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2篇

《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

《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2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1

  《紙船和風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20課。課文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們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裡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和濃情,真正成了維繫、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樑和紐帶。

  教學中我緊抓紙船和風箏這個媒介來體會朋友之間感情的變化,放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朗讀中悟情理、品情味。

  1、設定感人情境,給學生情感薰陶。

  新課程改革提出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精神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為此,我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多次設定情境,使學生始終處於豐富的情感體驗之中。

  教學一開始就透過精美的課件創設出了美麗的童話世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也為後面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音樂的運用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特點,課文七至九自然段寫了兩個人吵架後各自的感受,是情緒憂鬱的部分,課件播放較為悠傷的樂曲,課文最後小熊和松鼠重歸和好,是情緒歡快的部分,配上輕鬆歡快的音樂進行渲染,使學生充分感受友誼給他們帶來的快樂。這些音樂感染了學生的情緒,在這種氛圍中指導朗讀,理解課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2、入“情”誦讀,層層感悟。

  以讀為本,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讀是理解文字、體會情感的紐帶。“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讀上,所有的創新都應建立在讀好的基礎上。”

  ①、把“讀”貫穿始終,讀中感悟,以悟促讀。抓住了文中的幾句重點句(1)“山頂上再也看不見飄蕩的風箏……”(2)松鼠再也受不了了。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再透過讀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形,讀出了情,讀出了味,把課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語言三者融為一體。

  ②、教學中抓住矛盾,體驗情境。如抓住“樂壞了”“他們再也看不到紙船和風箏了……”等語句,抓住矛盾,體驗情境,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了“飄與漂”的不同含義。另外,多讀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發展語言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在教學中將讀貫穿教學始終,採用了自讀、範讀、跟讀、讀中思考、讀中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兩個小動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字內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較詳細,而有些地方寫得比較簡約含蓄,給學生們的思維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延伸的空間,我充分利用這些“空白”點讓學生想象,來開拓學生的思維,在人文感悟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個較好的體現。

  ①、利用想象說話,感受友誼帶給雙方的快樂。如在1-6自然段中的想象說話——“小熊和松鼠還會在風箏和紙船上寫些什麼?”“小熊,你想在風箏上寫什麼?”“小松鼠,聽到小熊的祝福,你想說些什麼呀?”“小熊,你還有什麼高興的事兒要告訴松鼠嗎?”學生在對話中搜集小熊和松鼠在交往中快樂的點點滴滴,感受著友誼所帶來的美好。

  ②、利用想象說話,感受心理變化。如,當他們友誼破裂時,讓學生扮演小熊、小松鼠,體會兩者當時的思想變化,學生感悟到了故事中人物複雜的心理變化以及對友誼的渴求。這樣的情景創設,不但讓學生學得輕鬆,而且體驗也特別真切。

  在教學中,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提問比較有思考性和趣味性,主要設計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變化為線索,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入境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紙船和風箏對他們情感的變化所起的作用?引導孩子們細讀課文,充分體會小松鼠和小熊之間的友誼。知道當友誼產生“裂縫”的時候,容忍和諒解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

  1、朗讀得多,但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臺。

  2、時間分配不合理,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前松後緊,使得最後拓展延伸環節沒能充分展開。

《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2

  《風箏和紙船》是一遍可愛的童話故事,課文淺顯易懂,卻又能在淺顯中讓孩子都明白一個道理,即:要珍惜友情;當我們的友情產生裂縫時,容忍和諒解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在教學中,我把課文分成了兩個大的部分來學習:第1至6段為第一大段,講述松鼠和小熊因為風箏和紙船成為了好朋友。在這段中,我主要抓住了一個詞:“樂壞了”。小熊得到松鼠的紙船樂壞了,松鼠得到小熊的風箏也樂壞了。我讓孩子們說說什麼時候你是“樂壞了”的,大家能總結出來就:在自己特別高興的時候會很樂。那麼我們說樂“壞”了的意思是真的“壞了嗎?”引導大家得出答案:樂壞了是非常非常樂,在這裡用的是誇張的手法。接著讓孩子們一起來回答,松鼠和小熊樂壞了的原因是什麼呢?大家都能說出因為他們得到了對方的友情,非常高興。再進行提問:你有沒有這麼美好的友情?你幫你的朋友做了什麼?你給你的朋友留下了什麼美好的回憶?同學們都似有所悟。

  第7至11段為第二部分,講述松鼠和小熊在產生分歧後能與對方和好,他們又成為了好朋友。這段中教學中,我也抓住了一個詞:“難過”。小熊很難過,小松鼠也很難過。用這個詞語說明他們的心裡非常後悔沒有好好把握友情,希望和對方重新和好。所以學生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小熊把風箏紮好後掛在高高的樹枝,為什麼松鼠把紙船摺好後放到高高的屋頂。接著引導孩子思考:當朋友間鬧了彆扭的時候你會不會主動提出和好呢?你更喜歡課文中的誰?孩子們找到了答案,他們都喜歡能主動提出和好的小松鼠。所以當松鼠看到美麗的風箏朝他飛來時,他不是開心地笑了,而是高興地哭了,因為大家都知道友誼又回來了。透過這一次之後,大家都會知道鬧完彆扭後的心情是多麼的難受,以後不會輕易和朋友鬧彆扭了。

  課文講解完後,有孩子一連提出一大串的問題:為什麼松鼠的紙船會讓小熊收到,小熊的風箏會讓小松鼠收到?會不會被別人收到了呢?森林裡又不是隻有兩個動物!別人收到了會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有點出乎意料,但卻是情理之中。我當即表揚了這個善於思考的孩子,並讓其他的孩子一起參與到這個問題當中,引導孩子回答:如果你是那個收到了禮物的小動物,你會怎樣想?生答:我會很高興。我會以為是我的朋友送給我的。我會送一份信給我的朋友。我會送一份禮物給我的朋友。等等。這時我再提問:既然大家都會送禮物和信給自己的朋友,那麼收到來信、收到禮物的動物們會越來越多,森林裡會出現什麼樣的場景?孩子們都積極地發言:動物們就不會吵架了。動物們就不會鬧彆扭了。動物們會更珍惜自己的友情了。森林裡會變成一個更溫暖的世界了。我接著說:如果我們也能像小松鼠一樣主動地去放一隻風箏,當友誼有了裂縫之後能主動和對方和好,那麼我們的周圍會充滿了友情,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孩子們都收到了深深的感染,一個個對老師說:我要送一個小禮物給我的好朋友。我也要寫一封信給我的好朋友。

  整堂課相對以前的教學有了些許進步,但仍有許多不足需要不斷改進,如:課後的詞語積累沒有一個個地進行把關。針對二年級學生詞彙量如何提高的問題,在這單元結束後我動員學生準備了一個筆記本,讓學生主動蒐集自己喜歡的詞語,形成積累詞語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