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

  今天完成了領導佈置的任務——上一節研討課,現在的感覺一陣輕鬆,輕鬆當然不是來自於自我感覺的良好,而是自己從緊張到平常的一個轉變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來自於課堂氣氛的活躍讓我對這些孩子看到了希望吧?!

  今天的學生應該說是給足了我面子,課後統計了發言的人數,佔班級的一半,這是前所未有的。看來我一開始對他們提的要求開始有效用了:不管是對是錯,一節課至少要發言一次,讓大家知道你在思考。從這一點來說我感覺到:孩子其實是很聽話的,因為這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他們正朝這個方向在努力。

  而我也在努力——讓自己的課堂和他們貼近,讓他們覺得上語文課很有趣。今天因為有聽課的老師,所以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自己的準備充分了,所以我能用自己的語言、情緒去感染學生,讓他們跟著我走,進入了文字的世界中去。備課是花了心思了,找出了以前的聽課記錄,汲取別人之精華,搜尋了網路上的有關教案,進行參考,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的估計精心設計。

  今天的課堂沒有用多媒體(呵呵,也就是說沒有先進的教育教學手段?),但是我從來就不認為沒有電化教育的課堂就不是一堂現代化的好課(是不是有些張狂?當然我不是說我的課好),但是我覺得一堂課要體現一個理念,要有老師自己的理解和特色,在課堂上要認準一個目標,有重點地訓練。

  我不記得是哪個特級老師說過的(好象是殷特):如果一個語文老師能在一節課上給學生一個知識點,那麼這個老師就很了不起(大意好象是這樣的)。你想啊,一個學期有多少的語文課?我們小學六年要上多少的語文課?而我們要讓孩子掌握的知識點或者說學習的方法有多少呢?這樣一比,我們就不難發現我們平時的課堂其實很多時候缺少了一種思考,缺少的是一個目標。課文讀過去就算了,字會寫就行了,那麼除了這些,語文還能給孩子一些什麼呢?一種思想、一個習慣、一種能力……或許還有更多,而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潛移默化地訓練的,或者說是薰陶更恰當一些吧?

  所以,今天我這堂課,我要讓學生學會感悟,要會鑽進文字,要會咬文嚼字,那麼我把重點放在了感悟上面,透過字、詞來感悟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所以我花了很多的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自己默讀體會、寫批註、同桌討論,然後交流,內化、朗讀、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自己感受到了什麼,當然我還用了自己誇張的表現,用了我自己設計的一些小小的圈套,挖掘課文的空白讓學生進行想象——比如“法布林聽見父母的喊了嗎?為什麼?”孩子說沒有聽見,因為他研究昆蟲聚精會神呢!正確,你很聰明!孩子說聽見了,繼續追問“那為什麼不回答呢”?學生一想,因為他怕把蟲子嚇跑了!哎呀,你也很聰明,會想啊!孩子別提有多得意了!(其實,自己看見他們這麼投入地鑽我的圈套,我更得意啊!)越是聰明的孩子越會往裡面跳,而他們越跳進去越會覺得“哎,語文真有趣,怎麼怎麼說都對啊,怎麼說都可以啊”。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讓他們學會說自己的理解而且自圓其說,這也是一種本領。[

  我覺得語文課要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要讓學生自己樂於說自己的感受。有文學評論家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我們把學生當成是一個評論家,我們能夠傾聽他們的聲音和理解,那麼我們就更能夠引導他們走進語文的世界。讓他們感覺到語文其實很簡單,語文其實很有趣。那麼這樣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讓他們少寫一些作業也沒有關係了,他們喜歡語文、會用語文就可以了,你上課也會覺得輕鬆了,如果有一天他們說的滔滔不絕,你只有點頭的份了,那就是你省心了,你成功了。那這樣的課堂是我向往的,也是我所追求的(路漫漫其修遠兮)。

  如果說第一堂課是在教給他們方法,那麼第二課時我是準備實施演練了,同一課內容,同樣的方法,不同的是,讓學生多說一點,讓自己輕鬆一點。但在備課的時候我做到一點:如果學生說不上來我怎麼說?

  我一直都很崇拜於永正老師的的,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走遍天下。所以我也學著這樣(當然我沒有這樣的功力啊!)。還記得以前上課師傅郭小磊常常批評我的:“備課從來只備條條框框,上課學生答不上來你怎麼辦?”所以,現在備課我的大體思路先確定,然後我要準備我的“救場”——如果學生不能反應過來我怎麼引導。

  所以,隨著自己對教材把握是深入,對學生情況的瞭解,對課堂情況的預先估計,冷場的情況逐漸好轉了。但是,因為準備的充分,所以就希望學生能掌握的全面,以至於最後有一個環節因為時間關係倉促了。

  當然,小學語文教研組的全體老師都對我的課進行了研討,大家給予了肯定,對我來說,是壓力也是動力——在磨練中讓自己的課堂更加成熟!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2

  課文記敘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從小就對昆蟲非常入迷的故事,透過兩個具體的故事表現法布林從小對昆蟲入迷的程度。課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

  《裝滿昆蟲的衣袋》中描寫法布林珍愛小甲蟲的一個段落:法布林高興極了。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裡,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後再好好欣賞。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從“放進”、“包上”、“裝進”、“打算”和“欣賞”這些動詞中想象出法布林不同的動作,再把動作連貫起來,再現法布林捉小甲蟲的有趣情景。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然後我再以其生動的講解,富有感情的朗讀來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就能再現出生動的畫面,產生如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再現課文內容的習慣。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除了從插圖中感知事物,展開想象以外,另一條重要途徑就是透過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去感知形象畫面,展開想象。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更要重視藉助課文內容,透過詞句再現畫面,教給學生想象的方法。再現,就是根據課文文字,在頭腦中勾畫出所描繪的有關人物、事件、情景等。它是學生想象能力發展的表現。課文中講了法布林的這樣一個故事:法布林三天前發現了一種會唱歌的蟲子,他花了三天的時間在田野裡尋找,終於找到了這位“歌唱家”,它的名字叫紡織娘。在父母因為找不著法布林而萬分焦急的時候,法布林突然大叫“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到了那隻會唱歌的蟲子!”學生讀出了法布林油然而生的喜悅,“媽媽,我在這兒呢!”一聲一聲,動情不已。

  課文中還有一個故事,講法布林為了逮一隻飛行速度相當快的小甲蟲,動作簡直比小甲蟲還要敏捷。我請了一位平時行動敏捷的學生來讀這段話,學生聯絡自己的個性特點,讀出了自己的感受,讀得興趣盎然。當法布林帶著滿滿兩口袋寶貝甜滋滋的回家時,卻遭到了父母的一番訓斥,這一段責罵的對白學生分角色讀起來真是感觸頗多,那樣的嚴厲,那樣的怒氣衝衝,學生從這樣的責罵聲中體會到法布林的鍥而不捨,持之以恆。

  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學生對課文文字的見解主要源於多讀書。教師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創設出一種想讀就讀,會讀就讀的場面。不讀熟不開講;要找準可讀處讓學生聯絡生活讀出自己的感受;要精心選擇讀的形式和方法,齊讀、個別讀、分角色讀、引讀等,根據讀的內容和時機靈活運用,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興奮的讀書狀態。

  在教學中,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的評點、爭論,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口頭語言,而且能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分辨真假、判斷對錯的能力,學習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可採用學生評價教師,學生評價學生,學生評價教材等方式。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老師可以讓學生參與評價。如評價學生的朗讀:你覺得他讀得怎樣?聽了他的發言,你想說些什麼?

  評價教師朗讀:你認為老師讀得怎樣?你能幫幫老師嗎?

  評價教材:文中哪些詞用得好?好在哪裡?把評價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體現教學的“平等對話”,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3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記敘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從小就對昆蟲非常著迷的故事。透過描寫他對昆蟲的痴迷,表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

  課文主要寫了兩件事:一是講法布林終於找到了“歌唱家”紡織娘;二是法布林在放鴨子時捉到了小甲蟲,後來受到父母的責罵,卻依然迷戀於昆蟲。引導學生體會時我抓了兩個方面:一是描寫紡織娘和小甲蟲的語句,從而來體會在法布林眼裡這些蟲子是多麼漂亮,很多學生也不由得喜歡上了這兩種昆蟲;二是描寫法布林如何對待捉到的小蟲子的語句,體會法布林對小蟲子的珍愛。尤其是課文的用詞非常精確,透過抓關鍵詞、換詞比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甚至是痴迷。

  師父在聽完我的課後,點評如下:

  整節課有亮點,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大的一個亮點是設計在學習第2—3自然段後的一個“想象情境,練習說話”:你能想象嗎?當小法布林的父母找到他,發現他是在捉紡織娘的時候,他們會說些什麼呢?小法布林又會怎麼說,怎麼想呢?在這個環節,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思維得到了發散,更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了小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

  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全文的主線可以更突出,抓住三個詞“著迷”、“迷戀”、“痴迷”,並出示含有這三個詞的句子來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這樣全文的脈絡會更清晰。

  2、在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五到九自然段時,可以把握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三個方面,讓學生學習這種寫作方式。

  3、最後介紹並交流《昆蟲記》讀後感的時候,可以設計讓學生找找最吸引自己的某處描寫,還可以一起來看看影片,豐富學生的感受,激起閱讀興趣。

  這節課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總之,我認為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要靈活多變,要讓學生更自由、更生動、更主動、更活潑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更要注重啟發學生思維,開拓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的提高素質,增強能力。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4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小時候的故事,透過描寫他對昆蟲的痴迷,表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

  文章的開始就提到了法布林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正因為著迷,才能夠潛心研究,才使法布林最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著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問題進行教學才能有的放矢,線索分明。因此,教學這一課時,我緊緊抓住“著迷”展開教學。如:文章通過幾件事情來寫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你是從哪些語句中具體體會到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學生透過自學後與小組同學的交流很快會找到:一是講法布林終於找到了“歌唱家”紡織娘;二是法布林在放鴨子時捉到了小甲蟲,後來受到父母的責罵,卻依然迷戀於昆蟲。當學生概括出這兩件事情後,我又引導學生從“敏捷”、“高興極了”、“小寶貝”“放進蝸牛殼,包上樹葉,裝進衣袋”、“欣賞”、“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詞語以及從父母對法布林的責備中看出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如“只顧自己玩,揀這些沒用的玩意兒!”“老是捉小蟲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林“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願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深入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

  本節課教下來後我感到:總體效果還是不錯的。美中不足的一點是:應指導學生分角色入情入境地多讀讀課文。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5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小時侯對昆蟲迷戀的故事。課文開始就提到了法布林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著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問題進行教學,才能有的放矢,線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林對昆蟲著迷為主線設計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透過具體的情境中迷戀昆蟲的樣子。

  一、設定情境

  摸一摸你的衣袋裡裝了些什麼?如果一個人的衣袋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的蟲子會怎麼樣?大家感到“驚奇”“不可思議”,於是學生頭腦就存在著疑問了。開啟課本找出文中描寫“衣袋”的句子都提到了“鼓鼓的”從而帶出課題中“裝滿”這個題眼。

  二、 兩件事比較

  學習兩件事目的是為了說明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但兩件事又有不同。一是抓紡織娘用了三天時間,捉甲蟲卻很“敏捷”地捉住了,可見法布林對昆蟲已相當熟悉了。而捉甲蟲“靜靜的觀察”說明法布林已完全沉浸在昆蟲世界中,從側面更能體會他對昆蟲的著迷。

  三、對“著迷”的理解

  文中出現了“著迷”、“迷戀”、“痴迷”三個詞語,文章以此為主線。再經過捉紡織娘和捉甲蟲這兩件事,大家對“著迷”已有所理解。“迷戀”比“著迷”程度更深,有“依依不捨”的意思。在捉甲蟲後,面對父母的責罵,法布林仍捨不得丟掉,說明他已沉迷與昆蟲世界。而“痴迷”含義更深,已經著魔了無法自拔了才叫痴迷。法布林終生致力於對昆蟲的研究,從不放棄。才使他踏入科學的殿堂成為一名昆蟲學家。

  四、再析題目

  文章最後提到了人們為了紀念他,給他的雕塑上做了個高高鼓起的口袋,口袋裡裝的是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昆蟲”“小動物”,再次回到題目,為什麼以裝滿昆蟲的衣袋為題,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他熱愛昆蟲,熱愛大自然,並且全身心的投入,才使的他做的有滋有味,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包括自己。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6

  預設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在閱讀中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領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鍥而不捨地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3、學習描寫昆蟲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大自然與周圍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1、有關昆蟲的謎語。

  2、法布林圖象的投影片。

  3、描寫蝴蝶的一首短詩。

  課程實施過程:

  課前遊戲:

  猜幾個關於昆蟲的謎語。

  一、匯入新課:

  1、剛才的遊戲中,我發現我們班的同學對昆蟲的瞭解還真不少!在上一堂課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一位來自法國的世界著名的昆蟲學家,他就是——法布林。

  2、(投影示法布林圖)

  瞧,這就是法布林!你覺得他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學習第15課《裝滿昆蟲的衣袋》。

  (板書課題)

  二、學習課文,感受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

  1、開啟課本,從課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寫到了法布林的衣袋?

  知道這鼓鼓的衣袋裡放著的是什麼嗎?

  從這兒你知道了什麼?(相機板書:著迷迷戀痴迷)

  2、法布林是一個痴迷於昆蟲的人,寫人離不開寫事,默讀全文,想一想課文寫了幾件事反映出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

  (1)法布林終於找到了"歌唱家"紡織娘;

  (2)法布林放鴨子後經常去觀察昆蟲,雖遭父母責罵,依然痴迷於昆蟲。

  3、小組學習:

  投影學習要求:

  a、自由讀2-10自然段,劃出讓你感覺到法布林對昆蟲痴迷的句子;

  b、把你劃出的句子讀給組內同學聽,並說說你劃出它的理由,聽一聽別人對你的朗讀評價;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體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沒用的玩意兒”指什麼?為什麼加引號?

  5、過渡:法布林就是這樣一生痴迷於昆蟲的研究,他專心地觀察、探究昆蟲,常常忘了周圍的世界.父母的責罵也絲毫不能阻止他對昆蟲的迷戀.憑著這種痴迷的、契而不捨的精神,他走進了科的殿堂,成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響的昆蟲學家!

  齊讀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林圖,同時出示句式:

  看著法布林鼓鼓的衣袋,我彷彿看到他。

  現在請你想想課文為什麼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作題?

  7、你從法布林身上懂得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四、遷移訓練:

  1、其實,只要你用心觀察,昆蟲是很可愛的,它們的外形就很有特點。

  找出課文中描寫昆蟲的句子,讀一讀。

  2、老師學了這篇課文後,也情不自禁地寫了幾句,想看看嗎?

  投影:像指揮棒一樣靈活的觸角,

  像鮮花一樣斑斕的翅膀,

  像晨曦一樣輕盈的體態。

  你翩翩飛舞著,

  美麗了人們的視線……

  能看得出寫的是什麼嗎?

  3、課外,我們也觀察了昆蟲,也想來寫幾句嗎?

  用一段話描寫一種昆蟲的外形。

  4、交流。

  五、課後作業:

  1、繼續觀察昆蟲的生活,完成一篇觀察日記。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昆蟲記》讀一讀。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7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小時候對昆蟲迷戀的故事。文章的敘述非常簡單,通過幾個細小的事例寫出了法布林,表現出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愛由著迷到痴迷的過程。課文開始就提到了法布林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正因為著迷,才能夠潛心研究,才使法布林最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

  課文出現了三個詞語:著迷、迷戀、痴迷,課中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理解並區分它們的細微區別。學習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後,學生對於“著迷”這個詞語已有很好的感悟,至於“迷戀”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蟲後理解。面對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林絲毫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仍然沉迷在昆蟲的世界裡!這就是“迷戀”,已經“戀戀不捨”了,深深地愛上了,已經無法分開了!而“痴迷”呢,則含義更深,從“痴”的偏旁出發,已經著磨了無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課文中主要是指時間之長,從童年到壯年直至白髮斑斑的老人,法布林始終沉浸在對昆蟲的研究中,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使法布林由“蟲迷”而成為了“科學家”!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8

  《裝滿昆蟲的衣袋》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小時候的故事,透過描寫他對昆蟲的痴迷,表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教學這一課時,我從題目入手,抓住“著迷”,讓學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題入手,質疑問難。

  我認為可以以課題為突破口,啟發學生質疑問難。上課開始,我先板書課題,然後詢問學生:“讀了這個課題,同學們有什麼疑問嗎?”並順手在課題上打了個“?”,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有的問:“誰的衣袋裝滿了昆蟲?”“他的衣袋裡為什麼要裝滿昆蟲?”有的問:“裝滿了昆蟲是為了做什麼的?”“他的口袋裡裝的僅僅是昆蟲嗎?”

  二、扣住課題,理清脈絡。

  文章的層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樣,只有整體把握文章的脈絡,才能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我讓學生通讀全文,根據時間的變化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生掌握了方法,很快把課文分成了四部分,並且一邊朗讀,一邊邊找出文中提到“裝滿昆蟲的衣袋”的語句。有了全身心的投入,學生很快畫出了這樣幾個句子:“他還揀了好多的貝殼和彩色的石子,把兩個衣袋裝得鼓鼓囊囊的。”“揹著大人把衣袋裝得鼓鼓的,躲起來偷偷地玩。”“後人為了紀念法布林,在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兩個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裡面塞滿了許許多多的昆蟲。”

  三、抓住“著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開始就提到了法布林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正因為著迷,才能夠潛心研究,才使法布林最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著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問題進行教學,才能有的放矢,線索分明。學習第三段時,我讓學生朗讀、討論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學生答案豐富多彩,他們不僅找到有關語句,還說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數學生找到了“敏捷”、“高興極了”、“小寶貝”“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詞語。有的同學更加細心認真、愛動腦筋,從父母對法布林的責備中看出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如“只顧自己玩,揀這些沒用的玩意兒!”“老是捉小蟲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林“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願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

  四、適當滲透,感悟寫法。

  課文學完了,我讓學生討論一下文中哪兒寫得好,為什麼。我只略作點撥,並不明說文章的寫作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領悟、理解。比如第一節有幾句是典型環境的描寫,為下文作了鋪墊,也說明了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他周圍的環境。

  總之,我認為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要靈活多變,要讓學生更自由、更生動、更主動、更活潑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更要注重啟發學生思維,開拓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的提高素質,增強能力。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9

  《裝滿昆蟲的衣袋》,一個迷戀昆蟲的孩子躍然紙上。為了捉到紡織娘,他鍥而不捨地尋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鴨子,他卻一動不動地趴在岸邊,靜靜地觀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憑著這種濃厚的興趣,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昆蟲學家。讀著讀著,我們不由自主地被這個孩子吸引。

  在教學時,我努力想把一個真實的法布林全面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本課,我引導學生感受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據文字的特點,引導學生體味語言,並與實際生活結合,拉近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走進法布林的內心世界。

  在教學設計我做了兩點:

  第一,引導學生進入情景,與實際生活結合,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啟用學生的讀書需求,使師生,文字之間進行和諧的對話。在教學捉紡織娘時,我從紡織娘入手,因為農村的孩子對紡織娘比較熟悉,我讓他們描述了自己聽到的紡織娘的聲音和樣子,孩子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覺得紡織娘的聲音很煩人,渾身綠色比較難捉,而且也都表明到處可見,對那小昆蟲沒多大興趣,接著我馬上問學生法布林呢,是怎麼做的,透過讀文章學生找到他覺得紡織娘是“歌唱家”,並用了三天時間去捉它,兩者一對比,學生馬上體會到了他對昆蟲的痴迷。在教學放鴨子片段時,指導了學生從“放進”、“包上”、“裝進”、“打算”和“欣賞”這些動詞中想象出法布林的不同動作,也讓他們想象自己什麼時候會有這些動作,體會出了對昆蟲的喜愛和痴迷。再現法布林捉小甲蟲時的有趣畫面。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把法布林這位偉大的昆蟲學家多層面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既有小時侯觀察昆蟲的痴迷,也有以後一如既往對昆蟲的迷戀;既驚歎於他對科學的執著,也欽佩他優美的文筆、流暢的語言。學生學完後,腦海中留下的,除了對課文的全面感知,還有對法布林的深深欽佩。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0

  《裝滿昆蟲的衣袋》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小時候對昆蟲非常入迷的故事。文章的敘述非常簡單,透過兩件事情生動地說明了法布林從小對昆蟲的“入迷”的程度:著迷————迷戀————痴迷。

  第一課時本想按照預訂計劃校對預習作業,並且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不曾想在校對預習作業時花了較多的`時間,導致時間很緊,沒能完成預訂任務。為了加快課文的節奏,第二課時一開始,我就在黑板上先板書了文中的三句話——

  (1)“法布林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

  (2)“可是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

  (3)“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痴迷,把法布林引進了科學的殿堂”。

  然後放手讓學生去閱讀、思考。抓住人物的語言、心情、動作,找出關鍵的語句,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程度。如在學習第一個故事時,抓住“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到了那隻會唱歌的蟲子!”學生從兩個感嘆號中,體會到了法布林捉到紡織娘以後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而“高興極了”、“心裡甜滋滋”、“興致勃勃”等詞語,則寫出了法布林高興的心情。再看法布林的動作:捉到小甲蟲後,小心翼翼地“放進”、“包上”、“裝進”、“打算……欣賞”,體會法布林對小甲蟲的珍愛……

  三句話中各有一箇中心詞,分別是“著迷”、“迷戀”、“痴迷”。學生透過品讀句子已經對這三個詞語有了很好的感悟。面對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林絲毫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仍然沉迷在昆蟲的世界裡!這就是“迷戀”,已經“戀戀不捨”了,深深地愛上了,已經無法分開了!而“痴迷”呢,則含義更深。

  教學最後一段時引導學生理解第一句話的含義,幫助學生體會,由於法布林從小就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把研究昆蟲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終於成為一個對人類對科學有著卓越貢獻的著名昆蟲學家。結合全文來理解,學生對法布林的精神會領悟得更深刻。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1

  《裝滿昆蟲的衣袋》的教學重點肯定不在這裡,但筆者認為,這決不是節外生枝,決不是無意義的生成,更不是為了生成而生成。這篇文章給予學生的東西是十分清楚的,那是讓學生認識這位世界著名的科學家,認識他那種痴迷的精神,具體學習作者介紹那法布林痴迷的場景,還有一些美麗的詞與句子,這一切我也做了。我為什麼在課堂上還要與學生進行著這般對話?這與我的思考有關。因為這一階段我的頭腦中時刻想著父母教育問題,但對課文中的這件事有著不理解的地方,我與身邊的老師探討這件事,慢慢地才理清思路。當然,我也有一種預感,學生在課堂上肯定不會放過這一點,所以就有了上面的對話。也許我的理解有偏差,也許我們之間的對話不是特別的自然,特別的精彩,也許把學生引到用“真實”來習作有些牽強,但從學生的反映看,他們是有一些理解,從每位學生的對話投入來看,這種理解顯得尤為珍貴,這就是我與學生應該共同感謝這篇文章給予的另外一種收穫。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2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小時候對昆蟲迷戀的故事。文章的敘述非常簡單,通過幾個細小的事例寫出了法布林,表現出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愛由著迷到痴迷的過程。課文開始就提到了法布林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正因為著迷,才能夠潛心研究,才使法布林最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著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問題進行教學,才能有的放矢,線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為主線設計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透過對具體詞句的朗讀,去感受想象法布林在具體的情境中迷戀昆蟲的樣子,讓學生去自主結構文字,填充文字的空白和盲點。

  一、抓住“著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開始就提到了法布林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正因為著迷,才能夠潛心研究,才使法布林最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著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問題進行教學,才能有的放矢,線索分明。學習第三段時,我讓學生朗讀、討論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學生答案豐富多彩,他們不僅找到有關語句,還說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數學生找到了“敏捷”、“高興極了”、“小寶貝”“放進蝸牛殼,包上樹葉,裝進衣袋”、“欣賞”、“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詞語。有的同學更加細心認真、愛動腦筋,從父母對法布林的責備中看出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如“只顧自己玩,揀這些沒用的玩意兒!”“老是捉小蟲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林“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願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

  找到有關語句後,我針對這些重點句子指導朗讀,讀出法布林對蟲子的喜愛之情,讀出父母責備的語氣,讀出法布林不情願地扔掉小蟲子的難過心情。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讀得感情充沛,引人入勝。

  二、對於“蟲迷”的理解

  課文出現了三個詞語:著迷、迷戀、痴迷,所有教這篇課文的老師都會注意到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理解並區分它們的細微區別。學習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後,學生對於“著迷”這個詞語已有很好的感悟,至於“迷戀”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蟲後再理解。面對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林絲毫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仍然沉迷在昆蟲的世界裡!這就是“迷戀”,已經“戀戀不捨”了,深深地愛上了,已經無法分開了!而“痴迷”呢,則含義更深,從“痴”的偏旁出發,已經著磨了無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課文中主要是指時間之長,從童年到壯年直至白髮斑斑的老人,法布林始終沉浸在對昆蟲的研究中,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使法布林由“蟲迷”而成為了“科學家”!

  三、“口袋”裡裝的是什麼

  人們為了紀念法布林,在他的雕塑上做了個高高鼓起的衣袋,為什麼?這個口袋裡裝的是什麼呢?學生回答得很精彩,有“知識”、“興趣”、“眼淚”、“歡笑”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裝了他堅持不懈一生追求的這種可貴的精神。正如法布林自己所說的“我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做得那麼有滋有味,興趣盎然,忘記了周圍的一切,甚至忘記了自己。”

  總之,我認為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要靈活多變,要讓學生更自由、更生動、更主動、更活潑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更要注重啟發學生思維,開拓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的提高素質,增強能力。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3

  一、 尊重學生的個性,教會學生學習

  教師即促進者,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是教師角色特徵中的核心特徵。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

  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習教育時間裡,把所教學科的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已經不可能,而且也沒有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統治地位被動搖。其次,教師作為學生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學生獲得知識資訊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複雜了,不在是隻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資訊渠道的方法。1972年世界教科文組織早已明確了教師的職責。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在《裝滿昆蟲的衣袋》的教學設計中,我確立了以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定不同的路標,引導的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教學參考上的要求是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我個人在思考是認為,定位還可以更高一些。所以,我把查閱資料,出個人小報放在第一課時的作業,而第二課時主要透過對文字的閱讀,提升學生認真鑽研科學,孜孜已求,堅持不懈,克服實現理想道路上的一切困難的精神素養。讓文字為學生人生的引路。

  二、創設情景、調動生活積累、反覆誦讀文章

  學生的學習體驗是他們已有生活經驗的積累與對學習物件的感知,產生碰撞而形成的對問題的新認識,是他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反映。教師要有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按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他們對世界的認識程度,調動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已掌握的學習技能、方法,才能引導他們走進文字,體驗文字所賦予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以解決教學難題。 語文學習具有間接性,它需要透過人對語言的感知,進入大腦,調動腦海裡儲存的知識,對新的認知物件作出判斷,進行聯想、歸納、編碼,再建構起新的認知。要透過語言來感知文字,再經過思維產生體驗,是一種思維的再創作。因此,在教學中,尤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與文字內容相一致的情感,讓學生披文入情,把間接的文字元號成為真切的情感體驗,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如:學習課文《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中,法布林的父母因法布林乘放鴨的機會捉昆蟲而責罵他。我相機提問:讀到這兒,你這時想對法布林的父母說些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想對“母親”說:“阿姨,我知道,你對法布林非常關愛,但你不能責罵他,而應該心平氣和地教育他!”還有的說:“有一次,我捉蜜蜂時,還被蜇了。從此,母親不再允許我玩昆蟲了。可當時我是多麼想捉一隻蜜蜂來了解它的生活習性呀!正由於母親的阻攔,我到現在還對蜜蜂的習性一無所知。”有的想對他的父親說:“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這將影響他的一生,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實踐,

  三、感悟與“訓練”並重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力求把“感悟”與“訓練”巧妙地融為一體,我在教《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時,透過說話、引導、朗讀、想象、寫作等訓練,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主動地參與閱讀活動,使語言形式的掌握與內容的感悟、情感的體驗相互交叉,有機結合,放飛學生的靈性!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4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小時候對昆蟲迷戀的故事。文章的敘述非常簡單,通過幾個細小的事例寫出了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愛由著迷到痴迷的過程。

  教學本課時,我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體味語言,拉近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走進法布林的內心世界。

  成功之處:引導感悟痴迷。

  “迷”是這篇課文的靈魂。問文中有“著迷”“迷戀”“痴迷”這三個詞,意思差不多,但是程度卻越來越深。課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理解這三個詞,想想能不能調換它們的位置?為什麼呢?討論之後在去學習課文,感受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課文主要描寫了兩個典型事例:一是法布林抓住紡織娘;二是法布林捉“小甲蟲”。對作者重點描寫的捉“小甲蟲”的情況。我在教學時重點抓住這一自然段,從人物的心情、動作等方面,感悟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程度。其一,引導學生從第四到第九自然段中,找出描寫人物心情的詞句。你看,捉到了昆蟲,“高興極了”,“滿載而歸”,“心裡喜滋滋的”;被迫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垃圾堆”,眼淚是“刷刷地往下掉”。在法布林的心中,昆蟲的確是“心愛的小寶貝”。其二,應該引導學生抓住相關動詞,體會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愛之情。如第九自然段中一個“放”字的處理,我採用了詞語比較的方法來體會語言文字的情感。一個垃圾只要“扔”或“丟”,這裡為何不是“扔”、“丟”,而是“放”呢?這樣看來,“放進”一詞看似樸實,但用得準確傳神,讓學生體會其用得精妙恰當。其三,還應當引導學生體會法布林父母的責罵。在一般情況下,就一般孩子而言,父母不允許捉昆蟲,孩子便自動放棄了,而法布林在如此情況下,仍然“興致勃勃地挑揀”,“躲起來偷偷地玩”,其痴迷程度便顯而易見了。這時候,再將“著迷”“迷戀”“痴迷”這三個詞提出來比較,學生就更能體會正是因為法布林對昆蟲的這種痴迷與執著才會有今天的成就的。

  不足之處:

  課上由於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所欠缺,回答問題比較瑣碎,浪費的時間也比較多,感悟的不夠深入。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請你再來讀一讀課題,思考一下為什麼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作為題目哪?

  換一個題目,例如,愛昆蟲的法布林,法布林的故事,可不可以?學生的回答還是比較精彩的:如,生動形象地看出法布林對昆蟲的迷戀,痴迷。他時時刻刻都在鑽研著昆蟲。

  這個時候我想趁熱大跌,便問:法布林高高鼓起的衣袋裡不僅塞滿了許許多多的昆蟲,還塞滿了__________。沒想到學生的回答千奇百怪:還有蟲子、貝殼、樹葉等等。這是我沒有預設到的,也不知道該如何來應付,直接將答案引出來了:是啊,多少迷戀,多少眼淚,多少夢想,多少執著!

  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有更多預設。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15

  小法布林是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是個有驚人毅力的孩子。他對昆蟲的“著迷”、“迷戀”、“痴迷”的程度令我們每位讀者都心生敬佩!課文的語言文字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它能夠牢牢鎖住學生的眼球,扣住學生的心絃。我把握了以下幾點:

  一是課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寫,引到學生透過這些語句,想象畫面,指導有效朗讀之後,組織大家討論、體會這段文字的用意。

  二是課文主體部分描述的兩件事,抓住關鍵詞句,例如“三天前”、“終於”、“鼓鼓囊囊”、“難過極了”、“很不情願”、“仍然興致勃勃”、“躲起來”等詞語體會小法布林對昆蟲的的喜愛與痴迷,對觀察昆蟲的執著。

  三是在讀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引到學生進行豐富合理的想象。例如“終於找到這位‘歌唱家’”時,法布林的神情表現、語言動作;例如受到父母反對、批評時的內心獨白等,這些不僅讓學生得到語言、表演等能力的鍛鍊,更對凸現文章的主題起到深化的作用。

  學習課文第2—3自然段時候,引導學生來學習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寫具體,從而讓我們感受到法布林對昆蟲的著迷,其中一個“瞧”字一個“終於”學生抓得好!

  陶心妮說:“我從一個‘瞧’字讀到了法布林的興奮、欣喜之情感,三天前他就聽到了歌聲,他一直在找呀找呀,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一定高興極了,這一個‘瞧’充分地寫出了他的心情!”

  另一名學生則抓住一個“終於”來談體會,也從中體會到法布林抓到了那位“歌唱家”是多麼高興!我趁勢引導學生想象:在這三天裡,他會做些什麼呢?

  學生交流如下:他可能在學著這位“歌唱家”唱歌,想引誘他出來,豎起耳朵仔細地傾聽,他到底在哪裡呢?他在草叢中找呀找呀,還自言自語道:“你在哪裡?快點出來吧!哈哈,別跟我玩捉迷藏的遊戲了,我馬上要找到你了!”三天裡,法布林不停地找啊找啊,終於被他找到了!

  可見,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是很強的!我希望他們在課外閱讀時也能做到這樣邊讀邊想,在讀中體會,有體會後再讀,這樣才能有許多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