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高中學案
《雨巷》中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如何理解象徵意象?提供了《雨巷》導學案,有助於你們學習。
學習目標
1. 透過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創設;
2. 分析藝術表現手法,體會不同手法產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語言,把握不同詞語帶來的不同感情傾向;
4. 在朗誦中整體感受作者的寫作風格。
重難點分析
1.詩中思想內容的分析是重點
2.分析新詩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學習的難點。
一、背景知識
1.現代詩派簡介
得名於施蟄存主編的《現代》文學月刊,圍繞這個刊物並創作詩歌風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稱為現代詩派。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現代詩派的鼎盛時期。它是對象徵詩派與新月詩派變革性的繼承與發展,它的核心是象徵主義。
2.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人合辦一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年加入中國左聯。1932年自費赴法國,在里昂中華大學肄業。一年後到巴黎大學聽講,受法國象徵派詩人影響。1935年回國。次年創辦《新詩》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及詩刊《頂點》。還曾主編過《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副刊。同時組織“文協”香港分會並任理事。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曾被捕入獄,受傷致殘,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1949年回到內地在國際新聞局法文組從事翻譯。1950年因氣喘病去世。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另有譯著等數十種。為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詩歌主要受中國古典詩歌和法國象徵主義詩人影響較大,前者如晚唐溫庭筠、李商隱,後者如魏爾倫、果爾蒙、耶麥等,作為現代派新詩的舉旗人,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在詩的內容上他注重詩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時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葉聖陶先生稱讚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二、基礎知識
1. 字音字形辨識
支撐(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悵(chóu)頹圮(tuípǐ)彳亍(chì chù)
2. 詞語辨析
①彷徨 彳亍
“彷徨”在一個地方來回走,不知往哪裡走,猶豫不決。
“彳亍”指走走停停的樣子。
三、學法指導
1.分析新詩也要從詩的意象、意境、語言、情感、寫作技巧五個方面去把握,不能單憑直觀感覺。
2.從分析語言入手,學會咀嚼語言,分析不同詞語呈現出的不同意味。
3.鑑賞詩歌還要注意不同技巧產生的不同效果,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進行體會。
四、問題導航
1.“丁香一樣的姑娘”是指什麼?
2.你能感受到《雨巷》採用了什麼寫作手法嗎?
3.為什麼“丁香一樣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4.你會為《雨巷》配什麼樣的畫面和音樂?
五、課外拓展
1.品析自讀課本中《錯誤》一詩,請說說“你”是位什麼樣的人。
六、自我檢測
1.給下列字注音
俯臥撐( )彷徨( )寥寥無幾( )惆悵( )風流倜儻( )枸杞( )頹圮( )
2.根據讀音,補出字形
Yōu( )愁 tuí( )廢 liáo( )闊
3.文學常識
①戴望舒因一首詩成名後,被稱為 ,他曾赴法國留學,深受法國象徵主義的影響。象徵主義常常在朦朧的意境中表達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關於“新詩”的一些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現代詩歌的主流是“新詩”。
B.“新詩”打破了近體詩嚴格的格律束縛,創造了很多新樣式,語言上是運用現代白話。
C.“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創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詩體。
D.“新詩”不必講究格律,不必講究押韻。
4.《雨巷》一詩中重疊和反覆手法的運用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1.俯臥撐(chēng)彷徨(huáng)寥寥無幾(liáo)惆悵(chóu chàng)風流倜儻(tì tǎng)枸杞(qǐ)頹圮(tuí pǐ)
2.憂愁 頹廢 寥闊
3.①雨巷詩人②D項,“新詩”仍然有格律詩,依舊要保持押韻的特點,只是相對自由一些。
4.這首詩音調和諧,節奏舒緩。全詩七節,每節六行,每行雖然長短不一,但詩句的停頓卻很有規律。詩中多處運用重疊和反覆的手法,如“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首尾兩節除個別詞語和標點不同外,其它語句完全相同。這種手法構成了聲音和感情的迴環往復,強化了節奏感和音樂性,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同時也使得全詩籠罩在纏綿悱惻、揮之不絕的愁緒中。
附錄:《雨巷》鑑賞
《雨巷》創設了一個富於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裡,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
的“雨巷”。這裡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呼叫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徵主義方法寫詩的是李金髮。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裡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地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地抒情形象。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但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裡,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象創造了象徵,象徵擴大了想象。這樣以象徵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餘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徵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照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 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深情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徵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大去處。