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公開課

蘭亭集序公開課

蘭亭集序公開課

  教學目的

  1、理清課文線索,揣作者的感情變化,瞭解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匯入: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詩句中的“王謝”指誰?(引出作者,請學生簡介王之,同時展示王之的書法作品)

  【如果能夠結合溫州歷史,引入有關王之的故事,五馬街,墨池坊,引入謝靈運的故事,謝池巷,康樂坊等,可能情趣盎然可惜,外地教師難免不太瞭解溫州歷史出示PPT,以介紹《蘭亭序》書法,其實課本上就有插圖問學生如何評價《蘭亭序》的書法藝術,太難了所以,竟至於一學生起立回答:“寫得真好,字寫得有的大,有的小”】

  【記得上個月到了鎮江焦山公園,看到了夢寐欲見的《鶴銘》殘石,如朋友所言,以“朝拜的心情”,細細仰可是,身邊竟發生了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話:一女導遊帶著四位年輕遊客,指著牆上的殘石對他們娓娓道來,“關於《鶴銘》的作者,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是東晉的王之”一遊客插話,“王之是誰?”導遊微笑著耐心介紹……不意他竟如被騙般,大叫:“王之的字有什麼好看?這幾個字難看死了一定是他的名氣太大了……”導遊窘然,無言苦笑我望著這些遊客,心想,如果今天我們沒有把我們的學生教育好,明天也將會在《鶴銘》前出醜!】

  【二十一中學的舒雯老師,書法功夫頗好,在上《蘭亭序》時,在黑板上掛出了自己的臨作品,令學生佩服之至】

  【某學生起立說:“《蘭亭序》中的“之”字,變化很豐富,寫得很好”梁老師即表揚他觀察仔細其實,郭沫若先生曾專就《蘭亭序》中二十個“之”字,七個“不”字的豐富變化,寫過文章我還曾將這篇文章抄下來,夾在《蘭亭序》字帖之中】

  二、讀課文

  1、關注字詞讀音

  2、提問:分別用一個詞來括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情感脈絡

  明確:(可)樂 (可)痛 (可)悲

  【三個詞,括全文但是,對於古文,還是應該先解決語言障礙,如英語課,再深入分應該先建立“感性認識”,再進入“理性認識”應該反覆品讀】

  3、作者緣何樂?

  明確:

  時間(暮春)

  地點(蘭亭)

  人物(群賢)

  事件(修事)

  補充:人生四美: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如引用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則好】

  再讀第一段:朗讀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引入湯顯祖《牡丹亭》“賞心樂事”,22中學校園裡的“流觴園”,好】

  第一自然段是文章語言的優美之處,應指導學生反覆品味

  【一女生朗讀第一段,抑揚頓挫,停頓準確,極好!可見教師平時之功】

  品味角度:

  ①散結合②生命力極強的詞語

  4、“四美具”,乃人生樂事,第二段“痛”緣何襲來?

  ①文章的第二段寫了哪兩種人?【為什麼肯定是“兩種人”?為什麼不能是“兩種情緒”?】

  ②二者有何相似之處?

  ③作者產生了怎樣的感慨?

  明確:

  ①一個是喜歡“靜”的人,一個是喜歡“”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後者“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②相似之處:“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快樂的時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③有兩個感慨:一個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述”(生命短暫);另一個是“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人生無常)

  【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述”,應該再次引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前呼後應,則妙哉】

  (再讀課文)

  5、“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思想是很多人共有的,聯絡所學,說說有哪些“樂極生悲”例子

  明確: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赤壁賦》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王閣序》

  【此部分很好,可惜未用PPT如一帶而過】

  6、怎樣理解“一死生,齊彭殤”?(背景)作者的人生觀如何?(此“悲”可否理解為悲觀)

  【此部分甚難,教師近乎強制輸矣;估計學生尚未明白其實,我也未明白:“一死生”,何等曠達超脫?“齊彭殤”何等逍遙無涯?何至於“虛誕”?何至於“妄作”?杜甫《醉時歌》:“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 有文章指出,郭沫若認為這不是王之的`思想,並將這一條作為論據之一否定《蘭亭序》,《蘭亭序》既不是王之所,這一書法作品也是偽託的不過,王之面對良辰美景友好相聚,感受到人生樂趣,但“盛事不常”,生命有限,不勝感慨!由此想到古人的話,“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聯絡生與死的問題發表對莊子生死觀的看法,對“一死生”、“齊彭殤”觀點開展了批判,認為是“虛誕”和“妄作”,從文章看這是符合邏輯的,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要把這些道理與高中學生說清楚,談何容易?記得當初我上課時,就一帶而過了,絕無大礙】

  課後反思:

  上完課,感覺我搭建了一個房子,架子有了,但是沒有溫暖的火爐,也沒有可口的飯菜,屋子裡空落落的,學生得到了什麼,可想而知光想著仰望星空卻忘了腳踏大地

  【此乃帶領學生看清了文章的結構與大意,而未能讓他們深入體味美妙的文字語言後者最重要,卻最見教師功力】

  第一:我有一個偏見:開文言文公開課,對字詞過多的涉及,總是有枯燥乏味的嫌疑,但是今天谷老師、傅老師的一番話讓我明白了,對於1600年前的文章,又加上魏晉時期玄學的影響,王之的文詞艱澀難懂,思想滄桑斑駁,很難理解,這樣的文言文就要“文不離言,言不離文”,【或為“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字詞語法是一定要涉及的,讀懂文章就證明學生已經很不容易了人文性、藝術性、工具性的側重,要視文而定,這篇文章的語言一定要細嚼慢嚥,深入品讀比如: “臨”文嗟悼的“臨”本義“靠近水”,可引申為“對著”“所以遊目騁懷”中的“所以”和“所以興懷”中的“所以”,前者解釋為“用來,藉以”後者為“…的原因”

  第二,教師的古文底子一定要紮實,修養要廣泛,最近我對於文字學越來越感興趣,想想漢字構造真是“善解人意”,這方面一定要加強

  第三,閱讀能力和板書還有待提高

  【由於只安排一課時,所以顯得很急,從學生看來,大隻能是“浮光掠影”】

  【學習古文,首先要注意對於古代漢語的學習,對於古代文化的瞭解如“臨問嗟悼”的“臨”字,可查《說文解字》,乃“監”也,從人,從目,從皿,人看皿中水,如照鏡子也魯迅之《藤野先生》中有“油光可鑑”,“鑑”,鏡也;紹興有“鑑湖女俠”秋女士,“鑑湖”又作“鏡湖”】

  【傅明喬老師提出:“山陰”,應注意古代地理之“陰陽”;“所以”,有不同意義;很有道理】

  【如今教師很少講古代漢語語法,是為缺陷如:“一死生”,“一”形容詞,帶了賓語“死生”,譯時,將“賓語”提前至“一”前,作意動用法,加“認為”,成為“認為死生是一樣的”】

  【教師備課,最為根本者,認真品讀】

  【必須注意詞語對比學習:如,兩個“修”字,兩個“會”字即使表達感慨意思的詞就有許多,如:感慨,興懷,興感,嗟悼,興懷,感於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