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數學廣角》說課稿15篇

《數學廣角》說課稿

《數學廣角》說課稿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廣角》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廣角》說課稿1

  一、對教材的認識:

  1、在教材中的地位。組合與排列知識不僅是學習機率統計知識的基礎,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體現這一要求,在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學生透過觀察、猜測以及實驗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如用兩個數字卡片組成兩位數的排列數,三個小朋友兩兩握手的組合數等。在三年級上冊繼續學習排列與組合這一內容,就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突出教學的重點。與二年級上冊教材相比,三上教材的內容更加系統和全面,分別介紹了組合和排列。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如學具操作、畫簡圖、文字形式羅列、連線等)把排列組合的結果羅列出來(即有哪些組合或排列),使學生學會用更簡潔、更抽象的方式來表達排列組合的方法。更為重要的是透過以上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複、不遺漏地把所有結果都呈現出來,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並發展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3、要把握好教學要求。本節課,教材只要求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採用羅列、連線等方式,找出簡單事物的組合數。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示組合數,並能感受到有順序思考,可用圖示的方式把所有的組合情況羅列出來(即有哪些組合),不要求抽象地計算一共有多少種組合數。因此,在教學中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

  二、準備過程中的思考:

  1、根據教材的要求,第一次試教,整節課從新課到練習都研究有關兩兩組合的知識,由於學生在二年級上冊已經接觸了組合知識,一節課下來,只是解決了“由三選二到四選二”的拓展,知識的思考性不強,對學生學習的起點把握過低。

  2、有了前面的問題,打算在把組合與排列知識,作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同一節課中研究,把它們的的區別作為教學重點,透過嘗試,事實證明,學生對於兩個知識點不易接受,這樣的要求對於三年級的學生太不切合實際。

  3、以來前兩次的思考與嘗試,本節課的目標仍應定位在“探索簡單事物兩兩組合的規律,理解並掌握有關兩兩組合的知識,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而把排列知識作為拓展與延伸。”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擬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踐活動等活動,理解並掌握有關兩兩組合的知識。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和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經歷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概括髮展的過程。

  4.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是:

  經歷探索簡單事物兩兩組合規律的過程,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教學難點是:

  能用不同的方法準確地表示出組合數。

  三、課堂設計的想法:

  1、讓學生經歷由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過度的過程。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認識到,純粹的排列與組合知識,是高度抽象與概括的知識。對於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較難理解排列與組合的實質,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具體形象逐步過度到抽象概括,讓學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是學生學習材料的提供由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研究四個小朋友握手次數給學生提供的是形象的畫面;研究乒乓球運動員進行迴圈比賽的場數要求學生用號碼來代表運動員;研究火車票的種數為學生提供的是火車站的站名。

  第二是表現在學習方式上。研究四個小朋友握手次數是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共同合作,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找出簡單事物的組合數;研究乒乓球運動員進行

  環比賽的場數則要求學生在前面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在研究火車票的種數時先讓學生獨立嘗試,然後在集體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比較,體會組合數和排列數的不同。

  第三是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淺入深。研究四個小朋友握手次數時,讓學生比較不同的方法,是為了最佳化方法,體現有順序地思考。在研究乒乓球運動員進行迴圈比賽的場數時,要求學生在會連線的基礎上發現規律,進行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化繁為簡。而在在研究火車票的種數時對學生的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透過比較,體會組合數和排列數的不同。

  2、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不管是運用小組共同合作學習、獨立探究學習,還是讓學生透過猜測、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都在向學生滲透一種數學思想——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由於組合與排列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必須採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使形式的思維有價值。因此,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不僅是學習排列與組合知識、機率統計知識的基礎,更是學習數學的一般方法,特別是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所必須的方法。

《數學廣角》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中的第一課時。《數學廣角》是我們新教材中新增設的一個內容,它主要是介紹和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在本節課前,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分類的思想方法,但集合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裡只是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後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綜上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交集的含義。能借助直觀圖,體驗利用韋恩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透過小組整理圖表的活動,啟發學生對交集部分的理解,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生活情景的課堂再現,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圖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為了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下教學策略

  四、教學策略:

  1.關注數學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集合問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須透過學生的生活世界.讓抽象的問題生活化,教學中透過擺、畫、移動、整理等過程得出韋恩圖,發現圖形表示的優越性,又讓學生經歷現場的調查並以圖形表示出來,最後運用語言、圖表來表現,是對集合知識高度理解與綜合應用的體現。整個認知過程是問題不斷解決,認識不斷清晰,知識不斷建構的過程。

  2、突出數學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調查感知。

  在課前透過合理有效的談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教學營造了輕鬆和諧的氛圍。首先調查學生喜歡游泳和足球兩項運動的情況,又引導學生用“喜歡”、“只喜歡”和“既喜歡……又喜歡”來介紹自己,提醒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為本課的難點突破埋下伏筆.使學生初步感受重複,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當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之後,水到渠成的引出課題。

  2、設問質疑。引發衝突

  一切學習源於對知識的渴求,只有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才能達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課伊始出現森林運動會小動物參加籃球賽、足球賽的情況表,透過引導學生觀察,設問質疑,讓學生髮現表格之混亂,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複。

  3、小組合作,整理表格

  當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後,及時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點要求:怎樣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幾種動物?讓學生分組合作進行整理,在合作的過程中相機進行指導。當學生整理出簡潔明瞭的表格後,再巧妙地引出韋恩圖,接著利用課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義,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圖意使本節課的難點悄然解決。

  接著根據學生觀察韋恩圖得出的資訊,引導學生從圖的形式轉化成算式的形式,從而解決了“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重點。

  然後組織學生一步步創造出韋恩圖即集合圖,再比較圖與表,突出韋恩圖的價值,從而肯定學生的科學創造過程。整個環節完全是讓學生經歷自己創造韋恩圖的過程,學生在快樂的合作探究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因此學生主動地打開了數學王國的大門。同時,透過一道追加習題,強化新知。進一步感受交集的含義。

  4、實踐運用,發展新知

  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改下很流行的話語。作為一節新授課的尾聲部分——實踐運用,應該促進學生髮展,因此,在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1、讀圖訓練,強化新知。2、完成教材中設計的習題,加深對集合的認識和計算方法的掌握。3、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當場調查爸爸吸菸喝酒的情況,讓學生自主探索自己設計出集合圖,在內化提升的過程中進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韋恩圖,讓他們明白韋恩圖在平時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習題的設計在有層次、有梯度、有價值的前提下,既,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又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了數學的價值。

  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神奇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四個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造,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數學廣角》說課稿3

  一、教學內容:

  教材第108頁例1,練習二十四第1、2題。

  二、教材分析:

  “滲透集合知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小學生從一開始學習數學,就已經在運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學生在一年級學習數數時,把1個人、2朵花、3枝鉛筆等等用一條封閉的曲線圈起來表示,這樣表示的數學概念更直觀、形象,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們學習過的分類實際上就是集合理論的基礎。本節課教學的例1是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集合的思想,並利用直觀圖的方式求出兩個小組的總人數。在教學例1時,我注重了三個方面的問題。(1)集合的理解。(2)有關計算。(3)鞏固練習。基於以上的安排,結合新課程標準,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能夠藉助直觀圖及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能借助具體內容,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重難點

  重點:初步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

  突破方法:藉助具體內容,初步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

  難點:用集合直觀圖來表示事物。

  突破方法:透過動手操作,利用集合直觀圖來表示事物。

  五、教法學法

  集合問題屬人教課改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的智力遊戲,所以學生對它的掌握程度允許有差異性,即學生能掌握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所以設計的集合問題有較簡單的,一題多法的,還有課後讓學生繼續研究集合問題的實踐題目,使每個學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樂,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由於集合問題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較複雜和抽象,所以設計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領會集合問題的基本結構,並根據確立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設計中,我將特別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境,適時引導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我透過學生熟悉的佇列問題匯入新課,使學生置身於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種感官被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2、設定認知衝突,感知體驗集合圖

  以“參加兩個興趣小組的一共有多少人?”這一問題衝突為線索,讓學生想想可能會出現的情況,當學生解答過程中出現分歧時,進而引導學生藉助一種圖(集合圖)來理解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充分感知體驗到集合圖的作用。

  六、教學準備:導學卡、數字卡片。

  七、教學流程:

  1、創設情景(引出目標)2、自主探究(感知目標)3、鞏固加深(鞏固目標)4、課堂小結(再現目標)

  (一)情境引入、小故事引出大學問(理解重複)

  我是用了一道同學們兒時的問題,在站隊的時候,有一個小朋友從左數是第5個,從右數還是第5個,算一算這個隊一共多少個同學?這個情景的設計,是讓學生充分理解重複。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貫穿於小學生實際生活當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探索新知(體會集合)

  1、在教學例1時,我大膽的將例題進行了改寫,我沒有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先出示統計表告訴學生參加語文興趣小組和數學興趣小組的學生名單,讓他們透過觀察統計表得出資訊,參加語文小組的有5人,參加數學小組的有7人,然後讓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而是直接告訴了學生參加兩個興趣小組的人數,然後讓他們算一算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列出算式5+7=12(人),此時我不去及時評判,目的在於我要讓學生猜想可能會發生的情況,然後等學生掌握了新知識後,自己去發現、自己去解正,為鍛鍊學生的判斷能力有意設局的。

  2、接下來引導學生用圖示的方法表示兩個課外小組的人員組成情況。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對號入座的活動,請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到臺前去貼號,再貼號的過程中當問到有什麼好辦法能一眼看出來兩個組的人數時?很自然的就引出了集合圈,讓學生理解了集合的意義,匯出了課題《集合》。很快學生髮現,既參加了語文小組又參加了數學小組的兩名學生,安排在中間的位置是最合適的,這樣就組成三個部分,如中間部分表示既參加語文興趣小組又參加數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另外兩邊一邊是隻參加語文興趣小組的同學,一邊是隻參加數學興趣小組的同學。

  3、經過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集合,再次的確定兩個學生既參加了語文小組又參加了數學小組,計算時重複了,進而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得出在計算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總人數時,一定要減去重複的資料2,得出正確的算式5+7—2=12(人),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並不是只有這一種列示方法。這一過程,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解答新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鞏固加深

  這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這一環節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過程,還要確保學習任務的圓滿完成。因此,練習的鞏固我主要設計了兩道習題。第一道題讓學生把動物的序號填在合適的位置,一邊是隻會游泳的,一邊是隻會飛的,還要讓學生說出中間部分表示的是什麼?第二題是讓學生算算文具商店兩天一共進了多少種貨?這道題中兩天進的貨是以圖畫的形式出現的,這就要求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觀察,養成細心的好習慣。

  (四)總結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所學的內容理解深刻,記憶牢固。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事物本質屬性的能力。只要學生在平時多觀察,就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具有雙重性,或者在數量上是重複的。我們可以運用畫集合圈的方法來分析類別,再計算它們的數量;但是在計算總數時必須減去重複的數量;還可以將左中右圈裡的數量相加。

《數學廣角》說課稿4

  一、說教材

  《等候時間》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是繼“烙餅問題”、“沏茶問題”之後再一次向學生滲透運用運籌思想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新增內容。排隊論是關於隨機服務系統的理論,其中的一項研究是怎樣使服務物件的等候時間最少的問題。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但由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排隊等候的經歷,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想就用這個學生熟悉的情境為切入口,透過演繹、例舉、觀察、分析、最佳化,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是“等候時間的總和”,以及歸納出按怎樣的順序安排才會使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

  基於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二、說目標

  1.使學生透過簡單的事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和排隊論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有序思考以及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達成這幾個教學目標,我設計了4個板塊的內容: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教材的主題圖是呈現三艘船在碼頭卸貨的情境,但是這一情境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遙遠,再加上“排隊論”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所以我就創設了學生幾乎每天都要經歷的等候老師改作業的情境。在這一情境中,教師透過讓學生自己演繹改作業的過程,自己理解了什麼是“等待時間總和”,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知打下基礎。在學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學生再透過填表、觀察、分析、最佳化,自己得出了按照用時從小到大的順序依次批改作業,能讓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

  2.發現規律,建立模型

  雖然在解決該作業問題時,學生已經得出了尋找最少等候時間總和的方法,但有些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可能還只浮於表面,理解得不是很透徹。這時,我就出示書上的主題圖,透過不斷改變資料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尋找最少等候時間總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提供字母,讓學生在條件不充分的條件下自己去思考,分析,自己發現條件不足,需要增加條件。透過這樣一個提升練習,讓學生更深入地鞏固新知,並將新知符號化,這就是一個建模的過程。

  3.鞏固應用,拓展思維

  課本中的練習是解決三位學生在醫務室打針的問題。但是由於我在第二個環節已經將新知作了提升,所以在練習環節我就不再將學生的思維又重新降低一個層面去做機械重複的題目。由於學生已經對解決三個物件的等候時間總和進行提升,我就順勢提出解決四個物件的等候時間總和問題,就是最後一個大掃除問題,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個橫向的拓展。

  4.數學知識的介紹

  由於這一個單元都是運用“運籌學”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學生對華羅庚爺爺已經比較熟悉了,所以我就把這部分的知識放到最後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數學廣角》說課稿5

  數學廣角DD簡單推理”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109頁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節有趣的活動課,也是一節邏輯思維訓練的起始課。邏輯推理能力是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

  讓學生親身經歷對生活現象判斷的過程,從而鍛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教材編寫的重要目的之一。《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 “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物件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加之二年級的孩子喜歡做遊戲,喜歡與他人合作,同時也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推理能力。所以我將整堂課設計成了一節猜一猜、做一做的遊戲課,在問題設計的難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個可以直接判斷的條件,學生只要找準關係句,就能較為輕鬆地推理出其他的相關結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在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猜測、推理遊戲中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二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推理》說課稿二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推理》說課稿。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

  對於本節課的設計,我試圖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在“想猜”中領悟

  平時,只要老師丟擲“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樣一句話,學生們就來勁了,會爭先恐後地舉起小手急著要猜。可見“猜想”是學生們最樂意解決的問題。我設計了讓學生猜想環節,共分三個層次,先讓學生“瞎”猜(即漫無邊際地猜),學生從中意識到這樣是猜不到確定的答案的;然後在我的提示下“猶豫”猜,結果有兩種答案,還不能確定,學生從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條件,答案的範圍縮小了;最後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學生很快猜出了正確的答案,學生從中領悟到了“猜想”要根據前提條件去推理的。這個猜想環節與本課時內容相關密切,為本課順利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讓學生領悟到簡單邏輯推理其中條件與結果的密切聯絡,同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

  二、在“遊戲”中內化

  遊戲活動是學生的至愛,學生一做起遊戲就不知疲倦,十分投入。這節課中,我設計猜輕重、猜圖形以及價錢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猜想並敘述從中內化了簡單邏輯推理的來攏去脈、前因後果,體驗推理的過程,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這節課中,教學例1時,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理清資訊,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學會從眾多的資訊中選擇關鍵的資訊推理出某種結論。透過讓學生小組內交流想法,培養學生進一步有序的思考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學生講清思路之後,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種簡潔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思維過程和結論呢?由此引出連線法,使學生明白原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給學有餘力的學生一個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設計”中深化

  用推理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幾個問題後,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創設遊戲、表演,是對推理知識的深化,進一步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使思維訓練層次提高。

  五、德育滲透與運用新知相結合

  師:“下課離開教室的時候,我最後一個走,聽課老師也不能第一個走。那應該誰先離開呢?真棒!跟後面聽課的老師也揮揮手說再見吧這一環節既鞏固應用了所學新知, 又滲透了文明禮貌的德育教育。

《數學廣角》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數學廣角DD簡單推理”是新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109頁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節有趣的活動課,也是一節邏輯思維訓練的起始課。本節課主要要求孩子們能根據提供的資訊,進行判斷、推理,得出結論,使學生初步接觸和運用排除法。教材試圖透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簡單事例,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說學情:

  二年級的孩子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喜歡做遊戲,喜歡與他人合作,同時也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推理能力。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整堂課設計成一節猜一猜、做一做的遊戲課,讓學生透過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猜測、推理遊戲,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推理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了解簡單的推理知識,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條理思考問題的意識。

  過程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體驗邏輯推理的思想與方法,體會邏輯推理條件與結論之間的聯絡。

  情感態度目標:感受邏輯推理的趣味性、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

  重點: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

  難點:培養學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四、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物件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以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採取遊戲引入、情境教學與談話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

  五、說教學過程

  對於本節課的設計,我試圖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在“想猜”中領悟

  現平時,只要老師丟擲“請小朋友猜一猜”這樣一句話,學生們就會爭先恐後地舉起小手急著要猜。可見“猜想”是學生們最樂意解決的問題。這節課引入環節。我就設計了讓學生猜想,共分三個層次,先讓學生“瞎”猜(即漫無邊際地猜),學生從中意識到這樣是猜不到確定的答案的;然後在我的提示下“猶豫”猜,結果有兩種答案,還不能確定,學生從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條件,答案的範圍縮小了;最後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學生很快猜出了正確的答案,學生從中領悟到了“猜想”要根據前提條件去推理的。這個猜想環節為本課對順利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讓學生領悟到邏輯推理其中條件與結果的密切聯絡,同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這節課中,教學例1時,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理清資訊,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學會從眾多的資訊中選擇關鍵的資訊推理出某種結論。透過讓學生小組內交流想法,培養學生進一步有序的思考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學生講清思路之後,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種簡潔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思維過程和結論呢?由此引出連線法,使學生明白原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給學有餘力的學生一個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闖關”中內化

  闖關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對課堂的興趣。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猜想並敘理從中內化了邏輯推理的來攏去脈、前因後果,體驗推理的過程,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四)德育滲透與運用新知相結合

  師: “下課離開教室的時候,我最後一個走,聽課老師也不能第一個走。那應該誰先離開呢?真棒!跟後面聽課的老師也揮揮手說再見吧!這一環節既鞏固應用了所學新知,又滲透了文明禮貌的德育教育。

  六、說板書設計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數學廣角》說課稿7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引趣匯入。

  上課開始,我用課件出示“小精靈”來到課堂和同學們一起上課的場景

  (課件配音)同學們,你們好!我是小精靈,我想加入你們的數學廣角,歡迎嗎?我給同學們帶來了幾個問題,大家有信心解決嗎?第一個問題是誰能用一邊一邊說一句話?

  出示:一邊一邊

  板書:數學廣角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至關重要條件。他們感興趣的就會很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反之他們則會不予理睬。本節課中,我以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小精靈為主線,讓同學們用“一邊…一邊…”說話,學生可能會說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一邊唱歌一邊跳舞,一邊走路一邊看書等等。我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時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節省時間。這樣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為新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教師不是學生學習的指揮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夥伴,為了充分發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與學生一起構建問題。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學”,在解決問題中“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使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維也更加活躍。因此,我設計了“生病問題”“沏茶問題”“做飯問題”等一系列的生活問題的活動,在一項項的活動中把合理安排時間的思想方法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知從多種方案中形成最最佳化方案的意識。

  1、生病問題,感知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1)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

  出示:找杯子倒水1分鐘等水變溫6分鐘找感冒藥1分鐘量體溫5分鐘

  讓生安排時間,發現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2)感知尋找最最佳化方案的方法

  先讓生自由說說是怎樣安排的。

  (讓生評價這些方法中有沒有不太合理的。3引導學生用畫箭頭的方法把吃藥的過程用流程圖畫出來。展示最合理的方案

  我把教材的安排稍做改動,設計了學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小精靈的好朋友小紅生病了,想吃完藥趕快休息這一情境,讓學生幫忙設計吃藥要多少時間.因為學生對生活中生病的情景是非常熟悉的,並且他們很願意給小精靈提供幫助,也會很快找到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我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向學生出示了吃藥的有關程式讓學生設計方案,再透過想一想,說一說,評一評,畫一畫四個活動來得出最優策略,完成學

  習任務的。最後讓學生在所有的設計方案指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並說明理由,讓學生在尋找最最佳化方案過程中,既掌握瞭解決問題最合理的時間安排,也對他們進行了珍惜時間,合理運用時間的教育,使得情感教育與知識技能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2沏茶問題,進一步感知尋找最最佳化方案

  (課件出示例2圖)

  (1)讓學生仔細看圖,理解情境圖意,引出小精靈的問題

  (2)組織學生討論: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長時間?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時做?學生討論交流後,再出示教材中給出的圖例。

  (3)組內交流,設計方案,並用流程圖表示出來。

  (4)小組彙報結果

  (5)讓學生比較同學們設計的方案,看看每一種方案中,沏茶的順序對不對,所需的時間各是多少。從中選出最佳的方案。

  《沏茶問題》也就是例2,我設計用小精靈講故事《我當優秀的小主人》的形式引入情景圖,讓學生明白要當優秀的小主人,要懂禮貌,客人來了應該讓客人儘快的喝上茶。於是我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討論:沏茶需要做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時做的?讓學生充分討論後再分組設計方案,最後透過展示,比較,評價找出最最佳化的方案。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三、層層深入,鞏固新知,突破難點。

  做飯問題

  課件顯示做飯工序:殺魚洗魚5分鐘燒魚10分鐘淘米2分鐘做米飯15分鐘

  (1)看圖,學生獨立思考

  (2)算一算要多少時間才能開飯

  (3)引發爭議,交流思維過程

  (4)出示方案,總結評價。

  2、數學競賽

  《我是設計小行家》

  (1)出示炒雞蛋的工序

  (2)學生獨立思考

  (3)用流程圖表示出設計思路。

  為了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我設計了“做飯問題”“數學競賽”等鞏固練習。做飯問題看似簡單,但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答案:17分鐘或27分鐘,為此引起學生爭議.這時我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說出思維過程,在交流的活動中使學生明白如果是用一個爐火做飯,就要27分鐘如果有兩個爐火做飯就只要17分鐘。透過這個練習,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突破了難點,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最後我設計數學競賽《我是設計小行家》看誰能用最少的時間做好一盤味道鮮美的炒雞蛋,將活動推向高潮。我利用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把握時機,向學生提出要求:

  (1)獨立完成

  (2)必須畫出流程圖

  (3)和同學們分享你的經驗。這樣極大的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也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總結。進行自我評價

  (1)讓學生暢談學習感受

  (2)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可以透過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學之間交流一下。(為達到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這一原則,進而深化知識,在課外作業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完成的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數學廣角》說課稿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在學生二年級初步學習組合數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組合數。教材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這也是《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基於以上的認識,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分析、操作等數學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組合數,並培養學生有順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2、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初步學會有序的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方法、過程和結果。

  3、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全面地思考問題。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能夠把物體進行簡單的組合,但他們的認識水平還停留在感性層面,無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本節課,我儘量放手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等方法去主動發現和獲取知識。

  三、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觀察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方法,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建立起了自信。學生在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評價的學習過程中獲取了新知。

  四、教學流程

  依據新課程所追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三維整合”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以下六個環節:

  第一環節:握手問候

  所以上課伊始,我和同學們親切的握手問好。讓學生在回答“怎樣握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按一定順序操作”的重要性,再為學生創設遊園的教學情境,從而揭示課題。這樣不僅很快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還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和生活之間是緊密聯絡的。

  第二環節:穿衣搭配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創設了遊園的情境,並設計搭配服裝的環節,學生透過拼擺學具、動筆連線等方法,能夠自主設計出6種不同的搭配方式,在後來的實踐課中,在學生彙報時,我引導學生總結出幾種記錄搭配過程的方法,並得出連線加序號的方法最簡便,這樣的設計既激起了學生對組合的興趣,又給了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同時也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礎。

  在穿衣搭配這個環節的基礎上我又設計了選擇早餐、解決門票、設計路線這三個環節,循序漸進的讓學生體會到了“按一定順序操作”的重要性,並學會了“全面的思考問題”,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

  最後是第六環節:合影留念

  在經歷了熱情高漲的遊園活動後,會演雜技的小猴寶寶和貝貝出現了,全班同學要分別和它們合影,計算出照片數量後,順勢留了一道課後思考題“要是我和寶寶貝貝排成一排照一張像,我們三個的位置有多少種不同的排序方法呢?”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為下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突出重點,把體現本節課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順序思考”板書在黑板的主要位置,並讓學生用學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確了學生思考的過程。

  六、反思總結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遊兒童樂園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真正地體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科的應用,體驗到合作探究的成功。然而,本節課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不少問題。例如當學生說出各種搭配方法時我不應該急於要歸納、提升方法,可以抓住學生有爭議的地方讓學生再次體驗。如果師生、生生能夠進行豐富交流、討論,學生的識就會提高、思維就會越發活躍。

《數學廣角》說課稿9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數學廣角一》。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等七個方面對本課時進行說明。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數學廣角”主要是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本單元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字編碼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並透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讓學生學會運用數進行編碼,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標準》中指出,第二學段要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會運用數表示事物,並能進行交流”。數不僅可以用來表示數量和順序,還可以用來編碼,本單元就是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數字編碼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並透過實踐活動進行簡單的數字編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數字編碼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比如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在這些號碼中都蘊含著數字編碼的思想,同時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運用數字或者符號來描述事物,可以比較簡潔、準確地表示出事物蘊含的客觀規律,也便於我們分類查詢和統計。

  二、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對自然數有了一定的認識,數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在第一學段他們已經有了初步體會,特別是在一年級上冊認數的時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數”版塊中就已經出現了像郵政編碼、門牌號、車牌號這樣的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例項。並且他們作為高年級的學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交流的方法,同時大部分學生家庭都有電腦和上網條件,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會上網查詢資料,基於這些的條件,我們科組在研討時力求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交流平臺,讓學生自己討論、探究、檢測、評價,讓他們更直觀、形象的感受,更好的理解自然數在生活中應用及編排規律,並且能夠運用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但是我們還要加強他們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表達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字編碼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透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學會運用數進行編碼,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初步學會表達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4、教學重難點:透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1)鼓勵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透過小組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歸納總結求積的近似數的方法。

  (2)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利用生活例項,充分利用直觀手段,使學生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和分析。

  五、說教學流程

  課前遊戲: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遊戲,我說1表示男生先起立接著坐下,2表示女生起立後坐下。換個規則再來,1表示全班學生起立後接著坐下,2仍然表示女生起立後坐下。數字“1”在生活中還可以表示什麼呢?數字“1”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含義。

  一)、談話引入

  1、同學們,我們班有多少人?你自己的學號是多少?

  老師點名時,如果不叫姓名,還能怎樣區分班上的同學呢?

  編號時要用到什麼?

  數不僅可以用來表示數量和順序,還可以用來編碼。

  2、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用數字來編碼的例子還有很多,誰能說一說?

  課件展示幾個例子。

  3、看來這些數字編碼的現象在生活中處處存在,這些號碼雖然由簡單的數字、字母等組成,但代表著各種有用的資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那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些數字編碼中的秘密呀?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解開它們其中的秘密。(板書課題:數學廣角)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探究瞭解身份徵的編碼

  1、昨天老師佈置大家透過各種途徑收集和調查了一些身份證號碼,誰願意來說一說?

  2、請同學們分組交流課前瞭解到的關於身份證編碼的知識。

  3、老師也帶來了兩個身份證號,貼卡片。

  請大家仔細觀察:並互相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從身份證號碼中你能獲得哪些資訊?

  出示課件引導:

  補充:

  實際上,身份證號碼是由18位數字組成:前6位為行政區劃代號,第7至14位為出生日期碼,第15至17位為順序碼,第18位為校驗碼。

  4、小結:同學們真了不起,透過調查討論和小組合作了解了這麼多關於身份證的資訊。

  這麼幾個簡簡單單的數字就可以反映出一個人這麼多的資訊!它非常的簡明、科學,這也就是編碼的優越性。

  5、小馬虎的難題。

  “小馬虎”在課前收集了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四個人的身份證號碼,但是不記得這四個號碼分別是誰的了,你們能幫幫他嗎?

  課件出示:

  360103197012210412 320623450607331

  320623440101040 360102197209280161

  同桌討論,指名說說是怎麼想的。

  謝謝大家幫小馬虎解決了這個難題,你們真了不起!老師也為我們大家能夠運用學到的知識去幫助別人的這種品質感動。我先代表小馬虎謝謝大家!

  6、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二條之規定: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年滿十六週歲的中國公民,應當依照規定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身份證是我們每個同學將來都會擁有和麵對的實際問題,我們長大後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身份證。

  (1).你長大後身份證號碼可能是多少?藉助今天所學的知識給自己編制一個身份證號碼。馬上行動起來,把編好的身份證號碼寫在紙上。(編寫後在組內交流)

  (2).學生上臺彙報,並介紹每個數字的含義。

  其實在戶口簿上就有我們自己的身份證號碼,請大家與戶口簿上的身份證號碼對照一下。

  7、我們說了這麼多關於身份證的知識,那麼身份證到底有什麼用?

  身份證是我國目前唯一的法定個人身份證件,將來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證,不要隨意借給他人使用。

  (二)、自主設計學號

  1、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身份證號碼,常常見到數字編成的號碼,這些號碼都表達一定的資訊。學號也是用數字進行編碼的。17號這樣的學號只適用於自己班內使用。如果放在整個學校中使用,比如校長說17號同學來一趟校長室,你覺得會出現什麼情況?所以,學校為了便於管理,我們每一位同學一進入小學,便會擁有一個學號,這個學號將伴隨你從一年級到小學畢業。

  請大家運用所學的數字編碼知識,以小組為單位,給全校的每一個學生編一個學號,看誰編寫的學號既能儘可能多的反映出這個同學的資訊,又科學合理!

  教師巡視。

  2、成果大展示。

《數學廣角》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新增設的一個單元,是新教材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機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節內容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力求透過讓學生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透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並初步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說學生

  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首先利用遠端教育資源模式二中本課的相關課程資源,對教材進行了靈活處理,創設了挑戰數學廣角的情境,在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情境中滲透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和組合規律的過程,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發現規律。其次,我關注師生合作,促進交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活躍學生的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猜測、比較、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初步培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習數學、探索數學的濃厚興趣。

  學習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學習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四、說資源

  資源準備: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片等

  五、說教法、學法設計

  教法、學法設計: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

  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透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遊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

  六、教學程式

  1、透過課件出示數學廣角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提示密碼資訊:密碼是由1和2組成的兩位數,讓學生說一說 (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按一定的規律進行。如先放十位上的2,再放個位上的1組成21,接下來把原來個位上的1放在十位上,把原來十位上的2放到個位上,數位交換一下就變成另外一個數12等等。)

  3、進一步探究排列方法

  課件出示題目用數字卡片1、2、3可以組成哪些兩位數,請同桌同學互相合作,一個小朋友擺卡片,每擺好一個另一個人就在答題紙上把擺的數記錄下來。(同桌合作)

  學生活動時,教師巡視並參與學生活動。(學生所寫的個數可能不一樣,有多有少,首先,找幾份重複的或個數少的展示。)

  問:哪組同學說一說你們寫出的兩位數跟他們的有什麼不一樣?(有學生說他可能漏了,也有學生說他重複了)再引導:要想做到既不重複也不漏掉,哪位有好的方法呢?哪個小組願意來彙報?(有學生說先位置調換,也會有學生說固定十位或個位。)

  問:你們覺得他們的方法好嗎?

  師用學生說的方法擺給學生看

  師一邊小結一遍用課件展示:看來我們在排列數的時候,要想既不重複也不漏掉,就必須要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

  質疑:那誰是密碼呢?(點選課件驗證)

  4、感知“組合數”的方法

  課件展示活動一:

  握手遊戲

  (課件展示)如果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三個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學生活動):現在請同學們以3人為一小組為單位,每兩人握一次手,一遍握一邊數,看3個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5、進一步加深對組合的理解

  師引導:我們班每個同學都很聰明,只要每個人都認真觀察,開動腦筋,沒有難題可以難倒大家!剛才大家的表現太棒了,數學廣角決定給大家頒獎。我們一起去領獎吧!(出示課件)兩套衣服

  你們喜歡哪套衣服呢?生自由回答

  這些衣服一共有幾種穿法?把這些衣服用序號代替,在作業本上連一連吧!

  生動手連一連,彙報結果

  6、效果測評,反饋資訊

  練習一(課件展示)快看,喜羊羊親自來給大家頒獎呢,他是羊村裡最聰明,最愛動腦的羊哦,他給大家帶來什麼禮物了呢?

  (課件展示)一個練習本

  出示問題(買一個練習本5角錢,有幾種付法呢?)

  出示1個5角,2個2角,5個1角的圖片

  每4人1個小組說一說吧!生彙報

  課件展示4種付錢方法

  練習二(課件出示)用數字卡片5、0、2、6可以擺出哪些兩位數呢?動手寫一寫

  提示:注意寫的時候要按順序寫,才能不遺漏不重複!

  師:能擺出幾個呢?指生回答

  課件出示結果,擺出12個數字讓學生觀察

  學生髮現05、02、06不是兩位數。強調0不能放在最高位

  (透過練習加強學生對有序排列方法的掌握,也幫助理解兩位數的特徵)

  7、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遊玩了哪裡?對!數學廣角。今天的數學廣角有趣嗎,你有什麼感受和收穫?(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學習收穫)。

  師小結: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的數學知識,我們要仔細的觀察,認真思考,就能體驗到數學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數學廣角》說課稿11

  我執教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中的例1。“ 數學廣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從二年級上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是新教材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機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並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問題,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方法,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組合來解決的知識。如衣服的搭配、路線、乒乓球的比賽場次,彩票的中獎號碼等等,作為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注意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透過這些活動來進行學習,經歷簡單的排列組合規律的數學知識探索過程,讓學生在合作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是: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

  說教法學法:

  設計理念:《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採取多種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注重生活與數學的結合。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

  在這些理念的指引下,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同時也注重動靜結合,讓學生經歷:“猜想—獨立思考—討論—合作探究—驗證”等一系列思維過程。

  說教學流程:

  活動一:用1、2兩張數字卡片擺兩位數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為下一環節做鋪墊,讓學生透過操作感受擺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12是把1擺在十位上,把2擺在個位上。

  活動二:用1、2、3三張數字卡片擺兩位數

  這一環節我讓同桌合作探究,一人負責擺數字卡片,一人負責做記錄,要求學生思考怎樣做到不重複、不遺漏。讓學生經歷:“猜想—獨立思考—討論—合作探究—驗證”等一系列思維過程,從而提煉出學生中的有序思考,讓學生自己說出有怎樣的順序,有序思考有什麼好處等等。最後在有序思考的指引下修改自己的方案,力求做到人人有序。

  活動三:用6、3、9、7四位數寫兩位數

  這一環節難度再一次提升,並讓學生化動為靜,用有序思考的方式寫一寫兩位數,要求不重複、不遺漏,也就是有順序地寫。然後把3改成0再做考慮。讓學生明白考慮問題要全面,沒有十位上是0的兩位數。這裡考慮用所學的乘法算式來計數,既為鞏固舊知,又為學以致用。

  活動四:握手遊戲

  這一環節,我先和一個學生握手,並用甲--乙表示我和剛才那個學生,中間用連線的方式數出我們握了一次手。隨後,問題提升:假如有三個小朋友,每兩人只握一次手,共握幾次手?我先讓學生猜想會有幾次?然後請三個小朋友上臺操作驗證,並用數學符號代表三個小朋友,請一個小朋友用連線的方式數。最後提問:同樣是3,為什麼3個數字可以擺6個兩位數,而三個人卻只能握三次手?讓小朋友透過感悟握手是兩個人完成的行為,與位置無關,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活動五:搭配衣服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自主連線搭配,然後請一生上臺邊連線邊介紹,讓學生用有序思考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活動六:買東西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仔細讀題的基礎上,透過同桌討論,有序地總結出四種不同的付錢方式,可以從5角考慮起,也可以從1角考慮起。

  最後一個環節是總結:今天我們學了有順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做起事來,就能有條不紊地進行。

  反思:

  一、本節課我沒有用到多媒體,倒並不是閒麻煩,我有自己的理由。其實平常在上課的時候,因為每節課準備時間沒有今天的展示課那麼充裕,我常常喜歡做小偷,下載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PPT,然後進行適當地整合和修改,就那麼上課去了。而我今天所執教的數學廣角,它本身就是一個萬花筒,由一系列的活動建構成,好比是語文教學中的散文型別,但是形散神聚,它有一個“魂”,那就是有序思考。所以本堂課我的重中之重就是抓“魂”,我要儘可能摒棄所有容易干擾我和學生的一切因素。

  二、我在學生生成這一塊,把握地還不夠沉穩,課堂調控能力遠遠不夠。當學生一再關注字型大小時,我心裡似乎有一種說不出的鬱悶!

  三、對這個數學廣角中的有序,到底有序的思維方式有多少呢?這節課中我主要是抓住了從小到大、從大到小,是否恰當?這是我所要繼續思索的。

  四、當五個方案出來時,我特別欣喜,可是我光顧著高興了,沒有細心地把握好這塊最可貴的素材,處理地過於粗糙,這是特別遺憾的地方。

  五、數握手次數時,“2+1+0=3(次)”這個式子出來的過於僵硬,對學生的難度過高。是否合適?該不該出?

  六、數學公開課不上不知道,一上卻是意猶未盡。我想,公開課絕對是教師成長的捷徑。以後,我一有機會就要上,這樣才可能趕上常年在教數學的老師。

  本節課肯定有許多的不足之處,能夠向在座這麼多的老師學習,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希望在座的老師能多給我提一些寶貴的意見,幫助我成長,謝謝!

《數學廣角》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數學廣角》是新教材中新增設的一個內容,它主要是介紹和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運用這些數學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例1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集合的有關思想,並利用集合圖的方式求出兩個小組的總人數。

  二、學情分析

  在本節課前,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分類的思想方法,但集合這部分內容比較系統、抽象,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裡只是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後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三、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根據這一理念,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我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創重組,以學生熟悉的體育活動為情境貫穿教學始終。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構建方法的過程中,有效的學習。

  四、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教材內容、學生學情我設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並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2、透過活動,豐富學生對直觀圖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

  3、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數學活動過程中體驗身邊數學的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體會集合的有關思想方法並能用之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重複部分。

  六、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以我校正在開展的“陽光體育運動”為載體,現場調查跳繩、踢毽子這兩項活動學生的喜歡情況。請某一小組同學將帶有自己名字的卡片貼到黑板相應的專案下面,如果兩項都喜歡,那麼就各貼一張。

  【預設】若這一小組學生喜歡跳繩、踢毽子的情況,沒有出現交集時,教師可繼續調查第二組學生的喜歡情況,或教師自身也準備了兩張名字一起參加這一組的調查。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材處理上,我沒有利用原有例題,而是進行教材重組。選擇更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題材——現場調查學生喜歡跳繩、踢毽子的情況,這樣處理使學生置身於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種感官被調動起來,感受到數學問題來源於自己的身邊。讓學生把自己的名字貼到黑板上應該說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此環節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設定問題,引發探究。

  以“喜歡跳繩、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這一問題為線索,當學生計算的結果與實際人數進行比較,產生矛盾時,適機組織學生透過觀察、討論,發現有幾名同學既喜歡跳繩又喜歡踢毽子,計算時將它們重複計算了,應將重複的名字拿掉一張。

  接著教師將重複的名字拿掉一張,將剩下的名字貼在黑板中間,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明確黑板上每一部分表示的含義。(只喜歡跳繩的、只喜歡踢毽子的、既喜歡跳繩又喜歡踢毽子的)

  【設計意圖】:給孩子們創設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在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第二步:認識集合圖、明確各部分的意義。

  請學生上黑板前指一指哪部分是喜歡跳繩的同學?哪部分是喜歡踢毽子的同學?並將它們用紅、黃兩種顏色的橢圓形圈起來。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集合圖,充分交流感知集合圖的作用和每一部分表示的意義,再利用課件進一步明確、鞏固集合圖每一部分表示的意義。

  設計意圖】:透過讓學生仔細觀察,交流感知,及多媒體演示,明確集合圖的作用,各部分表示的意義,從而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第三步:列式計算。

  請學生根據集合圖每一部分表示的意義,列式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

  預設學生會列出四種方法解答。

  設計意圖】在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擇優選擇的同時,使學生進一步明確集合圖每一部分表示的意義,加深對集合圖重複部分的理解,從而突破本課難點。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既重視雙基,又重視新知識的應用”的原則,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

  出示班級女生跳繩比賽統計表,在明確各部分意義後,請學生按統計表填寫韋恩圖,並計算總人數。

  【反思】:學生在填寫的過程中沒有順序,速度慢,反覆修改。根據這一情況,我及時更改了教學設計,在學生填寫後,請快速而準確的同學介紹填寫方法,——先寫中間重疊部分,再寫兩邊。讓其他學生根據此方法進行修改。課後反饋情況理想,只有一名學生填錯。這樣設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使學生懂得學習方法的重要。

  2、拓展練習

  學校為同學們準備了跳繩比賽的獎品,兩個獎箱裡各放四種獎品,問兩個獎箱裡共放幾種獎品?並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這道題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挑戰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3、課後延伸

  這裡我設計了兩道題

  (1)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重疊現象,並與父母及好朋友交流。

  (2)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本組同學家長抽菸喝酒情況,並利用集合圖表示出來。然後根據調查結果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訊的能力,再次體驗生活中的重疊現象,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寫感受體現學科整合的理念,並滲透健康意識。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本節課,我本著學生帶著問題走入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這一理念,讓學生動手實踐,探索發現,使學生在真正的探究活動中學會學習,為今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數學廣角》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數學廣角――簡單推理”是新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109頁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節有趣的活動課,也是一節邏輯思維訓練的起始課。本節課主要要求孩子們能根據提供的資訊,進行判斷、推理,得出結論,使學生初步掌握推理的簡單方法。本節課立足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在問題設計的難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個可以直接判斷的條件,學生只要找準關鍵句,就能較為輕鬆地推理出其他的相關結論。讓學生親身經歷對生活現象判斷的過程,從而鍛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教材編寫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說學情:

  二年級的孩子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喜歡做遊戲,喜歡與他人合作,同時也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推理能力。基於以上分析,我將遊戲帶入了課堂,整堂課設計成一節猜一猜、做一做的遊戲課,讓學生透過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猜測、推理遊戲,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技能:讓學生了解簡單的推理知識,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條理思考問題的意識。

  過程方法: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體驗邏輯推理的思想與方法,體會邏輯推理條件與結論之間的聯絡。

  情感態度:感受邏輯推理的趣味性、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

  重點: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

  難點:培養學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四、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物件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以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採取遊戲引入、情境教學與談話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

  五、說教學過程

  對於本節課的設計,我試圖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在“想猜”中領悟

  平時,只要老師丟擲“請小朋友猜一猜”這樣一句話,學生們就來勁了,會爭先恐後地舉起小手急著要猜。可見“猜想”是學生們最樂意解決的問題。這節課引入環節。我就設計了讓學生猜想盒子中的禮物,共分三個層次,先讓學生“瞎”猜(即漫無邊際地猜),學生從中意識到這樣是猜不到確定的答案的;然後在我的提示下“猶豫”猜,結果有兩種答案,還不能確定,學生從中感悟到有了提示條件,答案的範圍縮小了;最後在我的第二個提示下,學生很快猜出了正確的答案,學生從中領悟到了“猜想”要根據提示條件猜。從而引出推理的概念。這個猜想環節與本課時內容相關密切,為本課順利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

  (二)在“遊戲”中內化

  遊戲活動是學生的至愛,學生一做起遊戲就不知疲倦,十分投入。這節課中,我設計猜文具在哪兒、猜動物名字以及猜年齡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猜想並從中內化了簡單邏輯推理的來攏去脈、前因後果,體驗推理的過程,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這節課中,教學例1時,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理清資訊,有哪幾個人,有哪幾本書,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學會從眾多的資訊中選擇關鍵的資訊推理出某種結論。再透過讓學生小組內交流想法,培養學生進一步有序的思考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學生講清思路之後,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種簡潔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思維過程和結論呢?由此引出連線法,讓學生上臺邊連邊說理由,使學生明白原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連線的方法更簡單,清晰地表示出來。

  (四)在“設計”中深化

  先從生活中簡單的,不是??就是??一句話的推理問題入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用放鬆遊戲進行鞏固。從生活中的推理延伸到數學中的推理,進入數學樂園,數學樂園大門的密碼也是一個簡單的只有兩種情況的推理。再過渡到例1.三種情況的推理。先根據資訊確定一種情況,再根據提示判斷另外兩種情況。在講解完例1以後,用兒歌小結推理的方法。

  再開始設計練習。練習的層次有易到難,每一個練習的設計都有一定的針對性。第一關:文具在哪兒?是例1的同類型題。第二關:小狗叫什麼名字,則有了一定的變化,加入了樂樂比歡歡重,而不再是簡單的不是??就是??的推理。第三關:猜猜我幾歲?則沒有給出一個很直接的資訊,而是要結合兩句提示,綜合運用排除和推理,先由美羊羊和沸羊羊都不是最小的,用排除的方法,確定懶羊羊是最小的,然後再進行下一步的推理。

  最後第四關的推理,又加大了難度,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又具備清晰的邏輯思維。在這一關的過程中我還是採取了先集體收集資訊,有哪幾個人,他們是幹什麼的,再讓學生小組討論,討論出結果以後再獨立連線,然後梳理清自己的想法,最後請學生彙報,集體反饋交流。然後教師小結。

《數學廣角》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數學廣角——集合》是人教版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知識,涉及了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求兩個集合的並集或交集的元素個數。(集合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也是數學中最基本的思想。)

  本節課教材例1在學生積累了較豐富的學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向學生滲透集合的有關思想,使學生理解用直觀圖(集合圈)表示“重複現象”的方法,瞭解直觀圖(集合圈)各部分的意義,特別是重複部分(交集)的意義,掌握根據直觀圖列式計算總數(兩個集合的並集)的方法。這樣安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且還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聯,逐漸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

  二、說學情

  三年級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學習數學時就已經在運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對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例如在數數時,把1個人、2朵花、3枝鉛筆用一條封閉的曲線圈起來表示,這樣表示出的數學概念更直觀、形象;而且在以後學習的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都用到了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圖形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這種分類思想就是集合理論的基礎。但這些都只是單獨的一個集合圈,學生不一定從集合的角度來思考並解決問題。

  三、說目標

  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時,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將數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有機結合,透過預學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實踐等方式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生成的過程,從而達到感悟知識的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本節課在把握教材意圖的基礎上,目標定位如下:

  1、透過預學觀察圖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瞭解簡單的集合知識,初步感受集合的意義,獲得數學學習的體驗。

  2、使學生透過理解用直觀圖(維恩圖)表示“重複現象”的方法,學會藉助直觀圖(維恩圖)運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來解決較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相互聯絡。

  3、透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

  四、說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並能初步運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是對重複部分的理解。

  五、說設計

  1、把自主探究與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有機結合。

  學生對於“重複的人數要減去”是有經驗的,因此在充分尊重學生經驗認知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先自主探究,獨立完成,再彙報交流。配合學生彙報,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維恩圖,運用講授法引導學生認識並理解維恩圖,並透過直觀演示將兩個集合圈合併的過程,引導學生討論發現“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複出現的”,體會集合元素的互異性;“集合元素的順序可以不同”,體會集合元素的無序性。並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圖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含義,尤其是“兩項都參加的和參加這兩項比賽的”,體會交集和並集的含義。

  2、放手學生,讓學生體會與交、並有關的計算。

  學生在列式解答時,根據連線或維恩圖,會列出多種方法。放手讓學生嘗試解決,並充分展示學生的方法,同時給予充分肯定。讓學生結合維恩圖體會各個算式所表示的含義,體會求“兩個集合並集的元素個數”就是要將兩個集合的元素個數相加後減去其交集的元素個數。突出基本的方法,加深學生對與交、並有關計算的體會和對集合知識的理解。

  3、關注“衝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興趣。

  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參加這兩項比賽的共有多少人?”後,學生的不同答案有可能引發“衝突”。抓住這一“衝突”,追問“你能確定有17人嗎?”、“你能證明為什麼不是17人嗎?”,以此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去,用個性化的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解決問題,為他們自主構建知識的意義提供保障。

  4、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訊的意識和能力。

  本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課堂上透過學生生活實際介紹了用維恩圖表示集合及其交、並的方法,讓學生親身感知集合的思想,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在過程中體驗集合的思想,在過程中感悟重複,並頓悟重複問題的解決方法。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數學化過程,獲得數學學習體驗。

  5、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嚴密性。

  數學的教學,最重要的不是數學知識的教學,而是數學思維、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數學思想貫穿整個數學體系的始終。所以,從小就給學生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的培養。嚴謹性是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在教學過程,我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嚴密性,如解讀韋恩圖的過程中,讓學生表述各個部分的意思。大圈是表示“參加跳繩人數”和“參加踢毽人數”,而去掉了都參加的部分後是“只參加跳繩人數”和“只參加踢毽人數”,多了一個字“只”,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還有“既參加跳繩又參加踢毽”讓學生明白這是兩種活動都參加的。

  6、鍛鍊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課堂最後設計的課後思考題目對學生所學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既是鍛鍊又是提高。

  (四)鞏固練習

  透過三個練習,分層次的練習達到鞏固。

  1、基本練習:完成105頁的1、2題

  ﹙1﹚理解集合圈裡各部分的意義。會讀集合圈中的資訊,會按條件填寫集合圈。完成105頁的1題

  ﹙2﹚你從圖上能很快地看出哪些資訊?再算出語數有多少人?

  2、解決問題:先分析題意,學生獨立完成。再請學生彙報,全班交流。

  (五)課堂小結

  請學生談收穫,其他學生補充。最後,教師總結全課。

  六、課堂上運用課件著重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有:

  1、課件出示小動物回家,引入課堂,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生動、活潑。使帶有一定強制性的教學過程轉變成學生高效的自學,使兒童在小組合作中體驗與情感結合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維更加活躍,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發展技能。

  2、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訊的意識和能力。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終形成結論才具有的,而在結論形成過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體內容為基礎。本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課堂上我們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親身感知集合的思想,並使他們親身體驗集合圖的產生過程,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集合的思想,在過程中感悟重疊,並領悟重疊問題的解決方法。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數學化過程,獲得數學?學習體驗。

  3、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嚴謹性是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

  數學的教學,最重要的不是數學知識的教學,而是數學思維,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數學思想貫穿整個數學體系的始終。所以,從小就給學生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的培養。嚴謹性是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如課件出示韋恩圖,引導學生填寫、理解的過程中,讓學生表述各個部分的意思。課堂上時時注重學生嚴密的思維。

  另外一個體現就是:教學中要注意克服學生的思維定勢。能促使學生髮現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長此以往,由質疑進而求異,突破傳統觀念,大膽創立新說。

  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問題的能力。謝謝大家!

《數學廣角》說課稿15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中的第一課時《重複》。

  一、教材分析

  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學習這部分內容,思維力度較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本節課前,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分類的思想方法,但集合這部分內容比較系統、抽象。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節課我只是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後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根據這一理念,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我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創重組,以學生喜歡的遊戲活動進行教學,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並努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以學為主,當堂達標。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教材內容和本班學生實際我設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藉助貼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並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2、透過豐富、直觀的遊戲活動,發展形象思維,提升抽象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主動參加數學活動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並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是對重複部份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遵循多學少教的原則,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激趣匯入,感受新知

  創設“理髮師的困惑”的問題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兩對父子的身份關係入手,在解決為什麼只有三個人的困惑中,理解兩對父子中的重複身份,引導學生用四個手指表示重複關係,使學生初步建立“重複”的數學模型。這樣的設計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活動體驗,揭示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搶椅子和猜拳兩個遊戲,這兩個遊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我會巧妙的抓住“搶椅子”3人和“猜拳”4人,一共是7人,為什麼只有6人站起來?進行質疑,讓學生自主對教師的質疑作出合理的解釋,最後引出請呼啦圈作裁判,進而引導學生繼續主動學習。

  (三)深度體驗,理解新知

  在這一環節裡我利用呼拉圈來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集合思想。參加兩個遊戲的學生分別站到兩個呼啦圈裡,並引導學生自主把兩個呼拉圈相交,讓重複參加遊戲的學生站在相交處。這樣學生就能透過親身經歷探究創造出學生心中集合圈,這時老師幫助學生把呼拉圈學問提升到數學的集合圈,利用呼拉圈畫出數學的集合圈,並用貼名條的方法,把參加遊戲同學的資訊補充完整,來進一步理解集合圈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我想透過這樣的自主發現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解決問題,運用新知

  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是我設計練習的宗旨。因此,在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1、給動物分分類。再次鞏固對集合圖的理解。

  2、根據直觀圖畫,計算商店一共進貨多少種,讓學生利用集合知識解決問題。

  3、根據統計表解決一共有多少名同學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解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所學知識對解決問題的價值。

  習題的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既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應用知識中體驗了數學的價值。

  (五)迴歸生活,拓展新知

  這是本節課的最後一環節,我將組織同學們統計班級內爸爸吸菸和喝酒情況,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並讓學生找出既不吸菸也不喝酒的爸爸的位置,從而拓展滲透全集概念。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遵循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多學少教,以學定教,聯絡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設想,還有待於在實踐中去完善,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給予批評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