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

  一、交換角度,學造句

  孩子小造句時常會出現“一呼百應”的現象。如果一個學生說“花兒好看”,那麼後面的孩子就是“草兒好看”、“樹兒好看”……不是這種通病,要麼句子內容乾癟。我在指導造句就“對症下藥”,防治這兩大通病。在指導“無邊無際”造句時,先讓孩子們想想哪些地方是無邊無際的,孩子們想到了大海、草原、沙漠、天空……於是我說你能選一個地方用“無邊無際”說一句話嗎?然後我先說一句;“駱駝在無邊無際的沙漠裡行走著。”於是孩子們也學著我的句子說起來。“小鳥在無邊無際的天空飛著。”“小馬們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奔跑。”孩子們的句子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好,一個個都像是一個模子裡套出來的。於是我又說:“我還會說得跟別人不一樣,你行嗎?”孩子們思索之後,一個個嶄新的句子蹦出來了“駱駝在無邊無際的沙漠裡尋找著水源。”“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里遊得小魚我認識。”“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里航行是非常危險的。”“牛、羊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悠閒地散步。”這時我把手中的蘑菇紛紛發給孩子們,並說能在句子後面加上問號或感嘆號嗎?領到獎品的孩子們極度的興奮與活躍。一隻只小手舉得更高“你見過無邊無際的大海嗎?”“看!一群可愛的白鴿正在無邊無際的藍天上自由自在地飛翔呢!”……一個個美麗的句子從孩子們嘴裡蹦出,課堂上洋溢著快樂、興奮,眼睛裡閃爍著靈氣、智慧。

  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才是真理。”低年級學生學習語言更是如此。學生只有在興奮下,豐富的情感被激發才會有表達的強烈慾望,然後引導孩子們多角度思考,進而在無拘無束的對話中生成新的語言。新教材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更體現兒童的情趣,更反映兒童的思想。我們要以文字為依託,從兒童的角度出發,調動學生的情緒,傾心營造與兒童心靈相通的情境,讓滋潤兒童語言、生命發展的陽光跳進課堂。

  二、聯絡生活,悟寓意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故事是六年制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透過青蛙和小鳥對“天有多大”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到得少知道得少,還自以不正確的。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理解“坐井觀天”的字面意思很容易,但是如果要理解並體會這個成語的寓意那就比較困難了,因為這個年齡的兒童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正如課文中的“青蛙”是非常片面的。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達到,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硬塞給學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相信: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同時也是支持者和幫助者。也就是說,教師既要在前引導,又要從旁幫助,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實現和諧的互動,共同完成學習目標。於是,我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特別設定了這樣一個環節:

  無邊無際造句之後,我說孩子們小青蛙聽你們說外面那麼好,他也想跳出來看一看,於是我把青蛙圖片從井底貼到了井口,又說青蛙跳出井裡會看到些什麼呢?讓孩子們想像說話,孩子們從池塘邊說到果園裡,從果園裡說到公園裡……想像力非常豐富,這時我突然丟擲這樣一個問題:這麼美麗的景色,小青蛙以前怎麼不知道?“因為它哪裡也不去?”“你想像它那樣嗎?”“我可不想,我要像小鳥那樣。”於是我的手偶青蛙出現了,低下頭說:“小朋友,我知道錯了,可是我怎樣才能像小鳥一樣見多識廣呢?快幫我出出主意吧!”“我建議你多看書。”“我說應多走走,瞭解一下外面的事情。”“多聽聽廣播,多看看新聞。”“遇到事情,多試一試,多想一想。”“對孩子們,要多聽多看多想多做,那麼你們一定會成為一個見多識廣的人。”

  瞧,孩子們說的,不就是這寓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嗎?雖然他們沒有說出:“不要做目光淺、狹隘的人“但從他們的話語中不難看,孩子們已有所感悟,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2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在於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於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後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於接受新事物,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願選擇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怎樣達到這個效果呢?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環節,用多媒體課件,配上動聽的音樂,展示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時小鳥的廣博見識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麼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穫。

  可以這樣說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彙,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我從無邊無際,大話,笑,著手進入對文字的分析。進入文字後,我的教學重點是從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中,分析二者的特點,實現本文寓意的理解。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3

  [設計理念]

  教材是教學的平臺,更好的利用這個平臺需要我們對教材作適當的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學習空間,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興趣,體會到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把教學、教師、學生三者和諧的統一起來,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學習目標:

  1、會認“葫、蘆、藤”等六個字,會寫“言、每、治”等八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透過課文的學習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出示課件,看圖說話。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讓學生了解“葫蘆”。(瞭解葫蘆的莖、藤、葉、花、果,認識生字“葫蘆”。)

  板書課題———《我要的是葫蘆》

  提問:這個“我”是誰啊?他得到了葫蘆嗎?

  二、學習生字,感知課文。

  引導學生從課文中認識生字,能把生字讀準,並能組成詞語。

  鞏固生字認識。讀一讀: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葫蘆花,可愛的小葫蘆。

  朗讀課文試回答:

  1、葫蘆長的怎麼樣啊?後來有什麼變化?

  2、那個人得到了葫蘆了嗎?

  三、首尾對比朗讀感悟。

  1、引導朗讀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詞。

  從前,有個人種了一()葫蘆。

  花謝後,葫蘆藤上掛了幾()小葫蘆。

  3、比較句子。

  “葫蘆藤上長滿了葉子,開出了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葫蘆。”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引導學生感受第二句話把葫蘆的形狀、顏色和果實的大小寫得更具體,更仔細。

  4、朗讀體驗。

  指導朗讀第4、5句,從“每天”“好幾次”幾個次要中感受那個種葫蘆人急切希望葫蘆快快長大的心情。

  5、設疑匯出第4段。

  那個人那麼喜歡小葫蘆,希望它快快長大,而結果呢?看圖片設疑:為什麼沒過幾天,那可愛的小葫蘆會慢慢變黃落了呢?

  四、感悟體會,深究原因。

  1、導讀課文2、3段。(當葉子上爬滿了一些蚜蟲時,那個人怎麼想?怎麼說的?)

  2、指導學生讀好描寫人物語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內心,進行語言轉換訓練。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有幾個蟲子不用怕。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體會那個人說“我要的是葫蘆”這句話時,心裡怎麼想的?

  3、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小葫蘆變黃落了的原因。

  [設計意圖:課文第2、3段是課文的重難點。我透過問題的設定匯出課文,凸現重點。透過朗讀的指導和訓練,提高了學生語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課文的難點,情感的體驗。]

  五、設定情景,拓展語言思維。

  那個種葫蘆的人見到了葫蘆變黃落下,心裡十分難過,他後悔當初不聽鄰居的勸告。第二年,他又種下幾棵葫蘆,以後他會怎麼做呢?

  [設計意圖:創設一個新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藉以鞏固學習成果,拓展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練習設計: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這句話說明那個古代人()。透過這課文的學習,我懂得了()。

  《我要的是葫蘆》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屬寓言性質。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透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幾點思考:

  一、明確一種思想——以讀品文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者應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且能結合各自生活的實際賦予其不同的內涵。而對語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可謂是一舉多得,事半而功倍,何樂而不為呢?但這所謂的“讀”必須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匠心設計下,有針對性去閱讀。是為著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更深層次的感受語言而選擇的途徑。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找準一個切入點——以題導文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這切入點猶如是照相攝影時尋求的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裝設計師在衣料上最關鍵的一剪。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順機啟發學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說話。因為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紛紛提出:那個人結果得到了葫蘆嗎?那個人為什麼得不到葫蘆?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頗有深度的問題——“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為什麼是葫蘆?”

  三、明確一條思路——以“變”理文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為情感線,或為敘事線。教師要善於把握這條線,並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在教學中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我要的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麼密切的關係?明確了這麼一條線,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採取了分散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當學生學完第一自然段時,透過看圖——學文——品文,引導得出:因為葉子長得好,所以葫蘆才長得可愛。從而為後文的學習打下鋪墊。當學生學完3、4自然段時,我又引導學生小結:因為葉子長了蚜蟲,所以葫蘆才一個一個都落了。最後透過這種變化對比,學生明白了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絡,重難點的突破也就勢如破竹。

  四、創設一種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啟用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一、連線。

  葫蘆lín jū蚜蟲guà mǎn

  鄰居hú lu更多jǐ cì

  奇怪huā xiè掛滿gèng duō

  花謝qí guài幾次yá chóng

  綠色的葫蘆藤開了蚜蟲

  細長的葫蘆葉生了葫蘆

  高高的葫蘆架掛了小花

  二、比一比,組詞。

  掛()語()居()次()

  娃()說()古()吹()

  三、寫出反義詞。

  哭——買——謝(凋落)——部分——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4

  本學期的研討課中,我們選了第四單元中的課文《坐井觀天》進行研討。本課是一篇寓言故事,透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學生知道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所以我把教學目標定為“學習課文中的三次對話;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坐井觀天”的比喻義,使學生懂得目光狹小、見識短小就會把事情弄錯的道理;會分角色朗讀課文。在上一節課的老師的教學中,我們成功地讓學生了解了故事的寓意,會讀出對話,但同時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及時題目歸納和小結比較深奧,對於二年級的學生的理解有一定難度。

  在第二次上課中,我把教學中的小結改成讓學生易讀、易懂的句子,呈現出來讓他們更加了解這故事。而且還回歸課題,引用了日後形容一個人見識少的可以說是坐井觀天或井底之蛙。為了適合二年級小朋友的愛好,我還製作了一些頭飾讓他們在練習對話時更加有趣,更加積極參加到課堂中去。

  雖然我對教學中各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我在以下幾點還做得不夠:

  第一、準備還不夠充分。雖然說,準備時間也有一星期,可是算起來,時間還是太緊了,白天上課沒時間的,晚上的時間也少之又少,而在準備教案時花了很長時間,在背的時間上就少了,所以在上課時,我對教案不是很熟,在講課是思維有點不清晰。

  第二、我上課時語速還是太快。雖然比剛開學有所進步,但對於低年級的教學來說還是偏快一點,需有待改進。

  第三、操練讀課文、句子、對話的方式單一,不夠多樣化。

  第四、學生的課堂紀律不夠好,沒有及時糾正,可以透過表揚其身旁的同學以達到提醒開小差的同學。

  在今後的日子裡,我會努力改正,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使自己進步得更快。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二

  透過引導,同學們開始由一人讀,到兩個讀,最後到4個小組讀。漸漸地終於有幾個小組爭著要上臺表演,氣氛熱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他們不但能大膽地分角色朗讀,而且還能用不同的語氣邊讀邊做動作,讀出反問句和感嘆句,為了讓學生到更好地理解“坐井觀天”這個成語,我還將自己早已準備好的,可以捲起來觀看天大小的紙張發給沒有紙張的同學,讓他們嘗動手的樂趣,使他們融入班集體中來,使這些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由於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由表現自己的平臺,學生們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觀察時所看到天的大小,以及對“坐井觀天”一詞的理解。並從中悟出道理來,知道此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見識有限,眼光短淺。”學生想像力豐富,真令人驚訝呀!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5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透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透過對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這一課內容較簡單,因此,我決定讓學生自己讀讀課文,自己來處理相關問題。學生動手畫相關句子,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單靠單純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得到的,而是在學生入境入情、充分閱讀、感悟的基礎上,自悟出來的`,有了語感讀出來的。因此,在本節課上,我讓學生多方式朗讀,目的是讓學生讀中感悟。

  在本節課上,我對每一個問題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每一個問題的設立要達到既要有思考價值,又要能引起學生興趣。改變了簡單的“問答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互相釋疑,合作釋疑,培養他們勤思善問的習慣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6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今天我執教的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13課《坐井觀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透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

  首先是對“無邊無際”這個詞語的理解。首先讓學生想象天有多大,在讓學生說說無邊無際的( )拓展思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天很大,無邊無際。在此基礎上回到文字,”我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想下來找點水喝“讓學生說話,說說小鳥也許飛過哪裡。學生的想象力十分豐富,回答的十分精彩,小鳥也許飛過高高的山,大大的城市等等。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

  然後是對寓意的理解。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完成這一目標時,我著重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說的“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抬頭”藉助青蛙在井底的軟體,讓學生邊讀邊思:青蛙為什麼會錯?得出結論: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他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一個“笑”字溢位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為正確。透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也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

  3、透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學到的道理指導今後的學習生活。

  4、角色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訓練學生感情朗讀,以致達到表演讀的程度。

  在課堂實際操作時,對學生的引導方式上有待改進,由於在課前沒有精心設計語言,導致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過於瑣碎,看上去自己有點忙亂,教師的引導在課堂上顯得尤為重要,今後課堂引導要講求技巧,儘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把學到的詞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讓語文發揮其工具性作用。

  最後要感謝鄭慧老師和祝紅豔老師的點評,這對於我的教學行為有很大的幫助,並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也感謝學校給我鍛鍊的平臺。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7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對《坐井觀天》寓意的理解可能不盡相同,教師不必強求統一,而應鼓勵學生的多向思維,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在續編《青蛙跳出井口後》的教學中,教師也應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提倡學生的創新意識,體現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課堂上要注意創設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自由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和生機。

  另外,在實際教學中,這個寓言故事可能會引出許多值得探究的問題,教師應巧妙應對課堂中學生的奇思妙想,正確引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