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1200字> 春節的作文1200字五篇

春節的作文1200字

春節的作文1200字五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的作文1200字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武昌以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須忍受岳家人的戲弄而不得動怒。黃陂拜年的順序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在門口,謝絕賀年。

  孝感

  孝感位於江漢平原,但節令習俗與鄂東北大部分地區基本一致,卻也獨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拜年是不問親疏的,稱為拜年無大小。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餈粑相待。俗語有拜年拜節,餈粑發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為止。

  這裡的人們還有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於養鴨;鵲先鳴宜於養雞;天亮時麻雀噪飛就是豐年;人們還認為初一聽到狗群吠不是好兆頭。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會招財進寶

  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初三才開始挑水,並在井池邊燒紙錢說是買水。門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燒掉,俗諺說:初三燒了門神紙,各人尋生理。新年伊始,舉筆寫字時,在過去要先用紅紙寫一幅新正舉動蛇筆,萬事大吉利的話貼在牆上。

  正月十五是春節的高潮,鑼鼓敲得震天響,沒有鑼鼓或鑼鼓少的時候,人們把鐵罐子也當成鑼鼓敲。所以孝感民間有正月半敲鐵罐的俗語。

  龍燈會是孝感民間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中心。人們一般從初八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臺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遊同樂,唱各種彩詞。採蓮船走村串戶,見到什麼人家就唱什麼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鬥、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元宵之夜,孝感當地還流傳著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七姐當地叫做張七姐,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她最心靈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陽境內(今孝感)有一年輕人姓董名永,因家貧無錢安葬死去的父親,只得XX為奴。七姐深受感動,私下天庭與董永結百年之好,在大槐樹下成就姻緣。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樹一時高興,把百年好合說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緣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織出了10匹錦絹贖出了董永,準備整治家園恩愛白頭。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宮,七姐不得不忍痛飛去。她的織布校化成了飛梭石,織機留在了人間,人們在夜深人靜時仍能聽到咔喳、咔喳的織機聲。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佔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當地民間還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裡喧鬧。婦女要在床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說:請紅娘子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人們還用竹籃從屋上拋過去佔棉花豐歉。仰則主豐收,僕則歉收。

  另外,孝感地區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五更時,人們用火照慄、梨等果木,邊照邊用刀斧敲打樹幹。一人邊敲邊問:結不結?一人在旁邊應道:結!據說這樣做新的一年裡就會果實滿枝頭。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自古至今,春節的歷史雖不及中秋節的源遠流長,也不及它的情感如此豐富,但春節也是一個國之大節,含有著令人神往的意義、內涵的新年伊始節。

  春節是開始於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儀式,在這一天,就是人們的過小年,要把灶神等各大神仙送上天宮去報告玉皇大帝這一家人一年中的情況,以便大帝決定他們來年的運勢。而在除夕那天晚上,我們就相當於一次“死亡”,要把一年中的所有煩惱、所有痛苦都忘掉,而大年初一則是我們的一次“重生”了,這就相當於一次淨化儀式,而我們每年必做。春節是終止於元月十五的元宵節,等過了這一天,人們就要照常工作、照常生活了。

  對於這萬人矚目的春節,古時的人們不亞於現代的中國人民對它的熱愛、對它的興奮、對它的歡迎。不僅有大唐盛世中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對它的永珍更新景象的描繪;也有遊子高適的“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中的思鄉之情;還有現實主義詩人蘇軾的“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的勉勵自己惜時如金的決心;更有一代愛國名人文天祥的“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的寂寞與悲涼。

  春節所賦予中國人民的新希望是無可比擬的,經過了一年的勤勞奮作,人們已經疲憊不堪,但就在此時,春節出來執行了它的使命——讓人們在已經沒有興趣對幹活的時候讓他們看到希望的曙光。它就像一架精巧的傳統樂器,發出優美的音樂來拉回人們的精神;它就像一瓶清甜的山中泉水,滋潤著人們的希望種子;它還像一根車軸的起始點,載著人們向前方堅定不移地行使。

  隨著時間的演變、時代的進步,春節漸漸地變了樣,變得不再是人們的狂歡夜,而是一個搶紅包的日子,在這一天裡,放鞭炮被禁止,說是會傷害到人,但沒了鞭炮的年還叫年嗎?社會現代化、社會科學化使得傳統的春節文化幾近喪失,就連貼春聯也是有礙市容,這對嗎?中華傳統文化是需要我們去繼承、去發揚。縱使會傷害到人,那可以選出一個安全的地點供放啊!難道春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也算有礙市容嗎?

  一個又一個的春節過去,一年又一年的新春迎來,它給予我們生命的希望,也帶來了嶄新的另一個輪迴。

  傳說中,是因為虞舜在公元前20xx多年的上古時期成為部落聯盟的王,他帶領人民對天地進行祭拜儀式,祈求上天保佑人民平安。於是這一天就被人們當作年首,即新一年的第一天。到了後來,這就發展成了現在的春節。

  新一年的燦爛的陽光照進了紅格的中國窗紙,煥發出特有的中華文化氣息,紅鞭炮、紅包、紅年畫、紅春聯,這些似乎是一開始就有了的傳統物品,給予我們多少對春節、對中國經久不息的璀璨文化的感慨。

  在春節,人們情感甚至比中秋還要豐富,因為中秋大部分都是思鄉的情緒,而春節,它既包含著對來年的期望,又有著對時間的珍惜。除此之外,它的習俗也是多的數不勝數。

  即使是在近代,在戰爭紛紛的年代,春節的魅力也依然不能損減一分。在北京四合院時代,踩歲是一項特別流行的春節活動,每當我想到這裡,也不禁感慨萬分。雖然現在四合院已被高樓大廈代替了,踩歲這種活動也差不多銷聲匿跡了,但其展現出了中國文化中的文字的魅力——碎與歲——與中國人民想象的豐富。無論是在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中;還是在豐子愷先生的《過年》中;亦或是在梁實秋先生的《北平年景》中;都少不了對那個年代我國春節的熱鬧與文化表現。

  春節,一個新年伊始的節日,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希望,給予我們新春的活力,紅色的能量!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這幾年春節的時候總聽到一些聲音:“現在春節真沒意思”“沒以前熱鬧”……每每此時,我就納悶兒:過去的春節什麼樣,現在有啥變化呢?和媽媽一起聊天的時候,我終於對比了解到今昔春節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一、飲食

  媽媽說,過去,孩子平時少有零食,於是對過年得來的糖果、糕點等,視如珍寶。一塊糖,小心翼翼地剝開,捨不得一口吃下,先伸出舌頭舔幾下,早已甜到心裡;過年時孩子們總會收集一些“珍藏品”,捨不得吃,等到大人提醒“快要壞了”才不舍地放到嘴裡。春節期間,飯桌上的菜是素菜靠邊站,葷菜全吃光,因為平時少油水,春節期間總算見到葷腥了,孩子們吃得小肚子像氣球,筷子還捨不得放……我媽回憶這些的時候,幸福感十足。

  而今的春節呢,孩子們對零食、新衣的慾望已不太強烈,除非是親朋好友從外地帶回新奇的特產小吃。餐桌上,一頓飯吃下來,葷菜動得很少,倒是素菜一掃光,為啥?日子好了唄,日常飲食中營養已夠了,人們更注重吃得健康了。

  對於飲食方面的變化,我的觀點是:它是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的體現,是好事。覺得過年“沒意思”的人可從養生保健的角度研究研究春節飲食文化,這話題肯定火爆!

  二、團聚

  過去過年,一進入臘月,出門在外的人就紛紛往家趕,不論多遠。除夕夜,全家老少同坐於桌旁,吃著團圓飯,話著家常,其樂融融。正月初一大拜年,天剛矇矇亮,鞭炮聲四起,大人小孩走東家串西家,“恭喜發財”“祝身體健康”等吉祥話不絕於耳。

  這個傳統現在仍保留著,因為“親人團聚”從來就是春節的重頭戲,“家”“根”的意識在中華兒女心底十分強烈,這是西方人無法相比的。現在,傳統之中又添了現代的元素,現在服務行業多了,一些人春節期間也離不開工作崗位,於是電話、手機、電腦等成了遠距離團聚的'載體,稍解他們的思親之苦; “月是故鄉圓”,現代科技產生的這些通訊裝置也大大方便了海外遊子、港臺同胞與大陸親人之間聯絡感情。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現代家庭團聚又有新招了:“旅遊團聚”“異地團聚”,一家人既達到了團聚的目的,又遊覽了景色,開闊了眼界,更顯其樂融融!

  多種現代方式體現的依然是不變的親情、友情,這樣的春節,我想比以往更熱鬧!

  三、春聯

  “高居寶地財興旺,福照家門富生輝” “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i江”……以前的春聯大多離不開福、壽、財、吉等字詞,年畫多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反映人們最樸素願望的內容。

  現在春聯內容不再是“濤聲依舊”了,你看:“減負恤民,浩浩東風常送暖,扶貧濟困,瀟瀟春雨總關情”,這是誇新時代新政策好; “海峽三通樂,黎元一脈親”“世博心中有,春申天下無”,這又體現了人們對國家大事、時事熱點的關注……

  看到一副副紅彤彤、喜洋洋充滿時代新意的春聯,說“現在春節真沒意思”的人,你不為我們的春節傳統文化不但沒流失,反而與時俱進而自豪嗎?

  四、民俗

  以前春節期間直到元宵節,各地都是鑼鼓秧歌,聲聲不歇,鑼鼓聲中瑞獅翻騰,蛟龍飛舞。白天獅子隊走家串戶,舞獅拜年,寓意消災除害,預告吉祥之意;夜來條條火龍在鞭炮聲中飛舞,此起彼落的歡呼聲中,各個民間舞龍隊大顯身手,熱鬧非凡。令人惋惜的是,如今我們這裡看不見舞龍耍獅了,自然少了些歡騰的節慶氛圍。媽媽講到這個變化時,不停搖頭嘆息。

  關於這點,沒有對比,我的失落感也就沒有媽媽強烈,但從電視裡看到別的地方舞龍耍獅、踩高蹺的精彩畫面,我還是非常渴望我們這裡能恢復這一習俗,有了這些,新春氣氛肯定更熱辣!

  關於春節,我想說的、祈願的還有很多,但願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既能更多地傳承傳統文化,又能積極創新引入多樣的現代文化,讓我們的春節成為永遠亮麗的風景!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在我們把春節的由來、內涵、習俗、意義都說過說透之後,忽然發現還忘了說——春節是一種特定的情感。

  在所有春運的運載車輛上,那些擠成一團、千辛萬苦的人,沒有一個知難而退,全都堅定地渴望著去實現一種情感的目標:回家。急渴渴地撲到家,一推開門,即刻融化到自己生命源頭的溫暖裡。

  那裡有我們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守家在地幹活營生的兄弟姐妹,他們全朝你喜笑顏開;還有那些分外親切的老桌子老櫃子老景象,以及惟有你的老巢才有的那股子的勾魂攝魄的氣味。

  跟著,與你的巢緊緊相連的紛沓而至:至愛親朋、舊交老友、昔時夥伴、左鄰右舍,還有老街老巷、鄉土風物與小吃。可能你離家太久,或在外邊拼打多年,漸行漸遠的往事已經滑到記憶邊緣,但此時此刻偶然碰到一個什麼細節,會把沉睡在你心中深處的故舊一下子拽到跟前。記得一次在街頭碰到一位闊別了至少三十年的中學同學,那一瞬忘了他的名字,卻脫口叫出他的外號“大牙”——他的門牙又長又大,而且往外呲。那時同學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大牙”。誰料到此刻這個外號彷彿有種神奇之力,把我們熱呼呼地拉回到真率無邪、親密無間的少年時代。我們開始問對方、說自己、談現在、聊過去;所說到的當年的同班同學時,也多是外號,惹起我們陣陣大笑。就這樣站在街頭長談竟有一個小時。

  從中,你會感慨人生的急促,時光的無情,生命的無奈,同時又獲得惟有回家過年才有的滿足。然而一年裡只有這些天,可以實實在在觸控到昨天與前天。 彷彿進了奇妙無窮的時光隧道,還會情不自禁地往裡鑽。

  雖然過年,我們是辭舊迎新,迎著春天往前走,但我們享受到的更多的情感卻是懷舊。

  春節裡一種特定的情感是懷舊。春節是個懷舊的節日。

  懷舊,是對過往生活的一種留戀,一種對記憶的追溯與享受,一種對人生落花的撿拾。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懷舊的需求,春節的回家過年則是滿足所有人這種情感需要;為此春運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由故土、血緣、鄉情彙集而成的巨大的磁場,佈滿在大地山川每個城市與村莊。這磁場產生效力與魅力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民俗是緣自共同需求而共同認定的方式。需求是精神的、情感的、心理的,而方式是一種文化。當這共同的需求“約定俗成”了,所有人就會遵從這種民俗方式而行動,比如回家過年。民俗不是強迫的,卻是自願的和自律的。它是一種共同需要和共同表達,同時每個人的精神情感都可以充分發揮。這樣,春節才成了我們的必需。

  由此而言,我們所有民俗節日都是情感的表達,所表達的情感各有不同。清明是對先人的懷念,端午則是張揚生活的激情,七夕是表達男女對愛的忠貞不渝。其中,不少節日都與團圓——即家庭和血緣的親情相關,比如中秋。但中秋與春節還有所不同,中秋不強調“回家”,不會有出現交通擁堵的“秋運”。惟有春節才是中國人集體懷舊的日子。因為在節令中,春節是辭別舊歲。在辭舊中必然引發懷舊。

  這樣,我們便透過千百年來人們集體創造並衍傳至今的一系列民俗方式,如團圓飯和拜年等,把心中的親情、鄉情、懷舊之情盡情地表達與渲瀉。由此,家庭得到一次凝聚,故鄉的熱土得到一次升溫。其實這就是文化賦予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生生不息的凝聚力。

  每一個身在異鄉回家過年的人,在度過了春節之後,內心不都感受到補償了對親人一種長時間的虧欠,並在情感上得到深切的滿足嗎?所以說春節是中國人懷舊的日子。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記憶中的春節是從最冷的臘八開始的。

  臘八那天,媽媽便開始製作香甜可口的米通,我們俗稱“炒米糖”。製作過程比較繁瑣:先是把糯米用一個大飯甑蒸熟,花三五天時間曬乾,然後放在燒熱的大鍋上來回翻炒。一會兒功夫,蒸熟曬乾的糯米粒便神奇般地迅速膨脹。再把膨化了的糯米盛放在大竹筐裡,澆上事先熬好的糖漿,用粗竹筒把糯米糖漿壓平,冷卻後平均切成小塊,就成了過年時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小吃。炒米糖製作完畢,就開始炒花生、炒瓜子、炸薯片、炸油皮、炸玉蘭片……媽媽說,這些小吃一定要提前炒好,然後密封一段時間拿出來吃才不會上火。可我總是不聽她的話,經常偷著吃,結果每每口舌生瘡、痛苦萬分的時候才後悔不已。這個時候,媽媽便會煲一鍋一種長在田間喚作“狗貼耳”的下火涼茶給我喝。

  當然,這段時間人們還會開始釀米酒。這種酒現在已經非常有名,很多商店超市和菜場都有出售。王安石詩中提到的“屠蘇酒”我沒見過,但對於“米酒”我是再熟悉不過了,可以說我是喝著它長大的。小時候,家裡只有在過年才會奢侈地釀米酒,平時大人捨不得用糯米釀酒喝——對於窮人家來說,釀酒是非常浪費糧食的。當然,釀酒也是挺有講究的,每個程式的要求都非常嚴格,否則,一大缸甜米酒就可能成了“酸酒”而難以下喉。

  等到各種年貨都準備完畢,臘月二十五到了。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年關”了。從這天起,年的氣氛便越來越濃:先是噼噼啪啪此起彼伏的爆竹聲響,給人新年已至之感;再是家家戶戶忙碌著清潔整理房屋,俗稱“掃屋”,又稱“掃塵”。“塵”與“陳”諧音,寓意掃除過去一年的晦氣和黴運,迎接新一年的好運。

  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寫春聯了。記得村裡有個退休教師,寫得一手好字。每逢除夕將至,村裡人便會買上紅紙、提上年貨到退休教師家裡登門求字。老教師頭髮鬍子都已發白,喜歡在棉襖外面套一件黑長袍,清瘦的臉上戴著一副黑框老花鏡,看起來就像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學究。只見他把紅紙鋪開,手握掃帚大的毛筆,顫巍巍地蘸上墨水,然後大筆一揮,那些字便行雲流水般呈現出來。他寫完後還會搖頭晃腦地讀一遍,如“花開富貴,竹報平安。人壽年豐家家樂,國泰民安處處春……”我喜歡一邊看他寫字一邊模仿他的姿勢,然後偷偷記住那些字的讀音,久而久之,我比同齡人認得的字都多,而且全是繁體字,這一優點我到現在都非常得意。

  “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詩中提到的桃符在我們家鄉是沒有的,但總歸與春聯的寓意相差無幾罷。我一直都覺得貼春聯是很神聖的事,因為春聯內容是我們在新的一年裡所希冀的,如“和順滿門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我們不就希望和和順順、平平安安嗎?辭舊迎新,舊的對聯是一定要先撕下來燒掉的,講究的人家還會在大門口燃一柱香、放一串爆竹,如此才能把新的春聯貼上去。

  貼完春聯,家家戶戶就開始張羅年夜飯了。“年三十不洗澡來年會變牛”,小孩子聽了爺爺奶奶的提醒後,都早早地洗完澡穿上新衣服等待“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寓意團圓和睦。全家人圍著豐盛的晚餐談笑風生,一邊就餐一邊道著祝福、說些吉利的話,最後的剩菜剩飯也被叫做“年年有餘”。晚飯過後,全家人聚集在客廳看“春節聯歡晚會”,桌上放著小零食,大夥邊吃邊聊邊看,在歡聲笑語中直到子時,俗謂“守歲”,也是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這個時候,鞭炮和煙花不斷地響破寧靜的夜空,家家戶戶燈火明亮,孩子們玩著各式各樣的煙花,大人們則開始分發壓歲錢,節日熱鬧的氣氛在後半夜才平靜一點。

  “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兒時的春節總是那麼快樂、那麼滿足,彷彿一條條歡流的清溪,又像一幅幅靈動的畫面,在我腦海中此起彼伏地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