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寓言類材料作文的審題步驟

寓言類材料作文的審題步驟

寓言類材料作文的審題步驟

  材料作文相對於傳統的命題作文或話題作文而言,最大的變化就在審題上。它既不像命題作文那樣對審題要求很嚴格,又不像話題作文對審題要求那樣寬泛,因此這對考生們的審題能力要求相對以往提高了不少。

  一、 認識寓言類材料作文

  寓言類材料作文就是以一則或多則寓言為材料的作文。寓言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一般具有諷刺或訓誡的性質,其主題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遠喻近,借古喻今,藉此喻彼。寓言類材料作文以其簡潔的敘述、寓意深刻,成為材料作文偏愛的寵兒,2013年全國17套高考試卷,就有兩套是以寓言類故事為材料。

  二、 學生審題時易出現的誤區

  1. 以“偏”概“全”

  寓言類材料作文往往由幾個物件的對話構成,如果考生審題時沒有注意全面理解材料,而只是抓住材料中的隻言片語,就極有可能走題。如09年陝西高考材料作文題材料:

  兔子是歷屆小動物運動會的短跑冠軍,可是不會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邊,差點被抓住。動物管理局為了小動物的全面發展,將小兔子送進游泳培訓班,同班的還有小狗、小龜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龜學會游泳,又多了一種本領,心裡很高興;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長時間都沒學會,很苦惱。培訓班教練野鴨說:“我兩條腿都能遊,你們四條腿還不能遊?成功的90%來自汗水。加油!呷呷!”

  評論家青蛙大發感慨:“兔子擅長的是奔跑!為什麼只是針對弱點訓練而不發展特長呢?”思想家仙鶴說:“生存需要的本領不止一種呀!兔子學不了游泳就學打洞,松鼠學不了游泳就學爬樹嘛。”

  該材料的立意有多種,如青蛙―抓特長,因材施教;仙鶴―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勇於嘗試、全面發展,學會變通,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向;兔子―揚長避短;動物管理局―尊重客觀事實,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培訓班教練野鴨―付出不一定成功;小狗、小龜―多一種本領,多一條出路……有的學生只看到了培訓教練野鴨說的“成功的90%來自汗水”,而大談特談努力、汗水可換來成功,而忽略了整則材料的立意,以致作文離題。

  2. 以“膚淺”代“深刻”

  寓言作文題中含有顯性的內容,也有隱性的資訊,隱性的資訊如言下之意、引申之意、比喻之意,寓深刻的道理於簡明的故事中。因此,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如果不能揭開題面隱喻,透視出所給材料的寓意,就會造成跑題。如2014年揚州市一模試卷作文題:

  從前,有一隻鷹蛋不小心落到了雞窩裡,被雞孵了出來。從出生那天起,他就與雞窩裡的兄弟姐妹們不一樣。他沒有五彩斑斕的羽毛,不會用泥灰為自己洗澡,不會三喙兩嘴就從土裡淘出一隻小蟲來。矮小的'雞窩總是碰他的頭,而雞們總是笑他笨。

  他對自己失望極了,於是跑到一處懸崖,想跳下去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他縱身躍下的時候,本能地展開翅膀,飛上雲天,他才發現,自己原本是一隻鷹,雞窩和蟲子不屬於他。

  該材料的立意同樣有多種,如(1) (從“雞”的角度)不要輕易嘲笑別人;(2) (從“鷹”的角度)不要妄自菲薄,正確認識自己,自信;(3) (從“鷹”的角度)是人才終能展示自己。有的學生簡單地擴寫故事,而不能聯絡人生哲理,以至於主題膚淺,遊離於材料正確立意。

  三、 方法導引

  瞭解了學生在寫材料作文立意時常見的誤區之後,才能有針對地對學生進行審題立意方面的引導訓練。寓言類材料作文具有諷刺性、訓誡性的特殊性質,要把握這種隱蔽性、暗示性的特性,揭示材料的寓意。必須明確材料暗示的目標性、引導性,才能講明材料的微言大義。

  1. 發散思維,多個角度展開剖析

  寓言類材料作文通常涉及幾個物件,具有多面性的特點,從其中每個物件出發探索都能尋找出適當的角度展開分析。如著名的寓言故事“濫竽充數”,我們一般都是著眼於“濫竽”來分析,認定沒有真才實學,靠矇混騙人是不行的,不能以次充好。但反過來,我們也可換一個角度來分析,寓言不也諷刺了像齊宣王那樣的昏庸者嗎?齊宣王不昏庸,南郭先生又哪裡來“充數”的機會和效果。

  2. 由表及裡、由此及彼進行剖析

  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是“戴著鐐銬跳舞”,何謂“鐐銬”,“鐐銬”即“材料”也。因此,當考生想展示那舒展自劃的“舞姿”時,切不可忘了自己身上還戴著“鐐銬”。而寓言的本質意義包含許多方面的內容: 人與自然的互相影響,指導人怎樣探尋自然規律,從自然現象中獲得人生的道理;為人處世的原則方法;人應具備的道德情操;人與人之間應建立怎樣的良好關係等等。通常要聯絡相關哲理,運用類比、象徵等方法解讀材料的本質意義。如: 寓言故事“塞翁失馬”,表層寓意是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深層寓意則是告誡人們要認識事物的兩面性的關係,以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人生中的種種挫折。

  四、 審題步驟例析

  很多學生拿到作文材料後都不知所以,無從下手,有的學生看不懂材料,有的學生不知該從哪些角度進行立意,有的學生一不留神想到材料之外了。如何才能切合材料,迅速而正確地立意呢?下面我就以2013年遼寧省作文題為例,介紹單則寓言類材料作文的審題步驟。

  【材料】一位年輕人事業無成非常鬱悶,一天他在海灘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灘上,問“你能找到嗎?”,年輕人說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顆珍珠扔在沙灘上,問“這回呢?”,年輕人說能。年輕人恍然大悟,一個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

  “不過,沙子一定得變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認和尊重嗎?”年輕人還是有點疑問。

  1. 明辨物件

  寓言類材料中通常都會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件,從其中任何一個物件或結合多個物件來進行立意都是可行的。因此,拿到一則材料後,我們應當先找清材料中共涉及幾個物件,理清物件後,方能選取角度進行審題立意。比如2013年遼寧省的這則材料,我們先明確出物件有: 年輕人、老人、沙子、珍珠。

  2. 探明結果

  找出材料中的物件後,我們可迅速從材料中劃出各個物件對應的結果。如材料中的年輕人,他的結果就是: 苦悶―恍然大悟―心存疑問;老人透過丟沙子與珍珠的方法解答年輕人;沙子在沙灘上,找不到;珍珠丟在沙灘上,能找到。

  3. 追溯原因

  各個物件的結果探明之後,我們可以從文中找出出現各自結果的原因。年輕人之所以苦悶是因為事業無成,而其恍然大悟是在經過老人的勸解明白了沙子須變成珍珠方能脫穎而出的道理之後的結果,心存疑惑則是因為他對老人的話提出質疑: 沙子一定要變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認與尊重嗎?沙子之所以丟在沙子裡看不到,是因為其細微、不起眼並且丟在沙堆裡,周圍都是和它一樣的沙子。而珍珠之所以丟在沙堆裡很醒目,則是因為其顆粒大、閃耀,周圍都是不如它的沙粒。

  4. 聯絡社會,正反立意

  寓言類故事的內蘊極為豐富,審題時應將寓言所揭示的意蘊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分析現實問題,提示寓言所透出的深刻哲理,以思辯的認識來認識,做到深刻、獨到,具有針對性和震撼力。在審題時也可運用發散思維,正反思考進行立意。比如從材料中的年輕人出發,我們可以從正面談要想獲得他人認可必須靠自身努力,也可從反面探究為何社會不能多給予年輕人一點寬容,讓他們有足夠時間、空間成長?

  以上所談是高考材料作文中寓言類材料審題立意的應對之法及其步驟。方法各種各樣,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審準題,立好意,寫出完美的作文。只要我們平日裡結合材料,認真紮實地進行強化訓練,學生就能寫出審題準,立意高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