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精選10篇)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

  《烏鴉喝水》一課內容通俗易懂,很適合閱讀。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感悟“烏鴉急著找水—喝不著水—想辦法喝水—喝著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怕孩子們會出現覺得烏鴉的這個辦法並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緒。如果這樣,就阻礙了學生去認真體會文字。所以在教學中我並沒有急於讓孩子們發散自己的思維,提出像“說說你還會想出什麼好辦法?”“如果你是這個烏鴉你會怎麼做?”這一類的問題。而是與學生一起,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去感受這隻烏鴉的高明之舉。

  在學完“烏鴉是怎麼喝著水的”後,學生明白了烏鴉能喝著水在於它的仔細觀察、愛思考,另外拓展問題“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請大家幫烏鴉想想辦法,想到的請舉手。”兩分鐘後,學生們紛紛舉起了小手,有的說:“用吸管吸。”“讓瓶子斜倒下來,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學生們的辦法各種各樣,孩子們的想法總是富有創新意識的,我想這堂課上我不僅與孩子們一起體會到了文中那個小烏鴉的聰明才智,更讓我感受到學生們的智慧。

  當然,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指導朗讀不到位;由於時間安排欠合理,導致指導學生書寫生字匆忙進行。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我的思路是學生首先從整體入手,然後到部分,最後再回到整體這樣來學習。由篇到字詞句,再到篇的順序。借用特級教師曾麗君老師的話來說,就是“遵循兒童認識的規律,把認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教給認讀方法,讓學生自主經歷讀書過程。小組合作,保證學生在閱讀中識字的質量。

  一、識字教學

  識字對於一年級來說是最重要的教學,識字數量多,難度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在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的識字過程中,透過識記偏旁,對比學習喝和渴字,加深學生對字形和字義的理解運用;利用組詞實驗等方法幫助孩子們理解識記瓶、辦法、石、漸,賦予生字以“生命”的意義,讓學生充分掌握字的音、形、義。在孩子們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運用就不在困難了。所以孩子們說出了許多精彩的句子。在識字教學要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二、隨段閱讀

  本課所進行的隨段閱讀,目的是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間接鞏固生字詞的識記與理解,從而保證他們閱讀的質量。這也是低年級隨文識字的重要環節,在閱讀中鞏固字意,進而就可以在第二課時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的質量。透過識字、寫字,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著水的,我利用工具讓學生進行演示,他們觀察石子投入瓶子後水的變化,使得學生對“一個一個”理解更加形象化,進而感受“漸漸”一詞的意思,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便於學生對這些抽象詞的理解,並讓學生學著用“漸漸”說一句話,積累了語言,提高學知識、用知識的能力。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最後,我讓學生思考:“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然而在這時戛然而止,激發學生想要發表獨立見解的慾望又剛好停止,促進學生對第二課時仔細品讀的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在這節課裡我還有很多的不足:對於課堂一些細節問題從語言上處理的不到位,對前半部分學生在生字詞回答上的評價語言有一些單一,希望自己能夠在以後的課堂中不斷積累經驗,多多與經驗豐富的老師多交流、多溝通,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3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讓孩子去“展示自己”,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因為“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學生透過對比,用方法記,不僅記得清楚還記得牢。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4

  教學本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等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情境,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一、滿意之處

  1、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我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我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師範讀、自由讀、小組讀、集體朗讀等多種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水到渠成,熟讀成誦,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創設情境,培養說話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了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著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著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透過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著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二、不滿意的地方

  1、由於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拓展練習這一環節時課堂紀律較亂,誤了一些時間,以後要在組織教學工作要努力。

  2、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太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而且評價的方式也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三、改進措施

  1、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餘時間讓學生多聽課文錄音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鼓勵學生課外多識字,並運用多種方法來識記生字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5

  上完這節課,用時超過了預期。或許這節課老師的問題比較細碎,或許教學的難度對於班上一些基礎較差的孩子來說還較大。想要抓得點有點多,有一點面面俱到,但是重點不突出的感覺。

  記得數學老師上課喜歡問孩子們,你們從這些圖片裡,數字裡,可以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孩子每課都有所得,每一得都是那麼指向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的。而我們的語文學習,如果僅僅侷限於瞭解課文寫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道理?那就不是語文課了。關於課文內容,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孩子們自己多讀幾遍課文就明白了。如果也僅僅侷限於認字教學,也沒有足夠的語文味了。課堂上時間有限,學生會的我們就不講,學生可以自己學會的我們就少講,學生不會的,需要掌握的才是我們語文課的精華和精髓。

  我認為學習語文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是最需要訓練的。我一直力圖在探索在課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感知課文內容時,可以更加多的學到和感知到的——“語文問題”。所以,我們的語文學習,我希望是在讀懂文意,識字識詞的基礎上,還可以學到和解決很多語文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正是孩子們需要老師提點和指導的。

  在《烏鴉喝水》第二課時裡,我力圖在一邊引導孩子讀懂課文,理清記敘文的表達脈絡時,隨機的進行隨文識字,且把識字與理解、與表達、與積累相結合,在字詞句表達的相互交錯中,感知語文,學習語文,解決語文問題。

  如:隨文識字“到處”,結合了讀字音、識字形、明詞意、說句子、感情朗讀為一體。語文的一個點的學習因此而發展和擴散。

  如:在引導孩子感知烏鴉喝水的方法和過程時,利用生動直觀的演示,讓孩子明白作者為什麼會用“一個一個”以及“慢慢”整兩個詞語。同時也讓孩子學會說話更加具體。孩子的表達也在一個一個句式中提高了。

  語文知識和技能或許就在這一次次的發展和擴散中慢慢積累起來了。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6

  這篇課文是讓學生懂得在困難面前要動腦筋想辦法,用心地去克服困難的道理。而這些道理更是我們的這群特殊學生在將來生活中,人生道路上要去體驗和應對的。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儘量讓他們去體會這個道理。

  教學中,課文“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著水”的這個問題中,我還是運用了傳統的教學中通常用的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著水的過程,這是因為我覺得我們的學生智力相對較低,應先吸收的學習特點,所以這時我們的學生處於被動理解狀態,但這也是認識的階段,也是在從被動轉為主動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就能夠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嘗試探索對於他們來說是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對此我設計了一個和課文相似的實驗:講臺桌上放一個裡面裝有少量水,瓶口又小的瓶子,旁邊還放一些小石子。然後請了班上一位有腦的學生上來扮演烏鴉,其他同學在講臺桌四周圍著。看著這位腦癱的同學很吃力的將小石子抓起,儘管有時能夠同時抓兩個,但還是要一個一個地放進去,因為瓶口很小。之後,水最後升高了,同學們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結合課文資料也悟出在困難面前要用心想辦法勇於克服。我覺得這樣既運用了傳統的教學又結合了現代的學生自主教學的方法。

  就在這時候,我喝了口水,發現我的保溫杯的水還不到一半,我就問學生了,假如老師此刻不能用手拿起保溫杯來喝水,那要怎樣才能喝到水呢?在教學中我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透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雙向互動。教師也就成為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呀!別看我們學生是特殊孩子,他們的回答也很有創意:張世賢說:

  “把冰塊放進去”

  林新發說:

  “放一根吸管吸起來”

  吳嘉偉說:

  “直接倒水進去”

  想想也是,老師又不是烏鴉吳嘉偉這也是對的呀。當然還有同學說放小石子,但就不能喝了這可不怎樣好,之後又改為糖果了。

  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也有很豐富的想象力,我也越來越喜歡這群可愛的孩子了。在教學中我一向不斷在創新,在尋找更適合我們的教學方法。它不必須要棄傳統,也不必須要吸全新,而是看我們學生的理解潛力,是否可行。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7

  在學習《烏鴉喝水》一課中,有一句話“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放進瓶子裡,瓶子裡的水漸漸升高了。”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富有哲理,為什麼放進去石子,水就升高?想讓學生明白道理光靠講,還遠遠不夠。因此,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回去當一回小科學家,讓學生將小石子一顆一顆往瓶子裡投,看著水漸漸升高,讓學生從實踐中得真知,從理解課文體驗到認識真理的快樂。也許就是這樣一次實踐體驗,能讓學生從此愛上科學、迷上科學,走向科學研究之路。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是這樣做的:

  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能力。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著水的,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著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透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著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二、在思考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本課有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課末,我就以“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這樣一個問題為討論點,滲透這個教學目標。學生們的想象力幾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用吸管的,有用棍子把瓶口打爛的,還有在瓶子上啄一小洞的……多棒的點子啊!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髮展。

  總之,教師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主導者,更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孩子們扮演了各種角色,讓他們在這舞臺上盡情地創造表現自我吧!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8

  《烏鴉喝水》是一個童話故事。故事講的是口渴的烏鴉將石子放進瓶子裡,使瓶子裡的水面上升,從而喝到了水的故事。表現了烏鴉遇到困難肯動腦筋,能根據周圍情況想出解決的辦法。

  在活動中,教師用故事的形式引出,充分的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作為科學活動,教師是想讓幼兒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透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的關係。教師讓幼兒利用石子和沙子透過2次實驗進行探索,並進行記錄,在探索過程中,由於教師提供的材料在數量上估計不足(有3瓶不同水位高度的瓶子),導致幼兒在探索中出現了偏差,不能達到應該有的效果,使得幼兒的實驗不能達成目標,對於感知在水中投入物體水位會升高可的概念就不清楚了。由於實驗出現的問題,在活動中體現不出這個科學原理(阿基米德原理),雖然教師也進行了小結,但是幼兒沒有親自實驗的體驗也就不能深刻感知了。

  重構:

  1、提供足夠數量的石子和沙子(注意沙子的溼度)

  2、瓶字裡的水可以多加一些,一般保證實驗的準確性,能達到喝到水的程度。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9

  教學本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等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情境,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一、滿意之處:

  1、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我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我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師範讀、自由讀、小組讀、集體朗讀等多種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水到渠成,熟讀成誦,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創設情境,培養說話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了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著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著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透過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著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二、不滿意的地方:

  1、由於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拓展練習這一環節時課堂紀律較亂,誤了一些時間,以後要在組織教學工作要努力。

  2、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太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而且評價的方式也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三、改進措施:

  1、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餘時間讓學生多聽課文錄音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鼓勵學生課外多識字,並運用多種方法來識記生字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0

  《烏鴉喝水》是一篇幾經修改仍儲存下來的課文,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講,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算不上是難點,我確定教學此文應注重識字,注重朗讀,教學這篇課文,我有如下幾點收穫,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首先是讓生字教學充滿文化的氣息。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象徵,也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臉孔與靈魂。如“看”字的教學突破就很好的挖掘了漢字本身的文化符號意義,使學生在認識“看”字的過程中對漢字的造字方式有了初步的瞭解。其次是生字教學遵循了字理識字的基本原理。如在教學“渴”和“喝”這一組形近字時,依據漢字的結構原理,抓住漢字音、形、義的關係進行漢字教學,並利用學生識字過程中,前期的經驗幫助後期的學習,使得識字學習成為一個逐步提升和相互聯絡的系統。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為了再次鞏固這兩個生字,我又出示一個填空練習,上完體育課,我真(),我想()一大杯水。這樣既引領著學生正確系統地理解生字各部件的含義,並且能細微地辨別形近字的區別。在教學“鳥”和“烏”,我先出示烏鴉和小鳥的的圖片以及這兩個生字,讓孩子們自己觀察,這兩個字哪兒長得特別像。學生比較得出“烏”比“鳥”少一點,想象出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二、故事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語文學習內容。

  而充分挖掘故事本身之神韻,使其成為課堂教學中情意共生的依託成為了這堂課教學成敗的關鍵。我在執教的過程中並沒有將“識字”和“故事”割裂開來。我讓生字教學從單一走向綜合,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漢字。我不但將教學時所教生字放入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把字詞句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而且在教學時也及時為學生創設聯絡和運用新知識的機會。在課堂中教師緊扣兒童知識基礎、思維能力和生活實際需要,從字到詞再到文,敏銳細緻地捕捉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合適地搭建橋樑,溝通了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漸”字的教學就充分考慮了這三者在識字教學中的有效溝通問題,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積累了詞語,並嘗試在課堂情景中準確地運用積累到的字詞。這樣的教學既發展了學生的語文和形象思維,也照顧到學生潛在的故事閱讀心理,使之既能有效地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落實字詞教學,又即時提升了學生的審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