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乘加乘減》數學教學反思

《乘加乘減》數學教學反思

《乘加乘減》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乘加乘減》數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加乘減》數學教學反思1

  乘加、乘減乘法這節課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對一些生活現象能用數學方法正確列出簡便算式,並能根據算式的意義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開課出示主題圖後,學生根據主題圖中的情況列出算式。學生透過觀察發現可以列(1)33+2=11;(2)43-1=11這兩個算式。為什麼要這樣列算式?生1:我看見前面三棵都有三個玉米,第四棵只有兩個玉米,所以我用第一個算式。生2:我看見小熊拿走了一個,如果不拿走這一個,那麼原來每棵都有三個玉米,所以原來有43個玉米,再減去小熊拿走的一個,所以我認為是第二個算式。我接著問:你覺得哪個算式好一些?為什麼?生:我覺得第二個好一些!因為小熊拿了一個所以減一個,與圖意相符合。生:我覺得這兩個算式都可以。師對同學們的意見進行肯定。你們還能用別的方法表示圖上的玉米總數?這時有一部分學生才想到:3332=11這一算式。觀察比較這三個算式,前面兩個算式比第三個算式怎麼樣?生:簡便!。對只要簡便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我同意這兩種算式都是很簡便的。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麼不同?生:這兩個算式中都有乘法。師: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減法)應該怎樣計算呢?同學們相互進行討論。生: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師出示算式1243,這個算式應該怎麼算呢?學生都受到前面的影響(依次計算)。師問:乘3,誰乘3?是124的和乘3還是4乘3?學生這時有意識地注意到了這一問題。究竟是誰來乘3?。於是大家得到了共識:是4乘3,那麼12加什麼呢?由此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的題應該怎樣算?學生透過教師的引導得到了乘加、乘減算式的計算原則。師: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事情是要講究優先的:比如:殘疾人坐車優先、軍人看病優先等待。乘法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這些特殊人一樣,在計算的時候都應該優先。從而讓學生深刻領會到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順序。

  透過本課教學,我認為只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才能將知識深刻掌握。

《乘加乘減》數學教學反思2

  《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教學反思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找到解題的關鍵所在,抓住突破口,從而體驗並掌握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一般策略。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都滲透著這一思想。

  一、在例題中初探,體驗解題策略

  一個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往往會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我設計了大猴、小猴花果山採桃的情境,孩子們看到喜歡的情景,興致可高啦,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此時,我適時抓住學生的的興奮心態,讓學生說說看到了哪些數學資訊,並相機板書:大猴採了3筐,每筐12個;小猴採了6個。接著請學生提出問題:你能根據兩隻猴的採桃情況提出什麼問題呢?並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地板書問題。

  首先解決乘加問題: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桃?先問一問學生你是怎麼想的?要求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桃得知道什麼?(大猴採的個數和小猴採的個數)可是大猴採的個數題目裡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所以關鍵要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學生各自動手列式並計算。最後指名交流,重點說說兩個算式分別算的是什麼。

  這樣,透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給思維以方向;並且,學生面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想要解決問題的願望強烈,探究的熱情高漲,學習興趣也異常的濃厚,給了思維以充分的動力,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初步體驗到了乘加兩步計算問題的解題策略,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

  二、於試一試中嘗試,形成解題策略

  由於學生是剛剛接觸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所以在試一試中還不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還需要教師適當地引導:對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考慮的?要知道大猴比小猴多采的個數,關鍵要先知道什麼?再算什麼?接著學生自己就能比較順利地完成解題。交流時請學生重點解釋每個算式在題目中所表示的意思。然後透過對兩道題目(乘加、乘減)解題方法的比較,學生髮現:不管是求兩隻猴一共採的個數,還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的個數,都要先算大猴採的個數;求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就再用加法算,求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個就再用減法算。

  學生又經歷了一次解題的體驗,透過對兩道題解題方法的比較,明確並形成了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解題策略。

  三、在想想做做時加強,鞏固解題策略

  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並且此時學生思維已經有些疲倦,為了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練習題,都是孩子們喜愛的童話或生活場景,有公園買票、學生種樹,還有兔子拔蘿蔔等。在完成公園買票這一題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圖上的資訊後,讓學生自己思考計算方法並列式計算。其他兩題我都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有困難的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在全班交流時讓學生說說解題關鍵是什麼?你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和童話場景,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可觀察、思考的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並強化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1、課堂應變能力還有待加強。當學生的回答不在意想中時,我還不能靈活地應變,將學生的失誤轉化為課堂的有機資源。

  2、對數量關係的分析上還可以再深入。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在練習中的出現的錯誤,為以後的數學學習奠定思維基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乘加乘減》數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為什麼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課一開始先複習乘法口訣和改寫算式,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充分運用主體圖,在學生觀察主題圖後,先讓學生提問題,然後讓學生獨立思考先自己解決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討論。讓學生盡情地說出解決“還剩下幾個玉米?”的方法,學生透過分析、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法。這樣培養了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從而找到最優的方法。

  本節課練習題的設計比較有層次。先借助桃子圖讓學生從形象上去認識乘加乘減的方法計算,然後口算式題並說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讓學生充分牢記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迴歸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後,設計了富有開放性、創造性的題目,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選擇方法。在這個主動學習、互相啟發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今後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注意評價策略這樣課堂才會更有效。

《乘加乘減》數學教學反思4

  《乘加、乘減》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意義和學習了 1-5 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於觀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1、做好複習鋪墊。

  學數學就是用數學,每一個新的知識點的學習,都是在舊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基於此,我認為在教學新知時,先做好複習鋪墊還是非常重要的。本課複習時,我結合前面初步認識了乘法的知識上,讓學生看圖乘法列式。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讓學生口算乘法算式,並說一說用哪個口訣來計算得數的。而這兩部分內容正是接下來的學習中要用到的知識。

  2、解決問題,理解運算順序。

  教學運算順序,要讓學生知道並遵守規定,還要讓他們體會這些規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學中,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計算時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而是讓學生求生物組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要求先把同樣多魚缸裡的金魚先求出來,即34,再加上不同條數魚缸裡的1條金魚是13條,得出乘加的運算順序,先算乘再算加。這樣,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3、課件演示,解決難點。

  看例題圖列出乘減算式並計算,學生理解上是有較大難度的。教材沒有特別要求這裡要列乘減,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難點正在這裡,可以拓展開來,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於是透過課件演示情景來簡化這一難點,教學中,我告訴學生在這之前,第四個魚缸裡也有4條金魚,這時一共有幾條,學生很容易得出有4個4條,即 44,接著說:後來從第四個魚缸裡送走了3條金魚,(課件演示第四個魚缸裡少了3條)現在有多少條。這時學生很快就知道從44裡去掉3條,得出 44-3這個乘減算式了。

  不足之處:

  1、難點知識還應多強調、多鞏固。如學會了看圖列乘減算式後,應多練習一題加以鞏固。

  2、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有點單調,缺少童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從而最佳化數學課堂,最佳化自己的思想。

《乘加乘減》數學教學反思5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演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

  在教學中,學生透過觀察主題圖發現可以列式為3+3+3+2=11,33+2=11,也就是當若干份中有一份與其它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但是乘減算式43-1=11學生一下子是想不出來的。這時我結合圖意引導學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個,第4棵為什麼只有2個呢?生:我想原來每棵都有3個,小熊拿走了一個。所以原來有43個,再減去小熊拿走的一個:43-1=11。學生能夠想到比4個3少 1。也就是說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同時結合擺小棒幫助理解,邊擺邊說擺的過程,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得出乘減算式後,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麼不同?學生都明白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

  這節課,我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最後,我設計了富有開放性的、創造性的題目,發散留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遺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境界,是讓我感到望塵莫及的,也是我今後該努力的方向。還有在課堂上對差生的關注不夠,差生沒有充分參與,好學生又特別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