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麵積單位》的教學反思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麵積單位》的教學反思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麵積單位》的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過渡到二維空間,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要透過學生觀察實物、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

  一、創設情境,聯絡生活,感悟知識。

  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操場的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在感知面積的內涵之後,讓學生透過“觀察、重疊、數格子”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學具說面積大小,體驗到沒有統一的面積單位不便於交流,從而自然地匯出面積單位。學生始終在興奮中思考、探索,知識的學習成為了自我需要。在面積單位教學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答案層出不窮。透過這樣的比較、測量,使學生建立了各個面積單位的表象,形成正確的感性認識,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二、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強化感知。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測一測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認識面積和麵積單位的概念,1平方分米有多大,先讓學生量一量,摸一摸有多大,讓學生初步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再讓學生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然後讓學生動手剪出一個1平方分米的紙片,把頭腦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實物聯絡起來,再現面積單位,進而建構出面積單位的概念。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在人人參與的操作活動中體會面積概念,體驗數學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