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中秋節> 中秋民俗作文

中秋民俗作文

中秋民俗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秋民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民俗作文1

  提起中秋節,誰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節”嘛。可我們舟山人過中秋節卻在農曆的八月十六日。那麼,我們舟山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是什麼呢?吃月餅、賞月、和家人團聚……這些都已成為我們舟山人必不可少的習俗。

  在八月十六這一天,多數人家的餐桌上都會有一碗傳統小菜“芋艿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傳說在很早以前舟山人不知有芋艿,到後來食用芋艿,這中間與明愛國將領抗倭有關。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十六,瓊州參將俞大猷奉命在舟山圍殲倭寇,不料在離舟山不遠的海面上遭到襲擊。幸虧俞大猷指揮有方,將部隊安全撤退到普陀山附近一個小島駐紮,只是運糧船被倭寇劫走,吃飯成了問題,當時實行海禁,島嶼上居民已被強迫遷走,島已變為荒島,部隊面臨糧草斷絕的困境。士兵們餓得發慌,遍地去找可吃之物,發現沼澤地裡有種野生植物,根部長有球莖,於是便挖來煮著試吃。一吃味道很好,且又耐飢。俞大猷得知後發動大家都去採挖。就靠這種球莖,俞大猷的部隊渡過了難關。所以俞大猷把這種不知名的食物取名為“遇難”。第二天,俞得到情報,那些槍糧的倭寇在普陀集結,設計水陸夾擊大敗倭寇,普陀山潮音洞畔到今留有紀念明將抗倭石刻,上鐫“明嘉靖癸丑秋,副使李文進,參將俞大猷,都司劉恩至,督兵滅倭於此”字樣。

  舟山人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民俗作文2

  北宋詩人晏殊發表過這樣的感嘆:“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佳節,中秋又稱——仲秋、月夕、八月節、團圓節。

  在我們漢族,中秋吃月餅賞月,自然是少不了的,但在其它民族,卻又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比如: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向月宮求子。上杭縣人過中秋,又是不同的風俗。兒女多在拜月時請來月姑。

  而傣族人在中秋節之前半個月就開始過節了,這半個月對他們來說每天都是節,每天都要準備很多好吃的東西,每天都要想方設法地邀請客人來家裡吃飯,誰家請的人多,誰家就覺得有面子,人緣好。這半個月期間,還有一些節日活動和食品,在這些食品當中,月餅當然是不可缺少的。

  在我國湖南的侗族,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的習俗。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裡的仙女們要下凡,把甘露灑向人間。因此,這一夜人們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族人民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中秋之夜,已婚婦女可以到別家園圃裡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大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以求自己的小孩健健康康。

  還有許多少數民族在中秋之夜有很多特別的活動,如:蒙古族的“追月”、赫哲族的“祭月”、德昂族的“串月”、阿細族的“跳月”、苗族的“鬧月”等等,都是一些十分有趣的活動。

中秋民俗作文3

  中秋節到了,中秋節的習俗有很多,而且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太一樣,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真的是耐人尋味,唯一不變的就是天上的月亮了,中秋節這天的月亮是最美的,它的月光能夠照亮整片天空,為每一個想家的人指明方向。

  我們福州的習俗可多了,有擺塔,吃鯉魚餅,還有“撿月光”。

  中秋擺塔,是把各種各樣的塔擺在一個臺上,展示給臺下的觀眾們看。傳說,曾經有一位將軍打完勝仗來到福州,剛好就是中秋節,福州在當時又是一個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們為了獲得好運,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擺在門口,獲得好運。現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烏塔了,其他塔呢?它們都經過時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餅了!”我們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見的月餅,而是鯉魚餅。做成兩條鯉魚形成對稱,代表著福州人給親朋好友送去“年年有餘”和“鯉魚跳龍門”的意思。福州人還把像鯉魚餅的掛飾戴在兒女身上,願兒女的學習像“鯉魚跳龍門”一樣紅紅火火。鯉魚餅的味道可美了,兩條鯉魚並在一起,就像一個月亮,吃一個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嘗一個鯉魚餅呢?

  最有意思的要數“撿月光”了。傳說每當中秋節時,月亮上會掉落下一個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撿到它,誰撿到它就等於撿到了好運。所以孩子們一吃完晚飯後就會出來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點過後月光就消失了,孩子們也就各自回家了。

  這三個風俗各有各的風趣,中秋之夜,你有沒有過這三個風俗呢?這就是我和爸爸、媽媽一家三口過的中秋節。這時,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亞的爺爺、奶奶,他們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而我又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啊。

中秋民俗作文4

  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在後來很長曆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另有一說為,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餘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資訊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中秋民俗作文5

  夜幕悄悄降臨,我們一家人來到屋子的後院,準備一邊燒烤,一邊欣賞那八月十五的月兒。

  我一邊等著月亮出來,一邊吟唱著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吃著羊肉串望著天空,心想:月亮怎麼還不出來啊,難道它今晚不打算出現了嗎?

  “大家快看,那帶著一圈圈金環的月亮終於從後山起來了!”弟弟大聲的說,大家都笑了,笑得那麼燦爛,那麼甜美……

  月亮姐姐先是金黃黃的,徐徐的穿過一縷縷青煙似的白雲,向上升著。突然,就在一剎那間,月兒的顏色變淺了,淺了!

  “白了,又變白了。”我笑著說。它傲然的、高高地升起了。它圓的那樣可愛,那樣有趣,就像個銀色的玉盤反射出道道日光。

  啊!皎潔的月光,你引起了多少人的想象。

  就在這時,爸爸大叫起來:“糊啦,雞翅燒糊了呀!”我大笑,哎呀!爸爸太沉迷月光了呀!

  我,多想和嫦娥作伴,多想去慰問受苦的吳剛,多想去逗那可愛的小玉兔啊……

  可你又那麼遙遠,我多想借大雁的翅膀,在這歡樂的時刻飛向你的懷抱,可大雁也飛不了那麼高;我想用長虹架起一座彩橋,去探望你這個地球嬌女,可當彩虹出現時,你卻不知在何方......

  看著這圓圓的月亮,我覺得真的好美,好美……我又思念在香港的爺爺奶奶,此時,他們在做什麼呢?難道跟我一樣在欣賞月亮嗎?呵呵,這幾不應了著名詩人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詩句嗎?

中秋民俗作文6

  民俗,就是民間的風俗習慣,節日不同,節日的民俗也不一樣。

  中秋節,是中國四大重要節日之一,不過中秋節不像清明節那樣的壓抑,也不像春節那樣熱鬧非凡,有一種清淨的感覺。中秋節流傳的習俗也有很多。如祭拜月亮、吃月餅、賞月、喝桂花酒、猜謎語……等等。今年我家的中秋節與往年過的不同,就是爸爸買回來一盆桂花和一瓶桂花酒。

  節日的晚上,一輪明月早早的就等在天上了,它又圓又大又明亮,銀白色的月光潑灑在大地上,把黑夜照的如同白晝。爸爸在院子中間放上桌子,上面擺上各式水果、糕點和月餅以及一瓶桂花酒,旁邊還有一盆香桂花。毛澤東也有句“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的詩句,我不知道吳剛和桂花酒、桂花有什麼關係。也許背後有什麼緣故吧。我們一家人團團圍坐在桌子周圍,一邊吃著月餅,一邊品嚐著桂花酒,一邊觀賞著月亮,聊著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的事兒,大家說話時都壓低了聲音,生怕把月亮嚇跑了似的。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起源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人反抗元朝暴政,定於八月十五這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方法,把紙條夾在月餅中傳遞訊息。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民俗,是節日的血脈,沒有這些民間習俗,無論什麼節日,將變得枯燥無味。

  樺甸市二道甸子鎮中小學六年級一班:肖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