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案> 議案範文「精選」

議案「」

議案範文「精選」

  歡迎來到CN人才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議案範文【精選】,供大家閱讀參考。

  議案範文【精選】1

  國政協委員錢鋒昨天表示,當年終獎數額超過某個臨界點哪怕1元時,對應的納稅稅率將提高一檔,如從3%提高到10%。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出現納稅人的納稅額大幅增加,導致年終獎“多發少得”、實際收入不升反降的情況。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認為,這種“多拿1元錢多交千元稅”的現象不合理,背後原因是計稅方式不合理。

  建議:修改年終獎計稅方法

  錢鋒認為,如果將年終獎平攤到每個月,那麼速算扣除數應該減12次,而不是隻減一次。減一次速算扣除數造成的後果,就是會產生多拿幾元獎金卻要多繳數千甚至數萬元稅收的不合理結果,也就是說,稅前收入高的人,稅後收入反而低了。這樣不能體現納稅的公平性。

  為此,他提出兩個解決方案。第一,採用新的應納稅額計算方法。如果將年終獎平攤到每月計稅,正確的演算法是先計算每月的納稅額,再乘以12,得出年終獎納稅額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僱員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資金/12×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12。舉例來說,甲年終獎為18000元,應納稅:(18000/12×3%-0)×12=540元;乙年終獎為18012元,乙應納稅:(18012/12×10%-105)×12=541.2元。乙多拿了12元資金,要多交1.2元稅,12元的稅率10%。

  第二個方案是採用年收入平攤月均方法計稅。建議在企事業單位第二年一月發去年年終獎時,採用年收入平攤月均的方法進行計稅,公式如下:去年月均計稅收入=(去年基本收入+去年年終獎 )/12,根據去年月均計稅收入計算得出去年月均應納稅額,然後按如下公式計算年終獎納稅額:年終獎納稅額=去年月均應納稅額×12–已納稅額。

  問題一:

  對低收入工薪族不公平

  年度收入相同交稅卻不同

  錢鋒表示,目前年終獎計稅方法對低收入或月收入不均的群體是不公平的。

  例如,如果甲月收入是xx元,年終獎是18000元,平均月收入3500元,根本不需納稅,按照目前的演算法卻要繳495元稅;

  如果乙月收入是10000元,年終獎也是18000元,平均月收入是11500元,每月應納稅1045元。乙每月應納稅:(10000-3500)×20%-555=745元,年終獎納稅540元,乙少納稅(1045-745)×12-540=3060元;

  再比如,甲每月收入3500元,不用納稅。乙1~6月月收入1000元,7~12月月收入6000元,下半年每月需納稅(6000-3500)×10%-105=145元,共需納稅145×6=870元。雖然甲乙兩人的年度收入一樣,乙卻要多繳870元稅。

  問題二:

  計稅方法不合理

  多拿1元錢多交1155元稅

  錢鋒表示,出現“多拿1元錢多交千元稅”的怪現狀,需要從我國年終獎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上找原因。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調整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資金等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方法問題的通知》,納稅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單獨作為一個月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納稅:

  (1)如果僱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高於(或等於)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的,適用公式為:

  應納稅額=僱員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資金×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如果僱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低於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的,適用公式為:

  應納稅額=(僱員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資金-僱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當前的年終獎納稅計算方法存在問題。主要是目前年終獎納稅計算方法不夠合理。他還舉了幾個例子:

  例1:甲的年終獎18000元,因為18000/12=1500元,其適用稅率為3%,所以應納稅18000×3%-0=540元,實際收入為18000-540=17460元;但是,如果乙的年終獎是18001元,因為18001/12大於1500元,其適用稅率為10%,所以應納稅18001×10%-105=1695.1元,實際收入為18001-1695.1=16305.9元。乙多拿了1元資金,卻要多交1155元稅。

  例2:甲的年終獎660000元,其應納稅660000×30%-2755=195245元;但如果乙的年終獎是660001元,其應納稅660001×35%-5505=225495.35元。乙多拿了1元資金,卻要多交30250元稅,收入反而比甲少3萬餘元

  議案範文【精選】2

  兩會上,代表委員亦在熱議城鎮化將帶來的土地新機遇,而在地方,相關的試點也早已在全國各個省份推廣開來。在3月6日,政協“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提案辦理協商會上,國土部亦透露了新進展。

  本報獲得的當日會議材料顯示,國土部副部長鬍存智表示,目前,大概已經有10個省已經出臺,或者正在制定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規章制度。而國土部正在研究制訂國家層面可以執行的政策,促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土地市場,公開出讓,並希望儘快能出臺。

  胡存智說,我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總量是城市集體建設用地總量的一倍,佈局比較散,效率低,因此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大有可為。在現行的制度模式內,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最多隻能在鄉鎮村集體範圍內流轉。突破政策的藩籬,成為多方利益主體共同的動力。

  記者獲得兩會民革中央提案也顯示,其希望以農村建設用地上市改革作為重點,在不違背土地規劃的前提下,允許城市居民購買農村宅基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記者獲悉,此份提案正也成為國土部督辦的重點提案。

  多方思路推進建設用地入市

  上述的提案辦理協商會,國家發改委、國土部、公安部、民政部等均有高層前來參加,與會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表示,國家發改委在調研的基礎上正在抓緊編制《城鎮化發展規劃》和《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政策意見》。

  這些大政規劃,正是框定了城鎮化程序中呈現的新的土地發展格局。

  全國政協委員、寶龍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健康提供本報其瞭解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建制鎮19683個,鄉12395個,鎮鄉合計32078個。如果透過土地整理置換流轉,集約土地,為農村發展二、三產業提供建設用地,能大大推動城鎮化的建設。

  協商會上,國土部副部長鬍存智也尤其提醒,在城鎮化建設中必須節約集約用地,防止大拆大建。

  兩會上,政協與人大諸多提案議案均圍繞城鎮化土地市場發展,許多已經分配到各個部委及相關部門推進協商。國土部副部長鬍存智透露,民革中央在“兩會”期間提出的編號為0301“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城鎮化”的提案,是今年兩會國土資源部重點督辦的兩個提案之一。

  本報獲得的民革中央在一份提案中瞭解,民革中央認為,農村閒置的住房和土地既是巨大的發展資源,也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所以要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體系,為構建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提供方法和途徑。

  提案認為,要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上市改革作為重點,在不違背土地規劃的前提下,允許城市居民購買農村宅基地,透過吸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既令農民獲益,又能促進城市建設發展,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對此,國土部副部長鬍存智透露,事實上,國土部正研究制定的關於深入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這個意見已經幾易其稿,爭取儘快出臺,形成在國家層面可以操作的政策意見。

  地方多路探索

  除廣東省3月11日出臺的《廣東省城鎮化發展“xx”規劃》之外,多地也在規劃政策上,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入市作出了諸多探索。

  就在1月底的北京市兩會上,北京市長王安順在報告中提出,xx年北京將推動集體土地流轉起來、資產經營起來、農民組織起來。因地制宜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讓農民共享城市化過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而就在1月18日,深圳宣佈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繼受單位合法工業用地可申請進入市場流通。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主任王幼鵬表示,此舉是國土資源部批准深圳實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的最新創新成果。

  深圳市將原農村建設用地公開掛牌,是國內第一次讓農民土地直面公開市場,這也意味著以政府作為一級土地單一出讓主體的模式被打破。

  據本報瞭解,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和其他相關部門,正在就地方試點形成的模式、經驗進行總結。在此之前,經國務院、國土資源部批准,安徽蕪湖,江蘇蘇州、崑山,廣東深圳等地相繼開展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試點。

  上述提案協商會上,國土部副部長鬍存智表示,從目前各地情況看,已有10個省份出臺或正在制定相應的集體用地流轉的規章制度。

  胡存智說,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應該在堅持公有制的基礎上,探索多種實現形式的捷徑:一是要明確土地所有權的主體;二是逐步完善集體土地的產權權能;其他更重要是要推動實現以土地為基礎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強化土地產權保護管理。

  議案範文【精選】3

  黨的xx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措施。我市森林生態環境質量雖與周邊縣(市、區)相比總體上要好些,但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發展,森林資源質量下降,生態環境退化問題已凸顯,對我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具有不利影響。主要體現有如下六個方面問題:

  一是社會破壞森林植被問題突出。火燒山、盜伐林木、造林煉山、非法佔用林地等問題的發生,危害了我市的森林植被安全,造成水土流失。

  二是農民群眾消耗森林資源問題突出。據有關部門測算,全市3.5萬戶農戶大部分使用薪材做燃料,戶平均年燒柴5-6噸,累計年消耗薪材15萬噸以上。加上烤煙、茶葉加工、餐飲業用柴等,全市年用柴消耗森林資源達20萬立方米。且大部分薪材都是闊葉樹幼林。

  三是加工企業消耗森林資源問題突出。雖然我市工業耗材與往年比較,有較大減少,近年每年林業部門採伐指標在縮減,但全市現仍有20多家木材加工企業,同時還有幾十家作坊式的'鋸板廠,這些企業都在大量消耗森林資源,每年僅消耗闊葉樹原木就達1萬多立方米。有的加工企業業主受利益驅動,非法收購木材。此外,我市周邊地區新上了較多的木製品生產企業,也對我市森林資源保護造成嚴重影響。

  四是生產行為破壞森林生態問題突出。竹山墾複、竹林擴鞭採伐竹林中的林木,人為破壞了森林多樣性環境;生產食用菌、燒炭砍伐闊葉林問題仍有發生,直接破壞森林資源。此外,非法開發茶山、果山,砍伐茶果山中的林木等問題仍禁而不絕,造成森林生態的破壞。

  五是非法開礦破壞森林植被問題突出。近段時間,一些人員假借探礦名義,未經任何環評等手續,在我市鄉村到處隨意開挖山體,並將棄石、棄土隨意丟棄,有的甚至傾倒入河道,造成對森林植被、山體和河道的破壞,並造成環境汙染。

  六是群眾不積極保護生態林問題突出。生態林、水源涵養林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上,由於禁止經營活動,林農從中受益明顯減少。國家對生態公益林實行補償政策,但由於受財力限制,目前補償實際是管護性的補助,省上每畝每年補償只有5.5元,與實際產生價值相差十幾倍,林農得不到有效補償,對林地劃為生態林反應強烈,甚至出現牴觸情緒。

  上述六個方面的問題存在,客觀反映出我市森林資源保護形勢仍不容樂觀。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上更高水平。為此建議:

  1、努力增強群眾保護森林資源的責任意識。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運用各種形式、渠道,廣泛宣傳《森林法》等森林資源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讓我市人民充分認識到保護好森林資源,就是保護好我們自己的家園,使人人自覺承擔起保護森林資源的使命。

  2、著力限制對森林資源的消耗。一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積極推廣使用沼氣、煤炭、電能、太陽能和風能等能源替代薪材,減少農戶,加工企業、餐飲業消耗薪材;二是消減木材加工企業,減少木材消耗量。對一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粗製加工原木,尤其是闊葉木材的小型加工企業,要採取關停措施。對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含量的木製品加工企業,要鼓勵以外購原料為主。嚴厲查處、打擊加工企業非法收購木材。加強原木、薪材的運輸管理,嚴厲打擊盜伐、偷執行為,並禁止原木、薪材外流。同時,不再審批新上木製品加工企業;三是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業。開發生態旅遊專案,變“砍”森林為“看”森林,努力從生態旅遊中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加快發展非木質森林資源產業,鼓勵扶持林下種植藥用植物、野生疏菜、野生花卉、養殖禽類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3、完善生態公益林的管護措施。一是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政策規定,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標準,彌補林權所有者的一些損失。探索建立我市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按政府和受益者一起合理承擔的原則,來多渠道籌集補償基金。補償基金可來自:①各級財政補助資金;②從生態旅遊的景點門票收入中提取的資金;③利用水資源產生收益中提取的資金。如開發水電站可從發電收入中提取;④社會各界捐贈的資金等。二是探索建立完善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按照有利於國家、集體和林農,有利於嚴格保護,有利於責、權、利統一等原則,探索、改革完善生態公益林的管護機制,切實管護好生態公益林;三是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林權流轉和經營機制,提高林農管山、護林和造林的積極性,提高林農的效益,從而促進管護好森林資源。

  4、改變傳統不良的造林營林方式。嚴格限制採伐天然林,禁伐天然闊葉林。對人工林也應採取擇伐,不可皆伐,禁止砍光煉山再造林。不能以發展新種竹類,新植其他林木為名,毀壞森林植被生態;不能以竹林擴鞭,砍光其它林木;不能以發展茶、果業,不論山地坡度陡緩,進行破壞生態植被。發展竹業應向低效疏林地、毛草山地發展,更不可剃光煉山新種竹類;發展茶果業應向緩山坡、毛草地、荒地、荒灘地擴充套件,切不可毀林種茶果,人為破壞植被生態。此外,林業採伐也應按照砍大留小、砍成留幼、砍密留疏、砍樹留草的原則,進行科學採伐,不進行煉山造林。要逐年減少採伐量,逐步擴大造林。同時,採伐區應按科學定位不得超過45畝,採伐區之間距不得少於200米。

  5、嚴厲打擊破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打防結合、標本兼治”的要求,密切協調,認真履職,加強檢查,嚴格管理,及時掌握破壞森林資源的犯罪活動,全方位、多層面布控防犯網路,發現一起,打擊一起,確保我市森林資源安全。對假借探礦名義,亂挖、亂採礦石,破壞山體、森林植被和河道的行為,要嚴厲懲處。禁止再開礦山。

  6、建立森林資源保護責任制。一要建立森林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機構。形成聯動機制,定期召開協調機構成員會議,分析形勢,協調部門採取聯動措施,解決存在的問題;二要落實保護責任制,各級各部門要明確責任目標,層層落實森林資源保護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形成有效的保護責任機制體系。各基層林業部門工作人員要分片包乾、各負其責,建立護林隊伍,加強巡查,責任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