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魯迅祝福讀後感範文集合

魯迅祝福讀後感

魯迅祝福讀後感範文集合

  【篇一:讀《祝福》有感】

  《祝福》是魯迅的一篇小說,小說主要是透過文中人物鮮明形象的描繪來反映現實社會的黑暗,文章中每個人物都有特別的人物形象,而魯迅則用一雙巧手,運用許多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通讀了全篇小說給我的印象最深的可能要數祥林嫂了,祥林嫂在小說中一直充當一個下層階級的婦女形象,起初,她的生活還是比較幸福,早先嫁了祥林,後來祥林死了,她便一個在家中幫別人幹活,後來這家主人準備把她嫁給另一個人,而她自己卻不知道,後來強行讓她去拜堂在禮堂上她還不惜頭破血流也要反抗,由此可以看出祥林嫂真的是一個敢於鬥爭的人但卻永遠無法衝破封建思想禁錮,所以永遠也只能四社會下層的婦女,後來她和老六日久生情結婚生子,漫漫的生活恢復平靜。可老六在一次活動中一累之下昏了過去,從此一病不起直到後來東家來收房子老六也從此倒下,後來祥林嫂的兒子在深山裡玩又被狼吃掉,從此祥林嫂變的瘋瘋癲癲,見到別人就說自己的兒子被狼吃掉的事,因此大家都疏遠了她後來她又經別人介紹去了鎮上的一個大戶人家幹活,後來這家老主人知道她嫁了兩次說是白虎星轉世,有煞氣,所以什麼事都不敢讓她做,而祥林嫂卻一直想不通,後來又經別人說捐門檻可以去煞氣,所以祥林嫂便一直捐門檻,而老夫人還是一直不放心,所以把她逐出家門,在風雪之中漂泊而死。

  小說一直都是以祥林嫂的個人生活來貫穿全文,社會階級的矛盾在祥林嫂身上完全得到了頂峰,祥林嫂的一生都揹負著祥林這兩個字,充分說明了她一直都沒有走出死去丈夫的陰影,沒有走出社會的黑暗。

  那麼,我們現在的社會不也存在著相類似的問題嗎?現在的人們有的依舊守著古代人的思想觀念,無法突破這種傳統,這樣人類就無法得到進步,而魯迅在文中為我們展示的祥林嫂的形象,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在讀完全文後,我不禁想,到底是水害了祥林嫂,是魯四老爺?是魯夫人?是四嫂?還是她自己。我想這些都可能與祥林嫂的死有關,但都不是主要原因,原因是什麼呢?祥林嫂一輩子都是一個有活力的人最終是什麼炸幹了她的精力?最後只能是無人問津在風雪中漫漫倒下,她這一倒為魯迅的文章畫了一個句號,而留給我們的又是什麼呢?是對政府的抗議?我想應該抗議的不是政府,而是那一顆早已塵封且思想禁錮已久的心。

  我為祥林嫂祈禱,也為全人類祈禱,祈禱那一顆靈魂最黑暗處的心靈,以此來使它明亮,展露人性的光芒,敞開,迸發希望的火光。

  【篇二:魯迅祝福讀後感】

  魯迅很善於運用自然環境描寫來烘托悲涼的氛圍。文章運用了倒敘手法來敘述故事情節。開頭便寫了魯鎮新年送社爆竹的震耳欲聾。這裡的景物描寫預示著魯鎮正沉浸在辭舊迎新的喜悅氣氛,家家戶戶都在忙碌著,這與淪落為乞丐的祥林嫂在這閤家團圓的日子孤苦無依的死於祝福之夜的街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添了濃重的悲劇氣氛。文章的字裡行間全都透露處一個詞“悲劇”,小說中的人物塑造,環境描寫無不都是為著這一個詞而服務的。

  對於“祝福”過程的詳細描述說明了這一節日對魯鎮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魯鎮的每一絲空氣,每一個地方都充斥著忙碌的氣息,人人都在忙碌著,似乎不該有人無事可做。只除了祥林嫂。同時在這一習俗中也能看出男女地位的高低尊卑。每年為“祝福”作準備,女人們總是最忙碌的,她們乾的也只是一些粗活,拜的只能是男人,因為女人拜祖先、拜福神是不吉利的,是對祖先的大不敬,由此可見當時女人的地位是多麼的低下。這似乎都在預示著主人公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的必然性。

  小說透過表現人物性格中自私、冷漠的一面,來揭示祥林嫂所處社會環境的冷酷無情。魯四老爺、婆婆、大伯以及魯鎮其他的人也都表現出了對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冷漠的一面。祥林嫂正是在封建宗法禮教制度枷鎖的控制之下,在人們的漠視之中,在熱鬧的祝福之夜帶著對鬼神的恐懼,孤獨的走向她生命的終點。魯迅透過對熱鬧的自然環境的渲染以及對冷漠的社會環境的刻畫揭示了祥林嫂這一悲劇人物形象的悲劇命運形成的必然結果。

  【篇三:《祝福》讀後感作文】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突然好想開啟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著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麼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著。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裡,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著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著我們。我們都承受著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著我們,就好比束縛著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著應試製度,認為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這裡,我們的悲傷沒有淚。

  【篇四:《祝福》讀後感】

  今天,我們讀了魯迅的《祝福》,其中祥林嫂的一生引出了我無數的感慨。魯四老爺說:“祥林嫂是窮死的,在我看來,用來形容一個在被封建思想統治的社會中死去的她,是再貼切不過的了,因為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得出來……。”

  第一,從祥林嫂初到魯鎮,就已經註定了她一生的悲劇。她當時已經嫁人並且喪偶,是受不了婆婆的嚴格管制才逃出來做工的。更不幸的是僱主——魯四老爺夫婦是一對深受封建禮教思想毒害的衛道士,初到魯鎮的時候,魯四老爺就因為嫌棄她是一個寡婦而不喜歡她,以至於後來別人都休息了,她都在通宵地做著男人才會做的重活,但她面對這樣的剝削和壓迫居然沒有反抗,而是逆來順受。只是為了能擺脫婆婆的管制而已,後來還是逃不過,被迫再次嫁人,然而好景不長。兩年之後她的丈夫兒女相繼死去,她不得不再一次回到魯鎮做工,然而這次別人對她的眼光都變了,都認為她是殘花敗柳而處處排擠她,從禁止她參加常人的祭祀活動就看得出來,最終,她被這種精神折磨給活活逼死。然而,造成這種悲劇她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因為她自己也認為自己不乾淨,所以才會有將一年的薪水拿去捐門檻的舉動,如果她敢於反抗,及時離開魯鎮的話,也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發生了。

  第二,魯四老爺這樣的衣冠禽獸是直接殺害祥林嫂的兇手。因為他們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封建宗法這三把刀捅向了她的胸膛。首先,婚姻應該由個人意志所決定,祥林嫂的婆婆不顧其的想法,強行將其再嫁給他人。如果是這樣也就罷了,當她再回魯鎮之時,魯鎮的人面對她的遭遇不但不同情她,反而以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判斷她是一個不乾不淨的人,並且剝奪了她參加祭祀活動這樣的做人的基本權利,然而,最後一擊卻是在柳媽身上,她以封建思想認為祥林嫂不該活著,更認為她死後會受到懲罰,這一番話擊垮了她最後一點做人的希望與權利,因此,魯鎮的所有人都是直接導致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劊子手

  第三,這是封建思想下的必然產物,祥林嫂只是千千萬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婦女中的一個縮影罷了。有更多不知名的婦女也經受著像她一樣的苦難,因此作為一個窮苦婦女的她自然也無法擺脫厄運。所謂的"窮"死的,實際上就是被封建思想剝奪了生存的權利,走投無路而死。

  在20世紀20年代,正處於新舊文化的交替時期,雖然封建帝制早已蕩然無存,但封建禮教卻仍然根深蒂固。因此,作者想借祥林嫂這個典型人物。來呼籲人們解放思想,推翻封建禮教,腐朽的事物總是要滅亡的,20年後,封建思想終於被偉大的馬列主義所取代,由封建思想組成的監牢也永遠的隨之崩塌,這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黑暗現狀,對如今生活在沒有思想壓迫的法制社會當中的我們,是有深遠意義的,它告訴我們要更加要珍惜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

  【篇五:祝福讀後感】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題記

  第一次讀《祝福》是在初一的時候,記得讀完後印象最深的當然是祥林嫂,那個時候總覺的她是那麼的不幸,總覺的是老天在和她開玩笑,亦或是她上輩子做了太多的壞事,這輩子要用一生的時間來補償。

  而今,學完《祝福》之後,當初的想法一下子消失了,在同情祥林嫂的同時也認識到祥林嫂的命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更不是老天在和她開玩笑,而是封建禮教根深蒂固的影響不允許她過上好日子。

  我真想對祥林嫂說一句:“祥林嫂,你真傻,你不該去反抗,縱使你有千萬種委屈。”祥林嫂的命運,怪不了別人,怪不了四爺的頑固,怪不了婆婆的自私,怪不了柳媽的無知,要怪就怪她不懂得男尊女卑,不懂得逆來順受,不懂得聽天由命。祥林嫂一定知道她自己擺脫不了悲慘的命運,可她就是要反抗,殊不知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繩子已經佈下了天羅地網,幾千年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已經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企容她這區區的一個弱女子就能改變得了?它們是如此的偉大,偉大到連廟祝都厭棄她去捐門檻。貞德她不該頂撞封建制度,她錯就錯在沒有認識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沒有認識到命運不是自己說怎樣就是怎樣……

  “然而在現世,則無聊生者不生,即使厭見者不見,為人為己,也都不錯。”你為何要再回魯鎮呢?你不來該多好,既不會惹人厭棄,也不會落魄成為乞丐凍死在街頭,如此一舉兩得的事你為何不去選擇?

  ……

  再讀《祝福》心情更是百感交集。封建制度的種種惡行,讓人從骨子裡痛恨,“人吃人”的現實更讓人咬牙切齒。從祥林嫂身上,我們看到了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的悲慘遭遇,所有的一切都證明著:封建思想是社

  會中的一個毒瘤,我們必須徹底的把它根除,決不能手軟!

  再次,我們應該慶幸,慶幸自己生活在當今的年代,沒有封建的毒害,現實中祥林嫂的命運不會重演,品古論今,我們應該引以為鑑,讓這個社會朝想更光明的方向發展。

  【篇六:《祝福》讀後感】

  個人認為,《祝福》是魯迅寫得最好的小說。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這個人物活生生地表現出來,把世態的蒼涼,封建社會的黑暗暴露無遺。無論是從選事,還是從寫作方法上來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為,魯迅只是一個思想前衛,語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為他的雜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後,我對他的看法改觀,覺得他是一個憑著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祝福》一開始用一種很悲涼的手法渲染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們滿目瘡痍,感到荒涼和痛苦。然後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劇。魯迅的敘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綁走——再嫁——失夫失兒——再打工——遭唾棄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達出來,沒有絲毫的拘束。魯迅沒有在文中對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卻能在敘述中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表現他的深刻的文學造詣,我想這種文章寫作方法是我們最難學習但是又是最需要學習的。

  我覺得文章最精彩之處是文章的題目“祝福”,文章為什麼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寫的是悲劇,但是卻用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題目,這正是魯迅最高明的地方,簡單的“祝福”兩個字,把悲憤和希望都表現出來,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現生活的。而魯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當時的社會的黑暗愚昧展示給讀者。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了後,她回到魯家打工,主人並沒有關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現比不上以前了,而且還認為她是個剋星,在祭祀的時候不讓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資去捐了條門檻,但是卻仍然沒有法改變大家對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過不了自己一關,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殺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卻沒有人把她當人看待,只是說她死的不是時候。我看完這篇文章時,覺得很壓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會推翻才能鬆一口氣似的,我想,這就是魯迅的精神力量吧。魯迅用筆和黑暗作鬥爭,用文章來解放人們的思想,魯迅堪稱中國精神領域界的教父。魯迅在文章中設計了一個麻木的祥林嫂,當她在面對別人的嬉笑時,眼睛呆呆地望著前方。我想,這也表達了魯迅那當他面對愚弱的國人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吧。

  屈原曾經反覆這樣吟誦:“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想魯迅在這文章中表達的也是這樣的一種無奈。這種無奈是矛盾的,深深的折磨著他的靈魂,對於這樣的靈魂,我是同情他的。

  有人說,魯迅已經離我們遠去,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僅僅就是從《祝福》上面說來,魯迅還是離我們很近的。離我們遠的只是那封建社會和那愚昧的人們。作文

  【篇七:《祝福》讀後感】

  祥林嫂,這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說人物,而是一個無比深刻的藝術典型,是舊中國被侮辱與被迫害的廣大勞動婦女的化身。祥林嫂的悲劇,正是呻吟在社會最底層的廣大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真實而生動的寫照。——題記

  曾記得,在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提到封建社會的政權、族權、夫權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大極大的繩索。而祥林嫂就是被四條繩索活活勒死的一個屈死的冤魂!她悲劇的一生是對罪惡的封建社會制度和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

  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就如魯迅在《燈下漫筆》一文中,概括的中國人民歷史命運的兩種表現形式:一“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二“欲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家當女工,可以說是“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她在魯四老爺家出的是牛馬力,吃的是殘湯剩飯,工資十分低微,但她卻十分滿足。不僅賣力幹活,而且“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她並不認為魯四老爺家壓迫她,剝削她,反而對魯家還有一種忠實得感激之情。這就是中國農民忠厚善良卻缺乏階級覺悟的悲哀。然而,連這樣的時代也並不能維持太久,隨之而來的是欲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由於封建的“夫權”,她被婆婆綁架回去,而且賣給了深山裡得賀老劉。好不容易和賀老劉在一起度過了兩年對她來說已經非常幸福得時光。但很快,賀老劉病死,心愛得兒子阿毛也被狼叼去,大伯趁火打劫,前來收屋,她被封建得“族權”趕出深山,不得不再度到魯家當傭人。而因為她的過去經歷,在魯四老爺心目中,她以成了“不乾淨”,“敗壞風俗”的人,被無情剝奪了參與“祭祀’的權利。正當她困惑不解得時候,又受到封建”神權“的進一步打擊。做了封建迷信犧牲品得柳媽得一番話,又向祥林嫂心靈深處狠狠得剜了一刀。當她支取歷來積存的全部錢,指了門檻,她內心舒暢,坦然地回來,本以為一切都會好轉,得到的卻仍是“放著吧,祥林嫂”這樣的拒絕。

  祥林嫂已然已經受不住這個以外得沉重打擊,她當時就說“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一個善良的靈魂被徹底摧毀,欲做奴隸而不得的祥林嫂,終於一步一步地被推上了死亡的深淵。

  而然,最大的不幸並不在於祥林嫂這一連串悲慘的遭遇,而在於她一再地把自己的不幸當成幸福。這才是祥林嫂不幸中得最大不幸,悲劇中的最大悲劇。

  魯迅用這一支飽蘸了滿腔悲憤的筆,入目三分地描寫了祥林嫂悲劇的一生,也深刻揭露了國民的愚昧和當時如鐵屋子般的黑暗社會。

  魯迅爐火純青的藝術技巧讓我震撼,而他筆下所流淌的那些深沉而激憤的思想,他所流露救國救民的情緒,深深眷戀祖國,卻又憎恨病態社會現實的情感,更是讓我掩卷沉思,感慨萬千。是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讀冰心,你可以在昏黃的燈下,捧一杯香茗,細細品讀;讀周作人,你可以靠在床頭,擺一個最舒服的姿勢,饒有興味地翻開;而讀魯迅,你一定要正襟危坐,讓靈魂經受那最睿智最深沉的思想的洗禮!

  【篇八:《祝福》讀後感】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

  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

  祥林嫂——一箇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援著沉重的壓力,經歷著時代輪迴,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祥林嫂懷著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著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

  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

  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為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

  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