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通用25篇)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通用2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1

  摘要: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高校開始全面擴招,這一變革在其提出後的二十年裡,逐漸造成了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高膨脹的局面,從而導致了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日益變大。大學生作為高素質、高教育、高文憑的代名詞,一直被視為就是祖國棟樑,社會主義事業的主要建設者,因此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作為一名百年老校和陳毅母校電子高專的學生,我覺得十分的光榮,但就是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和沉重的就業壓力也讓我有些彷徨。時光荏苒,如今我已經邁入大學二年級,在收穫了兩年大學給我帶來的成熟之後,我也開始努力地去思考我今後的道路該如何去走。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記載道:“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而越王勾踐更就是“就是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兩位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都因為他們的雄心壯志而流芳百世。清代的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因此寫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句子來勉勵自己。只要你胸有理想,並付出努力,那麼成功遲早會向你丟擲橄欖枝。

  1、我的理想和目標

  如果我們想要在未來的就業中獲得成功,首先應該確定一個切合實際的就業定位和就業目標,並把目標進行分析,然後設計出合理的就業規劃圖,並付出行動,經過不斷的努力和調整,最終達到我們的目標,取得人生的成功。

  自2010年入學以來,我已經在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習了整整一年半,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完成了從對市場營銷什麼都不懂到懂的了許多專業知識技能的蛻變。同時,我發現我對市場營銷的興趣也就是越來越濃厚。

  從我自身的條件來看,我的思維比較活躍,心思也很細密,學會了市場分析,市場調查,學會了如何去運用學到的營銷知識。

  學市場營銷不就是一味的怎麼去營銷某種商品,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就是學會如何去了解市場,瞭解我們的目標顧客,不就是讓市場慢慢的來適應某種商品,而就是要主動的去讓顧客瞭解,透過消費行為學的角度來分析,主動的去佔領市場,擴大市場。更重要的就是掌握這種營銷理念,從顧客,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來實現產品的消費話。生產決定了消費,消費也能反作用於生產。

  2、我的能力和素養

  目前我正處在大學二年級,畢業將即,擺在我面前的一共有三條路:工作、升本、考公務員。今年暑假我認真地思考了這三條道路之後,我決定選擇工作這條道路。

  在從業方向上我的初步計劃就是,在工作的前四年裡主要從事營銷方向,因為在才畢業的四年裡我還很年輕,思維活躍,而且體力也比較好,在這期間我要自己加強營銷知識的學習,在第四年後我已經二十七八歲,這個時候我會逐步向商業領域發展,在慢慢的區適應創業,去嘗試著自己去組建一個公司,去學會去拼搏,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有遺憾,哪怕失敗也要去闖一闖,嘗試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校的這兩年裡我主要學習了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國際貿易學,市場營銷學,消費行為學,會計學,商品學,企業策劃學,公共關係學,證券投資學等學科。 從專業素養來說,我應經初步地掌握了一個商客該掌握的專業知識,這個不僅就是指專業知識上面的,更就是指的學習能力和心理素質上面的。誠然,短短的大學四年就是無法也就是不可能教會我以後的工作道路上所需要的所有知識的,但就是大學的四年卻教會了我更為珍貴的東西,那就就是自學的能力。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和現代市場營銷學的基本理論 掌握市場營銷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人際溝通和解決營銷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國有關市場營銷的方針、政策與法規及瞭解國際市場營銷的慣例和規則;瞭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以發展動態。、掌握文獻、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時機工作能力從自身的品質素養方面來說,我就是一個喜歡鑽研的人,不畏苦,喜歡挑戰喜歡和人交流,我相信這些品質對我今後的職業生涯絕對就是一個有用的條件。

  3、我目前的水平分析

  承前所言,我已經初步學習了關於市場營銷知識,並且掌握了一些營銷方式和策略。但就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我也發現了一些自己的問題。

  比如專業知識不全面,技能不全面,不能讓專業知識更好的適應與實際商業場合。社會經驗不足,還沒有很好的適應社會,必須在實踐中去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還有待磨練。

  4、和目標的距離分析

  我的職業規劃的跨度比較大,具體涉及四個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也就是我的近期目標那就就是參加社會實踐;第二個層次就就是前四年向營銷管理人員方面發展;第三個層次就就是四年後逐漸向商業方向發展;第四個層次就就是三十歲之後向創業發展。

  就目前而言,我的自身條件和我的目標之間的差距還就是很大的,若光看專業知識,我現在掌握的知識根本就無法滿足我的目標的要求。

  正如我上面分析的那樣,我在營銷知識掌握方面就不夠好,市場調查所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這些在今後的職業生涯裡面肯定就是不被允許的。而且我的專業知識現在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在校的兩年裡面,我並沒有自己做出什麼實體的東西出來,所有的一切都還只就是紙上談兵。

  5、我的具體計劃

  所有的理想只有付諸實際才有意義,只有一步一步地去開拓才會成就自己的成功之路,否則就算理想再美麗,它也不過就是一座海市蜃樓。

  經過我的認真思考,我的具體計劃如下。

  大三上學習著手準備英語六級,由於我大二下學期的時候參加過一次英語四級的考試並且順利通過了,我發現我的薄弱環節在作文部分,因此我把這次的複習重點放在作文上面,保證一個星期背三到四篇英語作文,努力將這次的四級成績提高到500分以上。

  大三上學習的寒假裡面我希望可以去學駕照,並著手三月份準備中級口譯的考試。大三下學期我的主要目標就就是學習好學校的專業知識,並且開始著手考研的複習,在這個階段裡面我主要就是自己複習加多做練習。針對我自身的條件,去應聘工作,準備實習。 在這一年的暑假裡面,我希望可以找到一些專業對口的兼職,以此來提高我的專業技能。同時我將會迎來我大學階段裡最為重要的畢業論文。在明年我將開始準備我的畢業論文。大三下學期,這學習我的主心骨就放在了畢業論文和畢業答辯上面,我將御用我大學這三年裡面所學的所有知識和百分百的心血去完成這份畢業論文,爭取給我的三年大學生活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6、我對大學生形勢政策的評價

  2010的9月份我才進入大學的時候,對於就業就是一片茫然,但就是現在我已經可以較為完整地寫出一份職業生涯規劃,應該說這種巨大的進步和形勢政策這門課就是密不可分的。由於大學生涉世不深,社會經驗不足,對國情和社會缺乏深刻的瞭解和認識,以至於對就業問題缺少科學的分析和判斷,以致在就業面前無所適從。

  然而大形勢政策課卻很好地填補了這個空白,它告訴我們在面臨就業的選擇,應該怎樣分析主客觀條件,怎樣看待不同工作崗位的利弊得失,如何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環境下,把握機會,找到一個比較滿意的工作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社會。

  形勢政策還可以促進我們的學習和自我完善。這門課程在讓我們清楚地意識到競爭的激烈的同時,也給我們指明瞭本專業學生今後就業的方向,這促使我們不斷進行知識、技能和心裡承受能力的積累,為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最為重要的就是,大形勢政策課其實就就是學校和社會的一個轉折點,它在提前為我們指明瞭就業的道路和方向的同時,也提前為我們做好了就業的心理準備,讓我們在校學生提前知道了以後工作中的種種事項,就是我們不至於一走上工作崗位就感到社會和學校的巨大差距,從而差生巨大的心裡落差,導致自身優勢發揮不出來,影響今後的發展。可以這麼說,形勢政策課就是一門讓學生受益無窮的課程。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2

  【摘要】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高校的畢業生迅速增加,社會的進步導致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更有部分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尤為嚴重,但是企業還是缺乏綜合型的人才。這就矛盾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招不到想要的人才!本文就是從大學生就業難的本質出發剖析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形勢,深入分析大學生就業的軟肋和誤區,深刻分析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本質問題,從而客觀理性地指導大學生就業創業,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有利的引導。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學校教育;社會原因

  導致了我國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解決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實踐問題的根本途徑,從各個角度,不同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畢業生就業的這種現象是不是唯一可能影響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對現實社會的穩定提出了挑戰。

  一、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自身的素質問題

  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目的,並採取了很多相應的教育措施。然而,取得的效果卻不盡人意。比如在政治上,一部分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政治立場不夠堅定。在思想上,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容易走向了犯罪的深淵。另外在專業學習上,學習能力差,創新能力差和治學的不嚴謹,少數學生學習不認真,考試作弊的陋習。

  2.高校在本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自2003年中國的第一批入學的學生融入社會,為我們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逐漸改變了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龐大的隊伍。隨著全球金融危機,該地區的經濟衰退,社會並沒有提供這麼多的工作。導致突然增加就業難現象,凸顯了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其次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而我國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多在綜合能力上有所欠缺,專業技能不強,很難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來。另外,由於我們的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一些高校仍然傳達政策,組織資訊,“雙選”一刀切階段,職業指導遠遠不能滿足就業形勢變化和就業改革的需要。

  3.不規範,不健全的人才市場機制

  在當今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狀況下,很多大學生為了儘快求得一份工作,往往違背自己的主觀意願,隨意選擇工作。這樣不能學以致用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這也導致了用人單位在用人上的短期行為,這些都是因為大學畢業生不能及時準確的擁有供求資訊。企業講究低成本,高效益,不願接受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寧願考慮那些在職培訓中的社會人員,這些因素就間接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困難。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分析

  1.我國勞動力總體上供過於求

  高校畢業生和社會需求,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過渡段未配置的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本質整體供應的矛盾。

  首先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每年擁有很多新增勞動力,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人口基數大,企業創造的就業崗位,遠遠達不到新增勞動力的增加。在這種大環境下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出現了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而就業崗位增長緩慢這樣的尷尬局面。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時期,隨之高校擴招成了一種必然趨勢,然而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高校畢業生迅速的增加。然而社會人力資源相應對大學畢業生的需要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增加,這必然就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

  2.大學生就業時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群體是個體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使就業問題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許多大學生在就業時既希望謀到理想的職業,又擔心用人單位的拒絕,這樣導致了精神上的緊張不寧,意志消沉,和行為上反應遲鈍,無所適從。甚至還有的大學生在就業時顯得過於急躁,整個就業期情緒始終處在亢奮狀態,常常心急如焚,東奔西走,希望找到合適的工作,但又缺乏就業形勢的理性思考,做了很多吃力不討好的事。這些心理問題無疑給大學生在就業時帶來不利影響,使得他們面臨著現實生活和心理的雙重壓力,給就業率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用人單位盲目設定的各種條件

  大學生就業困難很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單位對工作經驗要求嚴格,許多用人單位都要求求職者擁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對於這種狀況很多大學畢業生往往因為工作經驗不足致使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而且很多企業沒有想過長遠的人才戰略,一味追求名牌大學,高學歷,不考慮用人為才,僅僅以這些硬性規定,將很多畢業生拒之門外。

  4.企業缺乏培養人才得長效機制

  隨著這些年經濟的發展,自主擇業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的一種潮流,但是還是有一些因素是大學生就業的攔路虎,如檔案、戶籍等。部分企業招聘的時候以不是本市戶口而把求職者拒之門外,很多大學生因此與工作無緣。在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這一社會現狀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我們必須對就業現狀做出針對性的剖析,然後調動社會各層多種力量,對他們多多關注,做出多方努力。針對大學生就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目的和針對性的將各種措施和方案實施下去。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對策

  1.大學生自己做出調整和努力

  首先,放低姿態,確定新的就業觀。大學生應該放棄“社會精英”的複雜的現實,建立就業流行的看法,有許多空閒的位置,小城市,村莊和社群中的其他地方急需人才,應該建立一個基層的意識,職業意識到基層行使其挖掘潛在的鬥爭意識。資料顯示“200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僅僅530萬,2009年擁有了580萬,2010年達到了630萬人,2011年畢業生人數已超過650萬人,”而社會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卻增長緩慢,這種狀況對大學生就業的形勢非常不利,迫使大學生就業走向大眾化。對於這種情況,大學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掌握就業的主動權。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過硬本領,以便採取主動,在就業競爭中尋求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其次,大學生可以選擇自主創業,以自己的專業技能謀求發展。這就要求大學畢業生擁有敏銳的眼光,瞄準商機,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緩解就業的壓力。不僅帶動了社會的經濟發展,也給更多了求職者創造了就業機會。

  2.建立健全學校辦學機制,努力提高學校辦學質量

  為迎合市場要求,高校應合理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定,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這支隊伍,不僅能夠提高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專職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也積極吸收了大量專長的老師到就業指導的隊伍中來。它以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師隊伍化、教學機構完善化、教學管理規範化和學科研究先進化為目標, 能夠全面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這樣,不僅打破了應屆畢業生的侷限性,也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

  3.完善政府服務職能

  首先,政府應規範就業市場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並逐步納入法制系統工作的畢業生,和規範化的軌道。這樣,就能夠消除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的歧視,從而打破了由於戶籍制度造成的市場分割問題。其次,政府應該鼓勵大學生投身西部,對到西部縣以下基層單位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實行來去自由的政策,戶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據本人意願遷往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滿5年以上的,根據本人意願可以流動到原籍或除直轄市以外的其他地區工作,一旦落實了接收單位的,接收單位所在地區應准予落戶。這樣,不僅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也體現了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另外我國也應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實現就業,鍛鍊成才。對此政府還應建立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和培訓機制,不僅大大降低了畢業生的失業率,也讓我國的寶貴人力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4.網羅校友資源,多渠道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

  當代大學生就業將成為我國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社會已構成各種形式,為大學生提供職業學校,中介機構,媒體多渠道的職業指導模式,透過不斷的指導和服務,繼續探索新模式的大學就業指導已開闢了廣闊的空間針對專業特色,利用校友、老師的資源,有針對性的進行相關專業的小型專場招聘會,以便使畢業生能夠學以致用,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總而言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正被就業壓力困擾的大學生提供解決的方法,才能幫助他們走向一條穩定的道路,從而選擇一個更好的未來。我相信,透過政府、學校以及社會共同的努力和幫助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能夠妥善解決的,高校畢業生必然實現充分就業。活躍的生產力作為中國龐大的人口和廣闊的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春雷.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0.

  [2]孫雪菲.我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比較研究[D].瀋陽航空工業學院,2010.

  [3]周立.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實現過程中的社會支援研究[D].西南大學,2010.

  [4]馮彩虹.淺析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勢[J].榆林學院學報,2010,04.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3

  摘 要:隨著經濟的轉型和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持續增多,存在著極大的供需矛盾。本文透過分析我國2011年就業形勢,希望透過高校就業指導和學生自身就業觀念的轉變來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經濟發展

  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基本穩定,但是近年來高校大量擴招,及部分行業的不景氣和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今年的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大學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如果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能很好的解決,將出現深刻的矛盾,影響社會發展。在國家不斷加大的就業促進措施保障下,要繼續推進大學生就業,重點就在於高校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和促進學生自身就業觀念的轉變。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訊會議上直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在宏觀就業形勢方面,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工作任務十分繁重。袁貴仁強調,高校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動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各類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注意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培訓,幫助大學生儘快就業,適應社會需要。

  一、就業形勢分析

  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30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基本穩定和就業人數的持續增長。但近幾年的高考招生人數眾多,以及部分行業的不景氣和一些學生死板的就業觀念,就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積極配合有關部門,201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展平穩順利。2010年1月25日從人保部新聞釋出會獲悉,據教育部統計,截至7月1日,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2%,據人保部統計,截至12月底,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0.7%。但是,我們要看到,雖然經過各種努力,2010年大學生就業形勢有所好轉,但仍有十分之一的畢業生未就業,2011年,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60萬人,達到歷史最高峰,就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

  二、高校大學生現狀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普遍問題。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很多,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不景氣,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而學生自身素質的欠缺和死板的就業觀念也給就業造成了影響。

  首先,高校擴招使畢業生人數每年逐漸增加。當市場需求趨於飽和時,大學畢業生人數每年持續上升,造成了供大於求的矛盾。

  其次,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欠缺和死板的就業觀念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許多學生入學後,學習不努力,逃課、玩遊戲或上完課就什麼不管,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大學四年來,不學無術者找不到工作,拿著優異的成績單的學生也很難找到滿意工作,原因就在於讀死書,除了一張成績單,沒有其他技能,也沒有社會經驗。此外,就業準備不充分,就業觀念陳舊。有些學生只認定大城市;有些學生只准備考公務員,一次、二次沒考上也寧可一直考下去;有些學生只去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有些學生和用人單位提的要求僅僅是工資高點,不要太累。這些現象反映出大學生就業難,很大程度在於自己。大學不是畢業後非要留在大城市發展,二、三線城市也會大有作為;大學不是畢業時找到的工作就要幹一輩子;現在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再是精英了。

  三、多方努力促進就業

  就業問題是個系統工程,這個工程由兩方面構成,首先國家在促進就業方面提供大力支援,其次高校要培養好學生,加強就業指導,增強使他們的競爭能力。

  2010年11月19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訊會議上的講話,指出201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的成績,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關心支援的結果。

  根據2010年、2011年就業指導經驗,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繼續把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首位,引入新的政策,積極探索新的就業渠道,大力推進畢業生就業。國家要一如既往,積極開拓就業市場,為畢業生儘可能多地提供就業崗位資訊。啟動援助措施,以創新創業教育指導諮詢服務為重點,建立大學科技園或商業園實習基地。同時,在教育系統吸收應屆畢業生,加大預徵入伍和自主創業兩項重點工作,繼續組織實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擴大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重大科研專案聘用畢業生等。由於政府的大力支援,大學生就業渠道增多,國家也會繼續實施擴大穩定就業政策,並進一步採取多種措施千方百計擴大穩定就業。那麼2012年大學生就業的重點就是高校做好學生就業指導,促使學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

  第一,從源頭上看,人才質量在高校,同時要求高校專業設定要有前瞻性。

  高校從1999年開始擴大招生,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不僅是數量的變化,其中包括專業結構的調整,力度是非常大的。高校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來培養學生。學校除了給他專業知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他的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大學設定專業要有超前意識,處理好與市場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以學校已有學科建設為基礎的優勢性原則、加快專業調整步伐,讓專業設定和就業狀況掛鉤,將有助於鼓勵和促進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並確保社會需求的學生。

  第二,高校要不斷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

  隨著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聯絡更直接,就業競爭更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需要的就業指導也越來越迫切,要求越來越高。這需要高校建立一個特殊的職業指導機構和一支專業的職業指導隊伍。在學生進校開始就進行就業教育,從整個社會的就業形勢到專業就業前景,及如何給自己做好職場定位、如何找工作等給學生作系統的指導。教育學生首先全面和客觀地評價自己,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喜歡做什麼,明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由此來調整他們在今後的工作上的期望,制定與自身水平相適合的期望工資水平。其次教導學生找工作要積極主動,具備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儘可能地找出勞動力市場中的有效資訊,並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把個人的基本資訊更多地反映給用人單位。最後,要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學校培養的是專門人才,在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涉及跨學科,多領域的知識。學理科的同學也許會涉及寫新聞報道或調查;學中文的同學,可能會到工廠、科研單位採訪,會涉及運用自然科學知識。社會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所以學生們要適應新環境,使自己儘快勝任工作,不斷根據工作需要學習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第三,學校多方面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大城市、工作穩定、高薪,一直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在找工作時,有的畢業生不願到小城鎮工作,不願意從最基層、最普通的工作做起,最終影響了就業。雖然大部分大學生認識到了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但到真正找工作時,因不願意到基層工作,工資要求太高,導致就業難。所以就業必須調整心態,改變就業觀念,才能擴大就業渠道。

  隨著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基層就業優惠政策,許多大學生已開始慢慢轉變就業的地域觀念,願意到基層、農村就業。其實基層地區和中小企業急需補充人才,是年輕大學生經受鍛鍊、快速成長的重要天地。同時可以算一筆經濟賬:一些家在小城鎮或農村的學生在大城市工作,月收入三千元左右,除去房租、伙食等開支,有時可能還入不敷出。而如果回家鄉工作,雖然收入少一些,但消費較低,還可以吃住在家裡,從經濟角度考慮既實在又可行。

  大學生要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觀念,走一條更現實和先融入社會再尋求發展的道路。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畢業生就業時只要有單位接收,就應該先就業,首先融入社會、腳踏實地鍛鍊自己。工作一段時間後,如果單位不適合自己發展,可以重新選擇職業。有了工作經歷,各方面的經驗和能力肯定會有所提高,時機和條件成熟時,就可以大顯身手。我們相信,國家出臺各項政策推進就業,高校不斷提高人才質量,學生們轉變就業觀念,那麼“就業難”就不再是難題。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4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其實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就業素質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同樣,企業也希望吸納高素質人才。本調研透過研究大學生就業素質,並對其調查,瞭解大學生應具備何種素質來應對就業和企業又看重大學生的哪些素質,從而為大學生和企業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關鍵詞:學生,素質,就業,思考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不難發現,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學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未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基本趨勢

  1、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多,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的趨勢。多年來,各地大學採取了擴招的措施,這使得在一個時期以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猛增,並將繼續呈增長態勢。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專畢業生僅為幾萬人;9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為31.2萬人;XX年,這個數字將變為八、九百萬人。未來幾年,雖然增幅會趨緩,但大學生畢業數量仍處於上升通道。

  2、大學畢業後工作難找,面臨“畢業就將失業”的問題。據資料記載,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是:49.81%已簽約和已有意向;27.25%沒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馬上就業。即目前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比例大體在50%左右。今後,以我們高郵為例,需要的人才將偏向高學歷、高技能、有實踐經驗的專門人才。

  3、就業理念亟待轉變,未來社會需求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人才問題始終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未來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實際上並不是減少,而是更加需要,關鍵是要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分層次、全方位的就業。我們現在還只是大學在校生,求職、就業對我們來說,遲早將會面臨。在3年後,我們該何去何從,未來的路在哪裡?這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時,今後要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要有一顆平常心。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大學畢業生與社會所需人員產生“脫軌”現象。當前,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而大學校園培養的大學生剛畢業,基本沒有工作經驗,畢業生不符合企業的這種需要。

  2、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過高。在大學畢業後,一般來說,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認為自己上了大學、有了文憑,就應該有個體面的工作。其實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畢業生不願參加或從事比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應屆畢業生暫時還沒有那個能力。

  3、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不夠到位。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就業指導、學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等,都還未達到相應的要求。

  4、其他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一是專業問題。有的專業設定不合理,或熱門過熱,如目前法學畢業生六成難就業;二是能力問題。社會單位最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適應能力,市場需要的又是新型複合型人才,而現實卻無法提供這類人才,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三是區域問題。東部地區就業好於西部。

  三、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

  面對現在的社會,面對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面對下崗工人的事實。企業對我們大學生的要求也是特別的挑剔。優中選優,而相對的那些不為所知的個人素質也進入了選擇之列。

  1、部分企業最看重畢業生紮實的專業知識

  從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最需要大學生所具有的能力是紮實的專業知識,其次是外語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分別佔35.56%和34.66%,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裡,最主要的還是學習這一塊,這也同時解決了大學生到底應以學習為主還是以工作為主的困惑。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也日趨細緻,所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趨勢。在招聘中企業也越發的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能,因而在缺乏一個統一的客觀的專業技能評價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選擇了首先了解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個這樣的趨勢: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專業化複合型”轉變,在要求員工具有出色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業認為大學生綜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數企業很是看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相對於成績與學歷,社會應該更看重員工未來的發展潛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也會是當今學生注重培養的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較高

  現階段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較高的(61.90%的企業將思想道德列為對畢業生的特別要求),這主要是由於企業為了應對目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誠信的表現以及逃避人力資源風險而採用的措施。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也日趨務實,在招聘中學歷、學校名氣等因素所佔比重都日趨合理,企業的評價標準更加合理。

  但是,還存在不少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別等,企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造成就業歧視,影響企業形象。

  3.1超七成學生不明企業的人才要求

  在被問及“你是否嘗試瞭解目標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時,有20%的學生認為“沒有,感覺沒必要”,50.8%的學生表示“嘗試過,但仍然一知半解”。顯然,超過70%的學生並不瞭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儘管在當今社會,人們一直強調就業的雙向選擇,但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市場決定了大學生相對企業處於弱勢的局面,企業的擇才標準往往成為大學生擇業的參考標準。在此情勢下,學生需要科學地對市場做分析,需要關注那些未來希望從事的行業、職位的資訊,甚至對目標企業的執行狀況、企業文化也要知根知底,這樣才有助於找準自己的職業發展機會。一個合格的商人起碼要知道顧客要的是什麼,然後來判斷自己能否提供。如果連目標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對企業性質、企業文化等資訊的瞭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憐,求職自然會四處碰壁。

  3.2瞭解企業人才要求的好處:

  3.2.1、有的放矢,明確自己該“秀”哪塊才能提高求職命中率;

  3.2.2、若明確自己達不到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及時調整擇業期望值,節省人力、物力;

  3.2.3、通過了解企業對人才的定義,對該目標企業有更深的認識,為之後撰寫簡歷、面試打下基礎,甚至在就業初期都將受益匪淺;

  3.2.4、透過對企業的瞭解,將降低遭受求職陷阱、上當受騙的機率。

  在平日的採訪中我們發現,許多在讀大學生很難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將來會涉及哪些行業、職位說出個大概。據報道,前不久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的公共就業服務進高校的活動中,只有不到30%的學生認為非常瞭解或比較瞭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能力,不到25%的學生能清楚或比較清楚自己在職業發展中的優劣勢,而對未來3~5年的發展計劃比較模糊的卻佔到35%,甚至還有15%學生表示從未考慮過這些問題。結合前程無憂此次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眾多學生在自身及就業目標的認識度不夠,方式方法上也存在問題。求職前不知自己“賣”的是什麼,不知該怎樣“賣”,不知道該“賣”給誰,成為了橫在大學生就業前三道隱型的壁壘;同時也進一步折射出國內高校對於學生職業規劃開展的落後。

  不明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的後遺症還表現在對自身的估計與期望上,超脫實際憑空對自身的評價通常會產生偏差。前程無憂的調查顯示,有40.3%的學生認為自己就是人才,能夠滿足企業的人才期望。反觀低於30%的表示“很明確企業對人才定義”的學生中,有69.6%的學生認為自己還不能滿足企業的人才期望。其中有72%的學生表示自己不能滿足的理由來源於自身能力素質的不達標。僅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品質”是最重要的人才標準專業知識、工作經驗、人際溝通、工作態度、創新意識、道德品質這六項人才基本素質,在大學生眼裡哪一項是最為重要的呢?調查結果顯示,“工作經驗”排在第一,佔總量的48.4%。其次為“專業知識”,佔到17.8%,“工作態度”以11%位居第三。而僅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品質”是最重要的人才標準,在學生眼裡最重要的人才標準榜中墊底。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5

  摘要: 隨著在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的今天,大學生就業的形勢相對來說較為嚴峻,據統計 2014 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將會達到歷史新高的 727 萬。而貧困大學生在高校中佔有較大比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貧困大學生其先天的人脈資源和社會資源本就不如其他的競爭者,這使得他們往往在就業的競爭中處於劣勢。

  關鍵詞: 貧困大學生; 就業; 對策

  我國高校畢業生有 20% 來自貧困家庭,伴隨著就業難的社會現狀也就出現了貧困大學生就業難這個現象。由於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社會資源匱乏,導致他們在就業方面成為弱勢群體。貧困生對工作的機會是非常渴望的,他們大多數出身貧寒,希望自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來在經濟上幫助家庭[1]。這使得他們的期望值比較高。尤其是近幾年來貧困大學生人數大量上升,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形勢顯得越發嚴峻。

  貧困生就業難這個問題,已經成為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本文透過對貧困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現狀進行分析,試圖尋找應對方法,幫助更多的貧困大學生解決就業難這一問題。

  1、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貧困大學生主要是指靠低保維持生活,零就業家庭中的子女。貧困家庭與非貧困家庭有著天壤之別,他們的貧困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還表現在機遇少,社會資源匱乏,甚至產生心理上的貧困。許多貧困生的就業觀和自身素質都是有一定不足,這些是導致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他們在求職過程中,不僅會遭遇到普通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還有可能遇到來自社會的不公平[2]。這無疑使貧困大學生就業這一問題更加難上加難。貧困大學生面對這樣的社會問題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擺好心態,透過提高自身素質、強化專業技能,憑藉自身的實力成為優秀的人才。

  1. 1就業期望值較高

  就業期望值較高主要表現在,都市情節嚴重。大部分貧困生生長於農村,卻在城市上大學,他們更加希望可以用好的工作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非常向往在城市裡工作,農村與城市的差距非常大,兩極分化相當明顯,這就導致很多貧困生,希望透過自己的工作留在城市。然而有的學生,其專業條件和自身條件並不適合於城市中發展,但是卻一味的將目光投放於城市,認為離開了城市便離開了滋潤的沃土,甚至有的貧困生會想一步登天,殊不知農村地區在其專業上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們普遍期望值普遍較高的問題。就業期望值較高也表現在,擇業預期過高。有很大一部分貧困生把他們的就業目標定在高薪外資企業,有社會地位並且穩定的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上。但是這些崗位競爭激烈,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他們是千里挑一、百裡挑一,並不是僅憑有就業激情和較好的學習成績就能勝任的[3]。優勝劣汰,這就是殘酷的事實。而很多貧困生接受不了這一現象,使得他們深受打擊,並且他們本身落後的就業觀讓他們錯失了不少就業的機會,成為失業中的一員。他們的就業期望值與現實的生活有很大差距時,一些貧困生就會自暴自棄,失去了自己就業大好時機。

  1.2貧困生的就業心理

  當前,部分貧困生的就業觀存在著從眾,模仿、攀比三種心理。求職者對就業單位的瞭解僅限於網路、電視等媒體,對就業單位的瞭解,渠道有限,內容很少,缺乏客觀性,並不瞭解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這是貧困生就業存在的另一重要問題。貧困生大部分出生於農村,對社會了解較少,很多東西都是透過同學介紹才知道,但是他們在表現上總是掩飾著這種社會閱歷的不足,平時與同學的接觸和掩飾自己的不足,導致他們會表現出與其他同學一樣的就業價值取向。他們單純的認為經濟條件好的同學會去好的用人單位,然而這種想法是片面的,用人單位招聘人員主要看的是能力。此外,貧困生就業時也存在攀比的心理,本身他們在家庭經濟狀況上就不如其他人,一些貧困生會不考慮自己的實際狀況,而去選擇比其他人更好的工作單位。

  1.3綜合素質的欠缺,導致競爭力下降

  貧困生主要來自於農村,他們的教育資源相對落後,一些貧困生的主要的認知度就在於要學習好考上大學,遠離農村去城市生活。所以就導致他們綜合能力較差,他們普遍都是主課方面學習成績比較好,但是計算機、體育、音樂以及美術這些方面,相對來說要差很多。當前的用人單位並不只是考慮學習成績的好壞,還要考綜合素質,注重全面發展的能力以及他們的溝通能力,社交能力等。這樣就會導致他們的競爭力下降,最終造成貧困生就業難這一問題。

  1. 4經濟基礎和一定的社會資源匱乏

  就業競爭壓力大的今天,不論是學生考研,還是參加人才交流會都是需要很高的費用的。求職成本比較高,也是導致貧困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貧困生家境艱苦,許多學生上大學的費用都需要向外借款,因此沒有額外的錢去負擔貧困生就業的開支。

  雖然人才市場上資源配置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在公平競爭用人機制尚未健全的今天,也有很多人為因素對就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很多企業會優先選用家庭背景好的學生,這也是導致的貧困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4]。

  2、對貧困就業生就業難的現象提出解決方案

  面對貧困生就業難這一現象,我們要找出具體有效的應對措施。因為這類問題不僅涉及到社會經濟的發展,還影響著貧困生就業環境的改善,貧困生自身素質的提高等多方面。因此,國家、社會、學校、貧困生等方面一定要共同努力,解決貧困生就業難這一現象。

  2. 1政府方面: 加強引導和政策支援

  政府應該做到加強引導,出臺相應的政策來支援貧困生就業。政府應該給予貧困大學生一些適當的照顧,比如經濟上的援助支援,為自主創業的貧困大學生提供資金上的支援,貧困大學生的身上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如果貧困大學生肯走如基層,憑藉艱苦樸素的品質加上自身的聰明才智必定會有所作為。同時,國家也應當努力縮減城鄉差距,減少兩極分化,強化西部地區的支教工作,為貧困地區提供更多高質、高量的教育資源。政府也要為貧困生提供一些適當的物質補助,只有保障了貧困生最起碼的物質基礎,才能去促進並解決貧困畢業生的就業問題[5]。

  2.2社會方面: 為貧困生就業提供公平的社會條件

  與此同時,社會要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用人單位也要秉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來招聘最優秀的人才。貧困生本身的社會資源就相對匱乏,因此用人單位應該儘量為他們提供一個公平的機會。

  貧困大學生就業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努力,需要各界人士的協助,在相關的社會條件上為貧困生提供同等的待遇。在全方面的努力下提高貧困生的就業率,讓他們在社會中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2. 3學校方面: 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機制

  學校也應該對貧困生給予一些額外的照顧,對貧困生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機制,適當的增加助學金。學校一定要做好市場調研工作,積極開展各種貧困生就業指導的課程,專門為貧困生設立綠色通道,指派專門的人員對貧困生就業問題進行輔導,調整貧困生的心理,避免使他們懷有過重的心理負擔,鼓勵他們自主創業,選擇適合自身的工作[6]。

  2. 4貧困生方面: 加強素質培養,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最後,貧困生自己也要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當前的企事業單位在招聘員工時不僅僅要求學習成績好,還對就業者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語言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有所要求,在這樣的條件下貧困生只有強化自身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獲得勝利。鼓勵貧困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團體活動,參加公益事業,報名參加興趣班等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7]。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以及政策的調整和完善,就業崗位的數量和質量也將得到相應的改善。但是面對當前高等教育日漸普及的現狀,貧困畢業生如果不及時的調整心態,不去努力強化自身的實力,將註定面對就業難這個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陳益純,張麗婷,林煜. 貧困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12( 2) : 51 -54.

  [2]朱理哲,鄒超榮. 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及對策[J]. 湘潭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2) :208 -210.

  [3]朱理哲,鄒超榮. 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和對策[J].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6) :94 -99.

  [4]李昌林. 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客觀因素及對策[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1) : 153 -156.

  [5]秦莉紅. 試論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及其對策[J]. 西昌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8(2) :82 -84.

  [6]路平. 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微觀因素及對策分析[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6) : 159 -161.

  [7]翟雲秋,張建輝. 從社會學角度探討新時期貧困大學生不良擇業心理及對策[J]. 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3( 1) :87 -91.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6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的理念

  目前高校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訓,有很大一部分培訓教師還是採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授課,傳統的授課方法只能給大學生硬性灌輸就業理論,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運用,缺乏實踐環節,其培訓效果不夠理想,不能達到有效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目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一種學習哲學,其內容十分豐富,在知識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上的獨特見解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接收、傳輸知識並非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學習者基於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才是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師的引導對於學生學習起著關鍵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教師角色的轉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中,要積極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開展有效的培訓教學。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參與者和幫助者,在培訓過程中根據教師的引導,參與不同的培訓活動,學習與就業相關的各類知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情境性教學,認為教師應該在教學設計中創造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與此同時,教師在培訓中還要營造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氛圍,透過運用“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建立良好的培訓環境。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的方法

  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中,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採用體驗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啟發式教學法,從而有效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的效果。

  (一)採用體驗式教學法進行培訓

  體驗式教學法,即在教學的過程中,透過將學生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中,藉助真實的感受,他們能夠迅速理解並掌握教學內容並將其應用於實踐,達到特定教學目標。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直接體驗,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體驗為教學模式,以活動為教學載體,以直接經驗為教學內容。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中採用體驗式教學法,一是活動情景體驗法,教師可以根據培訓需要創設與現實就業環境類似的活動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選擇,教師根據學生的選擇和表現進行指導。二是實踐調查體驗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深入就業實踐活動中,親自參加崗位工作,使其獲得較強的就業能力。另外,教師也可採用常見的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簡歷設計大賽、體驗企業崗位等方式,開展具體的培訓教學。

  (二)採用翻轉課堂式教學進行培訓

  翻轉課堂主張學生和教師的角色發生轉變,且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流程存在很大差異。翻轉課堂式教學要求教師轉變角色,透過藉助資訊網路技術對學生進行課前引導。進入課堂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完成作業,組織課堂活動,交流解答問題,幫助學生吸收內化知識。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中運用翻轉課堂式教學方法,教師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製作者,教師要在培訓前搜尋有益的網路教學資源,製作有關就業能力培訓的影片,上傳到規定的網路系統裡,方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瞭解相關的就業資訊。培訓中,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監督者,可以運用提問答疑、小組討論、團隊協作等形式,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就業知識,再對學生進行觀察、引導,並透過佈置有針對性的作業幫助學生完成培訓任務,達到培訓目的。

  (三)採用啟發式教學法進行培訓

  啟發式教學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有著緊密的聯絡,其需要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疑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促使學生擁有主動探索的慾望。在啟發式教學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觀念,這樣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上才更加具有現實意義。例如,在“求職簡歷的製作”教學時,教師可以設定一些具體問題,如“你認為簡歷應該包含哪些資訊?”“製作簡歷有哪些注意事項?”教師可以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答案,並進行自由討論,最後教師做客觀評價並總結制作簡歷的技巧,透過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就業能力的培訓,使學生獲得更加實用的知識。

  三、結語

  現階段,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還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培訓教師對其進行有效地引導和幫助。教師要在就業能力培訓中採用體驗式教學法、翻轉課堂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舒媛.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應用[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72-73.

  [2]趙樂華,任毅.啟發式教學方法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J].中國地質教育,2009(1):140-142.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7

  摘要: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國家較高層次人力資本配置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以大學畢業生目前的就業困境為前提,分析其影響,探析有助於大學畢業生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模式。以緩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實現大學畢業生的充分就業,促進國家人才資源的發展。

  關鍵詞:就業;大學畢業生;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模式探析

  大學畢業生是政府、學校、家長和個人進行長期投資的國家較高層次的人力資本,其在社會中的發展,一直以來備受關注。而隨著每年畢業人數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平穩,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愈發凸顯。大學畢業生無法就業,發揮不了自身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的同時也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而長期找不到工作,處於身體和思想都散漫的狀態下,會使其對自身、社會出現一些錯誤認識,從而產生敵對心理,尋釁滋事,影響社會穩定。甚至一些大學生會出現為了就業而就業,出現了人才高消費現象,造成對教育的虛假需求,產生大學生失業與教育深化的惡性迴圈。基於以上討論,我們對大學畢業生保險進行探討。針對大學畢業生身份的特殊性,對畢業六個月後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以簽訂信用協議的方式,由專門設立的管大學畢業生保險組織按照規定時間、條件和標準給付保險金的保險。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物件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物件是指非自願性失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六個月內後,有勞動意願並且積極尋找工作,卻仍未找到工作的應屆大學生。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准入退出機制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准入機制

  應屆畢業生需根據學校和政府保險機構有關規定,在畢業前一年的12月攜帶學生證、身份證等身份證明到所在大學填寫《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申領登記表》,並辦理當地銀行卡(銀行卡型別根據各地規定不同,用作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繳納和發放)後,於畢業次年一月一日發放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退出機制

  應屆大學生在畢業前或畢業後六個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勞動關係為就業標準)且已繳納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退還個人繳納部分,到相關機構消除信用協議;應屆大學生在畢業六個月,未滿一年內找到工作,且已繳足並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停止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剩餘未領取就業保險金算入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中;應屆大學生畢業十二個月之後還沒找到工作,停止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管理機構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主體是大學生,本身具有一定侷限性,不同於其他就業保險的保險機構——人力資源與勞動保障部門。應由政府和學校共同建立一個第三方機構,並根據學生的特有身份設立學校內,由學校和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資聘請職工,負責應屆大學生的就業保險的准入與退出。

  4、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監督機制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監督機制由失業保險監督機制監察,但應在機制內部開闢出專門主管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部門,對就業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和運營情況實施監督。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籌資渠道與基金管理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來源

  大學生的就業保險基金主要來源於社會籌集,由國家、學校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籌集的就業保險費,不分來源渠道,不分繳費學校的性質,全部併入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在統籌地區內統一排程使用以發揮互濟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項組成:

  (1)財政補貼;

  (2)學校從學費中扣除的就業保險費;

  (3)個人繳納費用;

  (4)就業保險基金的利息;

  (5)依法納入就業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比例

  設定階梯繳費模式,並在調查中,根據調查者的生活支出情況分為不同的繳費比例。0元至1000元的繳費比例為2%;1000元至1500元的繳費比例為3%;1500元以上的繳費比例為4%。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經濟活動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後,且不會在短時間內全部支付。將閒置資金有效利用,有利於增加就業保險的後備力量,利於增強其經濟補償能力。就業保險基金的投資在保障其安全性後,有以下幾種途徑:

  (1)就業保險基金存入銀行,以獲得利息收入。風險小,收益穩定但低,面對通貨膨脹帶有貶值危險,需國家政策給予優惠利率,以此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

  (2)購買國庫券或政府債券,風險較保險小,受益較銀行利息多,受通貨膨脹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安全性係數大。

  (3)成立專門的社會保險基金銀行運營管理、投資融資,同時具有監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條件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條件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給付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按照規定參加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所在學校和本人已按照規定在大學生畢業前履行繳費義務滿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願在競爭上崗中失業;三是已辦理失業登記,並有求職要求的。對於那些大學畢業後在六個月內找到工作又失業的人員不算在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範疇之內,這也可能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中的失業人數統計指與一般統計中的大學生失業指標口徑不一樣。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等待期與領取期間

  就業保險金給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業較短的一段時間不發放就業保險金。1952年第35屆國際勞工大會第102號公約規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斷的情況下,頭七天等待期的救濟金不必支付。”但大學生屬於剛步入社會的新勞動力,畢業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業當中,不能採用七天等待期,而採用六個月等待期,給他們充分就業時間、等待期與領取期限均為六個月,原因如下:

  (1)根據現有的大學生失業補助(是對於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在畢業後,當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沒有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給與一定限額的補助,補助於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賬戶。)在失業六個月後收到補助金的規定。

  (2)從每年三月開始舉辦大型應屆生就業大會,一直持續到6月末。並且每週均舉辦人才招聘就業大學,各地時間和次數略有不同,一直持續到12月份。

  五、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標準與抵押歸還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標準大學生與其他失業保險物件相比較具有特殊性,在保護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險金的給付標準與大學生的生活支出相掛鉤。且因為繳費週期短,不能實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遞減給付標準的規定。

  (1)畢業前或畢業後次年一月之前繳足六個月的就業保險費。

  (2)可連續性繳費也可一次性繳清。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標準為500元(在受調查中,給付500元得到認同多)。

  (4)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為專項資金,不作為創業資金使用。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領取待遇

  (1)領取大學生畢業生就業保險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醫院就診,可以按規定申請70%的醫療費補貼。

  (3)大學生在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期間死亡,向其家屬一次性退還所繳納保險金。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信用協議

  在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六個月內或恰好屆滿六個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勞動關係為標準),出具證明後從相關機構登出信用協議。如果六個月之後還沒有找到工作,停止領取就業保險,並繼續按原繳費段和繳費比例繳納六個月,再次繳納學生就業保險金未繳滿六個月就就業的,從就業下一月開始免交,已繳納部分不退回,出具證明後從相關機構登出信用協議。

  六、結語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學生畢業後的基本生活,減輕其尋找就業機會時的後顧之憂,減輕大學畢業生的家庭負擔,減輕其心理壓力大學生,加大就業成功的機率,對促進大學生的就業、穩定社會秩序、增加社會財富有諸多積極影響。因此,在現階段對大學畢業生失業保險的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侯鳳石.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芻議[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2,(10):131-132.

  [2]盧紅梅,馬傑.我國大學生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科學探究,2005,(4):116-118.

  [3]趙海峰.關於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15):168-169.

  [4]鄧大松.社會保險[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0:11-388.

  [5]李春鴿.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構建分析[J].經濟導利,2011,(4):57-58.

  [6]王靜.關於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探究[J].法制與經濟,2012,(1):66-68.

  [7]鄭功成社會保障學[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8

  摘要: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也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客觀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從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出發,對改善就業難現象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對策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高等教育開始向大眾化教育形式轉變,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擴招導致畢業生在就業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本文從社會及政府、高校教育體制、用人單位、學生自身素質等方面分析畢業生就業難現象產生的原因,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及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及政府的影響

  首先,社會及政府在大學畢業生就業機制和就業政策的管理上仍然不夠完善。比如在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機制方面還比較滯後,仍然存在著制約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性和體制性障礙,從而制約了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在我國,高校就業工作由教育部門管理,戶口歸公安部門管理,人才市場歸人事及勞動部門管理。部門在溝通協調方面經常存在各種問題,同時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畢業生在跨地區就業時經常會遇到各種條件限制,這些不利條件都會影響公正有序就業市場的建立。其次,市場缺陷也是導致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市場規則不統一、秩序混亂導致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難以達成一致,既浪費成本又影響就業。

  (二)高校教育體制的影響

  當前,我國高校在教育體制上仍然沿襲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導致教育與市場需求相脫節,同時舊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也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第一,專業設定與市場需求脫節。一些高校在專業設定上存在盲目性和趨同性,專業設定與市場需求不夠緊密甚至產生脫節現象,對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一定困難。第二,管理體制不合理。我國的高校教育管理體制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與現代經濟發展需要的複合型、實用型的人才標準還存在一定差距。第三,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滯後。一些高校忽視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在就業指導和服務中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導致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不能夠迅速適應角色的轉變,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不利的影響。

  (三)用人單位的影響

  當前,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擇和聘用上經常存在重學歷、重經驗和輕誠信等情況,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中存在一定的障礙,進而引發畢業生就業難。一是經驗障礙,許多用人單位為快速創造價值,拒絕錄用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二是人才高消費。一些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擇上盲目追求高學歷,追求人才高消費,從而造成人才浪費,也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一定的難度。三是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存在依託和暗箱操作等行為,影響就業競爭中的公平性和大學生的誠信度,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就業形勢的嚴峻性。

  (四)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在就業觀念方面過於傳統、陳舊,存在就業觀念誤區。首先,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工作中經常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其次,學生自身定位偏頗。有些大學生對自身能力沒有正確的評價,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導致在就業時經常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這些情況會對大學生的擇業和就業心理產生一定影響。還有的大學生存在盲目攀比和觀望等待的態度,一味尋求好地方、大企業,最終錯過就業就會。再次,誠信問題是近年來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畢業生在求職時弄虛作假,一方面導致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的整體形象。

  二、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及建議

  (一)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就業政策

  政府要制定相應的制度完善就業市場機制,同時要深化人事、勞動、戶籍、檔案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制定靈活的就業政策,促進畢業生合理流動。對未就業或失業的畢業生,政府應建立相應的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機制和培訓機制,為大學生提供相應的救濟及服務。同時,高校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及調整專業結構,培養知識和能力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為了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不斷提高就業指導與服務水平,將就業指導融入到大學生活的每個階段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二)推進素質教育,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

  高校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素質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增強社會競爭力。因此,大學生在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上,還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以滿足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高標準人才的要求。高校應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社會發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合理設定專業,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為社會培養符合現代化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從而有效地緩解就業壓力和消除結構性失業,這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根本思路。

  (三)完善用人單位用人政策

  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轉變傳統的經驗論、學歷論,消除就業歧視現象。用人單位應從企業實際情況和長遠效益出發,制定合理的選人用人標準,樹立長遠規劃,同時要在競爭中建立合理的人才儲備觀。這樣,企業在競爭中能合理選用不同層次的人才,杜絕學歷高消費的現象,同時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和浪費。因此,科學合理的用人政策為企業和畢業生搭建了良好的溝通和合作平臺,既有利於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又促進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既有利於用人單位選擇到理想的人才,又能幫助畢業生選擇理想的工作。因此,完善用人單位用人政策對完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樹立正確就業觀,強化綜合素質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畢業生要調整心態,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突破傳統就業觀念的束縛,樹立正確的擇業和就業觀。首先,高校素質教育要求學生要在知識、能力和人格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以滿足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大學生要積極調整心態,準確判斷就業形勢,對自身合理定位。大學生在擇業就業時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不要過分苛求地域及薪資待遇。同時,高校及政府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創業觀念,積極引導並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自主創業既解決了學生自身就業問題,也為緩解就業壓力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總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需要高校、社會、政府及大學生的共同關注與努力。只有這樣,高校才能夠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才能夠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9

  [摘要]我國實行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畢業生數量也隨之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生自主創業是緩解乃至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條可行之路。文章從創業教育的內涵和特點出發,借鑑國際經驗,指出在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創業教育的必要性,並提出了創業教育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 創業教育 大學生就業

  一、創業與創業教育

  創業是指創設新的職業、創辦新的企業。創業能力是指工資形式就業以外的“自我就業”能力,這種能力與市場行為相結合。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研討會上,提出了“創業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組織指出:創業教育對於培養個人的首創和冒險精神、創業和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術、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要求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要求將它提高到與學術研究和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從本質上說,創業教育就是指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創業技能的教育活動,即培養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生存,提高能力,以及進行自我創業的方法和途徑。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業教育,實際上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適應知識經濟發展、拓寬學生就業門路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長遠大計。

  1999年4月在漢城召開第二屆國際高等教育大會,會議的主要檔案中關於創業教育的一段論述:“為了迎接21世紀的新挑戰和變革的需求,革新教育和培訓過程必須包括創業能力,這種能力無論對工資形式就業還是自我謀職都同等重要。”1998年,德國大學校長會議提出明確要求,在今後5~10年中,把每屆畢業生從現在的10%的創業率提高到20%~30%。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國家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透過招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培養了一大批立業、創業的實用人才。農業部在農業專科學校開展了培養不端“鐵飯碗”,以家庭經營專業戶為目標的招生就業改革。透過改革,大部分畢業生走上了自我創業的致富之路。1988年湖南針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辦了農村家庭經營專業,培養專業農戶和獨立經營的技術服務人才。1994年青島市政府提出富民工程,培養一批專業戶和科技示範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高職學校的優秀畢業生。

  二、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是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人口增長要到2050年才能停止。據預測,我國人口2010年為13.81億,2050年為15.82億。按《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我國高等教育到2010年入學率接近15%,若按每年新出生人口為2000萬計算,高等學校在校生規模將達到1500萬人,每年畢業生將在500萬以上。據介紹,2005我國各類高校在校學生總計已超過1500萬。而今後高等教育入學率將繼續增加,畢業生也就相應增加。據預測,到21世紀30年代,我國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一直保持在60%以上,面對這樣沉重的就業壓力,如果高等學校再按照過去的思路培養人才,以所謂的“適應性”來搶佔現成的就業崗位,路就會越走越窄。轉變大學生畢業就是到社會上尋求工作崗位的就業觀念,樹立加強創業教育,引導畢業生自己創業,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其中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轉變大學生的就業思路,提倡和鼓勵自主創業。若改變就業教育思維模式,樹立創業教育新理念,使高校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而且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三、我國創業教育的現狀

  在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一般佔到20%或者30%,而中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並且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也比較低,據教育部2004年的一項報告,全國97家比較早的學生企業中,贏利的僅佔17%,學生創辦的公司,5年內僅有30%能夠生存下去。根據中華英才網釋出的《2006中國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在回答“畢業後的意向”時,79.2%選擇找工作,選擇畢業後創業的僅有4.3%。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業教育還很不成熟。

  2008年1月,四川大學釋出的《我國本科畢業生創業失敗的原因調查與對策研究》顯示,在最近10年四川大學156個本科畢業生創業例項中,失敗的佔83.9%。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如下:

  (一)自主創業參與者少,旁觀者多

  儘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機關、稅務部門以及各個高校都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給予了種種優惠條件,但是大學生參與的熱情仍不是很高。據華南某高校於2004年對5所重點高校1400名大學生做的一份調查顯示,有74.57%的學生表示有創業意向,可是最終創業的卻不足1%,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大部分人都處於觀望的狀態。全國各地的高校情況基本上都是如此。2004屆的廣東高校畢業生約為13.028萬人,選擇自主創業的只有一兩位同學;2004屆的北京市高校畢業生中,也只有一名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這條路。大學生仍然把政府部門、大型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作為擇業的首選目標,自主創業發展步伐緩慢。

  (二)自主創業多集中於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傳統行業,成功率低

  大學生在校參加的自主創業計劃大賽中,大多數專案都是關於高新技術的。一旦學生畢業脫離學校後,要憑個人之力創辦高科技企業,往往顯得勢單力薄。因為一些風險投資公司不願意投資到學生創業這樣規模小、風險大的企業。所以,大多數畢業生在創業時選擇了啟動資金少且風險相對較小、較容易操作的傳統行業,如餐廳、諮詢、零售等小而適合自己的行業。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積累經驗。

  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培訓極其缺乏。近年來,國內創業教育逐漸升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KAB創業教育(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家華介紹,2002年教育部確定了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黑龍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經濟學院、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8所高校率先進行創業教育的試點工作,這些高校有步驟、有層次地進行了創業教育的探索,形成了“課堂式創業教育”“實踐式創業教育”以及“綜合式創業教育”三種比較典型的創業教育模式。但是,中國的創業教育還屬於經濟學領域,還沒有成為一級學科,甚至連二級學科都不是;各個高校都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做這方面的探索,但是還沒有系統地納入到國家的教學安排中。

  四、實施創業教育的建議和對策

  (一)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素質

  1.創業意識的養成。創業意識支配著創業者的態度和行為,是創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創業意識是大學生能動地掌握創業知識並具有創業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就應該培養他們積極探索、開拓創新的改革意識,銳意進取、敢為天下先的競爭意識和勵精圖治、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2.創業心理品質的教育。創業心理品質是指對創業者在創業實踐過程中的心理和行為起調節作用的個性心理特徵,在創業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性、堅韌性、剋制性、適應性等心理品質,為他們日後自主創業打下堅定的心理基礎。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艱苦奮鬥的精神,適應環境及社會生活、自我調節控制情緒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等,是創業必備的心理素質,同時也是創業人才成長中所需培養的重要因素。

  3.創業能力的培養。創業能力包括專業職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綜合能力。透過創業教育讓大學生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職業技術和經營管理能力,懂得與創業有關的國家政策法規,同時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尤其是市場調查和預測市場走向的能力。

  4.創業知識結構的建構。一個人知識面越廣,結構越合理,創造力也就越大。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創業的必要條件。在大學教學計劃中,除了安排系統的專業職業知識外,還要針對性地開設一些文化課、創業課,形成多元化課程體系,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

  (二)加強自主創業教育

  1.高等院校應該開設創業教育課程。課程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培養目標的確定和表述是進行課程選擇的基礎;而課程設定又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高等院校應該開設有關創業教育的課程,以系統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基本的創業技能以及正確選擇創業專案,從而改善目前大學生自主創業靠少數學生的自我摸索,有一定盲目性的狀況。針對創業基礎、實務知識和創業選擇的培訓與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施載體是課程的內容和體系,必須發揮教學主渠道――課堂教學的作用,才能將創業教育落到實處。例如,在美國的某些大學中開設“企業經營計劃”等課程;法國的某些大學設有“企業創辦學”等課程。而我國尚未在高校中開設創業教育系列課程。因此,必須把創業教育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體系,對原有的教學計劃進行適當的調整,增設一些創業教育課程,並在原有的相關課程中增加創業教育內容。

  首先,改革課程設定,在教育內容上進行延伸和拓寬。開設專門的學科課程,如“創造學”“科技發明學”等課程,並編寫相關的教材。教材內容應包括創業風險、創業心理、創業技巧、創業理論、創業法制常識等不同的內容。並以創業需要為切合點,結合創業教育介紹一些相關且必須掌握的市場經營和生產管理知識、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透過課堂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其次,結合專業課教學,透過滲透、結合、強化的方式,加強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創業教育不要求打破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專門的創業教育,主要是在現有課程中挖掘、開發、增強創業教育的內容。在課程建設上提倡“文理互補”等多科協作方式,加強“通才”培養,為創業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2.高等院校應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實施創業教育不僅要改革課程設定,還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方法。正如布莫(G.Boomer)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教師只是依據早已設計好了的課程進行教學,而不考慮學生的興趣,那麼學習的質量必然會受到損害。創業教育條件下,教育質量的評價將主要由社會做出,對學生來說,與創業有關的知識、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強烈的創業慾望以及自信心與進取精神,因而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這樣的教學改革不是對傳統教育或教學進行技術性革新,也不是傳統教育、教學的現代包裝,而是一種較為全面的、徹底的教學改革。

  3.高等院校應積極實施個性化輔導與開業跟蹤扶持。針對創業意向進行個性化輔導與開業跟蹤扶持,高校透過過程輔導和政府、社會扶持等一條龍服務,解決創業過程中的相關難題,提高自主創業的成功率。

  (三)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目前大學生創業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規章制度還沒有健全或者落實,這就要求國家制定長期戰略和政策。透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最佳化創業環境,指導和支援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一方面要開闢融資渠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金融支援。自主創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往往是資金的缺乏,畢業生跨出校門進行自主創業時根本沒有任何資金積累,這就需要政府開闢融資渠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援。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門加強服務意識,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方便之門。要簡化手續,提供方便快捷的優質服務,進而形成全社會都來支援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氛圍。再者,政府、社會和學校的指導、支援和保護等一條龍服務應貫穿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前、中、後三個時期,積極有效地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

  (四)轉變社會觀念

  大學生創業是一項開拓性的事業,需要來自各個方面的支援,尤其是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幫助。因此我們要打破那些認為“學而優則仕”、去大公司、政府機關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觀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尤其是大學生的父母應當敢於放手讓他們去實踐、去探索,在創業過程中,父母要關心他們的創業,保護他們的積極性。社會還必須提供一定的社會輿論導向,透過一些典型案例向社會廣泛宣傳,給予大學生輿論上的支援。在創業者遇到暫時的挫折時,要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他們,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

  [參考文獻]

  [1]郭必裕.開展創新教育是培育創業人才的基礎[J].煤炭高等教育,2002(6).

  [2]胡放.談創業教育中的育人觀念[J].中國高教研究,2002(10).

  [3]葉育旺.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反思[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1(3).

  [4]歐清華.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障礙與對策探微[J].教育與現代化,2004(3).

  [5]趙志生.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4(6).

  [6]陳文華,關小燕.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12).

  [7]夏春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4(6).

  [8]蔡楷有.大學生創業教育初探[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2(4).

  [9]王永禎.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初探[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3).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10

  【摘要】對1018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狀況進行調查和研究。方法採用《大學生就業壓力問卷》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論政府、高校都要採取措施幫助大學生緩解就業壓力,大學生自己也要進行自我調節。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壓力;對策;調查

  0.前言

  就業壓力在是人在經歷擇業、就業的過程中,對這諸多就業壓力源綜合性評價,心理所形成的不舒適感,也就是說,個體在面臨擇業就業的情境下,諸多內外變數和個體主觀因素之間在互動作用下,所形成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現狀表現出個體在這種情形下所以產生的緊張、焦慮的情緒(劉春雷,2008)。近年來,安徽省高校畢業生每年以5-10%的幅度遞增,截止2014年8月31日,高校畢業生31.33萬人,與上一年相比,增加萬人,其增幅是6.64%。高校畢業生總數居高不下,用人單位招聘名額卻十分有限。在“最難就業季”、“畢業即失業”等概念的輪番轟炸下,大多畢業生在就業季中難免焦慮不安、患得患失。甚至這種焦慮心理已經對低年級大學生產生心理壓力。為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政府等相關部門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給與高度的重視,並針對其就業面臨的壓力以及相關情形,制定科學可行的政策與解決對策,深化就業工作機制內涵建設,促進就業創業政策落實,進而能夠全面有效的幫助大學生減少擇業就業時形成的巨大壓力。可見,大學生就業壓力現狀的調查研究對於深入分析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形成原因,提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對策具有舉足輕重的參考意義。

  1.物件與方法

  1.1物件

  根據地域、院校型別、專業等的差異,選取安徽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宿州學院、安徽工程大學、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皖南醫學院、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等10所院校的1100名不同專業、年級、性別、生源地的大學生作為研究物件。獲得有效問卷1018份。從個人、家庭、社會、學校、專業、性別等維度考察就業壓力源,以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獲取就業壓力源的相關資訊,分析不同群體大學生在就業壓力的差異,揭示安徽省大學生的就業壓力現狀和特徵,並提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對策。

  1.2方法

  本文在對大學生就業壓力現狀的調查研究的過程中,主要以學者陳宇紅所編制的《大學生就業壓力問卷》為核心,從專業視角進行分析,內部一致性信度值,本試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對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好的預測作用。被試在問卷上得分越低,提示其感受到的就業壓力就越小。

  1.3統計處理

  本文在對大學生就業壓力現狀的調查研究時,對資料資訊統計與處理的過程中,主要利用專業性的統計軟體—spss19.0對資料進行有效的分析與處理。

  2.結果

  2.1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概況

  2.2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差異分析

  2.2.1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性別差異分析

  2.2.2各被試物件間變數主效應檢驗過程中其就業壓力差異分析

  採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被試物件間變數主要以學校型別、家庭經濟條進行分析,最終對主效應進行綜合性的檢驗與分析,結果見表3。表3各被試物件間變數的主效應由表3可知,是否幹部和是否黨員這兩個變數對職業素質評價壓力有顯著影響;年級、性別對求職競爭壓力有顯著影響;性別這個變數對自我認識與定位壓力有顯著影響;家庭經濟條件狀況和是否學生幹部對就業心理預期壓力產生顯著影響;來自農村還是城鎮和家庭經濟狀況這兩個變數對缺少求職幫助壓力有顯著影響;學校型別對專業供求矛盾壓力產生顯著影響。

  3.討論與建議

  3.1討論

  安徽省大學生就業壓力源的現狀分析:透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安徽省大學生總體就業壓力的均數接近於理論中數,有效的體現出,當前我省大學生就業正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與激烈性的市場競爭。安徽省人口數量較為龐大,雖然說這幾年經濟發展得較快,但與發達城市比較,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大學生就業壓力相對也會較大。求職競爭壓力得分最高表明,高校的大規模擴招使得大學生供給規模遠遠超過就業市場吸納能力,進而使得大學生面臨著競爭激勵、就業形勢嚴峻的局勢。並且,我省經濟欠發達,每年提供給我省大學生的新增就業崗位遠遠低於大學生的畢業人數。在專業供求矛盾壓力源維度上,重點本科院校的壓力顯著高於地方高職院校。這可能是一些地方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和專業設定轉變快,基本上能夠有效的與社會需求相協調,進一步全面有效的增強校企之間的合作力度與合作方案,注重培養大學生地方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專業技能,滿足地方需求,在專業供求矛盾上的壓力小於一些重點本科院校。在就業心理預期、職業素質評價、自我認識與定位等壓力源維度上,得分低於中數,這可能與政府和高校在就業政策和就業觀念上注重引導學生樹立多元化就業思路,與此同時,各個高校針對大學所面臨的就業情形,開設了專業性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專業教師給予面臨就業的學生一些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科學有效的幫助學生對當前這種激烈性的就業形勢進行分析,改變大學生不符合實際的就業觀念,進一步促使大學生形成科學、切合實際的擇業就業觀念。

  3.2建議

  3.2.1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推進政策扶持

  從各級政府的視角進行全面的分析,需要採取有效的政策與策略,將專業性的部署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將大學畢業生就業有效的規劃到當地就業整體計劃中,將此項任務放置於就業工作的核心,對其進行綜合型的計劃與安排。對大學就業生的戶籍、人事等制度進行全面的完善與改進,有效減少大學生在就業時所在遭遇的一系列的阻礙。落實到具體政策實施過程中,主要透過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式,將就業崗位針對具體的發展形勢進行增加,合理有效的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將企業招收大學畢業生的相關政策合理有效的落實。在這種市場形勢下,為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空間。針對具體的情形,科學有效的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專業性的指導與服務,進而有效的為大學生擇業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與便利性的就業條件。省教育廳要聯合人社部門開展創業指導、創業培訓、創業政策推進等活動,組織各級各類創業培訓,舉辦各類創業實踐活動,加大創業扶持資金髮放力度。

  3.2.2高校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對於各大高校而言,在具體方面落實的過程中,相關管理部門要把大學生就業工作作為一項關鍵性任務進行著重處理。針對具體的就業形勢,為其建立科學完善的就業體系。在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高校需要建立專業資訊預警制度,該制度能夠深入化的對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每個行業的人才需求與整體變化進行全面有效的展現,進而針對具體情形對招生規模進行有效的調整。另外,各大高校要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提高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高校在具體策略實施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人才、技術方面的優越性,為大學生就業擇業建立一套職業興趣、能力傾向以及就業心理等方面的綜合性的測評體系,針對學生在就業擇業方面面臨的具體問題,給予其專業性的建議與指導。在招生之前,高校需要對人才市場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予以準確把握,按照市場需求合理定製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在實際教學中,也要將重理論知識轉變為重實踐教學,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實踐化,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另外,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要建立家庭困難、就業困難的畢業生基礎資料庫,採取實名制的服務方式,為高校就業生提供一對一、具有針對性的服務與指導。透過崗位推薦、職業培訓、心理疏導、跟蹤指導,發放困難補貼等方式,促進“雙困”畢業生就業。建立實名制離校未就業畢業生資料庫,瞭解未就業學生的就業意願和需求,落實相關責任人,持續傳送用人資訊,做好就業服務。

  3.2.3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大學生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不斷的增強自信心,在起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下,全面有效的提升自身在就業方面的綜合性能力。樹立科學正確的就業觀念,在就業選擇的過程中,需要將自身的知識水平、專業技能,有效的與國家和社會的實際需要相結合。要具備勇於創業的自主性精神,利用自身專業性的知識技能、較強的工作能力、自主性的學習精神,透過專業化的指導,與當前社會經濟、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徵相結合,選擇自主創業的方式,有效的為自己未來的事業構建美好的藍圖。與此同時,大學生在就業擇業的過程中,需要透過積極努力的學習,增強自身的知識水平與操作技能,積極參加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而有效地增強自身的工作經驗與社會閱歷。對於當前時代發展中的就業資訊及時有效掌握,在不斷地鍛鍊中要增強自身就業技能,抓住每一次寶貴的就業機遇。

  4.總結

  從整體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有效的將大學生在擇業就業時所面臨的巨大壓力進行降低,全面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有效的落實,在實際操作中是一項複雜性、難度較大的工作任務,需)要各級政府、高校、社會相關方面全面配合,針對當前畢業生就業時面臨的嚴峻形勢,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決策略,相關部門需有效的發揮其本質性的作用,為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專業性服務指導與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陳宇紅,江光榮.大學生就業壓力問卷的編制[J].廣州大學學報,2009,8(3):31-35.

  [2]張家寰.全國高職院校專業佈局結構與調整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06,22(23).

  [3]戴斌榮,周健穎,金爽.千名大學生就業壓力現狀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4,22(11).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11

  摘要:文化創新有助於今後我國的發展。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就業問題是我國當今面臨的嚴重問題。我國的經濟當前處在轉變過程中。就當今來講,文化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以及勞動者素質不相適應的矛盾很嚴重。

  關鍵字:大學生,就業,形勢

  我國高校的畢業生越來越多,就業壓力持續增長。在前幾年的時候,我國高校畢業生就不斷增多,就業壓力不斷加強。高等院校畢業生能否充分就業,關係到我國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否為國家所懂動用,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服務社會,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計劃經濟體制下“一次就業定終身”,造成畢業生擇業時顧慮重重,生怕入錯行誤終生。如今職位競爭激烈、人才流動和再就業已成為普遍現象。職業是可以變化的,就業是一個艱辛過程,大學生要以平常心對待第一次就業,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先生存,後發展”的心態。即使初次就業不是很樂觀,以後也可以重新選擇喜歡的職業。我國高校畢業生也在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一些對社會的態度和觀點,文化創新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已經引起國家的重視。怎樣看待文化創新有利於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對此,只有透過自己不斷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加強綜合修養,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完美。

  大學生畢業量逐漸增多,這是個驚人的數字,文化創新應對這樣的就業形勢,是我們整個社會都值得深思的問題。有的人認為應該創業,有足夠的社會歷練,而且工作會穩定些,工資也沒有很大浮動。應根據社會發展趨勢決定是創業還是就業。大學生在畢業時遇到困難、挫折和衝突時,理性的分析自我與現狀,應該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和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有效地解決思想矛盾,因而讓自己保持激昂、穩定、樂觀的心態,總結經驗,克服困難,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和社會上的地位。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不斷增多,就業壓力不斷加強。就更應該文化創新,這樣才符合當代世界觀,價值觀,有利於今後的發展就業。進入新世紀,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嚴峻的發展問題。樹立“文化創新意識,先就業,後擇業,先生存,後發展”的心態。

  大學生應把自己與社會相結合,創新新的文化形式。這個行業競爭激烈的年代,我能從事的職業與我的理想中的職業之間存在多少區別啊?如果有,差距有多大?我怎樣去彌補這個差距呢?理性地回答了這些問題,選定自己喜歡的職業。 要有敢於創業的勇氣。創業艱苦而且磨難很多。僅有創業的思想準備是不夠的,更需要創業精神。勇於創業已經成為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為促進就業,高校應培養學生全面能力,文化創新,破除大學生的依賴心理和膽怯心理,使之勇敢地接受創業的挑戰。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計劃經濟體制下“一次就業定終身”, 要投很多資,也沒有多大風險;有的人認為應該先就業,原因是就業可以增長經驗造成畢業生擇業時顧慮重重,害怕選錯職業。如今競爭上崗、人才流動和再就業已成為普遍現象。職業是可以變化的,以後也可以重新擇業。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實現幾十來的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誠信是做人的基本,也是職業上不可缺少的德性。“誠信”對於我們的要求不僅是短時間內能夠做到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應是經過長時間的篤行才能得以體現。我們做事要認認真真,切切實實,不偷懶,能吃苦,做善事,不推諉,不逃避;增強學生進行文化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初步具備認識和處理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的能力,勇敢地接受創業的挑戰,文化創新有利於當代的發展要求,是當代的發展趨勢。大學生要吃苦耐勞,文化創新,讓自己保持激昂、穩定、樂觀的心態,總結經驗,克服困難,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和社會上的地位。樹立文化創新意識,只有透過自己不斷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加強綜合修養,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文化創新社會的改革和建設,不能沒有文化改革和建創新。國家的強盛,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都離不開文化的建設與創新。我們要以文化創新為動力,以根本上的創新、理論依據上的創新、科學技術上的創新和文化創新等來實現經濟繁榮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文化創新已經成了成了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創新是21世紀最為核心內容。

  大學生要有敢於文化創新,創業的勇氣,雖然一路很艱辛要投很多資,也沒有多大風險;有的人認為應該先就業,原因是就業可以增長經驗。不但要有創業的思想,更要有創業的勇氣和耐心。要投很多資,也沒有多大風險;有的人認為應該先就業,原因是就業可以增長經驗為促進就業,各個院校應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破除大學生的依賴心理和害怕,使之勇敢地接受創業的挑戰,文化創新有利於當代的發展要求,是當代的發展趨勢。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12

  摘要:隨著高等院校招生名額的不斷增加,每年的畢業生人數迅速增多,但是就業崗位仍然保持慢速度增長的現狀。本篇文章主要是針對目前張家口學院的學生就業現狀,對大學生出現就業難的成因進行分析,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保證學生的就業可以順利進行。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現狀;就業指導機制

  近幾年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水平越來越高,每年高等院校的畢業生人數都在增加,但是目前我國正處於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從而導致目前大學生在就業方面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當然,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還是非常多的,例如學生的專業素養、道德水平、就業意識和就業方向等;並且社會目前的就業供需結構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例如企業在進行招聘時,定的入職門檻過於高,使得很多學生望而卻步。招收人數寥寥無幾,使得很多人擠破額頭;還有就是高等院校不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對於大學生的培養方案和社會的需求相脫節。怎樣恰當地解決這一問題,學校、社會等也都採取了很多措施,本篇文章就是以指導大學生就業為切入點,對大學生就業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廣大學生的燃眉之急。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的深入分析

  (一)就業需求。

  由於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用人單位對於“人才”的定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國際人才標準已經由傳統的“能力取向、資歷取向”向著“品行取向”方面發展。根據對張家口學院的畢業生工作三年的工作能力進行調查,工作能力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和協調安排的能力。目前,工作單位更加註重所招聘人員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道德水平、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然而部分成績排名在前的學生缺少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實踐能力,而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的學生學習又不是名列前茅,所以在選擇人才時,招聘單位也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所以,目前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質”是更加看重的。

  (二)就業觀念。

  人的觀念和認識決定人的行為,由於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認識,所以會產生不用的行為表現。畢業生的就業觀也對自身就業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根據對張家口學院的畢業生調查表明,相當數量學生的就業觀念還是比較傳統的,並沒有認識到自己處於一個“大眾化就業”的時代。只有很少部分學生透過激烈的競爭進入社會頂尖的位置,而大部分學生都是從基層的、一般性的工作幹起。

  (三)就業心理。

  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非常不穩定,並且存在嚴重的從眾心理。由於大學生的就業過程本來就是一個對社會認知的過程,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經常會遭遇曲折和坎坷,學生應該認為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很少的學生缺乏屢敗屢戰的勇氣,導致信心嚴重缺乏,從而直接影響求職的積極性。其次就是學生的從眾心理很強,自我獨立的意識比較薄弱,缺乏獨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非常容易受到朋友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最後出現人云亦云的現象,從而錯失很多好的就業機會。

  二、大學生就業指導機制改革措施

  (一)積極融合社會實踐和就業工作。

  高校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高校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對於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非常好的作用,大學生可以透過各種社會實踐瞭解社會、國家、民情,從而增長自己的能力、鍛鍊意志品質、完善人格、奉獻社會。大學生可以在社會實踐中進行職業角色的扮演,檢驗自己是否適合這一職業,從而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學校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帶著問題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思考中解決問題”的社會實踐理念。並且將自己實踐的過程與未來的職業發展緊密結合。充分各種社會實踐的機會,帶領學生走進社會、走進企業,從而激發學生的職業潛能。

  (二)發揮全程化就業指導。

  大學生處於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在這一階段,大學生的能力迅速提高,職業興趣也趨於穩定,並且在大學期間能夠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基本的規劃。所以,需要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教育和職業興趣的培養。但是,學校也應該認識到畢業生能否成功求職,與畢業生本身的實力是有很大的關係的。所以,高校應該對學生加強就業指導,開展相應的教學和實踐活動,從而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讓學生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向著自己的方向努力。

  (三)樹立大學生的就業資源開發和資訊共享的意識。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是就業資訊的閉塞,主要包括就業資訊開發的力度不夠、形式單一,並且缺乏實效性。所以,學校的有關部門有義務增強學生的資訊共享意識和就業資源開發的意識。首先,學校應該積極響應國家頒佈的畢業生就業的相關政策,還應該調動專門的教師指導學生就業,為學生提供就業資訊。學校還可以和相關的招聘單位建立招錄合作的平臺,從而促進用人單位和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還可以邀請一些招聘單位來學校進行宣講,從而有利於學生和用人單位的直接交流,最終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

  三、結語

  大學生的就業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過程,大學生的就業與本身、家庭和社會有密切的關係,並且與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社會生活的安定和諧、國家的改革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息息相關的。所以要想解決大學生的就業矛盾,必須從根本上分析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從根源入手,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確保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可以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孫微.淺談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就業指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誌(教師版),2014年32期.

  [2]劉友輛,滿燚.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就業指導對策探討[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年8期.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13

  摘要:關工委雖然以組織老同志關心、教育下一代為工作目標,雖然在年紀、思維想法、工作理念與年輕人存在一定差距,但他們用幾十年的匠人精神和工作經驗引導年輕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面對當代年輕人因社會環境的外因和個人發展的內因雙重因素影響而急劇改變的就業思潮,關工委如何順應年輕人的思想,給予正確指導?文章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關工委;匠人精神;就業;創新創業

  一、高職類學生面對的就業困難原因分析

  面臨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現狀,國家透過宏觀調控,有計劃性地調整公司用人需求;透過鼓勵學生創業,帶動新型市場,分散就業壓力。在全世界都在探討“創新”、“變化”的今天,重提“忠誠”、“敬業”、“主動”之類的話題未免會讓人覺得無趣和過時,但這些標貼卻是關工委老同志們身上內化的絕對敬業、高度執行力和主動性工作美德,是他們希望傳承給年輕人的就業“法寶”,而這是畢業生匱乏的寶貴品質。

  1.就業競爭環境激烈

  從多家門戶招聘網站資訊可以看到,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本科及以上學歷、有工作經驗,這兩個詞被提及的次數最多,而這恰恰給高職類學生砌上了雙層隔牆。與本科相比,專科生只有3年的學習過程,在就職體驗上稍遜一成;每年考研人數屢創新高,使得招聘市場對於學歷要求也是水漲創高。連著很多年,只要到6月份,新聞總是不出例外地打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標語,這種日趨常態化的問題對於就業畢業生來說似乎“沒有最難,只有能難”。

  2.結構性矛盾突出

  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地區經濟差異也有擴大趨勢,北上廣及周邊城市成為學生就業的首選,導致這些地區競爭異常激烈,其他城市出現“用人荒”。再加上高職類學校與本科高校存在較大專業差異,大部分本科院校專業佈局大、廣、深,高職類學校的專業設定比較侷限,導致專業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文科類尤其明顯,對外經貿類、外語類一度招生火爆卻是就業困難專業。

  3.就業期望值不匹配

  根據最近幾年麥克斯公司對於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追蹤分析得出:80%以上的畢業生首選都是大公司、大公司或是企事業單位,認為福利待遇好、發展有前景,這一方面說明了公司效益帶來的人才驅動,另一方面反映了畢業生的預期期望值與實際情況存在匹配困難。總結目前的就業形勢,從外部環境來看有效需求不足、勞動力供大於求,招聘資訊不對稱、難以最佳化配置;從學生個人因素來看最大的問題是知識能力不適應、思想準備不夠。關工委可以依據問題導向,幫助畢業生更好地實現有效就業。

  二、匠人精神的三點體現引導樹立正確就業意識

  一般說起匠人,我們的理解是把那些只會埋頭幹事不知創新的人叫作匠人,前不久,李總理在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於關工委的老同志來說,他們是對本職工作中“匠人精神”最好的詮釋。第一,“匠人”的'敬業精神。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而且是一份厚重的歷史沉澱。他們對本職工作的敬業精神也是本職責任。年輕人要學的不僅僅是聆聽老一輩的人的教誨,更要將敬業精神付諸行動。第二,“匠人”的執行力。“匠人”對於自己要完成的事業精益求精,也外顯在強大的執行力上。對待工作嚴謹、認真,與現在年輕人光說不做、辦事拖拉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匠人”擺脫急功近利的心態,將自己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完全顯現在強大的執行力上。第三,“匠人”的主動性。傳統教育充斥太多“被動教育”,上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似乎沒有多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執行,父母似乎掌握著子女人生的主動性,畢業生或主動或被動地喪失了支配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三、關工委如何在實際工作幫助實現有效就業

  1.就業知識的普及化

  就業成果作為考量一個學校工作的硬性指標,得到了學校的有效重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把就業培訓納入必修課程;完善畢業生綜合素質培養實施方案,把就業素質作為基本素質之一等措施都是為保障學生就業做出的努力。但是與專業課程授課存在明顯不同的是:學生透過3-4年的漸進式學習掌握專業課程知識,只想透過1-2個月的密集型授課就希望學生能夠掌握受用一生的就業技能,這幾乎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關工委在每個大學階段有計劃地安排就業培訓、就業講座。透過階段性專業知識普及,讓學生在入校後就能實現有效的就業規劃,而不是等到大三再考慮“要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

  2.就業實戰的常態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雖然談起來有些陳舊,但這一理念卻永不過時。再好的專業培養都是為了進入社會後的實踐運用,實戰好比容器,將學習過的知識置於這個容器中。關工委可以利用自己長期工作的經驗,為學生搭建在校實戰平臺。定期開展模擬招聘、網上招聘會,讓學生們在一次次的鍛鍊中得到增長;運用公司人脈,推薦優秀學生開展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利用短期集中培訓讓學生儘早接觸社會,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

  3.就業機制的完善化

  目前大力提倡創新創業的校園環境,保障機制隨之完善,很多學校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建立起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受到個人潛力和市場機遇的阻礙因素,大部分學生最終還是會選擇就業。但是就業的配套保證體系卻沒能跟上時代需求,依然停留在每年11月和4月的招聘推薦會上。關工委可以組建就業特長生工作室,激起學生對就業的內在需求;創立就業畢業生保障組,提供一站式諮詢、困難幫扶體系、多元化的推薦就業等方式。從學生進校後就能對就業產生認同並積極採取措施,保障自身就業。

  參考文獻:

  [1]王劍敏.高校基層關工委工作著力點及路徑選擇[J].前沿,2010(10):177-179.

  [2]朱文武.高校關工委工作的價值及其拓展研究[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3]曹蕾.高校關工委指導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5(19):196-197.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14

  摘要:關工委雖然以組織老幹部關心、教育下一代為工作目標,雖然在年紀、思維想法、工作理念與年輕人存在一定差距,但他們用幾十年的匠人精神和工作經驗引導年輕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面對當代年輕人因社會環境的外因和個人發展的內因雙重因素影響而急劇改變的就業思潮,關工委如何順應年輕人的思想,給予正確指導?文章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關工委;匠人精神;就業;創新創業

  一、高職類學生面對的就業困難原因分析

  面臨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現狀,國家透過宏觀調控,有計劃性地調整企業用人要求;透過鼓勵學生創業,帶動新型市場,分散就業壓力。在全世界都在探討“創新”、“變化”的今天,重提“忠誠”、“敬業”、“主動”之類的話題未免會讓人覺得無趣和過時,但這些標貼卻是關工委老幹部們身上內化的絕對敬業、高度執行力和主動性工作美德,是他們希望傳承給年輕人的就業“法寶”,而這是大學生匱乏的寶貴品質。

  1.就業競爭環境激烈

  從多家門戶招聘網站資訊可以看到,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本科及以上學歷、有工作經驗,這兩個詞被提及的次數最多,而這恰恰給高職類學生砌上了雙層隔牆。與本科相比,專科生只有3年的學習過程,在就職體驗上稍遜一成;每年考研人數屢創新高,使得招聘市場對於學歷要求也是水漲創高。連著很多年,只要到6月份,新聞總是不出例外地打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標語,這種日趨常態化的問題對於就業學生來說似乎“沒有最難,只有能難”。

  2.結構性矛盾突出

  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地區經濟差異也有擴大趨勢,北上廣及周邊城市成為學生就業的首選,導致這些地區競爭異常激烈,其他城市出現“用人荒”。再加上高職類學校與本科高校存在較大專業差異,大部分本科院校專業佈局大、廣、深,高職類學校的專業設定比較侷限,導致專業不能完全適應市場要求,文科類尤其明顯,對外經貿類、外語類一度招生火爆卻是就業困難專業。

  3.就業期望值不匹配

  根據最近幾年麥克斯公司對於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追蹤分析得出:80%以上的畢業生首選都是大公司、大企業或是企事業單位,認為福利待遇好、發展有前景,這一方面說明了企業效益帶來的人才驅動,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學生的預期期望值與實際情況存在匹配困難。總結目前的就業形勢,從外部環境來看有效要求不足、勞動力供大於求,招聘資訊不對稱、難以最佳化配置;從學生個人因素來看最大的問題是知識能力不適應、思想準備不夠。關工委可以依據問題導向,幫助畢業生更好地實現有效就業。

  二、匠人精神的三點體現引導樹立正確就業意識

  一般說起匠人,我們的理解是把那些只會埋頭幹事不知創新的人叫作匠人,前不久,李總理在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於關工委的老幹部來說,他們是對本職工作中“匠人精神”最好的詮釋。第一,“匠人”的敬業精神。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而且是一份厚重的歷史沉澱。他們對本職工作的敬業精神也是本職責任。年輕人要學的不僅僅是聆聽老一輩的人的教誨,更要將敬業精神付諸行動。第二,“匠人”的執行力。“匠人”對於自己要完成的事業精益求精,也外顯在強大的執行力上。對待工作嚴謹、認真,與現在年輕人光說不做、辦事拖拉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匠人”擺脫急功近利的心態,將自己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完全顯現在強大的執行力上。第三,“匠人”的主動性。傳統教育充斥太多“被動教育”,上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似乎沒有多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執行,父母似乎掌握著子女人生的主動性,大學生或主動或被動地喪失了支配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三、關工委如何在實際工作幫助實現有效就業

  1.就業知識的普及化

  就業成果作為考量一個學校工作的硬性指標,得到了學校的有效重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把就業培訓納入必修課程;完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實施方案,把就業素質作為基本素質之一等措施都是為保障學生就業做出的努力。但是與專業課程授課存在明顯不同的是:學生透過3-4年的漸進式學習掌握專業課程知識,只想透過1-2個月的密集型授課就希望學生能夠掌握受用一生的就業技能,這幾乎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關工委在每個大學階段有計劃地安排就業培訓、就業講座。透過階段性專業知識普及,讓學生在入校後就能實現有效的就業規劃,而不是等到大三再考慮“要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

  2.就業實戰的常態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雖然談起來有些過時,但這一理念卻永不過時。再好的專業培養都是為了進入社會後的實踐運用,實戰好比容器,將學習過的知識置於這個容器中。關工委可以利用自己長期工作的經驗,為學生搭建在校實戰平臺。定期開展模擬招聘、網上招聘會,讓學生們在一次次的鍛鍊中得到增長;運用企業人脈,推薦優秀學生開展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利用短期集中培訓讓學生儘早接觸社會,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

  3.就業機制的完善化

  目前大力提倡創新創業的校園環境,保障機制隨之完善,很多學校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建立起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受到個人潛力和市場機遇的阻礙因素,大部分學生最終還是會選擇就業。但是就業的配套保證體系卻沒能跟上時代要求,依然停留在每年11月和4月的招聘推薦會上。關工委可以組建就業特長生工作室,激起學生對就業的內在要求;創立就業學生保障組,提供一站式諮詢、困難幫扶體系、多元化的推薦就業等方式。從學生進校後就能對就業產生認同並積極採取措施,保障自身就業。

  參考文獻:

  [1]王劍敏.高校基層關工委工作著力點及路徑選擇[J].前沿,2010(10):177-179.

  [2]朱文武.高校關工委工作的價值及其拓展研究[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3]曹蕾.高校關工委指導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新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5(19):196-197.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15

  [摘要]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教育體系的改革,我國高等教育愈發普遍,隨之,“就業難”也成為了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雖然導致這個問題產生的外界因素很多,但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心裡素養,往往才是就業最關鍵的原因之一。為了能很好地做好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工作,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出發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探析,旨在找出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誤區,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就業心理

  面對當前嚴峻的社會形勢,如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看待大學生就業心理,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為了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就業心理的探析,可以更好的進行引導和教育,同時可以透過學習和輔導幫助大學生提升自身修養和自我評價能力,促進其個性的獨特發展,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

  1大學生就業心理現狀

  1.1期望過高

  期望過高的就業心理是指一些大學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一方面在於大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的時候,更多的人傾向於薪酬高、福利好、吃苦少的無壓力工作,對於社會更多的基礎性的、底層的工作大部分畢業生都採取的是逃避的態度,總想要最好的工作,沒有真正的對自己、對工作的一個正確的態度,一份責任心。另一方面是對自身的能力和素質估計的不足,好高騖遠認為自己可以勝任很好的工作,也就產生了對用人單位提供的薪資待遇和其他相關報酬沒有達到自身期望值的現象,身邊有同等就業的同學有很好的工作待遇就期待於自身,沒有結合實際,所以就會造成大學生“好工作找不到,一般工作嫌不好”的就業困局。面對現階段激烈的求職競爭,大學生應該放下身段,積極從事基層工作,打好基礎。

  1.2規劃不充分

  大學生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不能正確評估自身能力和思考興趣導向以及就業意向,容易受到同學就業和社會大眾心理等因素影響,盲目跟從就業。不能突出自己的優勢,缺乏針對性,降低了求職的成功率。這不僅影響了大學生自身的求職就業,也為國家對於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形成了一定的缺失。

  1.3就業恐懼

  就業恐懼症,大學生在面臨就業的時候產生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自己想幹什麼,從而開始懼怕和恐慌。有些甚至在學習後認為自身的能力和知識還不足以應對工作,工作能力不夠優秀,沒有辦法面向社會激烈的崗位競爭,這種不自信直接導致學生缺乏自信,同時不敢主動的推薦自己,沒有辦法主動積極地去競爭用人單位的不同崗位,這樣無形中就喪失了其主動的優勢。這種狀態下無形中就使大學生本人陷入了就業難的困境,他們無法根據就業的壓力和形勢進行客觀準確地評價自身優勢與“短板”。

  1.4壓力過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就業制度的不斷改革,日漸激烈的就業競爭,對大學生的知識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近年來就業結構化矛盾日益突出,就業難度日趨增大,導致大學生產生恐懼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攀比心理、從眾心理等。

  2大學生就業心理成因分析

  2.1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不夠重視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系統性的就業指導,而且學校是將學生和社會聯絡起來的一個橋樑,高校作為一個“小社會”,在這個大環境下,學生們在認真刻苦學習知識的同時,內心也在逐步成熟,各方面抗壓能力逐步加強。所以,進一步豐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覺悟,不僅能幫助大學生順利緩解就業方面的壓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還可以為高校本身提高綜合就業率。

  2.2家庭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增大

  家長作為子女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分子,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不在少數,甚至有些家長將自己年輕時未完成的理想施加於子女完成,卻忽視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帶給子女的心理壓力越大,盲目給子女定了發展的方向。於是大學生忽視自身能力水平,盲目選擇標準高、層次高的招聘單位或崗位,結果增加了就業失敗的可能性。

  2.3大學生對就業沒有充分的準備

  面對各種各樣的招聘會、招聘資訊,大學生能否正確的過濾就業資訊,找到合適的崗位,成為了一個個接踵而至的挑戰。往往大學生會由於心理準備的不足導致一遇到問題就退縮,沒有自信面對,從而和別人對比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缺乏相當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反覆覆,內心落差越來越大,心理問題大於能力問題,導致就業愈發困難,此時更應該多注意來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進一步加強自身的抗壓能力,使其更好的直面壓力,增加自身下意識的鍛鍊心理抗壓的能力,不斷增強自信心,以良好的就業心態,來抵禦外來世界給予的壓力,使其自身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態面對就業,早日就業。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16

  【摘 要】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越來越多的青年人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隨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但是就業的形勢卻不容樂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因而,就業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就顯得至關重要。目前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已經較多,但是就大學生個人而言,大學生個人的就業規劃意識如何?大學生自己所做的就業準備怎樣?以及大學生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如何?大學生的就業規劃意識、就業準備和就業競爭力之間又有怎麼的關係?本論文主要圍繞著幾個問題來展開論述,試圖為這一系列問題提供系統性的研究。

  【關鍵詞】就業規劃意識;就業準備;就業競爭力

  一、就業規劃意識的概念內涵

  而大學生就業是指大學生在完成相關學業後獲得、並保持工作機會的行為。提到就業規劃意識,那就不得不提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來說,職業生涯規劃所涉及的時間較長,“就業規劃”這一詞似乎更為合適。嚴格來說,就業規劃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部分,主要指大學生在對自己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透過對自身特點(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校園就業市場,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就業奮鬥目標,併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相應的安排。

  因此,就業規劃意識,簡單地說就是大學生對於就業規劃的認知和態度。或者就業規劃意識是指個人對就業規劃的認知和態度,是個人做好就業規劃、就業準備的內動力。目前大學生對就業規劃仍然不夠重視,未能透徹地瞭解就業規劃的重大意義,但是大部分學生能夠較為準確地意識到就業規劃意識的重要性。

  二、就業準備的概念內涵

  大學生就業準備是指大學生在在校學習期間為未來成功就業而做的各種準備,它是他們今後獲得理想工作崗位的重要條件和基礎。廣義的就業準備既包括未就業者為了能從事某種職業或獲得某種職位,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所做的就業準備工作,又包括已就業者為了進一步做好本職工作,或改換職業所進行的準備工作。狹義的就業準備是指未就業者未來能從事某種職業,或獲得某種職位,在一定階段內所做的準備工作。[1]本文更傾向於就業準備是指大學生在就業之前,為了實現最佳職業目標或贏得較滿意的工作崗位而進行的知識、能力、心理、個人規劃、政策形勢等方面的預先安排或籌劃行為。

  大學生的就業準備不僅僅在大學最後一個學年進行,而是貫穿在整個大學的學習過程中。大學生的就業準備主要包括就業心理準備、綜合素質和能力準備,其中又包括基本素質和能力,如認知判斷能力、文字口頭表達能力、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及人際溝通與協作能力;專業素質能力如專業基礎知識的準備和專業實踐能力的準備;特殊素質和能力。

  三、就業競爭力的概念內涵

  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主要是指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戰勝競爭對手找到適合才能發揮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適當工作崗位的能力,即全面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能力。

  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可以歸結為三方面的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畢業生可持續就業的一種發展能力,是畢業生的知識積累或素質養成達到一定水平,具備可自主開發、能動挖掘的潛能。它是一種隱形素質或能力。基礎競爭力:是指大學畢業生能承擔並完成某項社會工作所需的各項基礎能力的綜合,是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馬上能被用人單位發現和認可的能力或素質,它是一種顯性的因素。環境競爭力:是包括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在內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條件。

  需要指出的是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不同於大學生就業能力,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透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2]就業競爭力是就業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綜合。

  四、思考與建議

  大學生的就業規劃意識、就業準備和就業競爭力三者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大學生的就業規劃意識水平越高,就業準備越充分,其就業競爭力就越高;換句話說就是大學生的就業規劃意識和就業準備與就業競爭力成正比例關係。就業競爭力高的學生就個人而言,一般也是綜合素質比較高的學生,普遍具有高學歷,來自重點院校,熱門專業,具有相關資格證書,社團經驗與實踐經驗豐富等特點。就業競爭力高的大學生往往很早就開始了就業準備,包括自己的就業目標,就業心理和就業手段等多方面的準備。

  基於此,當前大學生應該增強就業規劃意識,提升就業準備水平,才能提高就業競爭力。

  (一)增強大學生就業規劃意識,提高就業規劃水平

  1.從大學生自身來說,大學生應該重視就業規劃,主動探索和正確認識自己,分析把握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職業目標和職業價值觀,並及時與老師、家長、同輩保持良好的溝通,由此來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

  2.從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來說,高等院校應該建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機構,積極開展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從大一至大四每一年級有不同的課程舍子,引導大學生認識職業自我,瞭解職業世界,學習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和手段,為未來職業的自我實現打下良好的基礎。

  3.從就業規劃本身來說,高校可以有針對性的開展不同的就業規劃教育。而當前大學生的就業規劃教育應該突出就業規劃目標意識和就業規劃價值意識,透過培訓、講座、個人輔導等使大學生認識到就業規劃的重要性是當務之急。同時,這裡所說的針對性主要是指標對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家庭背景,等等開展就業規劃輔導和教育。

  (二)強化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提升就業準備水平

  1.加強大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高度的責任感,說服他人的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善於學習的能力,創新的能力,高度靈活的應變能力和較強的組織能力。 2.加強大學生求職能力的鍛鍊。求職能力主要是指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積極參與競爭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果斷決策的能力。

  3.正確評價自己,包括自身的能力,性格,興趣愛好等,對自己的優缺點有深刻的評價,取長補短,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自身的能力和發展。

  4.關注就業市場,瞭解職位資訊,確定就業目標;明確將來就業傾向的單位性質,工作內容等基本要求;瞭解自己心儀單位的用人標準。

  5.加強就業技巧的學習,如撰寫、製作及投遞簡歷、職場基本禮儀,整理儀表儀容,面試技巧等。

  (三)加強高校就業指導,促進就業指導的專業化和全程化

  就業指導是增強大學生就業規劃意識、提升就業準備水平、提高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絡,主動走訪用人單位,徵求他們對人才培養的建議;其次,聘請職業指導專家,人力資源專家進校,透過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經驗分享和麵對面諮詢,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有關就業資訊,擇業技巧,職業道德和社交禮儀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位置;再次,最佳化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透過校外實習,培養學生溝通能力、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甚至教訓,提高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最後,加強與校友的溝通與聯絡,校友是做好就業指導的重要資源。

  (四)創造良好的外部就業環境,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政府有關部門制定規範、完善的就業教育政策、制度、措施,是提高我國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包括大學生就業的鼓勵政策、人才合理流動政策、戶籍管理制度、人事檔案制度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等。同時,也要建立健全大學生失業保障制度,完善對未就業學生的在培訓計劃,真正解決大學生就業中面臨的實際困難。

  參考文獻:

  [1]馬志強,吳萬民.試析大學生就業準備[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1(01):43-44.

  [2]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學報.2002,25(3):91-92.

  [3]樓錫錦,周樹紅,吳麗玉.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7.

  [4]王麒凱.大學生就業規劃意識、就業準備與就業競爭力及其關係的研究[D].重慶大學.2010,4.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17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規模的增加,有關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前景和就業形勢就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當代大學生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因此,本文透過分析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產生的原因,提出一些解決對策,為當代大學生就業提供借鑑。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畢業即面臨失業的尷尬局面,尤為顯著,引發了社會的廣泛思考。要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並不能僅僅依靠單一措施,而是需要社會整體協同配合,從多角度解決就業壓力。本文以當代大學生就業為例,探討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並給出解決對策。

  一、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

  中國在進入新世紀伊始將註定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引領全球經濟潮流,而在中國經濟發展的背後也正醞釀著一場關於勞動力結構失衡的風暴,其中以大學生就業困難為突出表現。隨著中國大學生畢業人數的不斷增加,就業市場競爭加劇。而社會經濟的需求發展跟不上人才的輸送,根據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畢業人數為749萬,2016年為756萬, 2017年中國大學生畢業人數更是將預計創790萬新高,加之尚未就業的大學生人數預計突破1200萬。中國大學生就業真正進入嚴冬期。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原因

  1、經濟復甦乏力,下行壓力增大。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至今,世界整體經濟受到嚴重衝擊,雖然中國在此次經濟危機中受到的損失較輕,但是仍有大量企業誇損裁員甚至是倒閉,導致市場勞動力的需求量減少。

  2、用人企業思想僵化。企業在人員招聘時片面追求應聘人員的學歷和畢業學校知名度。未能真正根據應聘人員的實踐工作能力錄用,這也導致大量普通院校畢業生難以就業。

  3、就業資訊不暢通。由於就業市場機制不完善,就業資訊傳遞易受阻,相關就業資訊只能在一定地域和少數人之間傳播,未能為眾多畢業大學生提供就業服務,更是加劇大學生就業困難的。

  (二)政府方面

  1、政府就業保障體系不完善。保障體系的不完善使大學生在畢業就業之際無法得到相關法規體系的保障,在就業浪潮中處於弱勢狀態,使得其無法實現有效就業並增大了失業的風險機率。

  2、政府就業技能培訓少,就業引導不完善。政府作為公共服務供給者應注重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增加從業人員就業機會。針對畢業大學生就業培訓力度不夠和就業引導乏力將直接導致其缺乏相關工作技能和就業認知不足而失去就業機會。

  (三)個人方面

  1、就業能力不強。在校大學生以學校學習為主缺乏社會實踐經歷,動手能力較差,學生整體就業能力較弱,學習技能的願望不強,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加劇了就業困難。

  2、自身定位偏頗和就業觀念的陳舊。大學生就業一味追求高收入高待遇的就業方向,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而忽視更多中小企業就業機會。在選擇就業區域時,過度集中於北京、上海、深圳等發達地區,使畢業生之間的競爭加劇。有部分大學生盲目跟風,形成扎堆報考和單一渠道競爭的局面。這些原因同樣加劇了就業壓力。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措施

  (一)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1、政府促M經濟發展並履行相應職能。政府應充分發揮組織經濟建設作用帶動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促就業。同時政府應該在就業上充分履行提供社會主義公共服務的職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2、完善社會整體就業體系。社會就業體系的完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在單一社會就業方式和就業結構,突破傳統的就業模式,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機會和選擇。

  3、努力調整產業結構,多種方式解決就業。尤其是建立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水平,來增加對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使得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其次,可以透過擴大畢業生入伍人數,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等方式解決就業。

  (二)求職大學生的自我完善

  1、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分析自我,合理定位,明確就業目標。面向基層就業,牢固樹立基層服務意識。堅持平等就業、競爭就業、自主擇業等觀念。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能夠給畢業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創造更多機會。

  2、積極參加就業培訓,完善自己的就業技能。在學校期間,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彌補在工作能力上短缺,在學校同樣應該積極參加技能培訓,提高自己的能力,適應工作需要。

  3、明確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重要的歷程,職業生涯時間占人生二分之一,而大學生也是精力最旺盛,創造力最強的階段,因此作為大學生要充分利用這一時間做好充分的職業生涯規劃,以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規劃,為就業做好準備。

  4、積極參與自主創業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當完成學業後,畢業大學生可以根據市場的需要分析機會讓自己的能力得到盡情發揮,目前,新的產業部門將出現並且取代傳統產業部門,新的資源與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將出現,作為我國高素質國民群體的一部分,大學生將接受知識經濟的挑戰,同時,知識經濟時代將為其提供更多就業和創業機會,這樣更有利於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緩解就業壓力。

  三、結語

  在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作為一名大學生或已經畢業尚未充分就業的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政府提供的扶持以及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尋找一個能夠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就業平臺。

  在就業過程中大學生需要根據自身優勢找到實現人生價值的合適平臺,尤其是在國家和社會快速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的當下,大學生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應該努力去尋找應該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盡責的舞臺和崗位。

  參考文獻:

  [1]萬茗、劉淑英,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對策淺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9(5)

  [2]李賢柏、喻科,創業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3]林其勝,探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的困境與對策[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6)

  [4]張紅梅,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式分析[J],大觀週刊,2012(33)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18

  摘 要:目前國家的政策逐步調整,大學仍舊在擴招,導致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逐步增加,就2014年而言,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727萬人,可想而知,在當前的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多麼的嚴峻。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地完善,各種教育制度也在進行深化改革,但是大學生就業問題仍然是值得關注的熱點,也有不少畢業生走上了創業之路,但是前路迷茫,十分困難。本文就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現狀進行介紹,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對促進大學畢業生及時就業有所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創業 對策

  1 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現狀

  1.1 大學生就業現狀

  透過對部分學生的走訪調查,我們不難發現目前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畢業後的出路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畢業生對自己畢業後的去向也是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調查顯示,近年來理工科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比較理想,大多數理工科畢業生選擇去企業從事技術研發的工作。相比而言,文科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不甚理想,選擇就業的畢業生大多透過考試進入政府機關或者事業單位。

  就專業而言,目前一些人才緊缺專業,如計算機、通訊電子、土建、機械自動化、醫藥和師範類等畢業生就業率高,畢業生供不應求。而對於長線專業如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專業的畢業生需求較少,畢業生就業比較困難。

  從地區來看,北上廣等發達地區人才較為飽和,就業競爭激烈,而中西部地區雖然有較大的用人需求,但是其工作和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往往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於是就出現有地方沒人去,有人沒地方去的矛盾,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從院校類別來看,教育部直屬重點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較好,初次就業率高達85%,部門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較差。

  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與機遇並存。雖然目前的就業形勢嚴峻,但是也不乏機遇,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為增加就業崗位提供了動力,同時政府和企業也在努力擴大就業,並採取了相應的措施,盡力完善就業服務和勞動力市場,充分實現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自動調節勞動力的供需平衡,加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職業培訓計劃和再就業培訓計劃,使得更多的大學生成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調節供需矛盾。另外,中國的對外開放格局日益完善,國外先進技術、資本也在不斷湧入,這也為增加工作崗位提供了可能。同時大學畢業生人才資源的開發程度在不斷加深。將大學生安排到基層去工作,不僅可以緩解就業壓力,而且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磨練他們的意志,近年來國家推出“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活動,而且未來工作的力度將不斷增大,這成為開發大學生人才資源的重要舉措,也是進行西部大開發的一項措施。

  1.2 大學生創業現狀

  目前就業形勢如此嚴峻,再加上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也選擇了創業,近五年來選擇創業的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上升,2014年約有21萬大學畢業生選擇了創業。調查資料顯示,目前網際網路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較好的平臺,大多創業畢業生選擇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創業,開發app,開網店,做微商等都成為不少學生選擇的職業,還有一部分大學生選擇開餐廳,開甜品店,農業院校的學生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發展種植養殖業。

  2 目前大學生就業現狀的成因

  2.1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經濟下行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就業壓力。近年來經濟危機直接影響到我國實體經濟,加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多家企業倒閉,農民工返鄉。外資企業和國有大中型企業開始裁員,至少開始調整和大幅壓縮招聘進人計劃。這使得本來嚴峻的就業問題“雪上加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發展態勢,但也出現了結構不平衡等問題,以致帶來經濟高增長與就業增長脫節的矛盾。

  (2)高校擴招以及課程設定不合理帶來的就業壓力。高校的擴招增加了大學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們的就業預期。許多人認為,上大學可以改變自己的身份,只有找一個好工作才能算實現就業,就業預期的提高,無疑帶來了就業的壓力。如果他們沒上大學,就不會有那樣高的預期,或許更能夠從容地就業。此外,不少學校因教學資源不足,學科專業和課程設定不合理,各學科領域和專業之間很少發生聯絡,致使學生的專業學習普遍過窄,忽視了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從而直接影響到學生就業和未來的職業發展。

  (3)大學畢業生的過高期望帶來的就業壓力。在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畢業生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自己心儀的工作,或者說找不到期望值高的工作,然而畢業生只是擁有高學歷,只有淺薄的課本知識,並沒有豐富的經驗,無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實踐,或者根本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一切都得重新學習,所以用人單位不會給畢業生支付很高的工資。低工資水平與高期望值的衝突,也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

  2.2 大學生創業的原因

  (1)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援。政府扶持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建設了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大學裡開設了創業培訓課程,加強了同學們的創業興趣,還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創業資金和無息貸款。在金融、稅收、工商登記等方面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給予扶持。透過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環境,鼓勵大學生自主就業,積極創業。(2)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透過政府的大力宣傳和自身的學習,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就業觀念發生了轉變,不少人開始認為自主創業是不錯的選擇,透過自己尋找專案,利用所學知識自己開店當老闆,這一觀念的轉變帶動了一大批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在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也為多個行業注入了年輕的血液,極大地促進了多個行業的發展。

  3 完善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對策

  3.1 政府方面

  在創業方面,透過財政補貼、稅收等減免措施,鼓勵青年大學生創業。採取的主要措施是撥發專項資金用於大學生創業培訓,使得大學生擁有自主創業的能力,對於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貸款和資金上給予照顧,在稅收方面也給予減免,同時政府還要加強資訊服務行業的發展,資訊服務機構的發展和各種諮詢服務機構的設立,增加了大學生的創業計劃的可行性。此外,國家還要大力發展借貸業務向學生創業傾斜,大學生還可利用信用卡借貸來創業。

  3.2 企業方面

  在就業方面,企業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念,不能僅僅依靠學歷就判定一個畢業生的能力,要從多方面入手進行分析,真正瞭解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為單位尋找合適的人才,也要開展相應的工作培訓,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工作的要領,儘早地投入工作,發揮自己的價值。在創業方面,一些成熟的企業要有責任擔當意識,對創業的大學生給予技術上的幫助和指導,對於創業初期可能面臨的困難,企業要勇於幫助大學生渡過難關,業務上加強與大學生創業公司的合作,幫助畢業大學生將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同時企業還應建立自己的大學生創業見習基地,使得有興趣創業的同學可以先透過在創業基地的學習,增長知識,為今後的創業積累經驗。

  3.3 高校方面

  在新形勢下,為同學們營造創業的氛圍,使得有志於創業的同學能夠在一起學習交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就業創業指導,開展SIYB創業培訓專案,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業培訓,給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在課程設定上對創業班的同學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企業管理、財務管理等課程都要涉及,同時對於畢業創業的同學,學校在技術和科研知識方面予以幫助,對於高校自行科研的專案,鼓勵本校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

  3.4 大學生自身方面

  在就業方面,當代大學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業形勢,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全面冷靜地分析自己和社會,不斷地充實自己,認真把握每次就業機會。不斷提高個人能力和專業素質。只有全面提高個人素質,使自身既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養,又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

  在創業方面,面對創業的千斤重擔,要用正確的方法策略和良好的心態去積極面對。面對缺乏啟動資金問題,要學會利用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合法爭取穩定的籌集資金、家庭資助、貸款等等。針對缺乏市場經營經驗問題,要培養自身的激情和抱負,在實戰中摒棄“眼高手低”,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積累經驗與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要加強創新能力,大學生創業容易失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技術創新。所以大學生不要只看到他人成功的表象,不顧時間、地點的差異,盲目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合理借鑑他人經驗,只要努力向正確,方法合理,相信我們就會實現成功就業或創業的。

  4 總結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必須盡力解決的問題。透過本文的研究分析,我們瞭解了當前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現狀,也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就業存在壓力,創業存在機遇,一定要把握機遇,將壓力化解為動力。相信透過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自身的不斷努力,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很好地解決目前就業創業存在的問題,相信有更多的大學生會找到實現自己價值的道路,發揮自己的能力,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促進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百題問答[Z].2012.

  [2] 辜勝阻,肖鼎光,洪群聯.完善中國創業政策體系的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4(1).

  [3] 許明,肖強,韋鴻鵬.大學生創業環境現狀與對策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4] 李巖,田澤.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的途徑與對策[J].職業時空,2014(13).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19

  摘要:當前,社會競爭越發激烈,大學生就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有效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需要以人力資源市場化視角下為出發點,加大對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為大學生順利就業提供有利保障。因此,本文針對人力資源市場化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培養的主要措施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有效的方法,從而促進使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得到顯著增強。

  關鍵詞:人力資源;市場化視角;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

  目前,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大學會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日益嚴峻。從人力資源市場化視角來看,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需要當代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素養以及技能等,這樣才能達到對人力資源進行市場化配置的效果。基於此,為了促進對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需要從人力資源市場化視角下開展工作,從而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有利保障。

  一、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化的內涵

  對於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化而言,其是在社會生產與勞動分工中衍生出來的,在對人力資源進行培訓與開發之後,將其運用到實用階段的主要環節。當產生不同種的人力資源配置方式後,就形成了相應的效益,但在某種程度上有很大的差異性。通常情況下,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的本質是結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進行的,確保人力資源可以在不同的崗位、地區和單位等之間科學的流動。總而言之,對人力資源進行最佳化配置的過程可以實現合理的運用人力資源,確保人力資源得到有效分配。

  二、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的主要特點

  1.工作崗位的匹配性

  在對人力資源進行配置過程中,最為主要的目的是確保生產力最大化。針對於不同的崗位,其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與技能等的要求有所不同,因為每個人的能力、知識水平和性格等有很大的差異性。所以在工作崗位配置方面,保證人與崗位相符,達到工作崗位的匹配的效果,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具有工作崗位的匹配性的特點。

  2.雙向選擇性的特點企事業單位

  在選擇人才過程中,會結合崗位特點以及實際經營需求等進行,進而選擇符合標準的人才或者是勞動力。對於勞動的主體來講,大學生在就業期間,要結合自身的素質和期望等諸多方面選擇與其相適應的單位與崗位,從當前人力資源市場化視野為出發點,在對人力資源市場化進行配置時,該配置方式有著雙向性的特點,無論用人單位還是求職者都要進行雙向選擇,實現公平競爭。

  三、人力資源市場化視角下對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進行培養的有效措施

  1.加大專業性實踐教育力度

  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為了促進大學生能夠實現順利就業,必須在人力資源市場化視角下,對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進行有效培養,從而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有利保障。由於不同的崗位對大學生的技能、素質和其他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大部分單位或者企業均要求求職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因而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造成了衝擊。基於此,為了實現大學生的順利就業,高校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不但向學生傳授豐富的專業知識,提升其專業技能水平,而且將培養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作為主要任務。那麼,高校應當加大專業性實踐教育力度,增設實踐教學環節,讓大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在活動中促進對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等的有效培養,為其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2.做好大學生職業規劃工作

  在人力資源市場化視角下,為了確保大學生就業能力得到增強,高校要結合市場需求,做好大學生職業規劃工作,對大學生就業予以正確引導。在開展職業規劃期間,需要對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等加以創新,根據目前的人力資源市場情況,對未來行業發展做出科學的預測。同時,大學生進行互動,將大學生的潛能予以有效激發,從而為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培養打下堅實基礎。總而言之,在對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進行培養過程中,應當對大學生予以系統性的指導,教師透過加強與大學生思想上的溝通,從而在人力資源市場化視角下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有利保障。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解決該問題,促進大學生實現順利就業,需要以人力資源市場化視角為出發點,加大對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透過採取具有針對性的手段,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其順利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勇.人力資源市場化視角下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4(5):45-46

  [2]王雁飛.人力資源市場化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5(19):76-78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20

  摘要:大學生作為國家新建設的工程師和新動力來源,曾經是搞學歷,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詞,然而近年來,大學生一直面臨著就業,從業的困擾。教育界和人力資源專家和經濟學專家對大學生就業、從業問題進行了一定研究,本文以本人自己在外實踐的感受、體會,對這些成果進行了系統總結,簡要評析了總體研究現狀,並指出當前亟待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以期為大學生就業、從業提供指導。

  關鍵詞:教育 就業 經濟 人才需求。

  一.前言: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的規模不斷上升,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金融危機以後,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非常嚴峻,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更加凸顯。2013年的這個暑假期間,利用這次社會實踐。本人在長沙,湘潭等地找工作,最後在一個飯店找到了一份工作,並且在哪裡工作了一個月。在此期間,深刻的感受到了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從業問題十分嚴峻。如何找工作,如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如何在自己工作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這些問題都困擾著我們當代的大學生。本文我就著重我國的教育,經濟,社會硬體以及大學生就業觀念、心理問題進行研究分析。

  二.正文

  (一)、我國教育體制中的缺陷對就業、從業問題的影響

  由於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人學校的迅速擴張,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連續快速增長,給就業形勢帶來極大壓力,使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的中國就業市場呈現出一種矛盾現象。如:1995年,陳昌貴在《關於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非經濟學思考》中提出:“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將會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業”;張桂春在《關注“教育性失業”問題的新視角》一文中指出:“教育性失業現象是教育產品出於買方市場下的典型產物”;楊立安認為教育過度與知識失業是相互聯絡的,與教育過度相伴生的是知識失業(楊立安,淺析我國教育過度與知識失業問題[A],江漢石油學院學報,);董志強和宋奇成認為知識失業在發展中國家成為一種持續的社會特徵,他們都承認知識失業是由於勞動力市場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

  (二)、我國經濟需求對就業、從業的影響

  城鄉新增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增大,這種情況也直接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雖然國家和各省近年來出臺了一些就業新政策,但有些政策缺乏操作性,執行起來比較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還沒有與全社會的就業以及社會保障體系很好的銜接。

  楊雲彥和陳金永認為在理論上,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的不斷隆冬將會使勞動力市場趨於均衡,但實際情況是由於非市場因素的普遍存在,勞動力流動往往很難達到市場均衡。(楊雲彥,陳金永,轉型勞動力市場的分層與競爭-結合武漢的實證分析[A],中國社會科學,)

  瞿振元和謝維和在《2000-2002年中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分析與預測》中對高校畢業生的失業問題進行了分類:

  ①結構性失業;

  ②摩擦性失業;

  ③體制性失業。

  其中摩擦性失業就是由於市場中的資訊不對稱引起的,體制性失業是由於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結構性失業是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脫軌引起的。

  (三)我國社會體制硬體不健全對就業、從業的影響

  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還不能適應就業工作的需求,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畢業生就業市場之間貫通不夠,資訊共享程度低。畢業生就業和用人單位選人都存在“雙高”現象。

  (四)我國大學生就業觀念以及就業心理對就業、從業的影響

  1.學生期望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於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

  2.高學歷等於高就業能力:這是目前我們社會的普遍誤區。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誤以為高學歷等於高的工作能力。事實上,知識是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能力是與活動要求相符合並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是個體固定下來的概括的心理活動系統。二者的發展並不一致,知識與就業能力、學歷與就業能力之間不能劃等號。

  3.大多學生未能正確認識自己:在擇業過程中,每一位畢業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樣才能實現這種願望,這就需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不少畢業生更多地考慮“我想從事什麼職業”、“我願意幹什麼工作”,而很少了解社會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幹什麼”的眼光全面地審視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擇業期望值過高的誤區。

  三.研究的不足與發展趨勢

  (一)、研究的不足

  縱觀國內外的關於教育與就業關係的研究,大多數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上,對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對於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專科教育的研究較少。

  在從教育的角度研究解決就業問題的途徑時多是把重點放在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上,努力提高畢業生的各種素質,而對教育如何與社會需求相接軌的研究少。

  (二)、研究的趨勢

  透過教育改革來改善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研究有以下幾個趨勢:

  1、加強對學生個人素質的研究,注重學生通時素質的培養,如大學生必備的四種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2、注重教育與社會的接軌,以需求為導向來培養人才,如校企結合,培養社會需要的專項人才,如大量的高階技工。

  3、完善各種教育體制,如職業教育,專業技能教育等,各種教育方式的完整性的提高有利於畢業生走向的多元化,這樣就既能幫助畢業生找到工作,又能夠滿足社會對各種專業人才的需求。

  四.研究總結

  透過這次社會實踐,以及對社會各界學者專家的對就業、從業問題的觀點分析,理解。我認為大學生就業難的緩解和解決依賴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各個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社會,包括畢業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應重視研究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社會分工。繼續推進就業體制改革,明確國家、高校和勞動人事等政府部門的職責和管理許可權。確立學校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地位及應承擔的權利義務。加快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畢業生就業工作擺脫目前困境,走上正軌。

  五.參考文獻

  1、霍振元等.大學生就業指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楊邦勇.大學生就業形勢與對策研究.福建工程學院學報[N].2005

  3、史廣政.大學生就業指導教程[J].經濟日報出版社.

  4、陳昌貴.《關於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非經濟學思考》1995

  5、楊立安.(淺析我國教育過度與知識失業問題[A],江漢石油學院學報,)

  6、董志強,宋奇成.(知識失業:事實、成因與治理[J],改革與理論,)

  7、楊雲彥,陳金永.(轉型勞動力市場的分層與競爭-結合武漢的實證分析[A],中國社會科學,)

  8、瞿振元,謝維和.《2000-2002年中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分析與預測》

  9、孫紅永.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7,(12)196-177 10、孫紅永.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7,(12)

  11、《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作者:楊暉 刊名:長沙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12、範先佐.教育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18-180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21

  摘 要:求職擇業是人生必經的門檻,但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擇業競爭力,找到理想工作,成為很多大學生畢業時面臨的現實問題。本文從高校和大學生自身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高校應從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建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加強就業指導中心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等方面引導學生做好就業準備;而大學生本身也要從知識、思想、能力、材料等方面做好準備。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準備;職業生涯規劃

  隨著我國的教育事業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大學生畢業人數不斷創出歷史新高,2015年有749萬畢業生,今年達到770萬以上,再加上出國留學回來的約30萬以及沒有找到工作的往屆畢業生,將有1000萬大學生同時進入就業市場。如何在如此龐大的求職大軍中找到理想的工作,對剛從學校踏入社會,開始職業生涯第一步的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那麼,應該如何做好就業準備,提高大學生擇業競爭力呢?筆者認為要從兩個方面做好準備,即學校的積極引導和大學生自身的準備。

  一、高校應引導大學生做好就業準備

  高校作為培養學生的搖籃,積極引導大學生就業成為其重要職責之一,為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就業,高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大學生做好就業準備。

  1.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高校開展就業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合理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是大學生走向擇業成功的第一步。高校應從大一新生就開設這門課,引導學生儘早學習並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這樣做,首先可以幫助大學生認識自己,透過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在大學期間針對性的鍛鍊,彌補自身不足之處,發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長;其次可以儘早認識職業、瞭解職業,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可以涉獵更多的課外知識,豐富自身素養,這對將來自身的發展也有重要作用;第三瞭解就業市場,瞭解當前的對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瞭解自身將來想從事職業的就業環境,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高校引導學生儘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也有利於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作出計劃並根據發展態勢不斷的調整和完善,從而增加就業競爭力,提升就業質量。

  2.建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大學生還未走進社會,缺乏社會經驗和對社會環境的深入瞭解,對於行業、職業與專業之間的關係及就業政策和就業市場的情況等方面沒有全面、深刻的認識。而對處於職業生涯探索期的大學生來講,這個時期學習能力旺盛、可塑造性和接受能力強,可抓住這個特點,透過就業指導老師和輔導員的教授和答疑,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並對大學四年做好學習和實踐鍛鍊規劃。對大學生來說,教師的引導和教授對學生起重要作用,這也就要求學校建立高素質、高水平、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學校可透過組織就業指導課老師及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進行學生就業工作交流,也可透過對已就業的學生進行調研,整理反饋回來的資訊,在授課時,更多的聯絡實際,穿插實際案例講解,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有利於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就業。

  3.加強就業指導中心的引導作用

  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是專門從事學生就業指導和就業推薦工作的部門,對學生的就業有很大的引導和指導作用。就業指導中心一方面應根據當前就業形勢積極開展就業教育、就業推薦和就業諮詢指導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應多方面收集、整理和釋出招聘單位的資訊,舉辦校內畢業生供需見面會;最後還要積極與招聘單位聯絡,努力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4.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當前,大學生自主創業已成為重要的就業方式,國家也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在當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自主創業既能解決自身就業難的問題,還能拓展就業渠道,更重要的是也滿足了大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也要求學校一方面積極宣傳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舉辦大學生創業大賽,鼓勵和吸引大學生自主創業;另外設立創業教育基地,為學生創業做堅強的後盾;第三聘用專業的創業導師或社會上創業成功的人士講授課程,讓學生學到更多的創業相關知識及實踐經驗;第四保證資金的充足和到位,為創業工作的順利開展提高支援和保障。

  二、大學生自身的準備

  大學生作為就業的主體,自身是否做好準備是擇業成功的關鍵所在。在當前就業壓力比較大的形勢下,大學生應做到不打無準備之戰,根據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就業準備。

  1.知識上的準備

  當今是知識競爭的時代,知識就是力量,所以,大學生要學好學業知識,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筆者認為,作為大學生應學好和涉獵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首先是專業知識。專業知識是未來工作的根本,在職業發展道路上起著重要作用。其次是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必要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能使大學生更加理性和睿智。第三是計算機、網路及外語知識。當今是網路化的資訊時代,這些已成為必備的職業基礎要求。第四是法律法規常識。瞭解它能更好的保護自身權益。第五是人際交往知識。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更快適應職場,在工作中也能提高成功率。

  2.能力上的準備

  大學生擁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但不等同於有較強的實踐工作能力,知識也不能簡單和能力劃等號。一個合格的大學生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校內外的實踐能力的鍛鍊,這樣才能在擇業竟爭中脫穎而出。筆者認為,大學生應具備以下基本能力,一是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要求在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當今社會的競爭,不是人才的競爭,而是人的創造力的競爭,大學生處於18-24的年齡階段,正是充滿激情、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時期,這個階段要注重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二是人際溝通交往能力。人際溝通交往能力對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友好相處、團結協助,勇於接受別人的意見,這些技能對初入職場的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能使他們更快適應從大學到職場的轉變,且對以後的職業生涯發展起重要作用。三是組織管理能力。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學習,還應多組織或參加班集體活動、學校社團活動及暑期實踐活動,並在活動中不斷提高組織能力。四是承受和應對困難的能力。學習和求職擇業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面對這樣那樣的阻力和困難,這就要求大W生要有承受困難和應對困難的能力,這對將來走入社會適應社會更加有用。當然,同時也要加強其它方面的能力,如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適應能力等被動性的能力。

  3.思想上的準備

  現在的畢業生在求職中有一些常見的思想矛盾,比如不能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評價,容易在求職中得意忘形或患得患失;理想過於豐滿,毫無思想和能力準備就盲目創業或在擇業中把工資待遇、工作地點、工作環境等作為首要要求;盲目從眾,跟風去考研、出國或不考慮自身情況,找和朋友、同學一樣的工作;四是面對競爭,缺乏勇氣和能力應對等等。所以,作為畢業生來說,良好的求職心態非常重要,大學生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思想上的準備,一是要正確的自我認知,找準職業目標,合理定位;二是做好競爭的準備,調整好面對竟爭成功和失敗的心態;三是做好職業理想與擇業現實差異的思想準備;四是要做好面向基層工作的準備;五是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承受失敗和挫折的準備。

  4.材料的準備

  求職擇業中,也要重視材料的準備,做到萬事俱備。一是推薦材料的準備。包括個人自薦信;學校推薦表;專家舉薦書等。二是物資的準備。包括服裝;交通費用、通訊裝置;用人單位的資料等。三是問題材料。包括面試中的問題及注意事項、對用人單位的瞭解及自我發展的認識等。

  大學生從學校走入社會擇業,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生涯,能否走好第一步對以後的人生髮展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做好就業準備就要求學校和學生共同努力,學校透過多方途徑積極引導,達到提高就業水平和就業質量的目標。對大學生而言,正確認識自我,做出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並在大學期間,根據規劃貯備知識、鍛鍊和提高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競爭力,走好職業生涯第一步

  參考文獻:

  [1]李順瑜.淺談大學生就業前的心理準備[J].高校論壇,2012(7).

  [2]王昕.論大學生的就業準備[J].克山師專學報,2004(1).

  [3]姜朝暉.高校如何幫助大學生做好就業準備[J].中國勞動保障報,2013

  [4]段淑芳.淺談大學生如何做好就業準備[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9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22

  【摘要】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近年來就業市場中供大於求情況下女性權益保障中的一項重大難題。女大學生就業歧視在全社會範圍內廣泛存在。本文試從女大學生就業歧視現狀,影響女大學生就業原因等方面進行探討,並就如何破解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以期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關鍵詞】女大學生;女大學生就業

  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610萬,加上歷年累計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有700萬畢業生需要就業,其中女大學生約佔48%。日益突出的女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直接關係到她們平等生存發展的利益,關係到數百萬家庭的民生和社會的穩定。在我國就業形勢相當嚴峻的大背景下,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的現實,為用人單位人為地抬高就業門檻,設定性別限制提供了條件,使得女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一、女大學生就業現狀

  (一)和男大學畢業生相比,女大學生就業呈現三高二低模式

  三高是指:高就業成本,即大部分女大學生在找工作時要比男生花費更多的精力和物力來購置漂亮的衣服、化妝、拍寫真集;高期望值:即女生對就業比較理想化,願意到國家機關、外資企業、大中城市工作,不願到基層、私企等單位工作;高依賴性,即對父母親朋的依賴性高於男生,而這種依賴性與女大學生的學歷層次呈反比,研究生最低,大專生最高。二低是指:低就業率,據部分院校統計,女生就業率僅相當於男生的85%左右(個別專業除外),未簽約的畢業生中,70%是女生,而且這種男女就業率的差別在重點名牌院校並不大,差別大的是普通院校的就業競爭激烈的專業;低就業質量,有調查顯示,女大學畢業生簽約薪資與專業對口率均明顯低於男生。截至2010年2月底,女性本科和高職高專畢業生平均簽約月薪較男性本科畢業生和男性高職高專畢業生分別低361元和332元。並且,女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較男性低,女性本科(61%)和高職高專(59%)畢業生分別比男性低12個和11個百分點。這表明,女大學畢業生透過接受較低薪資和與專業相關度較低的工作來實現就業,其就業質量較低。

  (二)社會對女大學生就業的排斥

  “女性生活藍皮書”《2009—2010年:中國女性生活狀況報告(No.4)》新近出版,藍皮書中收錄了全國婦聯發展部的《女大學生就業創業狀況調查報告》,並首次公開發表。調查顯示,被訪女大學生平均投出9份簡歷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試或筆試的機會,56.7%的被訪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感到“女生機會更少”;91.9%的被訪女大學生感到用人單位存在性別偏見;四成被訪女大學生認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難,理科類和碩士生最覺困難,女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無法迴避的社會問題。

  二、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約著女大學生就業

  第一,解放後我國女性在法律上獲得了與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法律上的平等並未實現在政治和制度上的真正平等,在政治上,女性的實際政治地位往往低於男性,在政府決策機構中,男性的人數大大超過女性,這就導致了一些決策由於缺少女性的視角而侵害了女性的權益,造成女性機會上和事實上的不平等。第二,立法方面,國家雖已先後出臺了一系列保障女性權益的法律,形成了維護婦女權益的法律體系,但我國相關的法律大多隻是原則性的規定,而且執法與監督的力度不夠,很多具體政策的落實還不到位,缺乏具體的操作性。第三,對就業市場的法律監管、糾察力度不夠。比如如何界定在求職過程中出現的性別歧視等問題。

  (二)用人單位的利益驅使影響女大學生就業

  女大學生畢業不久即面臨結婚、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問題,生育和撫養孩子要消耗女性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此期間女性不能與男性一樣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婦女為人類的繁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了重要的貢獻。黨和國家為了維護婦女兒童的健康,頒佈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按此規定女職工產期休假最多可達6個月。但是這種對婦女權益保護的政策卻成了女性就業的難題,因為對女性的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還不夠完善,女職工生育期的工資、資金全部要由用人單位承擔,而且生育會直接影響工作的時間和精力,這將直接影響到用人單位的經濟效益。從短期經濟利益角度看,使得某些用人單位拒絕接受女性。

  (三)高校部分專業設定與就業市場存在差距,增加了女大學生就業難度

  我國四年一個週期的高校專業設定決定著專業人才的產出量,而企業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化速度是高校專業培養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四年前還是社會需求的熱門職業,四年後變成了滯銷專業,在大學生就業已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定和調整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快速變化的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上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擇業能力的不足限制著女大學生就業

  從個人能力來看,一個人的工作能力、人生觀、價值觀等對於成功就業具有直接的影響。知識經濟時代,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掌握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這裡所指的綜合素質不僅包括對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而且還包括一定專業外知識的積累和一定語言、交際、實踐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道德修養的培養,但是看看社會上的實際情況,有的女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對專業知識掌握得不夠;有的所學專業並不適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出現暫時性的就業難,所有的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女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的出現。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23

  摘 要: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應該根據形勢的變化而相應進行改革。學生從入學開始就進行就業觀、職業觀、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教育。大學生就業觀的教育貫穿大學學習的全過程,把入學教育、素質能力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大學生學習、發展、擇業和實現人生目標的能力。逐步提高大學生教育質量,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 全程化就業指導; 教育模式

  一、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許多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不全面,專業知識不夠強,與招聘單位的要求相差極大。從剛入學時,沒有對自己進行規劃,大學四年所學專業知識不夠過硬。大學生存在就業期望過高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的發展、假期的要求以及專業等方面。

  學校課程安排的不夠恰當,內容過於籠統,學生不能親身體驗到就業的艱辛。學業上拖延,把所有專業上的事情拖延到最後去做,導致了最後的專業學習結果不理想。生活上拖延,做事不夠認真,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生活質量差。近年來,高校擴大招生,導致就業的學生增加,相應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許多學生求職時表現出的不自信、緊張,導致他們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使本應該得到的崗位錯失。還有許多學生在就業時,遇到的工作與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對口,就放棄了就業的機會。

  二、構建全程化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模式的方法

  ( 一) 引導學生制定屬於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要從開始就瞭解和掌握所學專業的職業特點和將來從事工作領域的相關職業資訊,並結合專業和對自己的認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設計出符合自己特點的、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行性的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目標。

  ( 二) 引導學生做足準備,應對就業壓力

  引導大學生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確立新的現代的“先就業積累經驗”就業觀念,不要因為工作條件不好就不選擇這個工作,讓大學生做足心理準備,面對就業的困難。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有“就業教育與學業教育並重”的思想。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的同時,努力學好自己的專業,為將來的就職打下堅定的基礎。

  ( 三)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就業能力是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前提和保障,就業質量是就業好壞的標誌,最終實現人職匹配,真正做到人得其職、職適其人,促進個人職業生涯全能發展,充分發揮個人潛力,達到人力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 四) 學校開設具體的職業與就業課程

  課程需要注入本專業自己的特色,讓學生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專業。構建科學的、合理的課程安排。在專業課中應該滲透就業的理念,使學生提前瞭解就業的過程。

  三、全程化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模式的特點

  ( 一) 教學系統性的特點

  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經過幾年學習準備和努力最終形成畢業的就業抉擇。是貫穿整個大學始終的一種就業教育體系。

  ( 二) 教學分段性的特點

  大學生自身身心的發展具有分段性,所以在就業問題上,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特點和認識。在每個階段上實施不同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方法。

  ( 三) 教學模組化的特點

  從整體教學內容上看課程的內容既有相互聯絡又有相對獨立的特點,可以分為不同章節不同教師講授的模組化教學模式授課。

  ( 四) 教學實踐強的特點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擇業觀念的形成是隨著不斷變化的實踐改變而改變的,就業技巧、筆試、面試等都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就業指導課程要以實訓為主。

  四、全程化大學生就業教育指導的具體內容設定

  從入學開始,把入學教育和就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風,使學生保持高考前的拼搏精神,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併為之努力拼搏,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根據同學們在大一的表現,許多學生由於上了大學之後,出現了思想上放鬆、學習上出現了鬆散的現象。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出現了不及格的現象。學生對自己專業的前景和就業形式不太瞭解。老師應當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增強專業的意識和職業發展的意識。既要讓學生體會到就業的艱辛,又要讓他們體會到就業前景的光明。

  二年級是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階段,把專業素質能力的提高與就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和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處在不同的階段,也應相應的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成為全面型人才。拓寬學生的學習面,不光要學好專業知識,還要加強動手實踐的能力培養。開展好職業決策、思維創新、動手實踐等多種能力的培養。

  三年級是專業知識學習提高階段,把專業思想與就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擇業觀。學生只有喜歡自己的專業,才會願意去學這個課程,才不至於等到找工作時,發現專業技能弱,不被公司應聘。應該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無論選擇的專業是什麼,只要是自己想做的,就一定努力去做好。一定要學一行,愛一行,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本領。培養學生的敬業樂業精神。職業不分高低貴賤,給學生講述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知道成功的背後得付出艱辛與努力,激發學生從業敬業精神。

  四年級是學習實踐的畢業階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就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健康人生觀。開始實習工作和麵臨就業時,這個過程許多學生會出現心理問題,需要老師及時的幫助解決問題。開始實踐就要注重人際交往關係,為人處事必須要遵循誠實守通道德原則,要懂得交往的基本禮儀和尊重他人。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意識強,單位集體個人就會更加地信任,對個人發展有積極的作用。

  全程化就業指導教育模式是一個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學生個人發展指導為線索,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職業需要的各種能力為目標,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職業價值觀和擇業觀,提高學生素質拓展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是一個立體式展示又相互交叉滲透的系統化工程。

  參考文獻:

  [1]趙 曼,羅明暉.大學全程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R].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專案研究報告,2008( 5) .

  [2]姜興健.陝西科技大學2011屆服設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J].出國與就業,2011( 11) . 89.

  [3]馮小湖.從入學到畢業的大學生就業觀教育[J].邏輯學研究,2007,27( 1) : 13-17.

  [4]周鴻雁.論學習的目的和動機[J]. 當代繼續教育,2005,23( 3) : 46-48.

  [5]韋 鈺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6]李 芬.當前高校美術類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安徽文學月刊,2008( 12) : 295-296.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24

  摘要:各大院校也都在積極努力地尋找各種途徑,來解決高校學生就業的難題。龐大的就業群體和有限的就業崗位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看待大學大專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和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系統地研究出緩解大學生就業對策,成了最終需要解決的問題。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大學大專;就業能力;畢業生

  1、就業的主要問題

  1.1、大學大專生的學歷問題

  在一個20XX年的招聘市場調研中發現,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畢業生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當用人單位得知應聘者是大學大專院校的時候,他們回答一般大學大專生是不會被錄用的,但如果是特別優秀的話,會加以考慮。但工資會比研究生少很多。因此,大學大專的學歷問題是其就業問題中的一個硬傷。因此,如何正確地引導社會價值取向,則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

  1.2、學校課程設定的問題

  很多大學院校培養出的學生水平遠不能達到進入企業或相關行業的水平。除學生自身的原因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學校課程設定不合理,造成學生畢業後不能與用人單位的崗位形成準確對接。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率,也影響了社會的發展。

  1.3、學生求職相關技能的問題

  學生在簡歷製作、招聘會臨場發揮等方面欠缺正規的培訓。簡歷是大學生成功進入職業生涯的敲門磚,但是很多高校對此並沒有一個系統而專業的指導。用人單位希望看到簡潔、明瞭的簡歷,而大部分學生的簡歷雜亂無章,因此很可能在簡歷這一關就會被卡掉。在真正的面試環節中,由於學生沒有受過很系統的訓練,都會特別緊張,嚴重的甚至會存在發抖、忘詞等現象,在最重要的面試環節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淘汰。因此學生的求職相關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1.4、思想的禁錮

  大學大專院校的學生,如今已經成為中國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產力,其作用非常重要,在各行各業都有著廣闊的市場,其就業出口甚至會高於很多本科院校。但是人們受傳統思想的束縛,認為大學大專院校的學生就代表著學習差、能力差,身份比本科生、研究生低一等。另外,在很多用人單位過於看重學歷,往往把學歷排在第一位,能力技能排在第二位,有的用人單位因為應聘者是高學歷的求職者,不管該求職者是不是他們所缺少的人才,都會被招收。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傳統思想以及社會導向的束縛,最終形成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誤區。

  2、應對策略

  2.1、解放思想,改變觀念

  人們應該改變傳統觀念的束縛,認為考上大學大專院校就意味著二等教育、次等教育。國家要從大方向上,端正對大學大專院校學生的導向作用。大專院校應經常聯絡對社會有傑出貢獻的校友,定期回訪母校,並做一些講座,增強大學大專院校學生的自信心。從根本上告訴大家大學大專院校畢業的學生能夠有著輝煌的未來。國家對於大學大專院校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20XX年已經實行了部分學生自主招生的政策,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一項政策,它使得更多人才能夠進入我國各個領域,形成了一股非常強大的生產力。

  大學大專院校還要加大對畢業生就業心理的指導,最終達到學生擇業心態自我調整的目的。我國正在嘗試把大學生就業納入到人才市場,形成大學生畢業時集中就業,畢業後分散就業,就業後再就業調整等動態化的就業格局。因此,就業指導應側重轉變大學生的依賴思想,改變一次就業定終生的落後觀念。

  在大學生就業階段,還要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監管,在這一環節是非常容易出問題的。近些年,大學生因就業難而出現輕生的案件越來越多,這樣的結果是由多方面因素構成的,高校也有一定責任。因此,要打造一支強大的心理疏導團隊,定期對學校各個班級的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與關注。如果學生有心理問題,心理團隊應進行整體協商,研討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證大學大專院校的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就業心態。

  2.2、完善課程設定

  在大學大專院校的課程設中有許多院校因循規守舊,不能從過去的輝煌中走出來,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造成課程設定與就業脫節的嚴重問題。這已經引起了各大學大專院校的重視。在課程設定中,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全面發展”與“專業發展”的關係,與就業崗位緊密結合,最終達到畢業時能有業可擇。

  第一,要建立校企合作運營機制,訂單式培養的運營機制,大學大專所面臨就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課程設定與就業嚴重脫節。部分大學大專院校由於辦學理念陳舊,注重理論研究,與實際操作聯絡不緊密,往往在工作所之外還要做相關的工作培訓,這樣無論對企業、學生還是大專院校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對大學大專院校的校企合作等形式做充分的研究,方能最大限度地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第二,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繼續推行以“實習促就業”的政策方針,這需要學校與實習單位進行深入洽談。

  2.3、提升畢業生職業技能

  在大學大專院校中不乏優秀的人才,他們有很多在大學大專院校的技能大賽中獲得很多獎項,有些甚至是在國家級的比賽中榮獲大獎,這無疑是令人驕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由於這些學生在招聘會現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有的甚至出現發抖、口吃等現象,這無疑會影響學生最終錄取的成績,有的甚至會因此而遭到淘汰。這種情況的結果是多方面原因構成的,但是無疑,學校負有更重要的責任。大學大專院校往往更加在意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然而對就業指導、模擬面試課程就顯得過於鬆懈。

  在大學大專院校中,首先要教會學生簡歷製作的重點,並且從用人單位的角度,為學生講述用人單位希望看到什麼樣的簡歷。在簡歷製作過程中,一定不要出現雜亂冗長的文字,這是用人單位最不希望看到的情況。在簡歷的寫作中,我們一定要按照標題、照片、個人基本資訊、實踐經歷、所獲獎項等層次,按照精簡的語言排列到一張A4紙上,最終達到不注水、不浮誇的效果,使簡歷真正成為畢業生最重要的一個名片。

  學生在實習面試或就業面試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緊張的情緒,那麼在模擬面試課程中鍛鍊學生的相關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首先,在理論課中,一定要告訴他們自我介紹的方法,多數同學都是在一遍一遍地看自己的稿件,然後在背。但是這種情況,在緊張高壓的實際面試中,學生往往會出現忘詞的現象,這樣會導致自己的綜合排名下降。在這段講解中,可以告訴同學們,可以分塊地排列自己的各方面介紹。

  首先可以講述自己的基本資訊,然後介紹自己的個人基本技能,最後介紹對貴單位的展望。大概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介紹。那麼最大的好處就是即便忘詞了,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要求進行描述。因此,在實際的就業面試等技能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是非常重要的,在更多時候甚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格外重視這一環節。

  3、結語

  在就業問題上,我們一定要不斷探索、不斷研究,努力引導社會就業價值取向朝正確方向發展,堅持校企結合的重要方針,不斷完善學校的課程建設,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實踐能力,相信他們在職場最終會有一個燦爛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張曉麗.對我國大學教育發展困境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5(10):19-23.

  [2]陳巖.新加坡管理學院辦學的成功經驗[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8):57.

  [3]盧曉春.“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對策和問題[J].機械職業教育,2001(10):34-35.

  [4]楊國祥.高校加強畢業生就業工作[J].鎮江大專學報,2005(3):3-6.

  [5]藍燕.加強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教育,提升就業能力[J].鎮江大專學報,2005(4):67-69.

  大學生就業去向論文 篇25

  摘要:高職院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院校地域文化、師資力量、生源層次、基礎設施(實驗實訓)、人才培養、教學目標等條件特徵,與教學研究型高校存在諸多差異,使得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競爭中的側重點、就業創業內容、薪酬也有所迥異。如何創新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路徑,提升其質量和水平,成為當前全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以麗江師專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研究為例,從就業、創業、擇業教學內容、師資隊伍、教材教法、實踐教學環節等進行探析,希冀增強研究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堂教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由傳統的單一型向複合型轉變。培養和造就什麼樣的社會需求人才,成為眾多高職院校不斷探索的重要內容。隨著高校擴招,一方面,受到高校教育的人數增多,大學教育已漸進大眾化,生源層次不齊;另一方面,高校因其辦學規模、條件等諸多因素限制,難以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不斷需求,因材施教更是眾多高校難以企及;而對用人單位而言,其目的很簡單,“召之即來,來之能幹”。眾所周之,學校培養人才的複雜週期性與用人單位等的社會需求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輔之學生、家庭、社會的思想觀念等,這三者的趨同,成為全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高職院校難以置身事外,在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專業技能的同時,應加大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擇業的指導工作,擴大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渠道、路徑,提升其質量和水平,成為應有之義。以滇西北高職高專院校麗江師範高等專科為例,著重分析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以求實效和增強研究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在民族地區教育教學中的功能

  高職院校畢業生,已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大軍的主力,同類高職院校,相對不同地域、師資、辦學規模和條件而言,其差別也較大,培養的畢業生層次、質量也存在較大差別,進而影響學生就業、創業的質量、水平。作為滇西北民族地區--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開設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功能因而也具有一般高職院校的共性,也體現其個性差別。

  (一)提高認知,強化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在滇西北高職教育中的符號功能

  就業、創業,對於全國高校應往屆畢業生而言,目標是一致。但對於東部江浙沿海地區來說,用人單位相對較多,社會崗位在供需連結上體現出多層次性、多領域、多渠道,畢業生薪酬待遇的差異性,對同類院校畢業生相比較,差別體現落差不大。對西部地區,則未東部地區優勢明顯,學生的思想觀念、擇業、創業的機會在減少。在西部民族偏遠地區,開設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結合就業、創業課程教育教學、民族地區特徵(多民族構成)、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實驗實訓、圖書資料、辦學條件等,因地制宜,因時而化,因材施教,對於在校學生和畢業生進行創業、就業指導教育,有利於民族團結、邊疆安定、社會和諧、家庭幸福,更加突顯出了高等教育強烈的符號功能和價值。

  (二)轉變觀念,打破傳統、落後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擇業壁壘的功能

  西部地區,比之於東部地區,在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等領域,顯得優勢不夠明顯,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相對滯後,對西部高職院校來說,受限於主、客觀因素,在院校的財力狀況、基礎設施、師資力量、人才培養、實驗實訓等育人的物質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顯得歷史的單薄,對學生就業、創業的影響,表現在學習條件、育人環境、思想觀念、學習動力、實踐能力、見識等的滯後性。透過現代多媒體的資訊化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課堂教學,有利於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有利於學生、家庭對就業、創業機會的認知重構,打破傳統落後的大學生就業觀、擇業觀、創業觀的壁壘,讓學生、家庭、社會、學校增強就業的危機意識、公關意識、創新意識,減少就業誤區和成本,增加對大學生就業、擇業、創業教育、引導、指導的機會。

  (三)擴大學習,加大就業與創業指導在大學生中的教育教化功能

  西部高職院校,透過開設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積極教育和引導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外,應加強綜合素養的提高,諸如對大學生心理學、民族學、哲學、社會學、計算機、體育、寫作、英語、禮儀禮貌、廉潔等課程學習。充分利用開設的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倒逼青年大學生對相關知識、行業、領域的汲取,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增強就業、創業的意識,增加就業、創業的機會。透過開設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課堂教學,起到深刻的教育教化功能[1]。

  (四)結合地域特色,走高職學生在就業、創業、擇業中的可持續發展功能

  受經濟、社會、地域影響,西部地區在就業方面,表現出就業創業機會少、就業崗位有限、創業制約因素多等不利因素,因此,西部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堂,更應結合地域特色,立足當地社會經濟,“引進來,走出去”,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更新就業、擇業、創業觀念,不能“一崗定終身,一業定人生”,走可持續發展的就業、創業、擇業之路。

  二、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在麗江師專教學中的成功展示

  (一)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特點,實踐課堂化專業教學

  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自2010年起,在國家教育部、雲南省教育廳等相關檔案精神指示下,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開始有步驟、有計劃、分階段對在校大學生、畢業生進行《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教學,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學分制,要求在校學生每學期必修滿6學時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課堂教學,全年共12個學時,全日制專科學制三年中,累計修滿36學時,共計6學分,方為合格。未修滿學分者,須修滿方可畢業。學生畢業前夕,由學校和相關教學系部再次對畢業生進行大學生就業、創業、擇業講座指導,確保就業、創業、擇業的專業性、實效性。

  (二)實施教師競聘上課,學生試聽課、選課制

  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質量,每年舉行的“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課堂教學競賽”,透過學生聽課、專家評課的方式,對自願報名參加課堂競賽的教師進行評比、淘汰,優勝的教師方可進行全校範圍內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課堂教學。同時,為了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對進入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團隊教師,再實行全校範圍內學生試聽課、選課制度,從而達到“教師喜愛教、學生愛好學”的教學目的,促進教學相長。

  (三)實行教師集體備課,規範專業教學大綱、教案、課件

  由學校招生就業處、學生處,負責召集每學期任課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教師,實行集體備課,嚴格課堂教學內容,規範課堂專業教學大綱、計劃、教案、課件,做到針對性、時效性、趣味性教學,提升課堂效果,為大學就業、創業、擇業提供規範的教育、引導、指導,達到服務學生的目的。

  (四)執行嚴格的教學評價,提高教育教學

  質量學校把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納入正常的教學評價機制,由學校教務處教學質量監控科、學校教學督導等,嚴格按照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進行教學評價,透過授課內容、方法、手段,教學難點,學生反饋等進行全面評價,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明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教學目標、任務[2]。

  (五)積極組織就業資訊統計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教師到省內參加學習

  學校招生就業處,積極組織學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課程任課教師、就業資訊統計員參加雲南省高校工委、雲南省教育廳舉辦的“全省就業與創業指導工作人員培訓”專題培訓班,以提高就業資訊統計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任課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

  三、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在學校實踐教學中的不足

  (一)部分師生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認識的誤區

  學校部分師生,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認識不夠。相當部分學生,認為就業距離他們很遙遠,是畢業之後的事情,現在不用關注那麼多,即便上課學習了,也忘記了,等到畢業找工作,仍然比較茫然。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只要學好專業知識,還擔心找不到工作?基於此,存在著教育教學、觀念上誤區。

  (二)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堂的漠視、短視

  部分學生認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不是專業必修課,學分低,學時短,認為學校不夠重視,他們也沒有必要重視,進而形成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堂的漠視,興趣性不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夠,自然無創造性可言。

  (三)部分任課教師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知識系統性把握不夠,學生實踐少

  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任課教師,存在部分教師對課程的系統性把握不夠,不能有效結合當前社會熱點、難點,對學生就業、創業、擇業予以適時指導,不能富有成效地及時跟進學生所關注的,把學生的關注點與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有機結合,部分授課流於傳統填鴨式說教,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聽,趣味性、互動性效果不夠,達不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任課教師學緣結構差異較大,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學習深淺不一,部分教師教學中典型案例知識老化,資料停留在若干年前,不能把最新的、最生動的、鮮活的大學生就業、擇業、創業的典型案例融入課堂教學[3],使得學生聽起來覺得枯燥、乏味,看起來霧裡看花。部分學生身邊成功的教學案例,沒有及時融入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課堂教學,列舉成功的案例總是距離學生是遙遠的,或者專業性不強的,或者和學生間隔年代的,讓學生覺得課堂教學有點看戲的感覺,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四)結合學校特點、學生實際的校本本土教材缺乏

  全國關於《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相關教材、用書較多,針對學校自身、專業特點,學生實際情況的校本教材、本土教材、用書缺乏,這樣很難有針對性地對在校學生、畢業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和指導。

  (五)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學時、學分、學期的合理分佈不足

  學校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在學時、學分、學期上分佈,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學期課時較少,學分分值較低,上課時間段集中(一次上完),讓部分師生產生錯覺,認為學校不夠重視,所以學生理所當然不重視。

  (六)校外兼職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教師缺失

  某種程度上,校外大量的業界成功人士、學生創業就業擇業典型人士的現身說法,遠比校內教師的說教效果對學生的影響要深刻。滿足日程的教學需要外,應聘請大量的校外專家、學者、業界精英對校內的課堂教學進行有益補充,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七)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經費投入有限

  學校基於建設、發展,經費有限等諸多因素,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經費投入有限,在教師進修、學習,聘請校外兼職教師,就業創業科研探究等方面需加大投入,促進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有序發展。

  四、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措施

  (一)加強重視,加大對課程建設、教學相應的經費支援,提供教學物質保障

  大學生就業,是一項關係國家、學校、社會的大事,是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家庭幸福的實事,做好就業、創業、擇業指導,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重視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指導,能夠積極、主動、有效地引導廣大學生,正確對面對就業、擇業、創業,切實轉變觀念,秉持一顆平常心,積極、樂觀、健康的面對就業、擇業、創業的過程中各種挫折、失敗、教訓,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基於此,應重視課程的合理分佈,健全評價機制,加大對實驗實訓、實踐、課堂研究、師資隊伍等的經費投入,為課堂教學提供物質保障,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可持續發展[4]。

  (二)加大宣傳力度,在師生中營造重視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氛圍,提高教學意識

  在師生中加大宣傳力度,透過報紙、網路、展板等宣傳大學生自主創業、應徵入伍、就業、擇業的典型成功案例,充分分析大學生就業、擇業、創業心理特徵,營造就業、創業、擇業的良好氛圍,讓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進課堂、進生活,促進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性。

  (三)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注重兼職人員聘用,豐富課堂教學專業性

  加大對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學歷、學緣、行業經歷、教學經驗等,打造一支專業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教師團隊,注重聘請校外行業、業界大學生創業、擇業、就業成功人士,進入校園,進入課堂,透過內外教學團隊,促進課堂教學的生動活潑,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實效性[5]。

  (四)鼓勵課堂教學研究,編寫編撰適合本校、本專業學生就業指導、創業、擇業本土教材,增加教學實用性

  著重探索課堂教學的一般規律,注意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與其他學科的個性差異,既尊重課堂教學的規律性,又注重其特殊性。鼓勵學校教師、校外兼職教師,編寫編著適合學校特點、專業特點、行業特徵的校本教材,使大學生就業指導、創業指導、擇業指導更具實踐性、可操作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五)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引進來,走出去”,提升師生教學的趣味性

  透過教師公開課、示範課、專家聽評授課,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課堂教學競賽、走出去,引進來等多途徑、廣渠道、寬領域,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增強鮮活的內容和生動的案例,提高課堂師生互動,提升師生課堂教學、學習的趣味。

  (六)與學生提供就業、創業的機會,增加課程、課堂教學的實踐性

  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安排,充分利用專業見習、定崗實習等機會,為學生搭建校內、校外就業、創業平臺,不拘泥於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的課堂教學,帶動學生加強專業認知,提升綜合學習能力,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增強實踐性,進而體會認知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五、結語

  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教學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就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堂本身去探究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會涉及到教師、學生、教學場景、教材、教法、課堂實踐等諸多複雜因素,以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教學等入手,探析課堂(實踐)教學研究,希望能引起共鳴。

  參考文獻:

  [1]胡培根.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2:53.

  [2]高峰.大學生就業指導[M].瀋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6:120.

  [3]張彥軍,杜鋒.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實戰[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56.

  [4]朱道平.高校貧困大學生擇業、就業、創業心理問題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13(2):21.

  [5]劉洪傑.就業.創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