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說課稿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說課稿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說課稿

各位老師們:

  大家好!借今天面向社會公開課的機會,我才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在這裡要感謝為我這堂公開課付出無數心血的領導和老師們。

  下面談談我上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新課標第九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老課文,很多老師講過這篇課文,各有所長,出於借鑑和嘗試,有邯鄲學步的嫌疑,但我輩後生,貴在學習,應當博採眾長,望見諒。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及其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選擇這篇課文,緣於感動,也緣於引導學生體會父母之愛、感恩父母之愛的初衷。教學這篇課文,目標在於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讓學生透過感悟文字,感受父愛偉大的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一、 讓學生感動。

  語文學習不同於其他學科,她是以精神獲得和知識獲得為目標。沒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薰陶,語文課將蒼白無力。上《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我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使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感動,是上好這篇課文的前提。一箇中心詞“了不起”,牽一髮而動全身;兩個板塊,感受父與子的了不起,清晰明瞭;一條主線,“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貫穿全過程。刪繁就簡,集中目標,留出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去自主活動,促使每一個學生獲得發展。

  二、讓學生清楚自己為什麼感動。

  讓學生感動,難道就夠了嗎?事實上,《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不長,也沒有晦澀的詞句,即使沒有老師的引領,學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這篇課文讀懂,並且被“這位父親”的超乎常人的堅強、堅持、信念與愛感動,然而這樣的接近於奇蹟的結局畢竟太具有偶然性。假如事情沒有那麼圓滿,這位不顧其他父親以及警察的'勸阻,堅持在地震後的廢墟中徒手挖掘38小時後,最終找到的只是兒子血肉模糊的屍體,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學生還會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嗎?我覺得應該讓學生思考甚至選擇,自己是被事情的結局感動,還是在事情的過程中感動。

  三、讓學生思考為誰感動?

  與這位堅定的父親相比,那14位孩子的父母過早地放棄了拯救自己孩子的努力,不是他們對自己孩子愛得不夠深,而是特殊時刻正常的理性。我們應該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犢之情都是一樣的,那14位父親對兒女的無與倫比的愛

  以及喪子之痛,不過是被文學處理中的“詳略得當”中的“略”略去了。嘗試修改故事結尾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多元視角、多維思考。這也是新課標的要求,因為語文教學素材大多是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它們沒有絕對的是非判斷,只是提供一種價值取向或暗示一種人文培養目標,在鼓勵學生思考問題的時候學會一種辯證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累語言,內化語言,並靈活地運用了語言。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培養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地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由人及己,情感昇華,在課尾,讓學生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想到要感恩父母,採用學一篇帶一篇的方式,讓學生閱讀同樣表現父愛的文章《爸爸給四歲女兒的一封遺書》理解父愛的不同表達方式,並能從實際生活瑣碎中感悟父母對自己的愛,同樣也能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愛。

  總而言之,這節課的嘗試,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也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和家長朋友們多多批評指正!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