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通用15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預知,即確定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於機率知識範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透過主題圖及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元旦節快到了,東方超市為了吸引顧客,準備舉行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裡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購物滿50元的顧客,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板書學生的方案:全放紅球全放白球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為更貼近學生、學生更熟悉、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第一次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一)學生小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提問:根據你們的方案,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小組合作,用老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試驗結果記錄單)依次進行摸球試驗,並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彙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4.摸完後,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麼。

  試驗結果記錄單:

  ⑴全放紅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⑶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二)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彙報試驗結論,並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彙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麼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為什麼?

  根據學生的彙報完成板書:

  可能性

  一定

  結果確定{

  不可能

  結果不一定─可能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空間,學生沒有老師的限制,只有根據學習目標的自主學習活動,盒子裡放多少個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學生做主。教師的作用發揮在彙報過程中的引導學生反思上,讓學生透過第一次摸球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裡放幾個球,也不管摸幾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紅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紅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如果既放紅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紅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出示P105圖,想一想,這些事件的發生是“一定”、“不可能”,還是“可能”?

  組織彙報,說說判斷的理由。

  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現象的結果是確定的,哪些現象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設計意圖]藉助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判斷和列舉哪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哪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在描述、思考、討論和交流的活動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

  四、第二次摸球,進一步認識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一)認識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個紅球和2個白球,說一說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能確定嗎?為什麼?

  學生猜一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請猜的同學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前一次摸到紅球后,下一次可能猜會摸到白球,這時讓學生親自摸一摸,想一想為什麼不能如人所願,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繼續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並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又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再摸一摸……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設計意圖]可能性作為一種隨機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觀願望控制的。但許多學生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即第一次摸到紅球,第二次就該摸到白球。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我設計了第二次摸球活動,讓學生先猜再摸,暴露學生的認識,並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對於某一次摸球來說,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事先是無法確定的,並且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會對後一次摸球產生影響。透過逐步拿出球,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五、學習總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六、組織練習,深化對確定和可能性的認識

  (一)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

  (二)根據結果設計放球方案,,說一說怎麼想的,並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紅球;

  2.可能會摸到紅球;

  3.不可能摸到紅球。

  (三)猜一猜:東方超市的老闆會怎樣放球?為什麼?每種顏色的球放多少?

  [設計意圖]設計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練習,讓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又有新的認識,學生的思維能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並且為下一節課學習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學習,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搭配中的學問》。這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一個內容。本節課透過多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按一定的順序搭配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對學生今後學習數學,以及解決生活中類似搭配的實際問題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有關搭配的問題,並能夠進行較簡單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無法進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據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訓練學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能夠進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有序的思考問題,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

  教學方法: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為問題情境,以貝貝一天的生活貫穿整節課的始終,將選擇衣服—吃早餐—幫貝貝組數—文字遊戲等素材巧妙的串聯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透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探索搭配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更深地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應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

  教學手段:

  多媒體的合理使用可以為我們的課堂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在本節課中我精心製作了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的展現了搭配的全過程,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更直觀地理解新知,更深切地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

  教學流程:

  第一部分:談話交流、拉近距離

  新課一開始,我先向大家介紹了一個新朋友—貝貝,透過談話的形式,拉近了小主人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第二部分:藉助活動,體驗搭配

  這一環節,圍繞服裝搭配這一主題,我設計了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同桌二人為一小組,透過討論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教師只是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從始至終參與學習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

  在彙報時,學生可能會出現找不全或是重複的情況,這時,我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那種答案對,而是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找出搭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找到正確答案。為了讓學生能歸納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課件演示,先用T恤分別與三件下裝搭配,再用夾克分別與三件下裝搭配,讓學生看出來搭配時有先有後,適時引導,讓學生歸納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第三部分:運用知識,拓展搭配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進行搭配後,我又出示了早餐搭配的圖片,學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難說出早餐搭配的方法,但是我並沒有停留在模仿的知識層面,而是進行了拓展、提升,透過不斷增加飲料的數量,讓學生找出規律,即:多一種飲料就會多三種搭配方法,飲料的數量乘以點心的數量就是搭配方法的數量。

  第四部分:透過活動,激發興趣

  透過貝貝的抽獎活動,讓學生幫助她解決數字搭配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記錄這些數字的過程中可能有遺漏或重複的時候,或者是數字寫全了但沒有規律。這時,可以用大螢幕展示幾種不同的結果,讓學生比較找出記錄的最清楚明瞭答案,最後得出數字搭配的方法:也是按一定的順序記錄,才能既清楚明瞭又不重複遺漏。最後一個環節是文字搭配,我選擇了“讀、好、書”三個文字,讓學生進行有趣的搭配,因為在前面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學會了數字搭配的方法,所以,為了考驗學生的反應速度,在進行這個遊戲時我要求學生口頭說出這三個字能組成的六個不同的詞語,然後透過有趣的填詞活動,將數學知識與語文知識聯絡起來,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P53~55《分一分(一)》。從學生熟悉的一個簡單的數學事實出發: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到半個蘋果。讓學生討論用什麼方式來表示“一半”呢?在這個討論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以意識到原來學過的數不夠用了,要另想辦法表示“一半”,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創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實是很多的,引出分數。進而,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等操作活動過程中“創造”分數,理解簡單的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意義,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簡單分數的寫法和讀法。

  如何在本課教學時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據以上分析及《課標》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方面: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會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

  2、透過“折一折”、“塗一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精神,體會分數與生活的聯絡。

  為了更好實現動手操作這一教學目標,我將請學生在課前自帶一些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紙、彩色筆等。

  二、說學情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分數的概念是初次接觸,學生頭腦中沒有與之對應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實學生在正式學習分數以前,“一半”等名詞已經出現在他們的口頭語言中,只是還不曾想過要用什麼符號來表示它們。

  三、說教法、說學法

  依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脈絡,以課標精神為指導,我將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能力,透過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等動手操作中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使上述分析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落實,我預設如下三個教學環節,首先我來說說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起興趣”。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互動”遊戲。我設計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有些數不能用整數來表示的,使教學從整數很自然的過渡到分數。

  遊戲介紹:老師和大家做個互動遊戲,遊戲規則是回答問題不用嘴,答案是幾用拍手錶示。老師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笑笑和淘氣兩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如果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笑笑和淘氣,每人分得幾個?如果只有一個蘋果給兩個人分,每個人分幾個?用什麼方式表示呢?

  “用什麼方式表示‘半個’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引領學生進入第二個教學環節“主動參與,積極探究”。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理念,我把此環節分成四個知識進行教學:第一個知識點認識二分之一。

  第一個知識點我主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用什麼方式表示半個?”接著再組織學生交流彙報,把有代表性板書出來,然後進行對比這些表示方式,哪種更簡便,更合理?最後我向學生介紹全世界通用的“一半”用1/2來表示,並揭示課題。

  《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依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以上教學過程,在這過程中,展示了學生不同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了從運用自己符號表示到運用數學符號表示的過程,感受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在學生認識分數之後,我開始講解1/2的讀寫法、分數各部分名稱。

  把後面的知識先學了,目的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對分數形成一個初步的表象,為下面加深分數學習奠定一定基礎。

  在當學生對分數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我預設了第二個知識點“找一找”。

  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物體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你能找一找嗎?設計此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把剛學習的“分數”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感覺到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拓展了學生印象中“分數”概念的外延,使學生對“分數”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為了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認識,我預設了第三個知識點:提高認識,強化平均分。

  這個環節我採用讓學生拿出自帶的紙,任意選擇其中一個張圖形,然後用自已喜歡的方式表示1/2。交流時注重引導學生明確“一半”也就是說分成的兩份要一樣大小。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從學生的現實學習狀況入手,讓學生自選圖形完成,透過塗、折、找等活動,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各種感觀,鞏固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加深體驗分數的意義。

  為了加深認識與體驗分數的產生過程,我預設了第四個知識點:進一步探索研究,拓展分數的意義。

  師:你還想認識哪些分數呢?請拿出正方形紙折一折,用塗色部分表示你想認識的分數,並和小組內同學說說它的意義。彙報時,我請有代表性的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把想認識的分數讀、寫出來。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基於這一理念,我設計以上環節,其作用是讓學生透過自己動手操作自己想認識的分數,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評價的目的在於激勵,在學生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基礎上,進入第三個環節:透過練習,進一步感知、認識分數。

  我用課件出示教材第53頁——54頁的“塗一塗”、“折一折”、“說一說”。

  我預設以教材題目為練習,體現以教材為主的教學理念。透過設計“折一折”這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為了對分數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我預設了第四個環節課堂延伸,拓展體驗。

  此環節我設計了2個伸縮式的習題:第一題是,同學們創造的分數是十拿九穩,我們這樣的班集體真是百裡挑一,同學們今天的表現簡直是十全十美。用搶答式說聯想到分數。體現了學科的整合。第二題:讓同學們觀看生活中用分數表示的圖片。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給學生一個思維開放的空間,讓學生自身水平、能力得以展現。

  小孩子學得快,遺忘得也快,及時回顧所學知識,可以使加深對新知的印象。為此我預設了第五個教學環節:反饋與總結,這一環節透過說學生說說透過一節課學習之後的收穫,再請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數表示的事物,讓學生明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在生活中探索數學的精

  不足之處,學生用描述性語言敘述分數的意義時,語言還要再規範一些,在明白理論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新授時間再緊湊一些,給練習的說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間,會把教學內容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一、說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單元共有兩個內容,包括《小數的認識》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在以前學習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的。

  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總結並理解算理

  教學用具:

  二、說學情

  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認識了小數,瞭解了小數中各個數位的含義,並且學習了整數的加減法,很清楚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所以對於這個知識的學習並不會感到困難。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我區的教學實際設計如下內容

  1、教學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學方法:因為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內在的聯絡所以採用遷移類比法引入,並根據這個教學內容的特點所以採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程式

  一段:學什麼

  1、複習匯入:出示兩道整數加減法計算題83+59 83-59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整數加減法,你能準確又快速的計算出得數嗎?

  (1)學生用豎式計算

  (2)你是怎樣計算的?(說算理)

  師匯入:今天我們來學習《小數加減法》師板書

  2、出示學習目標:

  (1)透過計算探索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列豎式計算。

  方法:自己讀後指名讀,這樣目標就清楚了。

  二段:我來學:

  1、用情境匯入法出示——購物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知道了那些數學資訊。

  2、出示:文具超市裡的三種文具學生說出名稱和價格:

  卷筆刀:0.8元,橡皮鉛筆:1.2元,綠鉛筆:0.6元。

  3、出示學習提示:

  (1)根據已有資訊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和一個減法問題。(口頭提出問題)

  (2)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先獨立計算,再同座互查。

  (3)小組討論:列豎式時要注意什麼?試著總結出計算方法。

  (4)時間為10分鐘左右。

  設計理由是:首先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然後先獨立學習,再同伴互助然後小組交流。

  4、學習後一個或兩個小組板前展示,老師針對共性問題進行點撥和強調。

  三段:我來用

  因為本課內容需在計算的基礎上總結計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練習、典型的錯例分析練習、解決問題練習等系列練習活動。

  1、填空: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將( )對齊,也就是( ),再從( )位算起,得數里的小數點要和橫線上的小數點( )。(先自讀再自己填完整,然後齊讀。)

  2、下面的計算正確嗎?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5+2.4=2.9 7.5+1.5=8.0 3.2-1.6=2.6(給出豎式,判斷)然後列出正確的豎式。(先獨做再小組檢查)指名說說每道題錯哪了,應該怎麼做。

  3、列豎式計算

  98頁3題選4道題(同桌互查後說出結果,錯的改過來)

  4、解決問題:《動腦筋》6.8元 《童話故事選》3.4元。

  (1)《動腦筋》和《童話故事選》一共多少元?

  (2)《動腦筋》比《童話故事選》便宜多少元?

  先獨立完成再小組內互查。投影展示講評,各組長檢查一下有錯的嗎?如果有改正過來。

  5、根據實際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學生要認真讀題目選擇合適的條件)

  一件上衣:27.9 元 一條裙子:54.6元 一條褲子:38.7元

  四段:我來思

  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自己的學習情況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板書:板書: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小數點對齊 ,從末位算起。

  學生板演 學生板演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教材說明:

  本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充分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探索24時計時法的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並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互換。透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透過鼓勵學生收集相關知識的內容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多渠道收集資訊的能力。

  說教學目標:

  24時記時法在時間這部分內容中是一個教學難點,尤其是它與普通記時法之間的相互轉化,學生在理解、表述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混淆,怎樣讓學生學得輕鬆,知識點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的生活情景,使學生了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使學生在認識24時記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裡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說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並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

  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覺得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應該注重生活化、活動化、資訊化,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讓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學習數學的樂趣中。因此,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於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的生活經驗,發現問題,創造新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慧,增長才幹。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模式, 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能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數學例項,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服務。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擺一擺》是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面積的內容,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重要的知識,是後續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以及梯形面積計算的基礎。而掌握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圖形求面積的實際問題,是本單元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因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探究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並能熟練進行運用。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難點:探索麵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二、說教法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和交流的機會,組織學生開展“測量卡片面積、舉例驗證猜想”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經歷探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三、說學法

  以學生為主體,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透過操作、觀察、交流,經歷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發現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匯入階段,以故事引入,讓學生估一估兩塊草地的大小,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又讓學生估一估所準備的長方形的面積,在交流估計的面積時,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估計的依據,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估計方法。

  探究長方形面積時,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拿邊長為1釐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這三個圖形的面積.讓學生填寫書上的表格.透過觀察、比較表內的資料,讓學生從中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得出公式後,再一次組織學生檢驗公式的適用性。這是讓學生經歷實驗操作,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過程對學生理解數學會有很大的幫助,甚至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而對正方形面積,由於有了對長方形面積的探究過程,直接讓學生猜一猜,再讓學生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一擺,發現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練習部分,設計成闖關遊戲,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練習,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我所上的這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部分筆算乘法的例2。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是一位數的口算乘法和初步掌握了一位數乘二、三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順序和怎樣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正確處理筆算乘法中的進位問題.即:滿十進一,和滿幾十進幾的問題.課前學生透過自己動手操作、擺小棒,理解了進位的道理,透過不同的擺法,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後透過討論,取得了共識.學生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

  一、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採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透過擺小棒及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他們的觀察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演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演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於心又說於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髮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二、教學程式:

  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乘法,這節課主要是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進位乘法。我在組織學生探索演算法的.基礎上,教學用豎式計算,重點解決乘的順序以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了幫助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探索和掌握演算法上,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循序漸進,探究新知

  數學知識的形成有著固有的規律,邏輯性很強,不能有半點的跨越與漏洞,結合數學知識的形成特點。圍繞教學重點採用了以下步驟:

  (1)簡化匯入部分,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探索演算法上。因為這是一步算式的應用題,學生列起算式來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因此,我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小棒圖,弄清小棒圖提供的各種資訊,明確要解決什麼問題,在這上面並沒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2)在探究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演算法上讓學生充分討論、探索方法:第一是透過小棒圖來說。也為“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埋下了伏筆。第二是直接用豎式計算192×4。豎式的計算學生肯定沒問題,對於第一步如何計算也難不倒學生,關鍵是第二步、第三步,透過學生自己探索演算法,讓學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為什麼這樣寫?這樣,既能充分調動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去,又能使學生體驗到筆算方法的簡潔和便利,從而促使學生更為自覺的學好筆算。

  (3)在教學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時,我把探究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已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二)深化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是數學學習中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深學生對法則的理解、對法則的應用,更好的領會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我設計了相應的練習以便學生掌握知識並能熟練應用。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我說課的內容是認識分數,本節課選自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5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在本冊本單元學習之前,學生認識的數都是整數,而認識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拓展。並且分數的意義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認識分數,是認識一個圖形或物體的幾分之一。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後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於本課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教材編排意圖,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運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情感目標:透過具體例項,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一理念,本節課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操作實驗法、觀察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透過設計豐富多彩的分食物、摺紙片、塗顏色、找分數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片等圖形的圖片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由小朋友到郊外遊玩引入分食物。

  (1)有四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平均每個小朋友分幾個?

  (2)有2瓶水,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瓶?這兩個問題,學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數來描述分的結果,這時我出示第三個問題:

  1個蛋糕平均分給兩給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多少?學生會說每個小朋友分半個,“半個”還能像剛才那樣用整數來表示嗎?那該用什麼樣的數來表示呢?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矛盾產生的創生點,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揭示本節課教學內容並板書課題:認識分數(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1.認識1/2 (1)課件演示,初步認識: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的過程。指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一半。用數學的語言來說,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 1/2 ) 接著引導學生明白:中間短短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分數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讓學生一起讀一讀,讓學生藉助分蛋糕說一說你是怎麼理解1/2的,明白平均分成的兩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動手操作,促進內化:

  ①讓學生動手用長方形紙來表示出1/2,體驗不同折法。

  ②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義,特別要講清是誰的1/2。並啟發學生思考:不同的圖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判斷塗色部分是不是1/2,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透過這些反例來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這一環節著眼一個“動”字, 透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 的表象,建構1/2 的意義,使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充套件到了1/2,也為後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出示一個1/3的圖形,讓學生交流指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1/3,追問4份、5份·······又應該怎樣用分數來表示?課件出示已經分好的圖形,讓學生試著用分數來表示。總結: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分數的大小 課件出示課本的例2,透過讓學生折一折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比大小。先折出圓片的1/2,1/4,直觀比較大小,再猜猜看與1/8比較誰大誰小,並且透過摺紙驗證自己猜想的對不對。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使學生體會和感悟: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練習按照基礎——提高——拓展分成了三個層次,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並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層、有度。

  1.基本練習:把一張紙條平均分成三份,用紅色線表示的那一部分可以用什麼分數表示,分成六份呢?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2.找出下圖中生活中的分數。提供生動有趣的畫面,讓學生感知並找出其中藏著的分數。並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並解決問題。

  (四)總結提高,拓展延伸

  老師做簡單總結,激發學生學習分數更濃厚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打基礎。讓學生找出多美滋廣告裡藏著的分數,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91-92頁的內容, 完成練習二十中的1-2題。

  二、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結合情境初步理解以米或元為單位的一位小數的含義,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知道整數和自然數。

  基本技能:能正確地認讀寫一位小數,並用小數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基本思想:讓學生在經歷在生活中體驗小數的含義過程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滲透抽象和“遷移、識轉化“等推理的數學思想。

  基本活動經驗:在經歷小數含義的探索過程中,獲得透過觀察思考,合作交流、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驚醒數學學習和解決問題的經驗。

  情感與態度:進益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通過了解小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為單位的一位小數的含義,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能正確地認讀寫一位小數,並用小數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難點: 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經歷小數含義的探索過程,並用小數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請看大螢幕,誰能說一下,下面這些數是什麼數?

  1/2 、2、 35、 100 、2/4 1/3 、

  生: 1/2 是分數;2是整數; 35是整數 ; 100是整數; 2/4 是分數; 1/3是分數。

  師:我們以前學過像 2、35、100這樣的整數,還學過像 1/2 、 2/4 、 1/3.這樣的分數。生活中你還見過什麼數?

  生:數字中帶小圓點的數

  師:數字中帶小圓點的數我們叫做“小數”,你在哪裡見到過小數呢?

  生:在超市,每樣物品多少錢有小數;

  也是在超市,物品的重量在電子檯秤上也有小數

  量身高時,我的身高是1.35米。

  量體溫時,我的體溫是38.5度

  師:同學們真的很善於觀察,生活中有許多的小數,小數和我們的生活聯絡很緊密,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小數,好不好?(板書課題)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結合情景,認識小數的讀寫。

  1、小數的認識

  師:老師也找到了一些有關小數的資訊,請大家觀察這些數,有什麼共同特點?

  生1:這些數中間都有小圓點

  生2:小數點前面有數,小數點後面也有數。

  師:同學觀察很仔細。像3.45 0.85 2.60 36.6 1.2 和1.5 這樣中間有一個小圓點的數,叫做小數。

  師:下面誰在能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裡見過小數?

  生1:我的視力是1.5

  生2:數學書的價錢是7.20元

  生3:我看到大瓶飲料是1.5升

  師總結:剛才同學們說了這麼多小數,說明小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小數。

  2、以3.45為例介紹小數的讀法

  師:我們認識了小數,這些小數你會讀嗎?誰能試一下?

  生:3.45(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讀作:三點四五)

  師:小數的中間這個小圓點叫做"小數點",讀作"點",小數點是小數的重要標誌。我們以小數點為界,小數點前面的部分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後面的部分是小數部分。

  多媒體再次出示商品標籤、體溫圖片等圖片,

  師:請同學們來試讀其它的小數

  生:學生讀出小數。(結合具體的情境,學生讀出小數,體會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師:剛才我們讀了這麼多小數,誰能說一下我們應怎麼讀小數呢?

  生: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去讀,小數部分要按照順序讀出每個數字。

  (三)教學例1。

  師:學校組織同學們測量身高,王東的身高是1米3分米,只用米作單位,怎樣表示王東的身高? 小組討論,然後交流

  生1:1米我們會用1米來表示,但3分米怎樣用米表示我們組就不會了。

  生2:應是1.3米,1米用1表示,3分米是0.3米 ,加起來就是1.3米

  師:為什麼3分米是0.3米你能給大家講解嗎?

  生:把一米分成10份,一份就是1/10米,也是0.1米

  師:剛才這名同學說的非常好,其實小數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分數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分米?1分米是幾分之幾米?(板書)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師:1/10米我們還可以寫成0.1米。請同學們一邊觀察米尺,一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教師在大螢幕上出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1 )/(10 )米,還可以寫成( 0.1 )米。

  3分米是( )/( )米,還可以寫成( )米。

  師:你還能仿照上面的例子,說幾個小數嗎?

  生1:8分米是8/10米,還可以寫成0.8米

  生2:6分米是8/10米,還可以寫成0.6米

  師:小紅身高1米3分米,寫成小數是多少米?為什麼?

  生 :1.3米。因為1米是1米,3分米是3/10米,也是0.3米,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

  4、透過分數和小數之間的關係,理解小數的含義

  師:1分米是1/10米,還可以寫成0.1米,1分米和0.1米的關係是什麼?

  生: 1/10米=0.1米

  師:3分米是3/10米,還可以寫成0.3米。怎樣用式子表示?

  生: 3/10米=0.3米

  師:如果老師去掉每個式子中的單位名稱,左右兩邊還相等嗎?

  1/10 = 0.1 3/10 = 0.3 (板書)

  師:誰來讀一讀這幾個式子。

  師:根據上面的規律,誰能很快地告訴老師:4/10=( ) 7/10=( ) 9/10=( )

  生:4/10=(0.4 ) 7/10=(0.7 ) 9/10=( 0.9)

  師:透過觀察,你能發現什麼?

  生1:等式左邊都是十分之幾,等式右邊都是零點幾

  生2:十分之幾就可以寫成零點幾

  師:線上段圖上,你能很快的找到0.2 0.9 嗎? (學生理解分數和小數的關係後,脫離分數,理解小數的意義。)

  師:請同學們完成課本92頁做一做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1、朋友聚會,小數進入藍房子,不是小數的進入粉房子。

  師:動物朋友舉行聚會,小數進入藍房子,其它的數進入粉房子,誰能說一說這些動物都應進入那個房子呢?

  2、多媒體出示課件練習二十課件

  師:請同學們讀出下面的小數,誰能說一說你是怎樣來讀這些小數的?

  3、我來填小數

  (1)用小數表示陰影部分的面積

  師:誰會來填這些小數呢,並說一說是怎麼想的?

  四、瞭解歷史,拓展知識

  我國古代用小棒表示數。為了表示小數,就把小數點後面的數放低一格。如3.12的表示。在西方,小數出現很晚。最早使用小圓點作為小數點的是德國數學家克拉維斯。 還有一部分國家是用逗號表示小數點的。

  五、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表現得非常不錯,誰來說一下你這節課有什麼收穫呢?

  師:看來同學們的收穫可真不少,今天我們又認識了“數”家族的一個成員---小數,小數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廣泛,對於小數你還想知道哪些?下課後同學們可就感興趣的問題查查資料。在以後生活中,請同學們多觀察小數並正確使用小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 說教材

  《集合》是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它主要是介紹和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在本節課前,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分類的思想方法,但《集合》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在這裡只是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例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以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二 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交集的含義,能借助直觀圖,體驗利用維恩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透過小組合作設計集合圖的活動,啟發學生對交集部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生活情景的課堂再現,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圖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四 說教法

  本節課劉老師主要採用遊戲法、直觀演示法、講解法、師生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進而將問題解決,達到教學目標。

  五 說學法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遊戲、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來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根據集合圖直觀形象的解決問題。

  六 說教學過程

  1劉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利用猜拳和搶凳子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集合圖的理解。

  2在遊戲中引起矛盾衝突,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複。

  3藉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集合圖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4 藉助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的語數競賽活動的情況,讓學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計算方法。

  5小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設計集合圖,進一步加深對集合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6 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讓學生考慮到集合與集合之間關係的多樣性使所學知識得到了延伸。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它位於新課標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第一節。我先進行簡單的單元分析,再就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第一課時進行說課。

  學情分析:

  在這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剖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①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

  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③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順序的掌握。

  這也正是本單元教材編排的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

  說教材分析: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是在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是計數單位不同,這裡以十為計數單位。

  教學內容的編排,分三個層次:

  一、以實際情景提供計算題。比如花卉展、小貓釣魚等,並呈現演算法的多樣化;

  二、讓學生動手操作(如擺小棒、撥計數器等)、理解、掌握演算法;

  三、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演算法。透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多種不同的演算法,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

  這樣安排,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為後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打基礎。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屬於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總之,教材的編排是由直觀操作等依靠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基礎,我認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教學目標:

  1.運用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

  2.創設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正確地計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教學難點:探究、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棒。

  說教材和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中學習。課程標準認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創設了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和數學活動,激勵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演算法。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讓學生看一看(看圖)、想一想(想問題、想演算法)、數一數、說一說、擺一擺(擺小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說教學程式: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採用的教學策略有二:①打破傳統教學計算時的“枯燥”、“機械重複”的缺陷,創設情景,把計算置入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給枯燥的計算教學注入生命與活力;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貫穿練習中,培養計算能力。

  教學流程:

  1、創設情景,激情引趣:多媒體課件出示“公園花卉展”的主題圖,問:你看到了什麼?(有三種花,說出每種花的盆數,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結合教材創設“公園花卉展”的真實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又對學生滲透愛護他人勞動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2、合作學習、探究新知:擬分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全班學生交流後教師板書出問題)

  第二環節:小組討論先解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計算時是怎樣想的?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第三環節:小組彙報討論的計算方法:一個一個地數、按數的組成計算、想減算加、用十做單位計算、擺小棒看出來的……小組互評。多媒體直觀演示,驗證計算結果,並且讓學生比較出那種方法最簡便。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學生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其餘的問題。

  第四環節: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還剩多少盆紫花”,整十數減整十數計算的問題,學生思考計算並且說明理由。學生進行自評。

  [設計意圖:學生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透過觀察,發現並提出了多種數學問題,然後組織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再相互交流,這種安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瞭解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留給學生探索、思考、動口、動手的時間和空間,開闊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3、解釋應用,鞏固練習。

  (課件演示課本上的練習題)

  1、擺一擺,算一算。出示第57頁的“做一做”

  304070—30

  2、看58頁第一題圖,計算。

  402060—20

  3、對比練習。

  32456—4

  3020405060—40

  師:同學們,發現這兩組數有什麼不同嗎?

  (發現第一行是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或相減,第二行是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或相減。)

  4、玩摘蘋果的遊戲

  (設計意圖:將“枯燥”的計算練習用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出現,淡化了“練”的痕跡,容易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同時給多些學生參與的機會,做到寓教於樂,寓學於樂,“樂在活動”中。)

  四、評價體驗

  你們學到了什麼?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24時記時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普通計時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時間與日常生活的聯絡,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24時計時法的含義。對於怎樣理解與運用24時計時法,其教學應把握兩點:(1)要利用時間的變化過程,讓學生明白24時計時法是怎樣得來的;(2)能讓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計算經過的時間。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瞭解24時記時法,並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於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瞭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於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資訊,激發學習慾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式

  設計理念:有位科學家說“喜歡和好奇心比什麼都重要。”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努力成為學生喜歡和好奇的源泉。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學教學就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開始,從直觀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問題出發。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出發,透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比一比、說一說、議一議的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本課教學的設計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組織教學活動,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瞧瞧。(課件出示課本52頁圖)

  2、誰來告訴大家百貨的營業時間?(出示:早上9:00—晚上9:30)

  這兩種計時的方法都能表示出重慶百貨的營業時間。(指早上9:00—晚上9:30)是我們平時習慣的說法,用了“早上、晚上”表示時間的詞,這是普通計時法。

  (指9:00—21:00)是用什麼方法計時的?你們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計時方法?(請學生說說。)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那為什麼要採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呢?24時計時法又有什麼優越性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研究和學習24時計時法。(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利用鐘面來認識24時計時法。

  二、新課

  1、學生動手撥鍾感受一日裡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你知道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什麼時候結束的?(引起一天的開始是1:00和夜裡12:00兩種答案的爭論)

  (2)出示倒計時的場面:見過這個場面嗎?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一起倒計時,當我們倒數到1的那一瞬間,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秒針都指到了幾?這個時刻意味著什麼?(舊的一天結束了,新的一天開始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3)現在該知道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什麼時候結束的了吧?深夜12時也叫做0時。0時是白天還是夜晚?

  (4)咱們一起將時針、分針撥到0時,聽清老師的要求,第一:請在鐘面上撥出你一天的作息時間,並說說什麼時候你在做什麼;第二:請思考:時針在一天裡走幾圈,一天共多少小時?另外:撥鍾時只撥時針,分針不動。(學生撥鍾,師巡視)

  (5)一天裡時針走了幾圈?第一圈是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第二圈呢?誰來撥給大家看看?請你撥給大家看看,說說哪個時刻你在幹什麼。

  (6)對,一天裡時針走了兩圈,一天共是多少小時?那你能在鐘面上把24小時數出來嗎?(請一生上來撥、數。)

  2、課件演示和老師講解一日裡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咱們也來數一數。(課件演示一日裡時

  針走動的情況,同時師生共同數出一天有24小時。)

  (2)一天一共是24小時,我們把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板書: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3、研究兩圈數的關係,得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方法。

  (1)孩子們透過撥鍾知道了一天裡,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那仔細觀察,外圈的數表示什麼?它和內圈的數有什麼關係?先獨立思考,再四人小組交流交流。

  (2)抽生彙報。(鐘面外圈的數字表示中午12時到夜裡的24時,是時針走第二圈時對應的時刻。問:第二圈的數具體表示什麼?你能找一個數舉例嗎?(時針從0時起共走了幾小時)

  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相差12。相差12是什麼意思?(外圈比內圈多12)

  (3)在實際生活中,鐘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數,咱們又怎樣利用剛才找到的兩圈的關係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時刻呢?(出示一個9時的鐘面):這是什麼時候?(學生引起爭論:上午9時和晚上9時)師:這個時刻既可以表示上午9時,也可以表示晚上9時。板書(上午9時晚上9時)。

  (4)上午9時和晚上9時用24時計時法怎樣表示?(抽生回答,求證:你們也這樣認為嗎?怎麼想的?)(板書答案)

  (課件演示)上午9時是時針時走第一圈所指的時刻,表示一天過去了9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就直接說9時。(板書:9時)

  (課件演示):晚上9時是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從0時起,時針走過了中午的12時,進入了第二圈後又走了9小時,所以用9加上第一圈走了的12小時就等於21小時,表示一天過去了21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21時。

  (6)討論、提煉方法:我們用24時計時法表示了上午9時,晚上9時,還用不用說上午幾時,晚上幾時?(就直接說幾時)。那麼怎樣用24時計時法準確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和第二圈的時刻?(學生討論)

  請學生回答。

  師小結: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指幾就是幾時,表示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所指的數加上12就是24時計時法的時刻。

  (7)下午5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幾時?怎樣算的?(板書)

  師小結: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時,這個時刻從0時起過了幾小時,就直接說幾時。

  4、(1)P53的“做一做”:認識了用24時計時法計時的方法,現在咱們就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請你連一連。

  學生翻書第P53頁,先獨立完成,再講評:15時30分用普通計時法怎麼說?怎麼知道的?23時呢?

  (2)書P54第1題

  5、教學24時計時法的優越性。

  (1)今天老師還為你們帶來了一個小節目呢:(影片:大風車),是什麼時候播出?對於這個節目的播出時間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爭論:(課件出示)誰說得對?誰又不對呢?學生判斷。再出示第三個用24時計時法的,這樣說對嗎?他也沒說是上午還是下午啊?

  (2)師:孩子們想一想,24時計時法的優點在哪一點?(簡潔,不易出錯)所以,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課件出示)24時計時法的簡潔、不易出錯的特點使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是國際通用的一種計時法。

  6、教學P53、例3(計算經過的時間)

  (1)我們工作室的老師們今天下午2時40分乘列車從北京出發,離開咱們在16時45分正點就能到達三石家莊。(出示兩個鐘面),算一算,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

  (2)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什麼?你打算怎樣解決?(讓學生思考一下)同桌的孩子討論討論。(板書:下午2時40分——————19時45分)

  (3)誰來說說你怎樣解決?

  (3)學生回答,師:對,你的方法可以用圖來表示:(出示線段圖)。師線上段圖上說詳細點:出發時刻是14時40分,到達時刻是16時45分,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14時40分到16時45分中間這一段經過的時間,就用結束時刻減開始時刻。

  (4)你能算出百貨商場全天的營業時間嗎?

  三、鞏固練習

  四、全課小結: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些什麼?有些什麼收穫?

  (課的最後讓學生說說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透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七冊P1—3的例1、例2以及相關的課後練習題。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的所有計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高一級數(萬級)的讀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數級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

  2、說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讀億以內數的讀法,並且弄清楚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為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和億以內數的加減法打下基礎。

  3、說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清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有哪些和數位表;引導學生正確讀億以內較大的數,特別要注意糾正學生在讀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時所出現的錯誤。

  4、說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法難點主要表現在各數級中間或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必須讓學生明白哪些情況下讀0,哪些情況下不讀0。

  5、教材編排的特點:

  本課教材是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來編排的,首先教材列舉生活中較中的資料,如北京的人口數量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這些都是很大的數,用個級的計數單位來表示很困難,從而引出萬級數的學習,並且讓學生懂得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教材編排時很注重科學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記數單位個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後引出萬級的計數單位: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等計數單位,由於萬級數都小於億,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內容稱為億以內數,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既有數學的科學性和嚴肅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兩個典型內容和一些相關練習題,不僅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還有助於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消化及鞏固。

  6、教具準備:計數器或算盤一個。

  二、說教法

  1、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和發現法,老師要適當地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數的讀法原則,之所以採用這兩種教法,是針對學生以前在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懂得了個級數讀法而設定的,用原有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本課的問題,應該是可行的。

  2、本課在提問方式上,應多用啟發式提問,首先讓學生質疑,然後讓學生經過自身的經驗尋找解決的方法。

  三、說學法

  根據我的學生情況,我認為本課的學法,應該是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學生透過觀察以及總結來解決問題,在這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做太多的講解,只適時作適當的引導。為什麼採用此種方法,主要是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個級數讀法的經驗,移植到本課,用來解決本課問題是很自然的,大多數的學生是可以獨立完成的。

  四、說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為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設定問題,巧妙匯入

  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先列舉一些比較的大的數,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較大的數,然後讓學生用口頭來描述,學生覺得用原來學的計數單位(個級)很難正確描述這些資料,從而引出新的課題,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匯入新課內容。並板書:億以內數的讀法。

  (二)複習舊知,先立後破

  1、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先以複習舊知為基礎,先喚起學生對個級(千位、百位、十位、個位)的印象,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學可以這樣設計:

  師:我們已經學過個級的計數單位,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然後板書:一萬。

  由於學生以前學過一萬,對這樣的知識不會感到陌生,因而教學可以用步步遞進的方法引出後面更大的計數單位。

  2、教師接著問學生:十個一萬是多少?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得結論,知道是十萬。根據回答板書:十萬。

  3、教師可用類似的辦法,讓學生繼續觀察,得出後面的更大的計數單位:百萬、千萬、億等計數單位。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主要是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然後順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內容。為什麼採用這樣的方法,是因為學生已經認識計數單位,在此教師只不過引導他們提升對更高一級計數單位的認識,所以要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總結。

  4、引學生看數位表,並說明個級和萬級。個級有四個數位(個、十、百、千),萬級也有四四個數位(萬、十萬、百萬、千萬)。

  (三)透過觀察,找出規律

  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用計數器演示,個級的各個數位,然後讓學生觀察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學生很快從中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知道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和千萬位,這時為了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可以通學習例1和例2的內容。

  學習例1,教師出示例題內容:470000、3080000、40500000。為了讓學生直觀地看出以上數所佔的數位,可以用計數來幫助,把相應數位相互對齊。學生經過觀察可能發現其中的道理,以470000為例,4對應十萬位、7對應萬位、後面全部是0,學生很快讀出這個數,讀作47萬。用相似的方法來學習其它內容,學生會總結出這些數的讀法。

  接著學習例2,情況和教學內容雖然稍有不同,但經過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肯定能夠掌握,由於方法相似,在這裡就不展開討論。

  透過以上兩個例題的學習,學生應該明白了億以內數的讀法了,不過由於0在各種情況下出現,其也有不同的讀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在何種情況下如何讀中間有0或未尾有0的數,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必須讓學生掌握。

  最後要引導學生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總結出億以內數讀數的方法。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找出學生補出學生的錯誤,並加以糾正,最後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

  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後面加上一個“萬”字;不管每級未尾有幾個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適量完課後的習題,以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五、說板書

  例1

  470000讀作:四二七萬

  3080000讀作:三百零八萬

  40500000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例2

  24600讀作:二萬四千六百

  6407000讀作:六百四十萬七千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板書簡潔,突出重點,列舉了億以內數的各種情況下的讀法,對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有很大的幫助。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說教材:

  “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透過蹺蹺板平衡的原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以後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等量代換的理論是比較系統的、抽象的思想方法,在這節課中只是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種思想方法,為後繼學習打下基礎。

  說學生:

  由於“等量代換”需要抽象地想象替換,對還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邊引導邊讓學生在經歷中感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什麼是等量,等量可以怎樣代換,讓學生親歷解決問題的整個探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感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說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學會根據已知資訊尋找事物間的等量關係,能解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簡單問題。

  2、透過觀察、猜測、操作、交流、驗證等活動,能用一個相等的量去代換另一個量,初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3、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4、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等量代換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及應用價值;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難點:能應用等量代換的思想解決問題。

  設計理念:

  三個大的環節。一是,結合典故,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二是,創設情境,將等量代換不同型別的三種情況,融入到三個不同的情境中,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三是,圖形之間的代換,從實物過渡到圖形。

  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結合歷史故事,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讓學生回顧我國古代非常聰明的孩子曹衝,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簡要的概括曹衝稱象的過程,透過大象的質量和石頭質量相等的這個關係,引出數學中重要的思想“等量代換”,由此引入新課,並激勵學生在生活中能像曹衝那樣敢於挑戰生活中類似的難題,初步讓學生感受到等量代換在解決問題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創設情境,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創設了三個不同的情境,一是動物園中小動物們的水果交換大會,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小動物們成為好朋友,高興地相約到遊樂園裡玩耍,玩的種類很多,透過過聚光燈的效果聚焦在了玩蹺蹺板的兩個小動物身上,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個情境,蹺蹺板遊戲;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中午時分,小動物們戀戀不捨的離開遊樂園去餐廳去吃漢堡、薯條和可樂去了,從而引出第三個情境,快樂的餐廳。三個情境串聯了起來,讓學生在小動物們快樂的氛圍中,逐步地學習新知。

  三個情境,前水果交換大會和蹺蹺板遊戲突出了等質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而快樂的餐廳則是等價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在教學中側重點不同,下面做具體的說明。

  情境一:水果交換大會。三個層次,首先換的是菠蘿和蘋果,體會天平平衡時,兩個量之間相等的關係,體會只有兩個量相等才能代換,得到“1個菠蘿的質量和3個蘋果的質量相等”,形成第一個條件;第二次換的是蘋果和香蕉,得到第二個條件“1個蘋果的質量和2根香蕉的質量相等”;這兩次交換都是可以直接換的,第三次是用菠蘿換香蕉,讓學生體會到它們之間必須透過中間量“蘋果”進行代換,並要求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畫一畫、圈一圈,清楚地體現出代換的過程,彙報交流時,利用影片臺展示學生的成果,交流換水果的方法。並利用白板在演示中的強大的互動優勢,讓學生在白板上自由的拖拽,演示把蘋果換成香蕉的過程,學生邊說邊演示,不僅形象的再現了替換的過程,而且鍛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互動交流,形象的再現,是白板賦予了課堂以生機和活力。另外,透過對比換前圖中有蘋果和換後圖形中只剩下了菠蘿和香蕉,讓學生明顯的感受到蘋果這個中間量在前後代換中所起的作用,

  總之,在換不同水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體會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同時強化了“質量相等,可以代換”的思想,而且讓學生在換的過程中想一想、畫一畫、圈一圈,利用白板的互動作用,體會中間量的作用,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方法。

  情境二:蹺蹺板遊戲。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蹺蹺板,蹺蹺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質量和1只猴子的質量,然後,直接引出問題:2只熊貓要和幾隻兔子玩才能使蹺蹺板平衡?在這裡故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明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缺少條件,也就是熊貓和猴子的關係。接著教師隨著學生提出的建議,補充條件“4只小猴子的質量和1只熊貓的質量相等”,讓學生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用比較簡捷的方式,體現等量代換的過程,在影片展示學生做法後,仍然藉助白板讓學生演示代換的過程,清晰明瞭,並標註算式,將演示過程抽象出算式,指導今後的學習。

  總之,在蹺蹺板遊戲的過程中,一是重點突出,讓學生尋找、補充缺失的條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關係才能進行代換,體會中間量在等量代換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換的全過程,從不同等量關係入手進行等量代換,展示出學生靈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重視語言表達、推理說明,透過語言,將操作逐步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為建構完整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系打下基礎。

  情境三:快樂的餐廳。重點是讓學生運用“推理聯想”的方法,解決等量代換的問題。當課件呈現了“4個漢堡的價錢等於8份薯條,3份薯條的價錢等於6杯可樂”兩個條件時,讓學生展開聯想,為解決下面的問題創設條件,使問題趨於簡單化,由於有聯想作為基礎,學生很快的解決了“1個漢堡,3個漢堡可以換成幾杯可樂”的問題,

  最後小結:“中間量”就像是一座橋,它溝通了兩個量之間的關係。

  第三部分:鞏固應用,提升等量代換思想的現實意義。透過圖形代換,貓,狗,雞玩蹺蹺板的遊戲,以及古人換物。設計意圖:用現代生活和古人換物的不同事例,對比出等量代換思想的重要性,體現其現實意義,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部分:回顧總結,交流提升認識。讓學生說一說學習的收穫,明確今天所學的“等量代換”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質量,也可以是同等價錢、同等數量……,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更多的問題。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全日制聾校數學第六冊第一單元,乘數是一位數的連續進位乘法(第16頁例7)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連續進位乘法是在學習了不連續進位乘法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要比不連續進位的計算更復雜。如果學生沒有很好的掌握進位的方法或者計算不熟練,會造成計算上的錯誤。透過這個例題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每位積都滿10都要向前一位進位的道理,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減少乘法計算的錯誤率,按此順序進行教學,既完全符合學生堅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又利於建構起科學的知識網路。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二、三、四位數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法。

  (3)使學生愉快的學習,體會成功的喜悅。

  4、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重點是指導學生準確地進行連續進位的一位數乘法計算,某一位上的乘積加上進上來的數又要進位的情況是一位數乘法計算中的難點。

  二、說教法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並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則,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教學時要善於引導學生堅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透過計算、觀察、探究、表述、練習等方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進行整體教學,形成知識網路,培養和保護學生的樂學情緒;體驗自己排除思維障礙,獲取最全面的思維成果,體會成功喜悅。

  三、說學法

  教學中,要求學生應熟練掌握乘法計算法則,切實提高各自的計算能力。

  1、要求學生嚴格依照法則進行計算。

  運演算法則是對計算過程實施細則所作出的具體規定,為了提高學生運用法則的自覺性和法則的掌握水平,在計算中尤其是剛總結出法則之後的計算中,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嚴格依照法則進行計算,讓他們自我意識到法則對其計算的指導,一方面用法則保證計算過程及其結果的正確性;另一方面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法則意識,使他們逐步養成自覺依照法則去規範自己的計算過程的良好習慣,為熟練運用法則打下基礎。

  2、逐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法則的水平。

  為了讓學生能靈活運用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法則,形成良好的計算能力,在教學中教師不能老是要求學生按照法則步趨地進行計算,要注意引導他們運演算法則的普遍規定性和計算過程中的具體靈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他們逐步擺脫運演算法則的依賴性。

  四、教學程式設計

  共有四個環節:鋪墊匯入→探究新知→鞏固練習→總結歸納→遊戲

  (一)鋪墊匯入

  1、乘加算式的口算為筆算乘法做好了鋪墊。

  3×8+5=6×9+8=5×7+6=4×6+7=8×7+5=9×3+4=

  2、筆算(全班齊練,指名板演):

  321×4=2418×3=424×4=

  3、這組題各是你所學過的什麼內容?指名學生說出第三題的計算過程,並

  說出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法則是什麼?(用投影片出示其法則)本節課要繼續學

  習“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板書: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識

  1、出示第16頁例7,創設買牛奶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要求,“誰能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將這個圖用應用題形式表述出來”。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直觀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學生看圖後能正確列式:454×4=

  3、學生嘗試計算,計算過程中遇到困難,可以同桌商量著完成.同桌互查,反饋資訊。

  指名板演,說出計算的順序和過程,集體訂正.

  這題的計算完成了嗎?為什麼?(還得在橫式的等號後填上得數和單位)。以此培養學生觀察仔細,辦事嚴謹、認真,從不敷衍了事的好作風。

  4、比較:剛才同學們做424×4時,既快又正確,做例題454×4,怎麼有的同學覺得有點困難呢?這兩道題在計算中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不同點是:424×4是一次進位,454×4是連續進位)(板書:連續進位)

  5、用乘數乘被乘數的十位時,要看個位上乘得的積有沒有進位,如有進位,不要忘記加上進上來的數。同樣地,用乘數乘被乘數的百位時,也要注意進位問題。

  (三)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第16頁下面的"做一做"中的兩道題。

  教師巡視,且及時級予個別輔導。全班完成後,指名說出每題計算的全過程,予以共同訂正。

  (四)總結歸納

  引導學生觀察例7和"做一做"的板書,讓學生思考,計算乘數是一位數的連續進位乘法要注意什麼?讓學生回答後,教師著重指出:“連續進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新的知識點.在一位數乘法中,不論數字多大,數位多高,計算的法則都是一樣的,計算中一定要仔細認真。重點強調每位上乘得的積都要加上前一位進上來的數。

  (五)遊戲

  遊戲以“給小動物餵食”的形式出現:把各類食物上的算式算正確,餵給小動物們。使枯燥的計算變的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數學。

  板書設計:

  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連續進位)

  454×4=181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