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有關《西門豹》教學反思(通用6篇)

有關《西門豹》教學反思

有關《西門豹》教學反思(通用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西門豹》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西門豹》教學反思 篇1

  始終記得,上一次的縣級研討,南海學校夏老師的話:”你要教什麼,要有一個最主要的目標!” 接到教學比武的內容時,我首先翻到這一單元的單元導讀,發現這個單元就是學習運用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體會人物品質及所蘊含的感情這一方法,鞏固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訓練重點。帶著這個目標,我開始閱讀教材,尋找資料。

  《西門豹》是第八單元第二篇精讀課文。敘述了西門豹破除迷信,將計就計懲罰壞人的事。文章主要運用人物的語言刻畫出人物形象,表現了西門豹懲兇除害的決心和大智大勇,讓學生受到尊重科學、反對迷信的教育。細細研究,發現這篇課文,重點有兩個,一是透過對話,感受西門豹語言簡練精闢卻一針見血的到位;二是透過對話體會西門豹懲治巫婆官紳的方法之巧妙。而這兩個重點殊途同歸,都是為了一個目標,那就是體會人物品質和蘊含的感情。

  縱觀網上教案,發現存在誤區,就是注重了西門豹懲治惡人的經過和結果,卻忽視了從語言和過程中感受”巧妙”的體會。於是針對我找到的重點,我將兩課時的內容進行了劃分:

  第一課時的安排為:讓學生走近西門豹,初步瞭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重點理解課文1—9自然段,從西門豹向老大爺瞭解鄴地田地荒蕪,人煙稀少的原因的簡潔對話中,感受西門豹的機智過人、有膽有識等品質。

  而第二課時則安排為:理解西門豹懲治過程,體會”巧妙”,在熟讀基礎上覆述課文。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設計如下:通過後”魏王”曹操的遺言匯入,引起學生興趣,引出西門豹介紹,然後進入課文學習。透過小組合作,尋找四次對話中西門豹獲得的訊息,從而產生對西門豹人物形象的認識,從第九段中西門豹的”一語雙關”中初步體會他的機智過人和深謀遠慮等。從整節課來看,教學任務只能算是大概完成,因為時間上的分配不均,導致了時間匆促而草草收尾,此為最大敗筆。

  後來聽取了同年級三位平行班同仁的相同課型,細細反思,找出自己最大的幾處不足:

  一、時間分配欠考慮,可見課堂駕馭能力不足。

  匯入和開篇,是創意的鋪設,但是在檢查字詞時,拖沓了不少時間。三年級的學生,其實可以用更簡潔的方式教學字詞,尤其是領讀已經沒有必要。而進入真正課文學習時,時間已經過半,造成後面的教學重點和任務不能及時完成,留下尾巴要等到下節課再重溫,是最大的失敗。

  二、對教學重點把握後,次要目標設計的解決方法不夠科學。

  匯入後的第二步,是讓學生歸納課文大意。誰知道學生卡了殼。這一次卡殼,影響了後面的積極性和課堂氣氛,真是一個意料外的”絆腳石”。聽了別人的課堂,頓時茅塞頓開,三年級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去概括是有難度的,我完全可以設計填空形式,這樣學生只需填詞就可以得出大意,也不會影響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了。以後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考慮學情,從學生實際出發去考慮每個步驟,否則往往敗於細節。

  三、重要環節的四人小組合作,合作清單的設計存在不合理。

  對比自己與同仁的合作單,發現設計上的明顯不足。既然分配學生課前預習的任務,關於西門豹與老大爺對話的尋找可以放在前置性作業去完成,課堂上設計的合作,應該可以修改為”組內交流西門豹和老大爺對話,並探討:‘西門豹這樣問的目的是什麼?’”這樣,既可節約一部分時間用在理解感受上,又可以精簡課堂環節,做到重點突出,還能分配一部分時間在朗讀上。合作環節,未設分工,顯得有點雜亂,可以感覺平時訓練的.不夠。

  四、沒有注重朗讀,課堂缺乏生氣。因為時間上的欠妥分配,使得朗讀被迫刪去。

  雖然這部分中人物的語言平淡敘事為主,但一節沒有朗讀的課,總是缺乏生氣和整齊的。所以課堂上,總感覺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教學環節之間不能做到緊緊相扣而張弛有度。

  總之,這是一節失敗的課。而反思自己的課堂,主次不分是造成失敗的主要原因。後來第二課時中,我吸取了教訓,緊抓住”巧妙”二字去學文,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和品質,效果還是不錯的。當然,這是後話了。

  有關《西門豹》教學反思 篇2

  教學時,我讓學生透過閱讀、思考以及與同學討論來讀懂課文了解西門豹破除河伯娶媳婦這一迷信活動的經過。抓住西門豹對巫婆說的話,讓學生邊讀邊注意帶點詞語,並聯繫上下文進行思考,不難明白:西門豹並不是真的要為河伯重新選媳婦,只是以讓巫婆去跟河伯說一聲為藉口,把巫婆投入漳河,從而達到破除迷信,教育群眾,懲治巫婆的目的。緊接著引導學生看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中巫婆當時的神態,動作,想象巫婆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透過想象,使學生明白西門豹聰明過人,將計就計,不動聲色地懲治了邪惡,為老百姓報了仇,出了氣。

  在教學懲治官紳頭子這一部分內容時,抓住人物的話要求學生注意帶點詞語,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就會懂得西門豹並不是真的在等巫婆回來,而是做樣子給官紳們和圍觀的百姓看。西門豹叫官紳頭子去催巫婆回來只是為了找藉口把官紳頭子也投進漳河,達到懲治邪惡的目的。接著提出問題:圍觀的群眾表現怎樣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他們似乎明白了什麼……”當西門豹殺一儆百,官紳們嚇得醜態百出,教學時,首先讓學生讀讀課文中的內容,並要求劃出描寫官紳們極度恐懼的詞、句。

  學生們能很快找出“提心吊膽”,“連氣也不敢出”,“面如土色”,“跪下來磕頭求饒,把頭都磕破了,直淌血”等。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官紳們如此害怕?圍觀的老百姓都明白了什麼?有的學生說:“那些官紳們之所以害怕,是因為他們明白,用‘河伯娶媳婦’這種騙錢害人的把戲被戳穿了,他們活不成了。”有的學生說:“官紳們看到他們的頭子被投進漳河裡,下邊該輪到他們了,個個嚇得沒了魂。”有的學生說:“官紳們知道他們罪惡大,西門豹不會饒了他們,老百姓也不會饒了他們。”教師這時進一步追問:這時的老百姓會怎麼認為呢?有的學生說:“老百姓會想,哪有什麼河神啊,都是這些巫婆官紳們編出來騙人的,害得我們家破人亡,他們一個個發了財,應該讓他們受到懲罰,把錢還給老百姓。”有的學生說:“要不是西門豹來做官,還不知道要害多少人家的女兒,西門豹真是一個為民辦實事的好官。”教師稍一啟發,學生想象的翅膀就都展開了,同學們興致很高,都說好像看電影一樣,一幕一幕的,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

  聯想是橋樑,想象就是翅膀。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關《西門豹》教學反思 篇3

  《西門豹治鄴》這篇課文是第8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戰國時代魏王派西門豹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巧施妙計,和群眾一起破除迷信,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的歷史故事,刻畫了一個為老百姓做好事、辦實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讚揚了他反對迷信、尊重科學的品質。依據本單元的語用點和本篇課文的資料以及學生的生活儲備,我預設的教學環節取得了比較夢想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複習匯入,激發閱讀興趣。

  課前佈置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西門”姓的來歷?西門豹的生平以及本課的寫作背景。由於學生準備比較充分,所以一開課就創設交流的氛圍。學生暢所欲言,既瞭解了複姓,還列舉出其他的複姓;既瞭解了時代背景,還拉近了學生同作者和文字的距離,為理解語言文字感悟課文資料作好了鋪墊。

  2、初讀課文,感知文章脈絡。

  課件出示讀書要求,學生自由大聲朗讀,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引導。全班內共同重點朗讀比較長的句子,為感知文字資料掃清障礙。之後,出示閱讀要求:根據提示,簡單複述課文資料。摸清底細——懲治巫婆和官紳——興修水利。學生標畫相關的詞句段自由練習複述。推選四名優秀的學生上臺展示,並評選出小小複述員,發獎品以資鼓勵。

  3、研讀文字,感受人物品質。

  首先聚焦第一個問題:找出第十至十四自然段中描述西門豹言行的句子,說說西門豹懲治巫婆和官紳的辦法好在哪裡。學生帶著問題潛心讀書,深入思考,並將感受作好批註。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經過抓住人物的言行來體會西門豹的品質,如:“不行,這個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會滿意的。麻煩巫婆去跟河伯說一聲,說我要另外選個漂亮的,過幾天就送去。”這樣說會有怎樣的結果?你想到用這樣的理由和人選了嗎?從中你領悟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感受西門豹的委婉措辭和機智。當時人們有沒有懷疑河伯娶媳婦這件事情呢?為什麼西門豹不把所有的官紳都投進河裡去呢?創設商討的學習氛圍,在學生的爭辯中進行思維的訓練,最終明白:西門豹巧施妙計,和群眾一起破除迷信。

  4、遷移運用,昇華感情。

  真相最終大白了,如果你就在漳河邊,你會對西門豹和當地的老百姓說些什麼呢?讓學生根據提示,寫一寫當時的感受。從而讓西門豹的形象更加高大起來。

  整堂課上學生都興致很濃,願意說,願意講,也願意寫,語文字事得到了提升。

  有關《西門豹》教學反思 篇4

  《西門豹》是我們本學期精品課程閱讀教學研究的篇目,我承擔該課題研究的最終展示彙報。在研究中,我們三年級語文科組經過反覆研討、打磨,經過多次的修改,最終確定了最終的教學設計。我在講課前也曾試教過,最終上得比較好,自己在各方面都有提高,可是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教後我進行如下反思:

  一、閱讀教學重在"讀"

  《西門豹》是一篇敘事課文,是一篇典型的閱讀教學課文。閱讀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生反覆閱讀,經過讀對話,瞭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西門豹的話外音,經過反覆讀,體會簡單故事情節背後的深刻內涵。

  在教學中,我也十分注意讓學生在讀中體悟,特別是在第一課時,我讓學生自由讀、個人讀、全班讀、分主角朗讀等多種閱讀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品味西門豹的為人。可是在講到老大爺說的三個"鬧"字的時候,我只是讓學生自由讀了一下句子,便分析三個"鬧"字含義及表達效果,學生說得不夠準確。課後,我反思自己的教學,覺得說得不準確的很大原因是這一部分讀得不夠,所以學生沒有機會去深刻的感悟,"鬧"在不一樣句子中所表達的不一樣含義,以及"鬧"所表達出老大爺煩的心境。

  二、教師要跟隨學生來組織教學

  在上課前,我進行了充分的備課,能夠說教學環節及我所想要的答案都統統印在了我的腦海中。但就是因為對教案熟悉,明白自己要什麼,加上自己不夠靈活,所以學生在說出不一樣我所想的答案,但與我預想的答案有關聯時,我就不太會巧妙地引導過來,甚至明知答案接近,卻不明白要順學生的答案來講課,反而又生拉硬套地說出自己的答案,就顯得自己的教學組織生硬了些。比如: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官紳們嚇得怎樣?一個學生說,嚇得魂不附體。"魂不附體"這個詞多形象,可是我非說,"是啊,嚇死了",奇怪地完成了教學。所以,教學必須要跟隨學生的思想來組織教學,這樣的課堂才會生動、靈活。

  三、課本劇如何演更有效

  在講《西門豹》這篇課文時,我們反覆研讀教學流程,應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我對教學語言也進行反覆的思考,每個教學環節、教學效果都進行了精心地備課。但作為一個新教師,在教學上還缺乏經驗,組織教學的本事相對薄弱;還有自己對課本劇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編演,還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在課本劇教學環節,學生顯得有些亂,教學效果沒有到達預期的效果。我反思,課本劇教學沒有實現預期效果,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因素。

  作為表演者,熟知在戲劇中人物的情感表達,可是短短的兩節課,不足以讓學生深入的分析出這些複雜的機理,所以我認為,應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體會、感悟故事情節和人物的內心世界。作為臺下的表演者也同樣如此,他不能體會當時的情景,只認為臺上表演的同學很可笑,所以也不能完全進入到自己的主角中。可見,足夠時間的品悟和內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覺得,要想讓課本劇的教學變得有效,靠即興表演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即興表演本身就存著這許多不可預知的狀況,對於這些絲毫沒有表揚經驗的孩子而言,這些狀況在表演過程中也很難實現恰到好處的處理。所以,要想實現一個秩序化的戲劇展示,就必須要有教師適當的引導和簡單地排練,從而彌補學生對課文文意及人物性格模糊的不足。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中,學生也能夠汲取養料,從而到達演戲入情入境,讓課本劇更加盡善盡美。

  有關《西門豹》教學反思 篇5

  上完《西門豹》這一課,自以為抓住了人物言行品悟了巧妙,親歷了文字,也感受了西門豹的聰明才智,用語之巧妙,從而吸納了那種言外之意話中有話的語言魅力。可作業批下來,實感孩子們聯絡上下文完整地回答問題組織語言的本事欠缺,細想正是本人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這一語言訓練。

  課後有這樣一問題:西門豹向老大爺調查,問了哪幾個問題?為什麼要問這些問題?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從文字中找找劃劃,同學們找得準,說得也頭頭是道,以為學生真正意義上懂了。可書面作業時,要求用簡要的話寫下來,好多同學是這樣寫的:

  1、西門豹問老大爺是怎樣回事?

  2、這話是誰說的?

  3、新娘是哪兒來的?

  4、那麼漳河發過大水沒有?

  同學們的這些答案,我覺得不滿意。誠然,在課文閱讀中,同學們因為聯絡了上下文,直接劃找出來是能夠的。可是在練習中,是脫離了文字,這樣的回答,就不夠明確了。這使我想起,在教學過程中,我只是簡單地處理了這些,沒能從語言文字的訓練角度,讓孩子們說說。比如第一個問題:西門豹問老大爺是怎樣回事?(什麼怎樣回事?)文中就有一句話:西門豹到了那裡,看到田地荒蕪,人煙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爺,問他是怎樣回事。就能夠對這句話進行提煉概括訓練:西門豹問老大爺田地荒蕪,人煙稀少是怎樣回事?也能夠想象一下西門豹會怎樣問,你來問一問。這樣對於第一個問題就能夠進行概括本事,想象本事的培養以及進行完整明確的說話訓練。而對於第二個問題:這話是誰說的?脫離了文字,也就顯得不明確了,到底是什麼話呢?能夠抓住這,進行聯絡上下文的語言組織訓練。上文有老大爺說的話:都是河伯娶媳婦給鬧的。河伯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要是不給他送去,漳河就要發大水,把田地全淹了。那裡就有這話的資料,可引導點撥學生把這話(什麼話)用簡潔的語言說清楚:不給河伯娶媳婦,漳河就要發大水。

  批改了學生練習後,我又花了點時間重新彌補我課堂的缺憾,感覺效果很好,學生興趣盎然。我也從中感受到自己對學生的本事還是把握不太明確,沒能在課堂教學中及時地進行語言訓練。實感語文教學始終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

  有關《西門豹》教學反思 篇6

  《西門豹》這篇課文很長,而課堂上的時間又是有限的,僅有抓住重難點,敢於取捨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對教材和學生進行深入研究,確定課文的主線:把西門豹是怎樣利用送新娘的辦法破除迷信的這部分做為重點,並以西門豹的言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西門豹破除迷信的過程又能夠分為三個階段,其中,懲辦巫婆和教訓官紳是主要部分。在教學時,我就針對三部分資料的不一樣特點採用了不一樣的訓練形式。在懲辦巫婆時,西門豹的語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個藉口,將計就計。要求學生在破除迷信的過程中,將西門豹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用符號畫下來以此來培養獨立思考的本事和培養創新精神。使學生勇於進行“問題提出”,不正確的觀念嚴重影響著學生自覺地進行“問題提出”。培養創新精神,就是要改變學生不正確的觀念,樹立不迷信權威、不墨守成規、不怕失敗、敢於標新立異、不怕冷嘲熱諷、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正確引導和熱情鼓勵那些平時會“耍小聰明”、能使出“雕蟲小技”和“敢於吃螃蟹”的學生,促使他們勇於進行“問題提出”。整個教學過程實際上都是圍繞學生展示自己的需要和解決問題的需要進行的。可是由於在學習的過程中,生字學習和文章的閱讀時用的時間有點長,所以導致精彩部分用的時間不足,顯得有些倉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