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說課稿,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1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語言活動《蘿蔔回來了》。

  一、說教材:

  《蘿蔔回來了》是一篇講述小動物們相互關心的童話故事,故事中以“蘿蔔”為線索,將小動物們把蘿蔔送給朋友分享的一個個情節,串聯成一篇充滿愛心和喜劇特色的故事。故事採用反覆式的結構,類似情節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其中描述小動物心理活動的語句既有重複,又有不一樣的內容,既易於為幼兒掌握複述,又對他們有一定的新鮮感,這一種方式給幼兒清楚明瞭的記憶和想象因素,符合中班幼兒思維的特點,因而可以很好的為幼兒接受。

  故事中所反映的“關心他人”、“與人分享”的情感主題,正是當今孩子所缺失的一種美好情感,因為“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以及充斥利益因素的快節奏社會生活,讓現在大多數幼兒都缺乏“關心他人”、“與人分享”的情感體驗,進而造成了孩子的“霸道”、“自私”,這和我們和諧社會的發展宗旨是背道而行的。新《綱要》中也提出:“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要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可見向孩子進行關愛他人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我們中班孩子,他們的交往熱情日趨高漲,並已逐漸學會了交往,這時候,給他們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友善的交往情感態度,對他們今後的為人處世都將起到一個不容忽視的影響。

  結合故事特點以及孩子的年齡特點、培養目標,因此我選擇了《蘿蔔回來了》這個故事為活動內容,希望透過故事中善良、生動地人物形象來激發孩子們關愛他人的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一)根據新《綱要》中的總目標,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三方面提出了以下幾個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的內容,瞭解小動物們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

  這是從孩子的知識培養維度考慮制定的,由於中班孩子的理解水平還處在初級水平,傾聽能力還需加強,加上本故事內容是很長的,所以我從故事的線索出發,讓幼兒來逐步理解故事內容。

  2、學習複述描述動物心理活動的語句。

  這個目標是從孩子技能的培養維度出發的,中班的孩子雖然能獨立講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但講話有時會斷斷續續,因此,我以語句的複述學習來促進幼兒的完整講述能力。同時我們也知道“行動和言語是相互強化的”,因此,我把這句心理描述的關鍵語句提煉出來,語句的複述也是增進孩子感受故事情感的有效方法。

  3、體驗相互關心、與人分享的美好情感。

  這個目標是從孩子情感態度培養維度出發制定的,“關愛他人”、“與人分享”這是故事的主要寓意,也是我們中班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所應建立的情感態度,所以我制定了此情感目標。

  (二)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故事的內容,瞭解小動物們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

  因為故事是語言技能鍛鍊、情感表述的`載體,只有把握了故事內容,才能進一步挖掘其教育意義,所以我把“初步理解故事的內容”作為活動的教育重點。

  難點:體驗相互關心、與人分享的美好情感。

  因為情感的體驗是抽象的,中班幼兒的理解水平又有限,所以只有孩子在理解故事內容、充分把握故事人物形象的基礎上,移情至自己的生活經驗,才能激發起孩子對“關愛他人”、“與人分享”美好情感的真正感悟,所以我把它作為我的活動難點。

  三、說教學準備:

  本次活動我準備了以下幾樣物品:

  知識準備:幼兒認識故事中所涉及的動物以及食物。

  物質準備:雪天背景圖一幅,大蘿蔔圖片一張,故事錄音,小白兔、小猴、小鹿、小熊角色圖片各一張,腳印組合成的箭頭、打X的嘴巴圖片各4個;幼兒關心他人、與人分享的生活情景圖片。

  根據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他們的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階段,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我利用角色圖,能夠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同時大蘿蔔圖片和腳印組合成的箭頭,清晰地表現出了送蘿蔔的過程,讓孩子清楚地感受到這種“自己捨不得吃,要和朋友分享”的愛的傳遞過程。幼兒關心他人、與人分享的生活情景圖片的運用,可以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以景促情,豐富孩子的表達。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所以我從“支援”、“引導”、“合作”三方面出發,主要採用了下列幾種教法:

  創設情境誘導法:利用背景圖片(大雪天),烘托出“蘿蔔”的珍貴,這一情景也讓孩子進入了故事情境,為後面體驗“關愛他人、與人分享”增加了感情砝碼。

  另外,在幼兒情感遷移部分,我也運用了“創設情境誘導法”,以孩子平時和同伴交往的情境照片,來喚起孩子關愛他人、與人分享的經驗。這是因為中班孩子的記憶是無目的的,因而容易遺忘,所以需要一定的情境來激起他的回憶,促進孩子的情感體驗。

  設問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慧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呼喚和鼓舞”,所以每次欣賞之前我都進行了設問,讓孩子帶著問題進入故事情節,這樣不僅增強了孩子的注意力,也讓孩子能有目的的傾聽故事,利於故事內容的理解。

  講述法:中班幼兒的有意注意增強了,運用語速、音量的變化,透過生動形象地講述,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共識,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幫助幼兒樹立簡單的是非觀念達到教育目的,為提高教學效果和突破重、難點做準備。

  直觀演示法:由於孩子的思維處於具體形象階段,抽象思維還未形成,所以對事物的認識依賴於圖片、模型等,這個故事雖然內容重複,但是涉及的人物眾多,容易混淆,運用圖片的直觀演示,讓孩子對人物形象以及“送蘿蔔”的過程能更清楚的把握。

  討論交流法:新《綱要》指出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所以,在活動中我運用了討論交流發,如討論:“為什麼蘿蔔又回來了?”、“小動物們為什麼都不吃蘿蔔?”來引導孩子萌發“關愛他人、與人分享”的意識。

  (二)學法:

  依據“孩子是學習的主人”,我採用了以下幾個學法:

  觀察法:孩子對生動的圖片總是有興趣的,所以我採用觀察法,讓他們觀察背景圖(大雪天)以及角色圖,這樣不僅增強孩子的活動參與性,也幫助孩子抓住故事線索,瞭解故事內容。

  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這也充分體現了新《綱要》中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的精神實質,同時,討論的形式能給孩子寬鬆的講話空間,利於孩子思維的發展。

  視、聽、講結合法:這樣讓孩子透過多通道器官的感知,把語言和孩子的自我理解有機融合,特別是觀察“送蘿蔔”過程圖的環節中,孩子們在明晰角色間關係的同時,聽聽、講講,利於故事內容、語言的學習。

  模仿扮演法:這種方法主要運用在“心理描述”語句的學習中,在活動中,讓幼兒嘗試模仿角色的心理對話,在角色表演中體驗同伴間互相關心,願意與他人分享的美好情感。

  情境體驗法:情感的激發是需要介質的,特別是中班孩子,孩子處在具體思維像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記憶特點、語言表達能力決定了他們不能把曾今發生的事情帶著感情完整講述出來,所以運用情境體驗法,在一幅幅的情景圖片幫助下,孩子才有話說,有情抒。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內容重複、語言通俗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激趣匯入,引發疑問。——完整欣賞故事,初步瞭解故事內容。——分段欣賞故事,結合圖片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學習心理描述語句。——完整欣賞故事,體驗故事情感,遷移故事主題。

  1、激趣匯入,引發疑問。

  師出示背景圖,展開談話:“這是什麼季節?”“雪地裡有什麼?”“這麼冷的天,小兔子出來找東西吃,它看到蘿蔔會怎麼樣?”

  此環節的重點是激起幼兒的興趣,引出故事的線索,運用了觀察法和討論法,讓孩子對故事的背景有一個瞭解,突出了蘿蔔的珍貴。同時,在討論中可能有的孩子會說出“把蘿蔔吃掉”、“拔蘿蔔藏起來”等想法,幼兒討論得出的結論能讓孩子在故事傾聽過程中產生情感衝突,利於幼兒對故事主題的把握。

  2、完整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師設問:“故事裡有哪些小動物?”“小動物有沒有把蘿蔔吃掉?他們是怎麼做的?”教師師根據幼兒回答出示相應角色圖。

  此環節的重點是初步理解故事內容,透過提問法、演示法,幫助孩子瞭解故事的主要角色,和“蘿蔔”這一線索的發展情況。

  3、分段欣賞故事,結合圖片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學習心理描述語句。

  師分段講述故事,並提問:“蘿蔔是從哪裡來的?”,“小兔子把蘿蔔送給了誰?它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小猴、小鹿、小熊同上)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按順序擺放角色圖和箭頭和打X的嘴巴圖片,並鼓勵幼兒用生動的語言模仿小動物的心理描述語句。隨後,教師組織幼兒幼兒觀察“送蘿蔔”路線圖,再次用故事中描述動物心理活動的語言來集體介紹送蘿蔔的過程。

  此環節的重點是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學習心理描述語句,教師透過提問法、直觀演示法的教法幫助孩子瞭解故事中情節的發展順序,幼兒透過視、聽、講結合法,模仿扮演法來學習重複的語句,增進對故事情感的理解,“送蘿蔔”路線圖的運用幫助孩子清楚瞭解了故事發展的順序,解決了本環節的重點。

  4、完整欣賞故事,體驗故事情感,遷移故事主題。

  教師提問:“蘿蔔是誰第一個發現的?最後又回到了誰的手裡?小動物為什麼都不吃蘿蔔?”“你喜歡故事中的小動物嗎?為什麼?”透過孩子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小動物們知道要關心朋友,有好東西要和朋友們一起分享。”並順勢介紹本故事的名稱。

  接下來是遷移故事主題,透過提問:“你的好朋友是誰?”“你是怎麼樣來關心他的?”“好朋友又是怎麼樣來關心你的?”等鼓勵幼兒講述自己的生活經驗,若孩子講述有困難,教師則可以播放幼兒生活中相互幫忙的情境圖片,幫助孩子講述。最後師小結:“我們小朋友之間要相互關心,願意與人分享,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此環節的重點也是本活動的難點,即體驗相互關心、與人分享的美好情感,教師運用討論交流法、情境體驗法來激發孩子對故事情感的把握和遷移,因為孩子的記憶是無意識的,同時孩子情感表達的語言能力還不是很高,所以要依靠一定的具體事物,因此孩子生活情景圖片的運用可以達到“以景促情”的效果,解決了本環節的難點。

  活動結束。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小馬過河”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故事透過小馬過河時與“老牛”、“小松鼠”的對話,以及“老馬”的提示。最後,小馬安全過河,並懂得了,遇到事情不能光聽別人說,還要多想一想、試一試,這樣才能夠增長才幹。

  2、幼兒情況分析

  中班小朋友年齡都在4——5歲之間,語言表達能力較好,能根據老師的提示,完整的複述故事。

  3、重點、難點

  瞭解故事內容,知道為什麼“老牛”說河水很淺,“松鼠”說河水很深。最後懂得其中的道理。

  4、教學目標

  a、引導孩子們熟悉故事內容。

  b、根據故事中的動物“小馬”“老牛”“松鼠”學會比較高矮。

  c、透過故事的講解與分析,讓孩子們知道遇到事情應該怎麼做。

  5、教學準備

  a、五幅故事圖片、語言書。

  b、“老馬”、“小馬”、“老牛”、“松鼠”動物頭飾。

  二、說設計

  1、教法

  我採用直觀教學法、提問法、表演法來進行教學,透過直觀教學法視聽結合欣賞,讓幼兒更好的掌握故事的內容,透過提問法,幫助幼兒加深故事中的對話情節、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透過表演法培養幼兒的表演力和想象力。

  2、教學程式

  A、運用小客人來做客的遊戲匯入活動

  B、依次出示故事圖片,將故事生動完整的講述一遍

  C、引導孩子一邊觀察圖片,一邊和老師一起復述故事。加強對話部分的複述。

  D、教師提問

  *教師:老馬對小馬說了些什麼?

  *教師:小馬最後過河了嗎?

  *教師:聽了這個故事,小朋友以後遇到問題應該怎麼做啊?(引導幼兒用故事中的句子來回答)

  5、活動結束

  教師請小朋友戴上頭飾進行表演,讓孩子們在表演中結束本次活動。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泡泡找來的朋友》是中班“長大的我”裡面的一個活動,故事裡的大白鵝從沒有朋友的不快樂到交上朋友的開心,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激發了孩子們與人主動交往,主動交流,從中感受到有朋友的快樂和歡笑。

  二、說活動目標和重難點

  《幼兒園教育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感受找朋友的快樂。

  2、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交朋友的願望。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如何去找朋友。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始終圍饒著這一目標進行教學。中班幼兒比較單純,不會察言觀色,不太會用語言和動作表達自己的心情。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說教學準備

  為了使活動的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協調統一,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特做以下活動準備:

  圖片《泡泡找來的朋友》、動物頭飾、幼兒用書。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提問法等教學方法,直觀法是因為中班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以直觀的畫面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採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

  2、說學法

  活動中我將遊戲法作為主要的學法,是因為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在幼兒注意力稍顯弱時,遊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能充分地表現自我,大膽說話。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

  五、說活動過程

  1、談話引出故事內容:

  請幼兒介紹自己的朋友。

  教師模仿大白鵝,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2、幼兒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請幼兒聽故事錄音。

  教師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討論:

  “大白鵝沒有朋友時,它是怎樣的?”

  “是誰幫助它找到朋友的?”

  幼兒圍繞故事畫面內容進行討論:

  “小姑娘是用什麼辦法找到朋友的?”

  “小姑娘為什麼要找這麼多的朋友?”

  “和朋友在一起,大白鵝感覺怎樣?”

  3、幼兒完整欣賞故事,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師連貫地、有感情地講述故事,鼓勵幼兒練習角色對話。

  請幼兒交流:

  “聽了這個故事,你是怎麼想的?”

  “你有什麼方法找到朋友?”

  4、閱讀活動:

  指導幼兒閱讀幼兒用書《泡泡找來的朋友》。

  5、表演遊戲:

  幼兒扮演角色進行對話,鞏固對故事內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