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你為什麼而工作讀後感(精選7篇)

你為什麼而工作讀後感

你為什麼而工作讀後感(精選7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你為什麼而工作讀後感(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你為什麼而工作讀後感1

  當我拿到這本書看見書名《你為什麼而工作》時,想起學生時代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而讀書。當時的回答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時代賦予了學習更重要的意義。

  如今作為一名有接近3年工齡的會計在思考我們為什麼而工作這個問題。似乎這個問題更貼近生活更具時代意義。工作三年,在這三年的工作裡,我成長過,困惑過,快樂過。工作給了我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挖掘不一樣的自己的機會。是的,我們為什麼而工作,這個動因是一個變數,人本身是定量。

  我們為什麼而工作的發展歷程跟人類發展的歷程是一致的。人們一開始想的是溫飽問題,解決了溫飽問題便向“奢侈品”方向努力,而後就是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最後實現跟公司共同成長。

  我的工作經歷很淺,畢業前找了一份實習的工作在深圳的一家稅務師事務所當審計助理,底薪1600加提成,不包吃不包住,一個月放兩天假期,每天早上8點半上班23點下班,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出報告,這樣的生活從3月一直到7月結束。

  所長從10個實習生裡留下3個人,名單裡有我,但是我沒有留下;這5個月的實習,我交到了很多朋友,聽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人生故事,享受了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也學會在這種工作壓力下給自己下午茶的時間。這份工作因為解決不了溫飽問題,結束了。

  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代理記賬的公司工作,工作內容是做記賬憑證,內容很輕鬆,老闆娘也待我很好,底薪5000加提成。每年漲薪500。我負責25家公司的記賬,但是一下就上手了,很快工作變的比較輕鬆。這樣的日子過了5個月,我一直在反思我自己,在應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是不是不應該,年輕人本應該有許多的可能,我的人生不應該只有安逸,所以我選擇了離開,從新再找一份可以實現自身價值的工作。

  最後我來了我們公司當一名會計,奮鬥了將近3年,三年我參加公司各項活動,總能看見自己奮鬥的身影。有好同事好老師好長輩,從生活工作上讓我全方位的成長。最後思考的是跟公司一起開心工作,共同成長。

  我為什麼而工作,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似乎更多是思考自己的初心,我的經歷告訴我自己,我是不願安於現狀的年輕人,期望在工作中尋求挑戰、意義、成就和滿足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為什麼而工作依然是一個未完待續問題。

  你為什麼而工作讀後感2

  如果有人問:“為什麼工作?”人人都會有不同的回答,有要養家餬口的、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有要證明自己能力的,還有要實現自我夢想的等等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在我未讀《你為什麼工作》一書之前我的理由也是飄忽在各種藉口之中,有時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工作。

  今日本人有幸閱讀了《你為什麼工作》一文了深入瞭解了楊述奎對“為什麼工作”的看法,我認為《你為什麼工作》一文中有很多觀點比較新穎,確實有值得借鑑的內容。

  首先,文章闡述了工作的本質是要為公司創造價值,把自己的能力轉換成公司的價值,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利潤,努力實現公司的目標,挖掘自身價值,打造人生亮點。在這一點上我很認同,拋開個人得失不計,任何一個公司為員工提供工作崗位,其目的都要是使公司更強大,所以工作的本質確實是為公司創造價值。

  其次,文章認為員工應成為公司的資產,而不是負債,要不斷增加工作附加值,不斷創新,為公司增值,要忠誠更要提升業績,要掌握創造更高價值的方法,關注自己所創造的結果,淡化個性,融入團隊,成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此部分的觀點是對第一部分觀點的承接,既然任何一個公司的每個工作崗位是為給公司本身增加利潤,那麼沒有一個公司會希望某個崗位不當沒有價值還消耗了公司的資本,這樣的崗位必將被淘汰,所以要想工作長久,就必須成為公司的資產,而不是負責。此觀點只是對上一部分的加強,並不能獨立成為觀點。

  然後,文章認為工作是需要員工用生命去做的事,工作是生命的一部分,工作讓生命充滿了活力,工作是一種精神寄託,工作是責任、是使命,工作是神聖的天職,工作是無上的榮耀,工作是自我價值的體現。此部分將工作的目的昇華為生命的事,並將許多常人的理想、追求和夢想納入其中,使目的更廣譜性。本人認為此部分的內容是整合大眾目標的部分,不算是新觀點只是說法不同。

  再次,文章認為歸根結底,工作是為自己,工作是為實現雙贏,老闆成功,你才能成功珍惜老闆給的每一次機會,與老闆站在一起,懷著感恩的心工作。此部分將工作的目的轉移到個人的得失上來,再次將大眾的部分觀點集中概括進來,與上一部分相加,基本上可以涵蓋普通員工對工作目的的所有理解。

  最後,文章認為要讓工作成為你生活的必需品,工作給你帶來了成就感,工作給你帶來了快樂,工作磨練了你的意志,工作提升了你的能力,工作拓展了你的視野,工作提供了你人際的需要,工作讓你的生活豐富多彩。乍看此部分與工作的目的無關,其實這部分從另一個側面闡述了“為什麼需要工作”的理由,這與“為什麼工作”有著一定的聯絡。

  總之,通讀全文後感覺文中有很多值得借鑑之處。

  你為什麼而工作讀後感3

  正如作者所說:人為什麼工作,至少包括五個理由:

  第一獲取生存的物質基礎;這個不難理解,工作也就是謀生的手段,也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首先想到的掙錢,然而掙錢是工作的唯一目的嗎?不是,工作的最大目的是什麼呢?有工作可做,這是作者給出的回答。因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只有努力的工作,才能保證自己有工作可做。所以,工作的最大的目的就是有工作可做,也可以說,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有工作可做。

  第二工作可以充實人生的價值,提升人生的境界。工作佔據人生的三分之一的時間,工作是生命價值的最大載體,生命價值的大小應該和工作成正比的,誰能夠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創造出儘可能多的價值,誰的生命就更加豐富多彩。生命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你願意去發揮,就有可能獲取巨大的人生成就。人的一生只要短短的幾十年,生理意義上的生命不可能永存,但精神意義的生命卻可以永存的,那就是生命的價值。只有生命卓有成就,人生才能沒有後悔。我們對待工作越多,後悔越少。上天是公平的,它給予我們每一人同樣的24小時,誰也不多一秒,誰也不少一秒。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成就卻是天壤之別,原因就在於成功者在生命的三分之一時間裡不安於現狀,有效的工作,不斷創新進取。失敗者在這三分之一時間裡碌碌無為。做為普通人,我們的努力也許不能達到“為人類解放而鬥爭”但我們至少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當我們到人生的最後時刻,我們不覺得自己是虛度光陰就足夠了。

  第三讓自己得到成長。工作是個人成長的搖籃,首先體現在工作讓一個人得到全面發展。如果沒有工作,人生是不全面的。人生要全面有三個途徑:學習;將學習的東西拿去運用;在運用的過程中體驗人生的各種滋味。而這三種途徑都要在工作中一一體現出來。然而並不是每一個有工作的人,都能獲得同樣的成長速度。只有那些做的越多的人,才有可能成長越快。成功很難,難在堅持。成功也很容易,每天積累一點點就可以了。沙漠是由一粒粒沙構成的,草原是由一棵棵草拼成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匯成的,人生業績,是一點點累積起來的。

  第四讓個人融入到社會中。

  工作是什麼?作者認為工作就是和他人一起做事情。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他人協助,同時你也在協助他人。正是這種相互關係,讓工作成為融入社會的途徑。

  第五讓生命更加健康。生命的過程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怎樣讓它“加長”“加寬”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努力工作。如果一個人只研究養生,什麼事也不做,那他餬口都可能成問題,又何來生可養呢?生命的確需要休息,但生命更需要工作。休息是對生命的調節,是為了更好的工作。閒散卻是生命的空轉,空轉浪費的不僅僅是資源,還有生命本身。工作本身也是一種健身方式,工作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改善生活,改善命運,還在於充實人生,讓生命更有活力,更加健康。

  你為什麼而工作讀後感4

  我記得前年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在上海工作的人困惑的問大家,自己的工資不低,女友對自己也很好,職業發展的前景也很不錯,生活也沒有什麼大問題,可就是打不勁好好工作,覺得對什麼都沒興趣,為什麼,自己到底怎麼了?

  後來從他的追加中得知他認為自己的工作沒什麼意思,他並不喜歡,所以即使工資不低發展前景不錯,也提不起勁來好好工作。對他而言,高薪水已經不能吸引他賣力去工作了。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工作首先是養活我們自己,所以工資水平很重要。可是,我們大部分也都紛紛抱怨工作中的種種不愉快,有時候覺得要不是為了生存而工作,否則上班一點意思也沒有,根本不想工作。完全難以理解為什麼有些工作狂能夠持續不斷的堅持挑戰工作。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有的人認為工作除了為了工資而努力,否則真不想上班。有的人卻認為工作就是個磨人的小妖精,願意不斷和它打交道?

  為什麼明明是同一份工作,有的人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成就感,有的人卻覺得痛不欲生分分鐘都沒法忍受?

  為什麼有的人能夠把一份工作當作是終極人生使命,有的人卻覺得工作僅僅是工作,除此之外毫無意義,甚至討厭去工作呢?

  你為什麼而工作讀後感5

  看完這本《你為什麼而工作——價值型員工進階指南》,我發現也許我們很多人對工作的看法也許需要改變了,我們對待工作的看法深受一些我們自己也許並不知道的理論家們的影響,即使最初我們並不認同。

  比如從工業革命後,人們被亞當斯密的思想影響,加上企業家們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創造了生產線這樣的工作環境,牢牢束縛住工作者們,讓大家工作枯燥毫無自由,還自我欺騙的認為工作僅僅是為了錢,其他全不重要。於是,工作越來越乏味無聊,一想到要面對這樣的工作內容大家就越來越提不勁來。

  書中指出,現代工作中讓人厭惡工作的原因有:程式化的工作流程,過分的監視,以及過度依賴物質激勵。

  工作內容越來越細分化,每個人只能在自己的一方小舞臺重複不斷演著同樣的戲碼,每一天都和前一天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工作中層層領導的監督管理,讓人不安的監視,有點風吹雨動就嚇得要命。都以為工資高就能讓自己變得更加願意工作,結果發現自己還是不想去工作。

  你為什麼而工作讀後感6

  那麼,說到底,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而工作呢?為什麼有人喜歡在工作中不斷去挑戰,不斷去尋找自己的成就感,而有的人卻完全找不到呢?

  或者說,是什麼原因讓人們看待工作的態度不同呢?

  作者認為,某種程度上,取決於每個人自身的特質。就是說人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也許並不是由工作本身決定,而是由這個人是誰決定的,我們是誰決定了我們在工作中的態度。當我們認清自己,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工作,我們才可能擁有真正喜歡的工作。

  當然,我們從事的工作種類本身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工作中有足夠的自主性,獨特的價值意義,會讓我們更加積極的對待工作。

  所以,我們該如何去好好工作呢?

  認清自己很重要,選擇適合自己且喜歡的工作,重塑工作的.價值意義,找到工作中的樂趣。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職場書,倒有點哲學意味,對於人性的思考,對於社會心理學的思考,以及社會發展的思考倒是更多一點。對我而言,我瞭解到的新知識有,工業革命後理論家們的思想無論對與錯都深深的影響了我們,人性也是一直在進化中的,意識形態是怎樣無形的影響我們這個世界。

  雖然這是一本在講為何而工作的書,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卻不僅僅限於此,全書不厚,不過一百來頁,卻有很多讓我眼界開闊的地方,是一本蠻值得讀一讀的書。

  你為什麼而工作讀後感7

  巴里.施瓦茨的書《你為什麼工作》讀完了。這本書從不同的角度讓我們分析思考工作的意義。特別是適合醫院工作者。

  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在工作中,除了錢以外,還有其他價值、快樂。但我以為,為什麼現在絕大多數企業都是以經濟效益為主要價值體現?我們工作最根本最原始的動力還是生活!如果工作的收入不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所有的其他快樂都是烏托邦。談論工作的意義,可能適合於財務自由者,譬如家裡有礦、富二代.......退休者也能算得上吧。

  書中告訴我們如何尋找工作中的快樂:賦予工作的意義、積極的態度、帶著使命感工作等等,感受工作本身快樂者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記得剛拿到駕照時,每次開完車覺得很累,一位公認很厲害的老師傅笑著說:開車是一種享受,怎麼會臂酸手冒汗?愛迪生每天工作可超過16小時,別人勸他別太累,他說:不累啊,我一直都在玩;偉大領袖毛主席在1917年《奮鬥自勉》中寫道: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從普通人到偉大的科學家,再到偉大領袖,享受工作的樂趣或許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然而,我以為,能享受工作本身快樂的人是少數幸運者,大多數人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或本身不喜歡工作。人性中有偷奸耍滑、避重就輕、佔便宜、不勞而獲的本能。或許正是這些本能讓人類存在於這個世界。好吃懶做,是因為動物從來缺少食物,獅子吃飽了也會睡懶覺,只有肚子餓了才起來脫離自己的舒適區去奔跑捕獵。好吃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營養;懶做是為了減少能量的消耗。如此優良的本能,可能是在大自然淘汰中動物能生存下來而深深刻在基因裡的。有資料證實懷孕期間感受飢餓的母親生下的孩子特別容易成為胖子,那是為了把飢餓的危險告訴下一代,充分激活了吸收儲存營養的基因。當災難降臨時,胖子才是最可能生存下來的。

  然而,最近幾十年我國大多數人脫離了食物短缺,部分人從餓肚子到應有盡有,民以食為天,本能讓我們拼命儲存營養,化為脂肪。過度的營養帶來了大量的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我以為,這是幾億年優勝劣汰的基因跟不上這個迅速發展的時代,需要成千上萬年時間來選擇的基因怎麼跟得上這幾十年生活方式的爆發式突變?過去認為豐滿美好的脂肪、上流階層才有的富態身材,現在卻被稱為贅肉。過去讚美別人長得胖的叫福相,現在聽別叫自己胖子會生氣。

  同理,過去我們感受到快樂工作的因素現在還適合嗎?在滿足養家餬口水準的收入之後,再片面錢追求一定是理智的嗎?收入到一定程度(問題是我們大多數人沒達到)後和快樂沒有多大關係,這是被國外的研究資料證實了的。過度的經濟刺激會不會變成贅肉?奢侈品屬於贅肉嗎?

  在我們剛畢業及以前那個時代,醫務工作是受人尊敬的工作。雖然工資收入少、技術比較落後。我的一個同事剛工作時,一天,他值班急診,一位老人痛苦地扶著臉來院,經過檢查,找到病因,立即祛除了病牙。老人感覺不再疼痛,從治療臺上起來後突然給他跪下,他慌忙扶起老人。老人滿臉感激,訴說他已經牙痛幾天沒吃飯了。同事數次說起這事,再聯想到現在的醫患關係,唏噓不已。正是這種簡單質樸的感激讓我們享受職業的成就感。後來,裝置先進了,技術提高了,治好的病人也更多更有效了,卻經常困惑,為什麼病人的滿意度卻越來越低?質疑、不信任、無理取鬧、套路、訛詐、甚至打砸醫院醫護越來越多。原始的職業成就感不斷被磨滅,倦怠越來越多.......經濟社會中,當基本的指標屈服於利益的淫威之下時,我們又付出了什麼代價?

  我們已經在教育、醫學和法律領域中親眼目睹了在過度監督和物質激勵下,一些潛在良好的工作狀態是如何變糟糕的。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人們想要從工作中獲取什麼?如何才能讓顧客、客戶、病人和學生滿意?為什麼如此多的工作是如此乏味?

  過去,綜合社會調查讓受訪者就工作的5個不同方面的重要性進行排序:工資、安全性、自由時間、晉升機會、工作的成就感。平均來看,工作的成就感一直位列首位,選擇比例一般超出50%。工資基本上排在第三位。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當問及物質激勵對其他人的影響時,受訪者普遍認為工資報酬對他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思想觀念”改變了?為什麼思想觀念會改變?是豐滿的理想屈服於現實的骨感之下?難道我們現在的收入比過去少、我們的生活比過去更困難嗎?難道我們的醫療技術在退步嗎?

  相信在一個認為工作毫無意義的環境中,個體無法真正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但《你為什麼工作》的作者也並不贊成對員工完全放任。不是每一位員工都能從他的工作中找到意義,僅是部分人能找到。

  重塑工作,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意義,實際的工作內容遠多於職責描述中要求我們做的工作。雖然並不總是如此,但只要願意去找尋,便可能在那些鼓勵工作的意義和成就感的環境中發現自己、成就自己。

  書中認為:如果經常認真地思考我們所從事的工作,以及我們要求他人所從事的工作,那麼工作的世界、人類面臨的世界都將變得不一樣,人類天性也將變得不一樣。我們將幫助那些為我們工作的人擁有更富足的人生,每個人都將由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