教育方式對學生個性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很大。現在很多學生,在家裡是獨生子女,自幼嬌生慣養,獨立生活能力差,花錢無計劃,意志薄弱,挫折承受能力低,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容易出現焦慮心理。另外,一些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由於高額學費和生活開支的壓力,他們感到苦悶和壓抑,容易出現焦慮心理問題。

  (4)個人因素。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雖然達到了生理的成熟高峰,但部分學生心理發育相對滯後;同時,現在學生一般是在頗為順利和受寵的環境中長大,社會生活閱歷淺。這就決定了他們心理素質敏感而脆弱,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低,適應手段少,產生心理衝突而難以緩衝和解決,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另外,大學校園是群英薈萃、人才濟濟的地方,隨著學生自身地位的改變,也會出現自尊心與自卑感的衝突,使一部分學生變得不知所措而逐漸產生焦慮心理。

  總之,焦慮心理問題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都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要認真分析大學生焦慮心理問題形成的具體原因,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有針對性地及時加以教育和引導。

  三、緩解高校大學生焦慮心理問題的措施和建議

  1.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物件是一致的,都是作用於大學生,其目的都是引導大學生用科學的思想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大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防禦和緩解高校學生焦慮心理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面對大學生表現出來的種種心理問題,作為教育主體的高校,應該立足現實,緊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實際,根據學生特點需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讓學生正視問題、發現根源,引導學生合理宣洩負面情緒,提升克服困難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擺脫思想困擾,保持心理健康。同時,開展職業規劃教育和引導,引導學生合理評價自我,從根源上消除學生的焦慮心理問題。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當代大學生的獨立意識很強,他們渴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要注意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導大學生敞開心扉,探求適合自身成長的道路,樹立切合實際的理想目標。利用他們自身所具有的潛能,去克服和修復自身的焦慮心理問題。

  2. 加強安全型校園文化建設,增強抵抗焦慮心理的承受能力

  (1)重視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防禦、緩解高校學生焦慮心理問題。“校園文化是藉助學校載體來反映和傳播各種文化現象,既包括課外文化、娛樂活動的文化氛圍和精神,也包括學校制度、精神文化。”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它能影響大學生思想品德和良好心理的形成與發展。從高校角度來說,要貫徹素質教育思想,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探索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為大學生增進交往、接觸社會、鍛鍊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促使他們健康心理的形成。

  (2)積極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鍛鍊大學生的動手和實際工作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以及自立能力。因此,學校可以有針對性地組織一些義務勞動和生存鍛鍊活動,鼓勵學生在雙休日和閒暇時間勤工助學,培養勞動觀點,指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個人完善的人格,並在未來能夠有良好的發展,對社會做出貢獻,這也有利於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3. 採用關懷型工作方式,幫助解決困難,疏導學生的焦慮心理

  (1)透過各種途徑為大學生排憂解難。大學生作為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個體,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因此,解決大學生焦慮心理,應該消除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為學生保持健康心理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對此,學校應採取有效措施。對於經濟困難的貧困生,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幫困助學體系,解決學生在經濟方面的後顧之憂;對於畢業生,要做好擇業與就業指導工作,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健全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提高就業率。同時,要幫助學生實現心理上的轉變與適應,根據市場的需要靈活調劑課程,提高學生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透過這些方面的工作,學生將會以積極的心態、健康的心理去面對市場的挑選,順利完成學業,早日成才,走向社會。

  (2)深入瞭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將解決心理問題與實際問題相結合。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焦慮心理問題工作。在實際工作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他們的思想行為,理解、尊重、愛護學生,增強其自信心,激發其自主向上的積極性。同時,要尊重他們的進取心,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際困難和疾苦,教育他們正確對待困難,提高思想境界及心理承受能力,從客觀上幫助他們恢復自信心,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幫助大學生儘快樹立人生遠大目標和價值評判標準,引導大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4. 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科學合理地培養人才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講座,開展心理諮詢指導活動。心理健康課程對一個人健康心理的形成,有重要的教育指導作用。作為高校來說,首先,應該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普及和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知識。其次,還要積極開設心理健康主題講座和開展心理諮詢指導活動,配合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大學生的心理輔導,疏導來詢學生的感情,協助來訪學生改善認知結構,樹立對自己、他人及其他事物的正確觀點和態度,指導與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緩解其焦慮心理壓力。同時,要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以便於他們在產生心理問題時,能夠及時得到治療和疏導。

  (2)引導競爭,強化心理適應能力,教會學生進行自我調適,學會正確對待焦慮。大學是知識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園,身居其中的大學生也不知不覺地受校園文化的影響和薰陶,而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質。雖然大學生在生理上已成熟,獨立性和自主性有所增強,但是隨著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不斷激烈,大學生由於社會經驗與閱歷還比較缺乏,心理成熟程度還不高,容易感到困惑和迷惘,從而導致出現焦慮心理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及時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設計,儘快實行環境與角色的轉換。與此同時,應指導學生重新探索學習方式,儘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為今後的就業、創業做好準備,培養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同時,引導學生充分意識到正常的焦慮是一種動力,要正確認知焦慮心理,切不可為焦慮而焦慮。要加強以磨鍊意志和品質為主要內容的素質教育,引導學生立足現實環境,合理調適自我,從而保持一種比較輕鬆自在的心態。

  四、結束語

  總之,現今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領導者和建設者,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肩負著歷史的使命和人民的責任。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學業順利、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因此,必須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探討和研究,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對策。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克服焦慮心理問題,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早日成為德才兼備的創新人才,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