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校徽> 北京大學醫學院校徽

北京大學醫學院校徽

  北京大學醫學部(簡稱北醫)位於學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區學院路,其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是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國自己的力量開辦的第一所專門傳授西方醫學的國立學。2000年與北京大學合併,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北京醫科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現有12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權點,47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和59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後流動站。

  發展歷程

  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2000年與北京大學合併,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北京醫科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醫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是政府開辦的第一所國立醫學院校。是民國早期九所著名“國立”高校之一。其歷史淵源可以上溯到1903年-1907年之間曾經存在過的京師大學堂醫學實業館。1913年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首批學生72人,到1917年首批畢業學生共22人。

  1923年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1927年奉系軍閥張作霖率安國軍進入北平,進京後的張作霖改組高等教育,把當時北平“國立”九校合併為“京師大學校”,北醫更名為京師大學校醫科;1928年反動派的北伐大軍兵臨城下,張作霖離開北京,之後一些高校覆校,包括北醫在內未覆校的高校成為北平大學的一部分,北醫成為北平大學醫學院。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北平各高校紛紛西遷南遷,北平大學大部撤離到了古都西安並在那裡和北洋大學等華北名校一起組成了西北聯合大學。與此同時,部分未撤離北平的醫學院教師在日佔區繼續行醫、教學,並組建了北京大學醫學院,院長為鮑鑑清。太平洋戰爭後北京大學醫學院吸收了美屬北平協和醫學院的部分師資。如林巧稚,諸福堂等均曾在這任過職。有人也把1937-1945年這段時期稱為“偽北京大學”醫學院。

  194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在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和國立武漢大學四所高校設立醫學院。原北京大學醫學院改組為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六分班,該班連同附屬醫院(北大醫院)再次組成北京大學醫學院。院長為馬文昭。部份原醫學院教授遭解職。而新聘師資中雲集了一大批歐美留學博士。這些人代表當時學界最高水平,後來均成為學界泰斗。如

  基礎學科有:組織馬文昭,神經解剖臧玉洤,解剖劉其端,免疫陶善敏、顏春輝,細菌學謝少文、方亮,生化劉思職、張昌穎,醫史李濤,寄生蟲馮蘭洲,病理林振剛,秦光煜;藥理李鉅,生理沈寯淇,公衛林宗揚、嚴鏡清, 藥學薛愚,王序等。

  臨床學科有:傳染病吳朝仁,熱帶病鍾惠瀾,腎臟病王叔鹹,胃腸陳國楨,心臟病馬萬森,腦外科關頌韜,泌尿外科謝元甫,骨科孟繼懋、陳景雲,胸外王大同,腫瘤外科司徒展,兒科諸福棠,皮膚花柳病胡傳揆,神經精神病許英魁,眼科畢華德、劉家琦,耳鼻喉科劉瑞華、張慶松、徐蔭祥,放射汪紹訓,謝志光,口腔毛燮均、鍾之奇、胡鬱斌教授等。

  原北平大學醫學院的師生未回北平,而是留在西安建立了西安醫科大學(現為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

  1954年,北京醫學院成為全國六所重點院校之一。

  1958年,原中央醫院併入北醫,成為第二附屬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從北大醫院,建工醫院和平安醫院新組建了北醫三院。

  1959年,北京醫學院成為全國十六所重點院校之一

  1960年,北京醫學院組建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同時大批骨幹師資西行洛陽,蘭州,內蒙,酒泉等地支援地方建設。

  1985年,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併成為全國10所重點建設院校之一。

  1996年,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支援的醫科大學。

  2000年4月3日,與北京大學合併,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北京醫科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大學醫學部地處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科技園區,集教學、科研、醫療為一體,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為主,學科覆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藥學、預防醫學、護理學等六大門類、專業齊全,臨床醫學和口腔醫學實行八年制。現有9個本科專業: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藥學、應用藥學、預防醫學、護理學、英語(生物醫學英語方向)、醫學實驗學,1個專科專業:護理學 。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本專科專業9個。現有12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權點,47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和59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後流動站。北醫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設的高等學校之一。

  北醫設有6個學院:基礎醫學院、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公共教學部、醫學網路教育學院,8家附屬醫院和13家教學醫院,承擔臨床醫學的教學、實習任務和向社會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北醫擁有大批國際、國內知名的醫學教育、研究、臨床方面的專家,其中具有高階職稱1866人,11位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9人, 17位長江學者,博士生導師276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16人,入選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援計劃”19人。

  學校擁有2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9個部級重點實驗室。1981-2006年的25年間,承擔了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國家科技攻關的重點專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專案及“863”、“973”等相關重點專案,獲得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成果,“十五”期間,醫學部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專案1099項,總經費達3.827億元人民幣;發表的SCI收錄論文1347篇,連續數年在全國醫學學科領域排名第一。在國際頂尖級雜誌如《Nature》《Science》及其系列雜誌、國際著名醫學期刊(New Engl. J.Med 、Lancet、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了一批高水平論文或綜述,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及藥學等學科領域取得了多項標誌性成果。多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和北京市級精品課程。

  北醫與國際上著名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研討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如互派人才進修與交流、舉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國外、境外知名學者作各類學術報告、與國外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搭建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已與海外75所學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如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學)、Yale University(耶魯大學)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哥倫比亞大學大學)、Emory University (愛默裡大學)、世界衛生組織 (WHO)、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等。建立了5箇中外合作中心和58個學生交流活動專案,設立了22項國際學生交流獎學金專案,搭建起國際醫學教育資源共享的平臺。透過與中華醫學基金會、WHO、NIH、CDC、世界銀行、霍普金斯基金會等國際機構保持的良好工作關係,獲得科研與人才培訓基金。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了北醫的人才培養與醫學科學研究的進展。

  2000年與北京大學合校後,北京大學醫學部本著“實事求是”與“發展是硬道理”的原則,採取以條塊結合,逐步融合為方針的管理體制,利用合校後的學科綜合優勢,不斷髮展學科建設,推動醫學教育改革與科學研究,努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啟動並不斷探索醫學、藥學與預防醫學學生長學制的培養模式,大力推進醫學學科與理科、人文社會學科的交叉,學科建設更是得到有力加強,學科佈局進一步最佳化,促進了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醫學和藥學、預防和治療的結合,促進了生物醫學與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電子學等多學科的交叉,形成了人體幹細胞工程研究與應用、人類功能基因和疾病基因研究和循證醫學等若干個新興的交叉學科群。在此基礎上,醫學部完善和建立了一批科研和技術平臺,同時根據學科發展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需要,利用北京大學學科齊全的綜合優勢,成立了糖尿病研究中心、醫學遺傳學中心、衰老研究中心、感染病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北京大學生物醫學跨學科研究中心也得到了發展,為開展多學科或跨學科合作研究、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與承擔國家重大任務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今天的北京大學醫學部正在飛速發展,這所由政府創立的第一所醫學院校,在國家的大力支援下,秉承“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熱忱服務的獻身精神”的校風,以更堅實有力的步伐,在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程序中再創輝煌,實現她自己的最高目標:盡其所能,為了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創造世界一流的醫學教育事業。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