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的大小比較、分數的加減計算等知識的基礎,因此擬定教學目標為以下三點:

  (1)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讓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感知出分數的過程,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並會認、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體會分數的作用。

  (2)會用摺紙、塗色等一系列的數學學習活動表示簡單的分數。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培養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透過直觀操作感知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操作過程和對這幾個分數的感知。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分數意義理解較困難。建立概念的過程也很慢,語言的敘述更是存在問題。所以本節課設計在多媒體的環境下進行教學活動。

  以下是本節課的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問題驅動

  二、操作實踐理性認識

  三、設計分數深化理解

  四、認識分數鞏固練習

  五、總結歸納拓展延伸

  五、整合點及解決方法

  (下面主要針對教學過程中的整合點以及解決方法談談自己的做法與感受)

  1、多媒體的使用為課堂的匯入增添了魅力

  低年級學生大多活潑、好動,有意注意時間比較短。數學課堂上枯燥的數字,板書,本節課抽象的平均分含義滿足不了學生多變活躍的心理需求,使他們沒有求知的慾望。課堂的匯入環節決定了學生的思維能否活躍起來,能否將興趣牽引到對新知的渴望上,使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本課匯入環節我採用多媒體手段透過聲像,動畫這種學生樂聽、愛看的形式,創設即將開運動會的生活情境,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把所有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過來。請看教學片段(影片1)

  淘氣和笑笑分食物的故事情節,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帶入到數學課堂,同時緊緊抓住新舊知識的連線點,由4個橘子,2盒餅乾的整數平均分過渡到1個蘋果平均分的問題上。透過直觀的演示不斷帶給學生新的刺激新的問題,生動形象的動畫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望,1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平均分給5個人,平均分給20個人都應該用什麼樣的數字表示呢?此時孩子們迫不及待的想進一步學習新知識,這就為下一步認識理解分數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2、多媒體的使用為突破教學難點提供了方便

  課堂教學的難點是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障礙,在教學分數意義這一環節時,概念比較抽象,如果僅憑老師枯燥的講解學生機械的記憶,孩子們肯定不能真正理解,更談不上用準確的語言去描述。如果利用自制教具呈現出不同的分數費時費力,操作起來比較麻煩,也會影響教學效果。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其速度快、儲存量大、易操作等優點輕而易舉的解決了這一難題。由計算機將一塊蛋糕平均分成8份,取出其中的3份同時出示分母8、分子3,學生透過觀察分的過程和分母分子的相應出示,再一次理解了分數所表示的意義。然後再次利用同一蛋糕平均分出八份之五,六分之五,在演示過程中,學生在觀察,在比較,直觀地感受到分母就是平均分的份數,分子就是取出的份數,進一步加深了對分數的意義理解。

  多媒體的使用讓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不僅降低了知識的難度,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在視覺、聽覺等感觀上受到衝擊,使學生有新鮮感與直觀感,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創造性,為下一步自己設計喜歡的分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變“苦學”為“樂學”。(影片3)這是孩子們真正理解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設計的分數的情景,從課堂效果來看,這一資訊科技的運用使學生動手操作的正確率提高了,同時也真正明白了只有在平均分的前提下才能用分數表示它其中的一部分。(影片4)生動的動畫畫面清晰的展示了一個分數的由來,因此在孩子們彙報自己設計的分數時候語言運用的準確具體,表達到位。從而減少了常規教學中由於學生表達不準確教師反覆糾正而浪費的時間。

  六、教學效果

  本節課整合點的正確診斷,多媒體課件的合理使用,幫助我們把枯燥的數學問題生動化,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把乏味的數學課堂趣味化,把生硬的數學學習輕鬆化。充分發揮了資訊科技在數學課堂中顯著作用。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認識幾分之幾》是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課。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一個物體或許多物體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基礎上,藉助小圓片(小棒)“分一分”“拿一拿”等實際操作來學習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教材先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藉助學具探索“12個蘑菇的是多少個?”進而學會列算式,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課後“想想做做”中也安排了類似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二、說學生

  本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物體的幾分之幾和一個數的幾分之一是多少的相關知識,也理解了分數的實際意義,大部分學生應該能夠快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但介於本班有部分同學基礎較弱,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師安排了擺小棒和在圖中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動,結合細緻的課件,幫助這部分學生理解、掌握本節課的知識,能夠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三、說教學目標

  1、能運用分數的知識,學會解決簡單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可以用語言來解釋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每道算式的含義。

  2、體會分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初步瞭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積極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獲得與他人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的應用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解題方法。

  難點:運用掌握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解決具體問題。

  五、說教法

  透過擺小棒、在圖中分一分圈一圈等比較直觀的實際操作,幫助學生理解“幾份”和“幾個”,即一些物體的幾分之幾和一些物體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進而推匯出算式。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的動畫生動地展示瞭解決問題的過程,幫助學生思考、理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自己動手、動腦、動口解決問題。

  六、說教學過程

  1、複習匯入

  請一位同學說分數,同桌來說說這個分數的含義!

  (突出“一個物體”和“一些物體”的概念,明確分數的意義)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分兩個層次引導學生學習。

  談話:(課件展示)兔媽媽帶著兔寶寶在森林裡採蘑菇,兔媽媽有個問題考考小兔子(出示問題“將這些蘑菇的給你們”),可是小兔子犯了糊塗,這些蘑菇的是多少呢?你們能幫幫它們嗎?

  (1)讓學生拿出12個小棒擺一擺、分一分、拿一拿。

  (2)談話:我們可以分一分得到12個蘑菇的,是9個蘑菇,我們還能算一算。怎樣算呢?

  同桌討論。教師課件展示過程,出示算式,並請學生回答每一步所對應的含義。

  這兩個層次的設計,主要是創設情境,自主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鞏固練習

  (1)青椒的是多少個?

  (2)桃子的是多少個?

  先讓學生在圖中分一分、圈一圈,接著列出算式;請學生說每一步算式的含義,教師邊聽邊對應播放動畫、出示算式,幫助學生鞏固新知,加深對解題思路的理解。

  最後總結出解決求一個物體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方法和解題思路。

  深化認識

  (1)猴寶寶要送禮物給媽媽,你們看,兩隻猴寶寶送的蘋果的個數一樣嗎?(出示課件)

  你怎樣知道是不一樣的呢?(列算式計算)

  思考:為什麼不一樣?

  總結:因為總數不一樣,雖然分得份數一樣,但是每份的個數不一樣,所以它們的不一樣。

  透過這樣有趣的環節設定,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解決問題的思路,同時明確,總數不同,就算分的份數相同拿出的份數相同,最後的個數也不會相同。

  (2)1時的是多少分?

  (思考關於鐘面的相關知識)

  前後單位一樣嗎?(不一樣)

  不一樣該怎麼辦?(先單位換算)

  播放課件

  總結:單位不一樣,先將1時換算成60分鐘,是將60分鐘平均分成兩份,不是將1時平均分成兩份。

  在平時做題時,要注意是將誰當做總數,也就是平均分的物件。

  1時的是多少分?

  (學生先講,後播放課件,再請學生板演)

  全課總結

  (1)幾分之幾的分數意義

  (2)有條理地解釋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

  (3)計算出一些物體的幾分之幾有多少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活動課“數學好玩”

  第3課時的內容。這種型別的問題原本只出現在數學奧林匹克教材中。如今,這些生動有趣而又易於學生接受的知識溶入數學課本中,也是新教材在編排上一個大膽的嘗試與創新。本節課立足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在問題設計的難度上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個可以直接判斷的條件,學生只要找準關係句,就能較為輕鬆地推理出其他的相關結論。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讓學生親身經歷對不確定現象的判斷過程,從而鍛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也是教材編寫的重要目的之一。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p65~66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經歷對生活中的某些現象進行推理、判斷的過程,能夠對這些現象進行合理的分析。

  2.方法與途徑目標:學會運用列表、嘗試、操作等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推理,發展推理能力。

  3.情感與評價:能夠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推理過程,在經歷推理判斷的過程中樹立自信,體會生活中這些現象中蘊含的數學道理。

  4.現代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清晰的演示推理的過程。

  教學重難點:

  重點:經歷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推理、判斷的過程。

  難點:能對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按一定的方法進行邏輯推理,判斷其結果。

  教法:引導討論,交流。

  學法:小組討論,交流,觀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每人一張練習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今天老師要帶大家一起玩一個數學遊戲,想玩嗎?生:想。好,坐端正,精彩的遊戲馬上開始。課件出示圖片:猜猜他是誰?

  這是一張師生合影,老師要找的人就在其中,你們能很快猜出他是誰嗎?生:不能,人太多了無法進行判斷

  那麼老師給你們提供第一條資訊:他穿著校服,根據這條資訊你們能排除掉(老師和不穿校服的同學),能猜出他是誰嗎?(生:不能)

  師:還需要資訊,對吧?

  那麼第二條資訊:他在第一排,尋找範圍縮小了,你們把目標鎖定在(第一排兩個穿校服同學的身上),現在能確定他是誰嗎?生:不能,那麼第三條資訊:他是男生。(仔細觀察,第一排只有一個男生,所以我們要找的就是他)。

  生:..........

  小結:你們太棒了!剛才同學們根據老師提供的三條資訊,進行連續的思考,利用排除法把範圍逐漸縮小,最終找到正確答案,這個過程就是數學中的推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趣的推理(板書)

  其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多這樣有趣的推理,今天我們的老朋友笑笑、淘氣、奇思要來咱們班做客了,而且還給我們帶來一個新的推理問題,你們有信心解決嗎?(生:有),你們底氣非常足,那我們就一起看看吧!

  (設計思考:以學生熟知的找人小遊戲作為匯入情境,透過多媒體的生動演示,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真的來到了小夥伴中間。拉近了問題與學生的距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索

  課件出示情境圖:學校組織了足球、航模和電腦興趣小組,淘氣、笑笑和奇思分別參加了其中的一組。他們三人都不在一個組。(齊讀)

  師:你們從中獲得哪些數學資訊?(生:興趣小組有3個,有3人要參加......)

  師:我有個問題:“分別參加其中一組”是什麼意思?(生:每人只能參加一個小組,而且每組只能有一個人)。

  師: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推理出那麼他們分別參加的哪個興趣小組呢?(生:不能)。

  師:還需要一些資訊,對嗎?好!老師再給大家提供一些資訊。

  資訊:

  1、笑笑不喜歡踢足球,

  2、淘氣不是電腦小組的,

  3、奇思喜歡航模。

  師:現在有了這些資訊,現在你們能推理出他們分別參加哪一個興趣小組嗎?(生:能)

  2、同桌交流

  師:那好,請大家與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把你思考的過程用你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如:寫一寫、連一連、畫一畫等都可以)。拿出練習卡:把你喜歡的方式記錄在上面

  3、分享成果,完善自我

  師;現在我邀請一位同學將你的想法給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展示結果——自我矯正

  (2)交流方法——連線法

  師:請x把你推理的過程給大家介紹一下,好嗎?(生......)

  師引導表達交流:我首先根據......資訊,推出......;然後根據......資訊,推出她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組的,所以推出......資訊;最後根據......資訊,推出他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組的,所以推出......資訊。

  師:你們聽明白了嗎?(生:聽明白了)剛才x是運用連線法來記錄推理過程的,不知剛才大家注意到沒有,x首先是根據哪條資訊直接得出一個結論的?(生:奇思喜歡航模)她為什麼要先選擇這條資訊呢?(因為奇思喜歡航模,說明她一定是航模小組的),像這樣能直接確定結果的資訊是我們解題的關鍵,我們抓住了這樣的關鍵資訊,才能使接下來的推理變得容易多了。因此,今後我們再來分析這類推理性題目時,首先抓住關鍵資訊得出一種結論,再依次進行推理其他資訊,最終得到答案。(板書:)

  師:誰能再次將x的推理過程,學著用以下的句式來介紹一下嗎?(我首先根據......資訊,推出......;然後根據......資訊,推出她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組的,所以推出......資訊;最後根據......資訊,推出他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組的,所以推出......資訊)。

  師:說的好不好?我覺得這裡可以來些掌聲。

  師:好!謝謝你們的分享。

  師:其實剛才這種記錄推理的方法——就是文字表述法

  師:看來我們班同學很棒!不僅會連線法還會文字表述法,除了這兩種,還有其它方法嗎?

  (3)交流方法——表格法

  師:你是用什麼方法......(表格)還有用表格的嗎?

  師:用表格來記錄推理過程,是我們數學當中常用的,我得把它畫出來,請看大螢幕!

  師:表畫好後,我們要在第一行上填上......(小組名稱),然後在第一列上填上......(三個同學的名字)(當然它們的位置是可以互換的)

  師引導:首先根據(奇思喜歡航模)我們直接在這一格中打√;笑笑說:她不喜歡足球我們就在這一格里打x;淘氣說:他不是電腦小組的,我們也在這一格里打x。

  4、綜合比較

  三種方法:連線法、文字法和表格法

  (三)鞏固練習

  現在航模小組遇到困難了,我們一起幫幫他們吧!

  課件出示情境圖:飛機航模分別放在了櫃子的什麼位置。

  航模小組有6個飛機模型:淘氣號、奇思號、妙想號、笑笑號、樂樂號和教練號。請你根據下面的資訊,找到他們的位置。

  學生自讀資訊生分小組討論後彙報。

  師:想想我們應該首先抓住什麼資訊進行判斷?

  最先找到誰的位置?又依次找到誰的位置?

  (四)總結

  透過這節課學習,你收穫了什麼?

  生:.........

  師總結:這節課我們主要講了推理:

  抓住關鍵資訊——直接得出一種結論——再對其它資訊進行依次推理

  希望大家能把推理的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去,用你們敏銳的眼睛發現問題,聰慧的頭腦解決問題,做一個“生活中的小推理家”好嗎?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P53~55《分一分(一)》。從學生熟悉的一個簡單的數學事實出發: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到半個蘋果。讓學生討論用什麼方式來表示“一半”呢?在這個討論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以意識到原來學過的數不夠用了,要另想辦法表示“一半”,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創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實是很多的,引出分數。進而,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等操作活動過程中“創造”分數,理解簡單的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意義,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簡單分數的寫法和讀法。

  如何在本課教學時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據以上分析及《課標》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方面: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會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

  2、透過“折一折”、“塗一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精神,體會分數與生活的聯絡。

  為了更好實現動手操作這一教學目標,我將請學生在課前自帶一些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紙、彩色筆等。

  二、說學情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分數的概念是初次接觸,學生頭腦中沒有與之對應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實學生在正式學習分數以前,“一半”等名詞已經出現在他們的口頭語言中,只是還不曾想過要用什麼符號來表示它們。

  三、說教法、說學法

  依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脈絡,以課標精神為指導,我將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能力,透過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等動手操作中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使上述分析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落實,我預設如下三個教學環節,首先我來說說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起興趣”。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互動”遊戲。我設計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有些數不能用整數來表示的,使教學從整數很自然的過渡到分數。

  遊戲介紹:老師和大家做個互動遊戲,遊戲規則是回答問題不用嘴,答案是幾用拍手錶示。老師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笑笑和淘氣兩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如果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笑笑和淘氣,每人分得幾個?如果只有一個蘋果給兩個人分,每個人分幾個?用什麼方式表示呢?

  “用什麼方式表示‘半個’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引領學生進入第二個教學環節“主動參與,積極探究”。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理念,我把此環節分成四個知識進行教學:第一個知識點認識二分之一。

  第一個知識點我主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用什麼方式表示半個?”接著再組織學生交流彙報,把有代表性板書出來,然後進行對比這些表示方式,哪種更簡便,更合理?最後我向學生介紹全世界通用的“一半”用1/2來表示,並揭示課題。

  《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依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以上教學過程,在這過程中,展示了學生不同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了從運用自己符號表示到運用數學符號表示的過程,感受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在學生認識分數之後,我開始講解1/2的讀寫法、分數各部分名稱。

  把後面的知識先學了,目的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對分數形成一個初步的表象,為下面加深分數學習奠定一定基礎。

  在當學生對分數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我預設了第二個知識點“找一找”。

  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物體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你能找一找嗎?設計此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把剛學習的“分數”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感覺到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拓展了學生印象中“分數”概念的外延,使學生對“分數”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為了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認識,我預設了第三個知識點:提高認識,強化平均分。

  這個環節我採用讓學生拿出自帶的紙,任意選擇其中一個張圖形,然後用自已喜歡的方式表示1/2。交流時注重引導學生明確“一半”也就是說分成的兩份要一樣大小。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從學生的現實學習狀況入手,讓學生自選圖形完成,透過塗、折、找等活動,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各種感觀,鞏固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加深體驗分數的意義。

  為了加深認識與體驗分數的產生過程,我預設了第四個知識點:進一步探索研究,拓展分數的意義。

  師:你還想認識哪些分數呢?請拿出正方形紙折一折,用塗色部分表示你想認識的分數,並和小組內同學說說它的意義。彙報時,我請有代表性的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把想認識的分數讀、寫出來。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基於這一理念,我設計以上環節,其作用是讓學生透過自己動手操作自己想認識的分數,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評價的目的在於激勵,在學生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基礎上,進入第三個環節:透過練習,進一步感知、認識分數。

  我用課件出示教材第53頁——54頁的“塗一塗”、“折一折”、“說一說”。

  我預設以教材題目為練習,體現以教材為主的教學理念。透過設計“折一折”這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為了對分數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我預設了第四個環節課堂延伸,拓展體驗。

  此環節我設計了2個伸縮式的習題:第一題是,同學們創造的分數是十拿九穩,我們這樣的班集體真是百裡挑一,同學們今天的表現簡直是十全十美。用搶答式說聯想到分數。體現了學科的整合。第二題:讓同學們觀看生活中用分數表示的圖片。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給學生一個思維開放的空間,讓學生自身水平、能力得以展現。

  小孩子學得快,遺忘得也快,及時回顧所學知識,可以使加深對新知的印象。為此我預設了第五個教學環節:反饋與總結,這一環節透過說學生說說透過一節課學習之後的收穫,再請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數表示的事物,讓學生明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在生活中探索數學的精

  不足之處,學生用描述性語言敘述分數的意義時,語言還要再規範一些,在明白理論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新授時間再緊湊一些,給練習的說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間,會把教學內容達到更好的效果。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0x5=?》。

  教材分析:

  《0x5=?》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個內容。學生先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然後再發現有關0的乘法規律的基礎上學習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後學習連乘。《0x5=?》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因為一個數和0相乘得0,學生不易理解,容易和加法混淆,乘積怎樣寫也容易出現錯誤;幾乘0得0後,很容易忘記加進位上來的數。為了分散難點,教材把一個因數中間有0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安排在學生學會了一位數乘二、三位數的一般運算方法之後進行講練,這樣可使難點分散,便於學生集中精力學習在乘的過程中,0的具體處理方法。學習《0x5=?》,有利於學生完整地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併為以後進一步學習連乘乃至於學習小數乘法打好基礎。

  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計算教學都是從簡單到複雜螺旋上升的,最基礎的計算原理和方法支援了這樣的發展提高。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為主課件情景為背景,透過探索每盤蘋果順次減少至0的過程,計算蘋果總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透過試一試計算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引導學生動腦,動眼,動手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知識和經驗,把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體會計算時的相同點,促進認知同化,完善認知結構。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於“0”的規律。

  2.探索並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3.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1.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0”的規律。

  2.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有以下幾個環節:複習,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全課總結五個環節。

  一、複習

  透過口答一個五是()二個五是()三個五是()口答完畢讓學生說說第2、3題的加法和乘法算式,口算7x5=4x5=8x5=5x5=9x5=6x5=,口答完畢讓學生說說任意2題表示的意思。目的是讓學生回憶整數乘法的意義,熟練掌握整數乘法的意義

  二、問題情景

  透過創設情境

  (1)5個盤子,每盤放3個蘋果,提問:這裡有幾盤蘋果?每盤有幾個?一共有幾個蘋果,用加法怎麼列式?用乘法怎麼列式?然後每盤蘋果順次減少至0,都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弄懂0的基本含義,整數乘法的意義。用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推理歸納。

  根據0x5=0想一想:0x6,0x7,0x8。……又是得多少呢?

  學生回答後,讓學生做課本P34“算一算”3道題,然後指名學生回答口算結果。(0x3=0,7x0=0,0x26=0)

  引導學生歸納“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結論。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推理歸納能力。

  (3)小結、深化。

  再次引導學生認識:0乘幾和幾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數相乘都是0。目的是強化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規律。

  三、建立模型

  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指導完成課本P34“試一試”中1、2題,讓學生初次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四、解釋應用

  1、課本第35頁練一練。(要求用豎式計算)

  學生獨立完成後進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歡的方法算。

  21x3、43x2

  20xx3、403x2

  210x3、430x2

  全班完成後交流,把你的演算法告訴其他同學,讓學生體驗演算法多樣化。

  3、練習設計。

  我買20枝鉛筆和30本書,每枝6元,每本9元,一共需要多少錢?

  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會用學過的方法計算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否會解決涉及到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你認為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說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係。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採用看圖找資訊、根據資訊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採用了讓學生彙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係。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係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於連除法數量關係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藉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於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著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係,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資訊和剛才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後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著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彙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0÷2=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麼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資訊,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說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34—35頁,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表內除法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材創設了“豐收”的情境,透過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為以後進一步學習任意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說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熟練掌握了乘法口訣,由於學生的知識背景以及年齡的特點,學生往往會從自己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去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時,我結合具體情境,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才能夠結合已有的的生活 經驗,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思考與交流,促進對數學的理解。

  說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

  2、能運用除法口算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樂於鑽研勇於嘗試的精神,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進一步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

  難點:獨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計算方法,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

  說教法、學法

  為了使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得到理解與發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輔以“情境探究”法、“觀察法”、“演示法”、“比較法”等,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說教學設計

  本著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有所得”的理念,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複習

  古人云:溫故而知新,對前面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為學習新課作鋪墊。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談話匯入

  讓學生閉上雙眼,想象秋天收穫的季節,從而引出課題《豐收了》。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獲取新知,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活動一:首先出示課本主題圖(一),讓學生觀察並說一說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資訊?並根據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們都能提出“平均每隻小兔分幾根蘿蔔?”其次,讓學生自己寫出算式,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演算法。最後,小組彙報,教師總結,讓學生體會演算法的多樣化。

  活動二:出示主題圖(二),幫助山羊伯伯解決問題“需要運多少次?”探索並掌握末尾是0的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教科書並沒用呈現具體的演算法,因此我還是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探索,並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彙報總結計算方法。

  活動三:算一算,你發現了什麼?

  透過計算、觀察每組算式蘊含的規律,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法口算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深刻明白:兩個數相除,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商也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並鼓勵學生依照規律,再寫一組類似的算式,有助於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規律的體會和對計算方法的掌握。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培養能力,我設計了一下活動:

  活動一:自我挑戰。我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集體訂正,並說一說計算的方法。

  活動二:解決問題,根據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

  第四環節:課堂總結,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收穫。

  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然後,我結合板書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最後,我透過故事來結束這節課,由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說板書設計

  豐收了

  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

  平均每隻小兔分多少根蘿蔔? 60÷2=30(根)

  想: 6÷2=3 60÷2=30

  30×2=60 60÷2=30

  6個十除以2等於3個十,3個十就是30

  答:平均每隻小兔分30根蘿蔔。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一、說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單元共有兩個內容,包括《小數的認識》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在以前學習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的,為以後學習較複雜的計算做準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本課知識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透過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探究小數加減法的算理並理解算理,

  教學用具:課件

  二、說學情

  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認識了小數,瞭解了整數及小數中各個數位的含義,並且學習了整數的加減法,很清楚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所以對於這個知識的學習並不會感到困難。只要引領孩子們認真思考、認真動手操作一定能順利獲得新知識和成就感。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我區的教學實際設計如下內容

  1、教學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學方法:因為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內在的聯絡所以採用遷移類比法引入,並根據這個教學內容的特點,採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總結方法。

  3、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因為這個內容簡單清晰,所以透過學生的自學,同桌互查,小組內交流展示完全可以學的會。在教師巧妙的設疑、質疑引領之下學生一定能學的輕鬆愉快!

  四、說教學程式

  一段:學什麼(共有兩個環節)

  首先是複習匯入,我用遷移法以整數加減法為鋪墊,出示兩道整數加減法計算題(83+5983-59),讓學生用豎式計算並讓學生邊計算邊思考:你是怎樣計算的?

  然後教師匯入:今天我們來學習《小數加減法》師板書

  出示學習目標:

  (1)透過計算探索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列豎式計算。

  學習目標就是本節課學生的學習任務,這樣的設計既簡練又易懂。不但包括學習內容,又包括學習方法,還有學習要求。

  處理方法:自己讀後指名讀,這樣目標就清楚了。

  二段:我來學:(共有四個環節)

  1、用情境匯入法出示課件——購物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知道了那些數學資訊。

  2、課件出示:文具超市裡的三種文具學生說出名稱和價格:

  卷筆刀:0.8元,橡皮鉛筆:1.2元,綠鉛筆:0.6元。

  3、出示自學提示:

  (1)根據已有資訊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和一個減法問題。(口頭提出問題)

  (2)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先獨立計算,再同座互查。

  (3)小組討論:列豎式時要注意什麼?試著總結出計算方法。

  (4)時間為10分鐘左右。

  設計理由是:首先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然後在透過獨立學習,同伴互助、小組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4、學習後一個或兩個小組板前展示,同時學生可以隨時評價和質疑,老師針對共性問題進行點撥和強調。在學生彙報的同時教師或學生板書計算方法。(小數點對齊,從末位算起。)

  三段:我來用

  因為本課內容需在計算的基礎上總結計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練習、典型的錯例分析練習、解決問題練習等系列練習活動。

  1、填空: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將()對齊,也就是(),再從()位算起,得數里的小數點要和橫線上的小數點()。(先自讀再自己填完整,然後齊讀。)

  2、下面的計算正確嗎?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5+2.4=2.97.5+1.5=8.03.2-1.6=2.6(給出豎式,判斷)然後列出正確的豎式。(先獨做再小組檢查)指名說說每道題錯哪了,應該怎麼做。

  3、列豎式計算

  98頁3題選4道題(同桌互查後說出結果,錯的改過來)

  4、解決問題:《動腦筋》6.8元《童話故事選》3.4元。

  (1)《動腦筋》和《童話故事選》一共多少元?

  (2)《動腦筋》比《童話故事選》便宜多少元?

  先獨立完成再小組內互查。投影展示講評,各組長檢查一下有錯的嗎?如果有改正過來。

  5、根據自己的實際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

  一件上衣:27.9元一條裙子:54.6元一條褲子:38.7元

  四段:我來思

  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自己的學習情況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其中包括知識方面、學習方法方面、合作學習方面以及情感方面等收穫,老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和鼓勵。

  板書: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小數點對齊,從末位算起。

  學生板演學生板演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什麼是面積”是北師大版版第六冊第四單元面積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學生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他們進一步學習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是整個小學數學幾何知識的基礎內容。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學生在生活中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體會。因此教材在編排上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分二個層次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體會。先安排圖色比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引入課題;接著進一步比較手掌、硬幣、數學課本與練習本等實物面積的大小,並說說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大小,讓學生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第二層次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透過比較,既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學生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為後繼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這與老教材的編排有很大不同。

  因此,教學中採用了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逐步感知,逐步體驗,透過師生、生生相互間的互動作用來完成。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例項和畫圖活動,理解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關鍵:結合教材提供的例項,透過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及操作過程上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

  (1)情境教學法:課一開始,創設“塗色”比賽形式匯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為學習新知作了較好的鋪墊。

  (2)直觀教學法:充分利用實物、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愉快學習新知。

  (3)認知衝突教學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低中年級操作隨意性大,對學生的操作必須適當指導啟發,另外根據認知衝突論,教學中我不斷設定矛盾衝突,啟用學生思維,鼓勵學生主動探究。

  探究、合作、操作學習法:切實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加強操作實踐活動,提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透過觀察,比較、歸納理解概念。充分調動學生手、口、眼等多種器官參與探究學習活動。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

  1、比賽活動:教師出示一個小正方形和一個大正方形,挑選男女生各一名,進行塗色比賽。

  2、學生比賽。

  3師問:你們覺得比賽公平嗎?

  生:不公平,圖形一大一小,大圖形花的時間要多。

  師:那麼圖形的大小指的是圖形的什麼呢?(生:面、面積)

  4、引出課題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物體的面積。(板書課題:面積)

  (由學生感興趣的比賽活動情景引入,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積概念

  1、說一說:你們生活中都見過哪些面呢?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鉛筆盒的面、數學書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師的手掌和學生的手掌。

  讓一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師同時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讓全班其他同學比一比兩個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1元硬幣和5角硬幣。

  ③數學課本的面和數學練習本的面。

  師:我們在比它們的什麼?(生:面的大小)

  小結:透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怎樣?

  生:面有大有小。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一)地位:《買書》一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第三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加減、認識了小數並會讀寫、比較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安排的是計算人民幣適用過程中的小數加減,學習本節課對學生進一步學習小數的進位加、退位減以及後續學習小數的抽象運算奠定基礎。

  (二)目標:

  1、結合“買書”的具體生活情境,探索沒有進位或退位的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演算法,經歷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

  2、透過交流活動,讓全體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3、能用小數加減法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重點:探索並掌握小數加減的演算法,能正確計算

  (四)難點:理解小數加減的算理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來學習數學。因此本節課,在教法和學法上力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主要採用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的觀察、發現、應用的過程。主要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準備:

  課件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創設去書店買書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中獲取數學資訊。(設計意圖: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交流互動,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完成,第一個層次:學習小數加法。當學生從情境中獲取資訊後讓學生根據題中的問題獨立審題,嘗試列式,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能夠列出算式。然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演算法,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結果,接著透過組際之間的彙報交流想法,生生互動,掌握演算法。最後採用師生交流的形式以“三種演算法有什麼共同點?小數加法為什麼要把小數點對齊?你覺得哪種方法比較簡便?”這幾個問題展開,從而明晰算理。

  (設計意圖: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在遇到新問題能轉化為熟悉的已知問題加以解決,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列豎式,並運用元、角、分的知識解釋算理)第二個層次:學習小數減法:

  有了前面小數加法的學習基礎,這個環節以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彙報為主,讓學生根據題中的兩個條件,嘗試提出數學問題即:數學世界比童話故事貴多少元?然後嘗試用豎式計算,在計算的基礎上,嘗試總結方法。(設計意圖:運用類推的方法探究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訓練應用,解決問題

  本環節分三個層次展開:

  1、基礎練習,鞏固方法。讓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1.2元+5.7元6.8元—5.1元

  2、綜合應用,形成能力: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

  一隻玩具小熊4.2元,一輛玩具小汽車15.40元,

  (1)買這兩個玩具共花多少元?

  (2)玩具小熊比玩具車便宜多少元?

  3、拓展應用,提升能力:每個玻璃杯13.60元,每個陶瓷杯10.20元,每個塑膠杯6.10元,20元買兩個杯子,可以怎樣買?

  (設計意圖: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達到學以致用,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回顧整理,總結提升

  以讓學生談收穫展開本環節,達到對知識的回顧、整理。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教材內容: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於機率知識範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摸球遊戲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透過主題圖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透過猜測試驗分析試驗資料,經歷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讓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3.在活動交流中發展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概念。

  (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的教法):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在因素,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內設有組長、彙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透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同時養成學生樂於與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本課是對於分數的進一步認識。由於學生易受整數大小比較方法的負遷移影響,對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學習肯定要遇到一定困擾。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加工與改造,讓學生直接面對可能出現的錯誤,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然後在現實背景中幫助學生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絡,使學生不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掌握系統化思考問題的方法。

  設計本課時,我注重為學生創設恰當的參與,實踐探究必備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效思考,撐握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活動重在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使其在課堂中既有獲取知識,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本科課堂教學我從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和故事兩方面入手:遊戲對於孩子一直是感興趣的話題,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在瞭解分數的意義之後,對於學生學習這一部分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脫離書本這一載體設計了莫分數比大小這一遊戲,在課堂上學生自主地參與活動,透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你想摸到幾顆棋子?為什麼?、動口說: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還有?比這個分數小的分數還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母相同的分數如何比較大小?尋求規律分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毫無壓力的遊戲中學會了方法,學生樂學,愛學掌握知識紮實有效。在學習分子是一的分數比較大小時我是以故事引入的,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樂學。具體地說就是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從情境中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分析、探討,逐步讓學生建立解決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最後用這一模型去解釋、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問題。採用學生喜歡《西遊記》為背景,創設分西瓜的情景,這天唐僧師徒4人走到一座山腳下,由於正是午時,天氣悶熱,八戒只化緣來一個西瓜,4個人,只有一個西瓜,怎麼辦好呢?唐僧建議平均分,每個人分到西瓜的1/4,八戒一聽急了,自己辛苦找來的西瓜只得到1/4,說什麼也不同意,吵著要1/8,可切開後,見到師父和師兄的1/4就大呼上當了,說師父、師兄欺負他?為什麼八戒自己吵著要1/8,可見到切開的西瓜後,就後悔了呢?直嚷嚷師兄欺負他呢?你們想知道為什麼嗎?學生探知的慾望被激起,自然過渡操作體驗,探索規律。

  探究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

  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學具紙,透過折一折,塗一塗,剪一剪,和同桌完成1/4和1/8的比較。練習1/2和1/4,1/8和1/6,你發現這些分數有什麼相同之處?在比較這樣的分數時有什麼規律?引導學生總結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鞏固練習我還是以遊戲為主。“開火車”,由某一列第一個同學說出一個分子是1的分數,後面的同學說一個分子也是1,但要比它大(或比它小)

  同樣開動第二列火車,由第一個同學說一個分數,後面的同學按這個同學的要求說一個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分母相同的分數。

  “分蘋果”紙卡出示一個分數,讓學生說一個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一個比它小的分數。

  讓學生嘗試比較3/5和3/4的大小,學生經歷了發現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規律,主要是為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但要靈活應用這一規律還不能做普遍的要求,這一練習的設計是為了滿足部分學生學習的需要,也瞭解一下,在本次課堂教學活動中有多少學生可以超越教材。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集合》是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它主要是介紹和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在本節課前,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分類的思想方法,但《集合》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在這裡只是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例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以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交集的含義,能借助直觀圖,體驗利用維恩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透過小組合作設計集合圖的活動,啟發學生對交集部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生活情景的課堂再現,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圖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四、說教法

  本節課劉老師主要採用遊戲法、直觀演示法、講解法、師生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進而將問題解決,達到教學目標。

  五、說學法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遊戲、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來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根據集合圖直觀形象的解決問題。

  六、說教學過程

  1、劉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利用猜拳和搶凳子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集合圖的理解。

  2、在遊戲中引起矛盾衝突,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複。

  3、藉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集合圖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4、藉助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的語數競賽活動的情況,讓學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計算方法。

  5、小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設計集合圖,進一步加深對集合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6、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讓學生考慮到集合與集合之間關係的多樣性使所學知識得到了延伸。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設計說明: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能用點子圖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並理解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本節的教學內容,學生用知識遷移的方法就能掌握,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色:

  1.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在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點子圖上操作,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探究時間與空間,使他們經歷完整的探究的過程,體會探究的樂趣,從而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自信心。

  2.注重對演算法的展示和理解。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多種計算方法,也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展示自己想法和演算法的機會,激發學生探究和思考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內容:隊列表演(一)(課本第32—33頁。)

  教學目標:

  1.結合“隊列表演”的具體情境,利用點子圖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2.經歷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體驗演算法多樣化。

  3.正確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橫式筆算,並選擇正確簡潔的運算途徑。

  教學重難點:

  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點子圖。

  學生準備:

  點子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學

  1.出示閱兵儀式的佇列圖片,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2.學校舉行隊列表演,一共有行,每行有14人(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的主題圖)

  二、探究新知、展示演算法

  1.獨立提出數學問題,搞清楚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要列什麼樣的算式解決,為什麼這樣列式?

  2.引導發現:這個算式和前面學過的乘法算式有什麼不同?

  板書知識性課題。

  3.估一估:乘積大約是多少?

  4.引導學生利用點子圖算出14x12的結果。

  師:還記得我們學過的把整體分塊求積的方法嗎?請你們在點子圖上圈一圈,看看能否算出14x12(或12x14)的得數。

  (1)學生獨立思考,利用點子圖圈一圈、根據圈的過程寫出算式。

  (2)小組交流。

  (3)展示學生的想法:(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的例1)

  師:你們算出得數了嗎?能說說你們的演算法嗎?

  請學生說說自己的演算法,把圈點子圖的過程和算式對應說明。

  方法一: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進行口算,轉化成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連乘計算。

  方法二:把12拆成10和2,再進行口算。

  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進行口算。

  5.出示P32表格,引導學生理解。(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的例2)

  (1)這個表格你能看懂嗎?說一說。

  (2)討論交流:表格中的資料是怎麼得到的?

  (3)能看出表格中的數與點子圖及算式之間的聯絡嗎?在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後,歸納與指導。

  三、知識歸納、精講點撥

  1.歸納提升,引出轉化法:

  師:面臨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這個新問題師,我們把其中的一個乘數分成兩個一位數,用連乘法計算。或者把其中的一個乘數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用另一個乘數分別與這兩個數先乘,再把積相加,都是轉化成舊知識來解決。

  2.完成算一算:(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的算一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

  (2)指名彙報學生的想法。

  四、拓展應用

  完成練一練第1題。

  鼓勵學生獨立地解決問題,提倡演算法多樣化。

  五、課後小結

  師: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各位評委、各位領導:你們辛苦了!我叫xxx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樹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設計、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簡要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教學內容:

  《小樹有多少棵》這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2、3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也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為第四單元、第六單元學習筆算乘除法打基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透過口算訓練,既能培養學生迅速的口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注意、記憶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學習筆算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透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已經能熟練掌握一位數乘一位數的表內乘法,能運用已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對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⑴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⑵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教學難點:

  發現規律,將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遷移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發現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個“發現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發現方法,發現規律,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練習法,練習在數學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本節課在新課後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透過一系列靈活多樣,一定量化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遷移法,由於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十分緊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運用遷移規律,抓住新舊知識的連線點,以舊引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就可以從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中進行遷移,這樣的知識遷移,最後轉化為技能技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我用激勵的語言祝賀孩子們成為三年級的小學生,歡迎他們重新回到學校。

  以美化身邊的環境為契機引出情境圖。

  1.探索新知

  (1)仔細觀察並說出數學資訊。

  (2)根據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

  (3)試著解決問題:3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板書課題:小樹有多少棵)引出:20x3=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是教學的必要手段,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並鞏固複習乘法的意義,為新課的教學奠定基礎。

  2.討論演算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交流演算法)

  (1)20+20+20=60

  (2)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

  (3)2x3=6,20x3=60先不看20後面的“0”,2x3=6,乘完後再在6的後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於60。

  3.最佳化演算法:以上演算法你認為哪種更簡單?

  由於學習過乘法的意義,所以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經驗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選擇第三種方法。而第三種方法是本節課希望學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師抓住機會及時總結、強化。

  4.小結:在乘的時候先不看乘數末尾的“0”,乘完以後再在積的末尾添上同樣多的“0”。

  5.師生共同將題目補充完整,教師板書為學生做好示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6.追加問題:4捆小樹有多少棵?5捆呢?(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進一步強化口算的方法。)

  二、遷移應用,探索規律。

  1.出示練習

  3x2、5x4、6x7

  30x2、50x4、6x70

  300x2、500x4、6x700

  學生透過獨立計算,得出算式的結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幾組題目,找一找豎列算式的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能夠發現,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的末尾依次多一個“0”,積的末尾也多一個“0”。學生已經把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遷移到整百數乘一位數,此時進行方法的強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計算的方法,既訓練學生的思維,又發展學生的語言。

  2.拓展訓練

  1、3000x2、5000x4、6x7000

  在學生總結出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隨即出示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學生能夠類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樣多的“0”的含義,並且把這種口算的方法熟記於心,達到內化的目的。

  2.數學遊戲

  教師事先準備好卡片,以同桌為單位開展遊戲活動。

  遊戲規則:一位學生取一位數,另一位學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數,然後兩個學生都計算這兩個數相乘的結果,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設計意圖創設遊戲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培養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靈活性。)

  三、變式練習,積累內化。

  1.口算練習:(學生獨立計算,指名說說算理。)

  2頁3題30x4、50x8、9x600、40x5、60x7、800x4

  3頁2題70x8、30x6、600x9、4x60、20x7、3x800、90x5、8x50、700x4

  2.歸納鞏固

  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乘一位數,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後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佈置作業。

  解決問題:3頁3題(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鞏固複習乘法的意義)

  四、說板書設計

  小樹有多少棵

  20x3=

  ①20+20+20=60

  ②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

  ③2x3=6,20x3=60

  【設計理念:簡潔明瞭,能讓學生一目瞭然,黑板的右邊空出來,方便學生自由練習。】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6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54~55頁“分桃子”。

  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懂得算理,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導探究。

  1、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今天猴山上有件喜事,猴王給小猴子們分桃子了,那麼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課件展示48個桃子和兩隻猴子)

  讓生充分讀取圖中的資訊,並說出要分的桃子的數量,為了公平要平均分等資訊。

  師:同學們請看,你看到了什麼?從圖中你知道哪些數學資訊?

  預設生1:我知道有兩隻猴子。

  預設生2:我看到一些桃子。

  師:那麼有幾個桃子?

  生:有48個桃子

  師:那麼他們怎麼分才公平?

  生齊說:平均分

  2、提出問題

  師展示題目的一半:有48個桃子,平均分給兩隻猴子

  師:那麼根據這些資訊,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生:有48個桃子,平均分給兩隻猴子,每隻猴子分多少個?(師展示全題)

  師:說的真好,請坐!

  生齊讀題!

  二、探索新知:探究48÷2的演算法和算理

  1、動畫激趣,引導分法

  師:同學們請想一想,怎麼把這48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呢?請同學們用小棒代替桃子,在桌面上將這些小棒平均分成2份,現在動手分一分吧。

  生彙報分法:

  生:先分整籃的每隻猴子分到兩籃桃子,然後再分單個的每隻猴子分4個桃子(生彙報師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師:他說的好不好?

  師:那你們都同意先分整籃的,再分單個的,對嗎啊?

  生:對

  2、根據問題列出算式

  師:那這道題目怎麼列呢?

  生:48÷2=(師板書)

  師:同意嗎?(同意)

  師:為什麼用除法呢?

  生:因為除法表示平均分。

  3、生用口算的方法表示出分桃子的過程

  讓學生明白口算過程正好與分桃子的順序對應

  師:那這個怎麼算呢?會算嗎?

  生:會

  師:趕快動手,看看誰的演算法最多

  生探究演算法,師巡視,生解說自己的演算法師板書

  師:好了。算出來了嗎?

  生:算出來了。先40÷2=20(個)再8÷2=4(個)最後20+4=24(個)(師板書)

  師:對嗎?

  生:對

  師:她算的過程跟我們分的過程一樣嗎?

  生:一樣

  師:他也是先分整籃的。再分單個的。然後再把它們合起來。

  4、嘗試探究列豎式

  教師講解48÷2=24的豎式計算過程及算理:

  (在分析算理的過程中,合理地把分桃子(分兩次)-口算(兩步算式)-豎式(兩層)三個過程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理解列豎式計算除法的想的過程跟分桃子、口算的過程是一樣的。)

  師:還有什麼方法?

  生:寫豎式的方法

  師請生說出寫除法豎式的順序(師板書)

  生:先把除號寫好。再寫被除數。再寫除數

  生:先算十位,2商在十位。再算個位,4商在個位。

  生說師板書計算過程。師解釋沒全部分完,十位上的0暫時不寫。8落下來。4商個位。最後餘數寫0

  (豎式計算演算法:先分整籃的,每隻猴子分到2個10,所以在十位上商2,接著分個位上的8,每隻猴子分到4個,在商的個位上寫4,2x4=8,全部分完沒有剩餘,所以最後寫0。)

  師:說的真好,太棒了。他把我們分的過程和口算的過程用什麼記錄下來了?

  生:用豎式

  師:豎式的計算過程有兩步。跟我們分的過程一樣的。

  師:那麼你們的豎式都是先算的十位再算的個位嗎?

  生:是

  師:那麼如果他們不告訴你分的過程,你們從豎式上一眼能看出先分的十位再分的個位嗎?(能)

  師:列豎式更能看出我們分的過程。不正確的同學請改正過來

  師:答:每隻猴子分24個桃子(生說,師板書)

  總結豎式:孩子們。我們剛才用豎式計算了除法,那麼豎式計算的時候先算什麼位?(十位)商寫在什麼位上?(十位)。再算個位。個位上的數字對齊落下來。商寫在個位上。

  5、完成試一試,集體訂正。

  48÷4=69÷3=86÷2=

  三、情境延伸,深入探究48÷3的演算法和算理

  1、根據情境提出問題

  師:猴王正想按你們的方法把48個桃子平均分給兩隻小猴時候,這時候,又來了一隻猴子,他也嚷嚷著要分桃子。猴王只好把桃子分給3只小猴。

  師:每隻小猴分多少個呢?想一想。他們每個人還能分24個嗎?

  生:不能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來分桃子的猴子多了一隻。

  師:那我們來研究第二個問題,出示第二個問題:有48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猴子,每隻猴子分多少個?(出示題目)

  師請生列算式:48÷3(師板書)

  2、探索分法

  師:那我們先幫猴子分一分。拿出你們的小棒代替桃子。想一想,怎麼分。請開始。我看看那組的小朋友合作的。

  生操作分桃子,師巡視。

  師:分好了嗎?

  生:分好了

  師:哪個小朋友上來跟大家說說你是怎麼分的?

  生上前演示

  師:聽清楚了嗎(清楚了)

  生說過程,師(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每隻猴子先各拿一籃。拿走了3籃。把剩下的一籃10個,和8個合起來再分。每個猴子拿6個。(課件演示)

  3、研究演算法

  師:誰能把你分的過程用除法豎式寫出來呢?

  生彙報豎式步驟,師板書並解釋每步的含義。

  師:餘數1是什麼?(1用紅筆描出)

  生:表示1個10,餘下的1個10和8合起來再分。

  師:這樣做的請舉手。師評價(1在十位上表示1個10,)

  4、鞏固練習。

  65÷5=84÷6=

  四、總結豎式除法計算方法。

  1、觀察,對比48÷2和48÷3這兩道題豎式的不同

  提問:請生觀察兩個豎式,請問有什麼不同呢?

  生:第一個十位都除的盡。第二個十位上有餘數。

  2、小結豎式計算除法的方法

  筆算除法時,應從被除數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被除數十位餘下的數要與個位上的數合併,再繼續除。

  師小結:我們今天研究的是什麼豎式呀?

  生: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師板書副標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師:再看看這兩道題448÷4=和726÷6=

  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

  師小結:今天我們不僅學會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也學會了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補齊副標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其實他們的演算法是一樣的,只是位數不同。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7

  一、說教材

  《分數的簡單計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內容。分數的簡單計算是在學生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教學內容都是運用直觀的圖形來表示分數並進行運算的。這樣的數形結合教學,透過形象思維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分數計算的模型。

  教學目標有三: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聯絡生活實際、主動應用數學的意識。

  其重點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算理。難點是1減幾分之幾的分數減法。

  二、說教法

  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學生初次學習分數的計算,受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影響會感到困難。因此,本單元主要是創設一些學生所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情境。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在這堂課中,我把目標定位在數形結合有利於解決具體問題。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上,努力實踐著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的課程理念。學生剛學了兩節課的分數的初步認識,能憑直覺算出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但對於為什麼可以這樣算還不是很明確。所以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算理,進一步讓學生透過畫圖、實物演示及看多媒體演示來明白這樣計算道理,並適時製造矛盾衝突,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整堂課從直觀到算式,再從算式到用直觀來解釋。力求把看似簡單的課上出數學味。

  三、教學流程

  在教學中,首先複習匯入,著重溫習分數單位的概念。讓學生掌握分數單位,為新的探究學習做好準備。

  接著在情境中分蛋糕,透過直觀圖形的演示,探究分數簡單加減法的算理。特別是對於“1減幾分之幾的分數減法”要引導學生透過畫圖,或著實物演示來探尋計算方法!

  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簡單分數計算方法進行歸納總結,並運用具體的習題來鞏固。

  在教學中,要透過數形結合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和數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掌握運用數形結合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美感和數學的實用性!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8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三年級下冊第46頁~48頁的例1及做一做。我分五個階段完成說課。一是說教材,二是說教法,三是說學法,四是說教具準備,五是說教學過程。

  一、是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年、月、日是常用的,與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的時間單位。我們知道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學生已經學習並掌握了時、分、秒,本單元是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觀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且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和一年有多少天。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了形成較長的時間觀念的基礎,理解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藉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聯絡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瞭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識,記住各月的天數;使學生會判斷大、小月;學生能與生活聯絡起來,熟練地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透過探索與交流,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數感,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歸納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

  (1)探究發現年、月、日之間的關係。

  (2)發現並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斷方法。

  二、是說教法

  為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依據現代認知科學理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取的教法是:

  (1)努力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透過啟發、誘導、設定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從學生的“要我學”到“我要學”意識轉變,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

  (2)儘量利用直觀教具、演示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是說學法

  由於年、月、日的知識比較抽象,而三年級的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這節課我採用的學法是:教師適當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從而形象直觀理解該知識。並運用學會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觀察、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動手操作、觀察等方法主動獲取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學習主動探究問題的方法。

  四、是說教具準備

  學生:不同年份的年曆卡。

  教師:課件、年曆等。

  五、是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我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舊知

  師:(出示課件)現在老師給大家1分鐘邊看題邊想,把答案記在腦子裡。(1分鐘過去了)

  師:老師要請五位同學分別來完成這五道練習題,誰來呢?(學生舉手)我先請一位學生回答第一題,然後發動學生評論,統一認識,得出結論:2時=(120)分。(出示隱藏答案)。然後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進行表揚。(我平時上課的表揚方式是全體學生邊拍手邊說:嘿嘿嘿,你真棒。)同上完成以下四道練習題最後提問:大家知道時分秒都是什麼單位?(學生就會回答是時間單位)

  這樣設計的意圖在於檢查學生舊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後面要學新的時間單位做好鋪墊。

  第二個環節:設定懸念、情景匯入

  師:同學們上課到現在你們一定很累了吧?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放鬆放鬆一下好不好?”(這時同學們的情趣會高漲起來。)但在講故事之前老師要向你們提出幾個要求,那就是聽故事要認真,聽完了要回答幾個問題哦!(出示課件開始講故事)故事講完了,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的警察是怎麼一下就發現了呢?發現什麼呢?請同學們拿出老師課前發給大家1993年年曆卡片。假如你現在就是這位警察,請你在卡片上找出這位罪犯的生日。(學生在尋找時,我提示他們要在2月份找。)學生找了一會兒就會說找不到2月29日這一天。為什麼呢?你們想知道嗎?(學生肯定會說想)因為1993年2月份根本就沒有29日這一天,所以我們的警察就知道他的護照是假的。由此可見,年、月、日這個時間單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這就是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比原來時、分、秒更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板課題:年、月、日)

  這樣設計的意圖:一方面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來,有利於課堂教學,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求知慾望。

  師:請同學們先閉上眼睛(出示課件),現在可以睜開了。(當學生看到這張照片可能會很高興地議論:這不是咱們班的同學跳舞的照片嗎?)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是咱們班在哪一年的什麼節日參加表演時拍下的照片呢?(出示隱藏時間xxxx年1月1日)

  師:大家還想看照片嗎?(學生肯定特別高興地說:想!出示課件當學生看到張相片也肯定會說:這不是最近咱們班女子拔河比賽的照片嗎?)對!那大家還記得這是什麼時候拍的嗎?(同時出示隱藏時間)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10月1日是什麼節日嗎?(學生會回答:國慶節)那麼國慶節是從哪一年開始的呢?(學生可能會說不知道)這張照片拍的是我們的毛主席10月1日在天安門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刻,那是在哪一年呢?(同時出示隱藏時間1949年)從此我國的第一個國慶節就在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誕生了。

  我們再來看下一張照片。(出示課件)

  大家看,照片上的人怎麼樣呢?(學生可能會回答他們高興得大叫起來!)那他們為什麼這麼激動、高興呢?(老師用滑鼠指著“中國申奧成功”這幾個字提示學生。學生會回答中國申奧成功了)那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是在哪一年的7月13日呢?(同時出示隱藏時間xxx年。)那我們一起來讀一下xxx年7月13日中國申奧成功。

  師:(出示課件)請同學們說一說,這又是一個什麼有意義的日子呢?(學生一看照片自然會說出3月12日是植樹節。)對!同學們的眼睛真亮!那我們一起來讀一下:3月12日是植樹節。

  師:那這張圖片呢?(學生看到這張圖片就會脫口而出六一兒童節是6月1日。)對!同學們真棒!我們自己來表揚自己一下:嘿嘿嘿,我真棒!

  師:同學們像以上這些有意義的日子都需要用哪些時間單位去記載呢?(學生自然會回答年、月、日)那大家再大聲得讀一讀課題:年、月、日。(再一次出示板書年、月、日)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年、月、日這個知識來自生活實際中,以致學習本知識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環節: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師:請大家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們20xx年的年曆卡,一邊看一邊想如何回答這幾道思考題,(出示課件)並做出答案。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出示課件)按問題的順序出示隱藏答案。如一年有12個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是30天。師:同學們睜大眼睛看一看還有那個月沒有出來跟我們玩呢?(學生回答2月份)(出示隱藏答案2月)那20xx年的2月份是多少天呢?(學生回答28天)(出示隱藏答案28天)師:人們習慣把有31天的叫大月,(在31天后板書大月,出示隱藏答案)把30天的叫小月。(在30天后板書小月,出示隱藏答案)那麼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那它是什麼月呢?(出示隱藏答案特殊月)

  師:同學們誰有什麼好辦法能較快地記住各月有多少天?(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說出自己的辦法。)表揚能想出比較好的辦法的學生。現在輪到老師向你們介紹一種拳頭記數法看你們喜不喜歡。(出示課件)師示範演示:請大家舉起左手,攥成拳頭,背向自己。從食指的凸起處依次往小指那數:1、2、3……12。數8月時要從數1月的地方數。凡是凸起的是31天也是大月,凹下去的是30天也是小月,除2月外。

  學生自己練習拳頭記數法,同桌互練互評,指定學生演示,大家評。然後根據投影的拳頭全體一起記憶。最後再介紹兩首兒歌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認為好的辦法記一記。(出示課件)

  第四環節::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1)為了讓學生所學知識能夠很好的吸收,我設計了“我報月份,你聽好,大月點頭,小月擊掌”的遊戲。判斷大、小月遊戲的加入,使整個課堂的氣氛達到高潮,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學生數學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得到進一步提升。

  (2)師:看誰是個聰明的小朋友,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這兩道練習題。(出示課件)學生完成練習後,師生共同訂正答案。

  (3)拓展延伸,迴歸生活。

  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在課堂的最後幾分鐘我設計了一道開放性練習題:小明在外婆家連續住了62天,正好是兩個月,你知道是哪兩個月嗎?如果是61天?60天呢?給學有餘力的學生建立繼續發展的空間。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至此,結束整節課的教學,在設計過程中,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可能純在不少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導。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9

  一、說教材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從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知道秒的意義,探索分與秒的進率關係,體驗1分、1秒的長短,初步建立1秒、1分的時間觀念。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發揮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難點: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具準備:

  課件、鐘面、口算卡片、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目標,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引導觀察、學具操作、組織討論探索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發展過程,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學法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在學法的指導上,我讓學生透過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議一議、做一做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感知秒,體驗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中共同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這節課我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件:回想春節聯歡晚會倒計時情景,從學生熟悉的春晚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揭示課題:秒的認識。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1、認識1秒

  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鐘面,想想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秒的知識呢?四人一小組交流自己的認識。

  這一小節,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學生透過觀察、交流、反饋等學習活動,探索出:秒針是鐘面上最細最長的一根針、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一秒。(板書: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2、認識幾秒

  出示課件,提問:秒針從數字幾走到數字幾經過了多少秒?為什麼?這樣反覆多次地練習,讓學生說出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學生是一小格一小格地數,有的是一大格一大格地數,體現方法的多樣化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方法進行最佳化。

  3、探究分與秒的關係

  讓學生認真觀察鐘面,想一想:秒針在鐘面上走一圈是多少秒?秒針走了一圈後分針有什麼變化?從分針與秒針的走動,你發現了什麼?

  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後全班彙報。得出結論:1分=60秒。(板書:1分=60秒)

  分與秒的關係是本課的重點,所以在這一小節我採用個體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彙報總結的方式來解決。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給予學生充分信任。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有利於培養他們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4、實驗活動,體驗時間

  ①體驗1秒

  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聽“嘀嗒”聲感受一秒的時間,再讓學生用一個動作來表示一秒的時間。可能有的1秒鐘會拍一下手,有的會翻一下手腕,有的會眨一下眼睛,就讓學生用自己想的動作跟著“嘀嗒”聲做一做,充分地體驗時間單位“秒”。

  ②體驗1分鐘

  讓學生拿出口算卡片在1分鐘裡進行口算練習,體驗1分鐘的長短。在這個環節的設計我是這樣考慮的:口算是我們數學課堂一項基本的訓練,把它作為1分鐘的體驗內容,可以讓我們活動的數學成分更濃,讓學生對1分鐘有更充分的體驗和感受。

  5、知道1秒的價值,懂得珍惜時間

  播放課件,透過介紹我國體育健將劉翔110米欄奪冠的成績和一些現代化工具在1秒鐘裡創造價值的一些資料,讓學生感受到1秒雖短,但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價值。藉此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和愛國主義教育。

  6、時間名言欣賞

  透過欣賞時間名言,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對學生進行了一些情感的薰陶。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填寫合適的時間單位。

  每天大約睡()小時大約需要20()大約需要25()

  2、練一練。

  (1)1時=()分1分=()秒

  (2)秒針走一圈是()秒,走半圈是()秒。

  (3)鐘面上有()大格,有()小格,又細又長的針叫()針。

  透過層次性練習,鞏固所學知識,並靈活運用,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自我評價,享受收穫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呢?

  讓學生自己歸納所學內容,既能使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享受成功的喜悅,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知識網路,培養概括能力。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進行概括,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簡潔明瞭。

  板書:

  秒的認識

  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1分=60秒

  在這整一節課,我儘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體驗,鼓勵他們去討論、去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數學的世界裡快樂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