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 【必備】談讀書作文4篇

談讀書作文

【必備】談讀書作文4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談讀書作文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讀書作文 篇1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是學習的一種載體,對人的一生起著關鍵的作用。

  讀書開啟心智

  韋應物浪子回頭發奮苦讀成為格調淡雅的傑出詩人;王國維飽覽詩書,諳熟儒道成為一代國學大師;于敏最好讀書,勤讀善思,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開卷有益,書裡的知識無窮無盡,在書中可以和高尚的心靈為伴,與傑出的思想共舞,體會字裡行間的奧秘,瞭解事物的真相,探索那些肉眼不可見的精神世界。一個人的閱歷總是有限的,而書恰好能彌補知識的不足,開啟我們的心智之窗,使我們走向成熟。

  讀書塑造靈魂

  身體和靈魂,要麼旅行,要麼讀書,總有一個在路上。人生就像一條長長的路,在書中,不僅有眼前,還有詩和遠方。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讀書就像是在雕塑一件工藝品,擦亮它的眼睛,擴大它的步伐,裝點它的靈魂。“已識乾坤大,尤憐草木青”應是最好的解釋,當你的知識積累得足夠多時,不驕不奢,還能憐惜那不起眼的草木的長勢,這便是人性的完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多了,那些平凡無奇的事物也有了蘊味,達到“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的境地。

  讀書代表人生

  字如其人,讀書代表人生亦為不可。看什麼樣的書,看多少書就決定了人生的走向、人生的高度。所謂“讀書無用論”就是針對讀書所帶來的回報有多大提出的。可是讀書本是“無用”的,因為它永遠不可能等價於物質財富,它的收穫是內在的、隱形的、無功利性的,如同宇宙一樣看似空曠卻豐富燦爛而無邊無際。朱子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字面上看自然給予我們的感悟比書純粹得多,但離開書本,光靠時間的滄桑獲得的感悟,這樣的感悟實在是微乎其微。當你逐漸瞭解自己,拓展視野,放下名利,或者說讀書到了一定程度,書中的理趣便如泉湧一般參悟人生。淡泊、寧靜,人生如同讀書,勤奮不懈,人生才沒有遺憾。

  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就像喝不解渴的酒,吃不能飽的點心一樣,看似無用的裝點,其實是人生的必需品。以功利讀書的不過是生活的奴隸,以淡泊之心讀書,也許這一漫長過程無法給你帶來物質上的財富,但你豐厚的心靈足以成為你最寶貴的財富。當然勤奮刻苦的人還是有回報的,而且現在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讀書已成為多數人的`追求。

  多讀書,讀好書。

談讀書作文 篇2

  讀書,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性情,使人的情感更細膩,舉止更優雅,氣質更深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非讀書是不能達到的。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這是一代宗師苦讀詩書至登峰造極時的感悟,讓天下讀書人感慨良多。

  讀書好處和重要的道理人所共知,再加上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會經常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歌德說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自己深有這樣的體會,參加工作後發現在學校所學的知識非常滯後,計算機網路技術更新換代太快,要做好工作,就需要學習、學習、再學習。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自己目前所具備的實用性知識和技能大多是工作之後學習、掌握的。所以說,學習是終身的,學習就離不開讀書,讀書與工作應該同步進行。

  透過今年的讀書學習,自己深刻地認識到無論在什麼崗位,要想取得顯著的成就,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廣博的知識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基礎,這就像蓋高樓大廈,基礎不堅實,要想很容易地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在讀書的選擇上,今年我主要讀了以下書籍:一是專業類的,例如《電腦報》、《網管員世界》,不斷積累自己的專業知識,瞭解最新動態;二是歷史類的,讀了《一生必看的帝王史》,體會到讀此類書籍對自己做人和分析問題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更能瞭解事物演變的過程,從而認識今天的世界;三是哲學勵志類的,讀了《細節決定成敗2》、《人品比能力更重要》,增強了自己把握事物矛盾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更進一步端正了自己的思想,增強了自我發展動力。

  讀什麼書是戰略,怎麼讀書是戰術,戰術與戰略同等重要。自己日常讀書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專題式閱讀”。一段時間集中讀一類書,圍繞一個專題讀,例如讀《細節決定成敗2》,務求使自己“讀得快”、“進得深”、“悟得多”,透過閱讀此書,不但使自己認識到細節與責任制、細節與專業化、細節與創新之間的關係,而且進一步完善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轉變了思維方式。二是“任務式閱讀”,以完成任務為中心,帶著問題讀。透過閱讀相關書籍和查閱文件資料,去解決日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在網上審批業務流程除錯的過程中,還經常請教別人,切實把資訊化技能與國土業務相結合,使此類讀書學習具備“指向明”、“有時限”、“效率高”等特點。三是“休閒式閱讀”。例如讀歷史傳記類書籍,用“快意閱讀”豐富生活和陶冶情操。

  要讀的書太多,而工作和生活事務又很忙,那麼讀書的時間哪裡來?魯迅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就有了。我們的溫總理是這樣說的:“一個人一天總可以抽出半個小時讀三四頁書,一個月就可以讀上百頁,一年就可以讀幾部書。”因此,讀書貴在恆。讀書不僅是工作進步的需要,更是思想成長的需求,思想是一個人的靈魂,帕斯卡說,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思想。讀書關鍵是完善自己的思想,思想的深刻源自讀書的廣博,而讀書的多少直接關係著思想是否豐富!因此,堅持讀書和多讀書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只有堅持讀書才能讀更多的書。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託利得說,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只看腦子裡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因此,要‘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即不僅要學會動腦,而且要學會動手;不僅要懂得道理,而且要學會生存;不僅要提高自己的修養,而且要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我將謹記:“透過讀書可以溫暖人心、提振信心、寄託希望,透過讀書可以掌握知識、增強本領、勇於創新。“書籍是不能改變世界的,但讀書可以改變人,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讀書可以給人智慧,可以讓人溫暖,可以使人成長。”

談讀書作文 篇3

  讀書,這古人傳下來的良好習慣,如今仍然被人們推崇。原因很簡單:不少人因讀書而受益,或大或小。那是因為他們熱愛讀書,最終書成就了他們。當然,若毫無方法地讀書,一定是行不通的。

  讀書,在我看來,就應讀自己喜歡的。若隨波逐流,讀別人所說而自身並不喜歡的“好書”,猶如將美味佳餚拿出去餵了牲畜,既浪費了時間又褻瀆了他人眼中的“好書”。

  若有讀書的方法,誠哉是好。遇到文筆精妙的篇章,宜多讀幾遍,記住情節,並懂得文章何處優美,為何優美。若有興趣,亦可仿寫一文。至於做筆記或續編故事等,便是個人之愛好,此處不應多提。

  讀書更多是收穫知識與寫作技巧。遇見幾本好書,讀下來,就會使人的寫作手法甚至寫作風格為之改變。從書中積累的知識多了,再加上別出心裁的構思,寫出的文章必然流光溢彩。若所有人都不讀書,都用同一套寫作方式,文章就難免千篇一律,那麼文章又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呢?普通人和大作家又有何不同呢?千百年來的習慣就要從此廢除嗎?可見,大家如果都不讀書,必有嚴重後果。

  綜上所述,讀書這件事情不容小覷。所以,珍惜每本你讀過的好書,讀好每本你在讀的好書吧!

談讀書作文 篇4

  八十九歲高齡的冰心曾在《憶讀書》一文中深情地寫到“我永遠感到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冰心奶奶根據自己多年的讀書經驗,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九字箴言的內涵,讓我和我的學生學過之後都受益匪淺。 關於讀書,我也有話要說,特別是從事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以來,閱讀成為了我津津樂道的好習慣。

  儘管我的“閱齡”不長,無法像冰心一般列舉出那麼多重頭的名著名篇,卻也熱切地想把自己讀書的心得體會攤開來和我的學生一起分享分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用在讀書方面絲毫不假,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單靠佈置讀書筆記是遠遠不夠的,重點還在於提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對於剛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科數目陡然增加,一時間彷彿手邊有了讀不完的“書”,而真正讀“書”的時間卻少了很多。這裡此“書”非彼“書”,就是所謂知識技能資訊與閱讀興趣之間的衝突,不要在功利性的閱讀獲取上失掉了兒童追求愉悅的天性。我曾見過初中班的孩子捧著彩圖版的《安徒生童話》看得忘食的,這時你並不用提點換本原版故事書或許對作文更有幫助,因為閱讀全在手捧書頁心境愉悅的狀態之中。“開卷有益”,書讀得多了,自然而然擇書的深淺就心中有數,教師、家長只能從旁指引,無法代步。 讀書除了培養興趣以外,還要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

  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新書發下去之後,給定十分鐘的時間,請同學們自由翻閱,時間一到,讓學生分別講述他們所看到的內容。結果當然五花八門:有的說看到了某篇吸引人的小故事,有的評述對這本書的深淺好惡,而真正養成了閱讀《序言》、檢視目錄習慣的學生卻很少。 我讀書的時候,一般都會先看目錄。目錄是提綱挈領,是作者思路的高度概括。透過目錄,知道作者的一個大概思路,沿著作者的思路一路走下去,會讓你的思路和邏輯越來越系統、嚴謹和清晰。因為,讀書不僅是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更重要的是,開打思路,學會更深入地、角度的思考。帶著一個清晰的框架去讀書,你會感覺自己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尋找你關注的部分,從而綜合地分配哪些章節粗讀,哪些章節需要細細品讀。

  古語云,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看一本書就像和作者對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可以提高學識,豐富人生的閱歷。讀書的時候,最好要有一支筆,把精彩的觀點或闡述劃上線,或把自己的感受隨時寫下來,或把相左的意見批註在旁邊,再去現實中尋找解答,這都是實現對話的有效途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養成多方位調動感官來讀書的習慣,也是終生受用的經驗。

  書讀得多了,還需要搭建一個良性的互動平臺,讓學生可以發表見解,交流心得體會,這是教師完全可以在班級內幫助完成的。例如,建立閱讀興趣小組,定期地組織閱讀探究活動。分組查閱相關作家的生平資料、作品風格等資訊,一來實現組內的資源共享,二來能提高讀書的效率,獲得多維的思考方式。總而言之,讀書活動要在積極愉悅的氛圍之中進行,要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完成“要我讀”到“我要讀”的心理過程的轉化。 一朝踏入教育行業,深知自己任重道遠。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未來要讀的書還有很多,如何養成一個好的讀書習慣仍是我不懈探索的課題。希望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我也能有一天自豪地說出冰心老人的話——“我永遠感到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