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浣溪沙> 《浣溪沙》閱讀答案15篇

《浣溪沙》閱讀答案

《浣溪沙》閱讀答案15篇

  在各個領域,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閱讀答案了,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什麼型別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浣溪沙》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浣溪沙》閱讀答案1

  浣溪沙

  無名氏

  剪碎香羅浥①淚痕,鷓鴣聲斷不堪聞,馬嘶人去近黃昏。

  整整斜斜楊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風月更消魂。

  [注]香羅,即香羅帕,男女定情時饋贈的信物;浥,沾溼

  1.“剪碎香羅浥淚痕”一句中的細節描寫表意豐富,請簡要分析。(5分)

  2.【命題立意】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解析】解答本題要抓住詩歌中的細節描寫,結合詩人的

  思想感情進行全面理解。

  【參考答案】將定情信物剪碎反應出女主人公不忍分別又不得不訣別的強烈

  情感;(3分)淚水浸溼了剪碎的香羅,可謂悲痛之極。(2分)

  1.從情與景關係的角度,分別對詞的上闋和下闋作簡要分析。(6分)

  2.【命題立意】本題考查鑑賞詩歌表現手法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題需要結合詩歌內容,分析上下闕情與景關係的不同。

  【參考答案】上闋以哀景襯哀情(正襯),鷓鴣的哀鳴,馬的嘶叫,在黃昏的暮靄中,進一步襯托別離的痛苦。(3分)下闋樂景襯哀情(反襯),楊柳陌,杏花村景色優美,卻更觸發對戀人的無限思念、留戀,倍增其哀。(3分)

  【鑑賞】

  這首詞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鋪的青泥壁上的。

  詞的上片是追憶與愛人別離時的情景。香羅帕一般是男女定情時饋贈的信物,現在將它剪碎來揩拭離人的眼淚,真是悲痛之極。接下來兩句用景物描寫進一步烘托和渲染別離的悲痛。就在這剪碎香羅,淚眼相看,痛苦訣別之際,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哀鳴,和著催人遠行的聲聲馬嘶,又在黃昏的沉沉暮靄中斷續相和,更使得這一對多情的離人肝腸寸斷。

  下片寫與愛人別離後的愁思。跟上片不同,沒有從正面著筆,而只是寫旅途風光,妙處就在從這一路風光中不難體味這可憐朋友的愁思。他一路行來,走過種著或成行或斜出的楊柳樹的道路,穿過傍著或疏或密杏花林的村莊,這些景色不可謂不清美宜人,可是在離開了心上人的男主人公眼中,它們只能更加勾起對已訣別的愛人夢幻般的思戀。待到結束一天的旅途勞頓,投宿到鄉間一所小旅店歇息下來,雖有清風明明,卻丟失了花前月下的愉悅生活,真是感觸萬千。

《浣溪沙》閱讀答案2

  十二月二日,雨後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時元豐五年也。

  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

  翠袖倚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尊前呵手鑷霜須。

  [注]蘇:甦醒(一說指蘇軾自己)。鑷:拔去。

  12、下列關於本詞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從內容上看,本詞寫於酒醒之後。

  B、從詞牌體式來看,本詞屬於小令。

  C、從押韻看,押平聲韻,中途換韻。

  D、從時間順序看,本詞采用了倒敘。

  13、下列對本詞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不記”二字以幽默風趣的筆法表現了詞人醉意朦朧的狀態。

  B、“雪晴”一句轉入虛寫,表現了詞人由雪景引發的美好願望。

  C、“翠袖”一句運用比擬,寫出了酒席上女子婀娜柔美的姿態。

  D、這首詞上片明快,下片深婉,相反相成,藝術表達富於變化。

  14、聯絡整首詞,賞析畫線句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4分)

  閱讀答案:

  12、(2分)C

  13、(2分)C

  14、(4分)畫線句透過酒宴中呵手拔去白鬚的細節(動作)描寫,塑造了一個既衰老憂愁,又樂觀豁達的詞人形象,與酒席上明豔美麗的年輕女子形象形成對比,表現了詞人“但願人飽我愁無”的憂民情懷和對人生老邁的感慨。

《浣溪沙》閱讀答案3

  浣溪沙

  姜 夔

  丙辰歲不盡五日,吳松作①

  雁怯重雲不肯啼,畫船愁過石塘西。打頭風浪惡禁持②。

  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③門枝。一年燈火要人歸。

  【注】①丙辰歲不盡五日,意為丙辰年還有五日就結束了。吳松,今上海一帶,距詞人家杭州已近。②惡:猛烈,很;禁持:擺佈。③亞:接近。

  1.詞的首句雁怯重雲不肯啼,在上闋中起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答:

  2.清代評家陳廷焯說: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於一草一木發之。而發之又必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覆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白雨齋詞話》)請結合這首詞的下闋分析虛實結合的妙處。(6分)

  答:

  參考答案:

  1.(5分)首句起興,營造了壓抑的氣氛,寫出了歸雁無聲穿過重雲時的緊張情狀,(2分)引出了對自己回家路途艱難的描寫,(1分)作者以歸雁自比,委婉地寫出近鄉情更怯的心理。(2分)

  2.(6分)下闋先實寫春水展綠歡迎詞人歸來的盎然春意,從而寫出接近家鄉的喜悅;(2分)接著用虛筆寫想象中自家門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長,高與門齊,似有盼歸的殷切,寫自己歸鄉的心切;(2分)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歲之燈火催人還家團聚,更是表達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2分)

《浣溪沙》閱讀答案4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①浮午盞②,蓼茸③蒿筍試春盤④。人間有味是清歡。

  【注】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時上浮的白沫。②午盞:即午茶。③蓼茸:蓼菜的嫩芽。

  ④春盤:舊俗,立春時用蔬菜、水果、糕點等裝盤饋贈親友。

  1.賞析淡煙疏柳媚晴灘中媚字的妙處。(3分)

  2.下片人間有味是清歡中的有味主要是指哪些有味的事物?清歡在這裡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趣?(4分)

  參考答案

  1.作者用一媚字,把淡煙和疏柳在河灘上的嫵媚神態寫活了,似乎淡煙和疏柳也懂得獻媚晴灘似的,給人以動感,寫出了雨後初晴,陽光明媚的初春美景(2分),傳達出作者喜悅的心聲(2分)。

  2.人間有味是清歡,由乳白色的香茶一盞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盤這兩件有特色的事物來表現。清歡的意趣表現在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也是對寧靜無憂的田園生活的嚮往。

  【解析】

  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練字的賞析能力,答題時,可根據媚字的含義,從表現手法及表達效果的角度,答出其表現的事物特點,表現的作者情感即可。媚字運用的是擬人手法,形象的寫出了淡煙和疏柳在河灘上的嫵媚神態,傳達出作者喜悅的心聲。

  考點: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2.

  試題分析:第一問可根據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提煉出事物即可。第二問可根據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所描寫的意境分析作答,茶葉和鮮菜的鮮美色澤,表現了詞人品茗嚐鮮時的喜悅和暢適。也表現出詞人對這種平淡簡樸生活的熱愛,從而將詞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之情表現出來。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賞析:

  此為一首記遊詞。元豐七年(1084),蘇軾由黃州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赴任途中,曾於泗州小住,這首詞便是在此期間,與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遊玩的時候所寫。

  上片寫南山所見的景色:微寒天氣,乃細雨斜風有心作之,天氣放晴,灘邊之煙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彷彿漸流漸見廣遠無際。本無意之風景,於有心人眼中,卻顯得處處有情。

  下片寫午時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別有一番風味。而全詞的主旨,最終落在清歡二字上,可見作者對生活情調的欣賞。

  全詞筆調雅緻,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獨特情致。

  賞析二:

  這首紀遊詞,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在赴汝州任團練使途中,路經泗州時,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時所作。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遊者遊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

  這種將生活形象鑄成藝術形象的手法,顯示出詞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人生態度。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一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用詞的結尾,卻自然渾成,有照徹全篇之妙趣,為全篇增添了歡樂情調和詩味、理趣。

  這首詞,色彩清麗而境界開闊的生動畫面中,寄寓著作者清曠、閒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度,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思。喜雨亭記 閱讀答案附翻譯遊褒禪山記 蘇軾《喜雨亭記》閱讀答案附翻譯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字 閱讀答案附賞析宋史·蘇軾傳 閱讀答案附翻譯紅梅 蘇軾 閱讀答案附賞析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閱讀答案附賞析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閱讀答案附賞析蘇軾對“竹”的遊戲性觀照 閱讀答案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畫船 閱讀答案附賞析葉嘉傳 蘇軾 閱讀答案附翻譯南堂 蘇軾 閱讀答案附賞析浣溪沙 李清照 閱讀答案附賞析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其二)閱讀答案賞析江城子 蘇軾 閱讀答案附賞析攤破浣溪沙 閱讀答案附賞析范增論 蘇軾 閱讀答案翻譯浣溪沙 蘇軾 閱讀答案浣溪沙 閱讀答案浣溪沙(晏殊)晏殊:浣溪沙水調歌頭(蘇軾)蝶戀花(蘇軾)西江月(蘇軾)水調歌頭(蘇軾)水龍吟(蘇軾)念奴嬌(蘇軾)浣溪沙(歐陽修)永遇樂(蘇軾)洞仙歌(蘇軾)卜算子(蘇軾)

《浣溪沙》閱讀答案5

  浣溪沙

  納蘭性德

  一半殘陽下小樓,朱簾斜控軟金鉤。倚欄無緒不能愁。

  有個盈盈騎馬過,薄妝淺黛亦風流。見人羞澀卻回頭。

  這首詞采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試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上片的情感基調是低沉的,無論是夕陽還是小樓,既無情緒也控制不了憂愁,這是抑。忽然,一個騎馬的美少女出現,少女瀟灑風流。這裡是白描,直接描繪少女的形象和神采。使原來低沉的氣氛轉眼間有了亮色,使人的眼睛為之一亮,這是揚。透過先抑後揚的手法運用,塑造了少女美麗風韻。

  【譯文】

  黃昏時分,你登上狹狹的小樓。夕陽被你嬌小的步子擠下了山,留下欄杆一排,珠簾一條,飛鳥一雙。你就這樣靜靜地佇立。左邊的鞋印才黃昏,右邊的鞋印已深夜。你的愁,很芳香。它讓你又一次數錯了,懶惰的分分秒秒。終於,你騎一匹小馬出城。懷中的蘭佩,溫軟,如滿月的光輝。他看你時,你也想看他。但是,你卻莞爾回頭。

  作品賞析

  詞宜抒情,或直髮胸臆,或假以興象。敘事者少見。而本篇則恰是以敘事的手法填出,頗得出奇之妙。詞中刻畫了一個小的場景,描繪了一個細節,但卻活靈活現地勾畫出閨中女子懷春又羞怯的形象。刻畫而不傷其情韻,清新別緻,很有韋莊詞的意味。

  意境描述

  人說詞宜抒情,或直髮胸臆,或假以興象,而敘事者少見。而容若的這一闕《浣溪沙》,則以少有的敘事的方式填得,卻有出奇的好。他給了讀者一幀慢鏡頭,慵懶如春水的時光裡,潺潺流淌著一種琳琅之美。又好似就著這美一譜上曲,立馬就會要將其含在唇邊,滿懷欣喜的,飽含情意的,依依呀呀練唱起來不可。

  黃昏時分,殘陽如酒。小樓之中,珠簾斜斜垂掛在軟金鉤上。落日的餘暉宛若薄薄的錦緞,一匹一匹的散散堆落在闌干上。他憑欄而立,看著這清觴一樣的昏昏日光,心念中不禁來了愁緒,這波光碎影的生年,竟是這般的了無興致。

  有注本認為這上片是寫的詞中女子,正是閨中懷春,上片的描寫乃是為下片所做鋪墊。而我更傾向於這是容若寫自己如何倚闌生愁的說法。“有個盈盈騎馬過”一句,應是寫的馬背上的女子對他(或是路人)回首相看的美好羞澀姿態,以至使小樓之上的他,心生溫軟感念而愁緒消散。

  有個盈盈騎馬過,薄妝淺黛亦風流。《古詩十九首》中有寫:“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最出跳的莫過於盈盈二字,簡直可以獨佔世間女子的全部美好。

  她給那一刻的時間,帶來了夕陽之下的新綠小池塘。風簾動,有暗香盈袖。馬背上的美麗女子,是那樣的令光陰傾倒。

  她略施薄妝,淺描眉黛,見人羞澀卻回頭。這一個“卻”字,正是應了那句“節外生枝斜更好”的意想不到。驚喜,從來就是最能帶給人衝擊力的。又想起李易安那一首精緻的《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花影瘦,露華濃,青梅一般的羞,可是你眸子裡那一縷握不住的溫柔。此時兩首詞並讀,竟是如斯緣妙不可言。羞澀能讓女性的美具有神秘的力量。羞顏未嘗開的青澀,讓人沉迷,讓人歡喜。那是一種純淨的穿透力,讓所有的感嘆在頃刻之間心悅臣服。於是在後來的後來,一位叫徐志摩的詩人說: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那一個黃昏之後,他的生活將一如既往的迴歸成一汪靜水。光陰會記得,這一首《浣溪沙》會記得,那一個香醇憂甜的美麗鏡頭裡,有一個如青梅如水蓮的她,羞澀的從他的小樓下,打馬路過。

《浣溪沙》閱讀答案6

  浣溪沙

  孫光憲

  蓼岸①風多橘柚香,江邊一望楚天②長,片帆煙際閃孤光。

  目送徵鴻飛杏杳③,思隨流水去茫茫,蘭紅波碧憶瀟湘。

  【注】①蓼岸:開滿蓼花的江岸。②楚天:泛指今湖北、湘南一帶。③杳杳:幽遠。

  8. 詞的第一句“蓼岸風多橘柚香”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象?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9. 詞的上片情景交融,請找出其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字眼,並結合全詞簡要賞析。(6分)

  答案:

  8.①首句寫蓼花盛開,清風徐徐,橘柚散發撲鼻芳香,描繪了一幅清新明麗令人喜悅的深秋畫面。(2分)②點明離別的時節、地點;以樂景襯哀情,第一句透過描寫喜景(江邊的美景給人帶來享受),襯托出濃濃的依依惜別之情(在這樣美好的景色中卻要送客)。(3分)

  9.“孤” (2分)詞人寫帆影之孤,凸顯離人行旅之孤,寄託了詞人對朋友的眷戀(難捨)之情和別後寂寞孤獨之感。(4分)(答其他字眼,若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給分)?

  賞析

  古來詩詞,描寫或涉及船帆的,多得難以計數。如:有說帆影的.:“岸回帆影疾,風逆鼓聲遲。”(李嶠《軍師凱旋自邕州順流舟中》)有說帆色的:“帆色起歸越,松聲厭避秦。”(厲玄《從軍行》)有說帆勢的:“帆勢掛風輕若翅,浪聲吹岸疊如鱗。”(羅鄴《春望梁石頭城》)有說帆白的:“沙明連浦月,帆白滿船霜。”(白居易《夜泊旅望》)有說帆溼的:“帆溼去悠悠,停橈宿渡頭。”(杜牧《晚泊》)有說帆滿的:“別夜酒餘紅燭短,映山帆滿碧霞殘。”(杜牧《賀崔大夫崔正字》)有說帆孤的:“海上春雲朵,天際晚帆孤。”(陰鏗《廣陵岸送北使》)如此等等,但是寫得最傳神的名句恐怕還要數五代詞人孫光憲的:

  片帆煙際閃孤光

  在渺渺茫茫的大江中,遠霧籠罩,一片冥濛,天水相連,不辨涯岸。不料就在這一片冥濛之中,閃出一道耀眼的白光,定神細看,才知是一條帆船。它正在掛起滿帆,乘風急駛。帆身反射著太陽餘輝,越去越遠,但那麼一星孤零零的亮點,仍是分外鮮明。這是多麼的生動,真比一幅著名油畫更能傳神。我們回頭再看上面那些句子,就不免有些相形見絀了。

  文學上無獨有偶的事很多,在文學史上還會出現很多作家構思相同或類似的作品。孫光憲這句“片帆煙際閃孤光”,也能找到極相似的例子。這裡也不妨拿來作一比較:

  在那大海上淡藍色的雲霧裡

  有一片孤帆兒在閃耀著白光!……

  它尋求什麼,在遙遠的異地?

  它拋下什麼,在可愛的故鄉?…… ——〔俄〕萊蒙托夫:《帆》①

  看!“淡藍色的雲霧裡”不就是“煙際”,“一片孤帆兒”不就是“片帆”,“閃耀著白光”不就是“閃孤光”。一模一樣,隻字不差。可見不管是中國作家還是外國作家,詩人的“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神妙如此!

  孫光憲在後唐天成初年(926左右)到了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在高季興手下任從事,後來官至荊南節度副使。荊南的轄地相當於從巴東到岳陽以北的長江兩岸。從此詞的內容看,應是他在荊南任職時寫的。

  此詞的精巧之處在於開頭寫的全是江岸和江上的景色,到最後一句才忽然盪開,把主要的用意放到一點上,悠揚跌宕,耐人尋味。

  先看這首詞的鋪敘:

  一開頭就是秋景。秋景很美,不象別人筆下那樣衰颯。“風多”二字突出了沿岸蓼花開遍、迎風搖曳的丰姿,便把“蓼”(水蓼、辛蓼)字點活了。“橘柚”著一“香”字,再把節候烘托一番:是橘柚接近成熟的季節,林子裡散發著果實的香氣。這句點出人站在江岸上。

  第二句回頭寫長江。“楚”是句中的著意點。用這個字,作者面對的是湖北(古為楚地)這段長江就不言而喻。句中既用“江”,又用“天”,又下了“長”字,都是有意描出長江浩闊一望無際的景象,為下句先安排一個恰當的背景。

  第三句是用極精細的觀察和極準確的語言描畫出來的。上面已經分析過,這裡還可以補充一下。為什麼他說“片帆”,難道偌大的長江,就只有一條帆船?長江上顯然不止有一條帆船;但是,從藝術的要求說,詩人有他選擇的權力,他不是攝影機,他有藝術的眼睛,可以而且應該把他認為沒有作用反而妨礙藝術“昇華”的多餘雜質過濾出去,而單單剩下“這一個”。例如“一葉驚秋”(柳永《竹馬子》)、“小喬初嫁”(蘇軾《念奴嬌》),只舉出一葉、一人,卻更能鮮明地表達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懷。

  下片,“目送”兩句,還是眼前景色,卻已浸入了抒情。上句是抬頭看:“徵鴻杳杳”;下句是低頭看:“流水茫茫”。一種孤獨無侶悲涼蒼莽的愁情襲上詩人心頭。這是從“片帆”引出。“片帆”悄悄帶去了離情,於是“徵鴻”“流水”,也染上別離的色彩。句中又下了“送”字、“隨”字,把作者的感情焦點,從近而遠,推向南方遠處。這就為結末那句打下伏筆。

  最後一句點明要害,前面的詞句全為此句而來。“蘭紅波碧憶瀟湘”——他所思憶的原來遠在瀟湘。“瀟”是瀟水,“湘”是湘江,都在洞庭湖南。“蘭”是佩蘭,不是蘭花。佩蘭屬菊科,秋天開紅紫色的花。江淹《別賦》:“見紅蘭之受露。”韋莊《婺州水館》詩:“水館紅蘭合。”指的都是這種植物。這句表面上看是憶念那個地方,通看全詩,卻可以意會是憶念那個地方的某人。李白《遠別離》詩:“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王縉《古別離》又說:“下階欲別離,相對映蘭叢。含辭未及吐,淚落蘭叢中。”是不是可以拿來印證這句呢?作者雖不一定從前人詩中得出暗示,反正憶人的感情是本詞的焦點。照我看,他追憶如今遠在瀟湘的某個友好,或戀人,都是可能的。

《浣溪沙》閱讀答案7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9、“自在飛花輕似夢”一句是個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詞賞析》中將其稱為“奇喻”,請你說說,這個比喻“奇”在何處?

  答: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甲題計分。)(6分)

  甲:(1)顧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參考答案

  9、它的奇,可以分兩層說。第一,“飛花”和“夢”本來不相似,無從類比。但詞人卻發現了它們之間有“輕”和“美”這兩個共同點,就將兩樣原來毫不相干的東西聯成一體,構成了既恰當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體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說,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難以捉摸的事物,但詞人在這裡卻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說夢似飛花,而說飛花似夢,也同樣很新奇。

  10.甲: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浣溪沙》閱讀答案8

  浣溪紗

  納蘭性德(清)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②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③,當時只道是尋常。

  【注】①本詞為納蘭懷念其早逝的妻子盧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賭書潑茶:用李清照、趙明誠典,形容伉儷情深,志趣相投。

  6.(1)詞的上闋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畫的?請簡要分析。(4分)

  答:

  (2)你認為“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句有何深意?請簡要分析。(2分)

  答:

  參考答案:

  6.(1)一個形單影隻、陷入對亡妻無限哀思的詞人的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寫,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風”中獨自悲傷奠定一種感傷的基調,繼而以蕭瑟的“黃葉”、緊閉的“疏窗”和即將墜落的“殘陽”與之呼應,渲染懷念之苦。(2分,意思對即可)

  (2)當時只是尋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後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卻再也無法挽回,表現了作者的傷心與無奈。(1分)這一句字字含淚,深刻表現了亡妻之痛。(1分)

《浣溪沙》閱讀答案9

  浣溪沙

  蘇軾

  慚愧今年二麥豐,千畦細浪舞晴空。化工餘力染夭紅。

  歸去山公應倒載,闌街拍手笑兒童。甚時名作錦薰籠。

  【注】○1本詩是元豐元年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2二麥:指大麥和小麥。○3錦薰籠:指瑞香花的別稱。

  13、“千畦細浪舞晴空”一句的“舞”有什麼表達效果?請結合詩句簡析。(4分)

  14、在詞中詩人是怎樣描寫瑞香花的?這樣寫有何用意?(3分)

  13. “千畦細浪舞晴空”一句的“舞”,用擬人手法(1分),描寫大片麥浪在晴空下翻滾的場景,顯示麥子的生勢挺拔(1分),表達了作者對眼前豐收景象的喜悅心情(1分),也表現出作者對農事的關心(1分)。

  14. 詩人用描寫瑞香花花色夭紅,氣如薰香(1分),流露出對花的喜愛和賞花的歡愉之

  情(1分),用對花的讚美襯托豐收的喜悅(1分)。

  蘇軾,這個名字在中國傳譽了一千年。

  一千年的花開花落,我依託著你聽花的氣息。

  一千年的雁歸雁回,我尋著你的腳步,察覺著自然的眷戀。

  ——心感

  一

  少年時,你就“奮厲有當世志”,你努力考察了“前世盛衰之跡與其一時風俗之變”。年二十,方出冠,就登進士第。與弟弟子由二人獨步長安,以文章鶴立雞群。你學通經史,每日屬文數千言。你“無所藻飾”的文風,一反當時“奇怪奇澀”的“太學體”的“浮剽”習風,受到了當時執文壇牛耳的知貢舉歐陽修的特殊重視。

  宋神宗熙寧二年時,王安石推行新法,而你對新發的主要內容持異議遭貶謫。四年,通判杭州。七年,知密州,九年末離密赴京師。十年,除知徐州。元豐二年四月,知湖州。八月,由於被控在地方官任上寫了一些譏諷朝廷和新法的詩,被逮進御史臺獄。由於御史臺俗稱烏臺,史稱此牽連眾多官員的政治事件為“烏臺詩案”。十二月出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簽署公事。

  蘇軾仕途數十年,是在十分複雜、激烈的政治鬥爭中度過的。

  二

  蘇軾走上詩壇的時候,他的前輩歐陽修、梅堯臣所倡導的反對西昆派缺乏實際內容、詩風濃豔艱澀的詩體革新運動正在開展。歐陽修學韓愈,以文為詩;梅堯臣學唐人平淡處,主張平淡。歐、梅的實踐和主張,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其影響所及,在含蓄和文采上顯的不足,流於淺俗。

  最終,蘇軾以他橫溢的才華,突破了前人的侷限。他廣泛的向前輩詩人學習,他和同時代的詩人一起前進,並向他們中的傑出者學習,他用他創造性的、豐富的藝術實踐,顯示了宋詩的獨特力量。他繼承了歐、梅的成就,超過了歐、梅,對詩體革新運動,做出了新的、卓越的貢獻。

  蘇軾繼承併發揚了詩歌創作中的現實主義傳統。他不僅對現實社會進行了批判以及對社會的可笑現象做了嘲諷。他在他的詩中,還展開了他個人生活的廣闊畫面。華夏雄奇的山川,歷史悠久的勝蹟給了他的詩以豐富的營養,反過來,他的詩又為這些山川、勝蹟增強了耀眼的光彩。二者最為完美的結合,一個是杭州的西湖,一個是黃州的赤壁。

  他十分重視作品的藝術性,有著深厚的藝術素養。他富於想象,奇思妙緒,層出不窮;他長於比喻,形象生動,活靈活現;他善於體物,隨物賦形,盡物之妙;他擅長各種體裁,六言、四言,偶一為之,亦至妙境;但七古更適合他的馳騁縱橫,更適合於淋漓盡致的充分施展他的才力。

  三

  蘇軾以文為詩,擴大了詩的表現領域;又以詩為詞,擴大了詞的領域。

  他寫了《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第一次以悼亡題材入詞;他寫了《浣溪沙》(慚愧今年二麥豐)組詞,第一次以農村生活入詞;他寫了《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第一次在此中出現了駕馬馳騁,立志報國的英雄者的形象;他寫了《滿庭芳》(蝸角虛名),第一次以通篇議論入詞。

  同為懷古,蘇軾的赤壁懷古《念奴嬌》較之王安石的金陵懷古《桂枝香》更有深度;同為贈別,蘇軾的《水龍吟》、《八聲甘州》等從狹隘的驪歌中走出來,無論是內容還是表現深度,都超越了前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蘇軾解放了詞體,開創了豪放一派,在詞學發展史上有著特殊重要的位置。正因為有了他,詞的地位開始上升,進而與詩並列。

  蘇軾是一代詞宗,他用他無限的熱情投身於宋詞的創作,他的豪放,激勵了一千年以來的詞人。他永遠是宋朝詞的星空中閃耀的明星。子瞻的光芒,永遠照耀著東方的夜空,他與明月共伴,與星漢一同燦爛。

  “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獨自一人,月夜起行,風息難隱英雄淚。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兄弟二人,徒步長安,推筆磨墨,揮斥方遒。鶴立雞群,俱為進士,何命苦焉?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難解紅塵紛擾,世態炎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確實流露出消沉的情緒,也是對“人生”的一種反思,在無可奈何中尋求自我解脫。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輩子經歷的又不止這場小雨了,都順其自然的過來了,人生莫過於此。

  “江表傳,君休讀。狂處士,真堪惜……願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字裡行間流露著你強烈的激憤,只能透過對禰衡的懷念來勉勵自己和友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又是何等的壯志,他總是在用他的豪情灌輸到這他所愛著的土地,他所愛著的百姓。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亡妻已死十年,今日被貶密州,偶然經過一個小土山,提著一壺酒

  酒,牽著一隻驢,獨自靠著小松,仰天望月,不覺思念又重現。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夜深風靜,皓月當空,江水碧澈,一派祥和靜謐的氣氛,微微流露出一絲惜別。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有新茶,何不細品?有美景,何不飲酒賦詩?超然於物之外,遠離家鄉,動了思想的不滅之情?

  四

  上文講到,蘇軾的官場生活是多麼的黑暗,但就在這黑暗中有不為人知的光明,也正是這光明,照亮了黑夜,蘇軾用他的曠達,他的隨和,他的樂觀造就了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文、詩、詞。

  元豐二年十二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簽署公事。

  可能沒有這趟悲行,就沒有現在的《念奴嬌》、《赤壁賦》等優秀作品。但是如果沒有蘇軾的隨遇而安,同樣沒有諸如此類的佳作。唯有蘇軾,在逆境中駕舟遊長江,感慨千古人物,嘆時光流逝。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何等的愜意啊!遭貶後,能夠在“閒暇”中寄情于山水,邀客同遊。“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駕一葉之輕舟,飄然遊於長江之上,歡快的心情,就好像羽化登仙了一般,可是我想就算是羽化登仙也大概達不到那種心態,那種放縱。

  說真的,神仙也做不到這樣的隨遇而安。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藏也。”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唯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

  可能這就是蘇軾的為人之道,這就是他的處世之方。所以他並沒有看中生命的歸貴與重,而是更加註重於人生的貴與重。也正是這樣,才造就了一代文豪,一代詞宗。

  五

  可能一千年前,蘇軾對著這個破落的塵世落淚,渾濁的淚水中,似乎就是他對大宋的無望,卻仍抱著報國的壯志,時刻為國擔憂,為國著想。他流下的眼淚隨風飄著、飄著,跨越歷史的星河,所過之處,無不綻開了熾熱鮮紅的紅蓮;像一團團火焰般,可我卻不覺灼熱,只感到它往我傳遞春日般的溫暖—蘇軾,是他對祖國永恆愛戀的赤子之心,是那一顆怎樣滾燙如火焰的心啊,創寫的一段傳奇,留給千年後我們的溫暖。

  花開花落,潮起潮落。山河可以削平或聳起,更多風雲人物掘地而起。蘇軾也隨著年代的遷移死在了現實中,卻活在更多人的夢裡。

  風過水輕蕩,畫面皆散開。

  朦朧中,似乎在夢裡,我看見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在月下,為我論詩品文,為我闡釋宋詞的奧義,為天下蒼生闡釋人生的價值。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依然用他的熱血,在歷史的殿堂,揮毫書寫著屬於他的人生。

  對,這就是人生!

  真正的隨遇而安,真正的智者……

《浣溪沙》閱讀答案10

  試題內容: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浣溪沙蘇軾軟草平莎①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註釋: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兩人各持一耜(sì,古時農具)並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5分)

  9. 詞的下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

  試題答案:

  8.(1)雨後置身於清新怡人環境之中的愉悅、愜意。一場雨後,“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淨而無塵,作者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2分)

  (2)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希冀歸耕田園的願望。“收拾耦耕身”,表現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雨後桑麻蓬勃生長,蒿艾香氣如燻,詩人自然是熱愛這樣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後一句又將這樣的情感進一步深化。(3分)

  9.1)比喻。“光似潑”“氣如燻”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雨後天晴田野裡的蓬勃景象;(2)對偶。“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燻”兩句形成工整的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蘊蓄著作者的喜悅之情。(每點2分,術語1分,分析1分。另外答誇張、視覺嗅覺結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浣溪沙》閱讀答案11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1、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詞表達了作者面對暮春殘景的嘆惋惆悵,抒發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已成為千古名句,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答: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所以人是無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業尋舊巢,所以說似曾相識。這是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慨嘆。

  3、這首詞中多處用到對比的寫法,清找出其中的一個例子,並簡要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示例:“新”與“舊”的對比;(或:“去”與“來”的對比。)

  好處:“新”是唱新詞的環境,“舊”是飲酒唱詞時的環境——舊亭臺,新詞舊景對比,抒發了昨是今非的悵惘情思。(或:“去”是花落去,“來”是燕歸來,來去對比,表達了對時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對“對比”手法的賞析。這是一首寫景詩,要抓住寫景的特點,分析景物所營造的氛圍與意境。這首詞的妙處在於不作態,不用典,透過時間和景物對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見。通觀全詞,我們不難看出,作品始終貫穿著一種對時光年華易逝難留的愁苦與無奈,但是也從另一個角度在警醒後人,應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給自己留下日後的無奈和哀愁。

  4、“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膾炙人口,請作賞析。

  答:這兩句既是現實生活裡的春景,也是詞人往昔美好生活情感的記憶,“花落去”是傷春,“燕歸來”是傷別,白描手法寫景抒情,寓情於景,富有哲理。

  5、分析這首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並談談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作品始終貫穿著一種對時光年華易逝難留的愁苦與無奈,但是也從另一個角度在警醒後人,應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給自己留下日後的無奈和哀愁。

《浣溪沙》閱讀答案12

  浣溪沙

  歐陽修

  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

  白髮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似尊前。

  【注】歐陽修早年被貶潁州,晚年又隱居於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稱西湖,風景優美,是當時的名勝之地。歐陽修常來此遊覽。六么,為唐代琵琶曲名。

  15、詞的上片中“逐”和“出”兩個字用得極其精妙,請任選一個字進行賞析(2分)

  16、詞的下片描繪了一幅湖上宴樂圖,從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態?(2分)

  浣溪沙歐陽修閱讀答案由查字典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15、“出”符合盪鞦韆時在圍牆之上時隱時現的情況,暗中寫出了鞦韆女的形象。

  16、詞人春日泛舟,與民同樂的愉快心情。

  (1)上片描繪的是色調和諧、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圖,“逐”“拍”二字的運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請簡要賞析“逐”“拍”的表達效果。(4分)

  (2)詞的下片刻畫了詞人怎樣的形象特徵?請簡要分析。(4分)

  浣溪沙歐陽修閱讀答案由查字典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10.(1)“逐”字生動地寫出了遊人如織、喧囂熱鬧的場面,表現了堤上游人對水上畫船的喜愛之情。(2分)“拍”字寫出了春水不斷拍打著堤岸的情形,表現了春水活潑潑的生命力。(2分)

  (2)詞人滿頭白髮上插著鮮花,也不怕別人笑話;隨著急促的樂聲頻頻舉杯暢飲,表現出詞人曠放不羈、樂而忘形的形象特徵。(4分。答出特徵2分,結合詞句分析2分,意思對即可)

  6.你認為詞中空格處,填上“出”好,還是填“蕩”好?請說說理由。(3分)

  7.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3分)

  浣溪沙歐陽修閱讀答案由查字典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6.(共3分)用“出”好(1分),符合盪鞦韆時在圍牆之上時隱時現的情況。暗中寫出了鞦韆女的形象。用“蕩”則無此效果(2分)。(如果選“蕩”且言之成理,可得2分。)

  7.(共3分)這首詩表達了詞人春日泛舟,與民同樂的愉快心情;同時也蘊含詞人仕途坎坷的無限感慨。(答到一點得2分,答到兩點得3分)

  譯文

  堤上踏青賞春的遊人如織,踴躍追逐著湖裡的畫船,

  春水盪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濤擊打著堤岸。

  湖畔綠楊掩映的小樓之外,傳出鞦韆少女的歡愉之聲。

  莫要笑話滿頭白髮的老翁還頭插鮮花,

  我隨著委婉動聽的《六么》琵琶曲調,頻頻交杯換盞。

  人生萬事,何似對酒當歌?

《浣溪沙》閱讀答案13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賞析】

  (1)這首詞抒寫對人事變遷、聚散無定的惆悵和對春意衰殘、時光流逝的悼惜。詞的上片因今思昔,追憶難忘的歡聚,感嘆時光的易逝;下片則描寫落花、歸燕,抒發傷春懷人的感嘆。

  (2)''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

  (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絡,它們的內 涵 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

  1、詞人精心選擇了西墜的夕陽,飄落的花瓣、重歸的燕子以及徘徊於小園的詩人,構成一幅優美的畫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華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傷別懷舊的情懷,這是運用了以景傳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本文的體裁屬於詞,浣溪沙是詞牌名。

  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已成為千古名句,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所以人是無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來尋舊巢,所 以 說 似 曾 相 識 這是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慨嘆。

  4、詩人徘徊於小園香徑,精心選擇了夕陽落花和歸燕等景物,描繪了一組優美的畫面。

  5、''一曲新詞酒一杯''到''去年天氣舊亭臺'',詩人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對美好景物與往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與感傷,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

  6、''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千古名句,試簡析這兩句詩好在哪裡。

  答:兩句話對仗工整,音調和諧;畫面生動,透過對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寫,抒發了對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濃郁,寓意深刻,發人深省,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7、''小園香徑獨徘徊''句中一個''獨''字表達出詩人內心什麼樣的情感?

  落寞、孤獨

  8、這首詩是懷人之作,從哪兩個句子可以看出來?

  答: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似曾相識燕歸來

《浣溪沙》閱讀答案14

  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後回答問題。(7分)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蘇 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①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②。

  【註釋】:①子規:布穀鳥。②唱黃雞:黃雞每晨能報曉,故用以喻指時光流逝,更催人老。

  10、請描述一下詞的上片所呈現的畫面。(3分)

  11、詞的下片蘊含怎樣的人生哲理?(2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2分)

  參考答案:

  10. 山下小溪邊,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芽,山上松間沙路潔淨無塵,這兩幅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而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的啼叫聲,正所謂鳥鳴山更幽,更突出了畫面的靜謐。(3分)

  11.哲理: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不要悲嘆,保持一種年輕樂觀的心態,珍惜現在的時光,及時行動,就能有所作為。(2分)

  這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

《浣溪沙》閱讀答案15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後面題目。浣溪沙蘇軾軟草平莎①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註釋:①莎,指莎草,多年-高三語文-魔方格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後面題目。

  浣 溪 沙

  蘇軾

  軟草平莎①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註釋: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兩人各持一耜(sì,古時農具)並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小題1: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5分)

  小題2:詞的下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

  小題1:雨後置身於清新怡人環境之中的愉悅、愜意。一場雨後,“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淨而無塵,作者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2分)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希冀歸耕田園的願望。“收拾耦耕身”,表現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雨後桑麻蓬勃生長,蒿艾香氣如燻,詩人自然是熱愛這樣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後一句又將這樣的情感進一步深化。(3分)

  小題2:(1)比喻。“光似潑”“氣如燻”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雨後天晴田野裡的蓬勃景象;(2)對偶。“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燻”兩句形成工整的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蘊蓄著作者的喜悅之情。(每點2分,術語1分,分析1分。另外答誇張、視覺嗅覺結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小題1:

  試題分析:“軟草平莎”在雨後有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紗,經雨之後,淨而無塵,作者縱馬馳騁在這清新宜人的環境中,自然有著舒適輕鬆的感受。觸景生情,情動於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

  小題2:

  試題分析:此題要結合詞句具體分析。“光似潑”極言光照足,“氣如燻”表明香氣濃郁,視覺、嗅覺相結合,桑麻在春日的照耀下閃爍著誘人的綠光,暖風夾著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生機蓬勃、風光宜人,流露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1分) 馬上分享給同學

  據魔方格專家權威分析,試題“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後面題目。浣溪沙蘇軾軟草平莎①過雨新,輕沙..”主要考查你對古詩詞閱讀等考點的理解。關於這些考點的“檔案”如下: 現在沒空?點選收藏,以後再看。 因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點,詳細請訪問。

  考點名稱:古詩詞閱讀古詩詞閱讀:

  古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

  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3)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

  2、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

  (1)詩眼:“詩眼”一詞最早見於北宋。蘇軾詩云:“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詩眼是理解詩歌的一把鑰匙,抓住了詩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幫助解題。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用“綠”字而不用“到”“過”“入”“滿”等字,是取“綠”字的色彩,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

  (2)煉字:煉字,修辭方法之一,即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其目的在於以最恰當的字詞,貼切生動地表現人或事物。古人作詩,常常出現“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意境。

  (3)意象: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託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在比較文學中,意象的名詞解釋是:所謂“意象”簡單說來,可以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簡單地說就是借物抒情。

  (4)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

  注:又因為現代的語文已不太注重表現手法與表達技巧的區分,可認為二者是統一的。但如果要嚴格區分表現手法從屬於表達技巧。託物言志、寫景抒情、敘事抒情、直抒胸臆、對比、襯托、烘托、卒章顯志、象徵、想象、聯想、照應、寓情於景、反襯、託物起興、美景襯哀情、渲染、渲染環境、虛實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伏筆照應、設定懸念、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抒情、間接抒情、修辭格、字詞錘鍊、以小見大、句式選擇等。

  古詩文閱讀原則: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係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控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三、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詩歌鑑賞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詩歌是哪一類(按表現手法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邊塞詩等)古詩一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託物言志。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係;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係,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託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係,借何物顯何志,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詩詞的後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第三步】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麼畫面,這些畫面有什麼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麼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有助於瞭解詩的內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論世,瞭解作者風格);

  ③必看註釋(可以藉此瞭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詩眼常常在此。詩歌鑑賞也常常是名句的鑑賞);

  ⑤必看題幹(題乾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必須結合原詩內容、題幹作答,不能空洞的闡述概念。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謂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這樣古詩鑑賞就很容易做了。組織成文時一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這是一首什麼型別的詩,詩人攝取了哪些景物組成了怎樣一幅畫卷(或透過什麼形象的描寫刻畫),從中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在藝術特色上,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或這樣表述: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詩歌鑑賞六讀:

  一、讀詩題。

  古詩詞,除一部分詞、曲只有詞牌、曲牌外,多數是有標題的,它們或標明寫作物件,寫作重點,或表現感情基調。如《春夜洛城聞笛》就交代了時間、地點及引發情感的事件。《聽鄰家吹笙》“鳳吹聲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牆外是誰家”,扣“鄰家”;“疑是碧桃千樹花”,仍是扣題,即笙聲產生的幻覺(注意“疑”字),並非描寫“庭院美景”。

  二、讀“明示”。

  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蘊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詩詞中個別詞句明示著思想情感傾向,閱讀時對這些可貴的資訊應圈點出來,結合全詩加以體會。如趙嘏《江樓舊感》“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獨上”,表現了詩人孤單的身影,孤獨的情感,第三句“同來”與之呼應。“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悵惘的情思。這種情思產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傷心”、“愁”觸景傷懷,孤獨生愁;表現全詞感情基調;“空”表現苦等無果;“歸程”明確表達思歸之情。高考所選詩歌,大都是絕句律詩。絕句一般是“卒章顯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見下渝州”,《春夜洛城聞笛》“何人不起故園情”等。律詩一般是一二聯寫景敘事,三四聯議論抒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登岳陽樓》等。

  三、讀形象。

  詩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較穩定的含義,如楊柳、春草、殘荷、禾黍、菊、梅、竹、杜鵑(子規)、沙鷗等等。但又不能機械地理解,如“楊柳”一般用來抒寫離情別緒,但在“楊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頭”“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則不諧音“留”,與離情別緒無聯絡。意象應聯絡起來看,多個意象組合起來,形成意境。如有的學生看到“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就將“無人見”、“傍母眠”片面地理解為杜甫的孤獨寂寞。聯絡其它意象如“糝徑楊花”、“點溪荷葉”等看,詩人描寫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機和意趣,表現的是喜愛之情,並無孤獨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寫客體的形象,如“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詩人)的形象,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表現的是抒情主人公(詩人)玉潔冰清的情懷。

  四、讀註釋。

  註釋有交待寫作背景的,有解釋疑難字詞的,有揭示典故含義的。它們對理解詩詞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聽蜀僧浚彈琴》,提供了三條註釋。“①綠綺: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鍾,霜降而鳴。”

  這三條註釋分別寫到了名琴,聽者的感受以及琴聲與鐘聲的交融。據此可推測理解本詩的基本內容。

  五、讀“有無”。

  無中見有,有中見無。古詩詞言簡意賅,是濃縮的作品,有很多空間需要讀者去合理填補。

  如:“西出陽關無故人”,

  無中見有:再見不到故人,只見到黃沙、西風、夕陽殘照,只有綿綿無盡的思念之情……“唯見長江天際流”,

  有中見無:只見流向天際的長江水,而極目遠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隨舟遠逝,思念逐水而來。“山圍故國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華已不復存在。類似的還有“國破山河在”,“空有姑蘇臺上月”等句。

  六、讀型別。

  讀詩時,根據題材瞭解所屬型別,有助於對詩的理解。

  如:寫景詩、詠物詩、送別詩、邊塞詩、詠史詩、遊子思歸詩、思婦懷人詩等等。

  以上內容為魔方格學習社群()原創內容,!

  與“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後面題目。浣溪沙蘇軾軟草平莎①過雨新,輕沙..”考查相似的試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