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在80後議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悲觀在80後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悲觀在80後議論文1
去年在一篇文章上第一次接觸到“80後的作家”這個全新的概念。當今文壇湧現出的一批批少年作家,給中國文壇注入全新的活力其中不乏“新概念”這個夢的舞臺。在“新概念”認識很多人,有韓寒,有張悅然,有郭敬明,也有李海洋,這些出生於80年代的少年,以自己鮮明的個性,獨特的文風,終究在中國文壇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定位,或大或小,亦輕亦重,總有一絲浪潮,總有一分轟動。
在80後的作品中游蕩,最先接觸的是韓寒辛辣、尖銳、敏感的文字。或許偏激,或許有違中華民族歷來的某些思想情愫,但確實或多或少震撼了我。
可現在,現在瀰漫在80後的作品中的是什麼?
不得不說,於我,韓寒也許真的遠了。
似乎在一夜之間。一覺醒來,開啟門窗,晨風便夾雜著大片大片的傷感撲面還來,你所看到的天地,你所聽到的聲音,你所觸碰的整個世界,似乎都若隱若現地蒙上一層哀愁的面紗。彷彿一瞬間,翻開書的扉頁,當你直面作者的靈魂,用感性去閱讀那學青苔般的文字,總能不時地感覺到青春,迷茫,傷感,憂愁。作者們用手中細膩的筆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個個惆悵於青春,無奈於現實的遺失在世間某個角落的天堂。
“五四”的青春,是學子們結集遊行,“內懲國賊,外爭主權”的激情勃發,他們的青春是用高呼的壯志凌雲的豪情書寫而成,他們的青春在“五四”的旗幟下表現得淋漓盡致。八年抗戰的青春,是鮮血的染色,是高昂的戰歌,青春以它特有的活力,特有的熱情,激揚出巨大的潛能。
而80後呢?我只想說,時代變了。
“青春是道明媚的憂傷。”最愛郭敬明的這一句話。也許80後的青春本身便是一個悲觀的世界。白紙黑字無不透露出淡淡的哀愁,如香爐絲縷,委婉嫋嫋。悲觀地感嘆,悲觀地呼吸,悲觀地醞釀,悲觀地釋放。似乎我們這些80後的青春,全都變得受傷,單薄,無奈;似乎我們都戀上哭泣,在暗夜那慘淡的空氣中,撫慰傷口。我不想,也不願說,這是作者在文字遊戲中故作深沉,矯揉造作,帶著悲觀的眼鏡環顧四周,或許我們就是處在這麼一個80後悲觀的世界。
一個年代,一段年華,一翻歲月,總有它的特點,它的屬性。在這樣一個安樂的年代,我們不可能飽漲內憂外患的意識,所以我們出不了魯迅那樣“不在沉默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戰筆,也做不到毛澤東那樣“當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霸氣豪情。見過許多人在過去,現在,亦或還有將來,用冷色調批判80後作家的頹廢,不思進取,沉溺於小情小調。他們不解,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的悲觀?為什麼我們的青春有這麼多的迷茫?其實,我也不解,為什麼我們會時常用文字鬱郁地感嘆,也許,這也便是80後最純真的本質。
我們願意用文字感嘆青春的種種,是因為我們思考青春,經理青春,體驗青春,屬於我們80後的青春。在這個物慾橫飛的年代,很容易在冰冷的城市中迷失自己。我想,這並不是頹廢,墮落,我們只是用我們的思維,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心聲,勾勒伊甸園。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談起音樂,不知覺地談起民族,我很詫異世上,而且就在我的周圍,竟有人能對民族這一概念有自己一番深刻的見解,很難想象,在這樣的年代,能有人在喟嘆青春無奈的.同時,用心去理解了民族,沒有讓自己的思維侷限於惆悵。記得他說:“中華民族是一個生活在小情小調的民族。”驚訝於他的眼光,也許並不完全正確。於此,我想到我們這些80後的青春,80後的文字,透著迷茫,恍惚,還能在歷史的流裡書寫多久,是否還能在我們的心中激起幾紋漣漪。
看過春樹的一篇文章《我們何曾真的青春過》,我們為青春而狂,又在青春中迷茫;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體驗青春的萬般,或精彩,或無奈,卻在回憶過往歲月時,嘆道:“我們何曾真的青春過?”80後的年代,80後的矛盾,純真裡帶著些許悲觀,我們一起走過。
悲觀在80後議論文2
人之一世,殊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道路上卻充滿了無數的荊棘。我曾經遇到的最大的荊棘就是膽怯,它伴隨了我很久。最後在老師的幫助,媽媽的鼓勵下,我終於披荊斬棘找回了勇氣,迎來了柳暗花明。
記得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就非常膽小,害怕舉手發言,也從不舉手發言,不敢和老師進行眼神交流,甚至連上課時老師看我一眼,也常常會嚇出一身冷汗。雖然隨著年級的增高,我有了一些改變,但在我的內心深處,依然有“膽怯”的烙印轉眼,到了三年級,鄭老師成了我的班主任。她逐漸發現了我的弱點。一天,鄭老師找我談話,讓我明天帶同學們晨讀,我的心頓時砰砰直跳。在忐忑不安中我立刻把這件事告訴了前來接我放學的媽媽。媽媽聽後非常高興,鼓勵我說:“你要好好珍惜老師給你的這個極好的鍛鍊機會,你一定可以的!”在媽媽的鼓勵下,我一遍遍的對著鏡子朗讀,並且告訴自己不要害怕,不要膽怯。
一夜過得真快,轉眼就到晨讀時間了。對我來說勇敢地走上講臺似乎是一種恐怖的刑罰,一想到要上去帶領同學們晨讀,我的雙腿發軟,腳心發涼。這是鄭老師看出了我的猶豫,用堅定的眼神望著我,彷彿在說:“梅菲,你一定可以的。”我終於站到了講臺上,鼓足勇氣用發顫的聲音帶著同學們讀起了課文。開始我不敢正視大家,後來我發現同學們都很專注地大聲朗讀,我懸著的心終於放鬆了些。
當晨讀結束時,我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和老師鼓勵的話語,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戰勝自己的喜悅。這次成功的體驗,堅定了我戰勝困難的勇氣,就像是蝴蝶如果不經歷破蛹前的痛苦掙扎,便不能在天空自由飛翔。
我堅信在勇氣的陪伴下,我一定會成長為一名充滿自信的陽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