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小學數學《梯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3篇

小學數學《梯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

小學數學《梯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梯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梯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小學數學第七冊《梯形面積的計算》。

  2、教材簡析: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更為今後學習幾何知識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理解推導過程。

  (2)能力訓練:透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素質培養: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讓學生在拼剪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4、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透過圖形的轉化推導面積公式。

  6、教學關鍵:藉助圖形之間的轉化,溝通知識間的聯絡,合理使用多媒體,促進學生獨立推匯出面積公式。

  7、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各種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膠水。

  二、說教學策略及教法

  這節課主要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導”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導法、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在教學策略上,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化為學生“拼、剪、畫、說“的活動,透過小組活動、操作實踐等手段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變“講堂”為“學堂”,從而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建構一種新型的現代教育模式。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授以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節課學生主要採用以下兩種學法進行探究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便於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精神。例如,讓學生尋求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看誰想出的辦法多,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啟發,共同理清思路。

  2、遷移嘗試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模仿、遷移、推導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屬於幾何知識中公式推導教學。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教學程式可分為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匯入

  聯絡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一個能激起學生認知衝突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計算一個上底3釐米、下底5釐米,高4釐米的梯形彩紙的面積。這時大多數學生會束手無策,就在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時匯入課題: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第二環節:搭建腳手架,啟用思維

  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學生求梯形面積時遇到的困難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就為學生解決新問題做了認知上的鋪墊。這一環節共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操作鋪墊;第二步再現舊知。操作鋪勢是先讓學生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任意擺成各種各樣的圖形,然後再要求學生擺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圖形的拼擺操作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對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操作驗證,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積累了豐富的表象,使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礎;第二步再現舊知,先讓學生說一說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是什麼?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又是怎樣?再用多媒體演示,揭示圖形的轉化方法,為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提供內在的類比推理。接著問學生:回顧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你受到了什麼啟發?這時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感悟到用轉化的方法可以解決新問題,從而對學生的學法做了有力地指導,使學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學習的活動。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要充分相信學生,併為之提供主動建構的過程,從而使“有意義學習”的實現成為可能。這一環節也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梯形,鼓勵學生操作,尋找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拼拼剪剪中實現轉換,比一比哪一組同學想出的辦法多。由於剛才提出的問題比較大,答案不唯一,這樣整個課堂就完全放開了,讓學生自己去找。這時學生就開始動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師在這個時候,會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之中,並引導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第二步,交流驗證是學生在小組間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這些方法外,可能還有其它的方法,那麼學生彙報時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推理與計算。學生在交流與展示中相互得到啟發,這樣學生就經歷了一個學習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頂”的效果。

  第四環節:點撥歸納、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基本處於“悱”、“憤”狀態。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接著就重點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原梯形和所拼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師生共同推匯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著讓學生看書質疑,理解公式。最後進行課堂小結:同學們,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想出什麼問題,這樣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五環節:綜合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1、自命題練習: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答,並進行自評互評。這樣擺脫了由老師出題,學生依次解答,一貫做法。老師只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這個出題與解題的過程,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2、鞏固練習:先讓學生以搶答形式練習,直接用公式求面積,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道實踐與計算相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3、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一道思考題,供他們解答。這些練習緊扣教學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知識的自信心。

  五、板書設計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

  小學數學《梯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篇2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九冊第三單元第3小節《梯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梯形面積。

  能力目標:透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經歷梯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進一步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並能正確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2)難點:運用不同的方法推匯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二、說教法與學法。

  1、根據幾何圖形教學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幾點教法:

  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透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遷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法:

  ①讓學生學會以舊引新,掌握並運用知識遷移進行學習的方法;

  ②讓學生學會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所以本課在教學思路上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學的過程。從而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本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複習舊知引出新課。

  1、回憶已經認識的平面圖形。說說平形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回想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2、談話引出課題。

  關於梯形你們想知道什麼?(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透過複習提問,從而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奠定基礎。也就是為梯形面積的推導做好鋪墊,並在學習新課之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懷著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動進入認知活動方面的探索。)

  (二)講授新課。

  1、直接切入主題:

  對於梯形的面積你們打算怎樣找到它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圖形。)

  (這一環節的設定意在啟用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他們從小樹立探尋知識的意識的良好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為新課的展開起好前奏。)

  2、動手操作前讓學生先對梯形進行分類。(可分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研究建議:

  ①選擇喜歡的梯形,按照“轉化”的思路來研究。

  ②小組分工合作,考慮不同的轉化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教師可有意識地參加到小組中去合作、輔導〉

  5、分小組展示彙報,教師深化點拔。

  指名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邊說邊演示其過程)

  〈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沿著高切割、拼擺〉〈沿著一條腰的中線切割、拼擺〉…。

  (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2×高(上底+下底)×高÷2……

  剛才同學們採用不同的割補、拼擺等方法,將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三角形,發現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推匯出了不同的面積公式,運用這些公式,我們都可以計算出梯形的面積。只不過,這些公式從形式上看略有不同,我們可以把它們整理成: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7、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8、應用公式,嘗試計算梯形面積(出示一個基本圖形讓學生計算)

  〈這一環節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親自去體驗,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大膽提出假想,共同探討,互相驗證,更強烈地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這種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活動中體驗、活動中發散、活動中發展的過程,真真正正地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深化鞏固。

  1、學習例1

  (1)藉助教具演示,理解“橫截面”的含義。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麼?

  (3)學生嘗試計算橫截面積。

  〈鞏固新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這一環節是為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運用公式計算梯形面積,從中培養了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反思體驗。

  回想這節課所學,說說自己有哪些收穫?

  〈這個環節主要是再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回憶過程中更清楚地認識到這節課到底學了什麼,透過談感想,談收穫,學生間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五)課外作業。

  練習十八第1——3題。

  〈本課的作業體現了“課已終,趣猶存”這一特點。透過作業練習教師能從中得到反饋資訊,能瞭解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促進教法的改進。〉

  小學數學《梯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篇3

  教學內容:

  教科書88頁和89頁

  教學目標:

  (1)探究梯形面積計算,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2)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3)進一步滲透旋轉、平移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教師用多媒體課出示:王大爺家有一塊果園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樹佔地10平方米,那麼王大爺家這塊果園地裡一共有多少棵桃樹?

  問:同學們這塊地是什麼圖形啊?

  生1:這是一個梯形。

  問:要想求果園地裡一共有多少棵桃樹,必須先知道什麼呢?

  生2:必須先知道梯形的面積。

  師: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梯形面積的計算”(板書)。

  二、探究新知。

  (1)、鋪墊孕伏。

  組織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的方法及過程,

  重點突出旋轉、平移、割補的數學思想。

  (2)、協作研討,探求方法

  1、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4至6名學生,每個小組發給若干張梯形紙(上底3釐米,下底5釐米,高4釐米)。

  師:誰能介紹一下這個梯形?

  生3:這個梯形的上底是3釐米,下底是5釐米,高是4釐米。

  師:下面我們各小組利用手中的工具來探究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看哪個小組的方法最多!哪個小組協作能力最強!

  2、教師用課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項,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積的計算。(教師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導,要求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小組彙報給同學聽,把計算過程寫在本子上,最後推薦代表進行彙報。每一次彙報,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小結。)

  生4:(3+5)42=16(平方釐米)

  生5:542+342=16(平方釐米)

  生6:(5+3)42=16(平方釐米)

  生7:(5-3)42+34=16(平方釐米)

  生8:(5+3)(42)=16(平方釐米)

  生9:(3+5)24=16(平方釐米)

  生10:34+(5-3)42=16(平方釐米)

  師生交流、點評……

  3、總結規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師:這些方法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嗎?

  生11:結果都是16平方釐米。

  生12:每種方法的計算過程中都用到3、4、5、2這幾個數字。

  師:這幾個數字和梯形有什麼關係嗎?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釐米,下底是5釐米,高是4釐米。

  師:現在誰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

  生14: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師: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積,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麼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用字母怎樣表示?

  生15:S=(a+b)h2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回到課堂初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幫王大爺計算果園地裡一共有多少棵桃樹。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學生完成基礎變式練習:“做一做”和練習十八的1~3題。

  3、提高能力練習:共同探討練習十八的第四題。

  四、知識小結,體驗學習的快樂!

  教學反思: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材的教育價值和智力價值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關鍵在與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積》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這節課上完以後我覺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動手操作,培養探索能力

  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安排學生合作學習,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動手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並讓學生透過找圖形之間的聯絡,自主從不同的途徑探索出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首先讓學生說說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什麼圖形?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麼圖形,然後學生思考討論:想想轉化的圖形與原梯形有什麼關係?透過學生自主探索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讓學生主動操作、討論,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達成了教學目的。

  二、發散驗證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說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引導學生說一說,議一議,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透過“拼、剪、說”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散,在活動中發展,學得主動、紮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創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歸納的學習過程中,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缺少學生之間的互動。數學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個活動不僅僅表現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上,更重要的還應該表現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上。反思本課的教學,在學生向全班彙報了轉化過程及計算方法後,急於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同學與老師展開了一對一的交流,老師忽視了對其他學生的關注。這樣不利於培養了學生與學生之間提問題的能力與意識,不利於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再有這節課在把梯形轉化成各種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方法很多,學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預設,問題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種方案中,從原先的設計中,是將重點放在“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案上,並讓學生多多互動交流;然而,從試教的實際效果上看,學生還是最喜歡的並不是這種方案。那麼,到底將學生全員參與的活動安排在哪裡呢?

  我覺得課堂中反問和追問的藝術很值得研究,從教學語言可以窺出一個教師調控課堂有效展開的功力,然而,我卻發現現在的我卻在教學語言上顯得貧瘠繁瑣,尤其是這些空間圖形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否有效展開往往會成為評定一堂課是否精彩的重要籌碼。縱觀整堂課,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讓活動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動的時間如何控制?這些還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