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通用10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

  說一說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內容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經歷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難點是用恰當的方式描述這一規律。教學目標是:(1)透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 。

  教法與學法是:

  1、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2、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鼓勵他們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面向現實生活,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意義。

  下面,我重點來介紹這堂課的教學思路

  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六個主要的教學程式:第一部分透過遊戲,匯入新課,引出規律;第二部分在有趣的童話情境中,探索規律;第三部分透過動手操作,使學生對這類規律的認識得到提升;第四部分聯絡生活尋找規律,體會規律的廣泛性,鞏固和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第五部分是運用規律,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最後是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一、遊戲匯入,引出規律

  在課的一開始,我和學生玩一個簡單的“跟我學”的小遊戲。然後追問:同學們學得都這麼快,這麼好,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根據學生回答,指出遊戲中存在著規律的現象。(師板書:規律)

  然後順勢說明: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雙手中,也存在著規律呢。不信?就讓學生把雙手背到後面去,不看手指,說一說一隻手上有幾根手指?每兩根手指之間有一個空擋,一共有幾個空擋?你還知道了什麼?

  學生交流得出:一隻手上有5根手指,空檔是4個,手指數比空檔數多1,空檔數比手指數少1。

  然後指出:其實像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我們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在這裡,我從學生喜歡的遊戲活動匯入,讓學生從簡單的遊戲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為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這一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首先多媒體顯示:音樂聲中,小兔們在歡快地唱歌跳舞的場景)告訴學生在這一場景裡隱藏著一個規律,想不想把它找出來?

  然後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觀察交流:自己從圖中獲取了那些資訊?這些資訊之間有什麼關係嗎?此時學生的觀察可能是無序的。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圖上畫了幾組物體?每組有哪兩種?小兔子是怎樣排隊的?在小兔子中間還有什麼?(體會每兩隻兔子之間有一隻蘑菇)你能數一數有幾隻兔子幾個蘑菇嗎?

  接著再觀察另外的夾子和手帕,木樁和籬笆,樹和繩子這幾組圖,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再認真讀一讀這些資料,看圖想一想每組的兩種物體——兔子與蘑菇、夾子與手帕、木樁與籬笆、大樹與繩子的排列有什麼規律?他們的個數有什麼關係?並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裡的同學說一說。然後再透過全班交流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在每兩隻兔子之間有一個蘑菇,兔子的只數要比蘑菇的個數多1;在每兩個夾子之間有1塊手帕,夾子的個數比手帕的塊數多1……

  緊接著師提出:是不是有這種排列現象的兩種物體,它們的數量就一定有這樣的規律呢?下面我們透過實驗來找一找規律。(將板書補充完整:找規律)

  [以上環節,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了現實的問題情境,突出了學生的主題探索活動,在學生隨意觀察初步感知資訊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了不同的探索過程,有不同的體驗和發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 發現的規律,增強他們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三、動手操作,提升規律

  首先,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每人任意拿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並在每兩根小棒中間擺上一個圓片,將小棒的根數和圓片的個數分別填入表格中,並觀察小棒的根數和圓片的個數有什麼關係?

  然後進行集體交流,引導學生溝通與例題中發現規律的聯絡。思考:按其排列位置,小棒相當於上面例題中的哪些物體?圓呢?小棒的位置和圓的位置有什麼不同?這兩種物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

  接著再進行對比:透過操作發現的規律與在例題裡發現的規律一致嗎?能把發現的規律總結出來嗎?

  [這個環節,引導學生經歷數字化過程,進一步驗證規律。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再次經歷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的排列特點及個數關係的探究過程。溝通與例題中發現的規律的聯絡,使學生把獲得的具體的、感性的認識逐步上升為數學思考,初步感受有關的簡單數學模型。]

  四、聯絡實際,尋找規律

  首先請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這樣的規律現象,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和能力,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啟發學生用數學思想審視生活,

  然後再請學生欣賞一組圖片:橋的欄杆;長廊;路邊的香樟樹和冬青;花欄;地磚;路燈;課桌;梳子;直尺;空調的葉片;學生的隊伍等,進一步感受生活中蘊含的規律,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首先師指出:生活中這種現象還真不少,現在讓我們一起到馬路上來看一看(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這一題可以直接觀察,根據發現的規律得出答案。

  然後激勵學生聯絡實際思考、解決“想想做做”第二題“鋸木頭”的問題。

  接著再回到主場景中,現在有12只小白兔手拉手做遊戲,每兩隻小白兔之間有一個小蘑菇,想一想應該有幾個小蘑菇?

  如果12只小白兔想圍成圈做遊戲,每兩隻小白兔之間有一個小蘑菇,那應該有幾個小蘑菇呢?這裡,學生可能有兩種不同的意見,應引導他們爭論。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圓形排列的物體的規律,我採用多媒體來進行模擬實驗:把12只小兔分別用12個數字來表示 /article/,如果每兩個數字之間出現一個蘑菇,有多少個蘑菇呢?仔細瞧,數字們要變魔術了!課件演示12個數字圍成一圈,形成一個鐘面(鐘面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透過以前的學習,都知道鐘面上有12個數字和12個間隔)。然後師再提問:現在蘑菇的個數有變化嗎?為什麼?這樣的排列又有著怎樣的規律呢?

  [以上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化靜為動,使學生體會到在直線上的間隔現象與封閉圖形的間隔現象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體會規律的發展變化,啟發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正確解決問題。]

  六、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是怎麼找到規律的?利用規律我們可以幹什麼?一起歸納總結:透過觀察、數數、畫圖、擺學具等方式發現了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如果排成一行,排在兩端的那種物體就比排在中間的物體多一個;如果排成圓圈,兩種物體的個數就一樣多。

  最後佈置一個實踐性作業:運用課上找到的規律,結合生活實際,做一個小小的設計。(如用彩燈佈置教室,用美麗的圖案打扮自己的臥室,設計美觀大方的廣場,設計有創意的遊戲等。)

  [透過佈置開放性的作業,進一步把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2

  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會進行簡單的換算。小學數學四年級《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說課稿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能力及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生生合作的學習精神,樂於助人的集體精神。

  重點: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難點: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教具:有關的動畫課件。

  過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匯入

  出示動畫片,一個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滿臉愁容。

  師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熊為什麼不高興了嗎?因為它遇到困難了。昨天,它做了幾道數學題,累得滿頭大汗,眼花繚亂的,你們能不能幫助它解決難題呢?

  出示練習:1米=( )分米1分米=( )釐米

  我們學過的常用的長度單位有米、分米、釐米,它們每相鄰的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 )

  這幾個問釐都是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的,練習這幾道題,即複習了舊知識,也激起了他們的興趣.學生們都摩拳擦掌,準備新的挑戰。

  二、自主探討、發現規律

  同學們,胖熊嘟嘟的問題,你們解決得真好。那麼你能不能也幫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這個環節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以便繼續激發興趣匯入新課。電腦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裡的地板即邊長是1分米(10釐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釐米)

  師問:小蟋蟀想裝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訴它地板的面積有多大嗎?

  出示邊長是1釐米(地磚)的正方形

  1釐米

  師問:小蟋蟀現在想用1平方釐米的地磚鋪地,你們能不能幫它估計一下得用多少塊地磚呢?

  設計這個問題,既讓學生感知和比較了1平方分米與1平方釐米在面積上的大小,同時又讓學生透過觀察想象,估計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個1平方釐米。

  提問後,可以組織學生分組相互交流,體會並進行反饋。

  進行電腦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 00個1平方釐米。

  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透過小蟋蟀家到底鋪多少塊地轉這個故事來驗證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釐米。100平方釐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這樣在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學們相互探討中很自然地突破難點。

  三,激發慾望,鞏固練習

  在這裡我先向同學們挑戰;問他們能不能幫助老師解決一個難題,就是書上的想想填填。同學們自然非常高興。

  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平方分米

  這樣設計既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讓他們親自探索知識的形成並嘗試成功的喜悅,從而明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P117——120。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意義,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直接關係到小數的性質、單名數和複名數相互改寫等相關知識。

  2、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3、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測量、猜想等學習活動,感受、體驗小數產生於生活,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2、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說出小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並正確能讀寫小數;

  3、在合作與交流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等方法的最佳化組合。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小數的含義是屬概念教學,較為抽象、凝鍊,根據學生對概念的認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這一規律。

  1、從生活中瞭解小數,明確要用小數表示的必要性。

  2、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理解、抽象小數的意義。

  3、 透過觀察、測量,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小數產生於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

  4、瞭解小數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廣泛運用,體驗數學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

  三、說學法

  透過本節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1、學會透過觀察、測量、歸納,可以發現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透過指導獨立看書,彙報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四、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景 匯入新課

  創設“5.1”假期情景 ,使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經念相吻合

  1、在假期裡你買了什麼物品?花了多少錢?

  2、老師買了一本書,同學們猜一猜要多少元?

  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歸納出不能用整元數表示的這種數,要用小數表示。引入課題。

  (轉自數學 吧 )

  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絡,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明確目標 探索新知

  同學們都知道小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那麼同學們想了解小數的什麼?

  我預設學生的提問(預設)

  1、小數是怎麼來的。(怎麼產生的)

  2、什麼叫小數?(小數的意義)

  3、小數是怎麼讀的,怎麼寫的?

  根據學生提的問題,師生分析問題

  1、師生小結小數的意義

  (1)象“0.1、0.3、0.9”這些小數叫1位小數。(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1位小數。1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

  (2)象“0.01、0.04、0.18”這些小數叫2位小數。(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寫成2位小數。2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3)象“0.001、0.015、0.219”這些小數叫3位小數。(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寫成3位小數。3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

  2、學習小數的寫法

  (三)鞏固新知

  1、練習“考考你”;(練一練)第1題

  2、用米做單位測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場買菜統計表。

  【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使學生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小結

  1、瞭解小數的歷史。(小資料)

  【瞭解小數的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學了小數這節課,能談談你知道了些什麼嗎?

  (五)作業佈置

  1、從生活中記錄一些小數,明天同學之間相互交流;

  2、完成《作業本》

  佈置實踐性的作業,使學生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4

  各位領導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數的性質》,本課時是青島版教材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蛋的世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資訊窗二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對小數和分數有了初步認識並且學習了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大小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深入學習小數有關知識的開始。學好這部分知識可以為今後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質”等規律性較強的知識打下一個比較好的鋪墊。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和對教材內容理解、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透過猜想、驗證以及比較、歸納等活動,理解並掌握小數的性質,會應用小數的性質化簡或改寫小數。

  2、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提高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3、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

  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並掌握小數的性質,並能應用小數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小數性質歸納的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直尺、正方形紙片,多媒體

  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數學學習過程應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與學法。

  1、以學生活動為主體。透過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活動。

  2、體現規律形成的全過程。教學中,教師不是簡單的奉送結論,而是在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猜測、操作、驗證,發現、分析、歸納和鞏固運用。

  3、堅持面向全體,以學生髮展為本。教學中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盡最大的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空間、時間上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基於以上對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景,引發興趣

  以超市購物的話題引入,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關於小數大小比較的問題,引導學生猜測“鉛筆和橡皮,哪一個貴?”,這樣設計,不僅讓學生複習上課時的內容,而且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使學生切身體會數學於生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引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猜想驗證,探究性質

  本環節我設計以下幾個層次:

  1、小組合作,初步感知在猜測0.9=0.90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你的猜想正確嗎?小組合作,選擇喜歡的工具,透過量一量,塗一塗,驗證自己的猜想。然後讓學生“觀察等號左右兩邊的小數,你有什麼發現嗎?”(先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引匯出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小數的大小一樣。)

  這樣設計把問題放到小組中,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參與活動,以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相處,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大膽動手量一量、塗一塗進行驗證,培養學生敢於表達見解的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舉例驗證,總結性質初步驗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質疑“我們的猜想是不是對所有的小數都適用?”,組織學生進行舉例,然後小組合作驗證,全班交流,最後引導學生“觀察這些資料,你有什麼發現?”,透過交流,總結板書: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板書課題:小數的性質)這樣,讓學生在初步發現規律之後,舉例驗證,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不僅讓學生初步學會了舉例驗證的方法,而且體現了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本環節意在儘可能多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引導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

  3、利用性質,體會價值

  本環節設計讓學生初步應用小數的性質對小數進行化簡改寫,先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在這個過程中,設定關鍵性問題“這個0可以去掉嗎?”“怎樣把5改寫成三位小數呢?”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13.040中間的0為什麼不能去掉”“把5變成小數後為什麼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數點”,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小數性質的理解,體會小數性質的價值。

  三、練習反饋,鞏固內化

  本環節設計三個層次的題目,包括基本題,綜合題和拓展題。基本題的設計面向全體,使每個學生都能鞏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綜合題關注差異,使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拓展題關注發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總結質疑,自我提高

  讓學生交流學習的收穫,引導學生梳理所學知識,總結學習方法,並在自評與互評的反思中提高。

  基於教學環節的設計,為了突出重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板書如下:

  小數的性質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

  以上是我對這一課時的教學設想,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沿著“例項——猜想——驗證——總結——應用”的軌跡去探索、去發現,使學生體驗探索、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學生能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此節課的教學內容,基本達到教學目標。說課完畢,歡迎指正,謝謝!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你寄過賀卡嗎?》。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110,111頁,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對這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安排在第六單元統計的最後一節課,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資料的收集、整理之後,教材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安排了你寄過賀卡嗎? 這一實踐活動課。這節課要求學生透過閱讀資料、運用統計和估算等數學知識,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並透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付諸實施,使學生體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另一方面,透過整個活動,使學生從身邊的小事中,發現它背後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敏銳眼光,增強學生環保的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整個這節實踐活動課,我把它大體分為三部分,在這三個部分中,透過課本中的閱讀材料,要求學生能夠感受到寄賀卡與環保之間的聯絡,即發現問題;透過小組學生調查,利用身邊的資料,運用統計和估算等方法得出結論,即分析問題;最後一部分是解決問題,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在學生髮現了問題,分析問題之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據此,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 透過閱讀材料和進行調查,使學生體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2、 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從身邊的小事中發現它背後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敏銳眼光。

  3、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環保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點難點:

  透過學生對課本閱讀材料中內容的閱讀,和對調查統計的資料進行分析,最後達到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本節課的教法和學法體現如下特點:

  1、以學生的觀察、調查、討論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運用多媒體等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慾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2、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透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提高學生對統計結果和估算等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透過觀察討論,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得到獲得新知識的成功感受,從而激發學生鑽研新知識的慾望。

  三、教學程式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體現在,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觀察以及學生的動手、動腦等方面,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教學程式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 發現問題

  1、問題引入,你寄過賀卡嗎?、你知道你們平時寄賀卡與環保有什麼聯絡嗎?(演示)這樣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慾。

  2、然後播放一段造紙動畫片(演示)。這個動畫直觀、形象,學生一看便知道紙是用什麼造出來的,這主要是為學生進一步理解後面閱讀材料中的資料打下基礎,減輕學生的理解。因為我懷疑,如果沒有此動畫片,學生對紙是由樹木造出來的不太相信,播放此動畫片能直接打消學生的疑慮,進入樂學狀態。

  3、繼續播放影片(演示),出示閱讀材料,透過學生的閱讀、思考和教師的引導,使學生理解平時寄賀卡的行為消耗了大量的木材,對廢紙的有效回收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分析問題 感知教材

  分析問題的過程就是根據閱讀材料中的內容,以及對調查統計結果資料分析的過程。這部分內容,貫穿了對統計結果和估算等數學知識的運用,需要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對這部分的教學,我是這樣安排的:

  1、將我個人的調查結果公佈(演示),再根據學生已掌握的方法,引導學生分別求出它們的總數和平均數。

  2、全班同學每五人為一小組討論五個問題(演示),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人人參與的效果。每個小組還可以把討論的結果拿到全班交流,進一步引發學生對現有的統計資料進行思考,合作探索解決問題。我相信,透過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索,他們能得到樣一個結論:為保護森林,應該少寄賀卡。在這些討論問題中,第五個問題,誰能說說少寄賀卡,除了能保護森林之外,還有什麼好處嗎?這一問題可以引發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達到拓展的目的。

  (三)解決問題 昇華提高

  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分析問題之後的又一討論活動,主要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我再次將學生分成小組,要求每組討論出節約用紙、拯救森林的具體措施。對討論中出現的情況可採取互評、互議的形式,在互評互議中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我採取全班討論的形式予以解決,以此突出教學重點。為此我選擇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結論做成動畫(演示),充分肯定學生的討論結果,另外,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我還特意製作了一個調皮學生,他說他知道,就是不說。這樣設計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其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在學生討論的時候,根據這部分的教學特點,我製作了一首《高山流水》背景音樂放在裡面,可根據教學的需要適當播放。這首音樂聽上去本身就有一種讓人迴歸大自然的感受。

  (四)歸納總結 練習反饋

  引導學生對知識要點進行總結,梳理學習思路(演示)。並佈置學生課後練習:仿照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做一張你喜歡的賀卡送給同學。(如生日賀卡、新年賀卡等)

  本節課意在創設愉悅和諧的樂學氣氛,最佳化教學手段,藉助電教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加強師生間的合作,營造一種學生敢想、敢說、敢問的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都能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 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邊形是在學習了平行線和三角形之後編排的,是平行線和三角形知識的應用和深化。同時又是為了後面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圓,甚至高中立體幾何打基礎的,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

  平行四邊形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應用也很廣泛,學習他可以把理論和實際聯絡起來,更好地為實現科技現代化服務。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學習中,學生對幾何"證明"開始入門,透過本章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的推理論證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為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如下:

  2. 教學目標:

  (1) 雙基目標:使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理解平行線間距離,並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問題。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歸納知識的自學能力和培養學生聯想、類比、轉化、推導、論證、演繹、抽象知識的數學思維品質。

  (3) 非智力目標(思想目標):滲透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數學思想以及事物之間互相轉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性質以及性質的應用。

  4.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性質的靈活應用。

  二、 教法(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按教學論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教師的任務是制定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控制教學活動的程序,並隨機應變、排除障礙,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本節課採用"五點"教學法。具體如下:

  1. 以"問題"為學生學習?"起點";

  2. 以"正規化"為學生學習的"焦點";

  3.以"變式"為學生學習的"重點";

  4.以"創新"為學生學習的"難點";

  5.以"評價"為學生學習的"疑點";

  三、 學法(說學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相互促進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的方法,真正做到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針對本課內容和以上教法,採用的學法如下:

  四、 教學程式(說過程)。

  1. 設問激趣,匯入新課(起點):

  首先複習四邊形的概念、明確四邊形的性質,然後用特殊化方法設計一問題:若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則該四邊形是什麼樣的四邊形?這樣匯入新課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去探索數學發展的規律,達到用問題創設數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並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敢於探索和猜想。

  2. 誘導思維,以誘達思(焦點):

  其次透過設問、質疑,進一步引導學生區分平行四邊形與一般四邊形,進而猜想出平行四邊形的特殊性質。同時教師整理出一種推導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正規化,再讓學生聯想正規化,演繹其他推導模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去 觀察、猜想出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在教師的正規化的有誘導下,達到演繹數學論證過程的能力。

  3. 變式問題,突出"重點":

  透過具體問題的觀察、猜想、演繹出一些不同於一般四邊形的性質,進一步由學生歸納總結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透過投影不同層次的典型習題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讓學生自己去掌握"重點"。

  4. 引導創新,化解"難點":

  設計"無圖形"和"無結論"問題,引導學生讀題、審題、畫圖、觀分析、猜想、歸納,然後把問題中所有可能的結論推匯出來,透過這種開放式問題的解決,既達到突出"重點",又化解"難點"的目的。

  5. 反饋補缺,消除"疑點":

  在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時,教師做適當的評價和提示,以彌補學習不足之處,從而達到消除"難點"的目的。

  6. 總觀全課,找到收穫:

  教師對此課學生的表現作一小結、評價,特別是對"兩頭"的學生予以表揚,告訴學生本節是本章及以後學習的基礎,要求他們在以後學習中會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去解決實際問題。

  7.板書設計:

  4.3平行四邊形性質及應用

  1、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2、平行四邊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1)從邊看;

  (2)從角看;

  (3)從對角線看;

  4、平行線間的距離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第三課時:比大小。

  2、教材簡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現出鄭強和李明參加演講比賽,鄭強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讓學生比一比誰的得分高,然後給出張華得9.96,讓學生排出名次,最後是道理解題,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情節,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學習,並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新方法,本節課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小數的加、減、乘、除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⑴透過活動,掌握比較兩個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熟練地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

  ⑵透過引導,啟發使學生掌握比較幾個數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將幾個小數按順序排列。

  ⑶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交流中探索新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比較大小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小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

  學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順序進行排列,從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難點:

  能夠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並且正確地比較它們的大小。

  二、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小數的比較大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內容也比較枯燥,但其內容又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絡。新課程注重小數的現實意義,適當讓學生經歷一些現實情景,使學生透過活動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意義。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⑴創設生動具體的教育情景,啟用學生的有關經驗和體驗。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投入,使他們自主的投入學習。我在本節中首先透過展示少年演講這一情景,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願望。

  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們應該轉變角色,開展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的學習效果

  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應給學生消化吸收的空間,不強加給學生,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識。

  三、教學程式

  設計這一課時,我以學生親自參與的自主探索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情景匯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導學生觀察,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素材,也隱含著數學知識的生長點。

  2、立足探索發現,在合作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在引入的基礎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活動貫穿始終,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是在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

  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已的想法,恰當給予肯定,然後透過引導,概括出比較的方法,實現知識的整合。

  3、鞏固練習

  新的學習成果的強化,主要是透過練習實現的。

  讓學生在及時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的技能,讓學生沉浸在解決問題的快樂中,能強化學生的理解,應用能力。在這節課上,我們也許看不到步調一致的和諧,但我們可以聽到來自不同角落的聲音。

  4、總結

  讓同學們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最後老師鼓勵總結。

  總之本節課的整個過程,力求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中心,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在為學生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這一運算技能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解釋與運用,由以往第一學段的圖畫情境應用題的數模學習過渡到現在第二學段的文字應用題的數模學習。透過教材這種概括的、單列的數量關係向學生提供一種新的數學模型(即數量關係式),這種數學模型將應用到以後文字應用題的學習中去。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生知識的基礎和心理發展的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在實際情境中,理解並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結合實際情況,根據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的問題。

  (3)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3、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1)重點: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難點: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並運用這些數量關係分析與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關鍵:透過生活中的實際情境,讓學生感知與形成“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概念,並切身體會每個物體的快慢與路程和時間都有關係。

  4、教學準備: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再向抽象思維轉化。為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本節課我藉助下面的教具幫助教學:

  (1)多媒體教學課件。

  (2)皮尺、秒錶。

  二、說教法:

  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學法、引導發現法、多媒體電教法、嘗試教學法、反饋法等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概念。並透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整節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三、說學法:

  因為“速度”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故而教師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經歷一系列的觀察、實踐、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過程,逐步讓學生理解“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概念,並建立這個問題的數學模型(數量關係式),然後運用這個模型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提供的練習和教師補充的習題)。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標準》所提出:展現知識的產生和應用過程,形成“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敘述模式,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以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為基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演算法都將直接遷徙到三位數乘兩位數中來,因此,學生對算理和演算法的明白和探索關不會感觸困難。但是,由於因數數位的增長,盤算的難度也會相應的增長,盤算中就會出現種種差別和環境。因此,這一課的學習對學生來說也黑白常須要的。課本在擺設這一部門內容時,有如許一些特點:(1)建立與教學內容相融的學習情境,在辦理題目標歷程中教學盤算,並在生存中找到它的原型。(2)注意學生的自主探索,造就學生遷徙類推能力。(3)適當加大練習量,同時體現彈性要求。

  2、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過程,掌握筆算的方法。

  2)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及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經歷與他人交流筆算的過程,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習慣。

  3、教學重難點:

  重點: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乘數是兩位數乘法的積的定位。

  二、說教法、學法

  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在教法上,我個人認為,在教學中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啟發、引導、設疑等教學手段及方法進行教學。

  在學法指導上,讓學生掌握觀察、比較、發現、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設想

  我這節課是透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合作學習,探究方法、實踐與應用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以“同學們,你們愛不愛旅遊”問題出發,引入本課例題教學。出示例題,讓學生尋找數學資訊,直接列出算式,然後引出課題。

  (二)合作學習,探究方法:

  在這個環節中,進行以下四個層次的教學: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145×12

  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並且允許小組間可以互相討論。

  2、交流演算法,讓學生自己說說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充分讓學生說,只要學生說的是對的,不管是複雜還是簡單,教師到給予肯定,這也體現了演算法的多樣化。

  3、師生共同探究筆算方法

  重點讓學生明白: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怎樣寫積?最後算什麼?

  4、師生共同總結計算方法。

  (三)實踐與應用

  1、計算:124×35

  改錯關鍵:這個關鍵計同等個數學醫院的改錯訓練,透過改錯又一次的誇大了細緻點,而這細緻點正是本課的難點。

  2、改錯關鍵:這個關鍵計同等個數學醫院的改錯訓練,透過改錯又一次的誇大了細緻點,而這細緻點正是本課的難點。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本節課你學到了那些知識?三位數呈兩位數的演算法是怎樣的?。

  教學無定法,還請老師在教學中因材施教,使學生的成績早些提高。

關於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設計理念

  《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新課程提倡教師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並充分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實現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材更好地服務於學生。

  二、說教材

  《節日禮物》,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從三個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和在實際生活中有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經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學生在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觀察物體的具體活動中,判斷觀察物件畫面所發生的相應變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節內容包括由低到高觀察同一物體和由遠到近觀察同一物體,學生掌握這些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推理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根據提供的情境圖,想象、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物體的範圍變化。

  (2)過程與方法:①引導學生透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體會並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

  ②讓學生經歷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過程,發展學生的運動智慧、空間想象智慧;

  ③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營造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培養其積極的樂學態度;

  ②透過合作交流,養成互助合作的習慣,培養團隊協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透過觀察畫面,判斷觀察者從高到低不同的觀察位置所觀察的物件在其視覺中對應的範圍。

  教學難點:

  如何根據圖片判斷觀察位置,以及判斷所觀察的物件在其視覺中對應的範圍。

  重難點突破:

  仔細觀察、大膽猜想是判斷所觀察的物件在其視覺中對應的範圍的突破口。

  三、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以活動促發展,我採用自主體驗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透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自主進行體驗、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用:

  1、情境教學法

  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快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課始的故事匯入、課中新知識學習的情境創設等,把學生領入樂學的氛圍之中。

  2、操作法

  利用學生自己,讓學生動一動,說一說,動腦、動口,調動他們喜學、愛學、樂學的情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數學學習的活動中,自主進行體驗、探究。

  3、觀察討論法

  透過讓學生獨立觀察、猜想、小組討論等,體驗、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物體的範圍變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4、練習法

  葉聖陶先生說:凡能力總要在實踐中得到鍛鍊。所以,在自主體驗、探究、學習新知識後,就要透過一些有層次、生活化、形式多樣的練習,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真正內化,形成技能技巧。

  四、說教學流程

  教學是透過兩個活動完成的。

  活動一:由低到高觀察物體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首先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模擬數學情境,透過數學活動的手段,從中幫助學生真正去發現、感悟、理解、解決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數學問題,

  對於書本中的主題圖,很多學生難以理解,這時我就讓學生親身體驗。同學們,老師想考考你們的眼力,請你們從三個不同的位置觀察自己的課桌,好嗎?請看(課件)要求:①蹲著觀察;②眼睛與桌面在一條直線上觀察;③站著觀察。觀看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同學們,你所看到的物體畫面有什麼不同呢?說得對,由低到高來觀察物體,由於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體畫面的範圍也不一樣。

  這時我把書中的主題圖《節日禮物》改成練習,出示課題節日禮物,同時這時出示課件,同時讓學生思考:小狗貝貝從蹲在地上到最後爬上桌子,它觀察禮物的位置有什麼變化?觀察的物件又有什麼變化呢?這時學生就能在剛剛親身活動的基礎上看到東西的變化很快的判斷出他們觀看時所處的位置,觀察位置由低到高,觀察物件的範圍逐漸擴大。(板書低到高範圍擴大)那麼大家在生活中你有碰到過這樣的事嗎?能舉一個例子嗎?誰來說一說,前後左右可以交流一下。你們說的都很好。透過說一說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活動二:由遠到近觀察物體的不同

  對於設計由遠到近觀看物體教學時,因為學生在課前的準備過程中透過觀察學校內的景物,使學生對於從遠到近觀察物體和從近到遠觀察物體有了感性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進行說說生活中碰到這樣的情況時,從近到遠觀察物體你發現有什麼變化呢?對,站得遠,看到的範圍大;站得近,看到的範圍小,但是清楚。(板書遠到近範圍縮小)。接著我不作較多的講解,直接進行了練習,課件出示:小明沿小路向樹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動態畫面。途中標出A、B兩點,再出示兩幅圖和問題: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中,哪幅是在A點處看到的,哪幅是在B點處看到的?大家先獨立完成,再將你的想法小組內說一說,進一步鞏固了遠近觀看的規律。然後再次請同學們分組從教室的最後面、中間及講臺上這三個地點來觀察黑板,再次體驗遠、近觀察物體的不同。從而驗證了剛才交流中發現的規律。貼近了生活實際,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絡,數學確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實際應用、拓展延伸:

  1、基本練習。

  2、拓展練習。

  3、生活延伸,動手操作。

  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是57頁的畫面(課件顯示),同學們請先觀察然後在書上分別畫出小明站在A、B位置時所看到的樹的範圍。能完成嗎?好開始。

  (這時學生分組活動,學生有困難時,我呢作適當的巡視指導。)

  透過有層次、生活化、形式多樣的練習,不僅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還受到了為人處世的思想教育。

  五、說板書設計

  節日禮物

  觀察位置觀察物件

  低高範圍擴大

  遠近範圍縮小

  簡練的文字起到了提綱挈領、突出重點的作用,使學生看到板書就可以一目瞭然地回顧本節所學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