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鄉愁教學反思15篇

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鄉愁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鄉愁教學反思1

  《鄉愁》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詩,因其內容直白簡單,廣為流傳。作為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首詩,其內容是過於簡單了,但是其思想性和引導性比較強。因為九年級的學生要學會詩歌鑑賞,而這型別的試題要從讀詩開始,這樣的一首詩做了很好的搭橋工作。

  我在四班的教學是從《鄉愁》改編的歌曲開始的,因為是下午的課,再加上這首歌的感情低沉,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得到很好的激發,所以整體課的教學氣氛不是很好。

  在一班的時候,我以詩歌朗誦作為開頭,學生透過聽別人朗誦,然後再自我練習,全班展示。一班的學生好表現,而且能夠很好地調動情緒,所以他們朗讀的時候效果很好。幾個學生很快就把整首詩背下來的。然後我透過語言美,結構美,音樂美,來剖析這首詩。最讓我意外的是,在對比席慕蓉的《鄉愁》之時,學生說出來很多我意想不到的特點,有了他們自己的見解。

  詩歌鑑賞著重要告訴學生鑑賞的思路,而這堂課,我告訴了學生什麼是意象,這些意象揭示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下節課,我將教會學生透過描繪畫面,概括氛圍,來闡述詩人的思想感情,將詩歌鑑賞的方法落實到課文的講解中。我預期這樣層層深入的教學會讓學生學有所獲。

鄉愁教學反思2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於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按照“讀──品──寫”的教學思路,採用板塊教學,“美美地讀——用心地悟——暢快地說——熟練地背”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現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詩歌是最富情感的,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一讀,自由讀,讀出重音,停頓,注意語速、語調,感受詩歌。二讀,聽讀,模仿讀,學習名家在朗讀時,朗讀技巧的運用,以及如何用聲音表現詩的感情,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在反覆的誦讀中,學生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他們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

  “詩以一字為工。”透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一環節,學生分組討論,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個人的見解,又有集體的智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品析,簡單描述想像到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發現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學生入情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新發現,並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先去發現,然後說出依據,學生的思維就會被啟用。這首詩學生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詩歌的層次結構,二是詩歌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昇華,學生這麼多的發現,可見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學生的即興寫詩,是讓他們藉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有的同學寫到;“將來啊,鄉愁是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在上頭,祖國在下頭。”有的寫到:“將來啊,鄉愁是一架長長的橋,我來這頭,大陸去那頭。”……他們用具體的形象表達出自己對兩岸統一美好期盼,比喻形象新穎。

  在這節課裡,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 導語可設計得詩意些,讓學生很快進入詩的氛圍中。

  2、試課件太晚,以致發現了問題,來不及解決,下載的朗誦影片沒能播放。

  3、在“細心地練”這一板塊中,練習題設計得有些單一,可讓學生擴大閱讀量,讀一讀余光中的《鄉愁四韻》,加深對詩情的理解。

鄉愁教學反思3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教師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創設情境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也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1、課堂匯入設計新穎,歌曲《想家的時候》渲染氣氛,配以詩意的導言自然引人新課,讓學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奠定感情基調。

  2、突出探究創新的特點。體現了"誦讀——解讀——激情——拓展"的教學模式,這是在課改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是:"讀熟、悟透、情揚、遷移"。這堂課這四大塊很清晰:解讀環節中,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情環節中,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感受並抒發盼歸深情。拓展的環節,讓學生模仿詩中的意象為鄉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各領風騷話說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3、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恰到好處的輔助作用,體現了課堂資源的整合。課前的歌曲欣賞《想家的時候》再加上如泣如訴的《思鄉曲》作為背景音樂,都給人以審美的薰陶和藝術的享受。—本設計遵循新課程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注重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的融合。並且在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本設計遵循新課程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注重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的融合。並且在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鄉愁教學反思4

  9月21日,在本校組織的教研課中,我講授的是余光中的《鄉愁》,針對本節課的具體情況,我做如下教學反思。

  《鄉愁》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十課的第二首現代詩歌。本單元的主題是“土地情思”,其內涵是愛國思鄉,重點是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加深對祖國和家鄉的感情。

  在匯入的部分,我設計的環節是檢驗各小組的預習情況。在講新課之前,給各小組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蒐集有關鄉愁的古詩句。這樣,能夠培養並鍛鍊學生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要想更好的理解詩人的內心感受,我準備了一段配樂詩朗誦,讓學生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去充分體會,課後實踐證明,選取的配樂詩朗誦並不是最佳的那一首,這一點,我在以後的選材上會更加的注意。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詩歌,我們一同進行了賞析。要讓學生懂得作者以時間的變化,選擇了幾個具體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發了遊子對故鄉、祖國的殷切思念。在本環節,比較難的一點是,教師怎麼合理的引導,才能讓學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國愁的境界。本堂課在這一環節完成的相當順利,好過我事先預料的結果。

  在賞析結束後,我在大螢幕上針對本首詩和初一學生的接受情況設定了相應的思考題,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但遺憾的是,最後時間比較倉促,沒有留給學生適當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時間,這一點,我在以後的教學當中會有所改善。

  《鄉愁》是一首傳世之作。因此學生對這篇詩歌鐘愛非常,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而它溶哀愁於物象的本領,更值得我們潛心揣摩。對於詩歌教學,我認為,要略講,要多讀。詩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覆誦讀中才會明白詩歌的主旨。尤其對於現代詩歌來說,只要我們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再給予適當的激勵,背誦就不會是苦差使,而會變成快樂的事情。

  總之,對於剛剛接觸語文學科的新教師,我一定會吸取各位老師們的精髓,爭取把語文課講好、講精,給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們一個滿意的答覆!

鄉愁教學反思5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故鄉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教師用心去創設情境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也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

  在教學的環節上分為:匯入新課——作家身影——誦讀——品讀——賞讀

  首先談談誦讀,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功,所以教師要大膽範讀,如果能配以舒緩憂傷的背景音樂,也許效果會更好。接下來,教師指導學生讀,重音、節奏、情感,一一都要把握。

  品讀即走進詩人、走進文字。在余光中的《鄉愁》中,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就是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有人說,餘詩是用最狠心的別離成就最醇美的鄉愁。但是余光中只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樣東西,那麼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許多意象就是他餘留的想象的空間。這裡我讓學生們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鄉,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讓他們想象一下自己的鄉愁,大膽地進行比喻句的仿寫。學生們的仿寫就象是在填補空白。這種想象力的調動,給學生們的理解又創造了許多新的元素,鄉愁也因此帶上了多元的個性色彩。當然,學生的創作畢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樣可以從中發現稚嫩的美。如有的學生寫鄉愁是一張泛黃的舊照片,鄉愁是故鄉庭院中枝繁葉茂的棗樹,鄉愁是一杯香濃的咖啡,都是很不錯的想法。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學生自己的創造力,就要給予他們適宜創造力生長的課堂環境。相信這樣的仿寫一定可以深化學生對原詩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儘可能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十分注意內容前後的銜接,板書的設計,詩歌託物寄情的寫作技巧,我引導學生回憶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樣既複習了舊知又讓知識前後連貫。但課後發現這個環節還存在很多不足,教師說得多了些,學生的活動少了些,教師講課的語言不夠精煉、詩意,而且板書的設計還應更合理。

  賞讀環節就是鑑賞詩歌的環節,所以我把它也稱為“尋美”過程,希望學生能從詩歌的整體結構、構思立意、詞語運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鑑賞詩歌,如:《鄉愁》詩美在長句短句的變化錯落上;《鄉愁》詩美在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上;美在數量詞與疊詞的運用上;美在託物寄情的寫作技巧上;美在那一幅幅悽美的畫面上……但由於時間控制不當,導致這個環節未能充分展開。

  回顧這節課有得有失,我還應不斷總結、反思,讓自己不斷進步。

鄉愁教學反思6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以時空的變化為序貫穿全文,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向: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形成了四個比喻句,將飄渺抽象難以捕捉的鄉思愁緒變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詩歌教學重在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讓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感受蘊含其間的濃濃鄉情。

  一.詩歌,重在品讀,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品讀,在品讀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進而薰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透過朗讀,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所以我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出節奏,讀出語速語調,讀出感情等。學生在這些形式靈活多樣的反覆朗讀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漸深入感知詩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正因為教學中很好地處理了朗讀這一環節,所以為其他教學環節的師生互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同時透過朗讀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同學們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的想象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引發感情上的共鳴,激發同學們愛國主義情懷和渴望祖國統一的美好願望。

  二.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型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入詩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進而培養愛國情懷。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我充分的運用多媒體,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走進文字,走進作者,我用多媒體出示余光中的相關材料以及詩句,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資訊量遠遠超過了過去,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在指導讀第三節詩的時候採用背景音樂渲染氣氛營造出了生死離別的喪母哀思的氛圍,讓學生同作者產生了共鳴,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學生學有所得,獲得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薰陶。

  不足之處:

  1.上課太嚴肅,教學應是寓教於樂的,以後力求做到微笑上課激情講解,讓溫馨融化學生的心靈。

  2.課堂評價語言努力做到多樣化,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

鄉愁教學反思7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於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既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也沒有概括詩歌每節的內容,而是按照“朗讀──品味──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現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詩歌是最富情感的,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針對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能力較差的現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注意語速、語調等。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透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學生第一次接觸新詩,教師的配樂範讀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速、節奏,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一是可以使學生增加讀詩的興趣,另外還可以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他人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在這裡,有感情地朗讀始終是放在首位的,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詩歌時,都是在誦讀中逐漸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詩以一字為工。”透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一環節,學生分組討論,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個人的見解,又有集體的.智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品析,簡單描述想像到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發現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學生入情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新發現,並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先去發現,然後說出依據,學生的思維就會被啟用。這首詩學生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詩歌的層次結構,二是詩歌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昇華,學生這麼多的發現,可見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學生的即興寫詩,是讓他們藉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是他們積累的學習語文的寶貴財富。當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引發時,學生的情感就會自然地抒發出來,而不是刻意地模仿。這個練習的目的不在於他們能說出多麼富有韻味的詩句,而是在於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獨特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

  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教師要時時認識到,對學生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這對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時候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強調自主、合作、探究,這樣學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展,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充滿個性。

鄉愁教學反思8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詩歌教學重在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讓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感受蘊含其間的濃濃鄉情。

  首先,匯入時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積累的表達鄉愁的詩句,讓學生明白積累的重要,然後引出新課。

  其次,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出節奏,讀出語速語調,讀出感情等。把無聲的書面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學生與詩人在詩歌中所迸發的思鄉愛國之情產生共鳴。其間的聽課文朗讀錄音能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和節奏,給學生有一個模仿的標準,對下一環節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從教學過程看,朗讀的形式靈活多樣,有學生的自由朗讀,有學生的個人試讀,還有聽課文朗讀錄音,全班同學的集體朗讀。學生在這些形式靈活多樣的反覆朗讀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漸深入感知詩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正因為教學中很好地處理了朗讀這一環節,所以為其他教學環節的師生互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再次,在品味詩歌的意境這個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交流,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的教學理念,在這裡,既有學生個人的見解,又有小組集體的智慧,小組成員間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畫面的情景,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最後透過拓展延伸,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其中的仿寫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

  不足之處:

  課堂節奏有點前松後緊,在仿寫指導上做得還不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努力探討並改進。

鄉愁教學反思9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成功之處在於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所以《鄉愁》這一堂課聲情並茂,使人彷彿置身於藝術的殿堂,得到一種真正的藝術感受。這堂課主要突出探究創新的特點。體現了"誦讀——解讀——拓展"的教學模式,這是在課改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是:"讀熟、悟透、遷移"。這堂課這三大塊很清晰,誦讀的環節不僅有圖文並茂的配樂朗誦,學生自由讀,齊讀,而且老師注重在朗讀在中起示範作用和指導作用,如感情基調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變音指導,"頭"讀輕音等。解讀環節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老師沒有向學生灌輸什麼,而是讓學生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質疑、答疑、討論、評價,老師點撥及時弊確,並自己率先示範背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的環節,讓學生模仿詩中的意象為鄉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例如學生說:鄉愁是一條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學生的想象力真是讓人讚歎。"各領風騷話說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鄉愁教學反思10

  為之緊張而忙碌的教師教學大賽結束了,但我的心情並未因此而變得輕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次比賽讓我找到了眾多可以帶給我啟迪的老師們,在看到他們精彩的講授過程之後,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值得我去認真反思。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著課本,讀著詩歌,我試著尋找教學的切入點,然而我的思路產生了偏差,幸虧有各位老師的指導,她們告訴我:詩歌,重在品讀,這讓我對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品讀,在品讀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進而薰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透過朗讀,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透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意象的選取,疊詞的巧妙運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同學們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的想象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引發感情上的共鳴,激發同學們愛國主義情懷和渴望祖國統一的美好願望。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以下問題:

  1、選篇時猶豫不決,左右為難,雖然很多老師都提醒我《鄉愁》很難把握,很難講,我猶豫再三,本著想挑戰自我的思想,定下了此篇文章。但在準備過程中我就發現,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的,挑戰是需要實力、需要底蘊、需要創新的。雖然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我卻越來越感覺“山重水複疑無路”,思路嚴重受阻,不知道該如何把握《鄉愁》這篇短小而經典的詩歌,經過幾天痛苦的掙扎和多方面的徵詢意見,我還是硬著頭皮繼續準備著!雖然查閱了很多資料,卻始終找不到最佳的講解方法,直到講課的那天,我還在思考每個預設問題的問法、環節的設計等,這樣的心情,也使我在講課當天沒有足夠的自信從容面對課堂,反而覺得自己各個環節的連線都不是很順暢。

  2、從未離家的孩子對“鄉愁”缺乏生活閱歷,難於理解學生對臺一事雖有了解,但卻沒有親身的體會。所以,教師在講授時對學生的情感薰陶不到位,語言較匱乏,沒有使學生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3、課件的畫面設計很美,圖片畫面也較多,但沒有多少實用價值。有些畫面只是一閃而過,白白浪費時間去準備了那麼多。而且,還忽略了講詩歌重在品悟,直觀的圖片應該少用,給學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間,這樣才有助於學生品悟詩作,感受詩歌的朦朧美。

  4、課堂上設計的問題也很多,但沒能留下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還是以老師包辦代替為主,缺乏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

  5、在進行多種方式朗讀的過程中,應該給同學們適當的評價,對於他們更好地朗讀詩歌也起著引導作用,而我卻很少給出評價,只說一個“好”字,便不置可否。

  6、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有些緊張而沒能充分地投入到詩文當中,沒能用飽滿的情感感染學生,沒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將本應屬於學生的主動學習變成了為配合老師的被動學習,顛倒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7、詩歌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朦朧美,而這樣的朦朧需要學生去用心品味,細心感悟,本節課我沒有指導學生深刻品悟詩文,反而教條的分析講解,沒有給學生更多空間去品味,以至於學生對詩歌理解不夠深。

  雖然大賽結束了,但留給我的卻是無盡的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將努力完善自己,儘量避免此次大賽中出現的問題,在生活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含量,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爭取在短時間內取得更大的進步。

鄉愁教學反思11

  《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謠的歌調,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具體的物象,把綿綿的鄉愁、無限的愁思注於筆端,把鄉愁的產生,鄉愁的無奈,巧借“距離”表現出來,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王老師的《鄉愁》這一課,整節課教者都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有活力。具體表現如下第一、以讀為主,以讀促思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王老師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途徑地讀,達到了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的效果。同時又透過學生動人的朗讀,教師感人的導語,以情動情,以聲傳情,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整堂課的教學,學生始終沉浸在對鄉愁的感悟之中。這堂課的設計思路:聽讀:感受—朗讀:理解—演讀:想象—比讀:發現—創讀:創造。新課標要求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而詩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語言。因此,在以上四個環節中始終貫穿著一條紅線———情。這首詩的“情”就重在“鄉愁”上。整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習者。閱讀過程是師生共同感悟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王老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真話、訴真情,將個人的閱讀體驗與作者的情感體驗融為一體。第二、處理好學生、教師、作者三者之間的關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王老師貫穿在課堂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讓學生去閱讀去品味。在聽讀時,她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聽詩,用簡潔的文字說感受;在朗讀時,她讓學生把各自放進詩歌中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詩歌的語言變成學生自己的心聲。而且閱讀本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許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勞動的結果。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應該把迎合當作尊重,也不要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作者,須知:書在誰的手裡,誰就是書的主人。因此,王老師讓學生去多讀反覆讀課文,這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勞動。第三,處理好閱讀和生活的關係。

  文學是生活的反映,閱讀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閱讀和生活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應當樹立為人生而閱讀的觀念,既要關照別人的生活,更要關注自己的生活;既要為今天的應試去認知和理解,更要為明天的發展去批判和創新。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讓學生用“鄉愁是~~~~~”的句式說一句話就是一條有效途徑。另外,王老師讓學生選一小節用語言描述詩中的畫面內容也很有創新意識,和新時代的生活生動有趣的聯絡起來。當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被感性的文字昇華時,抓住學生感情的火花及時點火,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有成功的體驗,詩情自然噴薄而出了。

  總之,王老師的這節課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強化重要之點,一切以學生讀為主,沒有雕飾之意,一切順乎自然,清新流暢。就在這看似教者無為的課上,實現了師生的共同精彩。我們教師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求最佳的教學思路,多角度、多層次地鑑賞,有的放矢,讓學生髮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從中悟出詩歌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鄉愁教學反思12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借小小的郵票表達了對母親濃濃的思念,窄窄的船票寄託了與妻子之間長長的愛情,愛矮的墳墓代表的是我與母親悽悽的別情,而淺淺的海峽卻阻隔不了作者對大陸深深的思念。

  本堂課主要藉助多媒體手段擴充課堂容量,激發學生的想象。因此我在授課時,把作者的簡介和詩歌示範朗讀都使用了多媒體,圖片、文字、音樂視聽結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針對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能力較差的現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注意語速、語調等。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透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音樂美。配樂範讀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速、節奏,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一是可以使學生增加讀詩的興趣,另外還可以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他人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在這裡,有感情地朗讀始終是放在首位的,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詩歌時,都是在誦讀中逐漸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課外延伸部分,學生的即興造句,是讓他們藉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是他們積累的學習語文的寶貴財富。當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引發時,學生的情感就會自然地抒發出來,而不是刻意地模仿。這個練習的目的不在於他們能說出多麼富有韻味的詩句,而是在於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獨特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

  在如今開放的課堂中,教師要時時認識到,對學生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這對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時候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強調自主、合作、探究,這樣學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展,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充滿個性。

鄉愁教學反思13

  《鄉愁》這首詩我很喜歡,備課也很用心,但上下來後感覺並不好。下面我就這節課從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效果兩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學設計

  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上我儘量體現其詩意。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

  課堂上,儘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在介紹余光中的生活經歷時,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風光,夫子廟的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期間輾轉於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他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中華文化早已根植於他的心中,因此,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便化作他心靈深處的一縷縷鄉愁。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二、課堂教學效果

  這一節課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雖然每個教學環節都能落實,但上完後總感覺少了什麼,原來缺少的是一種感染力。主要表現在:

  1、學生的朗讀缺乏情感。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並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因此學生在朗讀時並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不必要的緊張使這節課上得很拘謹。站在講臺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體教室卻是第一次。情緒緊張使課堂少了些許靈動的東西,缺乏教學的機智,更少了一種教學的激情。由於這種緊張情緒的干擾,使課堂出現兩處明顯的失誤,一是產生錯覺,提前下課。二是收束本節課的配樂朗誦,本來是由老師朗誦的,因口誤,多說了一句“讓我們一起朗誦”,學生便一起朗誦了。學生參與朗誦,情感的表達未能恰到好處,使配樂朗誦缺乏感染力。

  總之,這節課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後的日子,在丹中這個大家庭裡,我的“得”會越來越多,我的“失”會越來越少。

鄉愁教學反思14

  《鄉愁》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所以這次比賽才會選擇它。在備課上我花了較多精力,但上下來後感覺並不好。下面我就這節課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效果和課堂重建三方面進行反思。

  教學設計

  1、這一年中,我校進行了課改,以“學洋思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為主題開展教學。基於本課內容和洋思教學方法,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所以將教學分為四個任務:既透過朗讀指導朗讀詩歌感知內容、透過自學指導(二)來整理內容、透過自學指導(三)來賞析詩歌、最後當堂訓練來學習詩歌的表現手法,而這四點在課堂教學上都完成了。

  2、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語言上我儘量體現其詩意。課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匯入詩歌時,創設詩意般畫面,又如每個環節的過渡部分儘量引用作者詩意般語言。在這一點上,個人認為還是比較好的。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五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讀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有所感悟,;第二次聽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齊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個人朗讀,展現自我風采;第五次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4、教學中的三個自學指導,都儘量的使題目簡化,讓學生能充分理解問題從而自己思考或小組討論。

  二、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這四點基本完成,但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上完後總感覺少了什麼,仔細一想原來是沒有把教學落實到位,主要表現在:

  1、缺乏有效的朗讀指導。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並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和朗讀指導,比如在自由朗讀環節,學生讀完後,僅僅讓一位學生談了讀後感受,這裡可以讓2-3位同學說感受,讓學生多說說有利於詩歌的理解。又比如在聽讀後,要求學生把握朗讀的語速、語氣、情感等,應該讓多個同學來談談,一起得出答案。正因為這裡沒有落實到位,直接導致學生在朗讀時把握不了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自學指導2中,處理詩歌內容時,在情感昇華這一環節處理上,過於心急,答案不是學生慢慢領悟出來的,而是老師半推半就引出來的。在對待這樣的問題時,個人認為應該結合具體的句子或詞語加以引導,這樣又自然學生也能理解。

  3、處理自學指導3時,要求學生6分鐘完成題目,但是我沒有注意時間,多花了2分鐘。這兩分鐘如果放到朗讀裡面去,在朗讀上多加以指導,那後面的環節就可以落實到位了。

  三、課堂重建

  我所設計的教學,實施以後,並沒有落實,不僅是在細節上沒有做到位,在構思也存在一定的問題。45分鐘的課堂,要把所學的馬上運用到寫作,這對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我所設計的當堂訓練有一定難度,可以把寫一首小詩改成寫一句話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學中可以新增一個環節,選取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四韻》進行對比閱讀,效果可能會更好。

  總之,一位合格的語文老師,必須對專業知識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鑽研教學過程中的細節處理問題。其實課堂教學是一件極富智慧的活動,不論是大環節還是小細節,都會影響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這次的課堂教學讓我收穫頗多。我明白了教學細節的重要,最大的收穫便是讓我意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也讓我明確了未來的日子中,我該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還有機會,我一定還要爭取參加縣內教學比賽!

鄉愁教學反思15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由於是抒情詩,所以在教學上我儘量體現其詩意。我希望學生透過對詩歌意境的體會和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透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讀——品——讀的基礎上。透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透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意象的選取,疊詞、數量詞的巧妙運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同學們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同學們進行朗讀,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的想象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引發感情上的共鳴,用個性化的感受,去豐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近作者的鄉愁世界。

  在教學過程中我自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語文教學的核心沒有變,透過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賞析,喚醒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思想和情感,透過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獲得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薰陶。

  1、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以下問題:從未離家的孩子對“鄉愁”缺乏生活閱歷,難於理解,如果我能透過多媒體、圖片、音樂視聽、動情導引等手段營造氛圍、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聯想、吟誦入境,就能快速喚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動情體會詩歌的感情。

  2、在學生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後,要引導學生品讀詩歌。品讀的關鍵在於把握意象,而在此環節,我沒有在分析的開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後才提及,如果在開始就利用幻燈片引出“意象”的概念,會讓同學們覺得更清晰明瞭些。帶著對意象的探討,引導同學們走進詩歌的情境之中。

  3、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有些緊張而沒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將本應屬於學生的主動學習變成了為配合老師的被動學習,顛倒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在學習整首詩的過程中,缺少學生之間的評價,在進行多種方式朗讀的過程中,應該給同學們些時間進行簡單地評價,對於他們更好地朗讀詩歌也起著引導作用。

  5、多媒體課件的內容沒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學們找本詩中所出現的意象時,如果我能利用幻燈片出示相關的圖片,也許會讓同學們看起來更直觀些,印象更為深刻些

  當然,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還有很多,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擇其善者而從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是一門藝術,值得我們以後去摸索,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