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四年級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小學四年級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小學四年級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本文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因為是遊記,又恰逢春天旅遊,踏青的好季節,學習葉老先生的遊記寫法,被我作為本課的訓練重點。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記述順序作為重點提示學生關注的內容。找出每一部分作者寫的是什麼內容是我引導學生關注的重點,我們隨著葉先生的遊覽順序,一步一趨地前行的同時畫出遊覽的路線圖。

  遊覽圖是可以較為輕鬆地畫出來,但這樣的課堂又難免枯燥乏味,因此,我又想,怎樣才能讓學生覺得趣味盎然呢?一是把自己扮作遊客,和葉先生一起遊覽,但整個遊覽過程又似乎不太能引起學生的熱情和共鳴。二是動作體驗,這點似乎學生很感興趣,或許是孩童的天性,我班的`孩子特別喜歡在朗讀的過程中加上一些動作。在體驗孔隙的窄、矮、險時,加上動作,想象,體驗後,再朗讀,學生朗讀的興致比較高,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可以看出,他們體會到了孔隙的特點。三是透過和現實場景的比較來感受外洞,內洞的寬大和神奇。和同學們在教室,操場集會作比較,學生的直觀感受較為鮮明。也是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好方法。透過以上的朗讀和感悟,學生讀得還算不錯。但對於內洞的感受,有些薄弱。

  透過看一些教輔書,提及本文一條“順”的線索,是作者的遊覽順序,是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的。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全文脈絡清晰,並使景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觀察的角度及移動的線索都很清晰。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說了“逆”的線索學生反而糊塗了,因此,只是抓住“順”的線索進行教學。等複習的時候,有機會提一下,看看學生們的反應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