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精選11篇)

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精選11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 篇1

  我從課題的關鍵字“寶”入手,讓學生展開思考,聯想,活躍他們的思維,學生感興趣的同時有了積極思維的慾望,從而能夠集中注意力,也讓學生在動腦想,動嘴說的同時,進行了聽說的訓練。然後自然而然的引出“大腦”“雙手”,老師告訴師孩子們,雙手和大腦可是我們人體的兩件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爺爺還專門為“手和腦”寫了一首兒歌呢!標題就叫〈〈兩件寶〉〉,揭示並指導讀課題:兩件寶。這樣做跟我們日常生活很貼近,比較直觀,學生易於接受,緊接著再認識書上的字詞句後,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腦,想想,說說,進一步體會。從而完成教學目的,這樣安排整堂課活而不亂,學生在聽,說訓練中掌握了基礎知識,同時也培養能力。

  不足之處:

  語文教學最關鍵的是讀。“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說的就是朗讀的作用。為此,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教師範讀、跟老師讀、自讀、小組合作讀、齊讀等等。讓學生在讀中領會“為什麼手和腦是我們人的兩件寶?”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覺得課堂上學生讀得還是不夠。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還很多,比如:我還要加強課堂的調控能力,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地準確地作出評價,善於運用鼓勵性的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喜歡上我的課。

  我想,教師是馭駕課堂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導師,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明燈,處處點燃他們求知的火焰,才能讓知識火焰越燒越旺。在以後的教學當中我會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

  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 篇2

  首先,細數幾點做的較滿意的地方:

  一、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主動探尋知識的規律把教的權利留給孩子。同桌互讀,對於一年級的孩子而言,他們單純,不僅可以輕而易舉的落實這一教學策略,而且還能從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互幫互學的班級學習風氣。蔣格妍不厭其煩地糾正同桌鄭新於的讀音,“能”讀成了前鼻韻,但是,鄭新於始終沒有發準確。我聽後,告訴蔣格妍幫助的竅門:“你告訴他,把舌頭往後靠一點就可以了。”他這麼一說,鄭新於果然一下子就讀準確了。蔣格妍緊鎖的眉頭一下子舒展開來,開心地笑了。我想,從這一個小小的細節,我們不難發現,一年級的學生之間關係是非常單純的,沒有大孩子那麼多計較,也沒有什麼面子思想,更沒有偷懶包庇的,認真勁兒十足,滿腔熱情,他們最需要的是老師方法上和經驗方面的點撥。

  二、適度適量的讀寫結合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這裡的讀寫不同於高年級的閱讀和習作,僅僅就是指讀書和書寫漢字或拼音的意思。如果,一節課一讀到底,再豐富有趣實效的教學措施,也很難40分鐘緊緊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在適當的時候安排適度的書寫練習,卻是絕好的興趣和注意力的調節手段。因此,在這節課中,我把本課要求必須會寫的7個生字分別安排在兩個課時完成,而本節課完成的3個生字都是有一定的識字竅門的相關的生字,學生掌握起來輕鬆容易。

  三、朗讀教學重模仿,輕感悟這首兒歌的語言充滿理性色彩和凝練性強,因此,很難要求學生讀出韻味。所以,我的朗讀教學定位於“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在理解的基礎上兒童化地表演讀。”而在教學中,初讀課文時,我的範讀,就是對課文的語氣基調的定位,音準、節奏也是一個示範,天性善於模仿的低幼兒童,一學就會,為此,我就沒有多費力氣,充分節約的教學時間,把寶貴的時間留給了更需要進行的識字寫字活動和說話訓練。

  當然,幾次課的磨練,也總結了不少教訓,也羅列一二,警示以後教學中不要再犯。

  1、對學生的事情把握不準,特別容易拔高要求。比如,有一副特別有意思的圖片,能有效的說明手腦並用的好處。對於大孩子也許能較容易的看懂圖畫的深刻含義,而對於一年級的小孩就顯得有些深奧,能粗淺感知一點的也僅僅是風買麟角,而我個人的偏好使我忽略了和孩子的實情,使得欣賞此圖的教學環節意義不大。

  2、教學層次不夠合理,是教學預設還不夠充分造成。比如,第二次試講中就出現了學生已經藉助拼音準確的朗讀了課文,之後我又讓學生帶著拼音認讀生詞;還有,第三次教學中,我在初讀課文後就一股腦的鞏固了三項練習,其中有兩項連詞成句和任選幾個詞語說一句話,屬於離文認讀,應該放在學完課文後進行的拓展聯絡,而我有違反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時機投放錯誤。

  以上的經驗也好,教訓也罷,應該牢記心間,才能增長教藝啊!

  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 篇3

  《兩件寶》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13單元的一首兒歌,作者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全詩語言簡潔,通俗易懂,形象地告訴人們雙手與大腦的作用,勞動與創造要靠手和腦的道理,是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勤於動手,手腦並用的好載體。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知道學生用聽讀的方法識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並背誦課文,能理解課文蘊涵的道理,難點是認讀12個生字,學寫7個生字,認識新筆畫"豎提","彎勾"。

  雖然經過精心的準備,試講,再正式登臺"表演",課堂教學卻遠非我預想中那麼順利,不由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得與失——

  教學中的"得":

  本課識字量較大,在教學中,為了分散難點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我以猜謎引入新課:"十個小夥伴,分成兩個班,大家齊努力,共同把事幹!——猜身體一個部位。"生答後,師貼出詞卡:"雙手",並認讀;再追問:"你是怎麼猜出來的 "生答後,師貼出詞卡:"大腦",認讀,強調"腦"的發音。然後老師告訴師孩子們,雙手和大腦可是我們人體的兩件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爺爺還專門為"手,腦"寫了一首兒歌呢!標題就叫〈〈兩件寶〉〉,揭示並指導讀課題:兩件寶。這樣安排,既讓孩子興趣盎然地學習,又分化了識字難點,學生在此環節已認讀了5個生字,並能有感情地讀三個重要詞語:雙手,大腦,兩件寶,為有感情的讀兒歌打下基礎,還暗示孩子應學會動腦。

  朗讀訓練紮實有效,要求學生讀得正確,流暢,有感情,從詞語入手對孩子進行朗讀訓練,並透過老師範讀,教讀,抽讀,生自由練讀,師生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不僅讀得正確,流暢,而且讀得有感情。

  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節奏太慢。一年級孩子自控力差,教師應透過快節奏的教學不斷轉換學生的興奮點,以避免其開小差,同時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增大課堂容量。

  識字教學手段較單一,一年級識字任務繁重,應多采用孩子喜歡的方式,遊戲來識字,既培養孩子的識字興趣,又讓孩子學得輕鬆,牢固。

  教學機智不足。在幫助孩子理解"手"的作用時,請一個孩子說說媽媽的手能幹什麼 殊不知這位孩子的媽媽從不做家務,但電腦玩得很棒,當孩子遲疑時,師提示:你吃的飯,穿的衣是媽媽的做的嗎 孩子仍是遲疑不知如何作答,若將此問該為:媽媽的手最會做什麼 相信孩子能一口答出。這正如一位特級教師所說,學生回答不出,是因為老師未搭建合適的'平臺。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更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我願邊教邊求索。

  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 篇4

  翻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以下簡稱“標準本”一年級上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鮮豔、精美的照片,這便是教材編者特意為學生所編的“習慣篇”。

  教材,是一種資訊的載體,是編者教學理念的物化。

  那麼,標準本一年級上冊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開篇,蘊含著怎樣的教育教學觀念呢?

  一是素質教育觀。有人曾經對素質教育作過這樣中肯而又通俗的闡釋:素,即素來,平日;質就是本質、本性、性格。顧名思義,素質就是平日一點一滴培養成的性格——人們按照一定的規矩行事,久而久之養成習慣,逐漸成為較為穩定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輕易改變的本性。“標準本”一年級上冊首先將視點聚焦在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上,無疑是素質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

  二是學生髮展現。誰都無法否認習慣的巨大力量,它與人的發展終身相隨。國外有諺語云:“人是習慣的奴隸。”王爾德也有這樣一句名言:“起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這就是說,如果學生從小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將來他就能在沒有任何強制因素和外人點撥輔導的情況下,也能非常自覺、饒有興味地去讀書、去學習、去交際。學生時代播下的良種,便可贏的未來的豐收。從人的一生來說,在校學習語文的時間畢竟是短暫的;而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在生產、工作崗位和生活實際中自學語文,則是終生所需,這以後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因此,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便是著眼學生一生的發展,以讓他們終身受益。

  三是“小語姓小”觀。以往的語文教學存在著嚴重的“眼睛向上,忽視基礎”的弊端,因定位不準導致高耗低效。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只有“眼睛向下,固本培元,打好基礎”。學習語文雖說是一輩子的事,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但也有一個捕捉最佳時機、形成紮實根基的問題。小學生可塑性很強,是打好學習基礎、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抓住這個時機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視,一旦形成一些不良習慣,再想去改變或矯正就事倍功半了。“小語姓小”凡是要從早抓起,從小事抓起,起點低一些,要求嚴一些,固本培元,夯實基礎。

  基於上述思考,並在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從一年級從就將學生日常語文學習和語文生活中一些必須具備的良好習慣作為重要內容編入課本。在課本開頭,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題,醒目地編排了五個頁碼的彩色照片,透過語文生活實踐中的形象畫面,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直觀的可資借鑑的範例。這部分教材可分為三塊,其中第一頁為第一塊,第二、三兩頁為第二塊,第四、五兩頁為第三塊。

  第一塊,圖上部是兩位同學讀書寫字的姿勢,其中女同學正在讀書,男同學正在寫字。中部是兩位同學做眼保健操圖,其中男同學正在擠按睛明穴,女同學正在揉四白穴。下面是醫生給同學們檢查視力。

  第二塊,圖左上是學生集體讀書的姿勢,右上是一位學生讀書姿勢的側視特寫;左下是一位女同學正在寫字,角上為握筆位置的特寫,右下是學生集體寫字的圖片。透過上面兩幅特寫圖可以讓學生明白:讀書時坐姿要端正,雙手拿書或將書平放在桌上;書本與眼睛距離為30~35釐米(大約一尺),與視線夾角接近直角。讀書時還要做到胸部與桌緣距離為6~8釐米(大約一拳的距離)。學生寫字的姿勢和握筆要求,可以透過下面兩幅圖看出:寫字時坐姿要端正,兩臂平放桌上,眼睛與練習本的距離為30~35釐米(大約一尺),胸部與桌緣的距離為6~8釐米(大約一拳的距離);寫字時還要把練習本放在胸部正前方;左手按住練習本一側,右手握筆。握筆時食指較大拇指稍低,握點離筆尖3~4釐米(大約一寸左右)。

  第三塊,兩頁共有八幅小圖。第四頁上面的圖是一位小學生正在整理書包,使裡面的書本、文具擺放得整齊、合理。左下方一幅小圖,是一位小學生寫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乾淨,免得弄髒習字本。右邊的一幅小圖,是一位同學正小心地把習字本的卷角抹平,她的鉛筆和文具盒都擺放在適當的位置。第五頁右上角的小圖,是一位小學生仔細地整理文具盒。中間的一幅圖,是一位同學寫完字以後,把鉛筆套起來,以免折斷筆尖。從下面的兩幅圖可以看出,文具盒和課本都被小主人保管得很好,鉛筆盒裡的文具擺放得很整齊,所有的課本都包上了書皮。

  不難看出,這一冊“習慣篇”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規範性。

  為確保學生嚴格養成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習慣篇”的內容編排十分注重規範性。經多次調研,發現許多同學執筆時食指未關節均向裡凹陷。這樣執筆需以腕運筆,寫出字來比較僵硬。正確的執筆姿勢應是,食指未關節應是平的或稍向外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指腕配合、運筆自如。習慣篇用特寫圖片向學生作了正確展示,有利於學生模仿、規範。

  二是科學性。

  習慣是由於長期重複或練習所固定下來的行為方式,是經過反覆練習而形成的行為的自動化。呂叔湘先生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習慣的養成要透過反覆的練習和實踐”。對此,教材的安排應該說是十分科學的:一開始以圖片示範讓學生認真仿照。反覆練習,逐步形成動力定型;後以故事強化,加大資訊強度;每篇課文後面均設描紅練習,讓學生操練、運用,逐步實現自動化,形成“快速反應通道”。

  三是形象性。

  “習慣篇”主要以精心拍攝的照片編排而成,如寫字時怎樣做到頭正、肩平、臂開、足安,學生只要看看圖就知道了。直觀而又形象的展示,學生可以一目瞭然,心領神會,自然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四是整體性。

  這應該包含兩方面的含意:其一是說,一年級上冊。強調讀寫姿勢,並不意味著可以降低其他習慣的要求,或對其他習慣暫時不聞不管。習慣的培養應是全方位的。其二是說,學習習慣的培養不能孤立地進行,應與思想教育、技能訓練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全面提高。

  我們該如何憑藉教材,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

  首先,習慣培養具有微觀性,必須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習慣關乎人的一生,教師必須做“有心人”,無微不至地全面關愛學生,大處著眼,從對人格塑造和終身發展的影響考慮,一切為了塑造未來的有用之材。

  習慣培養是具體、微觀的,教師必須從小處著手,從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細枝末節抓起。

  如: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特點,教師必須發揮示範作用,注意言傳身教。學生耳儒目染,由此而產生的內驅力,對其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又如:指導學生寫字必須抓住“關鍵點”。一年級學生手小力小,寫字時往往握筆處離筆尖太近,結果因要看清筆尖的執行而導致眼睛距離本子太近。因此,保證“一寸”到位是“三個一”中的關鍵。教師若在這些細微的地方引起重視,嚴格訓練,學生正確的讀寫姿勢的形成定會指日可待。

  其次,習慣培養具有長期性,必須堅持“反覆抓,抓反覆”。“思之自得者真,習之純熟者妙。”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反覆進行訓練。學生的領悟能力有高有低,技能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比如怎麼握筆、簿本擺放的角度、眼睛和簿本的距離等等。老師交待、講解、示範、糾正好多遍,有的學生可能還會記不住,這就需要老師不急不躁、因人而異、耐心細緻地進行指導。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時也會出現“反覆”。

  如透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寫字姿勢正確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會走樣,這就需要抓“反覆”,進行再糾正。所以,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激而就的,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反覆抓,抓反覆,一絲不苟,持之以恆。稍有懈怠,便會走樣;經常中斷,就會前功盡棄。

  第三,習慣培養具有隨機性,必須注意“家庭與學校,擰成一股繩”。“新大綱”指出:要‘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養成教育的隨機性尤其需要學校與家庭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學校老師的指導訓練固然重要,家長的督促檢查更是必不可少。就拿寫字來說,學校與家庭就要齊心合力引導學生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習慣“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寫字,只要一提起筆來,就要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地寫,力求做到筆畫清晰、間架合適、行款整齊。可見,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必須隨時隨地、全方位地予以重視,家庭與學校必須齊抓共管。就本冊教材的“習慣篇”而言,我們的教學該注意什麼呢?首先,必須讓學生明白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的重要性:課文讀錯了可以重讀,字寫錯了可以重寫,而不良的讀寫姿勢一旦定型就較難改變;讀寫姿勢如何,不僅直接關係到能否讀好書、寫好字,更重要的是關係到骨骼是否正常發育,視力能否保持正常等等,對自己一生能一否健康成長關係重大。

  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性層面上,應該讓操作層面擁有更為廣闊的時空。

  其一,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可以針對兒童喜歡聽故事的特點,編一些童話故事或將某些名人小時候的事例講給大家聽;也可以將學習內容編成琅琅上口的兒歌讓學生讀,或將教學內容拍成錄影播放;還可以舉行讀書、寫字儀式,讓學生知道,讀書、寫字是很嚴肅、很莊重的事,不能馬馬虎虎地對待。總之,教學要力求生動、活潑,要變枯燥的說教為富有趣味的活動。

  其二,運用榜樣示範,指導仔細觀察。理論研究認為:技能、習慣的形成,實際上是一個由外顯認知轉化為內隱認知的過程。在外顯認知階段,為了認識和解決某個新問題,人們必須要從自己的記憶中呼叫大量的“相似塊”,來跟問題的解決方向、目標、環節進行相似啟用、相似選擇、相似匹配、相似建構。我們的教學實質上就是在幫助學生儲存和建構一定數量的“相似塊”。因此,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課本上的照片的作用,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上的同學在做什麼,是怎麼做的。這樣一來,圖上那些同學的具有示範意義的讀寫姿勢就會就會變成一定的“相似塊”儲存於學生的記憶之中,以備呼叫、啟用。

  其三,明確具體要求,反覆進行實踐。在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之後,學生對這一習慣的具體要求便已基本明確。如何才能將這些要求逐步“內化”呢?只有反覆實踐,舍此別無他途。因此,教師應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如示範、比賽、表演等,對學生的讀寫姿勢進行當堂指導,力求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不難設想,若干年後,用上這套教材的孩子們,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將會像細胞溶進血液一樣“內外”他們的語文素質,他們將成為“規規矩矩寫字、認認真真讀書、清清楚楚表達”的習慣過硬、基礎紮實的一代。

  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 篇5

  在本學期裡,我堅持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認真批改作業、講評作業,課後,對學生進行恰當輔導,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並順利完成育教學任務,下方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作如下反思:

  一、抓好學生的學習習慣

  作為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鐘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剛開學的兩個星期裡,我採用編兒歌、口令等形式,將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融入情趣之中,讓學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讀書拿書,從持續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習用品,都需要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講講、說說說,透過一學期來的培養,我班學生都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認真備課:

  根據教材資料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搞笑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三、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

  一年級作為學生走進學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築高樓大廈一樣,務必要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本學期,我主要在注重學生的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寫字、讀書、課外閱讀等方面作了努力。

  1、注重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漢語拼音知識既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又是學好語文的重點、在教學中,我與年級組老師經常交流,並向她們學習教學經驗,以使自我能讓學生學得簡單、學得紮實、同時,在開學前一個半月教學拼音的時光裡,我針對學生因材施教,每一天鼓勵學生讀課外書,並經常引導學生對已學拼音知識活學活用。

  2、抓好寫字訓練、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個性注意對學生寫字的要求、首先,透過自我的課堂板書,給學生做一個很好的示範、其次,從技能方面和習慣方面的要求學生、個性強化習慣方面的要求,如怎樣握筆,持續怎樣的‘寫字姿勢,使學生構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3、抓好讀書訓練、首先,調動學生讀書的用心性、在課堂上,我經常設立各種各樣的讀書比賽,小組讀、男女讀、抽生範讀、教讀等形式在必須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4、注重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儘量引發學生能開啟想象的翅膀,讀出自我的感受出來、注重自我的示範性、由於一年級的學生模仿性較強,所以在教學生讀課文之前,我都個性注意這篇課文的字音、語速、語調、語感等方面,儘可能地為學生作出很好的示範。

  四、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經過一年的實驗,最直接的體現是學生的變化、首先是學生學習用心性普遍提高了,對學習語文有了比較高的興趣、這不僅僅體此刻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方式上,還體此刻學生在課外學習上、學生能主動用心地參與語文學習,把學習當作自我的需要、不僅僅學習了課內要求掌握的知識,還引進了許多課外資源,學習了許多課外的知識、採用不一樣的學習方式,也讓學生從中得到了許多實惠,學會了如何與人合作,學會了如何自主學習。

  總之,在這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始終堅持以新課程的標準實施教學,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用心投身教研活動之中,教學工作取得了必須成績、但是,由於一小部分學生因為年齡上的差異,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學習上有點困難。

  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 篇6

  第一冊課文《畫》的第一課時教學、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位在指導孩子看圖初步瞭解課文,重點指導學生利用前面學習過的識字方法識記生字、雖然,在課前我對於教材和教案都爛熟於胸,自認為胸有成竹,但是,在課堂上自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課堂常規都出現了一些想不到的問題。

  一、在課堂教學方面,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

  1、在前面的學習中,孩子們就已經對看圖理解課文不陌生了,但這節課上,我認為:學生看到圖就能想象的到遠遠看去山是有顏色的,而水是聽不見聲音的當我提出:“從高高的山上流下來的水有聲音嗎?”孩子們說:“有,有聲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時讓我措手不及。

  2、對於課文中的生字的處理,我僅限於邊讀詩句邊讀生字,讓孩子在文中去識記生字,忽略了生字的應用,學生在識記了生字後,沒有及時地進行口頭組詞的訓練、課後,領導和老師們在評課時及時地給我提出來了、我認真地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不清楚,不明白、這讓我想起語文新課標中強調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我在自己的備課過程中,由於過於注重教學環節的設計,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情。

  二、在課堂組織教學方面

  講課過程中,看到孩子們在有老師聽課的情況下,還是有孩子在不斷的動,有的坐不住,有的不舉手就發言,我站在講臺上,還要隨時提醒他們,真是感覺有些力不從心,很是擔心亂了課堂紀律,完不成教學任務,但在擔心之餘,我也在分析其原因。

  1、課堂上對孩子的即時性評價,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鼓勵和表揚,實效性不強、如果在課堂上對守紀律的孩子我及時給予一個實物蘋果圖片或一朵漂亮的花朵,對舉手發言的孩子給予“文明守紀標兵”的牌子,可以想象是怎樣的課堂情景、試想,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作保障,怎樣來完成教學目標呢?

  2、課堂常規體現在細微的地方、比如,拿書、拿筆、拿本子時,不應當有聲音;寫字時,課桌椅不出聲,這些都是教學過程中非常細微的問題、在課上,聽到孩子們放書噼裡啪啦,課桌椅丁冬丁冬的聲音,我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在深入地反思後,我想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該重視這些細節、不管你的課設計的再好,學生出現這樣的常規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狀態顯得特別浮躁,也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總之,對於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我還要多學習、多討論、多反思,虛心學習,在實踐中不斷錘鍊、提高。

  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 篇7

  語文教學經過多年的改革,已經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是,以整體而言,語文教學效率偏低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面對學生不懂文體,不會謀篇,詞不達意,表達不清,錯別字連篇等諸多語文能力的缺漏,人們在思考,語文教學怎樣才能走出頹靡的困境?怎樣才能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以適應四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與需要?

  首先,應擺脫操作上的簡單化。

  國家教育部門為方便教師查詢備課資料,編寫了教學參考書,其目的主要是讓教師在備課時,參考使用一些資料,因此在表達形式上並不那麼深入淺出和有條理性、邏輯性。而有些教師則不加思考的地將教參上的內容照搬到課堂上,不結合本地區,本班的學生情況,這樣的傳授知識,學生如何能接受?於是就形成了“千節一面”的情況,甚至包括有些優質課、觀摩課也是如出一轍,缺少新意。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就只能成為一種良好的願望。

  其次,升學考試導致了語文教學中的短期行為,誘使教學中的簡單化。

  多年來,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學生家長及至教師本人已經習慣和認同了成績就是效果,考分就是質量。於是教師為考而考,學生為考而學,領導以考視人。把繁紛複雜的、豐富厚實的語文世界收縮於考試說明之中,排斥了除考試說明之外的其它內容。教師將豐富多彩、優秀生動的課文,分解成支離破碎的骷髏,難怪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本來貼近學生生活,感情豐富,吸引學生的文章,學生會覺得學起來枯燥乏味。我們看到不少教師,為了應付考試,把語文課上成了應考訓練課,題型分析,應考技巧,大量的時間被消耗了,這無疑大大限制了教師教學的創造性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積極性,如果不擺脫為應試而採取的簡單的短期行為,那麼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路子會越走越窄。

  第三,要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還應遵循語文學科自身的教學規律。

  語文教學中的簡單化,還表現為排斥與不重視語文學習中的直覺,領悟等非理性現象的存在。近年來,不少地方把語文教學量化了,甚至把理科教學中的某些做法引進了語文教學領域。語文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容易操作。認識若干生字、背誦一篇課文可以在一定時間完成,而要理解、體味一段或一篇文章則不一定能在一定時間完成或取得滿意效果。中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自覺與感知對於他們學習語文來說是十分可貴的潛能。所以我們的前人十分重視學生讀的功能,把入學學習稱之為“讀書”。“讀”是我們教學中的優秀傳統。可我們現在大多數教師卻忽略了學生的讀,而特別重視學生的寫與對文章的分析。漢語言較之其他語言而言,更有許多不確定性,如果把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譯成白話,就會索然寡味。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幾個例子”如果不加強對語文教學規律的研究,不能把學習“例子”轉換成技能,則學生只能得到死的知識,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問題則無從談起。

  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 篇8

  《口耳目》是孩子們的第二節識字課,他們才適應了拼音教學,又要面對新的挑戰—識字教學。識字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步驟、老師的教學環節都和拼音教學有差距,孩子們一時還不能適應。

  《口耳目》整篇課文把畫畫、古文字與象形字對應起來,展示了漢字的。演變過程。課文中的生字都是高頻字,如:口、耳、羊等字,同學在生活中可能都已經接觸過,同學應該會讀、會認。因此,我將本堂課的目標定為:“透過遊戲、兒歌識字等方法,認識鞏固生字,讓同學在樂中學,從而激發同學熱愛祖國文字,發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這節課大膽的讓學生自己學習生字,讓孩子們自己感受到獨立學習的快樂,為以後的自主學習打下好的基礎。我重點選擇了有代表性的“目字,先看圖說目,一方面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則培養了說話能力;接著看圖比字,告訴學生這是古代人寫的字,進而比較古字和圖的相似處,讓學生初步瞭解了象形字的由來:古人根據圖畫畫出來的,因而字和圖畫很像;最後出示演變到現在的目字,比較目和目圖的相似處。

  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 篇9

  《影子》這是一首以生活現象為題材的兒童詩。影子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是人類形影不離的朋友,課文以簡潔、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孩子們介紹了“影子”和“人”總是“形影不離”這一重要特點。本課生動的語言既讓學生覺得很有興趣,又能形象地瞭解有關影子的一些現象。聽了同段老師教學《影子》這篇課文,真是受益匪淺,特別是她新穎的教學環節讓我深受啟發。

  1、“影子”的“影”字教學,可以看得出,教師特別注重識字方法的指導,採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識字,效果一定好。

  2、認識影子的位置時,讓學生結合圖片辨認影子位置,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包括後面的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前後左右是誰,拍手操等環節都非常符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3、理解“小黑狗”這個比喻時,教師讓學生想一想換成“小黑熊”行不行,是學生充分了解影子是黑色的特點。理解“朋友”,老師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朋友,從而感受“常常在一起”。難點也就輕鬆突破。

  建議:

  (1)掌握學情,提問的問題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

  (2)問題環節高效化。新穎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每個環節要發揮其重要性。

  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 篇10

  《小書包》由6個詞語和一首輕快、活潑的兒歌組成。兒歌節奏明快,淺顯易懂,不僅展示了“小書包”裡的各種文具,還告訴學生這些學習用品是他們讀書寫字的好夥伴,陪伴著他們的學習。從而引導學生要好好愛護這些“小夥伴”,養成整理、愛惜文具的好習慣。

  本課教學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猜謎語,激發興趣

  課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開課時,以學生喜歡的猜謎語的形式引出小書包裡的文具等學習用品,這樣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學生不僅認識這些學習用具,而且學在生活中自己識字,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作好鋪墊。

  二、多樣識字,紮實寫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一學段要求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願望。一年級的孩子還沒有自主識字的能力,為了給孩子們構建識字的意識,培養學生識字的良好習慣,在識字教學中,針對不同型別、不同特徵的生字,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識字,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字謎等方法,從而提高識字效率,讓學生享受“學語文、用語文”的樂趣。

  寫字環節,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筆順、結構,然後範寫,再讓學生描紅臨寫,最後展示評價,給學生了正面的引導,孩子們都開始練字,只要發現老師書寫不規範的地方就直接指出,來看來孩子們真正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三、動手實踐,有序表達

  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不會整理書包,書包裡亂得像“紙簍”,家長只好每天幫他整理書包。小學生這種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學前期家長包辦一切,未能培養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課堂上,開展了“整理書包”的遊戲,以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時並引導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整理書包的。建議學生用“先……接著……然後……最後……”這樣的句式來說話。透過活動讓孩子們明白,書包內該放些什麼、每天怎樣整理書包,並知道整理書包的重要性,學習整理書包,培養初步的責任意識。

  四、存在不足之處

  1、但由於一年級的學生說話時用詞不夠準確,語言表達不完整,針對這點,今後還要加強口語交際訓練,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2、在組織學生學習朗誦兒歌時,能夠注重提醒學生對兒歌的情感處理,但是對於兒歌、詩歌類的朗誦方式還需提高,完整但過於平淡。

  一年級上冊語文兩件寶教學反思 篇11

  第一幅圖以“歡迎新同學”為主題。

  在校門外,老師正在迎接到校的同學。有的小同學結伴來到學校,有的小同學在家長的陪伴下來到學校。畫面上,一個小同學正在聽媽媽說著什麼,一個小同學正在和自己的爸爸說“再見”,一個小同學正在和老師互相問好。校園裡,教學樓高高矗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有幾個同學正在掃地、澆花。

  透過觀察此圖,學生可以初步瞭解學校生活的一些側面,感受老師的親切,並學習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

  第二幅圖以“學習語文很快樂”為主題。

  教室裡,同學們正在上語文課,學習生字“馬、牛、羊”。黑板上貼著馬、牛、羊的圖片,一位小同學正在把生字卡片貼到相應的圖片下面。女教師親切地望著她,愉快地微笑著。其他同學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專心地看著黑板。

  此圖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瞭解語文課的學習內容和形式,感受語文學習的生動有趣。

  第三、四幅圖以“良好的讀寫習慣”為主題。

  第三幅圖上,一位男同學正在讀書。他的坐姿端正,身體自然放鬆,雙手拿書,書直立略向外傾斜,眼睛和書保持一尺左右的距離。

  第四幅圖上,一位女同學正在寫字。畫面上,作業本平放,小女孩頭正、肩平、背直,胸離課桌一拳,眼離本子一尺,兩臂平放桌上,左手按本,右手執筆。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筆桿下端,距離筆尖約一寸,同時用中指在內側抵住筆桿,無名指和小指支住中指,筆桿握得鬆緊適度,筆桿上端稍稍向右偏,緊貼虎口上,與紙面約成45度角。這兩幅圖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讀書、寫字的姿勢和書寫的執筆方法,為今後養成良好的讀書、寫字習慣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