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著讀後感> 名著讀後感集合13篇

名著讀後感

名著讀後感集合1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名著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著讀後感 篇1

  《項鍊》這篇文章最初的吸引,只不過是自己想借此認識“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的含義。當然咯,我算是獲得了丁點的理解,正如文中的女主人公,順著好虛榮的本性,為了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晚會上吸引到更多的注目和那作為窮人的可望不可及的尊貴,捨棄本輕易能獲取的作為佩飾的玫瑰花,轉而向有錢的女朋友借來一條鑽石項鍊,然而不幸的是,晚會過後卻離奇丟失(“偶然中的必然”蘊含其中,即項鍊的丟失是很偶然的事件,但借項鍊背後那虛榮心所造成的對人生的種種羈絆挫折卻是必然的)。接著,在純樸的丈夫的驅動下,借貸買了同樣的鑽石項鍊去歸還朋友,並因此苦嚐了十年艱辛的還債生活。可最後在一次意外的交談中,得知項鍊原是一仿製品的悲劇結果(“必然中的偶然”是說,丟失項鍊是要償還的,這是必然的。可偶然的因素是:項鍊不是真項鍊。這樣的偶然在上帝那變幻莫測的手中,是無須感到驚訝的,甚至應該認為是正常的)。這是我最初想要探索的疑問。

  可作為世界優秀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在他所塑造的這個悲劇世界中又有很多發人深思的東西,儘管他並沒直說。

  這是我樂於探討的。

  首先,讓我們把目光投注到男主人公的身上。他真誠樂觀,儘管只是一底層小職員,例如文中所描述的在下班就餐時的心情:“哈!好肉湯,世上沒有比它更好的…”。處處體諒憐愛著妻子——爭取舞會的票、用本已計劃好去打獵的錢為妻子購買舞會服裝——以及對還債的無可置疑、勤勉工作以償還債務等等。

  在我看來,一個真誠的人是無須置疑,可對人生來說,這還不夠。曾看過這麼一句話:“熱情和理智是靈魂之船的劃板與船帆。”真誠對於熱情,就像是火與光,是孿生兄弟來的。而理智就是堅守和抉擇——堅守自己的嚮往,捨棄讓自己身不由己的事物。生命常體現在追求中,有追求的人害怕受到束縛更甚於害怕失去生命。因而,理智像一面帆,是不該讓船逆向或是觸礁的。男主人公缺失的便是後一種,相繼而來的束縛,讓浮躁取代寧靜的心境。我不知道他的真誠樂觀起著多大的緩解作用,即使能不痛苦,也是絕無樂趣的,畢竟人在憂慮中是很少有幸福可言的。

  其次,我預備冒昧地談談他的愛情。“若是不知道兩人為什麼在一起,那我也將無力去解釋他們為什麼分手”這是我對一個朋友與其女友分手中感悟到的。所以,我們得先看看《項鍊》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文中寫到:“到末了,就將將就就和教育部一個小科員結了婚。”可見這婚姻是無奈的化身,而非兩情相悅。正如蕭伯納說的:愛情不是慈善,不可慷慨施捨。

  我的理解是:真誠而又志趣相投,是所有幸福愛情的所共有的。正如托爾斯泰的“幸福的家庭總是相同的,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同。”

  真誠,是心靈的開放;也只有在坦誠的兩人之間,才配有感情。正像一個著了層玻璃的窗戶,若是蒙了厚厚的塵灰,縱使窗外的世界美如仙境,也等同沒有。

  志趣,就是人生的志向,就是生活的樂趣,抽象的說,即是一個人的精神寄託。在對方看來,這就是一個百花爭妍的花園,它足以讓人探險,引起無窮樂趣。我想,愛情樂趣便在於此。一個善良悅目的伴侶,是值得滿足的,它能讓兩人很好地相處在一起。可要是這個伴侶同時也是自己精神上的知己,那無疑使得兩顆心緊貼一處,不受空間的束縛。若是根本不屬於以上兩者之一,我想該做的是理智地避開。

  我不得不承認,愛情是很美好的,這是上帝那怪老頭有意為之的。但美好的諸如親情、友誼或理想、興趣、自然、知識,對人生的意義是絲毫不遜色於愛情的。它們都同樣地讓人生變得有趣,對未來無限憧憬。只是這些需要一顆充實的心,而許多人卻受慾念支配,讓自己變得狹隘自私罷了。這沒人可怪,有什麼樣思想的人便有什麼樣的生活!

  幸福靠的是心來感受的,並不在於擁有什麼。只要是讓我自私,束縛自由的,我都會敬而遠之。我不想讓自己的那顆感受幸福的心受到絲毫的損害。雖說我孤陋寡聞,還真未聽說過追求幸福的人比追求身外之物的來得不幸福。看來得由那些常用拍腦袋做決定的人才能拍出來。此時在我腦海中還依稀可見:窮居陋巷,卻有道可樂的顏回;不知老之將至的孔子;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

  最後,再以一個旁觀者來看看女主人公——一個生得美麗卻極度虛榮的女人——的人生遭遇。

  她的漂亮是天生的,是上天的恩賜,可她卻把這份恩賜視為商品,不斷地物色有權勢、有財力的買主,但由於出身低微所致,幻想遭致破滅而不得不嫁給一位小職員。

  她的美麗成為她不甘寂寞、悲愁痛苦的根源。而那虛榮心就是症狀。就我說,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精神空虛的人,缺少那份由內心而起的興趣或偉大的愛所引導的追求。

  我不得不承認:一個活著的人,是不可能沒有虛榮心,但一個懂得人生的人卻不會被虛榮心主導。

  也許,我還太淺薄,故不敢冒昧對人生這個沉重的話題發表見解。不過,我還是斗膽引用思想家蕭伯納的話作為開頭:“人生的真正歡樂是致力於一個自己認為是偉大的目標!”

  “偉大的目標”就是所謂的理想。有理想的人,即是有追求的人。那麼,何為追求呢?在我思考這個問題時,最先做的是站到人生的高度上來俯視的,即什麼樣的追求讓人生有趣、幸福。所以,我只是把理想看成是一件有趣又令人充實的事兒。接著這件有趣的事兒的可貴之處,是能調動自己的滿腔熱情,可怕的是這種熱情是持續一生的,這就是我至今理解中的理想的價值:用熱情來造就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精神上能有所追求,生活上能有所自足,這樣的人是幸運兒。

  是的,活得最好的人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名著讀後感 篇2

  先大致介紹一下《悲慘世界》,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一位叫冉阿讓的年輕人為了救濟自己姐姐的小孩,偷了一塊麵包,被抓了起來並很正常地被判了5年囚役。這位力大無窮的傢伙屢次逃跑又被抓回,累計做了19年才帶著“危險的苦囚犯”的身份證明被釋放。離開監獄的頭幾天就感受到了社會對他的唾棄和避讓,也讓他對社會恨更加加深,直到他走進了卡福呂主教簡樸的房子,主教敬冉阿讓如上賓和兄弟,招待他吃和住。冉阿讓早早起床,即使感到迷惑還是順手拿走了晚餐用的銀餐具匆匆離去,如以往般被警察抓回了主教的住處。在花園閒庭信步的主教一見到冉阿讓,就說“兄弟,你還忘了拿走我送你的銀燭臺”,當然冉阿讓被放了。被震撼的冉阿讓決心做個誠信的人,他隱名埋姓在某城市,先是發明了新的產品生產工藝,極大的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產量,贏得了鉅額的利潤,開辦工廠讓該城市富裕,並樂善好施,被推舉為城市的市長。某天他了解到一位叫方汀的即將死亡的婦女的悲慘遭遇,答應去贖回她寄養在一個尖刻商人家的女兒珂賽特,而正在此時,他得知一位叫商馬弟的人正在法庭被認作是消失的冉阿讓將被受審。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這位市長絕然地出現在法庭,公開自己才是冉阿讓。重新入獄的他為了自己的承諾,借一次救人的機會再次逃離,贖回了僅十歲的珂賽特。這期間有位叫沙威的警察,他一直視法律為至高無上的絕對的指令和權威,一直決心將冉阿讓繩之於法。冉阿讓帶著珂賽特到處躲避,依然在各種機會下救濟他人,反而遭來小人的算計,多次處於危險的境地,也都驚險逃脫。十幾年過去了,有位叫馬呂斯的年輕人投入了火熱的法國大革命,同時又巧遇瞭如鮮花綻放的珂賽特,兩人目光交錯的一剎那都墮入了情網。在戰鬥中,馬呂斯被槍擊中,知情的冉阿讓奮力將他從複雜危險的地下水道救出,同時成全了兩位戀人,即使他有無盡的不捨得他一生中唯一的親人珂賽特離他而去。不想隱瞞而心不安,也不想影響這對新人的聲譽,他對已被稱為男爵的馬呂斯說出了他卑賤,特別是苦役犯的身世,但絲毫沒提自己的功德,離開了他們而獨處,每天在對與珂賽特一起快樂時光的追憶中痛苦並急速的衰老。而因偶然馬呂斯知道冉阿讓就是那位市長,為珂賽特的母親方汀贖回她,從戰場中千辛萬苦解救自己的就是冉阿讓,馬呂斯和珂賽特立即趕去找到這位老人懺悔和感恩,而這已經是這位老人的最後一刻……

  這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啊!

  對照卡呂福主教,他暮然看到了一顆偉大的心靈,卑微來自他的內心,冉阿讓決心成為有靈魂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完整的人,如同涅槃,一個全新的冉阿讓產生了,所有自私,仇恨,卑賤都消失了,代之以慷慨,慈悲和力量。

  和主教一樣,他懷有純然的心,視任何人如兄妹,甚至如上帝的心。如果覺得對方有需求,他就施與幫助,從不揣摩和評價自己可能將施捨的人是否值得自己這麼做。應該明知德納第會害他,冉阿讓依然前往他家送他錢財,面對惡徒也如如不動。

  和主教一樣,他未必是個滿懷大道理的思想家,也不去想反駁任何對他們這種慈悲心懷嗤之以鼻的論調,只是在時時刻刻的每個當下中,用自己的行動展示上帝的慈悲,關愛和進取。

  和主教一樣,他每天活得真實和諧,一花一木都是他們觸控和感懷的一部分,不管他們做了多少完全無私的事情,也不管有多少人或者知道,或者不知道,或者讚譽,或者甚至誤解,這對他們沒有絲毫的影響。他們的內心是如此的寧靜,但有力量,沒有可以傷害他們的東西。他從不尋求別人的理解,讚譽,從不。即使他救了馬呂斯,也都不主動告知馬呂斯來獲取任何被感恩,真是了不起。

  心靈的強大,可以表現出外在的力量。冉阿讓總可以在任何困難的時候找到方向並展現超人的力量,度過難關。信仰上帝,但並不是祈求上帝的恩惠,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展示了上帝賦予他的力量。

  小說中有位鐵石心腸的沙威,自認為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法律和力量。在與冉阿讓一生的交鋒中,他無法相信但有明明確確有這麼一種精神力量可以超越法律的力量,即使冉阿讓毫無條件,毫無教訓,毫無自以為有恩地將要被處死的沙威釋放了,冉阿讓的一切崩潰了他的思想體系,以堅守法律為唯一律條的他迷惑不解,跳河自殺了。

  冉阿讓也是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也有猶豫,激烈的思想鬥爭。在作為市長是否該自供自己就是冉阿讓而讓商馬第洗冤,透過整夜不眠的各種利弊的分析,肯定是不自首利遠大於弊,即使有這樣的"“結論”,他的內心還是引導他不由自主地約了車,不由自主克服了各種去法庭路上的困難,到了法庭冉阿讓都沒有完全決定自首,但在那一刻,他的內心引導了他。冉阿讓救出了馬呂斯,陳全了他和珂賽特的婚姻,是享受天倫之樂,還是坦誠他的卑微之身,他再次選擇了坦誠他的卑微出生和歷史,但絲毫不想用後面的如此多的德行來中和之,即使知道這卑微的歷史會被馬呂斯厭惡。冉阿讓的所有的決定都來自一條:自己的內心是否會安寧,自己內心不安寧意味著自己沒有活著!而如何判斷內心的安寧,是上天已經賦予了每個人的天賦,也是禮物!

  對於我們普通人,一定有這樣那樣各種的噪音,干擾,如何能夠清晰的聽到內心的聲音,如何能夠時刻覺知(“佛”的梵文意即覺醒),如奧修所說:一個健康的人,表現在:清醒,和諧,狂喜,慈悲。

  最後,本書雖然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但描述的社會現象,各式各樣人物的心理和行為,和現在完全一樣。這社會如此的現代化,但人性,複雜的人性亙古未變,光芒的靈性也永恆。

  名著讀後感 篇3

  《名人傳》包括三個藝術家的傳記:《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由於羅曼羅蘭取得的非凡成就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稱他為“20世紀法國文學的偉大神秘者之一”、“人類深愛戴的作家”。

  19世紀初的西方,物質利益決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橫行成國際秩序。在這種時代,非常需要富有高貴的精神、甘願自我犧牲、以痛苦為人類祭奠的榜樣。作者從眾多名人中選擇了19世紀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19世紀俄國作家托爾斯泰。他深信,這些藝術巨匠的不平凡經歷將會引導人們脫離低階趣味的生活。

  貝多芬不僅身材矮小,容貌醜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後來發展到耳朵失聰,可是這位自尊心極強的音樂家仍然相信“誰都無法戰勝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他憑著超凡的毅力和奮鬥精神從事音樂創作,寫出《第九交響曲》等傳世之作。

  “早在1793年,貝多芬就立下了這一志向:一定要歌頌歡樂。這一志向,讓他激動了一生,躊躇了一生,抗爭了一生。在創作了《命運交響曲》和《田園交響曲》後,貝多芬徘徊在強烈的興奮之中,他仍不滿,仍要將快樂的音符灑向大地,於是就有了他的《第九交響曲》這是一部具有突出地位的鉅著。”

  從這一段,我讀出了作者積極向上、進取的樂觀精神。這種樂觀精神引導貝多芬作出一首首偉大的歌曲。

  羅曼羅蘭稱為英雄的,不是思想或力量的偉大,而是心靈的偉大。作者在貝多芬傳的結尾寫道:一個極其不幸的人,掙扎在貧困、殘疾、孤獨、痛苦中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給世界創作了歡樂!他用苦難鑄造歡樂,就像他所說的那樣——“用痛苦換取歡樂”這句話正是他心靈的箴言,是他英勇的一生。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夜以繼日的工作,以致筋疲力盡。

  “他的生活似乎一種苦役。他甚至抽不出時間去吃飯睡覺。在他的信件裡隨處可見這樣的語句:‘我幾乎沒有時間去吃飯 …… 我沒有空吃東西 …… 十二年以來,我的肉體被疲倦機會了,我缺乏一切生活用品 …… 我沒有一個金幣,我衣不蔽體的承受這煎熬 …… 我在悲慘與痛苦中求生 …… 我和患難作鬥爭 …… ’”

  其實米開朗琪羅非常富有。他有大量財產,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他自己捨不得享用一點財富。

  米開朗琪羅在70歲高齡時,接受了宏大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建築師兼總監的職務。他認為這是神的使命,是他應盡的義務,他甚至不肯接受應當享有的俸祿。他繼續工作,已不是出於對藝術的信心,而是出於一種信仰,是創造的慣性才是他不斷工作。1564年的一天,他站著坐了一整天的《耶穌之死》病倒了。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從可怕的暴風雨回到了溫柔和平的寂靜”。

  19世紀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創作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等為世界人民所喜愛。他還創作了一些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和童話故事。

  “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有多麼痛苦,要承受那些心理堅強卻沒人情味的信徒們的無言的譴責,又被自己的懦弱和優柔寡斷所困擾著,所以在對家人的愛和對上帝的愛之間徘徊著,直到那一天,他再也無法仍受,也許是臨死前的一種狂熱,他衝動的離開了家,四處流浪,想逃離這一切。他曾在一所修道院投訴過,次日又離開了。在途中,他終於病倒了,在一個無名的小城裡休養身體,但是,他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了。

  在彌留之際,他躺在床上哭泣,不是在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他抽泣的說道:”這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受苦受難,你們卻都在這裡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1910年11月20日 ,凌晨六點多,他終於得到了解脫,如他所說”死,幸福的死 …… “

  早年對宗教抱反感情緒的他重新思索:”信仰是生命的力量。“可是,托爾斯泰不能接受教會的宗教,他花費大量時間論證教會與宗教精神的牴觸,毫不畏懼的向神學挑戰。這些舉動使他最終被開除教籍。他努力擺脫”奢華“,希望做上帝的好僕人,但他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他為實踐信仰不惜放棄人世間的一切,甚至生命。

  《名人傳》告訴我們:悲慘命運不知降臨於普通人頭上,他同樣也降臨在偉人身上,享有盛名並不能免除痛苦對他們的考驗,這三位英雄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我們要用自己的毅力戰勝命運,讓患難結出豐碩的果實。

  名著讀後感 篇4

  教師是平凡的,但事業卻是偉大的,因為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默默地奉獻和無私的犧牲。教師的職業崇高而神聖。在我們的心中,教師應當是:

  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的教師

  一個充滿愛心,理解學生的教師

  一個勤於學習,充實自我的教師

  一個關注命運,注重素質教育的教師

  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在這本書中最喜歡李鎮西老師在序言中說的幾句話:“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的教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戶’。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能夠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裡最好的一個!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這天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著要儘可能在自我的職業中到達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我從事教學工作已經幾年了,這期間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態問題”——究竟應與學生持續一種怎樣的關係,在應對學生時如何擺正自我的心態同時。我不斷地想,只有處理好了這個問題,教學才能變得從容,教育學生時才能處事不驚。李老師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職責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我們教育物件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完美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職責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我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兒童”都當作研究物件,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但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下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職責”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鎮西老師的話說,“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剛踏入小學講臺,我承擔了四年級語文老師,還是班主任。那時的我熱情滿懷,躊躇滿志,對學生也充滿了愛心,立志做一名受學生喜歡和家長愛戴的好老師。但是隨著時光的推移,不但當初的熱情減少了很多,而且還抱怨這,抱怨那,甚至懷疑自我當初的選取是否正確,怨天尤人,這種情緒有時也影響自我的教學。李老師是這樣想的“既然只能當老師,那麼悲悲慼慼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當然選取後者!”是啊,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天天開心呢?但是,每一天出現的讓人頭疼的事情,讓人頭疼的學生,怎樣能高興得起來呢?李老師又帶給了方法:多想孩子們可愛的地方,儘量把課上好,儘量和他們一齊玩兒,這樣孩子們就會越來越愛自我,每一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又怎樣能不高興呢?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看待孩子的行為,對他們做出的一些“錯事”不以為然,甚至是不屑一顧,豈不知“他給您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麼的悲哀。他沒有打著他所厭惡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著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裡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得著,彷彿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兒而您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悲哀。”多麼單純的孩子,多麼可愛的孩子。平時我覺得自我是愛學生的,但讀了這段話,比一比李老師,我覺得自我的差距還是太大,我的這種師愛並不都是真正的由衷的發出的。都說人沒當母親之前看學生是一種心態,當了母親之後又是一種心態,以我的理解,可能當了母親,有了自我的孩子,對待學生便有了孩子自我母親的心境。不管聽話的、不聽話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聰明的或是不聰明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都是有無數優點的。我們常說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親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先這種“閃光點”無處不在。

  李鎮西老師的文章,給我極大的鼓舞。“沒有最好的老師,只有更好的老師”,我們就應多試著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今後的工作中,我必須能用愛心溫暖童心,做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愛世界。我必須能不斷進步,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

  名著讀後感 篇5

  當第一眼進入此書開始閱讀時,雖不懂文字串聯所表達的意思,可是語言的優美已深深吸引了我。牛虻,這個夢想與追求的化身,沒有人能夠否認你的傳奇。

  故事一開始是發生在比薩神學院。書中描述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唇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義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裡別人必須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著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可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以往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終這“醜陋”的模樣,然而我想,這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之故。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說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杯具。”

  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感情與夢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杯具。亞瑟從小在家裡受異母兄嫂的歧視,當他進入比薩賓查大學以後,神父即比薩神學院長蒙泰尼裡常常給他講解哲學,並且和他一齊讀書、學習,他們相互信任、尊重,亞瑟十分崇敬蒙太尼裡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裡對自我的關懷。

  然而當時的義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亞瑟決定獻身於爭取民族獨立這項事業。當時蒙太尼裡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齊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得知蒙太尼裡神甫不僅僅是出賣他的叛徒,更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他一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後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這大概是整本書中最大的衝突,牛虻與他父親蒙太尼裡,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衝突,更是信仰上的不一。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可是是一尊用榔頭就能夠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僅有自我。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明白,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幸福。可是蒙泰尼裡沒有這樣做,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

  蒙泰尼裡是看著自我的兒子死去的,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我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註定是慈悲的,他註定能夠理解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理解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為人們做什麼,他救不了蒙泰尼裡,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裡不懂,一向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我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瞭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裡僅有那個空洞的上帝。在牛虻死後,神甫也被這對與錯所糾纏,他痛苦,他無奈,最終,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他是以這樣一個醜陋的姿態,結束了一生。那麼,蒙太尼裡,你有醒悟嗎當你必須應對天堂抑或地獄裡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說什麼,你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我的信仰嗎你會後悔,必須會。你用兒子換了上帝,所以你永遠也找不到自我心愛的兒子了……這是無可避免的衝突,無可奈何的宿命,父親與兒子,這對本來應當站在一齊的至親,卻不得不刀槍相向,在生與死中選擇,可是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是悲傷的結局,都是無可挽回的境地。

  作品在圍繞這這個大沖突中,還穿插著很多小衝突,比如牛虻和他的愛人瓊瑪之間,那更是包含著錯綜複雜的矛盾,瓊瑪以為他是告密者,一個巴掌把他從義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難,他全忍了下來,最終,他又回到了義大利,他又見到了瓊瑪,他們相愛,卻得不到永遠。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時間,她也痛苦著。而正當她明白他還活著,她能夠釋然,她能夠漸漸忘記自我以往的錯誤時,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除此之外,牛虻和瓊瑪之間還有政治的誤會,有感情的妒忌,有吉普賽女郎的插入,有瓊瑪另一個追求者的失望等待等等。可是,正是因為著重重的矛盾,這一波一波的衝突,全都在在牛虻的身上集中,所以這個杯具就更加的悲愴,更加的易於產生共鳴,讓人感受的更加真切。

  我想,最震撼的應當是最終牛虻留給愛人瓊瑪的遺言吧,那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不管我是活著還是已化作亡靈回城,更覺自負。

  名著讀後感 篇6

  孤獨年邁的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不捨不棄,隻身駕船趕赴人跡罕至的墨西哥海灣,終於在第五天釣上一條十八英尺長的大馬林魚。經過兩晝夜的殊死捕鬥,筋疲力盡的聖地亞哥最終降服了這條前所未見的大魚,並把它綁在了小船的側舷上。夜色降臨,遍體鱗傷的聖地亞哥滿懷喜悅地返航,卻沒料到,看似平靜的海面上,一大群餓瘋了的鯊魚正循著血腥味尾隨而來,老人費全身力氣,筋疲力盡的把鯊魚殺死,把死鯊魚栓在小船後面,拖回來享受果實。展示了進取者與自然搏鬥和人的不屈性格,勝利者的喜悅。 然而,老人把魚拖到岸邊,死鯊魚卻剩下一架空骨頭架子.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 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無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他能否最終戰勝自身的這個缺陷,他都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已經戰勝了自己對缺陷的妥協,他是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讀完《魯濱孫漂流記》這本精彩的小說後,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孫。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航海的夢想。我彷彿看到輪船甲板上站著這樣的一個人:他放棄了富裕而又舒適的生活,厭惡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從而開始了一次與死神決鬥的生存大挑戰。種種的不幸與困難並沒有壓倒魯濱孫,反而使他更加堅強。上蒼給予魯濱孫的困難,對於他也更具有挑戰性!

  風暴海嘯,全船除魯濱孫無一倖免,真正的生存挑戰才剛剛開始!流落孤島,他為了找到合適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個山岩下找到了一個棲身之所。魯濱孫在小山下搭了一個帳篷,而且儘量大些,裡面再打上幾根木樁來掛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個臨時性圍牆,作防禦工事。但只過了十幾天,突然發生塌方。魯濱孫不但把落下來的鬆土運出去,還裝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撐起來,免得再次出現塌方的災難。永不放棄,魯濱孫奠定了生活的基矗一次,魯濱孫無意中掉在牆角的穀殼,竟然長出綠色的莖幹,不久,長出了幾十個穗頭,這真是老天的恩惠。從此,魯濱孫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數種子來試驗,以得到更多的糧食。最糟糕的一次試驗,大麥與稻穗的收成僅獲了半鬥而已。但是,經過這次試驗,使魯濱孫成為了種田高手。知道什麼時候下種,現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種兩次,收穫兩次。永不放棄,魯濱孫有了生活的口糧。

  造船回鄉,魯濱孫又花費了數年的時間,無數的心血。光砍樹就是數月。但由於事先沒有考慮周全,船離海邊太遠,他怎麼也無法讓船下水。這下,數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滅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現,這個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魯濱孫是個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一人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7年。他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鬥爭,勤奮勞動,把小島經營得有條不紊。他在逆境中鍛鍊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業。 這本書教會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只有實幹才能讓我們擺脫困境,實幹比信念更重要……我的人生也會隨著這本書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進,永不放棄!

  名著讀後感 篇7

  品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字裡行間感覺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細流,我順溪而下展現在我眼前的是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園。在這教育的伊甸園裡我看到了五個光芒閃耀的花環懸掛在高高的蘋果樹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德、智、體、美、勞。我看到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諧向上的愛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的序言中,朱永新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一位叫布羅迪的英國退休教師,在佈滿塵埃的閣樓上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發黃了的舊練習冊。它們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習作,作文的題目是《未來我是———》。31個孩子有31個夢想,有想當總統的,有想當馴狗師的,有想當領航員的,有想當王妃的……

  那位老師突發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字。他寫在作文字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曆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正當布羅迪猜測著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字送進一傢俬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儲存著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裡,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透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教授獲得啟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我感到很榮幸,因為我拜讀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園裡屬於自己的那棵蘋果樹。因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權利和責任分享朱教授愛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夢想,並用它提醒和改寫自己從今往後的實踐和追求。因為我也有一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跳躍的心。如果你要問我的夢想是什麼?那就是我願我的青春永駐蘋果樹下!

  教書數年曾經黯然氣餒過,失意灰心過,作一名幼兒教師有什麼意義?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辮、擦屁股,穿衣、擦鼻涕,還要教他們知識技能、品德習慣、鍛鍊體能,既要接受家長苛刻的好壞評價,還有隨時接受幼兒園領導嚴格周密的檢查,而在外行人看來幹得再優秀也只不過是個高階保姆。

  曾經有人問我:“你們幼兒園裡教師怎麼都這麼青春啊?那你們老了怎麼辦?也和孩子們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隨口反駁說:“年紀大了就當園長或者後勤領導唄!”其實細思量,哪個幼兒園需要那麼多園長,那麼多領導啊?我們老了怎麼辦?還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許很多幼兒教師曾和我一樣思附過這個問題:我們今天的絢麗到底能保持多久?我們的活潑,我們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終於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訴我們:“要挖掘你生活中、職業中的內在魅力。”教師,作為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可能永遠達不到職業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個優秀的、理想的教師,一定會在自己的內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細想一下,不當幼兒教師我們照樣會老,正因為作幼兒教師我們的外表都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亮麗很多,我們的心態一般都比同齡人要有活力很多,這是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孩子給予我們的美麗,是孩子們影響著我們,帶動著我們,年輕著我們,使我們的青春延續再延續......

  拜讀了《新教育之夢》一書之後,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麼辦?不再問自己還要教多少年書?還可以跳、唱多久?因為我知道了“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朱教授說“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後重複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追求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師: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一個自信、自強、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挑戰自我的老師;一個善於合作,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老師;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我相信那必將是一個永遠年輕老師。

  花兒不會因為畏懼凋謝而後悔綻放,小溪不會因為畏懼乾涸而放棄流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陣子”,它們都知道抓住每個最精彩的“一陣子”去贏取一輩子的生存價值。作為幼兒教師,或許我們的絢麗也只有一陣子,但只要認真把握好這“一陣子”,使它發揮生命真正的價值,那便是最自然,最從容的生存蘊意。我願自己生命中最美麗的一陣子時光留給蘋果樹下的孩子們,和他們快樂的學習、遊戲。願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懷著“新教育之夢”譜寫自己輝煌的“一輩子”!

  名著讀後感 篇8

  出於對的喜愛,我曾閱讀過許多描寫的小說;但最具震撼力的,無疑是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這部《野性的呼喚》。

  故事開始於美國南部一個大法官家中。我們的主人公是一條有著聖伯納德犬和蘇格蘭牧羊犬混血血種的,巴克,一條養尊處優的貴族。但故事還有一個背景,阿拉斯加淘金熱,大批的人湧向那個冰天雪地的地方,他們需要助手——,因此,大批的被販賣到阿拉斯加;這其中,也包括了巴克。他先是被園丁助手販賣出去,又在一個地方被一個穿紅毛衣的人用棍棒“教育”,在那裡,他懂得了“棍棒與犬牙的法則”,這裡,也是他野性被喚醒的第一步。

  如果說,這個男人的棍棒是開啟他塵封野性的鑰匙,那麼後面捲毛的慘遇以及等等他的同伴的習性和遭遇則是真正交給他生存法則的教條。捲毛的死,讓他明白了極地的生存法則:只能站著,絕不能倒下,倒下就是死。派克的偷盜,讓他明白了,在這個地方,只有生存是最重要的,這裡不是南方,道德沒有任何用;他第一次順利的偷竊,也標示著他已經適應了這裡的生活。當然,還有一條對巴克的轉變有著重要意義的——絲毛犬。他不斷的試圖挑釁,巴克開始一直忍讓著,避免引發正面衝突。正是他讓巴克不斷的學習,並且真正變得狡猾:他能引起內鬨,能自己結黨。最後巴克戰勝了他,是他讓巴克嘗試到了殺戮的快感,血腥的滿足。他讓巴克,真正意義上回歸了野性。

  此時的巴克,已經沒有任何仁義道德可言。他適應了北方殘酷的生存環境,習慣了弱肉強食的生活。他殺掉了絲毛犬,取而代之當上了領頭犬,並且將一隻隊管理的井然有序。他,已經完全蛻變了。蛻變成一隻堪比當地的愛斯基摩犬,甚至比愛斯基摩犬還要狡猾的“野獸”。

  他輾轉經過了許多主人的手中,在最後一個主人,對他有救命之恩的約翰?桑頓和他的那裡,他感受到了愛,感受到了溫暖,開始了一段,也是最後一段,平靜的生活。但此時巴克身上的野性已然復甦。他感受到了來自森林深處的召喚。他一次又一次的奔向林中,卻又因為桑頓一次又一次的回來。在這段過程中,他認識了一條狼。在那一次他奔回營地的路上,他感受到了不同尋常的氣息。他發現,營地上已經滿是當地的土著,耶哈茲人,並且,他們已經殺害了桑頓和他的朋友們,他的。巴克懷著滿腔的怒火,如一隻狂怒的野獸,衝向了耶哈茲人,他毫不留情的撕斷他們的喉嚨,並且不為他們所傷。他一直追趕著他們,一直髮洩著自己的怒火。

  最後,他回到營地,找到了桑頓的屍體。他仰望蒼天,發出長長的嗥叫。這嗥叫是傷感的,是忠誠的,是震撼人心的。巴克對約翰這濃濃的愛意正是野性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桑頓死了,人類社會對於巴克而言再無牽掛,他走入狼群,以實力當上了狼王,並且被當地的土著看做幽靈一般的野獸。他每年,都會來到桑頓當年死亡的地方,默哀,然後,繼續迴歸到它的狼群中去。

  巴克原是一隻文明犬,但為了生存,他掙脫了文明的束縛。他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他能很快的認識到環境的改變帶該人們信條的變化並及時的作出反應。我們當今的社會,不也是這樣一種弱肉強食的狀態麼?適者生存,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在動物,乃至人類世界裡,都是真理。巴克在不斷的磨練中,成長為一隻無可匹敵的,甚至轉化為狼。而我們,也應該在生活的磨難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從一株溫室中的花朵,蛻變成可以經受住風雨考驗的,蒼天大樹。甚至,能夠為別人遮擋風雨。成長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

  故事裡,也有不同的性格:有溫順隨和的、有友善的、有的尖刻外向的、有很有威嚴的、有陰險狠毒的、有膽小怕事的、也有喜歡偷懶裝病的。這些,其實也就如同一個人類社會的縮影。人類之間有競爭,之間也有競爭;人類有需要肩負的責任,他們也有。他們,也是人類靈魂的再現。他們有野性,人類,也有。每個人內心深處,其實都向巴克一樣,潛藏著一份最深層的,最原始的,又不易被人們發覺的野性。現代人的生活,受到各種規則壓制太久,不再能看到野性,只能看到一隻只被馴服的家獸。而有野性的人,是不羈的,是充滿活力的。他們不為機械化的工作生活所困擾,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他們敢愛敢恨,有殘忍也有仁慈,有憎惡也有摯愛,而且他們從不吝於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的靈魂,敢於響應遠古時期的呼喚;他們的靈魂,是屬於自然的。他們,是人類的巴克。

  這是一部意味深長的小說,它集動物故事、探險故事、迴歸自然故事、人性故事、心理故事、寓言故事等等於一身。它表面上寫的是一隻名叫巴克的聰明強壯的,在阿拉斯加荒野的殘酷環境下,為了生存和群進行殊死戰鬥,隨後他身上狼的野性逐漸被喚醒,最後迴歸原始森林,變成了狼;但更深層的反映了在封建社會受到壓迫的底層民眾對自由的渴望。同時,在這本書裡,我也讀到了對光明未來的嚮往。

  我相信,這本書教給我的精神,不戰勝困難誓不罷休的毅力以及對自由的渴望,還有這個殘酷世界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足夠我受用一生。

  野性,可能是一種殘忍的東西,但也是一種很單純的東西。它可以讓一條文明享受殺戮的快樂;也可以讓一條血腥的,對一個人無比忠誠,無比深愛,與一個人架構起深厚的友誼。但說到底,它最終帶來的,是一種靈魂的歸屬。

  名著讀後感 篇9

  圍城這一部寫在解放前的著作,寫出了人們生活的困頓,寫出了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中的種種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同時也寫出了人們在對待愛情、婚姻、人際關係等等方面的進進出出、無奈與矛盾。

  船甲板上的對話,“那麼,你就是搖籃裡睡著的小寶貝了。瞧,多可愛!”等等表現了即使是知識分子,在人前人後不一的形象,可說是無奈,更可說是對人的不真誠。一段對鮑小姐欲的描寫想來既是對在外留學生不能好好學習知識而吃喝玩樂的諷刺,也是對中國現狀的擔憂。

  方鴻漸與周家的關係是一個圍城,已經進去了,想出出不來,在這個密封的圍城裡,方鴻漸喘不過氣來,只能壓抑著自己,跟著一群市儈“談笑風生”。方鴻漸自己的家是保守迂腐的,這個家還停留在封建社會,方老先生看起來似乎在一些方面是明智的,是有父親形象的,但事實上正是這些所謂的明智阻礙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方鴻漸“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時髦,鄉氣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國裁縫仿製的西裝,把做樣子的外國人舊衣服上兩方補釘,也照式在衣袖和褲子上做了。”這段真切描寫了當時的中國嚴重存在的“拿來主義”,不分是非黑白,把西方國外的東西搬進家門。後面對張先生的描寫更是說明在中國存在很多這樣自以為是,不瞭解事情真是含義情況下誇誇其談,愛眩但又沒有本錢眩。

  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寫方鴻漸跟蘇文紈、唐曉芙之間的關係。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喜歡讓所有的男人在她身邊打轉,還以為自己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進入卻等於是在外面,而當她與曹元朗結婚並過上真正的市儈生活時,她卻安之若素。唐曉芙似乎是圍城中最好的人,因為對方鴻漸來說她是虛無縹緲的,可望不可及的,她是一個幻象,所以變得純潔而可愛。這篇幅中對人物的描寫也很是到位,“詩人”曹元朗寫的是不文不類卻自認為很了不起,翹著尾巴卻連狐狸都不能像,可大家仍誇獎一通。大家的交往是如此的不真心,小人之交甜如蜜般。趙辛楣想追求蘇文紈,也付出行動,從這個篇幅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相對來說更會生活的人,特別是在那個時代背景。這些文人騷客賣弄文學的嘴臉在這個篇幅中被描寫得如此可笑,很具有諷刺意味。

  方鴻漸終於還是聽從了趙辛楣的話去三閭大學。沿途上,他們遇到了種種困難,最後透過關係到達了三閭大學,而關係這個在中國例行了多少年的東西,過去,現在將來都將例行下去。路上行人的勢利眼,看人看外表,看著裝,對有身份的人阿諛奉承而對老百姓則愛理不理。在這段中女主人公孫柔嘉出現了,人如其名般,剛開始孫小姐顯得如此溫柔,乖巧。李梅亭的小氣,自私,像一個真正的生意人,帶著藥去邊遠地區以十倍的價錢賣,而骨子裡有當時中國人的懦弱,無能。

  到了學校後,教授不教授等級的劃分也是如此的荒唐,而老師們對這個等級分法的看法也是那麼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拿著假貨在社會上招搖,也不顯得丟人現眼,而且還理直氣壯得在那爭著等級的高低。更讓人覺得可惡的是愚鈍的不只那些腐朽的老師,還有學生,學生也是一樣的荒唐,看老師的教書的水平不是看實力,而是看文憑,看學位,而且認知能力也那麼差,不能很好認清怎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而去欺負老師,沒有了尊師重道的美德。在學術圈,所謂的文人們是如此的虛偽,不真誠。而在這裡,方鴻漸成了那個唯一一個還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子操守,或者說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而高松年、李梅亭、汪處厚,這些人在那裡在裡邊如魚得水,他們會捨得走出這個圍城嗎?

  再一個是在三閭大學發生的所謂的愛情的糾紛,這場糾紛也顯得如此的可笑。方鴻漸並不想進入孫柔嘉的生活,但他被孫柔嘉看上了,而且透過“某種方式”得到了他。對方鴻漸來說這個婚姻是他的圍城,在還沒進去前,他不知所以,就這麼進去了,在進去後,他渾渾噩噩得過日子,他也有想衝出來的衝動,但他是個被動的人,不敢行動,也不會行動。結尾一章,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後,正回家想消釋柔嘉的怨氣,柔嘉剛才正向姑媽講鴻漸的不是,害怕已被鴻漸偷聽到,方鴻漸其實並沒聽到,只得擺空城計:“你心裡明白,不用我說。”結果柔嘉心虛之下,說“本來不是說給你聽的,誰教你偷聽?”這就無異承認了她在“背後糟蹋”方鴻漸,結果正準備向妻子低頭的方鴻漸和一心想給丈夫找個好工作的孫柔嘉竟然越吵越厲害,終於走向“不離而散”,不歡而散。他家祖傳的那頂破銅鐘噹噹噹噹噹噹敲了六下,似在嘲笑,對人生的諷刺和嘲笑盡包含在這悵然悠悠的鐘聲裡了。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衝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所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述說著一群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這部作品已被譯成世界上多種文字,有十數種不同的譯文在各國出版。在美國,由於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錢鍾書為題撰寫博士論文和專著。

  名著讀後感 篇10

  雖然《孫子兵法》寫的是當時行軍打仗的策略,但是它對指導現代企業的生存發展和我們做人做事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孫子兵法》裡講的令行禁止,

  賞罰分明;紙上談兵,全軍覆沒;避開鋒芒,發動反擊,一舉獲勝;諸葛亮草船借箭、七擒七縱孟獲;淝水之戰中東晉將領運用激將法,以少勝多;勾踐臥薪嚐膽;劉邦聲東擊西,麻痺敵人而取勝。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關羽出其不意水淹曹營;孫臏減灶誘敵;項羽破釜沉舟,放手一搏取得勝利;弦高的虛實攻擊法;成吉思汗虛虛實實讓敵人無法辨別,出奇制勝;努爾哈赤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奪取勝利;晉文公信守諾言,以退為進;狹路相逢勇者勝,陸遜利用地形採取火計擊敗劉備,投亡地然後存,陷死地然後生。這些都體現出高智慧的戰爭策略,如今的社會是一個競爭非常殘酷的社會,誇張一點地說,我們每一天都活在無形戰爭的炮火裡面,想要生存和發展,需要懂得如何指定我們的策略。《孫子兵法》就可以很好地指導我們。

  下面總結一下《孫子兵法》的大概內容。《始計篇》是《孫子兵法》的核心所在,總攬全書的綱,講述戰爭對於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極端重要性。論述研究,謀劃作戰方略的偉大意義與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提出“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經典軍事理論。《作戰篇》從用兵對國家經濟力的影響,闡明長期作戰對國家的危害,論述用兵出征既有拓展疆土,爭奪財富的有利一面,又有耗費國力,禍害百姓的有害一面。《謀略篇》論述“上兵伐謀”的作戰思想,分析軍事謀略,政治謀略與外交謀略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總結出不同形勢下的不同用兵方法和預知戰爭勝利的幾種基本情況,提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經典軍事理論。《軍形篇》論述依據敵我雙方軍事實力的強弱而決定攻守的戰略思想,解析“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作戰原則,提出“修道而保法”等一系列達到自保而全勝目的的軍事理論。《兵勢篇》著重分析在對敵軍實施戰略進攻中如何從戰略上運用“奇正”結合的原則,創造一種高屋建瓴,出奇制勝的態勢,提出“擇人而任勢”的辨證思想,主張靈活變動的用兵策略。《虛實篇》論述軍事活動中“虛”與“實”的對立和轉化的關係,特別闡明避實就虛,以實擊虛的原則,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重要性,提出“避實而就虛”,“因敵而制勝”的經典軍事理論。《軍爭篇》闡述在戰爭中為將者必須把握的基本戰略和戰術,著重論述如何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總結戰爭規律,探索出在戰爭中奪取制勝條件的基本方法,提出“用兵之法”的八條原則。《九變篇》論述在戰爭中必須根據敵情和地形的變化靈活處置,變通應敵,分析戰場上經常遇到的各種需要變通應敵的情況和方法,提出“有備無患”的戰略思想和作為將帥應防止與克服的五種重大險情。《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的戰略要領,諸如行軍時如何安營紮寨,如何觀察和利用地形,如何判斷敵情,總結歷史上諸多戰爭的經驗,列舉出三十餘種觀察判斷敵情的方法,提出“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地形篇》論述地形在作戰中的重要性和各種地形條件下的作戰原則,指出將帥必須從戰場實際出發,按戰爭規律辦事,“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以克敵制勝。《九地篇》論述在九種不同戰略地形下作戰的原則,指出如何因地制宜,因利乘便,發揮將士的戰鬥積極性。研究九種不同地形對軍隊產生的不同心理影響和如何加強軍隊戰鬥力的問題,指出“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的經典軍事理論。《火攻篇》總結過去軍隊火攻的經驗,論述火攻的作用,物件,條件種類和實施方法,指明運用火攻應注意的各種問題以及應採取的靈活策略,主張“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戰略原則,提出“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的慎戰思想。《用間篇》論述在戰爭中如何運用間諜的問題,包括使用間諜的重要性,間諜種類的劃分,間諜使用的方法等。分析不同種類間諜的特色及使用價值,強調“反間”的特殊重要性。明確提出“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

  事莫密於間”的用間三原則,總結出“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的歷史規律。

  在這個沒有炮火的商業戰爭社會里面,《孫子兵法》對企業的指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家必須具備戰略思維和謀略思想。戰略是指導全域性的方略。企業家戰略思維就是從企業整體的、長期的和根本的利益出發來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並做出戰略決策。企業家謀略思想來源於軍事中的兵法謀略,是為企業戰略決策服務的《孫子兵法》是《武經七書》之首,是我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兵書,堪稱古今中外軍事謀略思想的傑作。從市場競爭對企業人才素質要求的角度來看,企業家與統兵出戰、號令三軍的“將”有諸多相似之處“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企業家同樣需要具備“智、信、仁、勇、嚴”這五個方面的素質。其中,“智”是居於核心地位的第一素質,是把握全域性的戰略智慧——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以謀一域,所以企業家首先必須有把握全域性的謀略,智力超群。

  名著讀後感 篇11

  短篇小說《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妓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裡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裡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

  讀一本書,一篇文章,得到的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感染,文才上的提升,心理上也是一種薰陶。作文

  名著讀後感 篇12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當代出類拔萃的偉大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是他一生心血築就的紀念碑。人們在這紀念碑面前,可以玲聽到許多燴炙人口的有益教誨;可以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素質教育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我選了其中三段的話,來談談我讀書的心得。

  一、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形成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我們上課時有時說"這堂課上得很沒勁"。原因也許不同,但教師講課時激發不出學生的真正的—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師對教材講述的含糊不清,針對性不強,以至於在孩子們那裡形成了一種沉悶的感覺。教師對教材無所謂的態度,立即會傳遞給學生,這樣一來,教學內容似乎成了架設在師生之間的一條鴻溝。面對著難以逾越的寬度,試問學生怎麼能精神得起來呢?在這樣的課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內容豐富的課來學生本不需要緊張,但卻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憊,也許只有下課鈴才能讓他們更興奮一些。學生對學習的熱切願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動力。培養這種願望與學校整個教學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而它的實現首先得依靠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與激勵,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時刻注意克服那種令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語調,用飽滿的熱情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

  二、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學校裡會有這樣的場景:教師正講解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們認真聽著,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麼問題嗎?"教室裡一片沉默,於是教師得出結論,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但是當教師把學生單個叫起來,讓他複述的時候,往往又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教師不得不把剛才講述的內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講述之前,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說:"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麼剛才不提出問題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並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

  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是讓他們扮演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積極主動收穫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更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三、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乎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名著讀後感 篇13

  在這本書裡,作者用自己的親生經歷講述了富人與窮人關於金錢與財富的不同看法與認識,對富人與窮人如何教育孩子做了詳細比較分析,傳達了一種不同於我們平常對學習、工作、金錢的認識。

  我們在學校裡學些什麼?這是我們現在正在思考且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命題,從小被灌輸要好好學習,將來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觀念,可是當我們意識到書本上的知識很大一部分是我們現實生活所不需要的,學校裡的好成績與生活中的好工作也沒有多大關係時,這個問題就開始困擾並阻礙我們。窮爸爸是這樣說的,“努力學習能去好的公司工作“,他希望他的孩子努力學習,獲得好成績,找個掙錢多的好工作。而富爸爸說:”努力學習能發現並收購好公司“,他鼓勵學習掙錢並讓這種規律為我們所用。

  從小學到大學,我們經歷了十幾年的學習,但在這些年我們學到了寫什麼沒人說得清楚,很多知識,很多技能,其實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我們的綜合素質。學校有一套管理制度對我們進行約束,所以知識和技能大部分人都會掌握,但一個

  人的能力水平並不只取決於他的知識技能,還有這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以及社會經歷等。我們在學校學習不僅要注重知識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與積極的生活態度,“努力學習能去好的公司工作“窮爸爸強調掌握工作的知識與技能,“發現與收購一個好公司”富爸爸強調的是思考與發現,思維方式是一個人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科學的思維方式不僅能減少錯誤,同樣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人說態度決定一切,雖然這樣的說法有些唯心主義,但態度卻是影響著你做一件事情的效果以及你整個人生的發展,當窮爸爸說“我可付不起”時,富爸爸說:“我怎樣才能付得起?”這兩句話代表兩種態度,一個陳述,一個疑問,一個讓你消極放棄,另一個則促使你去積極開動腦經想辦法。這也是為什麼兩個爸爸一個窮一個富的重要原因。

  怎樣才能變得富有?窮爸爸受過全面的高等教育,擁有體面的工作,收入頗豐,卻終生面臨財務困境,而富爸爸中學開始就輟學,卻因為有正確的觀念和超人的理財技能、商業才幹,最後成為了一個百萬富翁。作者用通俗的語言說明了富人的秘密,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印證了走向財富最重要的一條觀念“窮人和資產階級讓自己為錢工作;富人則讓錢為自己工作。”我們的周圍也有許多窮人跟富人,窮人為錢而工作,他們起早貪黑,放棄休假,銀行賬戶上不斷增大的數字是他們唯一的安慰,他們一生都在為金錢為困惑,為生活奔波。而富人往往工作輕鬆,給人一種坐享其成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善於抓住機遇在不斷的失敗中站起,實現了財務自由。在他們身上我們可理財是多麼重要,要實現財務自由,不當金錢的奴隸,就要學會各種投資,不要妄圖透過單純的加薪來增加收入,要注重個人財富的保值增值,實現財務自由的最大化。想要致富,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資產與負債的關係,作者認為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裡面的東西;負債就是把錢從你口袋裡取走的東西。他把這個原則歸結為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即傻瓜財務原則。透過這個原則我們可以輕鬆地判別出資產與負債,並去購買資產,但憑這一點就可以致富?當然不 夠,作者還給我們上了第三課,即關注自己的事業,值得注意的是,事業與職業是不同的,作者透過麥當勞的創立者雷·克羅克對他職業和事業的區分給我們形象的闡釋了這一點,雷·克羅克的職業是個商人,賣攪拌機,賣漢堡,但他的事業卻是積累能產生收入的地產。事業圍繞著你的資產而非收入。 富爸爸說:“生活推著我們每個人,有些人放棄了有些人在抗爭,如果你是那種沒有毅力的人,你將放棄生活對你的每一次推動。這樣的話你的一生會過的穩穩當當,不做錯事,隨時準備著當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發生時解救自己,然後在無聊中老死。你會有許多像你一樣的朋友,希望生活穩定,處事無誤。但事實是,你對生活屈服了,不敢擔當風險,你的確想贏但失去的恐懼超過了成功的興奮,事實是從你內心深處,你就始終認為你不可能,所以你選擇穩定。”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註定我們不可能安安穩穩的過,跟在生活的後面跑的人一生都會為生活擺佈,領先計劃安排生活的人,才能創造出理想人生。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學會投資和創造財富,轉變傳統觀念,學好投資理財,讓自己的人人生更加精彩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