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通用12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通用12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本節內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除法的意義,計算方法,小數的意義、性質,小數加減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生活中學生對小數除法也有初步的接觸並有一定的認識。它是在整數除法意義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充套件,同時,也是為今後學習小數除以小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及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讓學生初步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筆算,並能對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引領的基礎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所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學生學數學的重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理解並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難點是:理解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算理。

  四、教學手段

  課件、卡片、等

  五、教學策略

  (一)教學理念與設計思想:

  《課標》指出:數學課裡的計算課其價值不僅僅在於結果的計算,更重要的是演算法的分析過程與算理的歸納。新知的構建,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是環環相扣、漸進深入。所以我在新課前設計了課前複習。

  (二)教法的確定:

  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呢?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這節課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為主要方式進行新課教學。利用教材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為原型為學生提供較豐富、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研究發現,用已有知識來求解簡單小數除以整數的結果,並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三)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法的指導要寓於教學的始終,結合學生的認知方式與可能出現的困難,給學生的學習予以指導,根據學生學情實際,重點從以下方面指導學生學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探究數學問題。

  六、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程式

  整個教學按以下五個環節組織進行:複習匯入,情境引領、探究新知,歸納總結,鞏固運用,課堂小結

  (二)教學實施策略:

  1、複習引入

  36÷3=54÷6=120÷6=

  2、填空

  0.2裡面有()個十分之一

  0.4裡面有()個十分之一

  0.7裡面有()個十分之一

  0.45裡面有()個百分之一

  1裡面有()個十分之一

  6裡面有()個十分之一

  6.4裡面有()個十分之一

  2.4裡面有()個十分之一

  設計意圖:回憶整數除法的意義,抓住新舊知識的連線點,為小數除以整數的學習搭建認知橋樑。

  3、情境匯入

  在這個環節中,我出示了教材中“體育鍛煉”的生活情境,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並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1、初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研究的重點,當重點突破。

  (1)解答上面的問題,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學生獨立列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下,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意義和整數除法的意義一樣。

  (2)適時點撥,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計算得數時,遇到了問題。

  (3)關注新知,透徹理解。你是怎麼算的?展示各種演算法。透過發問引發學生的討論,使學生理解算理。“怎樣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整數除法?”

  (4)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計算方法。

  (5)在交流中,教師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暢談自己的演算法與想法,及時掌握學生不同的思維生長點和認知區別。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創造性地參與到計算的探索過程中來,把各種不同的演算法與想法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其產生思維的碰撞與衝突,為其留下思維的空間。

  (6)對各種演算法做初步的判斷。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一種簡便的演算法,直接用小數除以整數。指導學生列出的豎式22.4÷4後,老師用紙蓋住被除數小數點後面的4,問學生22÷4會計算嗎?學生算出後,提問這餘下的2表示什麼呢?20個個十分之一或者2個一,這是把蓋住的紙揭去,並且把小數點後面的4寫在2的後面,問學生:24又表示什麼呢,學生討論後回答:24個十分之一。教師接著問:用24個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應該是多少呢?(每份是6個十分之一)怎樣在商上面表示6個十分之一呢?(在6前面點上小數點)最後引導學生說出在豎式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是對齊的。

  2、進一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鞏固新知,請同學們自己列出算式73.8÷9=4.2

  3、課堂練習6.25÷5= 26.4÷4= 14.7÷7= 43.5÷15=

  4、回顧小結

  讓學生暢談收穫,總結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總之,本課力求讓學生主動參與多,以計算技能的培養為主,以正確計算為最終目標的教學方法,而是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運用過程中,透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合作交流和探索,去發現和小數除法的算理和演算法,從而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進一步得到培養和發展。

  5、課後反思

  由於本人是新手,對一些教育理念的認識比較淺顯,課堂教學中可能存在的許多不足。例如:對課堂的整體把控、對學生引導、教師的基本技能及課堂用語凝練有待提高。同時也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點評和指導。

  6、教學中的啟示與思考

  透過自己的課堂教育實踐活動,我覺得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新知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我們精心的備好每節課,上好每節課,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新知的學習。達到學生學會新知的目的。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本課屬 “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內容。透過這部分的學習,有利於綜合運用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再加上電腦操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並藉助生活經驗已形成了初步的空間觀念。但思維還處於初級階段,對於組合圖形的面積還需要進一步認識和掌握,為了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抽象到理性思考,進一步發展其空間觀念,構建新知。正好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學生不需要電腦操作,所以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組合圖形,能將組合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並透過歸類比較,優化出簡單的方法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2、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解題策略、方法的多樣性,發展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種能力,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結合具體的例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滲透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教學難點:

  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絡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簡、最優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流程:

  一、拼一拼,動手操作充分感知,認識組合圖形

  新課標明確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認識活動的基礎,它對學生知識的獲取、應用、思維發展、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態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認識“組圖圖形”並很好的對後面的知識進行銜接呢?在這方面網友們的建議給了我很大幫助,尤其是木秀於林和輝煌老師,他們希望我採用“直接出示外部輪廓,讓孩子們從資料袋中找基本圖形把它填滿”的方法,其實之前我是不太贊成這樣做的,一方面感覺在實際操作中比較難,同時有侷限孩子思維的意思,但在我的第三次試講中採用後發現很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感覺樂趣盎然。這樣就為後面學習組合圖形面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分議結合,總結提煉,突出重點

  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從具體形象開始的,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維特點。在瞭解了什麼是組合圖形的基礎之上,我提出:“這樣的組合圖形面積該如何計算呢?”這一問題,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先進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老師下發的題單和圖形學具,透過畫、拼、擺等方式,把組合圖形轉化成以前所學習過的幾個簡單圖形,再透過把這幾個簡單圖形的面積相加得到組合圖形的面積,在對組合圖形進行“分分合合”的過程中展現的非常充分。那麼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到底有哪些方法呢?同學們在組內進行合作交流,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總結出不同的有效的計算方法。(出示課件): ① 分割法② 填補法③ 割補法。

  前兩種方法學生掌握的非常好,但在試講中並沒有出現割補法,要知道這也是解決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於是我及時調整預設,在後面“做一做”中進行彌補。這個練習很生動形象的展現出割補法的作用和優勢,學生會很自然的往這個方向去思考。透過這樣的講練結合的方式這樣由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全體彙報,再到練習補充的形式體現了探究知識的過程,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掌握了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三、比一比,最佳化方法,突破難點

  新課程提倡解決問題的多樣化,但多樣化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最佳化的基礎,如何在演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進行最佳化是一個新的生長點。學生動手進行分割、填補方法探究的時候,多數學生都能把它分成兩個基本圖形,有的同學又繼續分成了3個部分。在這個環節中究竟方法是巧是拙,漸漸讓學生體驗、感悟,總結出分成兩個圖形分法比較簡單,且計算步驟少,優越性體現的比較充分,在這種認知過程中揭示了組合圖形的本質;在其他的分法中,找不到可以計算的資料,合情但不合理,這樣仍然不行。深刻體會利用資料時轉化圖形的重要方面,實際上也是以圖形為載體,對學生所進行的思維訓練。這樣一來學生對於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分解圖形時要儘量考慮簡便的方法計算,同時也根據已知條件進行分解。發展學生有效分析資料的能力。

  四、練讀結合,鞏固提升素養,拓展心靈視野

  在練習中體現基礎、提升、綜合等不同層次,並且在練習過後與孩子一同回顧課後練習題,在總結中讓學生更加宏觀的體會到不同問題要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解決。同時透過介紹兩千年前古代數學家劉徽的相關知識,讓數學彰顯歷史文化。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㈠. 教學內容: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第五課時:“解方程”(課本第58-61頁,例1—例4)

  ㈡. 教材所處地位:本節是學習解方程的方法與應用,它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㈢. 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應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方程。

  教學難點:讓學生掌握檢驗方程的方法以及相關的表達術語。

  ㈣. 教學目標:。

  1、掌握應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關係解方程的方法,並會檢驗。

  2、瞭解教材中應用等式性質解方程的方法,作為必要補充。

  3、培養學生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說教法

  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導---探---練三步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 口,重點分析研究方程式的數量關係,讓學生根據應用題的題意列出正確的數量關係式。並以多種形式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說學法

  透過運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方程。

  四、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透過前兩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方程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那麼請同學們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什麼是方程?

  2、什麼是方程的解?

  3、什麼是解方程?

  4、判斷下面兩個式子是不是方程。

  5+x>6 x+12=16

  想一想x+12=16的解是多少?

  但不是所有的方程的解都是能靠思考得出來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系統的方程解法。首先我們來複習一下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二)、講授新課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隨著氣溫的驟然下降,冬天的腳步離我們越來越近了,生活在北方,冬季的取暖可是個大問題,這不,經營煤炭的張叔叔又在開始忙著計算了。

  預計今年的煤炭銷售量大約是300噸,可是庫存僅有180噸,想要滿足供應,還要運進多少噸煤炭?

  思考:題中有幾個數量,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如果假設還要運進的噸數看成x,怎麼用方程還表示這其中的關係?

  180+x=300

  教師演示這個方程的解法,並檢驗。

  想一想:還有其他的方程列法嗎?

  300- x=180

  學生同桌合作完成。

  2、小組合作學習

  ①如果每輛貨車能運煤10噸,要想把這120噸煤一次運完,要多少輛車?

  ②一個運煤的車隊,去掉派出的10輛車,還剩16輛待用,這個車隊一共有多少輛車?

  每個題都有兩種表示數量關係的方法,試著列方程解答。

  3、節約能源,思想教育

  隨著煤炭、汽油等能源的價格在逐漸攀升,人們把目光都集中在新型能源——太陽能的身上,據統計,一個普通的太陽能使用者,相當於每個月節約用電費用20元,那麼一年將會節約多少元錢呢?

  4、瀏覽教材

  我們所用的教材所呈現給我們的解法是依據等式的性質,讓我們一起快速地瀏覽教材,瞭解另外一種解方程的方法。

  5、鞏固練習

  完成58面“做一做”的兩個練習題。

  (三)、課堂小結

  方程,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和我們以前學習的算術解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同學們要勤加練習。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五、教學反思

  1、教材所呈現的方程解法不利於學生整體上掌握所有型別方程的解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是引導學生根據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組織教學,而把教材當作了必要的補充。

  2、學生的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相對較差,對於我認為非常簡單的數量關係居然無法表達清楚,也不能快速地用方程來表示,說實話讓我有些措手不及了,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學生的這種分析問題的能力必須要儘快提高,否則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將會是越來越大。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小數乘法第四框題《連乘乘加乘減》是本冊教學重點之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以及更復雜計算做準備。為此,要求學生必須紮紮實實地掌握這部分知識。

  我教學本節課的主導思想是: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等實際狀況,重視過程教學和整體性教學。引導學生從原有知識出發,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加深理解新知識。有目的地組織安排教學活動,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教學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看、找、想、算的過程中學習本課的知識點,達到教學的目標,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1、聯絡實際,從生活中切入;

  2、主動探究,在活動中感悟;

  3、合作交流,在練習中昇華。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透過自主探究,理解《連乘乘加乘減》的意義,理解掌握《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能正確進行口算和筆算,使學生認識小數連乘與整數連乘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主動探究的精神,遷移類推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根據教材編排特點,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意義,掌握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教材難點是積的小數點位置的確定。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嘗試法,操作法,發現法,討論法等。

  學法指導: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學法。我重視觀察,比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應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開放的時間和空間裡,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的形成過程。

  三、說教學環節:

  在新課標的倡導下,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我分為六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鋪路搭橋,興趣引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我讓學生填寫書中的表格

  因數1.21.021.0021.0002

  因數0.40.40.40.4

  誰能說說,在表中你能發現什麼規律?讓學生在各抒己見中充分感知”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化,積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一規律。

  第二環節,明確目標,巧妙設疑。

  同學們請看15×4×2=多少老師現在把這道題改成1.5×0.4×0.2,你會做嗎?透過變式,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從而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然後交待本課的學習目標。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要透過自主探究,來理解小數連乘的意義,理解掌握小數連乘的計算方法,並能熟練地進行口算和筆算。

  第三環節,操作觀察,發現規律。

  1、出示例六,1.3×0.2×1.1

  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1.3×0.2=0.260.26×1.1=0.286這個乘法算式有什麼特點?根據這一特點,還可以用別的方法計算嗎?1.3乘以0.2再乘以1.1表示什麼意思呢?

  你能說出下列算式表示什麼?

  2.7×1.5×0.1 5.8×0.4×1.2 3.1×1.2×0.3 1.6×1.1×0.5

  小結:

  小數連乘的意義是什麼?

  小數連乘的意義與什麼算式的意義相同?(小數連乘的意義與整數連乘的意義相同。)

  說明整數乘法的意義也適用於小數乘法。

  透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採用發現法來組織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透過自學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3、填空,並講出道理。

  4、小結,引導學生得出計算方法。

  ①觀察以上題,你發現積的小數位數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積的小數位數與被乘數和乘數的小數位數有關,被乘數和乘數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②小數乘以小數的計算方法是什麼?(積的小數位數是被乘數和乘數的小數位數之和)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用透過帶有思考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大膽讓學生嘗試、講解、討論,把學生引導到算理的探究過程之中。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透過觀察比較總結出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閱讀書本,質疑問難:

  質疑是人的思維走向深刻的開始,為了加深理解所學知識,由部分理解到整體回顧,形成體系,我讓學生閱讀9頁的內容,提出尚存的疑慮,做到及時反饋。

  五、巧設練習,發展智慧:

  練是數學課的重要特徵,我透過有層次的練習,培養學生的能力,發揮學生的智慧。

  1.說出下面各算式中積應有幾位小數

  25.4×3.6×1.2 2.37×1.02×0.12 0.15×0.3×3.1

  1.032×2.4×1.013.506×2.03×0.1 0.017×2.1×0.001

  2.在積的適當位置上添上小數點

  觀察:積的小數位數是多少位?為什麼?

  3.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5×4×1= 18×5×1= 2.5×0.4×2=0.25×0.4×0.1= 0.18×0.5×0.1= 0.025×0.4×2= 注意:計算的結果,小數部分的位數.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來。

  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思維過程既有展開,又有壓縮,突出重點和難點,有助於學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六、梳理概括,形成體系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節課你們都有哪些收穫呢?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啟發學生動腦思考,歸納總結所學知識,使所學知識歸結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從而培養了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的說課全部內容。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分析教材

  本節課是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分數加減法》中的.內容。在四年級(下冊)教材裡,學生已經建立了倍數和因數的概念,會找10以內自然數的倍數,100以內自然數的因數。本單元繼續教學倍數和因數的知識,要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和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意義,學會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為以後進行通分、約分和分數四則計算作準備。

  二、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結合教材的特點,我力求達到下面的教學目標:

  1、經歷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過程,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結合具體例項,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養成不重複、不遺漏、不重複的思考習慣。

  3、培養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善於發現規律,利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是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教學難點是會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四、設計理念

  在教學中我發揮“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後合作交流並根據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和認知規律,並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力求突出以下三點:

  1、將教學內容活動化,讓學生在做中學。

  2、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往互動中學。

  3、充分利用原有的認知經驗,在遷移中學。

  五、教學過程

  依據教材特點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了四個環節:

  一、活動探究,認識公因數

  分為五個步驟:

  1、動手操作:在教學公因數的概念時,讓學生經歷操作思考的過程,認識公因數。首先讓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小長方形紙片,分別用邊長6釐米和邊長4釐米的正方形紙片鋪滿一個長18釐米、寬12浪漫的的長方形操作活動。透過學生的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正方形的邊長與長方形的長、寬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看看正方形每條邊各鋪了幾次?怎樣用算式表示?,來說明為什麼?

  2、想象延伸:接下來讓學生思考還有那些邊長是整釐米數的正方形也能鋪滿大長方形。學生思考後,回答邊長是1釐米,2釐米,3釐米的正方形也能鋪滿大長方形。引導學生說出只要邊長“既是”18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就能鋪滿大長方形。從而引出公因數的概念,再強調因為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所以兩個數的公因數的個數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並建立公因數的概念的過程。

  3、歸納總結:只要正方形的邊長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這樣的正方形就能鋪滿大長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它們就是12和18的公因數。

  4、根據學生的總結我及時板書課題,讓學生的形象思維轉變成抽象思維。

  5、反例教學:讓學生說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數嗎?為什麼?

  學生透過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學總結出:公因數要同時是兩個數的因數。

  為了及時鞏固,完成練一練:先讓學生在圖上畫一畫,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因數,填寫在書上。

  (設計目的:透過具體的操作和交流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公因數,使知識不在枯燥無味。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數:

  學生在已經掌握公因數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怎樣找兩個數的公因數,學以致用。教學例題時,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小組交流。透過具體的運用,鞏固公因數的概念。讓學生說說怎樣找12和18的公因數,學生可能說三種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數,從12的因數中找18的因數;二是先找18的因數,再從中找出12的因數,三是分別找出12和18的因數,再找出相同的因數。透過比較三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哪種方法比較簡捷。在此基礎上,揭示最大公因數的含義,並介紹用集合圈的形式來表示12和18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明確集合圖中省略號的作用。

  (設計目的:透過學生自主學習,弄清怎樣用集合圖來表示兩個數的公因數。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概念,感受數學方法的嚴謹性。)

  三、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

  首先設計關於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判斷題,進一步讓學生對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認識。做到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

  接著讓學生完成自主練習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

  然後分別完成課本自主練習2、3題。小組交流。

  (練習的設計是從認識到理解,再到拓展應用,逐層加深,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教學由課內到課外延伸,增加運用實踐機會。)

  四、全課小結、過程回顧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說說你掌握的方法。

  學生回憶整堂課所學知識。學生透過這一環節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按一定的線索梳理新知,形成整體印象,便於知識的理解記憶。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所教學的主要內容寫在黑板的中間位置,這樣板書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再看板書時,使學生能夠連貫的回憶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做到一目瞭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節課我教學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數學第九冊第三單元《數學與交通》第3節《看圖找關係》。本課教學屬於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它既是一個全新的課例,又承接了“折線統計圖和數對”的相關知識,學習它能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最後又服務於生活的辯證關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讀懂一些用來表示數量關係的圖表,能從圖表中獲取有關資訊,體會圖表的直觀性。

  (2)結合實際問題情境,學會分析量與量之間的關係。

  (3)瞭解圖表在生活中的應用,能看懂用圖來描述的事件或行為。

  2、過程與方法

  經歷運用圖表描述事件行為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現象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圖形語言簡潔明瞭的特點,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法學法:

  1、“引導—探索”是本節課我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只是適當的點撥引領,而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提高能力。

  2、為學生提供具有應用性的例項。《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要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例項作為認知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絡。”

  3、讓學生親身經歷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數學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建構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課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獨立思考、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交流探究、發現新方法。在與他人交流,豐富自己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應用,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體驗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獲得新知識的愉悅。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不同程度發展。

  教學過程:

  一、欣賞激趣,引入課題。

  1、 欣賞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圖表。

  2、 引出課題。

  二、 探究新知,建構模型。

  (一)創設情境,獲取資訊。

  1、多媒體課件呈現情境圖,學生看圖找資訊。

  2、引導學生整理有價值的資訊,滲透觀察圖表的方法。

  (二)及時反饋,解決問題。

  3、利用瞭解到的資訊,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三)聯絡實際,深化理解。

  4、用語言描述:請一位小司機來介紹一下這次公共汽車的執行情況。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教材試一試1。

  2、教材試一試2。

  3、教材試一試3。

  四、全課總結,課後拓展。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主要思考了以下兩個問題:第一,本節課的知識學生掌握並不難,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對學習活動充滿熱情?第二,如何將教材中零散的圖表設計在大的情境中,既能把所有的知識串連起來,又使問題情境相對完整?帶著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我將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和重組,透過“淘氣坐公交車去商場” “淘氣與同學去上課”,、“淘氣與父母去散步”,等情境將課堂內容串連起來,全課以淘氣的學習、生活為主線,以理解實踐、自主探索、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為主要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參與對數學圖表的認識、解釋活動中,喚發了數學的生機和活力。充分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而用於生活”的理念。

  板書設計:

  看圖找關係

  縱

  軸 折線

  橫 軸

  簡潔 明瞭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第三節的一個重要內容。該教學內容是以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這些知識為基礎的。原教材先透過直觀使學生了解1/

  2、2/4、3/6三個分數的分子、分母雖然不同,但是分數的大小是相等的。接著進一步研究這三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們是按照什麼規律變化的,最後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為後面的約分、通分和分數的加減法等知識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一)教學目標:

  1、透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並能應用這一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引導學生在參與觀察、比較、猜想、驗證等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滲透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使學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培養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二)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難點:

  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問題。

  (四)教學準備:

  課件、三張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紙、彩色筆等。

  (五)學情分析

  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有關知識、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這一知識遷移到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學習中來。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得到充分體現,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此,我打算透過"折、畫、想、問、用"五個環節對教學內容作如下處理,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1.折--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條分別折出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

  2.畫--讓學生用彩色筆在長方形紙條上分別塗出它們的一半,並用分數來表示。

  3.想--1/2

  4、4/8這些分數有什麼關係?你還能說出和"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數嗎?你還能說出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數嗎?

  4.問—從1/2=2/4=/4/8"中,你發現了什麼?

  5.用--用已學過的"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有關的數學問題。這樣安排教學有以下幾點好處:

  (1)有利於知識的遷移。

  讓學生透過動手摺、塗,再用分數表示,這樣既幫助學生複習了分數的意義,又為學習新知識作了準備。

  (2)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透過學生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數,以及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數,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自主學習的精神。

  (3)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透過交流,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積極思考問題,積極探問題,培養學生概括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打算採用"創設情境,複習遷移--設疑激思,獲取新知--深化概念,及時反饋"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揭示課題。

  1.創設情境,複習遷移。這一環節計劃用8分鐘。

  為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舊知識起到正向遷移的作用,首先創設了動手操作的情境:起發給每位學生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條,讓學生折一折。把第一張紙條對摺(也就是把這張紙條平均分成2份),把第二張紙條對摺再對摺(也就是把紙條平均分成4份),再把第三張3次對摺(也就是把紙條平均分成8份)。接著,讓學生畫一畫,用彩筆在等分後的紙條上分別塗出它們的一半。告訴學生,如果把每張紙條都看作單位"1",問學生:你能把塗色的部分用分數表示嗎?(電腦顯示三張塗色的紙條,學生分別用分數1/

  2、2/4、4/8表示。)

  這一情境的設定,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不僅複習了分數的意義,為下面匯入新知識作好鋪墊、遷移。並且在教學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愛動手以及直觀思維的特點,啟用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學習開端。

  2.設疑激思,獲取新知。這一環節計劃用18分鐘。

  我在上面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逐一討論以下問題:

  (1)1/

  2、2/4、4/8這些分數有什麼關係?

  (學生會說這三個分數的大小相等。)

  (2)你能說出與"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數嗎?你還能說出與"2/3"大小相等的分數嗎?

  (如果學生寫錯或寫不出,待得出分數基本性質後再寫)

  (3)從"1/2=2/4=4/8"中,你發現了什麼?

  (讓學生分組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經過歸納,最後得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並把這句話顯示出來。)

  (4)你對上面這句話覺得有什麼問題嗎?

  (學生可能會提出地"相同的數"中"0"必須除外。如果學生提出不出,就由教師提出問題:相同的數是不是任何數都行?為什麼?)

  最後,讓學生完整地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老師揭示課題)

  這樣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師生情感交融、和諧,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活躍,學習主動,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3.深化概念,及時反饋。這一環節計劃用12分鐘。

  為了加深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瞭如下練習:

  1.下面各式對嗎?為什麼?(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對錯)

  (1)3/4=6/8(2)3/8=12/2(3)3/10=1/5

  2.在()裡填上合適的數。

  ()/6=()/36=8/12=2/()=()/24

  3.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4.把下面大小相等的兩個分數用線連線起來。

  4/51/64/94/612/16

  3/42/320/256/368/18

  四、說板書設計

  我能根據教材的實際需要,按照新課程的要求精心設計。在實際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以故事匯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備課時,我覺得如果根據教材的安排來匯入,顯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我設計了一個阿凡提的故事,讓阿凡提給三個兒子分田地,分得的結果看似不公,實則相同。並讓學生作為裁判來評一評,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必然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會空前高漲。同時,我又把這一懸念暫時先放一放,等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學生就會恍然大捂。原來,三個兒子分得的田地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只不過是平均分的分數不一樣的,其中表示的份數也不一樣,但大小卻是相等的,誰也沒有吃虧。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教學結構更加完整,前後呼應,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發揮集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我在教學中引入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在觀察等分數的變化規律時,我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一點一滴,逐步發現從左往右,分數的分子分母分別依次乘4、乘8,而分數的大小不變的變化規律。從而慢慢地引出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另外,在故事匯入時,我也充分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三個兒子有沒有吃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第三、精心設計練習題,提高學生解題能力。數學教學,做題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為此,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精心設計練習題。練習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填空外,我還安排了一些判斷題、口答題、填圖題、並要求學生不改變分數的大小,把分數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數的題目。題型的豐富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學習無止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鑽研教材、設計教法,力爭使每一節數學課都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課時“中位數”。

  一、說教材

  中位數的學習是在學生已學過“平均數”的基礎上進行的。“中位數”也是《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一個新的要求。透過本節內容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到: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不僅能用“平均數”來反映,在一些情況下,還能用“中位數”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資料組的整體水平和集中趨勢。

  這一節主要安排了兩個內容:一是理解某些情況下,用中位數作一組資料代表,反映一組資料集中趨勢的合理性;二是學會計算一組資料中資料個數分別是奇數或偶數時中位數的值,理解中位數的意義。

  根據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心理特點、認知規以及《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情境和例項,讓學生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學會計算一組資料中位數的值;

  2、能在具體的例項中,解釋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3、在學習活動中,感受中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與價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交流評價的能力。

  基於以上目標,我認為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會求一組資料中位數的值上,難點是在具體情境中,解釋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我主要採用:

  1、自學.展示.點撥指導教學法:此方法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透過讓學生自學可以鍛鍊學生自學能力,展示交流可以鍛鍊學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點撥指導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2、合作交流互補法:透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透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

  以教法促學法,本節課學生的學法應是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三、說教學程式

  我想利用我們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學模式結合教研室下發的“五環節”教學模式來設計本節課。

  一)複習鋪墊,談話匯入

  1、複習求一組資料平均數的方法

  多媒體出示105頁例4,談話匯入,這是某校五年級一班舉行擲沙包比賽時第3組的同學們製作的他們小組人員的成績統計表,仔細想一想,用什麼數表示第3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2、學生很可能想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時可以鼓勵學生求出它的平均數。

  3、然後引導學生髮現這組資料中有5個同學的成績低於他們的平均數,請學生思考並小組討論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有兩個人的成績特別優秀)

  4、引導學生明確,平均數高於這組學生中大部分同學的成績,是因為有兩個人的成績特別優秀,因此用平均數表示這組學生成績的一般情況不合適。哪用什麼數來表示這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二)自學嘗試

  1、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綱自主學習。

  預習提綱:

  1)認真觀察統計圖中的資料,用什麼數來表示這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2)怎麼能很快地找到這個數呢?

  3)誰來給這個數起個名字呢?

  2、學生思考之後,可以讓他們開啟數105頁,從書上找答案。

  (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綱自主學習。目的是指導學生如何自學,對學生的學習給與方法的指導。當學生思考之後再看書找答案,可以激發他們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展示交流

  1、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首先讓小組中推選出的代表到黑板上板演,找中位數的過程,然後讓他們當小老師把他們的思路將給大家聽。

  (設計這一環節目的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點撥指導

  重點和學生理清找中位數的方法是先把這組數從大到小排列,然後找中間的數。

  (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五)鞏固拓展

  微機出示例5,五年級二班的7名同學的跳遠成績統計表,並出示問題前3個問題讓學生練習。

  當學生都完成作業之後,再出示第4個問題,如果再增加一個同學楊東的成績2.94m,這組資料中的中位數是多少?

  再次組織學生自學嘗試,展示交流、點撥指導,使學生明白資料有偶數個時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作為中位數。

  六)小結讓學生總結這節課透過學習得到的

  結論:總結自己在小組討論和交流中的表現,來個自我評價。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說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因而新課標教材系統而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透過“找次品”滲透最佳化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最佳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透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最佳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學情

  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打電話”等都屬於這一範疇,在這幾節課的學習中,對簡單的最佳化思想方法、透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等都有所滲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往學習等式的性質等知識時,學生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資訊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本節課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識點學生在此之前都已學過。

  說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

  過程方法目標:學生透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最佳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方法

  加強學生的試驗、操作活動。本節課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可以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教學。先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操作、試驗、討論、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活動完成後再讓學生分組彙報結果。重視培養學生的猜測、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導學生從紛繁複雜的方法中,從簡化解題過程的角度,找出最優的解決策略。引導學生逐步脫離具體的實物操作,轉而採用列表、畫圖等方式進行較為抽象的分析,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太空梭失事影片。

  [設計意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給眼睛和心靈極大震撼的同時,真切體會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學生能用一種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下面的學習。]

  出示3瓶口香糖,說明:在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裝了幾顆,你能幫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裝了嗎?學生自由發言。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要引導學生根據次品的特點發現用天平“稱”的方法最好,知道並不需要稱出每個物品的具體質量,而只要根據天平的平衡原理對托盤兩邊的物品進行比較就可以了。]

  出示天平。說說怎樣利用天平來找出這瓶口香糖呢?

  學生回答後小結: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別放在天平的兩個托盤中,如果天平平衡則沒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裝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則翹起一端的托盤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裝了。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教學例1前,先以3個待測物品為起點,降低了學生思考的難度,能較順利地完成初步的邏輯推理:那就是並不需要把每

  個物品都放上去稱,3個物品中把2個放到天平上,無論平衡還是不平衡,都能準確地判斷出哪個是次品。只有理解了這些,後面的探究、推理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教學從具體的實物開始,為後面的抽象積累感性經驗。]

  二、“找次品”的解決方法

  小組合作:從5瓶鈣片中找出少裝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擬天平,用5個學具當鈣片。你們是怎樣稱的?稱了幾次?組長負責作好記錄。)

  指名彙報,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用圖示法板書學生的操作步驟:

  平衡:11次

  5(2,2,1)

  不平衡:2(1,1) 2次

  5(1,1,1,1,1)1次或2次

  從這兒我們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設計意圖: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資訊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為了便於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所以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在這裡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於學生理解每項資料、每種符號的含義,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觀察板書的圖示法,思考: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呢?

  [設計意圖: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可能會出現提前找到次品的情況,在這裡必須引導學生在理解“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 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當我們選用一種方法來分析的研究問題時,應注意把可能出現的結果考慮全面,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也為下面的填表、探究最佳化策略作好準備。]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說明

  1、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眾數。

  2、教材分析

  眾數是在學生學習了統計初步知識和“平均數,中位數”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種新的統計量的學習。眾數是以前的教材中沒有出現過的內容,在統計中有重要的意義,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教材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透過讓學生在20名學生裡,找出參加集體舞比賽的10名同學後,發現1.52m的人數最多,從而抽象出眾數的概念。再透過“試一試”、加深學生對眾數意義的理解,學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的方法,讓學生知道眾數是代表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或集中趨勢的統計量,它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組資料分佈的基本情況。

  二、說學生

  眾數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的認知基礎: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的統計知識,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已經能夠在經歷統計的過程和觀察中,獲取資訊,並進行簡單的分析。另外,學生還具備了一定的觀察,發現規律的能力。這些知識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們教學中應當利用和開發的。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對眾數的意義的理解並不困難。難就難在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情景中、數學的活動中體會眾數的實際意義,並理解眾數是代表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或集中趨勢的統計量。所以,教師要注意創設情景啟發、指導學生進行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自己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課我擬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學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

  2、根據資料的具體情況,體會“眾數”“平均數”“中位數”各自的特點,並幫助學生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統計技能,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眾數的意義,學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的方法。

  只有知道什麼是眾數,學生才能理解眾數的實際意義。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根據資料的具體情況,體會“眾數”“平均數”“中位數”各自的特點,並幫助學生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

  這節課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法與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教師創設情景,學生參與統計實踐,觀察分析,合作探究,活動中理解,眾數等措施,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學習新知

  本課設計了跟同學們較為貼近的年齡統計為話題,引出學生非常熟悉年齡情況的統計,讓學生感受所學內容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和興趣。

  1、眾數的意義的理解

  讓學生在經歷整理資料、複習平均數和中位數的過程後,在積極的想幫助老師解決難題後,發現小明講的最好,身高在1.52m的人數最多,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眾數。

  2、掌握求眾數的方法

  學生理解了眾數的意義之後,教師請學生根據自己對眾數意義的理解,嘗試找出一組資料的眾數。也就是然後再回到年齡統計表中發現年齡在歲的人數最多,我們就把叫做這組資料的眾數。隨即追問,眾數定義中,那個詞最重要。學生會說,最多。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眾數意義的理解。

  3、認識一組數中有2個眾數的情況

  在學生掌握了求眾數的方法後,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即,練習二十四的第四題,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求一組資料的眾數。學生在獨立完成時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五(1)班有了兩個眾數,87和88,而五(2)班卻沒有眾數。這樣,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然後教師具體的講明瞭眾數是在一組數局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一組數的眾數有時是1個,有時也可能有2個。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

  對眾數的意義的理解。

  4、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眾數的意義的理解,在本課的教學中,還設計了“做一做”環節。

  (二)眾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作為了解眾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在教學的最後,設計了生活中的數學這樣一個環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眾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感受眾數所具有的整體水平,感受眾數的生活化。

  (四)課堂小結:讓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板書設計:在一組資料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資料,叫做這組資料的眾數。按平均數選出來的十名同學最高個是1.51米,最矮個是1.45米,相差6釐米。

  按中位數標準選出來的最高個是1.52米,最矮個是1.46米,也相差6釐米。

  按眾數的標準選出來的最高個和最矮個相差3釐米。

  眾數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沒有眾數。而平均數和中位數肯定得有,並且個數只有一個。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1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接下來我講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 說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新課標》指出透過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初步形成數感和空間觀念,感受符號和幾何直觀的作用。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本課時內容核心素養指向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運算能力、模型思想、運用意識等。

  本課時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透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一方面讓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方法推匯出面積計算公式,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另一方面,在自主探究組合圖形的面積等活動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同時,這些也是進一步學習圓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的基礎。

  二、 說學情

  五年級學生已經形成了-定的空間觀念,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受年齡的限制,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還不夠豐富,在表述從操作到轉化、推導的過程中會有些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和經驗,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在不斷的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才能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三、 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基於以上教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得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透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自主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體會轉化的思想。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突破重難點,落實教學目標,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在學法上,透過大膽猜想—動手實踐—驗證猜想—推導概括的步驟開展探究活動。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高效落實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故事匯入

  為了體現數學現實價值,課的開始設計了一個關於辨別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哪個大哪個小故事,旨在複習回顧長方形面積,根據學生認知基礎,找準教學起點,喚起學生之前學習方法的同時,適當設定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為新課的做好鋪墊。

  第二個環節:探究新知,總結方法

  這一板塊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給學生留有充分探索計算方法的空間,突出學生自主探索的活動性,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這一設計思路。活動部分分為兩塊:

  1、 數格子 在同學們回憶起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之後,為了讓學生回憶起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來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這樣問“假如1格代表1平方米,那這個平行四邊形有多少平方米呢”,繼而引導學生回顧起用數方格的方法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接著讓學生在方格紙上數一數它的面積,目的是呈現學生數的過程與方法,初步瞭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

  2、 割補法: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透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絡,而這個聯絡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於是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索,接著合作完成難點的突破。

  (1)實驗操作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並選取小組代表把拼剪的圖形張貼在黑板上,邊移動邊講解他的操作思路。學生操作方法如有誤,其餘學生進行補充,老師引導演示正確方法,使學生學會理解轉化的思維。這一環節的安排,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為下一步探究面積公式積累了感性經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2)合作探究 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解決了關鍵,培養髮展了學生能力。

  第三環節: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礎練習計算題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計算過程。

  2.提升練習辨別平行四邊形底與高關係。

  3.停車位問題設計意在結合實際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第四環節:轉化思維的介紹,激勵學生勤學善思

  這一部分設計,讓學生了解任何一種智慧結晶都是人們勤學善思的結果,只要善於探索,勤奮好學,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它的價值。

  六、 說板書設計

  由於本節課僅僅圍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而來,因此板書設計是把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進行對比這樣來設計,既展示了他們之間的關係,又呈現出他們滲透了轉化的思維。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1、本節課內容: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三角形的面積》。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與意義。

  三角形面積計算是在充分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透過對這一部份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並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學會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加深對三角形與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絡的理解。

  3、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的教學理念與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要,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方法與過程:引導學生經歷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探索過程,理解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透過操作來獲得知識。引導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絡。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參與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全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絡。

  二、說教法與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發展。

  本節課運用實驗操作法,引導法,講解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 學生透過自己動手操作、演示、討論來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小組討論等方法獲取知識,進行總結。然後收集資訊並處理資訊從而推匯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這節課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並結合農村小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透過複習與新知識聯絡緊密的舊知識,讓學生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以及複習三角形的特徵揭示課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組展示、交流。

  3、討論問題。

  ①分得每個三角形的面積與原圖形面積的關係?

  ②分得每個三角形的底和高與原圖形的底和高的關係?

  4、引導學生分析歸納,解決問題。

  5、教師歸納總結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三)、知識運用

  首先、運用公式解答教材例2,找中、差兩名學生上黑板板演計算過程,老師集體訂正。其次、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多媒體出示不同等級的練習題,學生練習鞏固。

  (四)、教師課後小結。

  (五)、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