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簡單的週期》是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課的重點難點是根據物體的排列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什麼圖形。

  教學目標是:

  1、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發現簡單週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

  2、讓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3、讓學生在探索規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教法與學法:

  1、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理解不同的解題策略。

  2、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鼓勵他們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結合生活,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

  三、教學思路

  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六個主要的教學程式:第一部分透過學生熟悉並感興趣的卡通動物匯入新課;第二部分在現實情境中,獨立探索規律;第三部分透過不同的習題和方法,使學生對解決這類習題的方法得到提升;第四部分是運用規律,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鞏固和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第五部分是總結評價,延伸規律,欣賞介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規律。第六部分是遊戲,拓展學生思維。

  1、創設情境,引出規律。

  在課的一開始,我先出示了學生熟悉的串珠活動,先串綠色,再串黃、藍、紅色的珠子,並按順序又出示了一組,讓學生猜接下來我會串什麼顏色?其實這時學生已經體會到我是按一定的順序串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規律,所以很快地能猜出我接下來要串的顏色。然後指出,今天我們要一起來找規律。使學生先初步明確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利用串珠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我出示了2組後,學生腦海中已經建立了有規律排列的表象,因此學生都能猜對,進一步感知物體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從而把這樣的感知運用於例題圖中,讓學生找出規律。]

  出示了例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場景中有些什麼,初步感受彩燈、彩旗、盆花這些物體,觀察這些物體的擺放說說你發現了什麼?從對這些物體的觀察中發現,這些物體的擺放是有規律的。正因為這些物體擺放整齊有規律,才會這麼賞心悅目,使學生體會數學美,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規律的積極性。[在這裡,我原先讓只學生說一說他們擺放的規律是什麼,但我覺得應該在課件中演示出來這樣的規律,於是我加上了一些圈來表示,達成統一的認識。]

  2、自主探究,理解規律

  這一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首先多媒體出示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9盆是什麼顏色的花?理解題意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來。

  在這一過程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由於不同的學生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學生想出了多種辦法,有的學生用畫一畫的方法畫出是藍花。這些方法都能解答這一題。但重點我討論了學生提出的計算的方法。用19÷3=6(組)……1(盆)。根據這個算式,先讓學生具體地說一說19、3、6和餘數1各表示什麼。學生很清晰地進行了表達:一共有19盆花,以一盆藍花、一盆黃花、一盆紅花為一組,共分成了6組還多一盆。我緊著提問,根據這個算式你又是怎樣判斷出是藍花呢,把學生的重心引到餘數上。體會到第19盆花就是第7組的第1盆,因為每組的花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看每組的第一盆是什麼顏色就可以了。[在講解的過程中,我還利用課件用圈表示出這19盆花,每3盆為一組,分成了6組,讓學生一看就知道剩下的一盆是第7組的第一盆。]

  [在探究盆花的擺放規律時,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了創新意識。透過充分的交流,展示了多樣的解決問題策略。並注意引導學生不斷地最佳化解決問題的策略。]

  3、獨立嘗試,選擇方法

  接下來我讓學生先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繼續探索解決彩燈的第1個問題。在交流中,學生有的還是用了畫圖的方法,有的用了計算的方法,隨即我提問,為什麼不用推想的辦法呢?從而讓學生理解推想的方法只適用於兩個物體為一組的規律排列。於是排除了都用推想這個辦法的簡便性。接著問學生那第20盞是什麼顏色的燈呢?這回大多數學生都體會到用畫圖的辦法非常麻煩,於是順理成章地把學生引到用計算的方法上來,體會到計算的簡便。其中求第23盞彩燈是什麼顏色的算式中沒有餘數,這裡就要讓學生重點理解說一說沒有餘數表示了什麼,讓學生總體地瞭解有餘數時及沒有餘數時的判斷方法。[在這裡,本來課件中顯示出來的是用不同顏色的圈代替彩燈體現它的規律,現在我覺得直接在這個圖上表示出來更清晰,學生更容易理解]這一小題著重是讓學生判斷體會出用算式計算的簡便。接著我就直接提出要求讓學生用算式計算彩旗的題目,讓學生做完後觀察這幾個算式,發現得數的規律,當得數是幾時就是每組中第幾面旗的顏色。在這裡我也覺得在彩旗的圖上用圈把它呈現的規律體現出來比較明顯。因為這裡我發現有少數學生還是以為這是兩面旗為一組的,這樣比較清晰。

  接下來我透過三題的排列規律出示定義:像上面這樣同一事物依次重複出現叫做週期現象。接著我讓學生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的週期現象嗎?

  學生口答後,教師出示圖片欣賞(生活中的週期現象)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總結全課中,讓學生說說你有什麼感想與收穫,有什麼想說的,告訴學生今天學習的規律都是週期性規律,在碰到這樣的規律時可用計算來解決問題。然後再讓學生欣賞一些生活中的規律,體會它的美及在生活中運用,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學生興趣很高,但重點是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說教材:

  今天和大家研討的是《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的內容, 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是在學習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面積進行了深入探究,在為後續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打下基礎,教材內容不僅有廣泛的應用,還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教材內容思路是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進行對比研究,在研究中找出圖形的不同,利於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圖形的本質特徵,建立概念。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及思維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本節課,透過情景教學模式,與授課內容與學生自身經歷結合,滲透數學思想,結合數學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本質屬性和特徵。

  說學情: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是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課題首要是研究,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特徵及本質區別;並且將數學概念裡的“圖形與空間”傳達給學生。本節課程,利用學生已學圖形知識延續,透過觀察、爭辯、動手實踐、探究掌握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一般四邊形之間的關係,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圖形,彼此是完全獨立的同時也相互有聯絡、有滲透。讓學生充分體會“學數學”“做數學”的魅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生接收知識的情況,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觀察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掌握他們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透過學生觀察比較、爭論思辨、抽象概括能力,解析幾何圖形。

  情感目標:使學生在思考分辨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探索發現的樂趣,學會從數學角度發現問題。

  教學重點:梯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本質區別。

  教學難點:學生自主探索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之間的關係。

  教具準備:課件、信封

  說教法、學法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在操作觀察比較中建立概念”這一主題,落實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及認知能力,我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類、比較”等形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反思思辨交流學習。

  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讓學生理解重點知識。

  教學流程:

  匯入新課(提出平行線問題,引出平行線與梯形課題)→新課教學(辨析特徵,分類思想→瞭解本質,宗旨思想→邏輯聯絡,集合思想→拓展應用,轉化思想)→反饋發展(聯結知識,極限思想→貫穿模型思想)

  教學設計:

  此次採用思考實踐,自主探索與分析辯解的方式進行。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創設情境、趣味匯入:

  從已知 “平行線”入手,鞏固前面所學知識,同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當中來。引導學生提出課題,“平行四邊形與梯形”同時板書課題,明確學習目標。讓同學對不同四邊形進行分類,瞭解學生對四邊形的認知,分析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不同,突破原有對梯形的固有認識。

  這個環節設計,讓學生面對四邊形進行分類思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不同之處,突破對原有梯形的固有認識,瞭解他們的本質區別。體會分類思想能夠增強思維的縝密性。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從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感悟分類思想。

  演示操作、構建概念:

  以點子圖引導學生繪製圖形,確認學生對四邊形的基礎認識。透過旋轉繪製的梯形,讓學生理解,不管梯形的位置怎麼變換,他的本質屬性是沒有變的,它依然還是梯形。

  這個環節設計,透過畫抽象圖形梯形的特徵,在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之間架起數學模型橋樑,將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把抽象的圖形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老師給出“特殊”梯形,引發學生爭辯,但沒有給予學生觀念干預,而是引導學生觸控概念本質,從圖形的本質去思辨,瞭解發現圖形的特徵與區別,讓學生感悟“萬變不離其宗的”的道理。

  3、探究新知、明確概念:

  學生透過兩組平行線特徵,快速聯想到圖形平行四邊形,老師卻拿出的是長方形。學生迷茫時候,層層追問,逐步點撥,學生抓住平行四邊形的本質屬性,在思辨中深刻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梯形屬於四邊形不屬於平行四邊形,使得學生的知識結構在爭論辨別中得到昇華。這個環節設計,讓學生歸納四邊形圖形的本質區別,並進行歸類處理。在思辨中深刻理解,豐滿了學生對思辨性概念的認識,對四邊形圖形的知識結構形成完整的系統,對集合思想的感悟就成功了。

  4、圖形觀察,理解特徵:

  匯入趣味故事,“女兒給的信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透過信封的形狀,得到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圖形,讓學生用一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直角梯形分別拼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或梯形。這個設計,給學生造成懸念,在動手與動腦的過程中發展想象力,瞭解圖形之間的轉換,理解圖形之間的變化過程,相互之間的關聯,使學生對轉化思想有所感悟,為今後學習幾何圖形的面積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給學生思維提供成長的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驗證結論,歸納概念:

  透過讓學生觀察釘子板上三個點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圖形轉化中的對立與統一,體現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與四邊形的聯絡與溝通,再次凸顯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之間的本質區別。

  這個設計,有助於學生在歸納所學知識內容的時候,清楚數學系統的邏輯,相互之間的關聯性,與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在簡單的挑戰中體會極限思想,串聯上下知識的邏輯結構,發現數學知識的發散與嚴謹性,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思想滲透,貫穿課堂:

  透過畫圖、猜圖形的活動,引導學生辨析圖形之間的特徵,瞭解之間的關聯,學會分類思想;透過圖形之間的關聯,瞭解其中的本質聯絡,明白圖形之間的數學宗旨,清楚數學模型概念;明白圖形之間本質聯絡,讓學生分辨四邊形集合之間的關聯;集合裡圖形轉化之間的應用,使得學生學會圖形轉化,清楚數學的轉化思想;關聯所學知識,讓學生明白數學系統性,數學的內容是相互之間的關聯思想,並非相互獨立的; 將學生原先寫不關聯的知識概念聯絡起來,從而建立系統的“結構性認識”,使模型結構更加明晰,從而使得分辨思想方法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課堂。數學思想方法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間有聯絡、有滲透的,同一問題可用多個思想方法解決。

  教學亮點:

  分類歸納,發現本質

  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分類歸納知識本質區別,讓學生去自主思考,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從而建立概念,更加自然的得到有效地學習,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體會數學思維邏輯系統性與解決問題的方法縝密性,為學生以後學習數學建立系統性的認知結構。

  邏輯聯結,引導探究

  創設情境,設定信封懸念道具,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慾望。透過學生對信封的瞭解,從而使已知信封形狀與其新的圖形產生聯結,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圖形之間的本質屬性的關聯性,在驗證中去總結歸納,將抽象的數學語言用圖形的特徵解釋。讓學生清楚認知數學知識的關聯性,從而為以後的教學打下基礎。

  利用故事,激發探究

  針對學生對有趣未知的奇聞軼事好奇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中匯入女兒給的信封,幫助學生開展思維,豐富聯想,使學生興興致勃勃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情景中,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生動有趣內容,引導的新知識點。激勵學生自主探索新知識的能力,發現數學就在身邊的樂趣。

  教學反思:

  應該充分重視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幾何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更緊密結合學生身邊的實物去創造情景,從而認識瞭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更全面、深刻地認識概念,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存在數學的秘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思考習慣。

  應該更加重視操作實踐,創造教學情境,讓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獲得知識,培養自主、探索思考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更能自主的去觀察、發現、探索,並且總結歸納。

  在教學課堂中應該多借助教學道具,設計更適合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的教學環節,透過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獲取知識。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1、說課內容:

  江蘇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48頁的例題,以及相關的練習題。

  2、教材分析: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化數”領域的部分。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接觸過直觀、簡單的“找規律”方面的內容,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出現在教材中還是第一次。其內容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話場景為素材,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學習這樣的內容,可以使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發現數學規律,感受數學的探索性,以及數學的價值,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為了做到這一點,在教學時透過讓學生看一看,擺一擺等實踐活動中,瞭解“規律”,初步建立“規律”的概念。

  4、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間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絡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綜合與歸納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用數學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5、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之間的規律,透過“找”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6、教具準備

  教具:主題掛圖、教學課件。

  學具:每位學生準備小棒和石子。

  二、說教法

  1、在教學思想上,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在教學活動中。

  2、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直觀法、遊戲法、動手操作、引探等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過程中找出規律。

  四、說教學程式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咱們來做個遊戲好嗎?遊戲名字叫“猜一猜”,請看:

  1、出示:

  你們猜一猜,下一個氣球是什麼顏色?

  2、出示:

  請你們猜一猜,中間應該擺上什麼水果才能使它們的排列有順序,且更美呢?

  師:你們真棒!能準確地猜出問題的答案。誰來說說,你們剛才在猜的過程中,是根據找什麼而猜出來的呢?

  生:找規律。

  師:對!你們找到了它們的排列規律。

  板書課題:找規律

  師:像這樣有規律的排列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規律,就能解決很多疑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的排列規律。

  (二)創設情景、認識規律

  出示教學主題圖:小兔樂園

  師: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一下:小兔樂園!

  1、提出問題,小組討論

  師:請你們把在小兔樂園裡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組裡的同學說說。

  2、觀察數數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每行物體有多少個,它們的排列有什麼特點?

  教師依次提出教科書上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按三部分分別數一數,分別得出兩種物體的個數,然後按問題順序,根據學生數的結果,分別板書三行,顯現出各是多少。

  3、比較發現

  (1)師:比較每行兩種物體,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先和你的同桌說說。

  (2)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發現了什麼規律,教師幫助學生把話說通順,清楚。

  4、歸納規律

  (1)師:透過觀察、比較、交流從、我們發現“小兔樂園”的情景中有怎樣的規律?

  (2)學生歸納規律。

  (三)理解規律

  擺一擺,比一比,誰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1)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學具,用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間擺一個石子。數數小棒的根數和石子的個數,看看有什麼發現?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同桌,並與前面發現的規律比一比,一樣嗎?

  (2)組織全班交流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是新知再現,對新知起到檢查、鞏固、提高的作用,對規律有著更深的理解,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

  (四)實際舉例,體驗規律美

  1、生活處處有規律

  師: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這樣規律的例子嗎?仔細想想,先跟同學說一說,再告訴全班同學。

  2、欣賞生活中的規律美

  展示生活中規律美的畫面

  (設計理念:將數學與生活聯絡,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也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為了鞏固新知識,發展學生思維,我設計了以下幾道題:

  1、小明放學回家經過一段馬路,他發現馬路的一邊有10根電線杆,且還發現每兩根電線杆中間有一個廣告牌,你能幫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廣告牌嗎?

  2、河壩的一邊了75棵柳樹,每倆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栽桃樹多少棵?

  3、沿圓形池塘的一週栽了25棵柳樹,每倆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可以栽桃樹多少棵?

  (設計理念:前兩題是基礎鞏固題,最後一題是拓展延伸題。這樣的設計既有層次,又有坡度,對所學知識起到檢查、鞏固的作用,同時也發現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創造規律

  同學們可真行!能夠找到了規律,還能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現在老師考考你們:誰能以我們班的一部分男同學和一部分女同學進行排列,並使他們排列有規律可尋?

  (設計理念:運用現在的學習資源,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七)總結歸納

  師:你能告訴同學們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學生舉手發言)在生活中,在數學王國裡,還有更奇妙的規律等著你去探索。只要同學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定能發現其中的奧妙!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平行兩種。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3)體會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2、解決問題。

  讓學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過程中,體會從數學的角度理解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3、情感態度。

  (1)透過對生活中平行線的認識,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透過師生的共同活動,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培養學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動參與意識。

  (3)學生經歷觀察、動手操作、發現討論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性與創造性,促進學生樂於探究。

  教材分析:

  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是“空間與圖形”所要研究的基本問題。這些內容學生在前兩個學段已經有所接觸,本節課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探究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的位置關係,平行公理及其推論。這些知識是空間和圖形領域的基礎知識,在以後的學習中經常要用到。同時,本節課充分利用現實世界中的實物模型,讓學生直觀感受,透過設定“觀察”、“討論”等活動來鼓勵學生勤思考、多交流,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應用意識以及創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教法學法:

  1、動:教師利用多媒體設計動畫情景,鼓勵學生動手做,動筆畫,動腦想,動口說,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2、探:教師引導學生操作模型,動手畫圖與合作討論,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論。同時,透過設定拓廣探索等練習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慾望。

  3、樂:本節課的設計力求做到“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絡得緊一點,直觀的多一點,動手實驗的多一點,使學生的興趣高一點,自信心強一點”,促使學生樂於學習,樂於思考,樂於探索,樂於創新。

  4、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觀察、猜想、歸納、類比等數學思維方法,同時,透過平行公理推論的教學,向學生初步滲透反證思想,讓學生嘗試“說點兒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讓學生感受一組畫面,從而引出本節課題:平行線(板書課題)

  (意圖:透過熟悉的畫面,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幾何圖形無處不在,也為後面的探究活動作好了情感準備。)

  二、合作交流

  1、建立模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模型,並思考問題:在木條轉動的過程中,有沒有直線a與直線b不相交的位置呢?

  (意圖:利用這個模型引入,可以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平行線的概念。同時,透過學生主動的活動,讓學生親眼目睹數學過程形象而生動的性質,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使學生樂於學習。)

  2、平行線的概念。

  (1)學生討論得到:在木條轉動過程中存在一個直線a與直線b不相交的位置,這時直線a與b互相平行(parallel),記作a∥b,讀作a平行於b。

  (2)平行線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你還能舉出其他一些例子嗎?

  (3)動手畫一畫,分小組討論: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幾種?

  (4)動畫演示空間圖形:這樣的兩條直線會相交嗎?那麼它們平行嗎?

  3、平行線的畫法。

  (1)過直線AB外一點P,你能畫出直線AB的平行線嗎?能畫出幾條?

  (2)動畫演示平行線的畫法。

  (3)練習:過點P畫直線MN的平行線。

  4、平行公理。

  (1)討論:在前面轉動木條a的過程中,有幾個位置使得a與b平行?如圖過點B畫直線a的平行線,能畫出幾條?

  (2)類比前面我們學過的“垂線的性質”,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3)歸納平行公理。

  5、平行公理的推論。

  (1)討論:過點B、C分別畫直線a的平行線b和c,那麼b和c平行嗎?由此你又能得出什麼結論?

  (2)歸納平行公理的推論。

  (3)平行公理推論的說理。

  三、反饋練習

  1、鞏固練習。

  判斷正誤

  (1)兩條不相交的直線叫平行線。( )

  (2)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必平行。( )

  (3)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必把這個平面分為四部分。( )

  (意圖:透過練習,鞏固平行線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落實基礎知識。)

  2、綜合運用:P13、練習。

  說明:(1)學生畫圖、小組討論、交流。

  (2)教師巡迴指導、集體講評、示範。

  (意圖:這組練習是“基礎練習”與“複習鞏固”的綜合。讓學生透過畫圖進一步鞏固平行線的畫法及平行公理,使學生能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圖形語言。)

  落實新知

  3、拓廣探索。

  小紅的媽媽是舞蹈教師,有一次快到六一兒童節了,需要編排一個舞蹈,規定排成三行,然後變換各種隊形。小紅一聽,高興地對媽媽說:“這是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讓我來替您參謀參謀。”小紅利用我們剛學過的知識:平面內三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設計出了四種隊形。小紅的媽媽一看,果然好辦法,隊形變化多端。

  你知道小紅是怎樣設計的嗎?

  說明:學生分組討論、設計並在全班交流,然後教師利用動畫展示。

  (意圖:透過拓廣探索,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服務於生活。同時,透過學生設計不同的隊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小結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說明:學生分組小結,各組代表發言交流體驗,教師及時給予肯定、讚揚。

  (意圖:讓學生自己小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佈置作業

  1、讓學生利用平行線設計一些圖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體驗平行線的美學價值。

  2、讓學生利用相交線和平行線畫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圖,自己設計一個戶型,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板書設計:

  5.2.1 平行線

  1、平行線的概念練習書P13

  2、平行線的畫法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的推論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本單元我將從“說課標”、“說教材”、“說建議”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課標

  本單元的課程目標分為四個層次: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億以內及以上的數,掌握計數的基本方法。

  2、會改寫整萬、整億的數,會用四捨五入法省略萬或億後面的尾數。

  3、認識計算工具,掌握計數器的使用方法。

  數學思考:

  1、在生活中解釋數,用數解決問題。

  2、能歸納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遷移類推的方法。

  解決問題:

  1、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能借助計算器解決問題。

  情感與態度:

  1、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感悟知識的內在聯絡,激發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說教材

  我將透過教材的編寫特點、單元編寫特點、單元內容結構、知識的立體式整合四個方面來進行介紹。

  教材的編寫特點:

  單元編寫特點:

  單元內容結構:

  知識的立體式整合:

  三、說建議

  這裡我將其分成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三個方面。 教學建議:

  1、創設具體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2、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同時為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

  3、要培養學生收集生活中大數的習慣和能力。

  4、密切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評價建議:

  1、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能力評價、課堂表現、作用評價)

  2、情感評價(學習愛好、學習興趣、自信心)

  3、評價方式多樣化(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

  資源開發與利用:

  1、合理開發教材資源

  2、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學生身邊的數學、網路教學和多媒體教學。

  3、開發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

  4、開發利用課外資源與教學配套資源

  5、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成績。

  下面我將就本單元的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進行具體說課。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億以內數的認識》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節第一課時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本冊教材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再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和寫法,在兩部分認識數的教學中安排十進位制計數法,知道數位、數級,對億以上數的認識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認識億以內的數,知道億是一個大數,掌握大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係。

  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讓學生透過思考、討論、操作等方式獲得探究學習的體驗,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體 會數學學習的方法。結合現實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情感態度: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透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樂於探究的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億以內數的讀法

  難點:每級中間或末 尾有零的數的讀法

  二、學情分析

  心理特點:思維比較活躍,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知識結構:學習了萬以內的數,對萬以內的數有了較深的感性認識。

  三、教法學法

  教法:引導發現法、觀察實驗法

  學法:分組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模式:先試後導,當堂訓練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反饋練習,加深理解

  4、課堂小結,反思評價

  5、分層作業,鞏固提高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PPT展示20xx年人口普查的人數,提供認識大數的現實背景,意在透過具體例項,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認識到學習比萬大的數的必要性。讓學生嘗試讀一讀畫面上呈現的大數。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藉助計數器數數,引出新的計數單位,形象揭示“千”“萬”“十萬”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係。

  活動一說明用數字表示數的方法,由此引出活動二的數位順序表。

  呈現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介紹“數級”,讓學生利用數位順序表說出每個數位上的數表示多少,理解“位值”意義。

  活動三是教材例2、例3的教學,例2重在讓學生體會讀數的本質就是讀出每個計數單位的個數,整萬數則可以按照個級數的讀法去讀,然後在加一個“萬”字即可,例3重在讓學生掌握含兩級的讀法,特別是含0的數的讀法是難點。讓學生嘗試讀數,集體討論並總結讀數的法則。

  (三)反饋練習,加深理解

  本環節我共設計了三組不同的練習。基礎練習考察整萬數和含兩級數的讀法,鞏固練習意在區別萬以內和萬以上數的讀法和拓展練習探索含0的數的讀法。不同層次的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

  【設計意圖:一是讓學生對新知識起到加深和鞏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做到了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四)課堂小結,反思評價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次回顧新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本節課我透過以上四個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理念,我透過遊戲引入、動手操作、交流感受、互動合作和課外延伸等手段最大化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中獲得美的感受得到美的薰陶。

  (五)分層作業,鞏固提高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對本節課只是的鞏固和複習。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精簡明瞭,突出重點,體現本課時的內在聯絡,更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認識。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一、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三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第三課時:“小數的性質”(課本第64-6 5頁,例1—例4)包括:

  (1)小數的性質;

  (2)小數性質的應用(六年制第八冊第四單元)。

  2.教材所處地位:本節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計算做了必要的準備,起鋪墊作用。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對小數的性質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節的難點,小數性質的應用是本節的重點。

  4.教學目標:(1)識記理解小數的性質;(2)根據需要把小數化簡或是把整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二、教法

  1.透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 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 口、動眼以及採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學法

  透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 概括知識及聯想的方法。

  四、教學程式

  (一)談話法匯入新課

  在商店裡,經常把商品的標價寫成這樣的小數:手套每雙2.50元,毛巾每條3.00元。這裡的2.50元、3.00 元分別是多少錢?(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為什麼能這樣寫呢?這是小數的一個重要性質,是我們今 天要學習的內容,並板書“小數的性質”。

  (二)講授新課

  1.研究小數的性質

  (1)出示例1,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米尺(10釐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是同一點,說 明: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板書)。

  請同學們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米);10釐米是10個1/100米,可寫成怎樣 的小數?(0.10米),100毫米是100個1/100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0米)

  板書:因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這裡應用直觀演示法,變抽象為具體。然後板書準備比較,觀察上下兩個等式,說明0.1、0.10、0.100 相等,再添上“因為”、“所以”、“=”。

  A.從左往右看,是什麼情況?(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

  B.從右往左看是什麼情況?(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

  C.由此,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在這裡應用了比較法,便於發現規律,揭示規律,總結性質。

  (2)為了進一步證明小數性質的可靠性出示例2:比較0.30和0.3的大小。(圖略)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例2。

  教師指示,學生思考:

  ①左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0份)陰影部分佔幾分之幾?(30/100)用小數怎樣表示?(0.30 )

  ②右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份)陰影部分佔幾分之幾?(3/10)用小數怎樣表示?(0.3)

  ③引導學生小結從圖上可以看出:0.30是30個1/100,也是3個1/10。0.3是3個1/10。所以得出:0.30=0.3 。

  ④由此,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師生共同小結、板書如下:

  例2:0.30=0.3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為了幫助學生對小數性質的理解,教師強調指出:為什麼在小數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數的大小就不變 呢?(因為這樣做,其餘的數所在數位不變,所以小數的大小也就不變。舉例說明)小數中間的零能不能去掉 ?能不能在小數中間添零?(都不能,因為這樣做,其餘的數所在數位都變了,所以小數大小也就變了。舉例 說明)整數是否具有這個性質?(沒有,理由同上第二點)

  2.小數性質的應用

  教師談話:根據這個性質,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

  (1)化簡小數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簡。

  提問:這樣做的根據是什麼?(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弄清題意後,學生回答,教師板 書:0.70=0.7;105.0900=105.09。透過這組練習鞏固新知,為以後小數作結果要化簡作準備。

  口答:課本“做一做”第1題。

  (2)把整數或小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教師談話:有時根據需要,可以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還可以在整數的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上“ 0”,把整數寫成小數的形式。

  如:2.5元=2.50元 3元=3.00元

  出示例4: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0.2、4.08、3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小組討論後,2人板演,其餘學生齊練,訂正,表揚。

  0.2=0.200 4.08=4.080 3=3.00

  練習:口答課本第65頁的“做一做”第2題。

  討論小結:改寫小數時一定要注意下面三點:

  A.不改變原數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數改寫成小數時,一定要先在整數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後再添“0”。(想一想為什麼)

  3.學生仔細閱讀課本第64頁的例1、例2,記住並理解小數的性質;閱讀課本第65頁例3、例4掌握小數性質 的應用。

  五、鞏固練習

  1.練習十三第1題:下面的數,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對口令,其餘學生當小評委 。

  第2題:把相等的數用線連起來,先在書上填好後,再提問找朋友。一個同學在第一欄裡按順序報數,其他 同學準備當朋友。

  第3題:下面的數如果末尾添“0”哪些數的大小不變,哪些數的大小變化?小組討論,提問訂正,找規律( 小數的末尾添“0”大小不變,整數的末尾添“0”大小變了)。

  第4題:化簡下面小數,採取搶答來完成。

  第5題:先填書上再口答訂正。

  2.練習十三第6題:用元作單位,把下面的錢數改寫成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2人板演,其餘學生齊練, 評價鼓勵。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各位評委,你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有趣的算式》,我準備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三個部分完成說課。

  一、說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探索與發現(一)》中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運用計算器進行一些簡單的四則運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後進一步體會探索的過程和方法,發現乘法的結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礎。為了更好地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使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時,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夠發現其中所存在的數學現象並並運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內容的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4~6學段數與代數中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有趣的探索活動,鞏固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2、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探索的過程中,體會探索的方法。

  3、 情感與態度目標:感受數學的奇妙,養成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習慣。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鼓勵學生對算式及其結果的特點進行比較,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數學規律。

  教學難點定為:培養學生探究發現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 教學中,我將透過談話來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 觀察分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過程。

  3、 透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計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我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創設有趣的情境——挖掘寶藏。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再根據小學生好動、好玩的特點把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有趣的闖關遊戲活動,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透過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獲得探索規律的體驗,懂得應用規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透過四次闖關,在每一關中經歷“計算、觀察、思考、交流、歸納”這一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探索規律。

  第一關:奇妙的寶塔。在每個同學都想一想的基礎上,透過小組議一議、全班交流、老師板書等啟發引導。

  第二關:奇怪的142857。透過計算,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疑問,進行討論總結出規律。

  第三關:神奇的9。透過設定“9999999×9999999=?”的難題,經歷解決問題的挫折,激發尋找新辦法的探索慾望。

  第四關:尋找神秘的數。透過“賣關子計算得到的最後結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則就不是好孩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環節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探究與合作的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三環節:聯絡生活,深化應用。讓學生學以致用,從山腳到山頂有2222222層,每一層有5555555級臺階,要走多少級臺階才能到達山頂?解決22222222×5555555=?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用學到的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四年級數學:筆算除法我將從以下四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 說教材。

  1.首先,我來說說教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節,教科書第81、82頁的內容。

  2. 本節課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和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首先呈現圖書室的情景,並藉此場景引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分別透過估算、擺小棒、圈劃方格圖,來幫助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以及試商的方法,然後再引導學生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及意義。之後,教材還安排了一些相應的練習題,其意圖在於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並能夠熟練的進行計算。

  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本節課內容,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對原教材進行靈活的處理:用選拔配音員的情景匯入新課,力求讓學生把枯燥的計算學的興趣盎然!。

  3.對於本節課來說:一方面,學生已經掌握了筆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本節課試商的難度加大,計算的過程更加複雜;另一方面,我校地處偏遠農村,學生的.接受能力較低,而且,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都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學生在試商方法的掌握會上存在一些困難.

  4.綜合各種實際情況,我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利用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知識自主探索筆算時試商的一般方法,並會確定商的一般位置;

  (2)使學生會用估算的方法計算除數是整十數、商一位數的除法,養成估算的習慣。

  (3)使學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4)透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書寫整潔、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

  5.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掌握筆算除法的算理,和正確的書寫格式,能正確筆算。

  教學難點是:試商的方法及商的位置的確定。

  6.為了順利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具,此外,我還為學生準備了小棒和方格紙作為學具。

  二、說教法、學法。

  接下來來說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基於上述的教育理念,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突出了以下三點

  (一)是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讓學生深深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處處是生活。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放手,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用數學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此外,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三、說教學程式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共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在本環節,我首先要對學生說:同學

  們,你們喜歡看《喜洋洋與灰太狼》嗎?今天老師就為大家帶來了其中的一個片段,請看(播放)。 播放動畫片的同時,我會說:怎麼沒有聲音呢?你們能給這個動畫片配音嗎?那老師就要進行一個小小的面試,看哪些同學能當上這個動畫片的配音員。這樣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起到了課未始,趣已生的效果。這時,我再出示條件,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問題。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的良好習慣。這時,學生的學習進入了第二個環節。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環節中,我一共設計了三個層次。

  1、.教學兩位數除以整十數。

  在這個層次的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點研討、反饋練習來體會試商的方法和除法算式的意義,把探索的時間交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

  這時,我要對學生說:為了儘快選出動畫片的配音員,這三個問題中,哪個問題的解決可以達到目的?當學生說出是第一個問題時,我就讓每位學生自己解答“要多少天才能面試完”的問題,並且提示學生:可以聯絡舊知、也可以利用學具擺一擺、圈一圈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當我發現學生能能夠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時,我要及時給以鼓勵,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之後,我再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和解決方法。這樣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之後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別人的思維方法和過程,改變自己認知上的單一性。這時,學生對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筆算的算理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

  接下來,我會告訴學生,本題的計算還可以用豎式表示,這就是我們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筆算除法,並且板書課題。接著,我放手讓學生把舊知遷移到本題中來。學生列豎式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掌握學生的豎式寫法和學生知

  識遷移的水平。我發現學生能正確列示時,就及時給予鼓勵,並請他將自己的算式進行板書。接著,我引導學生重點研討:商應該寫在什麼位置上?商不為0時,餘數怎麼寫?商和餘數的單位各是什麼?在集體研討時,將豎式與學生的口算過程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白3必須寫在各位上的道理。這時,我再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在訂正時重點檢查商的位置。這樣,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就更加徹底了。

  2.教學三位數除以整十數。在本層次的教學中,我首先要對學生剛才表現出來的積極性給予鼓勵,增強學生繼續學習的自信心和決心。

  這個層次中,我主要讓學生透過知識遷移、重點研討、算式對比、迴歸生活來達到教學目的。我會對學生說:如果要求當配音員的同學增加到了140人,每天還只是面試30人,要多少天才能面試完呢?你能列出豎式來計算一下嗎?這樣設計,是放手讓學生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算式的寫法進行遷移。在學生獨立探究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對於書寫正確的學生,我首先要給予鼓勵,並讓他板書自己的算式。這時,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研討:說說自己是如何試商的?並解釋商寫在個位上的理由。我還要根據教材上的示意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理解算理。這樣設計,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對試商的方法和商的位置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利用直觀圖形來幫助學生理解,也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身心規律。接下來,引導學生對兩個除法算式進行對比,找出兩個算式的異同,並且重點引導學生說說: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當前兩位不夠除時,應該怎麼辦?用來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和記憶。最後再引導學生思考:要用幾天才能面試完?使學生明白:需要5天才能面試完,因為餘下的20人,大約還需要一天。這樣的設計,是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絡起來。

  3.看書質疑,解答疑問。愛因斯塔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提出來的每個問題,由此來了解他們在認知中的疑點,及時給予解決。這樣,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消化理解教學難點,更重要的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三個環節:內化應用,形成能力。

  為了讓學生增長智力,形成技能,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了一下幾組練習題。

  第四個環節:總結全課,交流評價。

  課堂總結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為此,我設計了一張評價表:“課堂閃亮星”.這張評價表是要求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最後再數一數自己得了幾顆星。這張評價表既是對本節課掌握了多少知識進行了解,也是對自己的情感態度進行評價。

  四、說教學隨想

  最後,我來說說教學隨想.多年來的教學生涯,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是一門藝術,在這門藝術中,老師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導演,學生才是真正的演員,因此,我在設計本節課時,立足於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於學生的持續發展,積極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的舞臺,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認真思考、主動探索、積極討論,而教師,只在關鍵處恰到好處的引導和藝術的點撥,從而使學生獲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情感體驗,因此,課堂才會閃現出思維的火花,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圓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他是曲線圖形的開始,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園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圓的特徵,初步學會畫圓。

  2、在認識圓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享受思維的樂趣。

  教學重點: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學會畫圓。

  三、說教學設計

  1、情景中創造圓

  課的開始,創設情景:“正確答案離小胖右腳3米處”以右腳為點,3米長的範圍上去尋找,這一環節,讓學生獨立去思考,並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個點,逐步形成圓。

  2、比較中初步圓

  出示已認識的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平面直線圖形,讓學生去比較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慢慢地引出圓是由一條圍成的平面圖形。

  3、緊緊扣住圓的特徵

  透過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中的中心點到各個頂點之間的距離相等,讓學生去尋找相等距離的條數,慢慢演變成,圓的中心到圓上各點的距離處處相等,並且有無數條這一圓的本質特徵,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長,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一中同長是圓的本質特徵,這一教學重點。

  4、畫圓中感受圓

  讓學生嘗試畫圓,處處感受畫圓的困惑,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感受到畫圓的步驟,定點,定長,繞一圈,正確掌握圓的畫法。

  5、解釋生活中的圓

  汽車輪胎為什麼設計成圓的?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圓的一中同長本質特徵

  6、迴歸情景問題,延伸突破圓

  迴歸情景問題,並出示籃球與圓,讓學生比較認識到圓是平面圖形,而籃球是立體圖形,他們的共同特徵是一中同長,從而完整正確答案在以右腳為圓心,3米長為半徑的球體上,圓的認識又有以重大突破。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找規律》。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找規律》的第一課時。蘇教版教材從四年級開始,安排“找規律”的單元,引導學生探索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本課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學習“找規律”後,可以使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發現數學規律,感受數學的探索性,以及數學的價值與奇妙,進一步體驗學習數學需要運用觀察、分析、綜合、歸納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並透過發現規律體驗成功,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所以,學好本課是比較重要的,是為以後學習其他的“規律”打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1)透過觀察,初步認識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2)透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抽象性與概括性。(4)培養學生努力鑽研的學習精神以及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經歷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得出這種規律中的兩種物體的數量關係;難點是用恰當的方式描述這一規律,並利用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四)教法和學法

  因為這一節內容是小學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因此我主要採取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讓學生透過小組成員間的合作、交流、討論,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徑和學習成果。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來介紹這堂課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分為四大環節進行。第一部分透過遊戲,匯入新課,引出規律的特點;第二部分透過主題圖的觀察以及填寫表格,探索規律;第三部分透過練習,使學生對這類規律的認識得到提升,並聯系生活尋找規律,體會規律的廣泛性,鞏固和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第四部分是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一、遊戲引入新知

  在課的一開始,我經過拍手動作引領學生注意觀察,激發其學習興趣並提出疑問:這裡有一個秘密,是什麼呢?(師再次拍手)能跟老師一起學嗎?再次提問:能不能再拍一組跟老師的不一樣的?

  透過提問,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引入課題:規律。

  [在這裡,我從簡單的生活現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為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接著經過擺小棒和小圓片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這種規律,親身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二、觀察學習

  在這環節中分為四小步驟展開。

  1、認識概念

  師:間隔排列的規律其實還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只來學習其中的一種。哪一種呢?像這個,一根小棒一個圓片一根小棒一個圓片排列的。

  師生同讀,師板書:|○|○|○|○|○|○|○|○|

  師:一直這麼畫下去,我們會看到最後是?(生:直線)那我們注意看這組中首尾都是什麼?(小棒)它們都是一樣的,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叫什麼呢?兩端物體(師生同讀師板書)

  出示|○|

  師:像這個呢?也叫兩端物體。那夾在中間的是什麼?(生:圓片)我們也給它起個名字,叫什麼呢?(師生同讀:中間物體)

  師板書

  2、觀察學習

  師:我們剛學習了間隔排列的規律,知道了什麼是中間物體和兩端物體。像這種規律在我們的書本上還有很多很多。好,請翻開課本第48頁,看看你能不能找到。

  板書:找

  課件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思考。

  師:看看,圖中畫了哪些事物?哪兩個事物間是有聯絡的?你發現他們之間有什麼規律嗎?

  師:這幅圖中有這樣三組排列。這些排列都蘊涵著同一種規律。你找到了嗎?

  學生彙報,師出示表格。

  組 別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各位評委,大家好:

  《角的認識》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蘇教版第七冊長八單元的第一課時,其主要內容包括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的概念。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線段、角和直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為本單元學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做準備,還為後面學習三角形的分類打下了基礎。不但可以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發展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1、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和原有的知識水平出發,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新理念,擬訂以下教學目標:線上段的基礎上,認識射線、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聯絡與區別;認識角,知道角的大小。

  2、利用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透過比較、判斷、概括等數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3、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體驗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和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射線和直線,知道它們的聯絡與區別以及對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

  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為了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科學合理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節課計劃利用教具的直觀演示,學具的實際操作,引導學生採用小組學習的形式,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基於上述設想,故設計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經驗出發,變抽象為直觀。 學生在低提級已經影片認識了線段。這節課的教學就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學習射線和直線,重點放在射線知識的構建上。知識不能靠傳遞,只能靠學習者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的構建。新知的構建必須有效的聯絡舊知,找到新知的“生長點”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開始用一根繩子,引出線段,進一步認識線段的特點,教學射線相對比較抽象,沒有多媒體的直觀形象的演示,此時,我用學生常玩的鐳射燈,先投射到牆壁上出現一個亮點,這個亮點與燈泡之間此時是一條什麼線?接著慢慢將亮點移到了窗戶上,投射到窗外,這時射出的光線還是一條線段嗎?發揮學生想象,那個亮點已經無限的處延長了,學生透過看亮點移動,想象可以射的很遠很遠,從而發現射線的特點是隻有一個端點,無限長。再讓學生找到生活中的射線,畫射線,加深對射線的理解,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角”做好鋪墊。學習直線直接從線段的兩端無限延長,體會直線的特點,由於有了射線做基礎,學生對學習直線自然輕鬆了許多。

  二、 質疑討論,深化理解。 “學習了三種線,你還有什麼問題嗎?”讓學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充分的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質疑。“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在質疑時,思維處於亢奮狀態,所有學生的思維都被調動起來,給學生較大的自權和獨立性。學生提出問題,學生經過討論自己解決,教師選取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討論。學生在討論的同時,增強了合作的意識,產生了“我要學”的慾望,產生了積極的數學情感。

  三、 民主平等,激發學習的動機。 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同主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狀態下學習這樣學生學的將更會主動、積極,更富有創造力。學完三種線的聯絡與區別後,我讓學生在五秒鐘內過一點畫直線,比一比能畫多少條?從一點出發畫射線,看誰畫的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透過畫射線,從無數條中選區出其中的兩條,組成角,引入本課的重點內容教學過程,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透過找“角”、畫“角”,你還想學習角的哪些知識?不同的學生會提出不同的問題,篩選出其中有價值的兩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明確學習目標,自覺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四、 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對於“角”有關的知識,讓學生利用活動角,分組討論、交流,透過實驗、操作、觀察、交流、概括等數學活動,積極構建新知。彙報時,學會質疑,學會分享,學會反思,達成共識。根據活動角的操作,發現“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緊接著比較邊長短不同的角,先讓學生猜猜,然後驗證猜想,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在做中感悟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五、精心設計。逐層提高。 學數學就是要學以致用,就是要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體驗數學價值。本課計劃安排不同層次的練習,一方面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另一方面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實現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第一層次,找線段、直線、射線和角,在比較中強化對特點的理解。第二層次,判斷練習,透過辨析比較,進一步強化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層次是提高開放練習,透過數“線”、數角,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新知的能力,注重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

  我說課的主要內容結束了,相信我的教學設想,能滿足學生髮展的需要,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構建成新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謝謝!我的說課完了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裡已有了初步的接觸,對於直角已經有了一些瞭解,但是大多是屬於直觀的描述。本冊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抽象出圖形的特徵。《角的分類》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直線、線段、射線、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平角、銳角、鈍角和周角。

  二、學情分析

  從學生認知的角度看,學生已初步認識角,知道直角、銳角和鈍角,測量了直角90度。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對角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尤其是直角,見到的很多,但缺乏理性的認識。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對於平角和周角這兩個概念,學生認識起來比較困難,有時會產生困惑,認為平角是一條直線,周角是一條射線。對於鈍角這一概念——大於90°小於180°,對後一個要素容易忽略。同時,學生已有了一定計算機操作基礎。針對這節課的特點,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轉動活動角感受角的形成過程,認識平角、周角。進一步加深對幾種常見角的認識,掌握角與角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透過學生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應用現代資訊科技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滲透事物間是變化的,聯絡的思想。

  四、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認識幾種常見的角,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認識平角和周角。這兩種角比較特殊,學生容易產生困惑,平角是一條直線,周角是一條射線。

  五、設計思路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凸現教學效果,這節課我採用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採取讓學生主動探究,教師適時點撥的方法來學習,使學生在探究與體驗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學會分析、歸納等數學方法,形成學習數學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為終身可持續性學習素養的形成打下基礎。這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以下幾個面特點:

  1.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感受數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因此本節課從找生活中的角入題,到課末讓學生找身邊的各種型別的角,使學生把所學知識進一步內化,思維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激發學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慾望和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積極性,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2.以動手操作為主,感知各類角

  心理學家皮來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角,在生活中學生已接觸了很多的角,為此,我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機會,提供了展示的平臺。我讓學生利用活動角找到很多的角,平角、周角是怎樣的角,概念在操作中產生,角的概念逐步完善,這時一種學習數學的新境界。轉活動角、量角、找角、折角等等,讓學生充分感知與體驗,來主動建立各種角的表象,概括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特別是透過轉動活動角感知平角和周角,透過學具,讓學生探討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間的關係,重點是要引導學生依據角的度數加以區分,透過這個活動的設計來突破難點。

  3.主動探究、合作交流,體驗角的分類。

  這節課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設計了3次小組活動,為學生合作學習搭建了平臺。其一轉動活動角,感悟各種角,透過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學具(三角板、量角器等)操作量角,對比比較,交流辯論,探究得出結論: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理解並掌握1周角=2平角=4直角。突出學生的學習體驗、探究活動,重視課堂的開放對話與動態生成。其二在學生認識了平角和周角後,把角家族中的角分類,重新整理,小組研究得出銳角和鈍角的度數範圍,特別是對於鈍角的界定,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其三是在最後一個練習上,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也可能有學生生成的問題)“兩個銳角能拼成什麼角?”學生透過舉例,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總之,這3個小組活動的設計,尊重學生的體驗,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活動。

  4、重視資訊科技的科學應用,體現學科整合。

  嘗試著把計算機作為數學學習的探究工具。人機互動,改變了只是教師演示,學生看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自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使用課件,轉活動角,得出各類角,用學具來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數及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提升學生的認知與思維層次。總之:整個設計整合多種資源,拓展空間,凸現數學的探究活動。既為突出學生的學,也注意體現教師的導學功能。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內容簡析

  直線、射線和角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中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課內容是本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起始課,這節課的內容是在第一學段的基礎上進行復習、擴充套件和提高。有關線段、角,在第一學段已經學過了,二年級時,學生已初步認識了線段和角,但當時的學習是初步的,屬於直觀的認識,本課內容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這些內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對圖形本質特徵的認識,對圖形之間內在聯絡的認識。本節課在內容編排上,注重了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絡,從直觀過渡到抽象,既讓學生藉助直觀,引入射線和直線的概念,並讓學生討論線段、射線、直線的聯絡與區別,在此基礎上教學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號。這節課的重點應該放在教學直線和射線的認識上,關鍵是要讓學生弄清楚直線、射線和線段的聯絡與區別。對於角,則著重在射線概念的基礎上說明角的含義,至於角的表示法,它是一種規定,可以直接告訴學生。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射線和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區別;進一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含義,能用角的符號表示角。

  (2)透過畫一畫、數一數等活動,初步感悟射線、直線的特性。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比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絡。掌握角的特徵。

  教學難點:直線、線段、射線之間的聯絡、角的形成。

  4.突破方法

  首先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來認識射線、直線、線段和角,透過比較,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透過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形成對圖形的理性認識,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標指出:數學的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活動中去,本課教學設計了以學生自學為主,伴以小組合作為輔的教學模式,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還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合作,以達到開拓思路,取長補短的功效。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去探究發現、分析比較地構建和獲取,與人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我主要從構建主義理論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出發,選擇合適的教法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 1、猜想發現法2、分析比較法3、合作探究法4、多媒體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主動。

  在學法方面,我注重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啟發,共同理清思路,運用這種方法,便於培養學生參與合作的精神。

  三、說學生

  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學生對圖形的基礎認識,內容比較形象直觀、學生可以透過觀察、比較,認識掌握比較容易。學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獲得直觀的感性體驗,再在小組交流中形成知識技能。3幾何知識與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絡,教學中要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實施過程。

  基於上述認識與理解,我對本課的教學流程作了如下設計: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出示毛線,引出線的三兄弟

  2. 複習線段的特點(兩個端點,直的)

  3.引導學生回顧線段的量法

  4.畫線段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的線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而放手讓學生用線表示自己身邊的一些事物的簡單特徵。根據學生畫出的各種線,按直的、曲的分成兩類,巧妙的引入了本節學習的內容是認識直的一類線。

  (二)認知射線,從生活中引入

  1.觀察鐳射筆

  教師開啟鐳射燈,光線射向教室對面的牆壁上。

  提問:在牆上你看到了什麼?(一個光點)這個光點是從哪裡發出的?

  再問:如果把鐳射燈的發射點和牆上的光點看作兩個端點,那麼中間的一條光線可以看作什麼?

  提問:如果把鐳射燈射出的紅色光線射向天空,你還能找到光線盡頭的那個光點嗎?(不能)這條光線會怎樣?(這條光線會射得很遠很遠,看不到盡頭。)

  追問:這條光線還能用線段表示嗎?為什麼?

  講解:對!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光線看作是射線。(板書:射線)

  提問:這幅美麗的夜景圖中,那五光十色的燈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線嗎?為什麼?

  2.學生動手畫射線

  談話:但圖上只能看到這些光線的一部分,你準備用什麼方法清楚地畫出這些射線呢?請大家在自己的練習本上試著畫一畫。

  反饋時引導學生透過交流、比較,明確:射線只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端無限延長。

  提問:你還能舉出生活中有關射線的例子嗎?

  【設計意圖】:揭示了線段的概念後,透過光線射向天空,射得很遠很遠,看不到盡頭,讓學生初步感受無限。同時,讓學生在嘗試畫射線的活動中理解和體會無限延長的含義,感受並理解射線的特點。]

  (三)認識直線在操作中體會

  1.談話:想象一下,如果把線段的兩端都無限延長,會得到怎樣的一條線呢?你會畫一畫嗎?

  2.學生動手畫

  3.師生共同評價,並透過討論明確:直線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長。

  4.講解:(指學生畫出的直線)我們把這樣的線叫做直線。(板書:直線)

  5.討論:那你會把一條射線變成一條直線嗎?

  指名在實物投影上把射線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一條直線。

  6.小結:直線有哪些特點?

  7.創造三兄弟的肢體語言

  【設計意圖】:在對射線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想象,自己畫直線,使學生對直線的認識建立在實際操作和想象的基礎上。同時,要求學生將射線變成直線,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體會射線與直線的聯絡與區別。]

  (四)形成概念在比較中整理

  1談話:我們在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又認識了射線和直線,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線段、射線、直線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在小組內互相討論。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並瞭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小學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後一課。對以後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並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充套件,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透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資料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資料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於觀察和發現、樂於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準備,一是準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準備計數器、遊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瞭解十進位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位制”計數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字,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透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遊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小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為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為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透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學前準備:口答:一千里面有10個百,一萬里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利用課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資料圖片)你們會讀這些數嗎? 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 (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麼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麼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 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 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麼關係?(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係)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課程標準:

  1.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運用數學的思維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從現實生活或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學目標:

  1、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什麼是速度、時間與路程,知道速度的單位,會正確讀寫速度單位。

  2、學生透過自主探究,構建速度×時間=路程的數學模型,理解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

  3、運用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係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熟悉和掌握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對速度,速度單位的熟悉和掌握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具備了除數是整十數除法的計算能力,能獨立解答求每分鐘行多少米的應用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過路程、時間與速度,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一定關係,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

  教學策略:

  1)助學單先行,以學定教,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學生對這個課題已經知道多少、存在哪些障礙?如何做能協助學生輕鬆、有效的實現目標?這些是我進行教學方法設計的出發點與著力點。

  2)體現“五主一輔”原則。本節課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以教材素材為主載,以學生情感的昇華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節和多媒體資源的聲像圖為輔的原則,創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的抽象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的發展,最後達到建模。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同學們,你和你的家人從網上買過東西嗎?

  師:那你們知道我們買過的東西是怎樣交到我們的手裡的嗎?

  師:其實快遞也是物流,關於物流,老師這裡有一段影片,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學生觀看影片)

  師:正是因為物流中心有著這麼多的作用,所以每天那都是車來車往,你看摩托車、大貨車,小貨車都在趕著往物理中心送貨呢。

  師:你發現了那些數學資訊?

  師:根據這兩條資訊你能提出一個什麼數學問題?

  生1:車站與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師:經過觀察,咱們發現並提出了數學問題,下面咱們就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活動促思

  1.探究速度時間與路程

  師:同學們,這是助學單的第一個問題,先請大家回憶一下,你昨天是怎麼想的?現在請大家在組內交流你的想法。

  師:哪個小組願意交流一下你們的想法?

  學生小組展示,並且進行互動

  師:同學們討論的非常熱烈,剛才大家提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幾個詞(板書速度、時間、路程),請大家結合例項想一想什麼是速度?什麼是路程?

  同學們緊互動交流。

  總結:這樣我們把每分鐘、每小時等等這樣的時間可以叫做單位時間 單位時間行駛的米數或千米數就可以叫做(速度)

  師:那速度單位應該怎麼寫呢?哪位同學願意當小老師給大家講一講?

  學生講解

  師:學會了嗎?那老師可要考考大家。

  課件出示:李老師騎腳踏車走了9千米,這裡的9千米表示的是李老師騎腳踏車的速度。

  師:看來表示速度的時候,一定要表示清楚那個單位時間行駛的速度

  課件出示:劉翔的速度是9米/秒,蝸牛的速度是9米/時,兩個速度相等

  師:哪裡錯了?

  師:我們如果讓劉翔和蝸牛比賽,滴答一聲誰出去了?誰還在後面慢慢的爬呀?

  2.探究三者之間的關係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了速度、時間和路程,想一想老師接下來會提問什麼問題?

  學生猜測

  師:沒錯,我們開始解決助學單的第三個問題,結合例項說一說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現在先想一想,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互動交流

  師:同學們經過互動交流,我們理清了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師:現在請同桌兩人再互相說一說。

  三、拓展延趣

  師:看大家學的這麼認真,老師獎勵大家去玩一個闖關遊戲,看誰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可是可愛的熊大熊二被光頭強綁架了,你們願意參與營救活動嗎?

  四、鞏固練習

  1、第一關:先說說路程、速度、時間的關係再填寫下表(課本100頁的1)

  師:這是三種交通工具的形式情況,仔細觀察,解決第一個你打算用到了什麼關係式?

  生:因為路程÷時間=速度,所以用30÷2=15

  師:第二個有關摩托車的,你能解決嗎?第三個呢?

  師:恭喜大家順利闖過第一關,下面進入第二關

  2、第二關:甲地離乙地有240千米,一輛汽車的行駛速度是60千米/時,從甲地到乙地行駛了4小時,

  (1)60×4=240米

  (2)240÷4=60千米/時

  (3)240÷60=4小時

  師:請問第一個表示什麼意思?第二個?第三個?

  師:同學們真厲害,這兩道題都沒難住大家,接下來我們接受更大的挑戰,請看

  3、第三關:平均每小時可以做紙花25朵,3小時可以做紙花多少朵?

  生:25×3=75朵

  師:說說你的想法

  師:每小時做得朵數×時間=一共的朵數

  小明打作文,平均每分鐘打100個字,5分鐘可以打完,他的作文有多少個字?

  生:100×5=500 (個)

  師:你能像上個題一樣說說這個題的關係式嗎?

  生:每分鐘打的字數×時間=一共打字個數

  師:恭喜同學們成功營救出熊大熊二,老師為你們點贊。

  師:仔細觀察剛才解決的這兩個問題,然後回憶下剛上課時我們解決的這個問題,你發現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絡?

  師:老師等等你,仔細考慮一下

  師:在數學上能用聯絡的眼光看待問題,這對我們的數學學習非常的重要。

  師:這麼多不同的數學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一個關係式上。希望你帶著發現的眼睛繼續去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五、總結回顧

  師:這節課馬上要結束了,回一下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師:同學們的收穫可真不少,課下請把本節課知識整理在思維導圖本上,善於總結的孩子才會有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