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工作彙報> 資訊科技工作彙報

資訊科技工作彙報

資訊科技工作彙報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接觸到彙報的場景越來越多,彙報的主要內容有工作摘要、內容、花費時間、對應任務、完成情況、總結等,你有了解過彙報要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訊科技工作彙報,歡迎閱讀與收藏。

資訊科技工作彙報1

  一、對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理解

  經過10餘年的實踐與總結,中國政府提出了“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這一推進教育資訊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資訊化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要實現這一根本目的,僅僅擁有先進的資訊科技基礎設施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一些資訊科技手段是不夠的。當今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新的技術和手段的運用上,而且對教育的發展帶來更新的理念和動力,使教育內容、方法和模式發生深刻變革。因此,教育資訊化的關鍵在於要將資訊科技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運用資訊科技逐步改變原有的教育教學過程與模式,實現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向以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的教學方式的轉變,並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習者的需求,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範圍內選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進一步突破傳統教學活動的時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學的效率與質量。這一變革的過程就是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融合的過程,只有融合才能體現出資訊科技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作用,這才是教育資訊化的本質。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術應用,而是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相互促進。一方面,資訊科技要進入教育教學過程,改變教育教學模式,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發揮資訊科技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要實踐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資訊科技提供支撐,同時也為資訊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隻從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改變“教與學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時從改變“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角度)去強調資訊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只是將資訊科技應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還沒有觸及到教育的結構性變革。他認為要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覺地認識到:不能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而必須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的結構性變革—也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出新型的‘主導一主體相結合’課堂教學結構”。這正是《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規劃》之所以提出、並倡導“資訊科技要與教育深度融合”這一全新觀念與做法的基本出發點,也是“資訊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質與確切內涵所在。

  二、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總結過去的經驗時發現,推動教育資訊化不能簡單地搞硬體驅動,而忽視課堂教學應用,這種方式做起來相對容易,但難以持久,並且效果也是會大打折扣的。我國教育部公開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採取應用驅動,一是要著眼於解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在教與學的主戰場中開展應用。這種應用應該是師生廣泛參與的日常教與學的活動,應該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應該是對即有教學方法的改造與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應用、實現新的應用。也就是要從教育教學的目標要求和學習者的需求出發,以促進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為目標來安排教育資訊化工作。只有聚焦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才能找到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點,才能真正體現融合對於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強大支撐作用。

  他們認為,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永無止境的,技術的不斷創新會給應用提供新的動力和條件,教育的需求和發展也會給資訊科技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促進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在課堂日常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習者學習方式便捷化、學習支援個性化,從而獲得高質量的學習結果,是教育資訊化發展的方向和本質,而且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是教育資訊化的希望所在。

  中國政府確定的“十二五”期間“三通兩平臺”的`核心目標與任務,都是按照應用驅動的基本思路提出的。 除“寬頻網路校校通”屬於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範疇,“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都是從不同側面強調推進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班班通”強調的是數字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與資訊科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深入普遍應用。他們提出了以建設“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路課堂”三種形式推進“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雲技術為學習者提供的網路服務空間與環境,努力使每個學生或教師都可以擁有一個網路上的個人管理平臺,逐步實現課內、課外的教學、學習與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資訊化未來的發展方向,強調以網路為載體,著重探索資訊時代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新模式。

  三、網路環境下的成果

  近年來,美國可汗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等著名高等學校正在引領的美國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MOOC)的熱潮,可以說都是資訊科技與教育融合的成功案例。

  當然我國也在積極的探索中,例如:天津市十九中學是一所有91年辦學歷史的公辦初中校,多年來雖然教師非常努力,但由於生源不理想,教學成績難以和重點校媲美。為了讓學生提高成績、樹立自信,學校在七年級成立教改實驗班,採用“新知點”個性化學習檢測平臺,探索資訊科技與教學融合的教改之路。學校在未給學生和家長增加任何經濟負擔情況下,率先在七年級開展教改實驗。教師們放棄休息,利用每天放學後一小時時間,義務組織學生進行個性化線上學習檢測。

  實驗班雖然剛進行十六天,每天1小時, 45位參加實驗班同學的成績,在月考中不同程度都有提高,26人在年級排名提高15名以上,很多同學單科成績提高30多分,還有幾位上初中就未及格過的學生,這次也能取得80分左右的成績,更關鍵的是,這45位同學的學習興趣大為提高,從被動變為主動學習。

  面對成績,學生們難以置信,而校長和教師們卻極為坦然,孫茁校長指出:教學模式一樣時,生源決定教學效果;生源一樣時,教學模式決定教學效果。孫茁校長強調:網際網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堅信也能夠改變學習模式。我們要尋找資訊科技和教學的融合,才能在減負基礎上,有效提高學生的成績。

  他們的改革不僅是把優質課程資源透過網路實現世界範圍內的共享,更重要的是應用資訊科技改進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變革了傳統的教學組織方式,大大激發和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由於資訊科技和教育教學的融合,較好地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和質量控制,使學習者的學習變得更加主動和個性化。從這些成功的案例看出,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對教育帶來的不是簡單的技術或方法的改進,而是一場深刻的教與學的革命。

資訊科技工作彙報2

  我們學校在20xx年就已裝備95系統的計算機教室,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及上級領導的重視,於20xx年,有裝備了農村遠教裝置,特別是今年春季又為我校配備計算機5臺,為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提供有力的保障。為順利進行電化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矗現將我校資訊科技應用工作彙報如下:

  一、更新觀念,與時俱進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不斷髮展,學校電教工作愈顯重要,自20xx年秋,我們就鼓勵廣大教師應用課件進行電化教學,當時沒有電腦。老師們就開動腦筋,把自家電腦搬到教室,運用原有的影片展示臺,進行電化教學,到20xx年春,我們的公開課教學已有80%老師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但由於當時條件有限,僅侷限於辦公室1臺電腦,1臺能接受電腦的電視機,20xx年秋,中心校提出:公開課教學必須使用資訊科技手段教學,乘藉此次東風,我校教師人人參與,應用率達100%,就連老教師宋先芳也會熟練應用多媒體,今年春,上級又配備了移動多媒體和中心校的固定多媒體,我們就好像如虎添翼,應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就兩臺多媒體設定了實名制課程表,要求這兩臺多媒體,在學生上課期間一刻也不能停,就應了張校長的一句話:“能叫用壞,不能放壞”。全體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資訊科技教學中,另外,我們還鼓勵全體教師建立部落格,發表博文。實踐證明: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時代早已離我們遠去。現代教育技術已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強大動力,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

  二、強化管理,納入評價

  自去年以來,我們就將電教應用工作納入教師的年終考評,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成立資訊科技工作領導組,完善了電教裝置,電教資源的使用,特別是本學期開學以來,我們採用了電子備課,徹底放棄了備課本,要求人人電子備課,製作課件,納入常規序列。真正是電教工作與常規教學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體現了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

  三、注重培訓,提高素質

  自20xx年始,我們就注重教師培訓,我們採用請進來,走出去,集中培訓和”一幫一“自主培訓四種方式進行培訓。是所有教師更新了觀念,提高了專業化水平。暑假期間,我們選派馮晉軍、金念華兩位老師參加了縣層組織的電教培訓,先後請運城網路公司林經理、移動公司劉先生等針對我校硬體及網路問題進行了培訓。

  本學期,我們進行了《快捷鍵的使用》,《課件製作》《如何向校本資源庫上傳資訊》等培訓。同時制訂出”一幫一“名單,責任落實到人,有骨幹教師和青年教師培訓中老年教師,加上透過一系列的培訓,我校教師已全部掌握了資訊科技的基本操作,能製作簡單課件。加上我校的楊珍蘭、宋先芳二位年齡偏大的教師,現在也能運用自如。樊翠萍老師剛開始由於對課件製作生疏,運用不熟練,但她刻苦專研,虛心學習,現在也得心應手,如今,資訊科技已成為我校教師教學工作的最基本手段,是我先呈現了硬、軟體同步發展的局面。

  四、加強教研,加快整合。

  透過網路,教師可以獲得各方面的資料,拓寬了視野,優化了課堂教學,變抽象為形象,變靜為動,讓學生在樂中學,樂中練,李萍老師的《比賽層次》在中心校公開課觀摩教學中,贏得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課堂實錄作為優質課被選送到縣局。

  五、資源共享

  1、自今年春,我們每位老師都建立了部落格,截止目前共發表博文121篇,真正走出封閉,在網際網路上與學術交流。

  2、建立了初具規模的校本資源庫,教師上傳教案400多份,課件100多份。

  3、廣大教師還積極參加國家教育學會舉辦的第四屆優秀論文、教案等評選大賽,發表論文、教案等27篇。

  六、遠端下載,充實資源。

  我們堅持每天24 小時IP下載,充實教育資源。截止目前,我們共接受各種資源250份,使用198份。

  七、提高資訊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本學期,我們週一至週四的三至五節課為學生資訊科技課時間,充分利用網路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透過學習,現大部分學生能正確運用畫圖及文字處理軟體,高年級學生還能應用Excel、及PPT軟體。

  目前,我們學校的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已走過摸索期,進入正常的應用階段,當然,我們還將不斷努力,不斷探索,不斷尋求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資訊科技效益,加快我校教育資訊化發展程序。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