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六年級讀《紅與黑》有感範文

六年級讀《紅與黑》有感

六年級讀《紅與黑》有感範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讀《紅與黑》有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讀《紅與黑》有感範文1

  剛看到標題的時候,我以為就是兩個極端色彩間的碰撞。但讀後才發現人性才是連線這本書的引線。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抱負,這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卻時常散發出無比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使人在挫折與失敗中振作,也可以使人在歡樂和成功中沉淪。

  現實生活中,有著偉大抱負的青年大有人在,他們為自己的目標、抱負努力奮鬥著。他們有的人能夠圓滿的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有的人卻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斯湯達筆下的於連正是如此。於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青年,他有自己的抱負,最終卻也因自己的抱負走向了滅亡。

  徜徉在《紅與黑》的海洋中,對於主人公於連的行為、思想、性格我進行了深度的思考。於連其實很聰明,他能把《聖經》倒背如流,藉此向別人炫耀,妄想使自己在別人的心目中是強大的,但命運總是不盡人意。於連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僕人,在上層權貴中,他不過是一介平民,對他的思想更是嗤之以鼻。但是於連不這樣想,他想進入上層社會,他想得到權利、地位、名聲,他總是想著“一切事業裡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崙的統治下我將會是一名軍官。”他瘋狂的崇拜著拿破崙,卻沒有思考過拿破崙為什麼會成功,為什麼拿破崙會是一名將軍,然而於連的思考卻僅僅止步於自己的“原則”,最後他只會有一個慘不忍睹的下場。

  其實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多麼的顯赫,又或是多麼的卑微,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我們應該用合適自己的方式實現自己的抱負。

  紅、黑永遠不能交替,守住自己的底線,固守自己的初心。

六年級讀《紅與黑》有感範文2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著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臺》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著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著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著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六年級讀《紅與黑》有感範文3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我就被它簡單的書名所吸引,“紅與黑”?它究竟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紅又代表了什麼?黑又代表了什麼?帶著這樣的一些問題,我開始看這本書。等到合上書的那一剎那,我似乎隱隱約約的明白了。內容所反映的沒有書名看起來那麼簡單。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主角於連是一個身份卑微的農民的兒子,透過自己的兩個女人躋身上流社會,而最終卻被陷害成為了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書中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孱弱靦腆,社會地位低下的青年人,他靠著自己的博學、聰明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利用宗教,依靠女人,也為了實現自己巨大的野心,不惜擠進了上流社會。在這期間,他認識了有孩子、有丈夫的德·瑞納夫人,兩人很快相戀,不久之後便墜入愛河。很快,德·瑞納夫人就成為了他的情—婦。後來,不幸被德·瑞納先生髮現,一氣之下,把於連打發到了神學院。在那裡,於連剛開始很受人瞧不起,但隨著天生的聰明和機靈,出類拔萃,不僅得到了彼拉爾神甫和夏司·倍爾納神甫兩位神甫的喜歡而且得到了神學院裡人的尊重。但他並不滿足於此。

  很快,他便被推薦當上了巴黎一個侯爵家的《聖經》課家庭教師。在那裡,他又認識了瑪蒂爾德——一個聰明但且高傲的女孩,兩人又很快墜入愛河。在這兩個女人身上,於連在期間總用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當於連自認為自己已經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兩位女人超越階級的愛情時,但卻最終失敗,被社會無情地推上了斷頭臺。

  於連,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著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但在我看來,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在小說的序言部分,我看到司湯達曾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為這本書在五十年後才會被人所重新重視。這我們讀完後也禁不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那少數的真正為自己而幸福的人?

六年級讀《紅與黑》有感範文4

  司湯達寫作這本書的時候,已經是一位四十七歲的曾經滄海飽嘗風霜的人了。他不想告訴人們怎樣做,他只想說說他認為什麼才是幸福。其實,他曾經在二十二歲的時候說過:“幾乎所有的人生的不幸都源於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有錯誤的認識。深入地瞭解人,健康地判斷事物,我們就朝幸福邁進了一大步。”他所說的正印證了於連的命運。

  在讀《紅與黑》的過程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於連的心理活動。通篇幾乎對於連的所思所想都進行了深刻的刻畫,通過於連的所思於他所表現給外人看的大部分是截然不同。隨著於連對自己偽裝的極致,他的人生也逐漸達到人生的巔峰狀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反而是於連生命最後在監獄度過的日子,他大膽的並且坦誠的向德。萊納夫人表明自己真情實感,包括他以前最不恥提起的懦弱的情感。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此時身為階下囚的於連卻是最幸福的。於連也漸漸讓我們明白平凡是一種幸福。

  於連的不幸其實本可以挽救,但是他對於許多事情的錯誤的認識讓他當發現自己錯的離譜的時候,已經無力改變了。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於連能真心體會到德。萊納夫人的`愛,並且肯定自己對於這為善良純潔夫人的真愛,他的一生或許可以和德。萊納夫人平凡幸福的度過;如果於連在進入真正所謂的資產階級上流社會時,看明白對他的款待不是禮貌而是真正從骨子裡的漠視時或許還可以回頭;如果於連能夠看明白瑪蒂爾德小姐更加深愛的是自己的英雄情懷,自己的驕傲,看明白瑪蒂爾德小姐剛開始與他相愛時的反覆無常與眼底偶爾流露的厭惡,是不是於連的一生不會變成悲劇,而是另一番平凡幸福的場景?於連或許是不幸的,但是斯丹達爾還是心軟了,讓他在生命最後的時光明白了什麼才是他最需要的。

  在讀《紅與黑》的時候,即使在知道於連可能愛上了馬蒂爾德小姐也從不曾敢想象原來結束於連的瘋狂是他舉起槍想要殺死德。萊納夫人的時候。於連想要殺死這位純潔、善良的曾經的愛人。還好,德。萊納夫人並沒有死去,否則於連的餘生不會再感受到幸福了。

  結局意味深長。馬蒂爾德愛於連,在於連死後給了於連畢生可能都在追求的財富地位。

六年級讀《紅與黑》有感範文5

  漫漫寒假到來,本是忙忙碌碌的上學時光一下子變得輕快、悠閒,時間老人睡著了嗎?可是漸漸地,無聊也開始蔓上心頭。偶爾間,翻開書頁,一下子被《紅與黑》抓住了心扉。這本書講的雖然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卻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感觸。

  它的作者是法國的司湯達。小說主人公於連雖然出身貧民,但天資聰穎。一個意外的機遇讓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因此見識到了上流社會的浮華生活。因為要面對複雜的環境,所以於連非常矛盾:一方面他透過自己堅持不謝的努力得以躋身上流社會,無疑給他帶來了非常大的成就感,也因此激起了他的野心;另一方面他又有很重的自尊心,他經常稱自己“出身低微,但並不卑賤”。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曾經遇到的那一幕:一天下午,我照常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看見了一堆人圍在一起,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好奇心立刻驅使我跑了過去。一看,只見一位穿得流裡流氣的中年大叔正在搶一個乞丐碗裡的錢,驚奇的是,四周圍觀的人竟然沒有一個去阻攔他,只是津津有味地看著這場景或膽小地躲在人群之後。中年大叔彷彿料到沒人會出來主持正義,便更加兇狠地與乞丐爭鬥起了破碗。眼見著乞丐越來越吃虧了,終於一位老奶奶站了出來:“孩子,你有手有腳的,幹嘛拿人家乞丐的錢呢?這不是在丟自己的臉嗎?”可是,中年人不理睬老奶奶的話,繼續搶奪乞丐的錢。或許是老奶奶的衝鋒在前,人群開始一起指責大叔的錯誤行為。終究是理虧,大叔漸漸抵擋不住眾人的指責,灰溜溜地停止了霸道行為。沒想到這時乞丐說了一句話:“我雖然很窮,但是我並不卑賤,我也有我的尊嚴,我們都是平等的,你不能這樣欺負我。”圍觀的人聽到了他的話,瞬間響起了歡呼聲。

  而這,也正是於連的“理想自我”:絕對不許一個未來英雄被輕視,所以當他自己也做錯事情,當他的內心深處意識到自己的不道德行為時,他會為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懺悔,他會大徹大悟,恢復自己善良的一面。

  同樣,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在邪惡與正義的較量中,即使邪惡會暫時占上上風,但正義終究會勝利。所以我要在以後的生活裡,以真心待人,不虛情假意地對身邊人偽善,因為,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回報我們的,必定是別人的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