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紅與黑讀書筆記(通用7篇)

紅與黑讀書筆記

紅與黑讀書筆記(通用7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紅與黑讀書筆記(通用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紅與黑讀書筆記1

  有一天,我在圖書館裡轉悠,發現了書架上這本《紅與黑》,作者司湯達。名字好熟悉,是啊,讀書的時候熟記了許多國家許多作者的許多代表作品,但是幾乎都沒怎麼看過。一時興起,就借回家了。

  在司湯達47歲的時候,《紅與黑》這部作品終於與世人見面。在一兩百年的時間裡,這部作品經久不衰,我想它有它存在的理由。只看了一遍,說實話,我並沒有辦法完全參透。以後有時間,我會重新再讀。先記錄下目前的一點短淺認識。

  環境改變著於連。索雷爾,超越階級需要付出慘痛代價?

  一個成長在康忒州維鯉葉普通木匠家的兒子——於連。索雷爾,就是整本書的主人翁了。一個年輕人從17歲—22歲的生命歷程,在這段旅程中,他以一個打工者的身份一步一步升級著自己階級角色,經歷著兩段因為純愛,因為利益攪動的愛情。

  環境真的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智嗎?會的,我認為。在個人地位上,他從卑微——假裝高傲——欣喜有錢人——野心權利地位,雖然作者一味要把於連。索雷爾塑造成與階級貴族、紅衣教士完全不同的一類人,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文中讀到韻味,還是讓我想到他的所做作為發生著悄悄地改變。於連。索雷爾的理想偶像拿破崙正好反應了他的動機和願望,一個生活底層的會拉丁文的普通市民,崇拜拿破崙的反叛和權利,在階級晉升的這條路上,他不僅沒有辦法控制他內心的自卑和渴望,還要洋裝自己適應上流社會的外在表現。在內外糾結中,他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得何其辛苦。

  來自紅色——紅衣天主的拉扯,來自黑色——貴族階級的打壓,怎麼可能讓一個普通人,一個不屬於上流社會的人輕易越級,給他劃出了重重牢籠。假入沒有發生搶殺德。雷納爾夫人的事情,或許他能成為德。雷納爾先生那樣無趣的人,那樣作者司湯達設計的主人翁與眾不同的人物個性也就完全崩塌了,死刑的不幸恰好保留了於連還純正的光環。

  於連。索雷爾搶殺德。雷納爾夫人時候,他在思索什麼?衝動?怨恨?野心?

  現在,我還是很難理解於連。索雷爾用槍殺害情人的想法。那一刻,到底他在思索什麼?估計認為是對信任的人“背叛的衝動懲罰”吧。槍殺的結果如果是德。雷納爾夫人當場死亡呢?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他會傷心嗎?他會自首嗎?還是他會真正成為馬蒂爾德小姐的丈夫,這個不得而知。

  在現代,我們也會因為衝動對親近的人做出許多過分的行為。情侶之間彼此說出一些狠心的話傷害對方,母女之間因為一些小事爭論不已,,繼子因為口角殺害自己的繼母……我們的情緒不被我們自己控制,往往就總是做出一些情緒越軌的事。我還是願意理解於連,理解為對“背叛的衝動懲罰”。

  馬蒂爾德小姐是作者司湯達的希望之筆嗎?

  馬蒂爾德小姐的出場時間較晚,但並不影響我喜歡她。就算你們說她是依靠階級背景也好,說她是依靠鉅額財富也好,在我看來她的行為更像現代女性的標榜。可以去愛一個門不當戶不對的人,可以在勞燕分飛的時候站出來,可以在情人離世的不捨不棄。在愛情裡,她單方面的付出顯然比於連更多,在一個階級觀念劇烈的法蘭西,對一個陌生男子從俯視、仰視、依從、跟隨、救助……

  紅與黑讀後感:真正的愛情不就是這樣嗎?在付出裡找到自己的幸福。也許,馬蒂爾德後來嫁給了某位伯爵,也許馬蒂爾德依靠豐厚的年金孤寡終身,也許馬蒂爾德再次遇見了她的愛情,誰說得準呢?現代社會里,女性在多種頭銜下,在多種角色中,在無數條件的考量下已經不能獨立作出思考了,經常有別人、家人、朋友出來插足管理她們的關係。像馬蒂爾德這樣的思考和行為,還是不那麼順溜。在中國的今天,沒有外在的法蘭西階級禮節,依然有內在的階級枷鎖,隱形壓迫。只要有政治,有國家,這種階級關係就不會消失。

  讀完了,還感受到些什麼?有事故事離我們遠去,有些道理還離我們很近;有些人離我們很近,有些心卻離我們很遠。

  紅與黑讀書筆記2

  與其說紅色與黑色分別代表著“軍隊”與“教會”或分別象徵著“拿破崙英雄時代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與“浪帝王朝的復辟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倒不如直截了當,通俗地將紅色看作感情,把黑色喻成榮譽。自然前者會更官方地詮釋《紅與黑》,因為這是由歷史引發的結論,然後這只是其背景,一條貫穿事件發展的線索,而後者則是書中不斷提及與真正內涵所在之外。

  關於感情。於連一生中兩段感情無疑是極其瘋狂與用情至深的,他的情感是極其多變的。他那偉大的感情有時勝過他一心追求的榮譽。與德·瑞那的夫人的私情,儘管他之後遠赴貝藏松,後又去往巴黎與德·瑞那夫人在無聯絡,他總不忘回想她那美麗的眼睛與軟弱的小手,以至在牢中的最終幾日裡滿腦子都是她,他們的感情是純情的真摯的。而他與馬蒂爾德間的戀愛又是如此不一樣,這就像是一段嵌在開頭與結尾之間的感情。這個女人與德·瑞那夫人一樣瘋狂的迷戀與深愛著於連,以至於放下自身高傲的姿態,到處位於廉謀求一條生路。於蓮也曾逝掉榮耀與自身的追念向她示愛。然而感情總會讓人喪失理智,也使得於連走進囚室。

  至於榮耀。於連本就出生於平民氏家,下層階級,所幸獲得較好的教育。但他有很大的抱負與決心。他很努力,也很出色,他的偶像是拿破崙,他畢生的夢想便是成為像拿破崙那般勇敢的人。在那裡要說明一下,此刻的榮耀變非達官顯赫這般簡單而無價值,他所追求的,包括滿足自我的自尊心,及贏得他人的尊重(尤其被地位高的人所尊重)。似乎有些勢力,但那個社會,不願追逐名利的人將會被看作傻子,可是費盡心思,扭曲自身人格只為課求自身利益,一個遭人唾棄。由於現實,他所呈現出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神父。

  他讀熟讀《聖經》也可是是為迎合世人,這並非他所愛。他是有思想的,相比其他同行人,他顯得更獨特更有作為。他確實有才。他的人生之所以如此順利,自然少不了他人的幫忙。能夠說,他的人生是幸運極了的。

  作品中,幾乎無時無刻不透著人性的矛盾。於連的懦怯與膽小讓他悔恨卻正是所以使德·瑞那夫人著迷。於連一時衝動,拔劍想殺了馬蒂爾德,為了使她不用在人事如此痛苦,那看是癲狂偏激與醜陋的行為,更加使瑪蒂爾德堅言:於連便是他一生的摯愛。

  總之,這是一本讓人深陷並有所思考的書。那一次的傳奇最終在頭顱落地,軀體葬山洞之後被泯友,被遺忘。或許這算不上傳奇,但至少,於連在應對死亡時,沒有一絲畏懼,他是那麼勇敢,未曾恐懼。

  紅與黑讀書筆記3

  這本書曾被《紐約時報》列為“世界名著”之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傑出小說家紀德曾將這本書列為他平生最受益的書籍而這本書便是《紅與黑》。

  這本書的作者是亨利貝爾19世紀法國批判主義的奠基人一生筆耕不倦。它摒棄華而不實的文風與冷靜,明晰的文體增強故事的感染力。

  這本書寫了法國大革命失敗,王朝復辟時期,一個來自農村的貧苦家庭的孩子——於連,憑藉著自己卓越的才華、強大的自信心與過人的心計,在上流社會上飛黃騰達。事業上,他從木匠家的懶散兒子,一舉成為變成名噪一時的家庭教師。又由神學院年輕的教士,成為侯爵府深受賞識的心腹秘書。感情上,他既有市長夫人的真誠相待,也有侯爵千金的芳芳暗許,但是在他人生中一片光明之際,他那驕傲衝動的性格,使他竟因為一封信,而去槍殺自己的舊情人,最終被送上了斷頭臺。

  首先,我在這篇文章中,體會到一個人出身對其帶來的影響,我認為於連出生平民,備受當時社會的歧視,在長期的壓迫下,改變了於連,使其對社會充滿不滿,心理扭曲,在激發於連奮鬥上進的野心同時,也導致其走入一條動盪的人生之路。

  於連最終失敗,最後在監獄中,於連淡化了成功,也不再貪圖虛榮,在生的最後一個階段,迴歸自身的本心,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不論是對於愛情來說,還是對於人生,我認為一個人有點野心並沒有錯,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要迷失自己,包括在愛情面前、在金錢面前、在慾望面前、在權勢面前,也不論是我們的出身是如何的卑微,我們都可以憑藉自身的努力找到自己想要的,實現自己的價值。

  紅與黑讀書筆記4

  一、作品內容簡介

  《紅與黑》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它的寫作背景是發過拿破崙王朝覆滅,波旁王朝復辟。小說主要講了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鬥歷程及其兩次愛情經歷。小說主人公於連本是一個普通勞動階級木匠的兒子,由於他積極進取、努力學習,懂拉丁文、甚至能背誦《聖經》得到了維璃葉市長特·瑞那的青睞,選他作為家庭教師。從此便離開了那個經常因他看書打他的父親以及欺負他的哥哥,在市長家開始了嶄新的家庭教師生涯。在此過程中,他愛上了市長夫人,並與之相愛。最後,貧民所所長哇列諾寫匿名信給市長特·瑞那先生,到了紙包不住火的地步,於連被迫離開了維璃葉去了貝藏松神學院。

  在貝藏松神學院,他結識了彼拉神父。憑藉著彼拉神父的人際關係網以及他自身的才能,他被帶到巴黎,推薦給拉穆爾府做秘書。於連憑藉著他那與生俱來的傲氣贏得了小姐瑪娣兒特的放心,並與之發生戀情。瑪娣兒特得知自己懷有他的孩子後,並將其戀情告知父親。由於瑪娣兒特的固執果敢的性格,父親拉穆爾侯爵決定贈與於連財產,默許女兒與於連離開巴黎。正在這春風得意之時,特·瑞那夫人被逼寫下的一封對於連不利的告發信,如晴天霹靂般降臨在於連的生活中,引起了拉穆爾侯爵的強烈不滿,毀了於連即將富裕幸福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於連怒氣衝衝的將槍開向了特·瑞那夫人。雖然沒有死,但由於於連在法庭上發表了對貴族存有挑釁化的言論,及其從前結下的怨恨等原因,最終慘獲死刑。

  二、閱讀體驗

  讀完《紅與黑》,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作者大量運用心理描寫的手法將主人公於連、特·瑞那夫人和瑪娣兒特三個人的`性格特徵展透過寫主人公於連這樣一個下層青年奮鬥失敗的故事,反映出大革命之後的法國的社會現狀。

  首先,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物。他自尊自愛而又自卑,勇敢而又懦弱,真誠而又虛偽,追求自主卻又表現出種種屈服和依附,激情而不失冷靜,可也傲慢衝動。簡單的用幾個的詞來概括於連的經歷就是“出身於平民、較高文化、有幸任家庭教師、有膽量與兩個上層女人產生愛戀、一時衝動槍傷深愛的女人、被判死刑。”

  (1)自尊自愛而又自卑

  他之所以悲劇,不僅僅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也因為他的矛盾性格。他的自尊自愛首先表現在當父親告知他將要去市長家裡做家庭教師時,他立即表示不願意做僕人,即使又打又罵也不想淪落到與僕人同桌吃飯的地步。同時也表現在他善於學習並且不斷學習上。無論在市長家還是在伯爵家,他都懂得珍惜和上層社會的人接觸的機會,懂得揣摩他們的心理,學習他們那些相對文雅的言行。此外,他的自尊自愛還體現在兩次愛情經歷上,面對兩位姿色迷人的上層女人,他沒有一開始就屈從依附、即使後來有也是在確認對方的愛意之後。面對第一次被瑪娣兒特甩後,他傷心難過、卻沒有拋卻自尊向瑪娣兒特求愛。相反的是,他透過另一種方式讓瑪娣兒特徹底折服於自己。

  說他自卑,一點也不為過。初入市長家,他總感覺家裡的侍從孩子等都看不起他的出身。他敏感到對自己吃飯坐的位置都覺得是別人瞧不起他。而這種敏感正因為自己平凡的出身所致。

  在愛情面前,他也自卑。無論是與瑞那夫人還是與瑪娣兒特,他一開始都倍感懷疑,他懷疑的理由恰好來自於他認為自己的出身和地位遠不如她們的其他追求者。哪怕處於熱戀中也多次因為他自卑所致的敏感而傷心。

  (2)勇敢而又懦弱

  家庭的苛待與社會上層人士的蔑視,造就了他敢於反抗的勇敢性格。對家庭的反抗,體現在他充分利用分分秒秒看書,哪怕是幫父親幹活,哪怕被父親打後,也不甘於做個木匠。對社會的反抗,主要體現在兩份愛情上。在與瑞那夫人戀愛時,書中這樣描述過“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在對待與瑪娣兒特的愛情上,作者不止一次寫到過他因瑪娣兒特對他的愛意感到自豪,也不止一次拿此與身份地位高的誇澤諾侯爵比較過。

  但他性格中也表現出懦弱妥協的一面,特別是在他的虛榮心、個人名利得到滿足後,更容易表現出他的懦弱與妥協。在得到侯爵賞賜的十字勳章後,他曾一度以為自己已經可以躋身於上流社會擺脫平民身份後,就同他最蔑視的特權階級同流合汙。

  (3)虛偽而又真誠

  我讀完《紅與黑》對於連的一大感受就是他非常虛偽。他崇拜拿破崙,可在市長家裡,為了不被別人發現,他不惜燒掉拿破崙的肖像。他蔑視特權貴族階級,可是在侯爵家裡當秘書時,他卻時刻小心謹慎,提醒自己絕對不能表現出對特權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蔑視。在貝藏松神學院時,他更是虛偽。明明知道那些所要學習的東西是錯誤的,還是將自己的思想藏了起來,繼續學習。

  然而,他也有真誠善良的一面。在看到貧民所所長哇列諾一家的鋪張浪費、肆意享樂的生活狀況,他同情貧民的貧苦生活,同情他們連唱歌的權利都被剝奪。這樣的他,是善良的。最終,在審判庭上,他痛斥了貴族階級對平民的殘害,他敢於直面他的真心,說出了他對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輕蔑。即使在有機會免於死罪的情況下,他依舊沒有動搖;在最愛的女人瑞那夫人和最真誠的朋友傅凱的勸導下,他堅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這樣的他,是真誠的。

  正是這樣矛盾的性格,使得他的悲劇讓人心疼。

  小說除了對男主人公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外。兩位女主人也一樣。瑞那夫人的軟弱、善良與真誠同樣讓人心疼。兒子生病,她不惜把一切錯誤歸結於自己出格的愛情上。對於於連,她深愛著,可是處於社會道德、社會輿論以及對丈夫的那絲同情,她最終只能選擇軟弱,選擇放棄。直到最後於連的槍殺,她依舊原諒,甚至還埋怨自己不該寫那封信。

  而瑪娣兒特,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傲慢。她在理智與愛情中掙扎,她和於連一樣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對於於連,她的內心也無數次掙扎過、糾結過。她一方面忘不了於連的平民身份,一方面又把於連的前程想象成美好的無與倫比。她總自我安慰的告訴自己,只要時機恰當,於連必是有用之才。但最後她在愛情裡無法自拔。

  悲劇總是把美的東西撕破給人看,《紅與黑》是這部悲劇,它撕破了下層人民的努力奮鬥,撕破了純真愛情,讓人讀完回味無窮。

  三、問題思考

  (1)“紅”真的是指軍服“黑’真的是指教袍嘛?我認為的紅與黑分別指的是每個人都是個矛盾的結合體,都存在著“紅”與“黑”的兩方面,正所謂,天生不完美。《紅與黑》中的“紅”與“黑”到底指什麼?

  (2)小說多次寫到傅凱,而且很多時候都呈現出傅凱對於連的真誠幫助與信賴,用意何在?

  (3)小說的結局於連的死,預示著什麼?

  紅與黑讀書筆記5

  剛看到標題的時候,我以為就是兩個極端色彩間的碰撞。但讀後才發現人性才是連線這本書的引線。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抱負,這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卻時常散發出無比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使人在挫折與失敗中振作,也可以使人在歡樂和成功中沉淪。

  現實生活中,有著偉大抱負的青年大有人在,他們為自己的目標、抱負努力奮鬥著。他們有的人能夠圓滿的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有的人卻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斯湯達筆下的於連正是如此。於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青年,他有自己的抱負,最終卻也因自己的抱負走向了滅亡。

  徜徉在《紅與黑》的海洋中,對於主人公於連的行為、思想、性格我進行了深度的思考。於連其實很聰明,他能把《聖經》倒背如流,藉此向別人炫耀,妄想使自己在別人的心目中是強大的,但命運總是不盡人意。於連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僕人,在上層權貴中,他不過是一介平民,對他的思想更是嗤之以鼻。但是於連不這樣想,他想進入上層社會,他想得到權利、地位、名聲,他總是想著“一切事業裡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崙的統治下我將會是一名軍官。”他瘋狂的崇拜著拿破崙,卻沒有思考過拿破崙為什麼會成功,為什麼拿破崙會是一名將軍,然而於連的思考卻僅僅止步於自己的“原則”,最後他只會有一個慘不忍睹的下場。

  其實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多麼的顯赫,又或是多麼的卑微,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我們應該用合適自己的方式實現自己的抱負。

  紅、黑永遠不能交替,守住自己的底線,固守自己的初心。

  紅與黑讀書筆記6

  這本書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一直以來被譯為多種文字流傳同時也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等。

  當我快速讀完這本書時,我覺得留給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遺憾!於連是一個野心勃勃一心想躋身上流社會的人物。他擁有驚人的記憶力和一些才華,當然他也有一副美好的面容。如果他是一個一心只想過安穩日子的人,那他會和同他的階級一樣的人過著平淡但安穩的日子。但他不是,他為自己的地位感到自卑,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於連天生有溫柔易感動的心,他也善良,但是他把這些都隱藏起來了,裝作冷酷的樣子。為躋身與他地位完全不同的階級裡,他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他得時刻注意他的言行,以便偽裝自己,明明看不慣身邊的人,還裝作順從,而且大部分時間他都失去了自我。時刻怕被上流社會的貴族們藐視。

  他對德·瑞那夫人的感情,開始是為了報復那些他厭惡的貴族老爺們,但後來卻不知不覺愛上了她。德·瑞那夫人是一個單純溫柔的貴族夫人,她有著天使般的臉龐,她即軟弱有堅強,在與於連發生了關係後,她受到良心的譴責但有無法拒絕於連,在深深的矛盾中,她因看到小兒子的病情嚴重而更加自責。她那因愛情與母愛兩種感情折磨的心幾乎要崩潰了,但當她在於連離開的幾個月中無意遇上了他,她由於過渡的激動而暈過去。最後她因為於連而坐牢,他為了能見到他而四處奔波,為了於連她不顧一切。所有的羞卻和擔心害怕都不復存在了,她變得勇敢,她以前擔心的名譽之類的念頭煙消雲散。當她知道於連被判死刑後,打算和他一起自殺但她瘋狂愛著的於連阻止了她的這個可怕的念頭。最後當她得知於連被處決,她可在第三天就離開了人世!由此可見他是一個溫柔美麗的痴情的女人。我比較同情和佩服她。

  我同情於連小時侯的情況,他從來沒有得到家庭的溫暖。經常受到父親和兩個哥哥的打罵,他周圍人因此也輕視他,這對他以後的悲劇發生有一定的影響。我喜歡於連但是不同意他的觀點,我喜歡他真實的一面,喜歡他具有的同情心和易感動的心。他能判斷是非,但是他沒有堅持他本來的意願辦情,我不喜歡瑪帝爾德,他太驕傲而藐視比她地位低下的人,他還喜歡挖苦別人。對她這樣任性自傲的女人,於連曾為了她痛苦傷心過,後來有耍些手段得到了瑪帝爾德的愛情。但在他失去一切之後,他才大徹大悟,才勇敢面對一切,坦然地承認自己的虛偽與野心,悔恨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他因此更加珍惜他真正愛著的德。瑞那夫人。最後於連這令我憐惜的人物在平靜的心態下離開了人世,我不能理想於連這種狂妄的心,我喜歡沒有野心的他,喜歡他在沒有偽裝下的俊俏動人的相貌。不喜歡他故作冷漠的表情。

  這本著作有兩處使我感動:一處,當德·瑞那在教堂看見於連而暈倒。另一處是結局,太不幸了。

  紅與黑讀書筆記7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我就被它簡單的書名所吸引,“紅與黑”?它究竟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紅又代表了什麼?黑又代表了什麼?帶著這樣的一些問題,我開始看這本書。等到合上書的那一剎那,我似乎隱隱約約的明白了。內容所反映的沒有書名看起來那麼簡單。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主角於連是一個身份卑微的農民的兒子,透過自己的兩個女人躋身上流社會,而最終卻被陷害成為了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書中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孱弱靦腆,社會地位低下的青年人,他靠著自己的博學、聰明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利用宗教,依靠女人,也為了實現自己巨大的野心,不惜擠進了上流社會。在這期間,他認識了有孩子、有丈夫的德·瑞納夫人,兩人很快相戀,不久之後便墜入愛河。很快,德·瑞納夫人就成為了他的情—婦。後來,不幸被德·瑞納先生髮現,一氣之下,把於連打發到了神學院。在那裡,於連剛開始很受人瞧不起,但隨著天生的聰明和機靈,出類拔萃,不僅得到了彼拉爾神甫和夏司·倍爾納神甫兩位神甫的喜歡而且得到了神學院裡人的尊重。但他並不滿足於此。

  很快,他便被推薦當上了巴黎一個侯爵家的《聖經》課家庭教師。在那裡,他又認識了瑪蒂爾德——一個聰明但且高傲的女孩,兩人又很快墜入愛河。在這兩個女人身上,於連在期間總用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當於連自認為自己已經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兩位女人超越階級的愛情時,但卻最終失敗,被社會無情地推上了斷頭臺。

  於連,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著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但在我看來,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在小說的序言部分,我看到司湯達曾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為這本書在五十年後才會被人所重新重視。這我們讀完後也禁不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那少數的真正為自己而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