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關於孩子教育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通用8篇)

孩子教育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

關於孩子教育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通用8篇)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後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後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孩子教育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教育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 篇1

  “嬰幼兒是天生的學習者,掌握環境和征服世界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和驅力。”本書譯者開篇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良多。是啊,既然幼兒本身就是學習者,所以如何來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他們的主動學習,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就成了我們老師們的一個首要任務。如何做好這一點,就要靠我們的細心與用心。

  一、細心去發現。

  在很多遊戲中,具有很大自由度的自主遊戲,一直是幼兒們的最愛,在自主遊戲中,孩子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性,自由地玩樂,從中獲取著自己需要的知識經驗。正如本書第5頁中“8歲卡門和7歲約翰之間的對話”,其實事情的越因很簡單,就是他們倆幫玩具娃娃洗澡與洗玩具娃娃的衣服。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筆者卻捕捉到了這一細節,在關注他們的對話中,發現孩子們其實是一種有目的、合作的玩,他們在其中不僅交流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還能一起用所得的知識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困難,其中有假設、有實踐、有結論。而這種發現,就能很好地幫助老師建立對孩子自身經驗的認識,不斷創設有利的環境,從而幫助孩子們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可見,孩子們的學習遠處不在,關鍵在於老師要具有一雙慧眼,不斷髮現孩子們的自主學習,從而做好自己“支持者”的角色。

  二、用心去引領。

  老師在發現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與興趣點後,如何來進行引領,則又是一項關鍵。在這其中,老師首先要進行分析選擇,選取其中有價值的點,來進行進一步的生成活動。因為孩子畢競是孩子,認知能力差,是非觀念不清晰,盲目地隨著幼兒走,就失去了老師的引領作用,也會讓孩子們走入誤區。如本書第4頁中“6歲艾沙卡的故事”,老師在得知艾沙卡洗汽車的發現後,敏感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價值,從而設定了一些場景,來引導艾沙卡進一步的實驗。雖然學習並不是在學校開始、在學校結束的,但和媽媽洗車的經驗開啟了艾沙卡的思維之窗,而老師的引領與幫助,透過在學校和同伴們一起進行的活動,艾沙卡的經驗進一步獲得了擴充套件,這其中,老師的引領作用就是其中的關鍵。

  細心去發現孩子們的生活與遊戲,用心去引領其中有價值的點,那麼我們老師就能真正讀懂孩子們的思維,與他們靠得更近,真正做好我們“孩子學習的支持者、引領者與合作者”。

  孩子教育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 篇2

  《認字、識字就等於早期閱讀嗎》這本書你們看過嗎?是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黃娟娟主編的一本科研專案研究成果,是對於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有新探。讀了這本書,使我懂得了早期閱讀的真正含義及閱讀的重要性。首先,本書對早期閱讀、早期閱讀教育概念進行了界定;在此基礎上,提出了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的概念;在對這些概念進行深入淺出的理論探討後,闡述了國內外在這些方面的研究動向;早期閱讀的內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擴充套件,分為靜態性早期閱讀和動態性早期閱讀兩方面;進而豐富了早期閱讀教育和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

  其次,本書闡述了研究、實施早期閱讀教育方案的具體過程。在大量調查研究及與國際比較研究的基礎上,發現早期閱讀與早期閱讀教育方面存在的優勢和問題,並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專題研究,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總結、提煉,同時呈現了大量的早期閱讀教育活動設計和區域性早期閱讀活動設計;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方案,開展幼針對性的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有效開展家庭嬰幼兒早期閱讀活動,促進嬰幼兒早期閱讀行為的改善。再次,在具體研究、實施過程中,為適應後現代教育發展需要,幫助教師走向內省型、反思型的專業化成長道路。

  最後,從幼兒、家長兩方面充分地反映了研究的成效,家長閱讀觀念,行為得到了改善,家庭閱讀環境也得到了改變;幼兒閱讀行為得到了改善,語言發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本書在內容安排上,以研究的過程、研究的過程、研究的思路為線索,層層展開,以體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脈絡。

  看到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真是喜出望外,書中講到的都是我要學習和課題研究的內容。特別是有一些案例分析,有關閱讀教育行為的觀察與反思,值得我們教師怎樣去觀察反思,怎樣指導孩子去閱讀等方式方法。還有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活動案例,家庭活動中的親子共讀,做到家園一致,共同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我認為,這本書是一本既適合學前教育課題研究人員又適合學前教育教師閱讀的圖書。它所闡明的理論觀點和實踐策略對我們都很有幫助。它既培訓了參與研究的老師,也使自己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這種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很好的模式很值得我們在自己的教研、科研活動中採用和推廣。但我也認為有些地方也是值得大家討論的。例如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和提法要因人而宜。對待不同程度孩子的閱讀,應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等。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每個人在讀一本書時,除了汲取它的精髓外,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樣才會有進步。

  孩子教育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 篇3

  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規則,孩子們純真,無數人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嚮往。它比成人的世界更加清純聖潔,比天堂更無憂無慮、繽紛多彩,充滿神話色彩和童趣,充滿著快樂和朝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做過一首詩:“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可見,孩子的世界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值得我們去解讀。作為一位幼兒園老師,我有的時候也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疑問。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一直尿褲子?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願意安靜地入睡?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把別人的玩具放進自己的抽屜?

  這些行為不是盲目的,而是代表了孩子們內心的需求,透過這些看似有點不太正常的表達需求的方式,我們從中可以瞭解到許多關於幼兒的資訊。

  面對犯錯的孩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每一個孩子都可能犯錯,原因有所不同,教師不應該一味地責罵幼兒,而是應該用親切的態度詢問幼兒具體原因,瞭解孩子們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法。

  面對敏感的孩子

  有的時候,我們在放學的時候與家長聊起寶寶在園的一些日常表現,就在這不經意之間,給孩子的心理也可能造成一些變化。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個疏忽,都會帶來很深刻的影響。每一位孩子都很敏感,幼兒與成人之間的認知水平不同,成人眼中的大事可能是孩子們認為的小事,而成人認為的小事在孩子們心中卻是大事,因此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尺度或角度衡量幼兒,更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

  面對行為反常的孩子

  面對行為反常的孩子,我們年輕教師往往處理起來不那麼容易。《在反思中成長》這本書中,都呈現出了許多這樣的現實案例。透過集中的歸納,我總結了一些方法:

  1.透過與家長的溝通,瞭解孩子的反常行為,以及行為背後的原因;

  2.向幼兒表明自己心目當中對其更多的關愛,使幼兒產生安全感和自信心;

  3.善於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幫助孩子解答各種問題;

  4.在同伴面前肯定孩子的進步,給予鼓勵。當然具體事例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處理。

  犯錯、敏感、反常的孩子並不是讓人頭疼的孩子,只是要求我們老師要多一份寬容、包容,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孩子帶來的許多種可能性。

  《在反思中成長》讓我懂得了成長的目的、成長的方法、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去解決。孩子就像是一隻等待生長的小種子,需要我們耐心的照料、呵護,它才會發芽、開花、結果。重要的是不能帶給小種子一絲傷害。所以,我們幼兒園老師要理解孩子、觀察孩子、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快樂!

  幫助孩子長成為“地球公民”

  在1月2月的幼教核心期刊中,有一篇名為《幫助孩子長成為“地球公民”——美國斯坦福幼兒園規則教育》。這片文章主要寫了美國加州洛杉磯第六區斯坦福幼兒的規則教育,讓我知道了所謂的規則教育是什麼樣的,並可以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

  “引導幼兒學會遵守現有的規則,是幫助他們成長為地球公民的第一步”.這就是規則教育的的大目標。這是一個人性化的教育目標,教育幼兒成為一個社會人。規則教育包含兩個部分,園級規則和班級規則,具有統一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在大規則的統一下,班級教師根據班級情況制定班級的規則,看上去很普通的規則都具有廣泛的遷移性。

  在這篇文章中還寫到了規則教育的方法,我覺很適合我們教師去看一看,每月的“斯坦福幼兒園好公民”和一日的“小老師”被認為是該園規則教育中行之最有效的方法。在對待幼兒的紀律問題的上,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系列的處理方法,方法的步驟是非常的科學合理的,幼兒園配有相應的心理教育老師。

  我們教師日常也應該加強自身的幼兒心理學的知識,更好的服務於孩子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重視到如何尊重孩子,如何教育他們真正教育他們成為一個身心發展健康的人。

  孩子教育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 篇4

  這本書是南京市第一幼兒園參與的一項研究性遊戲學習所著的作品。全書以藍、紅、綠三色為基調,因為色彩最直觀、最形象,這三種色彩的協調,能調出最美的顏色。同時這三種色彩代表三種不同的寓意。藍篇是他們學習整合的歷程,作為全書的整個基調,是全書的基礎。紅篇是他們三年來總結出的一系列豐富的遊戲活動主題。綠篇則記錄了在幼兒、教師、家長、社群、社會如何實現互動的一個全面反映。

  其中最深刻的便是紅篇。生動鮮活遊戲主題為我打開了幼兒遊戲的一扇明窗。他們的遊戲從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地觀察——訪問傾聽——研究記錄——交流彙總這一系列嚴謹的探究過程串連,儼然是一項龐大而系統的工程。在書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南京市第一幼兒園的整個遊戲過程是從問題開始的,如他們提出愛心郵局的主題,其中就整理出了對人、對物、對人的活動的幾大調查方向,透過個人、親子、集體調查來收集資料,然後再將收集的資料轉化為遊戲場景、遊戲角色扮演,遊戲情節始終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注重幼兒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加強教師、家長、社群、社會在其中的引導作用。這樣孩子的遊戲既寓教寓樂,又始終保持神秘新鮮,讓旁觀者能直接、客觀地發現幼兒遊戲的奇妙之處。而一個教育角度的改變並不是讀幾本有用的書便萬事OK了,應付諸於自身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發現幼兒遊戲的奇妙!

  在學習陳鶴琴的基本思想中,有一條是"課程應當採用遊戲式、暗示性、小團體式……的教學法。"陳鶴琴認為兒童以遊戲為生活,兒童總是喜歡遊戲的,"凡是當作工作做就是痛苦的,當做遊戲做就是快活的"。透過遊戲可以發展身體,培養高尚道德,使腦筋敏銳,為休息之靈丹。"幼兒園裡的課程很容易遊戲化的",所以幼稚園的課程應當採用遊戲式的教導法。陳鶴琴還認為兒童好模仿,易受成人的暗示,幼稚園的課程應採用暗示性的教學法,透過語言、文字、圖畫、動作進行暗示,尤以教師和家長的`以身作則最為重要。陳鶴琴主張多采用小團體的教學法,他認為幼兒的年齡不齊,智力不同、興趣不一致,應當區別對待、分組施教,以使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有所長進。他所提倡的多樣化的教學法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具有科學性。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更是對遊戲情有獨鍾,每次一說到要玩遊戲他們就很開心,會問老師:"我們今天要玩什麼遊戲呀?"上課時,每當我拿出小動物,跟他們說:"今天小貓要和你們玩個遊戲,你們想不想跟它一起玩呀?"他們就變得很開心,很認真地和小貓玩遊戲;有時,孩子們還會想出很多不一樣的玩法,他們在遊戲中慢慢掌握了知識,而且對於他們感興趣的知識,他們會不厭其煩地一直玩,每次都會有一些新鮮的東西從他們的小腦袋裡冒出來。

  有一次在課堂上,我讓孩子們唱《小汽車》這首歌,因為前面我剛剛給他們講了《汽車軲轆轆》的故事,孩子也剛剛玩了小汽車的遊戲,我就把前面的遊戲延伸到音樂教學中,這時我當司機,開著小汽車帶他們去"兒童樂園"玩,孩子們排好隊乖乖的等"司機"把車開到他們面前,然後一個個有秩序地"上車",徹底改變了以前一湧而上、你推我擠的局面。孩子們對這個遊戲很感興趣,最重要的是從歌曲中孩子們明白了上車要排隊和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等交規。在以後的日子裡,我經常用這首歌讓孩子們排好隊出去做“開汽車”的遊戲,每次他們一聽到"小汽車,嘀嘀嘀……"他們就會很快地排好隊唱著這首歌一起出去遊戲,有的時候我請他們自己來當"司機",他們也會自己唱這首歌。

  綜上,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兒童好遊戲是天然的傾向"。遊戲在兒童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遊戲是兒童成長的基本需要,絕不是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小事。遊戲可以健體,可以益智,可以促進兒童整個身心的健康發展。所以,我們應象陳鶴琴先生提倡的那樣重視兒童遊戲,鼓勵兒童遊戲,幫助和指導兒童合理遊戲,讓兒童在遊戲中學習、成長。

  孩子教育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 篇5

  寒假裡接著繼續暑假沒看完的書《兒童的一百種語言》,看到第十章節之後又所感悟:對瑞吉歐教育來說,教師的角色既不是母親、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同伴,而是“以專業的眼光賦予學習者和學習以價值的人”(f.霍欽斯語)。在瑞吉歐的教育者那裡,教師支援兒童的學習並不簡單地表現為“傳道、授業、解惑”。把知識呈現給兒童或回答他們的問題,並不是教師的主要任務。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幫助他們自己發現答案比前者重要得多。

  因此,幼兒教師要做到始終是“新”,這個“新”不是“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更新,而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角色定位的“更新”。新型的教師角色定位。在有關介紹瑞吉歐的文體中,大致對瑞吉歐的教師的專業性作了如下描述:

  ①促進兒童在認知、社會、情緒、創造力和身體各方面均衡地學習;

  ②班級管理;

  ③學習環境的設計與佈置;

  ④提供兒童適當的保育與輔導;

  ⑤行政事務上的溝通與協調;

  ⑥追求自我在專業上的成長。

  在分析了教師在瑞吉歐課程發展中的作用後,我想用這樣的語句來形容比較貼切:“教師是幼兒的夥伴、傾聽者;是支持者、引導者;是學習者、研究者。

  另外瑞吉歐教師的工作都能做到多、細、深。多是指觀察得多,記錄得多,對於幼兒的一舉一動都觀察得非常仔細,有很多的專案的策劃也是從觀察中得來;細是指不僅觀察地細而且研究地也非常的細,比如:海蒂是個4歲大的孩子,她不喜歡看到湯姆老師的臉上戴著一個和實物一般大小的麗莎老師的面具。海蒂告訴湯姆:“你不可以這樣子,那是麗莎的名字。”教師就將這句話記錄下來,並認真研究海蒂抱怨的真正的含義?4歲孩子無法分辨代表物品的文字與代表的文字之間的不同,海蒂把所有的字當作是代表物品的象徵符號,所以她用“名字”來代表“臉孔”這是她的認知,研究了以後,教師就能站在一個更好的位置去協調和建構她的進展。深是指教師在規劃組織時,能引導幼兒向更深的內容進行挑戰,如:有一組幼兒對於窗外高大的向日葵感到興趣,他們十分驚訝向日葵裡頭竟然有這麼多的種子,教師覺得向日葵的花應該在幼兒的記憶中長久儲存,便提議幼兒用紙與彩筆製作一朵開花的向日葵。這些畫成功地完成了,幼兒在畫中注意到每一顆小種子,老師與小朋友都同意這個畫畫活動增加了他們對從沒注意過的細節的變化。

  但教師還是覺得活動比較狹隘,她詢問幼兒為何對於向日葵的種子感到驚訝,幼兒回答說他們記得在6星期前種的向日葵子,而現在向日葵花的種子就象當初他們種在土裡的一樣。於是教師又建議幼兒畫出這些種子是如何產生的,也就是畫出他們無法觀察到的,畫出他們認為種子在向日葵裡產生的步驟。結果幼兒畫的畫五花八門,表現了幼兒的才智,突顯了幼兒的想象能力。

  孩子教育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 篇6

  本書向我們幼兒教師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設對話環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用對話的支能與技巧。全書深入淺出,例項豐富,有助於我們幼兒教師更好的瞭解兒童,反思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糾正自己的不適宜言行,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書中談到孩子的自發型對話。自發型對話可以在任何時間發生,只要你給孩子時間去談話,讀到這裡我深有體會,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一個小事例。一次在課上,發現朱振濤和陳浩在悄悄講話,朱振濤講的很投入,甚至忘記觀察老師。陳浩聽的很認真,還不時的一起說幾句。課後我將兩個孩子叫到身邊,問起了課堂中他們聊的話題。原來朱振濤在介紹自己昨晚新買的奧特曼玩具,並說下次帶來給他一起玩。這是孩子們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忽然我感到是不是我給孩子這樣自由交流的時間太少了呢。每天各個活動安排很緊湊,每個活動都有一定的常規紀律,也許真該找個時間讓孩子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真正去自主交流。於是我靈機一動,在課前擠出三分鐘給孩子自由交談,漸漸我發現孩子們上課隨意聊天的現象少了,孩子們的關係密切了,交際範圍也廣了。在這種自由談話中老師可以是一個觀察者與傾聽者,儘量不去打擾到孩子們的談話,孩子們會在這種自發型的談話中成長。

  另外讓我感興趣的是這本書中談到關於課堂中的談話部分細節。書中說到很多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屬於讓孩子“猜測老師想法”的問題。老師如果不喜歡這個答案會讓孩子繼續回答直到滿意為止或者是稍微改變之後再提問,孩子在這個提問中是被動的。回想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同樣出現過類似的問題,有時我的處理方式也會比較急躁不是很妥善的。當一個孩子回答老師的問題不是老師所要的答案,也許會有兩個現象發生,一個是老師終止了他的回答,另一個可能是他的答案沒有得到老師的回應被忽略掉了。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會讓孩子比較沮喪,表現慾望減弱,也有可能發生更嚴重的事情就是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現在反思起來我想我們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表達的空間,提問也多提發散性的問題,答案不要單一,讓孩子在各種觀點的碰撞下產生智慧的火花。

  讀完整本書還是思緒萬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師怎麼可能去發現孩子是如何看待認識世界的呢?怎麼可能與孩子一起探索他們的生活與成長的世界呢?怎麼可能幫助孩子建構他們自己的學習生活呢?這麼多的問題圍繞著我,我想答案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傾聽與支援,讓孩子獲得積極的自我價值感與情緒情感。我想說:親愛的孩子,老師會聽你說,聽你說你的故事,你的夢想,你的成長......

  孩子教育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 篇7

  《我們怎樣教育孩子》是好久好久以前學校發的一本書,當時順手放在了辦公桌裡,一直沒有再翻出來。這學期無意間翻出來,就順便看了看,結果就被裡面那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和撥出問題看實質的質樸的語言吸引了。

  《我們怎樣教育孩子》是張廣利校長結合他在學校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對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思考的文字呈現。其“社會即學校,家庭即學校,父母即教師”的觀點,是我伴隨著教育工作年限的增長,感觸越來越深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基礎,學校和家庭應形成合力,共同承擔起培育孩子的責任,為孩子的一生髮展負責。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談舉止、處世態度、生活方式及對每一件事、每一個問題的看法都會對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在孩子的心中打下烙印。“在孩子幼小的心田裡該播種些什麼”使我更加清晰的知道:讓孩子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合作、學會共處、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比學習書本的知識更重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裡,該播種些什麼,教育孩子從小該崇尚什麼,反對什麼,珍惜什麼,愛護什麼……是值得我們做父母和老師應該注意和深思的問題。

  “一心渴望偉大,追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影;甘於平淡,認真做好每一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是汪中求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我想,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體會到: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們不要期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多麼偉大,關鍵是要關注孩子成長的當下,讓孩子在平凡的生活和學習中成長,從小事做起,從腳踏實地地做事中體驗成功,從平凡的經歷中發現偉大,成就孩子真實而豐碩的人生。

  一篇一篇細細品讀下,再與自己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所做的一切相對比,發現自己對孩子的某些教育行為是不恰當的。或許,我們早就知道,或許,我們才發現,但這需要我們改變。“要想改變孩子,首先應該改變自己”。這是一句非常簡單好記的話,但做起來卻相當困難。就像教我們家的小姑娘識字,發現就是簡單的“東南西北”這四個字,她在學習時卻東張西望,一遍一遍記不住,在那裡胡猜。大怒,訓斥一頓之後,孩子一邊哭,一邊嚇得往大人懷裡鑽,還得一邊繼續胡猜。或許,冷靜之後想一想,讓孩子休息一下,等她能精力集中時再來認,效果一定比邊哭邊學習的效果要好。但當時盛怒之下,知道是錯的,卻還在和孩子,也和自己較著那個勁。

  掌握孩子成長的規律,做個智慧的父母和老師,我想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追求的。為此,我們都要努力呀!

  孩子教育的讀後感和讀書筆記 篇8

  讀完《為孩子重塑教育》這本書,引起我深深的思索,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每天都在傳授給學生知識,但是,我們卻從未深入的考慮,這些知識到底能給學生帶來什麼?我經常對學生們說,你們要努力學習知識,將來才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我的想法是多麼的愚蠢和錯誤。學生的知識背的再熟練,練習題做的再多,如果他的能力得不到訓練和發展,那也是毫無價值和意義的。現在社會需要的是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具有多種能力的人才,而不是死記知識,不懂得實踐應用的公民。

  教育的目的已經不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正如書中提到的,高中的教育目標是教會學生掌握認知技能和社會生活技能;讓學生們做個準備,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磨練性格;在學生髮現自我的過程中提供幫助;透過學習經典作品,給學生啟迪;讓學生們為迎接富有成就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這些目的裡是引領學生擁有屬於自己的能力,其實真正做到如此,又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情。因為老師的水平也是千差萬別,而現在對於老師進入學校的門檻,也主要是以應試為主,可這應試裡面並沒有多少對這個人師德的瞭解,而一個師德並不過關的老師,又怎麼能培養出一群真正有德行、有能力的學生呢?

  這本書要培養創新能力的人。沒有創新能力又如何去適應未來社會?學校進行什麼的教育就變得重要,不單單只是學校考慮的問題,全社會、老師、家長們、孩子都應該來考慮的問題。學校和老師應該重點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學生如何搭建理論和應用的橋樑,且教會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候,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全社會應該考慮文憑不再是神話,文憑只是一項技能的認證。家長應該考慮問題是學習的花費和孩子的成長投入,不能用金錢量化孩子的成長。

  這本書向我們提供了更加先進的理念,致力於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教育的貢獻,而將某些理念落地生根,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能夠結合自己的教育實際情況,將某些理念為自己所用就是一種很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