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蜀道難> 《蜀道難》課堂實錄、反思及檢測題

《蜀道難》課堂實錄、反思及檢測題

《蜀道難》課堂實錄、反思及檢測題

  導語:《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給人以迴腸蕩氣之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蜀道難》課堂實錄、反思及練習題,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蜀道難》課堂實錄】

  課前,學生齊背所學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師:盛唐造就了李白,李白用詩歌書寫了一個個傳奇是啊,詩仙之詩,傳誦古今,深情而超卓那麼,李白在你心中又是一個怎樣的詩人呢?結合老師昨天留的預習作業,“參考以前所學知識或查閱有關資料,為李白寫一篇評傳要點:內容最好涵蓋作者的姓名字號、朝代身份、主要經歷、代表作品及創作風格、地位評價等資訊文體不限,可詩歌、可散文、可小說、可日記、可文白結合,要有文采,有啟示作用和創新性,同時積累寫作材料”(多媒體展示“課前篇”習作要求),哪位同學先來把自己對李白的解讀和體悟跟大家分享呢?

  生1:李白,你是花間的舞者,你是山道的隱士你,磨針於石上;你,倚劍於天外你官場失意,卻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你苦悶之時,仍“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你難耐之際,還“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孰能與你同舞?你既不像司馬遷那樣含垢忍辱,在獄中著完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也不像屈原那樣“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的太過執著你就是你,如此孤寂之舞者,如此傲骨之俠腸,如此經邦之才華,看透了世間的虛無青蓮居士,在此能否讓我與你在月下小飲,來排解你內心的寂寞,來感化你的落寞,因為今天的我,讀懂了你那顆“亙古不變”的詩心!

  生2:以排比和類比,比照出李白的傲骨和灑脫,娓娓道來,好似李白就是她的知己一般,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文采

  生3:我很喜歡她的結尾,試問世人,有誰不想和李白同醉,舉杯邀月、對影三人呢?

  師:老師也很喜歡她的結尾,有誰能讀懂詩仙的寂寞?有誰能讀懂李白的詩心?而這位同學卻讀懂了詩仙之心,我想李白此刻一定在傾杯而盡還有誰想和大家交流?

  生4:老師,看著大家積極展示,我也想讀讀但是,就是寫得不好,不知道行不行?

  師:這不是行不行的問題,是敢不敢的問題,只要你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勇敢的心”,即使我們用一節課來展示大家的作品又何嘗不可呢?

  生4:我不是李白,不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我不是李白,不是詩仙,不是青蓮居士;我不是李白,沒有豪邁的氣概和激昂的情懷,不能把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我不是李白,沒有他的灑脫和氣魄,也沒有他的孤獨和寂寞李白,請允許我與你對酒放歌,請允許我與你同銷萬古愁請你告訴我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一片掌聲響起)

  生4:每當我讀完李白的詩詞之後,都會感覺到自己的無知和渺小,然而詩人的偉大卻並不讓我望而卻步,反而讓我更想接近他、瞭解他,與他一起沉浮跌宕

  師:你所寫的評傳讓老師想起一首曾經很流行的歌曲《我不是黃蓉》,王蓉雖不是黃蓉,卻以歌聲征服了她的聽眾;你雖然不是李白,但是你的勇敢和敏銳也同樣征服了我們

  有感於余光中前輩的《憶李白》,老師也寫了一首小詩《尋李白》,想請大家品評,好不好?

  (師誦讀所寫小詩《尋李白》,多媒體展示播放)

  金星彷徨,幾世不遇,誰見你從天而降

  那時你,滿腹經綸,一身豪放;道骨仙風,俠膽柔腸;冠蓋京城,情采張揚

  志氣恢宏,欲使海縣清一,寰宇大定;卻生不逢時,舉步難行雖龍巾拭吐,貴妃研磨,力士脫靴,也終不過賜金放還,瞬息顯赫,化作雲煙

  盛唐已荒唐,明君非昏君?

  繁華落盡,你被無情地裹挾在滾滾沙塵裡,迷失了蹤影

  驀然回首,雕蝕了誰人千年的凝望;彳亍徜徉,迴響著何處困頓中高唱天生你材穿越千載,御風而來

  你仰天大笑,抽刀斷水,舉杯邀月,夢遊仙山;水因你而愁悵,月因你而徘徊,山因你而嫵媚,眾生因你而沾襟落淚,我亦因你把酒傾杯,同銷千年一醉

  誰說詩人薄命,誰不知你千古流名;誰說天才難成,誰不知你青史崢嶸

  生5:老師,你是不是“穿越”了啊?

  師:老師沒有“穿越”,但是可以在詩詞文賦中偶爾“神交古人”

  生6:老師,你的詩寫得不好

  師:為什麼呢?

  生6:因為你的文字太過文言化,現代人應該寫現代詩,通俗易懂才是好詩

  師:你說得也對,但老師偏愛於古典文學,喜歡這些整齊的句式、押韻的篇章、文白的融合,所以才這樣寫的

  師:透過與大家交流習作,李白的形象已漸漸清晰而明朗,李白之風格、思想亦初現端倪現在,就讓我們帶著對李白的略識和追憶,進一步走近李白,走進《蜀道難》

  師:透過“課前篇”的練習,同學們已經基本上掃清了字詞障礙首先我們帶著“謫仙”對蜀道的慨嘆先全體初讀一遍課文,然後對昨天同學們找出的疑難進行解析(全班高聲朗讀課文)

  1.注音

  (學生課前自己查詢解決,課上教師對個別典型詞語詳細解讀)

  2.釋義

  生7:“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翻譯不明白

  師:可能是因為這句中的兩個詞“當”和“絕”理解上有難度吧“當”這個字,我們可以結合螳臂當車、銳不可當這兩個成語來理解,而“絕”可以結合我們將要學習的荀子《勸學》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一句來理解從這個角度分析,那麼這兩個字應該怎麼翻譯比較恰當呢?

  生7:從相關成語的角度分析,那“當”字解釋為“阻擋、擋住”比較恰當,而“絕”字理解為“渡”,並引申為“飛越”比較好

  師:同學們,還有哪些句子翻譯不出來?

  生8:還有“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一句,不太理解

  師:我們先來齊背一首詩,我們在初中學過的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此詩首句也提到了“子規”,那麼“子規”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怎樣的特點呢?生9:子規,就是杜鵑鳥,其叫聲哀怨、悲愴,讓人聞之,不禁落淚、感傷

  生10:關於“子規”,大概還有一個“望帝啼鵑”的故事,說古蜀王杜宇魂化杜鵑,啼血哀鳴

  師:同學們博學的精神,讓老師很欣慰,怪不得你們報考文科傾向班,果然文學根底不淺

  師:初讀課文,我們把句意上的疑難全部解決;現在我們要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再讀課文,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找出韻腳、誦出韻律(全班再次捧書而讀)

  生11:韻腳分別是“天、然、煙、顛、連、川、援、巒、嘆、還、攀、間、山、顏、豗、雷、嵬,麻、家、嗟”,共三韻

  生12:老師,他說的韻腳雖準,但是不全,應該還有“尺、壁,開、豺”吧

  師:齊讀讓我們梳理出了詩歌大意和韻腳,那麼,哪位同學想為大家範讀一下啊?

  (生13朗讀一遍)

  生13:我雖然讀的聲音很大,但是沒有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的音律變化,比較平實

  師:要想讀好詩,除了注意語速、停頓、語調、語氣外,還要掌握誦讀的禁忌和要素誦讀幾大禁忌:空、假、平、直、淺、板、淡誦讀三大要素:意明於先而融於情、情動於衷而達於聲、聲顯於外而應於意

  師:現在我們來進一步賞析文字有人說,《蜀道難》全詩內容可用三個“嘆”字來概括,三段文字,大家想用哪“三嘆”來概括呢?用原文的句子來證明你的觀點

  生14:從第一段的“噫籲嚱,危乎高哉!”的“危”和“高”字可知作者一嘆蜀道之高,從第二段的“其險也如此”中的“險”字可知作者二嘆蜀道之險,從第三段的“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可知作者三嘆野獸兇猛

  生15:老師,我覺得他第三段概括得不夠準確,因為第三段強調的並不是野獸的兇猛這裡作者寫野獸的兇猛是為了強調蜀地的地勢險要,這第三嘆應該是嘆蜀地生存環境之險惡

  師:兩位同學概括得非常精要和準確,可見你們對文字的預習和理解非常準確和全面,但第三段最佳的概括還應定為“蜀地戰禍之慘烈”,從“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可知那麼現在大家迅速地到文字中找到關於“蜀道之高、之險、戰禍之慘烈”的`句子

  生16:體現蜀道之高的句子是“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以手撫膺坐長嘆”

  生17:體現蜀道之險的句子是“連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

  生18:體現蜀地兇險的句子是“所守或匪親……殺人如麻”

  師:同學們找得都很準,但找到並不是目的,學會鑑賞這些句子才會提高我們的詩歌鑑賞水平和解題技巧首先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來分析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分別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寫蜀道之難的?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生19:作者分別從蜀國的歷史、蜀道的開通、蜀道之高來寫蜀道之難

  師:那麼,請速讀全文,找出有關蜀國曆史、蜀道來歷的句子和描寫蜀道之高的句子,並簡要分析生20:有關蜀國曆史的句子是“蠶叢及魚鳧……不與秦塞通人煙”,有關蜀道來歷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師:這些句子對寫蜀道之高起到了什麼效果呢?

  生21:寫蜀國的來歷是為了說明蜀地之閉塞,寫蜀道來歷是為了說明蜀道開闢之艱難

  師:作者用了哪些藝術手法極言蜀道之高呢?

  生22:第一段作者以“蠶叢開國、五丁開山、六龍回日”的神話和傳說渲染了蜀道之高,這正是李白豪放飄逸風格的體現

  師:李白這樣寫還有什麼好處呢?

  生23:這樣寫不僅渲染了氛圍,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浪漫主義氣息

  生24:作者還運用了誇張和側面描寫的手法,如“捫參歷井仰脅息”“西當太白有鳥道”“猿猱欲度愁攀援”

  師:透過第一段內容的梳理和藝術手法的探究,我們已經賞析了蜀道之高現在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鑑賞第二段“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這一句在全段中有什麼作用?這句之前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運用了哪些手法?這句之後作者又選取了哪些意象,運用了哪種藝術手法?

  生25:這一句在全段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生26:這句之前,作者選取了“巉巖、悲鳥、古木、子規、夜月、空山”等意象,營造了一個淒冷、空寂、清幽的意境,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透過一系列意象表達了作者的憂患之情、悽清之意

  師:這位同學說營造了一個清幽的意境,這樣的總結恰不恰當呢?大家共同分析一下

  生27:“清幽”是不恰當的,這個詞通常用在山水田園詩之中,用在此處不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