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冬至> 【實用】冬至的作文彙編10篇

冬至的作文

【實用】冬至的作文彙編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冬至的作文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的作文 篇1

  呀呀學語的小孩子,剛參加工作的大孩子,鬢角全白的老孩子,一提到冬至的餃子,誰不是嘴裡生出陣陣肉香來。光看它們那玲瓏的模樣、聞著那肉香,就已經垂涎三尺了,更何況大口大口的吃呢?

  冬至是一年來最冷的一天。俗話說“冬至吃餃子,保耳朵。”東北人的家裡冬至這天必不可少吃頓餃子,於是我找來三個靠背椅,一字排開,我們祖孫開工了。

  爺爺拿手好戲是揉麵、擀麵。他先將和好水的麵糰使勁揉搓,分割好擀成麵皮,那面皮厚薄適宜,閃現出白如凝脂的光芒。趁著醒面的功夫,他將韭菜洗淨切碎,再把豬肉切成整齊的長方條,進一步剁碎,直至變得非常細膩。接著在一個大碗裡放入醬油、料酒、雞精和食鹽,用筷子順時針攪拌。他告訴我一個竅門:只要聽到“嘩嘩”的聲音就代表這餡溼度剛剛好,包進餃子皮裡既不會流汁,又口感細膩爽口。很快這餃子餡就大功告成了,只等另一位主角上場。

  奶奶包餃子真是一絕,只見她把餃子皮放在左手心,右手挑起一小塊餡,雙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合攏輕輕合力一捏,一個餃子就成型了,跟個元寶沒什麼兩樣,怎麼看怎麼漂亮。不一會兒,一個個皮薄餡大的餃子排好了隊,整齊劃一的在小桌上。我也來湊湊熱鬧,學著奶奶的樣兒包,可包出來的大的大,小的小的,餃子們還不聽話的吐著綠汁。我垂頭喪氣,氣鼓氣脹得跑出去玩了。

  所有餃子包好了,開始煮餃子。我們把餃子放入沸水中,它們好似在游泳,浮上浮下,不一會兒就遊累了,就鼓起了小白肚,浮在水面上休息,用勺子撮一撮,真Q彈。撈出來,個個都飽滿勻稱,色澤鮮麗。

  欣許是等得有些久了,我一看熱氣騰騰的餃子出鍋,就立即兩眼放光,狼吞虎嚥起來。還沒嚐出個味來,四五個就已下了肚,真是“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突然什麼東西咯住了我的牙,原來是一枚硬幣。爺爺奶奶看到了,開心地誇我有福氣,大家笑聲不斷,其樂融融。

  要回自己家了,奶奶腿腳不便,爺爺送爸爸、媽媽還有我到樓下。雪片如柳絮般隨風輕飛,屋子頂、馬路上都是白皚皚的積雪。爸爸為我裹緊了衣服,爺爺照例又給爸爸一個大大的擁抱,這次他的鼻頭有點發紅,眼中隱約有著淚花。我知道他又是捨不得我們離開,我說:“爺爺,我們會常回來看您和奶奶的。”爺爺舒展開滿是褶子的臉,連忙應諾到:“好!”

  低頭看,雪地裡是祖孫三代大大小小的腳印;抬頭望,是奶奶在窗前揮舞的雙手。一碗冬至的餃子裡也許包的是愛的餡。

冬至的作文 篇2

  冬至(陽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清代,有的旗人為了消災祈福。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殺豬祭天。順便祭“祖宗杆子”(系兩、三丈高的旗杆,頂端為葫蘆形,稍下為“刁斗”,鬥下懸旗,代表祖先)。祭罷,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謂之“神餘”。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遊的,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餐飲。燕俗則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無此舉。

  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溼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緻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冬至的作文 篇3

  冬至清晨,吃過一碗熱騰騰的湯圓,緊接著就是第二大風俗――掃墓了。

  冬至那天,準備了成千上萬盤好吃的。呵呵,我看了都垂涎欲滴,更何況遠在地下的祖先呢。山路十八彎,果真名不虛傳,阡陌縱橫的羊腸小道太多了,轉得不知在哪了。(幸好有大人帶路,不然,我們可能要好幾天才能到)山頭山都是人,人擠人,人挨人。不管是生人,還是熟人,大家殊途同歸,同時山上掃墓者,互相打招呼,互相問好。掃墓,當然是掃除祖先墓前的雜草了,在我認為。用耙子一耙,一大堆一大堆的,這些都是大人要乾的。而我和堂兄一起登高臨遠,“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雄壯景象;“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驚險景象。“陳勰,瀟越,快來跪拜祖先,求平安!”大人們喊我們了。我們學大人的:“同上。”,鬧得大家歡笑連綿。喊完了,我們又跑了,瘋玩去了。“清明時節雨紛紛”,可今天沒下雨,看看先人的墓,陡生淒涼,倒幾分似“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感覺。

冬至的作文 篇4

  無意中看了眼牆上的日曆,才知道冬至到了。

  ——題記

  冬天無聲無息的來了,帶來了陣陣寒風,驅趕著路上的行人。

  這麼冷的天,我只能呆在家裡了。我坐在沙發上,百般無聊的四處看,無意中看了眼日曆,咦?今天冬至誒!

  我跑向媽媽,“媽媽,媽媽,冬至是幹什麼的啊?”

  “冬至是一個節氣,我們常在這一天吃餃子。”

  “吃餃子?我們是買著吃嗎?”

  “不,今天啊,我們自己包餃子。”

  “自己包餃子?好啊好啊,我也要包!”

  “好啊,那你現在就先看看媽媽是怎麼包的吧。”

  聽到這句話,我就趕忙跑到媽媽身邊坐下,盯著她的手,不想錯過一絲細節。只見媽媽拿起一張餃子皮,舀了一點肉餡擱在餃子皮的中心,把兩邊一對摺,又捏了幾下,一個好看的餃子就做好了。看著媽媽做的這麼好,我也不禁躍躍欲試。說到就做,我也拿了一張餃子皮擱在手心,舀了一些餡擱在餃子皮上,然後一捏,本以為會像媽媽捏的一樣好,想不到卻把餡都捏了出來,“這是怎麼回事啊?”“小笨蛋,你的餡包的太多了。”我只好又拿了一張餃子皮,這次我只舀了一點餡,兩邊一捏,這次沒有漏出來,太好了,只是,好像太扁了些,一點都沒有媽媽捏的好看。不過,這樣應該……差不多了吧。我又做了好幾個餃子,不過都是扁扁的。等了一會兒,我的餃子就出鍋了。雖然相貌不怎麼樣,但是吃著卻是別有一番滋味。

  這次包餃子我是真的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原來自己的成果不論在怎麼難看,也是最好吃的。

冬至的作文 篇5

  今年冬至的夜晚,天黑得很快,時針還沒有指向六點,窗外已經漆黑一片。天空中飄起零星小雨,平素歌舞昇平的廣場空曠寂靜。一陣寒風裹著孤獨和寂寞向我襲來,我整了一下衣領, 試圖把脖頸縮排厚厚 的棉衣裡,無助的眼光投向廣袤的天穹。

  冬至的夜晚,也給了我太多的`驚喜。不經意間,我看到在廣場南側的燈火闌珊處,一個熟悉的倩影正慢慢向我走來。長長的風衣襯托著妙曼 的身材,胸前飄逸著的圍巾洋溢著逼人的青春氣息,鞋跟磕著大理石地板發出悅耳般的音響,叩動我冰冷的心絃,在這個寒冷的冬至的夜晚,竟然使我一陣莫名的激動。

  冬至的夜晚,我的周邊似乎瀰漫著溫馨氣息。一條登山小徑在斑駁的燈光下,朦朧地伸向遠方。路旁高大的樹木,在微風的撫摩下發出歡樂的呻吟。雨 不知道什麼時候也悄悄地離開了,腐葉下的泥土傳來一陣迷人的清香。 我們拾級而上,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享受著難得的緣分給予的額外的恩賜。

  冬至的夜晚,時間過得特別快。風吹過後,我突然對一位哲人說過的話有了更深的理解: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冬至的作文 篇6

  我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有著各種各樣的節日,如:除夕、元宵、清明……既然節日都有這麼多,那肯定也少不了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啦!二十四節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冬至了!

  冬至俗稱“冬節”“節”或“壓歲”,既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就是從冬至這一天開始,陽氣開始慢慢地回升了。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陰極之至,陽氣始升,日南至,日影長之至,古曰“冬至”。所以啊,古人把冬至視為吉日,是冬季祭祖的大日子。

  說起來,冬至還有不少傳統習俗呢!比如說:祭天祭祖、擺宴席……祭祖,就是家家戶戶把家譜、祖像、牌位等等,放置在八仙桌上,同時,還要將香爐、貢品等擺好。至今,在粵西、潮汕、浙江等地,還保留著祭祖的習俗。

  各個地方的習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廣東,那裡的人們就會在冬至這天吃燒臘和姜飯,有時還會“加菜”吃冬至肉;在潮汕這個地方,有句民諺叫“冬至丸,一食就過年”,俗稱“添歲”。潮汕人認為,冬至時候的水最醇,都會在冬至這一天釀酒。

  在咱們浙江,杭州的習俗是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預示著年年長高,為下一年圖個好彩頭。說到浙江紹興,大家自然而然會想到紹興黃酒,既然紹興的黃酒那麼有名,那麼紹興人冬至會釀酒嗎?答案是——當然了!在紹興,人們釀酒總愛在冬至前下缸,稱為“冬釀酒”,釀成後香氣撲鼻,十分誘人。

  還有咱們嘉善的冬至習俗,就是——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桂圓燒蛋”。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這甜食怎麼能跟雞蛋放在一起煮呢?其實吧,是因為以前大家的生活條件不好,就只能用手頭上現有的食材,桂圓和雞蛋就這樣被人們搭配在了一起。這桂圓燒蛋吧,要先把桂圓剝殼,放進鍋裡煮上一會兒,再加入雞蛋液,等雞蛋凝固了,就差不多可以出鍋了。一直到現在,老一輩的人都堅持在冬至做桂圓燒蛋。當我們問起為什麼時,老人們總是笑著說:“因為冬至這一天夜晚最長,不吃桂圓燒蛋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冬至的作文 篇7

  我們南方這邊,冬至前夜要回老家一起做湯圓。湯圓可是一門精細的學問,講究技巧,圓滑和精美,其內涵更是至關重要,“湯圓,湯圓,團團圓圓”,湯圓內涵不就是這樣嗎?在我眼裡,湯圓可是不錯的“橡皮泥”。(捏動物)

  今年,踏著冷月的氣息,帶著滿懷的欣喜回來家去了。吃過一盞有一盞的“盛宴”,重頭戲“湯圓”總算登場了。一座“麵粉山”,一盆清水。我在一旁看著大人們將水調入糯米粉中一揉一推,和了起來,看著看著,我的手也不知不覺癢癢了,恨不得上前去試試身手。回憶起去年和堂兄一起搓湯圓的情形真是回味無窮:那時我們做小豬,小狗,真是不亦悅乎。堂兄的叫聲打破了我的夢,我急忙“飛”了過去。當我再次“飛”回來時湯圓已經做完了,滿桌子,米篩上,一顆一顆圓滾滾湯圓,圓潤剔透,閉了眼,好像一碗熱騰騰,香飄撲鼻的湯圓就在眼前,But,這些我都沒參與,真可惜。委屈了我這個“湯圓大師傅”。

冬至的作文 篇8

  早上醒來冷冷的,我看一下窗外,又是個陰天。我慢吞吞地穿上衣服,磨蹭到衛生間去洗漱。媽媽催了幾遍,我才來到廚房。

  媽媽正在包湯圓,菜板上已經放著好幾個圓溜溜、白胖胖的湯圓。我好奇地問:“媽媽,今天為什麼早上就要做湯圓呢?”“今天是冬至呀,”媽媽說,“這裡的習俗冬至節氣要吃湯圓。俗語說:冬至大如年,今天是個大節氣呢!”

  “那能不能讓我也試試?”我一邊問一邊伸手去揪盆裡的麵糰。

  “你自己來嘗試下揉麵團吧。”媽媽邊說邊拿出一個碗,在裡面放了三把糯米粉。媽媽告訴我要慢慢加水,邊加水邊攪拌,等麵粉都變成小疙瘩的時候,就用力的把這些小疙瘩抓揉成一個大的麵糰,然後就不停地用力去揉它,直到三光為止。

  “那三光是指什麼呀?”

  “就是麵糰表面要光滑,碗裡要光溜溜沒有面粘著,手也乾淨沒有粘著麵糰。”

  我迫不及待地把手伸進碗裡,糯米粉特別白,而且滑滑的,摸起來像細膩的沙,用力一抓就從手指縫中溜走。媽媽把另一個小碗裝些水遞給我,讓我加在麵粉裡,我的右手在麵粉裡胡亂的抓來抓去,麵粉變成了一個個小疙瘩。可能是水太冷,麵粉要抱成團才能有一點點溫暖,我還沒有去揉搓,它們就自己結成了幾個小麵糰。我用力把這些怪模怪樣的小麵糰抓住,揉在一起,反覆用力去揉搓它。還真的像媽媽說的一樣,可以做到“三光”呢。麵糰和好了,接下來要搓小圓子了。我不會像媽媽那樣包餡,就只搓小小的圓子。搓小圓子可真是個技術活,用力過大小圓子就爆裂,散成白色的碎末末;用力過小又會搓的很慢而且不圓。不過我很快就掌握了竅門,不一會兒就搓了很多大小不一、圓溜溜的小圓子。

  水開了,媽媽把大大小小的湯圓都放進鍋裡煮,過了一會兒,湯圓都漂了起來。它們的皮膚變得半透明,似乎被燙壞了一樣在鍋裡不停的翻滾起來,又像在奮力掙扎想要逃出這片炙熱的海域。當廚房裡充滿了糯米的香氣時,就是湯圓煮好了。我早就拿好了筷子等在餐桌旁。最先上桌的是爸爸的碗,三個大湯圓擠在碗底,中間頂著一個小小的圓子,好像一個小王子帶著三個圓滾滾的大臣在出巡。我的碗裡是一個大湯圓和七個小圓子,像是老師帶著七個孩子一起玩遊戲。媽媽的碗裡是兩大兩小,像是我們的全家福,爸爸媽媽帶著我和姐姐住在溫暖幸福的家裡。

  “陰過冬至晴過年”,媽媽坐下來說道,“看來今年過年會是個大晴天。”我突然想起杜甫的一句名詩: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媽媽,太陽在我碗裡呀!”我的碗裡,大湯圓被我擺在了中間,小圓子們都圍在它的周圍,就像一個簡筆畫的小太陽,還不停的冒著熱氣。“喲,真的很像!有創意!”爸爸也誇獎我。今天這個節氣,我們家暖融融的,像是真有一個小太陽。

冬至的作文 篇9

  冬至那天,天氣出奇的暖烘烘的,正午的陽光照著人直犯困,放學了,我急忙趕回家,我想吃那美味的餃子。

  回到家一看,婆婆和老爺已經包好了一蓖餃子。婆婆正拿著一團軟綿綿的面用刀把面切成圓柱狀,用手把面搓成像麵條狀的長條形,再用刀把面切成一個個菱形塊,撒上面粉,“來,寶貝按餃子皮。”聽婆婆一聲令下,我的小手飛快地按著,一個又一個圓圓餃子皮像工廠流水線上的零件出爐了,我越按越快,高興地大笑。婆婆拿著擀麵仗用我的成果擀著餃子皮,婆婆擀得真棒,餃子皮就像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老爺拿個餃子皮塞上滿滿的餃子餡,用手一擠,一個胖胖的餃子包好了,就是放在籠蓖上打瞌睡似的向後倒。我也忍不住要試試怎麼包餃子,也拿了一個餃子皮,學著老爺塞上了餡,開始捏起來,可我捏住了右邊,左邊的餡兒又冒了出來,可真麻煩呀!我有些不耐煩了,使勁把左邊的餡兒向裡一捏,頓時,右邊的餡兒像噴泉一樣直往外噴,餡兒噴得我臉上身上都是。一旁的婆婆老爺都哈哈大笑起來,我很懊惱的舉著沾滿白麵的雙手。

冬至的作文 篇10

  冬至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冬至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祭祖等。而我要說的是我做湯圓的事。

  記得前年冬至,我看見奶奶和媽媽在廚房做湯圓,就心血來潮。我想做湯圓,媽媽看出我的心思,說:“想來試試吧!”我點點頭,走了過去,準備大顯身手。 媽媽和奶奶因為做過很多次,所以這對她們來說小菜一碟。我本以為做湯圓很容易,可做起來很難:我那出一點麵糰,放在手心,我搓、我磨,湯圓在我手心轉動。我感覺差不多了,我把手抬起來,這湯圓圓不圓的,像個鬼,媽媽和奶奶看了,哈哈大笑起來。 媽媽手把手教我,我左耳聽,右耳出,總是做不好。最後費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才做出了一個比剛才好一點點的湯圓,可我還是覺得它不像湯圓,憑著感覺繼續做,可湯圓好像不情願待在我的“五指山”下,越搓它越破。這湯圓老是給我唱反調。我就不信治不了它。它一破,我就補。這樣一來,湯圓變得跟碟子一樣大了。這時老妹經過廚房,看到了這個湯圓,捂著肚子大笑:“這哪是湯圓,這簡直就是飛碟,哈哈······”老妹笑得眼淚都流了出來,等一下整個人都笑倒在地上了。我看都不看,仍繼續做我的湯圓。哎!瞧,別人做的都出鍋了,而我的“四不像”還在手裡呢!

  啊!冬至,這個傳統的節日,讓我感受到家庭的和諧,也明白了做事樣樣都有門道,要摸著規律,才能做好事情。這真是一個讓我難忘的冬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